刺蛾类
- 格式:docx
- 大小:16.04 KB
- 文档页数:5
一、黄刺蛾又名洋辣子、毒毛虫。
多食性害虫,为害杨、柳、榆、刺槐、枫杨、重阳木、茶花、悬铃木、樱花、石榴、三角枫、紫荆、梅、海棠、榆叶梅、蜡梅、月季、芍药、紫薇、珊瑚树、桂花、大叶黄杨、丁香、花曲柳等。
幼虫体有毒毛,易引起人的皮肤瘙痒。
该虫是我国城市园林绿化、风景区、农田防护林、特种经济林、果树等的重要害虫。
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3~ 16mm头胸黄色,前翅内半部黄色,外半部褐色,有两条斜线在翅尖汇合。
卵浅黄色,长约1.4mm,-端稍尖,散产或数粒产于叶背。
幼虫体长18 ~25mm头黄褐色,体黄绿色,体背有一-哑铃形褐色大斑,各节背侧有-对枝刺。
结于树干、枝上,灰白色,有褐色纵宽纹。
2.发生规律:华北1年1代,华东华南2代。
以老熟幼虫在树上结茧越冬,翌年5~6月化蛹。
越冬代成虫6月上中旬出现,6月下旬为幼虫危害盛期。
成虫羽化多在傍晚,白昼伏于叶背,夜出活动产卵,有趋光性。
每次产卵50~70粒。
卵期5~6天。
老熟幼虫在树干、树枝上吐丝缠绕,随即分泌黏液造茧。
羽化时破茧壳顶端小圆盖而出。
第二代幼虫在8月中下旬大量出现。
其为害一般较第一一代为轻。
二、扁刺蛾除危害枣外,还危害苹果、梨、梧桐、枫杨、白杨、泡桐等多种果树和林木。
以幼虫蚕食植株叶片,低龄啃食叶肉,稍大食成缺刻和孔洞,严重时食成光杆,致树势衰弱。
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6mm头胸翅灰褐色,前翅从前缘到后缘有一条褐色线,线内有浅色宽带。
卵初产黄绿色,后变成灰褐色,长椭圆形。
散产于叶背。
幼虫体长22 ~26mm翠绿色,体较扁平。
背有白色线。
腹部各节有向背向腹斜引一一白线,各节有刺突4个。
体侧各有红点一列。
茧长14mm卵圆形,黑褐色,常结于树木周围浅土层中。
2.发生规律:牛南、华东地区每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基部周围土中结茧越冬,翌年4月中旬化虾,5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产卵。
幼虫发生期分别在5月下旬至7月中旬、8月至第二年4月。
初孵幼虫不取食,2龄幼虫开始取食卵壳和叶肉,3龄后开始暗叶形成孔洞,5龄幼虫食量大,危害重。
刺蛾类害虫防治方法
刺蛾类是园林植物的一大重要害虫,该虫食叶树种较杂。
危害严重时,将会食光全部叶片,使冬芽形成受到影响。
秋季是第二代刺蛾发生高峰期,也是多数刺蛾化茧越冬时期,秋季主要的刺蛾有扁刺蛾、双龄绿刺蛾、褐边绿刺蛾、黄刺蛾等。
防治方法:
1.人工摘虫茧或敲碎树干上的虫茧,减少虫源。
2.幼虫群集为害时,摘除虫叶,人工捕杀幼虫,捕杀时注意幼虫毒毛。
3.在幼虫3龄前可选择生物防治,如施用含量为16000IU/mg的Bt可湿性粉剂500至700倍液。
4.化学防治。
低龄幼虫可采用25%灭幼脲悬浮剂1500至2000倍液,或25%除虫脲悬浮剂2000至3000倍液,或20%米满悬浮剂1500至2000倍液等仿生农药。
幼虫大面积发生,可喷施20%速灭杀丁2000至3000倍液,2.5%敌杀死1500至2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至1500倍液,1.2%苦·烟乳油800至1000倍液等农药。
5.保护天敌,如刺蛾紫姬蜂、螳螂、蠋蝽等。
2023刺蛾类害虫防治方法contents •刺蛾类害虫概述•刺蛾类害虫的识别•刺蛾类害虫的防治方法•刺蛾类害虫防治的注意事项•刺蛾类害虫防治的成功案例•刺蛾类害虫防治的前景与展望目录01刺蛾类害虫概述刺蛾类害虫是一种鳞翅目昆虫,因幼虫身上多刺而得名。
定义刺蛾类害虫分为多种类型,如黄刺蛾、褐刺蛾、扁刺蛾等。
分类定义与分类分布刺蛾类害虫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洲等地区。
习性刺蛾类害虫以植物为食,幼虫多在叶子上取食,成虫多在夜间活动。
分布与习性刺蛾类幼虫取食植物组织,导致叶片破损、植株矮小等问题。
对农作物的危害破坏植物组织刺蛾类害虫的幼虫和成虫可能传播植物病害,如病毒病等。
传播病害刺蛾类害虫的危害可能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影响其市场价值。
影响农产品质量02刺蛾类害虫的识别形状识别刺蛾类害虫的幼虫呈长椭圆形,身体上有许多刺毛和瘤突,体色多为深绿色、褐色或黑色。
蜕皮识别幼虫蜕皮时,体色会变成浅色或白色,同时体表上的刺毛和瘤突也会减少或消失。
幼虫形态识别刺蛾类害虫的成虫呈灰褐色或褐色,体表有许多灰色或褐色的细毛。
前翅呈三角形或卵圆形,前翅端部较尖,后翅则呈椭圆形。
形状识别成虫的头部较小,胸部较宽,腹部细长,身体表面有许多细小的绒毛。
前翅上也有许多细小的绒毛,但翅脉清晰可见。
特征识别成虫形态识别叶片受害刺蛾类害虫主要以叶片为食,受害叶片会出现缺刻、孔洞、萎蔫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树木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新梢受害刺蛾类害虫也会对新梢进行啃食,导致新梢生长受阻,甚至枯死。
同时,幼虫还会在树皮裂缝中取食,导致树皮破裂、脱落。
危害症状识别03刺蛾类害虫的防治方法精耕细作加强田间管理,精耕细作,及时清除杂草和虫卵,减少刺蛾的生存空间和食物来源。
合理轮作通过合理轮作,可以减少刺蛾的食源,从而降低其繁殖和危害程度。
选择抗性品种选择抗病虫害的品种,减少刺蛾对作物的危害。
农业防治利用刺蛾的天敌如茧蜂、赤眼蜂等昆虫来控制其数量。
天敌控制微生物防治植物源农药使用微生物菌剂等生物农药,破坏刺蛾的肠道,导致其死亡。
2023-10-28CATALOGUE 目录•刺蛾的种类与分布•刺蛾的危害•八月份刺蛾的防治措施•防治效果与展望•结论01刺蛾的种类与分布种类刺蛾科昆虫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主要分为毒刺蛾、曲纹刺蛾、褐边绿刺蛾等。
分布刺蛾在亚洲、欧洲、美洲等地区都有分布,对农林作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刺蛾的种类与分布02刺蛾的危害刺蛾科昆虫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其中以亚洲和欧洲的种类最为丰富。
刺蛾的种类繁多,其幼虫被称为刺蛾幼虫,具有不同的形态和颜色。
刺蛾的种类与分布刺蛾幼虫以植物叶片为食,对园林植物、林业和农业均有较大危害。
刺蛾幼虫的食量大,常将植物叶片吃光,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
刺蛾幼虫还能分泌有毒物质,对人类和家畜的健康也有一定危害。
刺蛾的危害特点刺蛾的防治难点刺蛾幼虫的耐药性较强,难以通过药物彻底防治。
刺蛾的繁殖能力强,易形成大规模爆发。
刺蛾幼虫具有隐蔽性,不易被发现。
03八月份刺蛾的防治措施选择抗病性强的植物品种,避免单一化种植,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科学种植合理施肥清除落叶使用有机肥,避免过度施用氮肥,保持植物的健康生长。
定期清除落叶,减少病菌的越冬场所,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03农业防治0201天敌利用利用刺蛾的天敌,如寄生蜂、寄生蝇等,以控制刺蛾的数量。
微生物防治使用微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等,对刺蛾进行防治。
生物防治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如氟虫腈、溴虫腈等。
药剂选择根据刺蛾的生活习性,选择合适的施药方法,如喷雾、喷粉等。
施药方法严格按照药剂的使用说明,注意安全使用,避免对人、畜、环境的危害。
安全使用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灯光诱杀利用黑光灯等诱杀害虫,减少刺蛾的数量。
人工捕捉人工捕捉刺蛾的幼虫和蛹,减少害虫的数量。
04防治效果与展望防治策略为了更好地控制刺蛾的危害,可以采取综合防治策略,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实现全面覆盖和有效控制。
防治效果与展望防治效果通过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刺蛾的数量和危害,保护植物的生长发育。
如何防治中国扁刺蛾月季、蔷薇、黄刺玫、红叶石楠、西府海棠、垂丝海棠、紫叶李、桂花、梅花、枙子花、油茶、茶树、石榴、珍珠梅、樱花、牡丹、桃树、柑橘、栎、板栗、柿树、乌桕、枫香、枫杨、杨树、大叶黄杨、丁香、柳树、榆树、槐树、喜树、白蜡树、香樟、银杏、悬铃木、苦楝、杜仲等等的多种类的花卉、林木和果树一直以来被大量的培育在各地的苗圃上,很多花卉树木也应用在园林绿化项目上。
但是这其中很多的花卉苗木常常是受到一种杂食性害虫——中国扁刺蛾的侵害。
中国扁刺蛾,分布地域很广泛,所以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园林绿化、风景区、农田防护林、特种经济林、果树等等的重要害虫之一。
另外,由于这类刺蛾幼虫身上的毒刺里含有毒素。
所以在当毒刺触及人体皮肤后,就可能会导致人的皮肤出现红肿刺痛等等的诸多的异常症状。
因此,很多的人又将刺蛾类害虫,称之为痒辣子、火辣子、刺毛虫等等。
中国扁刺蛾,别名:扁棘刺蛾、黑点刺蛾、辣子,是鳞翅目,刺蛾科,扁刺蛾属的一个物种。
在江苏,其一年会发生2代至4代。
中国扁刺蛾的生长分:卵、幼虫、成虫、蛹四个发育阶段。
其是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树干、枝叶间,或者是在表土层的土缝中结茧越冬的。
一般在暖冬天气,很是有利于该虫的越冬。
通常待到翌年的春天,中国扁刺蛾就会化蛹和羽化为成虫。
大多数羽化后的刺蛾类的成虫有着比较明显的趋光性,特别是对电灯光有着明显的趋性。
通常,中国扁刺蛾,是在5月底、6月初,开始羽化产卵。
6月中旬开始出现第1代幼虫,至7月的下旬,老熟幼虫结茧化蛹。
8月上旬,中国扁刺蛾成虫羽化。
8月中旬为羽化产卵的盛期。
8月下旬出现幼虫,大部分幼虫会出现于9月底10月初,老熟之后,沿树干爬下或者是直接坠下,然后寻找适宜的场所,结茧化蛹,越冬。
其通常一般多喜夜间结茧于疏松表土层中、草丛间、树叶垃圾堆中和石砾缝中。
而在10月的中、下旬以后,我们就仅仅可以见到个别的中国扁刺蛾在活动。
中国扁刺蛾成虫多半是昼伏夜出。
白天其一般是蛰伏在叶背的小枝条上,或者是树干的基部上,直到晚上才会出来活动。
青刺蛾的防治分布及为害青刺蛾LatoiaconsociaW.又名黄缘绿刺蛾、褐边绿刺蛾、绿刺蛾等。
属鳞翅目刺蛾科。
几乎分布于全国。
幼虫为害白玉兰、广玉兰、金橘、脐橙、柑橘、月桂、美人蕉、石榴、梅花、金银木、黄刺枚、茶、日本樱花、月季、苹果、梨、核桃、山楂、丁香、枇杷、梧桐、紫檀、黄连木、香樟、藤萝、喜树、榆和杨柳等近百种植物。
危害状:幼虫取食叶片,低龄幼虫啃食叶肉,使叶片呈网眼状,稍大将叶片食成缺刻或孔洞,只残留叶脉和叶柄。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5~17毫米,头胸背面绿色。
触角雄性呈羽状,雌性呈丝状。
前翅绿色,基角褐色,近外缘黄色,黄色部分边缘有弧状褐色线纹,后翅及腹部浅褐色,缘毛褐色。
卵:扁椭圆形,长1.2~1.5毫米,初产白色,渐变为黄绿色至淡黄色。
幼虫:老熟时体长约25毫米,圆筒状,初孵为黄色,长大后变为绿色。
头黄褐色,缩在前胸内,背线黄绿色至浅蓝色,无枝刺,有刺毛丛。
腹末有4丛蓝黑色刺毛。
蛹:卵圆形,长15~17毫米,藏于茧内。
茧椭圆形,暗褐色,多在寄主树干周围3~7厘米深的土层中。
生活习性:该虫在广西一年发生2-3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枝叶间或表土层的土缝中结茧越冬,翌年4-5月化蛹和羽化为成虫。
扁刺蛾第一代幼虫出现于6月中旬至7月中旬,第二代于8月中旬至9月下旬。
青刺蛾第一代幼虫出现于6月上旬至7月下旬,第二代于8月至9月上、中旬。
褐刺蛾的第一代幼虫出现于6月中旬至7月中旬,第二代于8月下旬至9月中、下旬。
由于各地气温不同,有些地区在第二代老熟幼虫结茧较早,当年还可化蛹和羽化,并产生第三代幼虫。
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1年发生1代,在江浙一带1年发生2代,均以老熟幼虫在浅土壤中结茧越冬。
翌年5月化蛹。
6月成虫羽化,成虫有趋光性,卵多产在叶背面,每块卵块有数十粒,呈鳞状排列,卵期约6天。
1代发生区幼虫为害盛期在7~8月,2代发生区幼虫为害盛期在6~9月。
10月幼虫陆续老熟下树,寻找适宜土层结茧越冬。
浅谈刺蛾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刺蛾是一类重要的园林植物食叶害虫,寄主广泛,发生较为普遍。
掌握危害园林植物较为严重的刺蛾种类、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进行综合防治。
标签:刺蛾;发生特点;防治措施近年来,仙河社区高度重视园林绿化建设,依靠治、换、养、平、直相结合的方法,绿化配置实现了以植物群落为主、兼顾草坪,树木配置实现了常青类与落叶类合理搭配,品种逐步实现了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辖区绿化面貌不断得到改善,有力推动了生态仙河、绿色仙河的建设。
“三分种七分养”,树木的健康生长离不开管理养护。
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区域境外生物物种入侵、病虫害抗药能力增强等原因,至使植物病虫害种类增多,增大了病虫害防治工作难度。
目前,仙河社区居民小区内主要绿化乔木有白蜡、法桐、木槿等品种,灌木有紫荆、连翘、金叶女贞、冬青等品种。
通过观察,树木均有部分叶片遭受刺蛾危害,导致植株因缺少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枯萎死亡。
因此,防治刺蛾是绿化养护的重要工作之一。
1 刺蛾的发生特点刺蛾科(Limacodidae)是鳞翅目小蛾类中较为进化的一个小科,所有成员全为植食性,主要危害林木、果树及经济作物,幼虫体上有刺毛,能引起皮肤的剧痛红肿。
此虫1年发生2代,10月上旬以幼虫在树枝上结茧越冬。
成虫多在傍晚羽化,以下午17:00至22:00时最盛,喜欢夜间活动,但趋光性不强,白天静伏于叶背;卵也多产在叶片背面,孵散产或数粒产在一起,产卵量在49至67粒/头,卵粒多在白天孵化;初孵幼虫先取食卵壳,然后取食叶片的下表皮和叶肉,留下上表皮,形成圆形透明的小斑,4龄后可将叶片吃成孔洞或将叶片吃光仅留叶脉。
幼虫食性杂,危害多种林木和果树后,影响树势和翌年果树的结果。
幼虫共有7龄,其刺毛有毒,接触人的皮肤后会引起疼痛和奇痒。
2 刺蛾病虫害发生的原因2.1 居民小区的乔灌木种植格局改变了原有有害生物的结构。
园林绿化是居民小区、道路之间互相联系并使之成为一体的纽带。
小区树木的种类、数量以及绿化面积大幅度增加,改变了居民小区中原有有害生物的种类、结构和危害。
危害石榴的刺蛾类害虫识别与防治作者:赵丹刘文献王坤宇王立新来源:《现代园艺》2010年第05期危害石榴的刺蛾类有黄刺蛾、白眉刺蛾、丽绿刺蛾、青刺蛾和扁刺蛾,这些蛾类均以石榴的芽、叶为取食对象,严重危害石榴的生长。
它们在危害石榴时有各自的为害特点。
现将它们的识别与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1黄刺蛾属鳞翅目刺蛾科。
又名刺蛾、洋辣子、八角罐、八角虫等。
1.1形态识别成虫:体长13~16mm,翅展30~34mm。
头和胸部黄色,背部黄褐色;前翅内半部黄色,外半部为褐色,有2条暗褐色斜线,在翅尖上汇合于一点,呈倒“V”字形。
内面1条伸到中室下角,为黄色与褐色的分界线。
卵:椭圆形,一端略尖,长1.4~1.5mm,宽0.9mm,黄绿色。
幼虫:体长16~25mm,头小,体粗大。
头部黄褐色,胸部黄绿色,体背有一两端粗中间细的哑铃形紫褐色大斑和许多突起枝刺。
蛹:椭圆形。
长12mm。
黄褐色。
茧:灰白色,质坚硬,茧壳黑褐色,有不规则纵条纹,形似雀卵。
1.2防治要点①农业防治:冬、春季剪除冬茧集中烧毁,消灭越冬幼虫。
②生物防治:摘除冬茧时,识别青蜂(冬茧上端有一被寄生蜂产卵时留下的小孔)选出保存,翌年放科果园自然繁殖寄杀虫茧。
喷洒每1g含1亿个活孢子的杀螟杆菌或青虫菌6号悬浮剂防治。
③药剂防治:幼虫为害初期喷洒90%敌百虫或50%敌敌畏800~1000倍液、40%辛硫磷1200倍液、50%杀螟硫磷1000倍液、20%氰戊菊酯2500倍液、25%灭幼脲悬浮剂2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000~4000倍液等。
2白眉刺蛾属鳞翅目刺蛾科,又名杨梅刺蛾。
2.1形态识别成虫:体长8mm,翅展约16mm。
前翅乳白色,前端半部有浅褐色浓淡不匀的云斑,其中以指状褐色斑最明显。
幼虫:体长约7mm,扁椭圆形,绿色。
体背部隆起呈龟甲状。
头褐色,很小,缩于胸前,体上无明显刺毛,体背生2条黄绿色纵带纹,纹上分布有小红点。
蛹:长约4.5mm,近椭圆形。
茧:长约5mm,灰褐色,椭圆形。
刺蛾类
(一)黄刺蛾
又名洋辣子、毒毛虫。
多食性害虫,为害杨、柳、榆、刺槐、枫杨、重阳木、茶花、悬铃木、樱花、石榴、三角枫、紫荆、梅、海棠、榆叶梅、蜡梅、月季、芍药、紫薇、珊瑚树、桂花、大叶黄杨、丁香、花曲柳等。
幼虫体有毒毛,易引起人的皮肤瘙痒。
该虫是我国城市园林绿化、风景区、农田防护林、特种经济林、果树等的重要害虫。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3~ 16mm头胸黄色,前翅内半部黄色,外半部褐色,有两条斜线在翅尖汇合。
卵浅黄色,长约1. 4mm,-端稍尖,散产或数粒产于叶背。
幼虫体长18 ~25mm头黄褐色,体黄绿色,体背有一-哑铃形褐色大斑,各节背侧有-对枝刺。
茧似雀蛋,长11 ~ 14mm。
结于树干、枝上,灰白色,有褐色纵宽纹。
2.发生规律
华北1年1代,华东华南2代。
以老熟幼虫在树上结茧越冬,翌年5~6月化蛹。
越冬代成虫6月上中旬出现,6月下旬为幼虫危害盛期。
成虫羽化多在傍晚,白昼伏于叶背,夜出活动产卵,有趋光性。
每次产卵50~70粒。
卵期
5~6天。
老熟幼虫在树干、树枝上吐丝缠绕,随即分泌黏液造茧。
羽化时破茧壳顶端小圆盖而出。
第二代幼虫在8月中下旬大量出现。
其为害一般较第一一代为轻。
(二)扁刺蛾
除为害枣外,还为害苹果、梨、梧桐、枫杨、白杨、泡桐等多种果树和林木。
以幼虫蚕食植株叶片,低龄啃食叶肉,稍大食成缺刻和孔洞,严重时食成光杆,致树势衰弱。
1.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6mm头胸翅灰褐色,前翅从前缘到后缘有一条褐色线,线内有浅色宽带。
卵初产黄绿色,后变成灰褐色,长椭圆形。
散产于叶背。
幼虫体长22 ~26mm翠绿色,体较扁平。
背有白色线。
腹部各节有向背向腹斜引一一白线,各节有刺突4个。
体侧各有红点一列。
茧长14mm卵圆形,黑褐色,常结于树木周围浅土层中。
2.发生规律
牛南、华东地区每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基部周围土中结茧越冬,翌年4月中旬化虾,5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产卵。
幼虫发生期分别在5月下旬至7月中旬、8月至第二年4月。
初孵幼虫不取食,2龄幼虫开始取食卵壳和叶肉,3龄后开始暗叶形成孔洞,5龄幼虫食量大,危害重。
(三)褐边绿刺蛾
又名四点刺蛾、青刺蛾。
初龄幼虫群栖为害,啃食叶肉,仅留下表皮,呈网状,可使叶肉透明;3龄以后备食叶片,造成缺刻和孔洞,6龄以后多从叶缘向内蚕食,严重时,能将叶片吃尽,仅剩叶脉。
为害对象主要为梅花、紫荆、桃花、樱花、海棠、石榴、桂花等花木。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mm头、胸及前翅青绿色,前翅基角褐色,后翅及腹部淡褐色。
卵淡黄绿色,扁椭圆形,长13mm。
集中产叶背,呈鱼鳞状排列。
幼虫体长24 ~27mm翠绿色,背线淡蓝色,背面具有两排黄色枝刺。
腹末具有4个黑绒状刺突。
茧长14~ 16mm宽7-9mm。
黄褐色,坚硬,两端钝平。
在树下松土层或枝叶上可见其茧
2.发生规律
在长江以南1年2-3代,以幼虫在树下及附近浅土层中结茧越冬。
在湖南. .带以老熟幼虫在树下部枝干上结茧越冬,翌年4~5月化蛹,6月成虫羽化产卵。
各代幼虫发生期分别为6~7月、8~9月。
初孵幼虫有群集性,4龄后分散为害。
(四)刺蛾类的防治方法
1.园林技术防治
(1)消灭越冬虫茧刺蛾以茧越冬,历时很长,可结合抚育、修枝、松土等园林技术措施,铲除越冬虫茧。
(2)人工摘虫叶初孵幼虫有群居习性、受害叶片呈透明枯斑,容易识别,可组织人力摘除虫叶,消灭幼虫。
2.物理防治
利用成虫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3.保护和利用天敌
注意保护利用广肩小蜂、赤眼蜂、姬蜂等天敌。
4.药剂防治
幼虫3龄以前施药效果好,可用Bt乳剂5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液、1%甲维盐微乳剂2000倍液、90%敌百虫10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A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20%氯虫笨甲酰胺悬浮创3000倍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