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叶害虫——刺蛾类
- 格式:ppt
- 大小:3.03 MB
- 文档页数:25
园林植物常见病虫害防治指南害虫篇:一、食叶类害虫:主要有鳞翅目的刺蛾、袋蛾、夜蛾、毒蛾等蛾类和蝶类等。
还包括鞘翅目的叶甲、瓢甲,膜翅目的叶蜂、直翅目的蝗虫等。
食叶类害虫的特点:1、危害健康植株,导致生长衰弱,为天牛、小蠹等提供入侵的适宜条件。
2、大多数裸露生活,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虫口密度波动大。
3、大多数害虫繁殖力大,具有主动迁移扩散能力。
4、爆发时危害严重,破坏性大。
主要食叶类害虫:(一)刺蛾类:刺蛾类属于鳞翅目刺蛾科。
幼虫有洋辣子、八角之称。
1、黄刺蛾:危害枫树、刺槐、杨树、柳树、樱花、海棠、紫薇、黄杨等多种植物。
幼虫危害叶片,初龄幼虫只取食叶肉,4龄后蚕食叶片。
头胸部黄色,腹部黄褐色。
卵扁平,椭圆形,黄绿色,蛹椭圆形,黄褐色。
每年发生1-2代,以老熟幼虫结茧在枝杈或树干上越冬。
翌年4-5月间化蛹,5-6月出现成虫,成虫交尾后产卵于叶背,卵期7-10天。
幼虫7龄,初孵幼虫取食叶肉和下表皮,形成透明小斑;4龄取食叶片形成孔洞;5、6龄将叶片全部吃光仅留叶脉。
幼虫老熟后吐丝和分泌黏液作茧化蛹。
成虫具有趋光性。
2、绿刺蛾:又名褐边绿刺蛾。
危害山茶、悬铃木、桂花、芍药、榆树、柳树、海棠等多种植物。
成虫触角褐色,雌性丝状,雄性栉齿状,头顶、胸背绿色。
卵扁平椭圆形,黄白色。
幼虫初龄黄色,稍大黄绿色,蛹椭圆形,黄褐色。
北方地区一年一代,南方一年2代。
均以老熟幼虫在树干基部浅土层内或枝干上结茧越冬。
翌年4月下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出现成虫,第一代幼虫6-7月危害,第二代幼虫8-10月中旬危害。
成虫具有趋光性,卵产于叶片背面。
3、扁刺蛾:又名黑点刺蛾。
危害银杏、刺槐、桑树、枫杨等多种植物。
成虫体暗灰色,卵扁平光滑,椭圆形。
幼虫背线白色。
蛹初为乳白色,后渐变黄。
北方一年一代,南方2-3代。
以老熟幼虫在树下浅土层内结茧越冬。
翌年5月中旬第一代成虫羽化,7-8月第二代成虫出现。
第一代和第二代幼虫发生在5月下旬到7月中旬和7月下旬到9月底。
常见咬食叶片的害虫有哪些?怎样防
治?
常见咬食叶片的害虫有哪些?怎样防治?
这类害虫都具有咀嚼式口器,咬食花卉叶片危害。
常见的有:(1)刺蛾常称洋辣子。
5—10月幼虫吃叶片危害,幼虫身长25毫米左右,黄绿色或黑色,全身有刺毛,分泌毒汁,使人痛痒难受。
幼虫于11月结茧越冬,茧灰白色,长1厘米左右,壳硬,附于树权处,不易剥下,翌年4月孵化为成虫产卵。
(2)蓑蛾俗称布袋虫。
幼虫乳白色,身长12~25毫米,吐丝做囊,身居其中,外面缀以碎叶、草根、细枝,形似蓑衣布袋得名。
囊上有丝,随风移动危害。
幼虫在囊内越冬,翌年4—5月间化蛹变成虫产卵。
8月上旬至9月上旬,卵又孵化为2代幼虫,又做囊,继续吃叶危害,6―7月危害最严重。
(3)卷叶蛾俗称卷叶虫。
其幼虫卷叶
危害,将叶或数叶缀在一起,躲在其中咬食叶片。
幼虫体长18—20毫米,绿色,受惊动即行吐丝下垂。
1年发生2~3代,10月以幼虫在茎干翘皮处结小茧越冬,翌年4月又开始危害。
或以越冬型成虫在杂草、落叶中越冬。
(4)金龟子俗称屎克郎。
成虫咬食叶片,幼虫称蛴螬,为地下害虫。
成虫体长19毫米左右,长椭圆形,1年1代,在6—7月间,黄昏时飞出危害。
这些食叶害虫多为杂食性,除人工捕捉外,可于冬季扫除杂草落叶,消灭树干、树皮上和土壤中越冬虫茧。
危害期可喷施90晶体敌百虫1000~1500倍溶液或敌敌畏1000~2000倍溶液防治之。
园林绿化常见病虫害防治食叶类害虫危害:刺蛾的小幼虫常群集啃食树叶下表皮及叶肉,仅留上表皮,形成圆形透明斑;3龄后分散危害,发生严重时把叶片吃光,仅留叶脉与叶柄,严重影响植物生长,甚至造成植物枯死.其幼虫体具毒毛,刺痛人的皮肤,会引起红肿剧痛。
因此居民区、公园、行道树等绿化区域尤应防治。
防治方法:1.药剂防治:刺蛾幼虫对药剂抵抗力弱,可喷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50%辛硫磷乳油、25%亚胺硫磷乳油1500至2000倍液或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3000至5000倍液进行喷杀.2.生物防治:(1)幼虫发生期施药喷洒青虫菌,每克含100亿孢子1000倍液,可使幼虫感病率在80%以上。
如能混入0。
3%茶枯或0。
2%中性洗衣粉可提高防效.(2)用每克含孢子100亿的白僵菌粉0.5至1千克,在雨湿条件下防治l至2龄幼虫。
3。
黑光灯防治:大多数刺蛾类成虫有趋光性,在成虫羽化期,设置黑光灯诱杀,效果明显。
2、袋蛾类危害:幼虫取食树叶、嫩枝皮及幼果.大发生时,几天能将全树叶片食尽,残存秃枝光干,严重影响树木生长,开花结实,使枝条枯萎或整株枯死。
防治方法:1、初龄幼虫集中为害,剪除虫枝,消灭幼虫;越冬袋囊,高挂树枝,人工摘除消灭.2、幼虫期喷2.5%敌杀死乳油10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50%辛硫磷乳油、50%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1500倍液,尤为敌百虫效果好,或喷每克含孢子100亿的青虫菌1000倍液。
危害:关中地区1年3代,5—6月间出现成虫,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产卵于叶背.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取食叶肉,能吐丝下垂,3龄后分散为害,幼虫有假死性。
10月初幼虫入土化蛹越冬。
防治方法:选用高效低毒药剂,进行交替喷雾防治,避免产生抗药性,根据夜蛾类害虫活动特点,在下午4时后喷药防治效果最佳.(1)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4000倍;(2)苜核•苏云菌悬浮剂600倍;(3)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乳油1000倍;(4)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1500倍液等高效低毒药剂防治.危害:国槐尺蛾是食叶害虫,成虫有趋光性,夜晚活动,喜在树冠顶端产卵,卵散产于叶面、叶柄和嫩枝上,幼虫危害叶片,严重时将整株叶片一夜吃光。
刺蛾类刺蛾俗称洋辣子、刺毛虫,属鳞翅目,刺蛾科,国内已知90余种。
重要的有黄刺蛾、褐边绿刺蛾、褐刺蛾、扁刺蛾,为林业主要杂食性食叶害虫之一。
形态特征黄刺蛾(Cnidocampa flavescens)幼虫黄刺蛾(Cnidocampa flavescens)卵褐边绿刺蛾(Latoia consocia)幼虫褐刺蛾(Setora postornata Hampson)的幼虫扁刺蛾(Thosea sinensis Walker)的幼虫四种刺蛾形态特征发生规律(1)黄刺蛾。
华北1年1代,长江流域以南2代。
以老熟幼虫在树上结茧越冬。
翌年5、6月间化蛹。
越冬代成虫6月上、中旬出现,6月下旬为幼虫为害盛期。
成虫羽化多在傍晚,白昼伏于叶背,夜出活动产卵。
有趋光性。
每雌产卵50~70粒。
卵期5~6d,老熟幼虫在树干、树枝上吐丝缠绕,随即分泌黏液造茧。
羽化时破茧壳顶端小圆盖而出。
第二代幼虫在8月中、下旬大量出现。
其为害一般年份较第一代为轻。
黄刺蛾的天敌有上海青蜂(Chrysis shanghaiensis Smith)和刺蛾广肩小蜂(Eurgtoma monemae Ruschka)等,其幼虫及蛹被寄生率较高。
(2)褐边绿刺蛾。
在长江以南1年2—3代。
以幼虫在树下及附近浅土层中结茧越冬。
在湖南一带以老熟幼虫在树下部枝干上结茧越冬。
翌年4—5月化蛹,6月成虫羽化产卵。
各代幼虫发生期分别为6—7月、8~9月。
初孵幼虫有群集性,4龄后分散为害。
第一代幼虫部分在叶背结茧化蛹,有的在浅土层中结茧化蛹。
成虫有趋光性。
(3)褐刺蛾。
每年发生2代。
以老熟幼虫在树干周围的疏松表土层或草地丛间;树叶堆和砾石缝中结茧越冬。
次年5月下旬开始羽化产卵,6月上旬为羽化产卵盛期。
第1代、2代幼虫为害期分别为6月中旬至7月中旬,8月下旬至9月下旬。
成虫具趋光性。
(4)扁刺蛾。
华南、华东地区每年发生2代。
以老熟幼虫在树干基部周围土中结茧越冬。
翌年4月中旬化蛹,5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产卵。
柳叶上的虫怎么处理1、柳树的食叶害虫主要有刺蛾、金龟子等、柳叶甲等,蛀干害虫主要是天牛,在柳叶生虫时要根据具体的虫害类型来进行治理,不可一概而论。
2、刺蛾是鳞翅目刺蛾科昆虫的通称,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洋辣子,主要危害柳树的叶片,一般在叶背群集啃食叶片,形成半透明圆斑缺块。
大龄幼虫可将叶片吃成很多孔洞、缺刻,严重时将叶片吃光,影响树势。
主要药物治疗方法为在幼虫盛发期喷洒80%敌敌畏乳油12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25%亚胺硫磷乳油l000倍液、25%爱卡士乳油1500倍液、5%来福灵乳油3000倍液等药液。
3、金龟子是鞘翅目金龟总科的通称。
其幼虫(蛴螬)是主要地下害虫之一,危害严重。
成虫咬食叶片成网状孔洞和缺刻,严重时仅剩主脉,群集为害时更为严重。
可以用灯火诱杀成虫,成虫发生期,于傍晚震落捕杀。
幼虫期,于地表扎孔,用50%敌敌畏500倍液或90%敌百虫500倍液灌注,效果良好。
成虫期喷施3%高效氯氢菊酯微囊悬浮液或2%噻虫啉微囊悬浮液500~600倍。
4、蚱蝉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秋蝉,蝉的幼虫和成虫都会对柳树成造成危害,其在枝条内产卵,使锯口处的表皮呈斜锯齿状翘起,被害枝条容易干枯死亡。
主要防治措施为每年春季在蚱蝉羽化前进行松土,翻出蛹室清除若虫。
或在5~7月若虫集中孵化时用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泼淋树盘。
在成虫发生盛期可喷布20%氰戊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杀灭成虫。
5、天牛是重要的林业害虫,每年造成大量木材的损失。
在3—5年内会逐渐地将树木杀死,有些树木时间稍长。
这些年来试用的农药主要有敌敌畏、磷胺、乐果、杀虫眯、杀螟松、辛硫磷、螟磷畏、杀虫净、害扑威、氧化乐果、氟乙酰胺等,可喷洒或涂刷树干。
“毒虫”刺蛾进入严重危害期,不仅食叶,还能伤人!刺蛾类害虫是园林主要食叶害虫,在叶片背部群集啃食,于每年的7-9月份危害最重。
其幼虫俗称“洋辣子”,身体覆盖着有毒刺毛,触及人体皮肤后,引起红肿和灼热剧痛,因此,在居民区、公园、行道树等绿化区域尤其需重视对刺蛾类害虫的防治。
危害特点分布广泛,遍及全国,食性杂,主要危害榆叶梅、海棠、三角枫、白蜡、刺槐、悬铃木、大叶黄杨、香樟、石楠、梅花、月季、紫薇、杨、柳等120多种植物。
低龄幼虫群居叶背危害,啃食叶片下表皮及叶肉,仅存上表皮,形成透明枯斑;龄后,分散为害,取食全叶,可将叶片吃光,仅留叶脉与叶柄,严重影响园林植物的生长。
刺蛾种类园林植物上发生的刺蛾种类较多,危害较重的主要有黄刺蛾、桑褐刺蛾、扁刺蛾、丽绿刺蛾、褐边绿刺蛾、两色绿刺蛾等。
↑黄刺蛾→褐色绿刺蛾↑丽绿刺蛾→桑褐刺蛾扁刺蛾发生规律北方地区一年发生1代,长江下游地区2代,少数3代。
以老熟幼虫在枝叉等处结茧越冬。
年发生1代地区,5月中旬开始化蛹,6月上旬开始羽化、产卵,发生期不整齐,6月中旬至8月上旬均可见初孵幼虫,7、8月份危害最重。
年发生2-3代地区,第1代幼虫发生期为5月下旬一7月中旬;第2代幼虫发生期为7月下旬一9月中旬;第3代幼虫发生期为9月上旬一10月。
以末代老熟幼虫结茧越冬。
(常见刺蛾的危害和生活习性)防治方法药剂喷杀幼虫当虫害发生时,选择低毒高效药剂叶面喷雾快速杀虫:方案1、“蛾螟清”20毫升兑水15公斤,每瓶兑水150公斤均匀喷雾,对抗性害虫、暴食性害虫特效。
方案2、“斯叶例除”30毫升兑水15公斤,每瓶兑水100公斤均匀喷雾,高效防除各类食叶害虫。
方案3、“全贯旺”或“蛮功”15毫升兑水15公斤喷雾防治,广谱高效杀类各类害虫。
因虫体多在叶背危害,喷药防治时注意对叶背进行充分喷施。
(园林高效广谱杀虫剂)黑光灯诱杀成虫大多数刺蛾类成虫有趋光性,在成虫羽化期,设置黑光灯诱杀,效果明显。
4.3、病虫害防治知识及措施(一)虫害-食叶害虫食叶害虫:了解食叶害虫的危害特点,掌握园林植物食叶害虫的主要类群:1.甲虫类 2.斑蛾类 3.蓑蛾类 4.刺蛾类 5.舟蛾类 6.毒蛾类 7.夜蛾类 8.尺蛾类 9.天蛾类 10.枯叶蛾类 11.螟蛾类 12.灯蛾类 13.蝶类 14.叶蜂类。
食叶害虫的危害特点:1.危害健康的植株,猖獗时能将叶片吃光,削弱树势,为蛀干害虫侵入提供适宜条件。
2.大多数食叶害虫营裸露生活,受环境因子影响大,其虫口密度变动大。
3.多数种类繁殖能力强,产卵集中,易爆发成灾,主动迁移扩散能力强。
刺蛾类刺蛾类属鳞翅目刺蛾科。
幼虫蛞蝓形,体上常具有瘤和枝刺。
蛹外常有光滑坚硬的茧。
在园林植物上主要有黄刺蛾、扁刺蛾、绿刺蛾等。
参考图片常见刺蛾发生特点一览表刺蛾类的防治措施1.消灭越冬虫茧。
可结合抚育修枝、冬季清园等进行。
2.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3.初孵幼虫有群集习性,人工摘除虫叶。
4.药剂防治:中、小龄幼虫,可喷施 Bt乳剂 500 倍液、20% 菊杀乳油 2000 倍液或 50% 马拉硫磷 1000-1500 倍液、或生物杀虫剂灭蛾灵 1 000 倍液。
5.保护天敌。
如上海青蜂、姬蜂等。
袋蛾类袋蛾类属鳞翅目蓑蛾科。
又名蓑蛾。
雌雄异型。
雄蛾有翅,雌蛾无翅。
幼虫吐丝缀叶形成护囊,雌虫终生不离幼虫所织的护囊。
常见的种类有大袋蛾、小蓑蛾、白囊蓑蛾等。
常见袋蛾发生特点一览表参考图片袋蛾类的防治措施1.冬春人工摘除越冬虫囊,消灭越冬幼虫,平时也可结合日常管理工作,顺手摘除护囊,特别是植株低矮的树木花卉更易操作。
2.药剂防治。
虫量多时可喷 90% 晶体敌百虫或 50% 马拉松乳剂1000 倍液、或 2.5% 溴氰菊酯乳油 2000 倍。
根据幼虫多在傍晚活动的特性,宜在傍晚喷药。
喷药时应注意喷施均匀,要求喷湿护囊,以提高防效。
3.生物防治。
用青虫菌或Bt制剂 500 倍液喷雾,保护蓑蛾幼虫的寄生蜂、寄生蝇。
浅谈刺蛾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刺蛾是一类重要的园林植物食叶害虫,寄主广泛,发生较为普遍。
掌握危害园林植物较为严重的刺蛾种类、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进行综合防治。
标签:刺蛾;发生特点;防治措施近年来,仙河社区高度重视园林绿化建设,依靠治、换、养、平、直相结合的方法,绿化配置实现了以植物群落为主、兼顾草坪,树木配置实现了常青类与落叶类合理搭配,品种逐步实现了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辖区绿化面貌不断得到改善,有力推动了生态仙河、绿色仙河的建设。
“三分种七分养”,树木的健康生长离不开管理养护。
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区域境外生物物种入侵、病虫害抗药能力增强等原因,至使植物病虫害种类增多,增大了病虫害防治工作难度。
目前,仙河社区居民小区内主要绿化乔木有白蜡、法桐、木槿等品种,灌木有紫荆、连翘、金叶女贞、冬青等品种。
通过观察,树木均有部分叶片遭受刺蛾危害,导致植株因缺少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枯萎死亡。
因此,防治刺蛾是绿化养护的重要工作之一。
1 刺蛾的发生特点刺蛾科(Limacodidae)是鳞翅目小蛾类中较为进化的一个小科,所有成员全为植食性,主要危害林木、果树及经济作物,幼虫体上有刺毛,能引起皮肤的剧痛红肿。
此虫1年发生2代,10月上旬以幼虫在树枝上结茧越冬。
成虫多在傍晚羽化,以下午17:00至22:00时最盛,喜欢夜间活动,但趋光性不强,白天静伏于叶背;卵也多产在叶片背面,孵散产或数粒产在一起,产卵量在49至67粒/头,卵粒多在白天孵化;初孵幼虫先取食卵壳,然后取食叶片的下表皮和叶肉,留下上表皮,形成圆形透明的小斑,4龄后可将叶片吃成孔洞或将叶片吃光仅留叶脉。
幼虫食性杂,危害多种林木和果树后,影响树势和翌年果树的结果。
幼虫共有7龄,其刺毛有毒,接触人的皮肤后会引起疼痛和奇痒。
2 刺蛾病虫害发生的原因2.1 居民小区的乔灌木种植格局改变了原有有害生物的结构。
园林绿化是居民小区、道路之间互相联系并使之成为一体的纽带。
小区树木的种类、数量以及绿化面积大幅度增加,改变了居民小区中原有有害生物的种类、结构和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