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082303
- 格式:doc
- 大小:69.50 KB
- 文档页数:2
北航考研复试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考研复试经验分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Beihang University)简称北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全国重点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珠峰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为国际宇航联合会、中欧精英大学联盟、中国西班牙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成员,是全国第一批16所重点高校之一、80年代恢复学位制度后全国第一批设立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也是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建于1952年,时名北京航空学院,由当时的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并组建,1988年4月改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89年成为国家八五期间全国14所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首批进入“211工程”,2001年进入“985工程”,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
启道考研复试班根据历年辅导经验,编辑整理以下关于考研复试相关内容,希望能对广大复试学子有所帮助,提前预祝大家复试金榜题名!专业介绍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是交通运输工程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硕士学科点是在原国家教委“运输管理工程”与“交通工程”两个硕士点合并后形成的,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主要研究交通运输系统规划决策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通过对交通运输系统规划和综合评价,及对交通运输系统运作过程的科学管理,优化交通运输系统资源配置,实现交通运输管理现代化。
将先进的电子、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综合运用于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意味着交通运输系统管理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082303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ndManagement)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4年7月经交通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审议通过)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编制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和《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按照《山东建筑大学关于制(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热爱祖国,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严谨的学风和,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了解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与动向,掌握交通规划、交通管理和大数据处理的先进方法,具有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在交通规划、道路选线、道路设计、轨道交通规划与管理、交通管理和交通安全等方面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深入的专业知识。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能撰写论文摘要。
4.毕业后可在交通管理机关、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规划和设计企业等单位,从事管理、教学、科研、设计和技术服务等工作。
5.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律观念,对所从事的工作对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有充分认识。
6.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1.交通规划理论与应用12.城市综合交通运输规划三、学习年限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
研究生在校期间,课程学习为2.5学期,文献阅读报告0.5学期,教学科研实践1学期,学位论文撰写2学期。
对于品学兼优,提前完成个人培养计划并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达到毕业或授予学位质量要求的,最多可提前1年毕业或授予学位;在基本学习年限内完不成学业者,经导师同意,可向学校提出延长学习期限申请,延长期限原则上不超过1年。
四、培养方式1. 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依据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进行。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082303)学科门类:工学(08)一级学科:交通运输工程(0823)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隶属于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交通规划与设计、交通控制与管理、交通运输工程优化等。
它服务于区域及城市的交通运输规划与工程,以及航运、铁路等系统的规划、设计、管理与控制。
本学科的研究重点为区域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与控制、现代运输物流技术、道路工程和交通安全理论及应用。
学科在高等级公路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水运工程与航运物流及经济,区域及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曾获得数十项省部级以上的奖励,尤其在高速公路的建设管理综合技术方面获江苏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
学科目前有硕士生导师6人,兼职导师3人。
近2年来,在各专业刊物发表文章几十篇,出版交通类专著多本,并受交通部委托出版专著一部。
一、培养目标本学科培养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方面的高层次人才,毕业生能够胜任交通领域教学及相关领域科技研究与开发、综合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交通设施设计、交通控制与管理、现代运输物流管理等方面工作。
学生具有坚实的数学、计算机以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
能阅读外文资料、用外语撰写科技论文。
掌握交通运输规划与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理论与技术研究的前沿动态,能熟练应用基础和专业理论以及先进的计算、实验技术手段对理论与应用问题开展有成效的研究,具有解决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中规划管理与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二、主要研究方向1、区域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2、交通信息与控制3、现代运输物流技术4、道路工程5、交通安全理论及应用三、学制和学分攻读硕士学位的标准学制为2.5年,学习年限实行弹性学制,最短不低于2年,最长不超过3.5年(非全日制学生可延长1年)。
硕士研究生课程由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和研究环节组成。
硕士研究生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8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9学分,研究环节5学分。
082303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Traffic and Transport Planning and Management1学科简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硕士学科点是在原国家教委“运输管理工程”与“交通工程”两个硕士点合并后形成的,是1987、2001连续两届国家级重点学科,也是国家首批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
本专业主要为交通运输和国民经济各相关领域培养高层次的规划、设计、经营管理与决策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运输组织现代化研究运输组织中的新理论与新方法、运输计划编制现代化的理论与方法、综合交通运输组织理论与方法、现代客货运输技术、运输过程的生产组织管理等。
(2)现代物流管理研究现代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供销链管理与库存控制、现代物流配送、现代物流设施设备、企业物流资源整合与物流管理、现代物流技术及应用等。
(3)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研究城市与区域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交通需求管理、城市交通GIS与ITS应用、交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政策、城市道路交通控制、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与管理、城市公共交通管理理论与方法等。
(4)交通运输信息技术研究交通运输信息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交通运输信息系统的集成与开发,交通运输信息管理与信息化工程,交通运输业电子商务,智能交通规划、智能调度平台设计、智能交通监控系统、综合交通智能化管理及智能交通有关理论与方法等。
(5)运输市场营销管理研究运输市场调查、运输需求预测及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运输市场营销战略与策略、运输产品设计与开发、信息技术在运输市场营销中的应用、运输企业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运输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等。
(6)交通运输政策与可持续发展主要研究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理论与政策,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在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前提下交通运输发展政策及模式。
其他研究方向还包括:(1)交通枢纽规划与设计主要研究运输枢纽总体规划、枢纽总图设计,各种运输方式分工、协调,各种港站设计、港站作业能力。
全⽇制学术学位硕⼠研究⽣培养⽅案全⽇制学术学位硕⼠研究⽣培养⽅案⼀、学科名称、代码学科名称: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代码:082303⼆、学科简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是⼀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主要研究交通规律、交通运输系统规划决策与管理的理论与⽅法。
通过对交通系统的综合规划与评价、对交通运营过程的科学管理,优化交通系统资源配置,协调交通供需关系,保持交通可持续发展,实现客货运输安全、迅速、舒适、经济的⽬的。
华东交通⼤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是我校主⼲专业“交通运输⼯程”⼀级学科下的⼆级学科,原⾪属于经济管理学院和“企业管理”专业⼀并招⽣,2006年,学校层⾯上获得交通运输⼯程⼀级学科硕⼠学位授予权,2012年批准为博⼠点授权⼀级学科,2016年院系调整,本学科调整⾄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
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29 ⼈,其中正教授6 ⼈,副教授7 ⼈,具有博⼠学位的教师12⼈,具备了从本科、硕⼠到博⼠完整的⾼层次⼈才培养体系,是学校办学⾏业特⾊最明显、师资⼒量强的专业之⼀。
⽬前,在研国家级科研项⽬4项,省部级科研项⽬4项和横向课题10余项。
拥有“轨道交通实验中⼼”和“交通运输与经济研究所”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并和铁路总公司、各铁路局以及江西省交通运输部门、轨道交通集团、公交总公司等建⽴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本学科是我校江西省⾼⽔平学科、重点学科、特殊学科和双⼀流建设学科“交通运输⼯程”的⼆级学科,也是江西省地⽅交通和铁路⾏业发展的重要智库之⼀。
三、培养⽬标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坚定的理想与信念,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明礼诚信,⾝⼼健康;有献⾝科学的强烈事业⼼和创新精神,恪守学术道德,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的研究⽅法,具有⼀定的国际视野,具有继续攻读博⼠学位或独⽴从事科学研究、教学⼯作或担负专门技术⼯作的能⼒,在教学、科学研究或专门⼯程技术⼯作中具有⼀定组织和管理能⼒的⾼层次专门⼈才。
武汉理工大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武汉理工大学——单位代码:10497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邮政编码:430070——武汉理工大学——单位代码:10497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邮政编码:430070——武汉理工大学——单位代码:10497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邮政编码:430070——武汉理工大学——单位代码:10497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邮政编码:430070——武汉理工大学——单位代码:10497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邮政编码:430070 联系部门:研招办电话:传真:——武汉理工大学——单位代码:10497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邮政编码:430070——武汉理工大学——单位代码:10497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邮政编码:430070——武汉理工大学——单位代码:10497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邮政编码:430070——武汉理工大学——单位代码:10497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邮政编码:430070——武汉理工大学——单位代码:10497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邮政编码:430070单位代码:10497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邮政编码:430070单位代码:10497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邮政编码:430070单位代码:10497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邮政编码:430070单位代码:10497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邮政编码:430070单位代码:10497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邮政编码:430070单位代码:10497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邮政编码:430070单位代码:10497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邮政编码:430070——武汉理工大学——单位代码:10497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邮政编码:430070——武汉理工大学——单位代码:10497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邮政编码:430070——武汉理工大学——单位代码:10497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邮政编码:430070单位代码:10497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邮政编码:430070单位代码:10497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邮政编码:430070单位代码:10497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邮政编码:430070——武汉理工大学——单位代码:10497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邮政编码:430070单位代码:10497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邮政编码:430070——武汉理工大学——单位代码:10497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邮政编码:430070——武汉理工大学——单位代码:10497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邮政编码:430070——武汉理工大学——单位代码:10497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邮政编码:430070——武汉理工大学——单位代码:10497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邮政编码:430070——武汉理工大学——单位代码:10497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邮政编码:430070——武汉理工大学——单位代码:10497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邮政编码:430070——武汉理工大学——单位代码:10497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邮政编码:430070单位代码:10497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邮政编码:430070单位代码:10497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邮政编码:430070单位代码:10497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邮政编码:430070单位代码:10497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邮政编码:430070单位代码:10497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邮政编码:430070单位代码:10497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邮政编码:430070单位代码:10497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邮政编码:430070单位代码:10497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邮政编码:430070单位代码:10497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邮政编码:430070单位代码:10497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邮政编码:430070单位代码:10497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邮政编码:430070单位代码:10497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邮政编码:430070单位代码:10497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邮政编码:430070单位代码:10497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邮政编码:430070单位代码:10497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邮政编码:430070。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082303)学科门类:工学(08)一级学科:交通运输工程(0823)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隶属于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交通规划与设计、交通控制与管理、交通运输工程优化等。
它服务于区域及城市的交通运输规划与工程,以及航运、铁路等系统的规划、设计、管理与控制。
本学科的研究重点为区域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与控制、现代运输物流技术、道路工程和交通安全理论及应用。
学科在高等级公路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水运工程与航运物流及经济,区域及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曾获得数十项省部级以上的奖励,尤其在高速公路的建设管理综合技术方面获江苏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
学科目前有硕士生导师6人,兼职导师3人。
近2年来,在各专业刊物发表文章几十篇,出版交通类专著多本,并受交通部委托出版专著一部。
一、培养目标本学科培养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方面的高层次人才,毕业生能够胜任交通领域教学及相关领域科技研究与开发、综合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交通设施设计、交通控制与管理、现代运输物流管理等方面工作。
学生具有坚实的数学、计算机以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
能阅读外文资料、用外语撰写科技论文。
掌握交通运输规划与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理论与技术研究的前沿动态,能熟练应用基础和专业理论以及先进的计算、实验技术手段对理论与应用问题开展有成效的研究,具有解决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中规划管理与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二、主要研究方向1、区域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2、交通信息与控制3、现代运输物流技术4、道路工程5、交通安全理论及应用三、学制和学分攻读硕士学位的标准学制为2.5年,学习年限实行弹性学制,最短不低于2年,最长不超过3.5年(非全日制学生可延长1年)。
硕士研究生课程由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和研究环节组成。
硕士研究生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8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9学分,研究环节5学分。
年度:院系: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人数考试科目备注021 交通学院(83790187) 081401 岩土工程01 土的基本特性02 特殊地基处理03 环境岩土工程04 地下工程05 现代原位测试理论与技术208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301 数学一④923 工程力学或987 工程地质含智能运输系统(ITS)研究中心该学科是交通学院与土木学院共建学科复试科目:598 土力学081406 桥梁与隧道工程01 大跨径桥梁结构设计与分析理论研究02 桥梁检测、加固改造及养护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03 桥梁结构的耐久性及工程对策研究04 桥梁防灾减灾及安全性研究05 隧道结构分析方法与监控技术研究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301 数学一④925 结构力学或956 结构设计原理该学科是交通学院与土木学院共建学科复试科目:598 土力学或599桥梁工程081505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01 河流海岸水动力学及工程泥沙02 水运交通规划与管理03 港航工程建筑物及基础04 海岸工程及防灾减灾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301 数学一④990 水力学复试科目:5h2 港航工程081601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01 变形监测理论和方法研究02 卫星导航定位理论及其应用03 精密交通工程测量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301 数学一④959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复试科目:5k1 工程测量081602 摄影测量与遥感01 遥感信息分析与应用02 数字摄影测量03 测量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301 数学一④959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复试科目:5k1 工程测量081603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01 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方法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301 数学一④959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复试科目:588 程序设计基础与GIS软件开发02 交通地理信息系统(GIS-T)03 3S(GIS、RS、GPS)技术集成与应用04 遥感信息处理融合与分析082301 道路与铁道工程01 高性能路面结构综合分析与材料02 大跨钢桥桥面铺装理论与维修成套技术03 高速公路资产管理与资源再利用技术04 现代化道路设计与安全05 公路工程重大灾害预警与特殊地基处理06 功能型路基路面新材料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或203 日语③301 数学一④908 有机化学或936 普通物理或942 材料科学基础或960 道路与交通工程基础复试科目:581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或5f1 路基路面工程082302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01 智能运输系统理论与信息技术应用02 道路交通运营管理与控制03 轨道交通运营与管理04 交通基础设施安全监控管理与维护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301 数学一④960 道路与交通工程基础复试科目:582 智能运输系统082303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01 城市交通系统规划与管理02 区域交通系统规划与管理03 道路交通安全04 城市交通控制及智能交通系统05 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06 道路交通流理论与通行能力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301 数学一④960 道路与交通工程基础复试科目:5k0 道路交通工程系统分析082304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01 物流系统规划设计与管理02 交通运输安全03 城市客运系统规划与设计04 区域运输系统设计与组织05 运输系统节能减排与环保06 智能交通及安全控制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301 数学一④915 机械原理或960 道路与交通工程基础或981 自动控制原理复试科目:538 汽车运用工程或5h3 运输工程0823Z1 交通运输工程(交通测绘与信息技术)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301 数学一④959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或960 道路与交通工程基础复试科目:5k1 工程测量01 3S技术与精密交通工程测量02 交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03 变形监测与灾害预报0823Z2 交通运输工程(交通地下工程)01 公路隧道工程02 特殊路基工程03 地下空间规划与应用04 公路工程重大灾害预防及预警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301 数学一④960 道路与交通工程基础复试科目:598 土力学085214 水利工程(专业学位)01 港口及航道工程02 水工建筑物与基础工程03 海岸工程及防灾减灾04 水环境与水动力学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301 数学一④990 水力学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复试科目:598 土力学或5h2港航工程085215 测绘工程(专业学位)01 GPS在交通、国土等领域的工程应用02 精密工程测量03 摄影测量与遥感应用04 GIS的工程应用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301 数学一④959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复试科目:5k1 工程测量085222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01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02 道路与铁道工程03 载运工具运用04 岩土工程05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06 桥梁工程07 港航工程08 测绘工程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301 数学一④956 结构设计原理或959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或960道路与交通工程基础或987 工程地质或990 水力学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复试科目:582 智能运输系统或598 土力学或599 桥梁工程或5f1 路基路面工程或5h2 港航工程或5h3 运输工程或5k0 道路交通工程系统分析或5k1 工程测量导师信息(注:导师以姓氏拼音的首字母为序)专业代码专业名称导师姓名081401 岩土工程刘松玉,缪林昌,洪振舜,石名磊,方磊,经绯,朱志铎,邵俐,季鹏,邓永锋,杜广印,杜延军,童立元,章定文等081406 桥梁与隧道工程黄侨,万水,虞建成,安琳,吴文清,刘其伟,王文炜,王新定等081505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陈一梅,谢耀峰,廖鹏等081601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胡伍生,高成发,闻道秋,张志伟,吴向阳,喻国荣等081602 摄影测量与遥感何辉明,戚浩平,沙月进,翁永玲等081603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蔡先华,程琳,汤君友等082301 道路与铁道工程黄卫,黄晓明,钱振东,程建川,倪富健,孙璐,杨军,丁建明,张晓春,陈飞,朱湘,高英,赵永利,顾兴宇,李昶,陈先华,陈小兵,廖公云,凌九忠(兼),明图章(兼),钱吮智,王声乐,杨顺新,杨卫东(兼),张磊,邹建平(兼)等082302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黄卫,钱振东,柴干,张宁,郭建华,何铁军,路小波,闵召辉,夏井新等082303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王炜,邓卫,过秀成,李文权,陆建,陈学武,程琳,陈峻,项乔君,任刚,陈淑燕,季彦婕,刘攀,冉斌,孙璐,王昊,杨敏,叶智锐,张国强等082304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陈大伟,何杰,李铁柱,李旭宏,毛海军,张永,赵池航等0823Z1 交通运输工程(交通测绘与信息技术)胡伍生等0823Z2 交通运输工程(交通地下工程) 洪振舜,刘松玉,缪林昌等参考书目科目代码科目名称参考书目908 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徐寿昌,高等教育出版社915 机械原理《机械原理》(第七版)郑文纬、吴克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923 工程力学《应用力学基础》郭应征、李兆霞,高教出版社925 结构力学《结构力学》单建,东南大学出版社936 普通物理《普通物理学教程力学》(第二版)漆安慎,高教出版社;《光学教程》(第三版)姚启钧,高教出版社;《电磁学》(上、下册)(第二版)赵凯华,高教出版社;《原子物理学》(第三版)杨福家,高教出版社;(以光学、电磁学为重点)942 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科学基础》胡赓祥、蔡洵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956 结构设计原理《结构设计原理》(第二版)叶见曙(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959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教程》第一版,汤国安,刘学军,闾国年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960 道路与交通工程基础交通、信控:《交通工程学》王炜、过秀成等编,东南大学出版社;道路:《道路勘测设计》(第二版)杨少伟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年6月第2版;载运:《运输组织学》,鲍香台、何杰,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2981 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原理》吴麒,清华大学出版社或田玉平等,科学出版社987 工程地质《工程地质学》吴继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990 水力学《水力学》赵振兴、何建京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538 汽车运用工程《汽车运用工程》(第三版)高延龄许洪国主编581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高分子化学》潘祖仁,化学工业出版社;《高分子物理》何曼君,复旦大学出版社582 智能运输系统《智能运输系统(ITS)概论》(第二版),黄卫等编,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年588 程序设计基础与GIS软件开发C++程序设计,GIS软件开发,不指定参考书目598 土力学《土力学》(第三版)张克恭、刘松玉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599 桥梁工程《桥梁工程》姚玲森,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年5f1 路基路面工程《路基路面工程》(第二版或第三版),邓学钧,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年或2009年5h2 港航工程《港口水工建筑物I》(第二版)韩理安,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年;《航道工程学I》程昌华,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航道整治》徐金环,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年5h3 运输工程《运输工程》,李旭宏、陈大伟,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25k0 道路交通工程系统分析《道路交通系统分析方法》王炜编,东南大学出版社5k1 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测量》第三版,胡伍生、潘庆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兰州交通大学专业简介交通运输学院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082303)“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是1980年我校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5个学科之一,是全国铁路高校及科研院所中第一批获得授予权的两个单位之一,为甘肃省重点学科。
该学科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及办学经验,以已故著名运输专家林达美教授为代表的一批知名学者长期在此执教,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理念及扎实的专业底蕴。
该学科主要研究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理论及方法、运输组织与配送管理的优化理论、运输过程控制的智能化系统管理理论和方法,通过对交通运输系统的综合规划与评价对交通运输系统运营过程的科学管理,优化交通运输系统资源配置,协调交通供需关系,保持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该学科现有“交通运输组织理论与方法”、“交通运输信息技术”、“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道路交通工程”、“运输经营管理”、“交通运输安全工程”和“交通枢纽及场站设计”等研究方向,以交通科学研究所、交通信息工程研究所、交通规划研究所、交通鉴定中心、交通影响评价研究所为依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技术保证和研发平台。
物流管理(082321)物流管理是一门交叉学科,该学科综合运用现代管理理论、交通科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运筹学等理论与技术,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以及经营管理,从优化管理的角度出发,协调供需关系,为物流系统运行达到最佳状态提供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方案,使系统的组织管理高效率地实现既定目标。
它与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环境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等领域密切相关。
本学科现有“物流系统规划与决策”、“货物运输物流化理论与方法”、“物流装备信息化工程”、“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和“物流系统优化与模拟仿真”等研究方向,有现代物流研究所、货物运输研究所为相关项目的研究提供了技术保证和研发平台,多年来,在物流路径优化、物流配送管理、物流装备信息化、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科方向,锻炼、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学术团队,学科发展势头良好。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名称: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代码:082303学位授权类别:工学
一、学科简介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是交通运输学院的主体学科,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被评定为交通部重点学科。
该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7名,教授11名,副教授10 名,9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
目前学科的科研水平在国内领先。
近年来,先后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以及各类横向项目300多项,其中一部分项目达到国家先进水平。
二、培养目标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良好品德。
2.具有严谨的学风,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在以水运为特色的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领域内,培养具有扎实而宽广的基础理论和深入系统的专业知识,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既掌握严密的逻辑思维、又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交通运输管理人才。
掌握一门或一门以上外语,其中一门必须具有听、说、读和写作能力。
3.身体健康。
三、主要研究方向
四、课程设置
五、本学科专业文献阅读的主要书目与主要期刊目录。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082303)学科门类:工学(08)一级学科:交通运输工程(0823)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隶属于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交通规划与设计、交通控制与管理、交通运输工程优化等。
它服务于区域及城市的交通运输规划与工程,以及航运、铁路等系统的规划、设计、管理与控制。
本学科的研究重点为区域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与控制、现代运输物流技术、道路工程和交通安全理论及应用。
学科在高等级公路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水运工程与航运物流及经济,区域及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曾获得数十项省部级以上的奖励,尤其在高速公路的建设管理综合技术方面获江苏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
学科目前有硕士生导师6人,兼职导师3人。
近2年来,在各专业刊物发表文章几十篇,出版交通类专著多本,并受交通部委托出版专著一部。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方面的高层次人才,毕业生能够胜任交通领域教学及相关领域科技研究与开发、综合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交通设施设计、交通控制与管理、现代运输物流管理等方面工作。
学生具有坚实的数学、计算机以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
能阅读外文资料、用外语撰写科技论文。
掌握交通运输规划与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理论与技术研究的前沿动态,能熟练应用基础和专业理论以及先进的计算、实验技术手段对理论与应用问题开展有成效的研究,具有解决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中规划管理与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二、主要研究方向
1、区域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2、交通信息与控制
3、现代运输物流技术
4、道路工程
5、交通安全理论及应用
三、学制和学分
攻读硕士学位的标准学制为2.5年,学习年限实行弹性学制,最短不低于2年,最长不超过3.5年(非全日制学生可延长1年)。
硕士研究生课程由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和研究环节组成。
硕士研究生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8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9学分,研究环节5学分。
四、课程设置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