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尘的来源及分类
- 格式:docx
- 大小:82.42 KB
- 文档页数:5
根据生产性粉尘的性质生产性粉尘分为3类。
1。
无机性粉尘,包括矿物性粉尘,如硅石、石棉、煤等;金属性粉尘,如铁、锡、铝等及其化合物;人工无机粉尘,如水泥、金刚砂等。
2。
有机性粉尘,包括植物性粉尘,棉、麻、面粉、木材;动物性粉尘,皮毛、丝、骨粉尘;人工合成的有机染料、农药、合成树脂、炸药和人造纤维等。
3。
混合性粉尘:混合性粉尘是上述各种粉尘的混合存在,一般为两种以上粉尘的混合。
生产环境中最常见的就是混合性粉尘。
扩展资料:“粉尘”是一种通俗地对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颗粒物的总称。
粉尘是一种气溶胶,固体微小尘粒实际是分布于以空气作为胶体溶液里的固体分散介质。
在生产中,与生产过程有关而形成的粉尘叫生产性粉尘。
形成编辑生产性粉尘业源甚广,几乎所有矿山和厂矿在生产过程中均可产生粉尘。
如采矿和隧道的打钻、爆破、搬运等,矿石的破碎、磨粉、包装等;机械工业的铸造、翻砂、清砂等;以及玻璃、耐火材料等工业,均可接触大量粉尘、煤尘;而从事皮革、棉毛、烟茶等加工行业和塑料制品行业的人,可接触相应的有机性粉尘。
生产性粉尘的主要来源有:(1)固体物料经机械性撞击、研磨、碾轧而形成,经气流扬散而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2)物质加热时生产的蒸气在空气中凝结或被氧化形成的烟尘。
(3)有机物质的不完全燃烧,形成的烟。
分类编辑1.根据生产性粉尘的性质,可分以下三类(一)无机性粉尘(inorganic dust)根据来源不同,可分:1.金属性粉尘例如铝、铁、锡、铅、锰等金属及化合物粉尘。
2.非金属的矿物粉尘例如石英、石棉、滑石、煤等。
3.人工无机粉尘例如水泥、玻璃纤维、金刚砂等。
(二)有机性粉尘(organic dust)1.植物性粉尘例如木尘、烟草、棉、麻、谷物、茶、甘蔗等粉尘。
2.动物性粉尘例如畜毛、羽毛、角粉、骨质等粉尘。
(三)合成材料粉尘(synthetic material dust)主要见于塑料加工过程中。
塑料的基本成分除高分子聚合物外,还含有填料、增塑剂、稳定剂、色素及其他添加剂。
粉尘清理管理细则最新版一、总则为了加强对粉尘的有效控制和清理,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工作环境的安全,提高生产效率,特制定本粉尘清理管理细则。
本细则适用于所有可能产生粉尘的工作场所和设备。
二、粉尘的来源及危害(一)粉尘的来源粉尘主要来源于生产过程中的物料破碎、研磨、输送、装卸等环节,如矿石开采、建筑施工、木材加工、粮食加工等。
(二)粉尘的危害长期吸入粉尘可能导致尘肺病等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员工的身体健康。
此外,粉尘还可能引发爆炸等安全事故,对设备和建筑物造成损坏。
三、粉尘清理的责任划分(一)生产部门负责生产过程中粉尘的源头控制,采取有效的防尘措施,如密闭设备、湿法作业等,并定期对设备和工作场所进行清扫。
(二)设备管理部门负责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密封性良好,减少粉尘泄漏。
同时,配合生产部门进行设备的清洁工作。
(三)安全环保部门制定粉尘清理的管理制度和标准,监督各部门的执行情况,对粉尘浓度进行监测和评估,提出改进措施。
(四)清洁人员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方法,对指定区域进行清扫和粉尘收集。
四、粉尘清理的频率和方法(一)清理频率1、生产区域每天工作结束后进行一次全面清扫。
2、设备表面和周边区域每班至少清扫一次。
3、通风管道和除尘器每周至少清理一次。
(二)清理方法1、采用吸尘设备、扫帚、抹布等工具进行清扫,避免产生扬尘。
2、对于难以清扫的粉尘,可使用压缩空气吹扫,但要采取措施防止粉尘扩散。
3、清理后的粉尘应及时收集并妥善处理,不得随意倾倒。
五、粉尘收集和处理(一)收集设施在产生粉尘的设备和工作场所设置有效的粉尘收集装置,如吸尘罩、除尘器等。
(二)处理方式1、收集的粉尘应根据其性质和危害程度进行分类处理。
2、对于可回收利用的粉尘,进行回收处理。
3、对于有害粉尘,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六、个人防护措施(一)员工培训对员工进行粉尘危害和防护知识的培训,使其了解粉尘的危害和防护方法。
(二)防护用品配备为员工配备符合标准的防尘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个人防护用品,并督促员工正确佩戴和使用。
粉尘的概念粉尘是指由固体颗粒形成的微小颗粒物质。
这些固体颗粒可以来源于自然界,如沙尘、花粉等;也可以是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物或排放物,如矿石粉尘、汽车尾气等。
粉尘是一种常见的环境污染物,它可以对人体健康、环境质量和生产过程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粉尘对人体健康有害。
吸入粉尘后,细小的颗粒物质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对呼吸系统造成损害。
长期暴露于粉尘环境中,可能引发职业病,如尘肺、铁锈花尘造成的金属尘肺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可能导致肺功能下降、呼吸困难、咳嗽、气急等症状,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次,粉尘也会对环境质量产生影响。
大量的粉尘排放会导致大气污染,降低空气质量。
粉尘被悬浮在空气中,通过空气运动扩散到更广的范围,可能造成远离污染源的地区也受到污染。
粉尘降落在土地或水体上,会对生态系统产生破坏,影响土壤肥力和水体清洁程度,甚至危害农作物的生长和水生动植物的生存。
另外,粉尘对生产过程也有负面影响。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粉尘可能会引发爆炸和火灾等危险。
蓄积在设备、管道和通风系统中的粉尘,若遇到火源或高温,可能引发爆炸事故。
此外,粉尘还容易堵塞设备和管道,影响生产效率,并加重设备的磨损和故障率。
为了解决粉尘污染问题,需要从源头控制粉尘的产生和排放。
在工业生产中,可以通过改进工艺流程、采用封闭式生产设备、增加排风系统等方法减少粉尘的产生和排放。
此外,个人防护也是减少粉尘对人体伤害的重要手段。
工人应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口罩、护目镜和防护服等,减少吸入粉尘的风险。
对于环境质量的保护,需要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
采取措施减少工业排放和交通尾气的粉尘含量,加强大气扬尘管控,推广清洁能源和低污染交通方式等,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
此外,对于个体来说,定期清洁居住或工作环境也是减少粉尘对健康的影响的重要措施。
保持室内通风,及时清理积尘,尽量减少在含烟尘或灰尘较大的场所停留的时间,都有助于减少粉尘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总而言之,粉尘是一种常见的环境污染物,它不仅对人体健康有害,对环境质量产生影响,还对生产过程造成负面影响。
粉尘区域划分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粉尘是指空气中的固体颗粒物,通常由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农业作业等活动产生。
在生产过程中,粉尘会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如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等。
为了有效控制粉尘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粉尘区域划分标准的制定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粉尘区域划分标准的重要性,以及未来研究方向和改进建议,希望能为粉尘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为:在本文中,将首先介绍粉尘的定义和来源,包括粉尘的成分、形成过程等方面的内容。
接着会探讨粉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包括对呼吸系统、皮肤等的影响。
最后,将详细讨论粉尘区域划分标准的重要性,分析其在工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粉尘区域划分标准的必要性,同时也能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和改进建议,从而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推动。
1.3 目的粉尘区域划分标准的目的在于规范和统一粉尘危害管理的标准和要求,确保工作场所内的粉尘浓度在安全范围内,从而保护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粉尘区域划分标准,可以有效地识别和评估工作场所中粉尘的危害程度,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和管理措施,降低粉尘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此外,粉尘区域划分标准的制定还有助于提高工作场所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减少因粉尘污染引起的生产事故和产品质量问题。
同时,合理的粉尘区域划分标准也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符合现代企业的社会责任观念和法律法规要求。
因此,本文将探讨粉尘区域划分标准的重要性及其在工作场所管理中的价值和应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2.正文2.1 粉尘的定义和来源粉尘是指空气中悬浮的微小固体颗粒,通常由各种物质组成,例如矿物颗粒、有机物质、金属颗粒等。
粉尘的来源非常广泛,主要包括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加工和输送过程、建筑施工现场、道路交通尾气排放、农业作业、煤炭开采和燃烧等。
1.根据生产性粉尘的性质,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无机粉尘(无机粉尘)根据不同的来源,它可以分为:1.金属粉尘,例如金属粉尘以及铝,铁,锡,铅和锰等化合物。
2.非金属矿物粉尘,如石英,石棉,滑石粉,煤等。
3.人造无机粉尘,例如水泥,玻璃纤维,金刚砂等。
(二)有机粉尘(有机粉尘)1.种植木屑,烟草,棉花,大麻,谷物,茶,甘蔗等灰尘。
2.动物灰尘,例如动物的头发,羽毛,牛角粉,骨头灰尘等。
(三)合成材料粉尘主要见于塑料加工过程中。
除高分子聚合物外,塑料的基本成分还包括填料,增塑剂,稳定剂,颜料和其他添加剂。
2.根据粉尘来源分类(1)粉尘:固体分散的气溶胶,是通过机械冲击,研磨和碾压固体材料形成的。
粒度为0.25μm〜20μm,并且大多数为0.5μm〜5μm。
(2)雾:弥散性气溶胶,是由溶液的蒸发,凝结或撞击产生的溶液颗粒,其粒径约为0.05μm〜50μm。
(3)烟雾:固体冷凝气溶胶,包括金属冶炼过程中产生的氧化颗粒或升华冷凝产物以及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烟雾,粒径小于1μm,多数为0.01μm〜0.1μm。
3.按产生粉尘的生产过程分类(1)一次性烟灰:直接从烟灰源排放的烟灰;(2)二次烟尘:一次收集但未完全消除的散发的烟尘,以及各种相应的移动和散布的烟尘点。
4.按粉尘的物理性质分类(1)吸湿粉尘和非吸湿粉尘;(2)不粘尘,微粘尘,中粘尘和强粘尘;(3)可燃粉尘和不可燃粉尘;(4)爆炸性粉尘和非爆炸性粉尘;(5)高比电阻粉尘,一般比电阻粉尘和导电粉尘;(6)可溶性粉尘和不溶性粉尘;5.按粉尘对人体的危害机理分类(1)硅尘:(2)石棉粉尘:(3)放射性粉尘:(4)有毒粉尘:(5)一般无毒粉尘:。
粉尘类职业危害常识粉尘类职业是指在工作过程中产生大量粉尘的职业,常见的有矿石开采、木工加工、金属加工、化学品生产和建筑施工等行业。
粉尘是固体颗粒在空气中的悬浮物质,可以分为有机粉尘和无机粉尘。
粉尘类职业危害主要是通过吸入粉尘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和肺部疾病,对工人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
下面将详细介绍粉尘类职业危害的相关知识。
1. 粉尘的组成和来源粉尘主要由可见和不可见部分组成,可见部分是肉眼可见的悬浮物质,不可见部分是微观粉尘颗粒。
粉尘的来源广泛,主要包括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物料破碎、挤压、磨削等产生的粉尘,以及建筑施工、矿山开采等工作中产生的粉尘。
2. 粉尘类职业危害粉尘类职业的危害主要表现为职业性尘肺、职业性鼻炎、职业性皮肤病等。
其中,职业性尘肺是最严重的一种粉尘类职业病。
长期吸入高浓度的粉尘会导致肺部组织纤维化,严重的可以造成肺功能减退、呼吸困难,甚至导致慢性并发性呼吸衰竭。
3. 粉尘类职业危害防治措施为了保护工人的健康,减少粉尘类职业危害,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治措施:(1) 设立排风系统:在生产车间加设排风装置,可以有效地排除空气中的粉尘,减少工人吸入粉尘的机会。
(2)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对于不能通过排风系统有效控制粉尘的工作环境,应给工人配备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防护眼镜、防护服等。
(3) 加强通风换气:及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室内粉尘浓度。
(4) 润湿方法:在进行粉尘产生的操作时,使用润湿的方法来控制粉尘的扬尘,如喷水、洒水等。
(5) 做好清洁工作:在工作结束后及时清理工作场所,包括地面、机器设备等,减少粉尘的堆积。
(6) 定期体检:督促工作人员进行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职业病。
4. 粉尘类职业危害风险评估为了全面了解工作环境中的粉尘类职业危害情况,需要进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的目的是评估工作环境中的粉尘浓度和工人的接触时间,以判断工作环境是否处于安全状态。
通过风险评估,可以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减少粉尘类职业危害对工人健康的威胁。
粉尘:粉尘,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习惯上对粉尘有许多名称,如灰尘、尘埃、烟尘、矿尘、砂尘、粉末等,这些名词没有明显的界限。
国际标准化组织规定,粒径小于75μm的固体悬浮物定义为粉尘。
在大气中粉尘的存在是保持地球温度的主要原因之一,大气中过多或过少的粉尘将对环境产生灾难性的影响。
但在生活和工作中,生产性粉尘是人类健康的天敌,是诱发多种疾病的主要原因。
生产性粉尘:“粉尘”是一种通俗地对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颗粒物的总称。
粉尘是一种气溶胶,固体微小尘粒实际是分布于以空气作为胶体溶液里的固体分散介质。
在生产中,与生产过程有关而形成的粉尘叫生产性粉尘。
形成:生产性粉尘业源甚广,几乎所有矿山和厂矿在生产过程中均可产生粉尘。
如采矿和隧道的打钻、爆破、搬运等,矿石的破碎、磨粉、包装等;机械工业的铸造、翻砂、清砂等;以及玻璃、耐火材料等工业,均可接触大量粉尘、煤尘;而从事皮革、棉毛、烟茶等加工行业和塑料制品行业的人,可接触相应的有机性粉尘。
生产性粉尘的主要来源有:(1)固体物料经机械性撞击、研磨、碾轧而形成,经气流扬散而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2)物质加热时生产的蒸气在空气中凝结或被氧化形成的烟尘。
(3)有机物质的不完全燃烧,形成的烟。
分类:1.根据生产性粉尘的性质,可分以下三类(一)无机性粉尘(inorganic dust)根据来源不同,可分:1.金属性粉尘例如铝、铁、锡、铅、锰等金属及化合物粉尘。
2.非金属的矿物粉尘例如石英、石棉、滑石、煤等。
3.人工无机粉尘例如水泥、玻璃纤维、金刚砂等。
(二)有机性粉尘(organic dust)1.植物性粉尘例如木尘、烟草、棉、麻、谷物、茶、甘蔗等粉尘。
2.动物性粉尘例如畜毛、羽毛、角粉、骨质等粉尘。
(三)合成材料粉尘(synthetic material dust)主要见于塑料加工过程中。
塑料的基本成分除高分子聚合物外,还含有填料、增塑剂、稳定剂、色素及其他添加剂。
煤矿粉尘危害与防治煤矿粉尘是指煤矿开采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颗粒物,由于其颗粒细小、悬浮浓度高和化学成分复杂,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本文将从煤矿粉尘危害的来源、健康危害和环境影响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煤矿粉尘危害的来源煤矿粉尘主要来源于煤矿生产过程中的煤炭采掘、洗选、运输、装卸、储存和煤炭加工等环节。
其中,煤炭采掘是粉尘生成的主要环节,采煤过程中的机械破碎、机械运输和自然崩落等都会产生大量的粉尘。
煤炭洗选过程中,由于煤矸石剥离时会产生更多的粉尘。
煤炭储存和装卸过程中,由于煤炭的堆放和搬运操作,也会产生大量的粉尘。
此外,煤炭加工过程中,如煤的破碎、磨粉、造粒等也会产生粉尘。
二、煤矿粉尘对健康的危害1. 呼吸系统疾病:煤矿粉尘主要是细小颗粒物,当吸入到人体呼吸系统时,容易沉积在呼吸道中,对呼吸道造成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
长期接触煤矿粉尘,容易引起慢性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尘肺病和煤工尘肺等呼吸系统疾病。
2. 心血管系统疾病:煤矿粉尘中的有害物质还可以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到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损害。
长期接触煤矿粉尘,容易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系统疾病。
3. 消化系统疾病:煤矿粉尘中的有害物质还可以通过食物和饮水进入人体的消化系统,对消化系统造成损害。
长期接触煤矿粉尘,容易引发消化系统疾病,如胃肠炎、胃溃疡等。
4. 神经系统疾病:煤矿粉尘中的重金属元素和有机化合物等有害物质可以携带到人体的神经系统,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长期接触煤矿粉尘,容易引发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衰弱、头痛、头晕等。
5. 癌症:煤矿粉尘中的多环芳烃等化学物质属于致癌物质,长期接触煤矿粉尘,容易引发肺癌、鼻咽癌等癌症。
三、煤矿粉尘对环境的影响1. 大气污染:煤矿粉尘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煤矿粉尘悬浮在空气中,容易形成雾霾天气。
煤矿粉尘中的硫化物、氮氧化物以及有机物等还会参与光化学反应,产生二次污染物,如臭氧和二氧化硫等,加剧了大气污染。
粉尘一、粉尘的定义粉尘(dust)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习惯上对粉尘有许多名称,如灰尘、尘埃、烟尘、矿尘、砂尘、粉末等,这些名词没有明显的界限。
国际标准化组织规定,粒径小于75μm的固体悬浮物定义为粉尘。
二、粉尘的来源(1)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或粉碎,如金属研磨、切削、钻孔、爆破、破碎、磨粉、农林产品加工等。
(2)物质加热时产生的蒸气在空气中凝结或被氧化所形成的尘粒,如金属熔炼,焊接、浇铸等。
(3)有机物质不完全燃烧所形成的微粒,如木材、油、煤类等燃烧时所产生的烟尘等。
(4)铸件的翻砂、清砂粉状物质的混合,过筛、包装、搬运等操作过程中,以及沉积的粉尘由于振动或气流运动,使沉积的粉尘重又浮游于空气中(产生二次扬尘)也是粉尘的来源。
三、粉尘的分类粉尘可以根据许多特征进行分类,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按粉尘的性质分类,另一种是按粉尘颗粒的大小分类。
(一)按粉尘的性质分类:(1)无机性粉尘:包括矿物粉尘(如砂、煤);金属性粉尘(如铁、锡、铅及其化合物);人工无机粉尘(如金刚砂、水泥、玻璃纤维)。
(2)有机性粉尘:包括植物性粉尘(如木材、烟草、面粉);动物性粉尘(如兽皮、角质、毛发);人工有机粉尘(如炸药、有机染料、塑料、化纤)。
(3)混合性粉尘,上述多种粉尘的混合物(如金属研磨时,金属和磨料粉尘混合物等)。
在职业健康工作中,常依据粉尘性质,初步判断其对人体危害机理及程度。
(二)按粉尘颗粒的大小分类:(1)灰尘:粉尘粒子的直径大于10微米,在静止的空气中,以加速沉降,不扩散。
(2)尘雾:粉尘粒子的直径介于10~0.1微米,在静止的空气中,以等速降落,不易扩散。
(3)烟尘:粉尘粒子直径为0.1~0.001微米,因其大小接近于空气分子,受空气分子的冲撞呈布朗运动(不规则运动),几乎完全不沉降或非常缓慢而曲折地降落。
由于粉尘颗粒的大小不同,在空气中滞留的时间长短也不同,直接影响操作人员的接尘时间。
粉尘在空气中呈现的状态不同所采取的治理方法也不同。
2024年生产性粉尘及其控制粉尘是直径很小(0.1~10μm)固体微粒,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天然生成,或在生产和生活中由于人为原因而生成。
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并能够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
它是污染环境,损害劳动者健康的重要职业性有害因素,可引起包括尘肺在内的多种职业性肺部疾患。
一、生产性粉尘的来源和分类(一)来源生产性粉尘的来源非常广泛。
矿山开采、凿岩、爆破、运输、隧道开凿、筑路等;冶金工业中的原材料准备、矿石的粉碎、筛分、配料等;机械制造工业中的原料的破碎、配料、清砂等;耐火材料、玻璃、水泥、陶瓷等工业的原料加工;皮毛、纺织工业的原料处理;化工工业中的固体原料加工处理,包装物品的生产过程,甚至宝石首饰加工;由于工艺原因和防、降尘措施不够完善,均可产生大量的粉尘,污染环境。
(二)分类生产性粉尘的分类方法很多,按粉尘的性质可概括为两大类:1.无机粉尘无机粉尘包括矿物性粉尘如石英、石棉、煤等;金属粉尘如铅、锰、铁、铍、锡、锌等及其化合物;人工无机粉尘如金刚砂、水泥、玻璃纤维等。
2.有机粉尘有机粉尘包括动物性粉尘如皮毛、丝、骨粉尘;植物性粉尘如棉、麻、谷物、亚麻、甘蔗、木、茶粉尘;人工有机粉尘如有机染料、农药、合成树脂、橡胶、人造有机纤维粉尘等。
3.混合性粉尘在生产环境中以上两种粉尘同时存在时,其混合物为混合性粉尘。
二、粉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粉尘在呼吸道沉积含尘气流进入呼吸道后,主要通过撞击、重力沉积、布朗运动、静电沉积、截留而沉积。
撞击发生在气管的分叉处,重力沉积见于气道的表面。
在大气道中主要是撞击作用,随着气道变小总截面面积增大,气流减慢,重力沉积成为主要方式。
直径大于1μm的粒子大部分通过撞击和重力沉积而沉降,沉降率与粒子的密度和直径的平方成正比;直径小于0.5μm的粒子主要通过布朗运动沉降;纤维状粉尘主要通过截留作用沉积;物质破碎新产生的粉尘粒子带较多的电荷,易在呼吸道表面产生静电沉积。
生产性粉尘的概念、来源、分类
(一)生产性粉尘的概念
生产性粉尘(productivedust)是指在生产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二)生产性粉尘的来源
生产性粉尘的来源很多,几乎所有的工农业生产过程均可产生粉尘,有些工艺产生的粉尘浓度还很高,严重影响着职业人群的身体健康。
其主要来源可归纳为:
1.固体物质的破碎和加工
常见于矿石开采和冶炼;铸造工艺;耐火材料、玻璃等工业原料的加工;粮谷脱粒等过程。
2.物质的不完全燃烧
煤炭不完全燃烧的烟尘、烃类热分解产生的碳黑。
3.蒸气的冷凝或氧化
如铅熔炼时产生的氧化铅烟尘。
(三)分类
生产性粉尘按性质可分为三类。
1.无机粉尘
(1)金属矿物粉尘如铅、锌、铝、铁、锡等金属及其化合物等。
(2)非金属矿物粉尘如石英、石棉、滑石、煤等。
(3)人工无机粉尘如水泥、玻璃纤维、金刚砂等。
2.有机粉尘
(1)植物性粉尘棉、麻、谷物、亚麻、甘蔗、木、茶等粉尘等。
(2)动物性粉尘皮、毛、骨、丝等。
(3)人工有机粉尘如树脂、有机染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粉尘。
3.混合性粉尘(mixeddust)
指上述各类粉尘的两种或多种混合存在,称为混合性粉尘。
此种粉尘在生产中最常见。
如清砂车间的粉尘含有金属和型砂尘。
在防尘工作中,常根据粉尘的性质初步判定其对人体的危害程度。
对混合性粉尘,查明其中所含成分,尤其游离二氧化硅所占比例,对进一步确定其致病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粉尘的来源及分类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粉尘的来源及分类
粉尘及粉尘来源:能够较长时间呈浮游状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叫粉尘。
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粉尘叫生产性粉尘。按胶体化学的观点,粉尘是
一种气溶胶,其分散介质是空气,分散相是固体微粒。
生产过程粉尘的主要来源:(1)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或粉碎,如金属研
磨、切削、钻孔、爆破、破碎、磨粉、农林产品加工等。(2)物质加热时
产生的蒸气在空气中凝结或被氧化所形成的尘粒,如金属熔炼,焊接、
浇铸等。(3)有机物质不完全燃烧所形成的微粒,如木材、油、煤类等燃
烧时所产生的烟尘等。(4)铸件的翻砂、清砂粉状物质的混合,过筛、包
装、搬运等操作过程中,以及沉积的粉尘由于振动或气流运动,使沉积
的粉尘重又浮游于空气中(产生二次扬尘)也是粉尘的来源。
粉尘的分类:粉尘的分类,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按粉尘的性质分类,
另一种是按粉尘颗粒的大小分类。
按粉尘的性质分类:(1)无机性粉尘:包括矿物粉尘(如砂、煤):金属性
粉尘(如铁、锡、铅及其化合物);人工无机粉尘(如金刚砂、水泥、玻璃
纤维)。(2)有机性粉尘:包括植物性粉尘(如木材、烟草、面粉)动物性
粉尘(如兽皮、角质、毛发);人工有机粉尘(如炸药、有机染料、塑料、
化纤);(3)混合性粉尘,上述多种粉尘的混合物(如金属研磨时,金属和
磨料粉尘混合物等)。在职业健康工作中,常依据粉尘性质,初步判断其
对人体危害机理及程度。
按粉尘颗粒的大小分类:(1)灰尘:粉尘粒子的直径大于10微米,在静
止的空气中,以加速沉降,不扩散。(2)尘雾:粉尘粒子的直径介于10~
0.1微米,在静止的空气中,以等速降落,不易扩散。(3)烟尘:粉尘粒
子直径为0.1~0.001微米,因其大小接近于空气分子,受空气分子的冲
撞呈布朗运动(不规则运动),几乎完全不沉降或非常缓慢而曲折地降
落。由于粉尘颗粒的大小不同,在空气中滞留的时间长短也不同,直接
影响操作人员的接尘时间。粉尘在空气中呈现的状态不同所采取的治理
方法也不同。
粉尘的浓度,分散度、溶解度、形状和硬度对职业危害的影响
粉尘浓度:粉尘浓度表示方法有两种,一种以单位体积空气中的粉尘重
量(毫克/立方米)表示;另一种是用单位体积空气中的粒子数(粒子数/
立方厘米)表示。我认为前者较为合理,后者涉及到粉尘粒子直径组别及
大小。粉尘浓度直接决定粉尘对人体的危害程度,粉尘浓度愈高,则危
害愈大。如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是粉尘矽肺的病源,二氧化硅含量愈
高,危害愈大,引起的病变越严重,病变的发展速度也越快。因而制定
生产车间作业地带空气中粉尘的最高容许浓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粉尘分散度:粉尘分散度是表示粉尘颗粒大小的一个概念,分散相由越
小的尘粒组成时,则分散度越高;反之则越低。它是用粉尘颗粒按直径
大小分组的重量百分比表示,即取样粉尘中颗粒直径为d(按直径大小分
组的类别)的粉尘重量(克)与取样粉尘总重量(克)的百分比,为该组的分
散度。当粉尘粒子的比重衡定时,分散度愈高则粉尘粒子沉降愈慢,在
空气中飘浮的时间愈长。在静止的空气中,1微米以下的粉尘,从1.5~
2米高处降落到地面,则需5~7小时,因而被人吸入的机会也就愈多。
分散度还与粉尘在人体呼吸道中的阻留有关,尘粒愈大,被阻留于上呼
吸道的可能性愈大,尘粒愈小,通过上呼吸道而吸人肺内的机会愈多,
危害也就越大。
粉尘溶解度:粉尘溶解度大小对人体危害程度的关系,因粉尘的性质不
同而各异。主要呈化学性作用的粉尘,随溶解度的增加其危害作用增
强;呈机械刺激作用的粉尘与此相反,随溶解度的增加其危害作用减
弱。难溶性粉尘都能引起气管炎和肺组织纤维化(尘肺)。有毒脂溶性(溶
解于油脂)和水溶性(溶于水)粉尘,通过湿润的上呼吸道能迅速溶解而被
吸收,还可通过人体表皮的汗腺、皮脂腺、毛囊进人人体而产生中毒反
应。
粉尘的形状和硬度:粉尘颗粒形状多种多样,有块状、片状、针状、球
状、线装等。粉尘因形状不同,在沉降时所受空气的阻力也不同。当粉
尘作用于上呼吸道、眼粘膜和皮肤时,尘粒形状和硬度具有一定意义。
锐利而坚硬的尘粒往往引起机械损伤较大,柔软的长纤维状有机粉尘,
易沉着于气管、大中支气管的粘膜上,使呼吸道粘膜覆盖着一层绒毛样
物质,易产生慢性支气管炎及气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