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记》中的美学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3
《考工记》蕴含的技术美学观点-美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考工记》,又名《冬官考工记》,共计七千多字,成书于先秦时期,后经汉代整理和编校,并入儒家经典文籍。
它既是我国最早的技术美学理论经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科技著作。
《考工记》记载了我国先秦时期的许多重大科技成就,内容囊括了兵器、乐器、量器、玉器、生产工具、运输管理等六大类生产内容,其工艺理论与设计思想对我国文化的影响之深远已远远超越了纯粹的工艺书籍,具有浓厚的文化意蕴和技术美学思想,对我们今天建立中国特色的技术美学理论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一、和合的技术美学理想《考工记》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正处中国古代文化的时期,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了百工居肆的盛况。
带来了空前的思想解放,多种技术思想喷薄交汇。
百工居肆带了手工技艺的快速发展,各项技术互补互鉴交流广泛。
与百工居肆并蒂争荣,极大的影响了《考工记》中和合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和合之和谓之和谐,统一;合谓之联合,结合。
和合体现着世间万物各要素间相互关联构成系统的整体性的世界观,这种观点对我国古代技术美学具有重要影响。
在造物原则上,《考工记》强调了天时与地气的客观因素影响。
《考工记》中认为节候变化,地境变迁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事物的发展。
天时所指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石有时以泐,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
也就是说万物有时,只有根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明晰其发展过程,取其最佳时为材。
地气是指自然地理环境。
同样的事物由于环境差异会具有相异的资质。
《考工记》曾述橘逾淮而北为枳地气然也。
这种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现象的出现,正是由河水阻隔造成的自然环境变异引起事物性质变化。
可见,因地制宜,把握事物发展具体情况,才能明晰其发展特质,就其特性为材。
《考工记》中的天时地气思想,延续了中国古代最根本的天人合一的哲学理想。
在崇尚自然,明确自然规律的不可抗基础上,更主张投身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和谐共生的天人关系。
10美学2020/04作为我国第一部手工艺技术汇编,《考工记》是一部记录古代科学技术与手工艺的重要作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工艺学和器物思想。
有学者这样评价说,这部著作对中国文化的意义“超出了纯工艺美学器物设计的范围,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哲学文化的品味”[1],体现了科学和人文精神的完美融合。
《考工记》的作者佚名,成书年代也未有明确定论,曾有许多说法①,本文采取学者闻人军的说法,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且在当时已经流传开来。
在整个物质文明发展过程中,《考工记》上承我国古代奴隶社会青铜文化,下开封建时代手工业技术,是记录我国物质生产技术发展的重要见证。
而经过秦灭六国以及而后的焚书之劫,《考工记》一度散佚,直至西汉时期才跻身经书之列。
考工考工,考察百工。
本书《总叙》开篇首先就对“百工”下了明确的功能性定义:“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
”[2]1审查五材曲直方向形势,是对器物总体设计的构思;整理抉择金、木、水、火、土这“五材”,是要选择最为合适的材料再进行创作;最后则是对所制器物进行分辨和评定。
承担上述工作的即为“百工”:“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
”②在《考工记》诞生并流行的时期,精神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与物质生产方面的“百工居肆”交相辉映。
本文聚焦于《考工记》中呈现的各种手工艺,通过考察“百工”制物遵循的原则,以“中和之美”为中心,分析《考工记》中呈现的在器物生产过程中的“中和之美”。
这种“美”也是一种较为朴素的器物智慧,这与同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的精神繁荣也有紧密的联系。
要分析《考工记》中的“中和之美”,首先要对“中和之美”这个范畴进行梳理,再将两者结合,分析出《考工记》独具特色的“中和之美”。
有学者称“中和之美”为我国古代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
一般认为的“中和之美”指内部和谐、温柔敦厚的艺术风格,例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以及“发乎情,止乎礼义”(《诗大序》),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其哲学基础。
《考工记》蕴含的美学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启示首先,《考工记》中强调了材料的运用和处理对于设计的重要性。
在古代建筑和工艺品的制作中,材料的选择直接决定了作品的质感和美观度。
《考工记》中对于不同材料的特点和适用领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提出了一些与之相匹配的施工技术。
这给现代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启示,即材料与设计密不可分。
设计师应该深入了解不同材料的特点和用途,并将其巧妙地运用到设计中,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其次,《考工记》中提到了尺度和比例对于设计的重要性。
李诫在书中强调了设计过程中比例的把握和尺度的合理设置。
他认为如果比例不合适,尺度不符,那么即使是优秀的设计也会缺乏美感。
这对于现代设计师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启示。
设计师需要在设计过程中仔细考虑每个元素之间的比例和尺度关系,确保整体的和谐和统一、只有把握好比例和尺度,才能使设计作品更加美观和具有吸引力。
另外,《考工记》中还涉及到了工艺和技术对于设计的影响。
在古代,建筑和工艺品的制作需要经过复杂而精细的工艺过程。
《考工记》中介绍了一些细致入微的施工技巧和工艺处理方法。
这对于现代设计师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思考点。
设计师需要关注具体的制作过程和工艺细节,以确保设计的实际效果符合预期。
只有熟悉和精通工艺和技术,才能制作出精美的设计作品。
综上所述,《考工记》所蕴含的美学思想对于现代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材料的选择与运用、尺度与比例的把握以及工艺与技术的运用等方面,设计师可以借鉴古代建筑学家的思考和经验。
通过深入研究和细致的设计过程,设计师可以创造出更具有美感和艺术性的作品。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学习和理解《考工记》中的美学思想,来丰富和提升现代设计的品质。
探索研究[摘 要]《考工记》记录了百工之事,其中“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设计思想贯穿其中。
在设计管理思想上,讲究分工合作、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
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和科学性的设计思想既是中国古代“造物”理念的总结,更是未来设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关键词]《考工记》;设计思想;合以为良;创新;造物思想[中图分类号]J506 [文章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1)11-0065-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高平.天时、地气、材美、工巧:论《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J].天工,2021(11):65-67.天时、地气、材美、工巧—论《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高 平广州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何香凝艺术设计学院作者简介:高平(1982.06—),男,汉族,广东兴宁人,广州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教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何香凝艺术设计学院201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考工记》记载了齐国时期各行各业的手工制作规范及工艺技术,其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工艺美术生产工艺、古代城市建设与管理等方面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书中最具设计思想价值的,莫过于“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思想,这一思想贯穿全书。
以此观点切入并对这一设计思想进行剖析,对于建立现代设计思想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从《周易》到《考工记》中设计思想的变化《易经·说卦》中说:“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1]此处所说的“三才”就是指“天、地、人”,可见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上天下地以及人主宰万物的思想。
战国时期的《孟子·公孙丑下》中写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其中讲到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人心向背的重要作用。
另《孙膑兵法·月战》中说道:“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可见,讲究顺应天之时运、接地之气养,主张人与自然的融合统一这种思想从《周易》开始便影响着各行各业。
考工记中的工艺美学原则【考工记中的工艺美学原则】一、引言其实啊,工艺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从精美的陶瓷到华丽的丝绸,从坚固的建筑到小巧的饰品。
而今天咱们要聊的这种工艺,那可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魅力。
二、工艺的历史1.1 源远流长的发展脉络说白了,这种工艺可不是一朝一夕就出现的。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
比如说,在古代的某个时期,人们就开始用简单的工具和材料尝试制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不断改进,从最初的粗糙模样逐渐变得精致细腻。
就拿陶瓷工艺来举例吧,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能制作出简单的陶器了。
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到了唐宋时期,陶瓷的工艺那叫一个精湛,无论是造型还是釉色,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1.2 历史中的重要节点在这种工艺的发展过程中,有几个关键的节点特别重要。
比如在某个朝代,出现了一位技艺高超的工匠,他的创新手法让这种工艺一下子名声大噪,被广泛传播和应用。
或者是因为社会的变革、文化的交流,使得这种工艺吸收了新的元素和技术,从而实现了质的飞跃。
三、制作过程2.1 准备工作要制作出精美的成品,前期的准备那可不能马虎。
首先得挑选合适的材料,这就好比做饭要选好食材一样。
材料的质量和特性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效果。
然后就是准备工具啦,各种各样的工具,每一种都有它独特的用途。
比如说,雕刻用的刀,打磨用的砂纸等等。
2.2 核心步骤接下来就是关键的制作步骤啦。
这可能包括设计、塑形、雕刻、装饰等等。
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耐心和技巧。
比如说塑形,就像是捏橡皮泥一样,要把材料按照心中的想法慢慢地塑造出形状。
而雕刻呢,则像是在一块璞玉上雕琢出精美的图案,一笔一划都要精准无误。
2.3 后期处理完成了主要的制作步骤还不算完,还得有后期处理。
比如给作品上色、抛光、烧制等等。
这就像是给一个素颜的人化妆,让它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四、特点3.1 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工艺有着鲜明的艺术风格,可能是简洁大方,也可能是繁复华丽。
《考工记》中的工艺美学思想中图分类号:i253.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1-157-02摘要《考工记》,是目前中国出土年代最早的一部手工业技术文献,以往人们多从它的科技成就方面进行研究,却很少注意到它所蕴含的工艺美学思想。
本文根据《考工记》中的有关记载,从器物的材料、功能、造型及工艺等四个方面进行入手,着重对其工艺美学思想及现实价值进行研究。
关键词《考工记》工艺原则工艺思想《考工记》写于春秋时期,书中记载着当时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资料以及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
目前就对《考工记》的研究而言,对它的工艺美学思想这一方面比较欠缺。
随着时间的推演,它所反映的科技思想及工艺技术在当代已逐渐失去了它的价值。
但是它所记载的工艺美学思想,至今仍在建筑、工艺美术等等许多方面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所以,充分挖掘它的工艺美学思想用而指导当代艺术创作,对促进我国文化艺术产业化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工艺设计原则在工艺设计萌芽阶段,人们对其物质方面的设计创造主要是为了解决人们的衣、食、住、行的需要。
在具体到某件工艺品生产的时候,就必须先规划出合理的工艺流程。
1.材料的质感原则材料的质感,主要指人们对材料表面的感受,如粗糙与光滑、坚硬与柔软、轻与重、冷与暖等等。
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是与当时社会的审美要求、认识水平以及科技水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好的材质能给人带来美妙、丰富的心理感受和审美感受,因此,在对物品加工时,材料本身一方面既要有自然的质地和纹理,另一方面又要用各种工艺手段来丰富它。
2.功能的科学性原则形式与结构的功能性是否科学,按照系统论而言,结构决定功能。
从设计上来看,要以设计内容的功能为前提,结构要具有最好的技术和经济可行性,同时又要简洁、可靠和方便。
虽然《考工记》在成书时还没有系统论,但它所体现出的器物设计方法与造型原理,与现代设计的基本原则却也相一致。
比如《考工记函人》中有说到:“凡为甲,必先为容,然后制革。
知者创物,巧者和之作者:张洪亮来源:《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06期摘要:《考工记》作为先秦时期编写的一部关于机械工艺制作的科技名著,其所蕴含的设计美学思想非常丰富、深邃,文章再就其中的“和合”、“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内涵及其所表达的辩证关系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考工记》机械设计美学思想和谐中图分类号:B 8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0)06-0069-04《考工记》作为先秦时期的一部关于机械工艺制作的科技名著,其所蕴涵的设计美学思想是非常丰富、深邃的。
本文将再就其中的“和合”、“天人合一”等审美观进行论述。
一、和合和,即和谐、谦和、协调、和睦;合,结合、会合、合拢、符合、联合;“和合”连用亦即和谐,和谐即美。
和谐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追求的理想美。
儒家认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道家思想则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两者的核心内容皆为“和合”:即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辅相成,和谐共生。
与先秦诸子的审美观一样,《考工记》同样蕴含着“和合”这一设计美学思想。
“和合”理念贯穿全书,不仅反映在传统设计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上,还反映在人与物的和谐统一上。
我们试看《考工记》全书中对和合的表述:(其中“和”字出现9次,“合”字出现13次)“三材既具,巧者和之”;“辀注则利,准(利准)则久,和则安”;“终岁御,衣衽不敝,此唯辀之和也”;“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胶也者,以为和也”;“均者三,谓之九和”;“九和之弓,角与干权,筋三侔,胶三锊,丝三邸,漆三斞”;“大和无灂,其次筋角皆有灂而深,其次有灂而疏,其次角无灂”;“和弓毄摩”;合:“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长尺博寸,合六而成规”;“犀甲寿百年,兕甲寿二百年,合甲寿三百年”。
“犀甲七属,兕甲六属,合甲五属”;“凡为弓,冬析干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寒奠体,水析灂”;“冬析干则易,春液角则合,夏治筋则不烦,秋合三材则合,寒奠体则张不流,水析灂则审环,春被弦则一年之事。
《考工记》蕴含的美学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启示摘要:本文就《考工记》中的美学思想进行归纳和提取,主要通过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及人的因素三方面探讨器物的设计构成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和合思想;礼制思想;以人为本《考工记》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科技著作,据传西汉时《周官》(即《周礼》)缺《冬官》篇而以此补入,得以流传至今,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
书中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内容涉及先秦时代的制车、兵器、礼器、钟馨、练染、建筑、水利等。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考工记》在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考工记》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人文关怀《考工记》开篇讲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
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智慧的人创造器物,心灵手巧的人循其法式,守此职业世代相传。
叫做工,百工制作的器物,都是圣人的创造。
这里作者把器物制作看做是神圣的,把创造这些器物的人们尊为圣人。
体现了对于手工业制作者的尊重,在把人分为三六九等的等级社会中,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尊重是难能可贵的。
在《弓人为弓》篇,“凡为弓,各因其君之躬,志卢血气,丰肉而短,宽缓以荼。
若是者为之危弓,危弓为之安矢,骨直以立,忿埶以奔。
若是者为之安弓,安弓为之危矢,其人安,其弓安,其矢安,则莫能以速中,且不深。
其人危,其弓危,其矢危,则莫能以愿中。
”凡制作弓,各因使用者的形貌性情而定。
胖而矮,性情宽舒而举动徐缓,这样的人要为他制作劲疾的弓,劲疾的弓配以柔缓的箭。
刚毅而敏捷,暴躁而迅疾,这样的人要为他制作柔缓的弓,柔缓的弓配以劲疾的箭。
如果人的性情柔缓,他的弓也柔缓,箭也柔缓,(射出的箭)就不能就不能迅速中的,而且不能深入。
如果人的性情急躁,他的弓也劲疾,箭也劲疾,(射出的箭)就不能谨慎命中。
对于弓箭的制作使用,作者没有按照统一的规格进行制作,而是认为不同体质、性情的人配置的弓箭也有所差异。
弓箭最大限度的发挥功用,除了弓箭本身,还有人的因素,体现了人与物的合理搭配,弓的制作围绕人来进行。
·384·艺科论坛摘 要:艺术文化博大精深,造物之术源远流长,我国的艺术文化在历史的传承中不断地闪灭,博大精深的美学文化在浩瀚的历史天空中绽放着自身独特的魅力,历史是现实的,历史艺术文化的记录也是求实的。
《考工典》作为我国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星有着自身独特的韵味。
《考工记》是中国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典范之作,既有对艺术文化的形象概述也有对于时代科技的总结和概括,其自身独特的美学思想在我国的美术历史中也留下了浓厚的色彩,对于促进社会生产工艺的进步有着极大的贡献。
历史的思想源远流长,形象化的美术哲理也在这里不断地汇聚,继续着历史科技的进步,诉说着美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美学思想;艺术传承;《考工记》的美学哲理:文化形态1 《考工记》的物本思想作为我国历史设计著作的典范之作,《考工记》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思想,其本身记叙的是古代科技制作的制度和工艺,但透过文字形象看出的是其论述的物质本身。
其书籍本身记叙的是关于物品生产的科学方法和生产制度,但是书籍整体描绘的是如何根据数量可观的生产材料进行精细化的物品制作和物质材料生产,运用强大的生产工艺进行精细化的物品制作,使制作出来的物品美轮美奂,精巧妙哉。
对于物品本身的制作来说,不仅需要对技术的纯熟掌握还需要对物质材料本身有着深刻的认识,无论是设计者还是物品制作者都要具备浓厚的物本思想,对于物质材料有着清晰理性的认识,懂得材料具备的属性,材料富有的造物精神。
物质本身不具备思想感情,但通过人们的巧妙利用和深化加工使得物质具备了各种各样的形态,成为促进人类发展的生产工具。
作为制作者本身来说,对于物品的制作不仅要具备娴熟的技术和先进的工艺,同时还要怀揣着自然化的本心,对自然万物的本质规律有着深刻地把握,对自然万物的思想情感能够体悟出来,将它们融入自身的设计当中,让制作出来的物品更加具备自然的气息。
2 《考工记》的物质艺术《考工记》中物品的制作一定要找准自身的艺术价值定位,通过对艺术元素的优化协调和合理布局,集中地刻画艺术主题形象。
1.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考工记》在中国第一部有关设计的理论著作《考工记》中明确提出了一种注重内在统一、顺应大局、与自然相融合的设计思想,其中讲:“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①“天有时”指天有季节、气候、时令的变化;“地有气”是指地理条件有不同,自然规律有差异;“材有美”是指材料有其自身材质的美;“工有巧”指人有创造能力和工艺技巧。
意思就是说顺应天时、适应地气、巧用材料、适宜工艺,四者有机的结合,可以产生好的设计物品。
它指出了天时、地气、材美、工巧是设计优秀物品的四个要素,它是一种“大”的设计思想、“和”的设计观念,一种“尚法天地,天人合一”的设计观。
“天时”指季节、气候因素。
设计思想要顺应时代的变化才有可能设计出好的器物。
人类社会历史是不断前进、发展变化的,时代变更,社会的物质生产条件、思想观念、审美意识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在工业社会初期,机器生产技术水平不高,主要是满足人们对物品的大量需求,因此强调功能的需求,如“现代主义”(功能主义)设计风格则是强调形式的简化,突出材料和功能的表现,忽视了装饰的表现和审美意识,如阿道夫·卢斯(Adof Loos 1870-1933奥地利建筑师)在他的论文《装饰与罪恶》中就明确反对设计追求装饰的趋向,阐述理性主义设计理论,认为设计应以实用为主,认为设计的物品不是依靠装饰而是以形体自身的功能特点之美为美,认为装饰是罪恶的。
②无独有偶,德国工业联盟重要成员,现代主义设计的代表人物之一、设计艺术教育家、包豪斯的重要成员、著名建筑设计师米斯·凡·德·罗(Mies Van Rohe 1886-1969)宣传现代设计理论,认为设计应立足“少即是多”的功能主义美学思想。
③而由于看到时代进步,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的一面,“后现代主义”则强烈指责了现代主义忽视产品装饰表现的理念,极力主张装饰个性化,审美情趣等。
试论《考工记》中“材美工巧”所蕴含的美学思想【摘要】《考工记》是中国迄今所见的最早手工艺技术典籍,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美学思想,这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功至为上等方面。
天人合一不仅表现在造物的总原则上,也落实到了具体的工艺规程和器物的象征意义上,同时还强调了以人为本;五行相生表现为“五色”和“五行”的匹配以及“五色”之间的搭配组合;该书不仅开创了造物的审美原则,而且对当今的工艺创造也具有相当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考工记》;天人合一;阴阳五行;材美工巧一、认识《考工记》今天所见《考工记》是作为《周礼》的一部分。
按照《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考工典》记载:“《周礼东官》则记考工之事,与此不同,盖本缺《东官》,汉儒以《考工记》当之也。
” i 《考工记》是中国春秋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
二、《考工记》中“材美工巧”的论述《考工记》里“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即为这一思想最明确的表述,而这段述文也成为中国古代设计传统中一个重要的工艺美学观与价值标准。
这是注重内在统一、顺应大局、与自然相融合的设计思想。
1.材美的设计思想依物取材。
《考工记》里有:“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石有时以泐,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此天时也。
”意思是说,天有时助万物生长,有时令万物消亡;草木有时欣欣向荣,有时凋落枯萎:水有时凝固成冰,有时又转化为泽。
这些都为天时。
又何谓“地气”呢?《考工记》指出:“桔逾淮而北为枳,瞿鸟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此地气然也。
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
”从中可见“地气”指的是地质、地貌、地况、植被、矿物等多种客观存在的地理环境。
而各地因天时地气的不同,就有了各地不同美质的各类材料,如“燕之角、荆之干、吴粤之金锡等”,这些即谓之“材美”。
“天时、地气、材美”共同构成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
读《考工记》有感——《考工记》中的设计美学探讨
《考工记》,又名《周礼.冬官.考工记》,是我国目前现存最早的手工艺技术专著,大概成书于先秦时期,学者们对于《考工记》的成书年代众说纷纭,有说是汉代,也有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但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是先秦时作。
《考工记》自成书以后,由于战火不断,不少在在战争中散佚,到汉代时,已经残缺不全了,因此又对其进行整理和编校,并作为儒家经典文籍之一,收入在《十三经》的《周礼》以补《冬官》之缺,这也就解释了《考工记》为什么又叫《周礼.冬官.考工记》。
《考工记》是我国先秦时期编写的关于工艺制作原则的科技名著。
书中不仅详细记录了“百工之事”,而且其蕴含的丰富设计美学思想,更是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儒道互补审美宇宙观一脉相承,故而这部古籍至今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并在艺术与科学领域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研究《考工记》不仅只是在其造物技术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应对其内涵的设计美学思想与艺术精神进行深入的探究,以传承典籍文化精髓,启发新的艺术审美观念与设计思维模式。
我想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老是要向我们极力推荐这本书的原因所在。
通读全书,给我感触和启发最深的就是《考工记》书中关于设计美学思想方面的阐述,为此我总结了以下两点:
一、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考工记总叙》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
然后可以为良。
”这一观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讲究应天之时运,承
地之气养,人与自然相通融合的审美宇宙观。
这一设计思想是《考工记》中最重要的审美观,是最具艺术与人文精神的表述。
“天时、地气、材美、工巧”这种工艺思想的提出,也成了中国古代工艺设计和制作的原则和中国最早的系统工艺思想。
这种工艺造物理论将天、地、材、人诸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中国传统手工业生产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先秦诸子思想中形而上的“道”对形而下之“器”的规约,是古代造物思想的核心体现。
“天有时”指天有季节、气候、时令的变化;“地有气”是指地理条件有不同,自然规律有差异;“材有美”是指材料有其自身材质的美;“工有巧”指人有创造能力和工艺技巧。
意思就是说顺应天时、适应地气、巧用材料、适宜工艺,四者有机的结合,可以产生好的设计物品。
它指出了天时、地气、材美、工巧是设计优秀物品的四个要素,它是一种“大”的设计思想、“和”的设计观念,一种“尚法天地,天人合一”的设计观。
《考工记》总结了当时各种工艺品的制作技艺,强调了技术的重要性。
“天时”、“地气”、“材美”是自然条件,属
于客观因素,而“工巧”是技艺条件属于主观因素,在各个优秀的设计中设计师都充分发挥了工巧的因素。
1、天有时,地有气
天时:“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石有时以泐;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此天时也。
”是说指天地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化。
地气:“橘逾淮而北为枳,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此地气然也。
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
”(《考工记·总叙》)圣者创物,要知“天时地气”,顺应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
所以《考工记》中提出对材料的选取必以其时:如“弓人为弓。
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轮人为轮。
斩三材必以其时。
三材既具,巧者和之。
”这是造物为良的一个最重要前提。
2、材有美,工有巧
因天时、地气不同,会有不同美质的材料,“燕之角、荆之干、妢胡之笴、吴粤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
”(《考工记·总叙》)而同一种材料长于何地,采于何时,都关系到造物的质量。
如“弓人为弓……凡相角,秋杀者厚,春杀者薄。
稚牛之角直而泽,老牛之角紾而昔,疢疾险中,瘠牛之角无泽……得此六材之全,然后可以为良。
”工匠经过对材料“审曲面孰”,辨认材质之美,并在设计造物中合理地选材用材。
如“轮人为轮”,其用材讲究,“斩三材必以其时。
”在《考工记》中对工巧的叙述是最多,最详细的,它涉及了多种科技知识:如物理,化学生物,人体工程学,气象学……如《考工记》攻金之工的开始部分就写道:金有六齐。
六分其金,而锡居一。
谓之钟鼎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一。
谓之斧斤之齐。
四分其金而锡居一。
谓之戈戟之齐。
参分其金而锡居一。
谓之大刃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二。
谓之削杀矢之齐。
金锡半。
谓之鉴燧之齐。
二、实用与审美相统一
首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将美观的要求与实用的要求融合为一体,体现器物美与用的双重功能,这是设计艺术的一项基本原则。
《考工记》首叙“百工之事”对每一工种作明确分工,同时对具体器物的设计与制作标准要求都有详细的规范。
在实际的造物过程中,处处体现“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设计美学思想。
“轮人为盖……上欲尊而宇欲卑。
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雷远。
盖已崇,则难为门也;盖也卑,是蔽目也。
是故盖崇十尺。
良盖弗冒弗紘,殷亩而驰,不队,谓之国工。
”(《考工记·轮人》)其意是盖弓近盖斗的上部较高,而远盖斗的宇部要低,遇雨水时泻水很快,斜流也远。
车盖太高则过不了城门,太低则挡了乘车者的视线,所以车盖高度要做成十尺,同时做好的车盖还要蒙上一层幕,既是保护车盖,又是一种装饰。
好的车盖,即使盖弓上无幕,弓末无绳,随车横驰于颠簸不平的垄上,盖弓也不会脱落,有这样的工艺可以称为国家一流的工匠了。
从此处可以看出,轮人制造车盖已考虑到实用与审美的因素。
车盖是为车及乘坐者遮风挡雨免受日晒的器物,其实用性自不必说。
单从
审美的角度来看,也是完美的造型,似伞,高度适中,还有华丽的幕作保护及装饰。
《梓人》篇还有梓人为笱虞,也是将实用的乐器架子与具有视觉审美与听觉审美的动物造型与乐器声音完美结合,最大限度地将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设计美学思想付诸于设计造物的实践之中。
其次,自古以来,对“实用与审美相统一”这一设计美学思想就有诸多论述。
从审美的角度欣赏各类物器,既有简古朴素之美也有错彩镂金之美。
宗白华说:“艺术品中本来有这两个部分:思想性和艺术性。
片面强调美,就走向
唯美主义;片面强调真,就走向自然主义。
宗白华提出,在造物实践中,工匠艺人走在了哲学家的前面。
艺术是一种技术,古代艺术家本来就是技术家,手工艺的大匠。
《考工记》中记载的众多百工造物的原则无一不体现了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设计美学思想。
百工在设计造物时,将主观的美的意识附之于器物上,使设计物的实用价值与审美情感达到一致,在使用物品时同时又有美的愉悦和享受,是设计者的美学追求。
总结
总而言之,《考工记》作为迄今所见中国第一部集大成式的工艺美术专著,反映了华夏先民在审美创造和鉴赏方面的不懈努力,是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们开创了具有典范性和普适性的造物审美原则,对于当下的工艺创造有着相当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尤其是书中提及的“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先进的造物思想对现代设计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与价值。
对我们今后从事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
现代设计在生活条件日渐优越和强调物质为先的社会大环境下,已经商业化十足。
并使得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前所未有的对立状态,生态问题、环境问题,甚至社会问题接踵而至并日趋恶化。
重新审视《考工记》里“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设计美学观,对防止现代设计过于功利化、社会过于物质化,防止传统文化的丧失及人文情怀的沦落,防止自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书中的诸多的经典理念,都将成为中国现代设计藉以更长足发展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