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7
1比较田齐法家与三晋法家思想的不同齐法家和三晋法家政治理念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司法、君臣关系、刑罚的使用和治国宗旨等方面。
在司法上,三晋法家把国君置于法律之上,齐法家则把国君置于法律之下,真正实现了一断于法。
这是齐法家最不容忽略的价值所在。
齐法家认为法是人们共同遵守的准则,不能因人而异,即使君主也不例外。
三晋法家所主张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把国君排除在外,国君高于法律。
从君臣关系上也能看出齐晋法家政治理念的不同。
三晋法家要求臣绝对地忠于君,服从君。
齐法家比三晋法家更讲民主、平等。
在刑罚的使用上,齐法家按罪配刑,力求罪罚相当,求之公平、公正,而三晋法家为了控制民众,按需配刑,一味主张严刑重刑,求之效益却失之公平。
最后,在治国的主导思想上齐法家和三晋法家截然不同。
齐法家主张富民而治,三晋法家主张民贫而治。
2 试述老子思想产生的文化背景老子生态思想的产生,也受到一定文化因素的影响。
春秋时期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大发展的时期。
因为奴隶制逐步解体、封建制的逐渐形成,在新旧社会的过渡阶段,经济、政治上的剧烈变化,必然要反映到思想文化领域中来,不断涌现出了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取得了灿烂夺目的思想文化成果。
许多有志之士都在当时的大背景下探索思考济世的良方,一时间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文化景观,他们雄才伟辨,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诸家各自提出了他们济世安世的思想和方法,老子的生态思想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
另外老子的思想亦受到了前人思想文化的影响。
老子作为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因记事记言,执掌典籍文书,熟谙历代兴衰的历史经验,通晓天文历法,博学而富有智慧,对《周易》、《尚书》、《诗经》等古代学术成果进行了深入的研读。
老子提出世间万物“反者道之动”的命题来自于《周易》中有关损、益两卦,两两相对、统一的思想;除《周易》外,老子思想中的部分内涵所强调的少私寡欲、无为思想都能在《诗经》、《尚书》找到源头,可见老子思想中的生态智慧也是在前人思想文化的基点上建立起来的。
山西为什么称为三晋?山西为什么称为“三晋”?先说晋字:山西在春秋时为晋国,故后世简称山西为晋。
按,晋,西周侯国,姬姓。
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传子燮父,因地邻晋水,改国名为晋。
晋极盛时,疆域有今山西大部地区、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的一角。
春秋后期六卿逐渐强大,国力日渐削弱,至公元前376年为韩、赵、魏三家所瓜分。
再说三晋:战国时称瓜分晋国的韩、赵、魏为三晋。
《商君书·徕民》:“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
”《战国策·赵策》:“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
”后世以三晋之地大部在山西,故别称山西为三晋。
又说山西:隋炀帝以李渊为山西河东道慰抚大使,山西之名始于此。
山西为什么称为“三晋”?先说晋字:山西在春秋时为晋国,故后世简称山西为晋。
按,晋,西周侯国,姬姓。
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传子燮父,因地邻晋水,改国名为晋。
晋极盛时,疆域有今山西大部地区、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的一角。
春秋后期六卿逐渐强大,国力日渐削弱,至公元前376年为韩、赵、魏三家所瓜分。
再说三晋:战国时称瓜分晋国的韩、赵、魏为三晋。
《商君书·徕民》:“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
”《战国策·赵策》:“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
”后世以三晋之地大部在山西,故别称山西为三晋。
又说山西:隋炀帝以李渊为山西河东道慰抚大使,山西之名始于此。
山西为什么称为“三晋”?先说晋字:山西在春秋时为晋国,故后世简称山西为晋。
按,晋,西周侯国,姬姓。
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传子燮父,因地邻晋水,改国名为晋。
晋极盛时,疆域有今山西大部地区、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的一角。
春秋后期六卿逐渐强大,国力日渐削弱,至公元前376年为韩、赵、魏三家所瓜分。
再说三晋:战国时称瓜分晋国的韩、赵、魏为三晋。
《商君书·徕民》:“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
”《战国策·赵策》:“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
”后世以三晋之地大部在山西,故别称山西为三晋。
三晋的法治思想文化三晋文化历史悠久、根深叶茂、生生不息,历经了数千年的光辉灿烂。
从叔虞封唐时的“河汾之东,方百里”的蕞尔小国,发展成一个虎踞北方的泱泱大国,不可谓不强大,不可谓不令人震撼!支撑其发展壮大的不仅有十分坚实的经济基础、相对稳定的政治基础,还包括先进的思想文化,而法治思想文化的进步更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那么,为什么三晋能成为我国先秦时期法治思想文化的先驱者、成文法的故乡、法制文化的摇篮呢?接下来,笔者将从四个方面一一分析。
一、宗法分封制的削弱宗法分封制度,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也就是说,国君的地位必须由嫡长子继承,而嫡长子之外的其他诸子不能继承君位。
西周晚期,奴隶社会逐渐趋于衰落。
到了春秋时期,我国历史进入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过渡的历史时期。
社会处于激烈的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之中,呈现出礼崩乐坏、周天子衰落、诸侯争霸的混乱局面,宗法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这在晋国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晋国早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两件重要的政治事件对晋国影响极大。
晋穆侯有两个儿子,太子仇和次子成师。
公元前785年,晋穆侯去世,本来按照礼制,该由他的嫡长子仇继位,没想到晋穆侯的弟弟殇叔先下手为强,篡位当上了国君。
这样,嫡长子继承制第一次被打破了。
四年后,实力强大的太子仇又成功地袭杀了殇叔,夺回了本应属于他的一切,成为了晋文侯。
晋文侯去世后,他的儿子姬伯继位,史称晋昭侯。
晋昭侯的性格和父亲晋文侯截然不同。
晋文侯在位三十五年,文武兼备,上可勤王以安定周王室,下可安邦定国。
与晋文侯比起来,晋昭侯显得有些软弱。
晋昭侯继位后不久,就把自己的叔叔成师封在了曲沃。
成师治理有方,渐渐地,实力也就大大超过了晋昭侯。
至此,晋国内部混乱六十七年的祸根就此埋下。
终于,到公元前679年,以成师为代表的小宗终于彻底地战胜了太子仇为代表的大宗。
此次内乱结束后,嫡长子继承制这一传统的宗法制度在晋国受到严重打击。
然而,事前并没有结束。
三晋文化的形成与传承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中原地区,自古就是汉族文化的发源地。
除了中原地区,华夏文化还分布于从京畿、山东、河南、江苏至浙江的旧六省、甘肃、陕西、山西、安徽、湖北、湖南、广西等地。
在这些地方形成并延续的文化形态,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性、地域性和民族性。
而对于山西、陕西和河南三省的文化,我们常称之为“三晋文化”,是一种兼容并蓄、包容万象的文化体系。
本文将从三方面分析“三晋文化”的形成过程、文化内涵以及其传承方式。
一、形成过程三晋文化的形成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汉族部落首领黄帝曾在山西境内纠集各部族攻占北方,开创了“中国历史正の始まり“,而夏、商、周等一系列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则为三晋文化的发展和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东周时期,晋国和魏国不断发动战争,推动着文化的交流和繁荣。
在晋国的文化传承过程中,儒家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融合了法家、道家、兵家等多种思想。
同时,战国末年的“慎子”说和乐正之乱等社会事件,以及《论语》、《孟子》、《礼记》等文化作品的产生,都为晋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到了唐朝、宋朝时期,三晋地区的文化更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迎来了巨大的繁荣。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时期之一,在地方文化的发展中,三晋地区得到了显著的表现,诸如李白、白居易、杜牧等文化名人的涌现,为三晋文化注入了灵魂和活力。
到了宋代,三晋文化的传承仍在延续,宋代的创造性改革,使得文化、技术、商业、科学等方面都有所突破。
而晋城是当时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还是中国优秀的兵器之乡,这一时期汉字的传播也在三晋地区得到了良好的实现。
二、文化内涵三晋文化作为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文化,其独特性体现在如下方面:1、儒家思想为主导,兼收并蓄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儒家思想占据着相当的重要地位,而在三晋文化中这一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
然而,三晋文化思想的复杂性,也表现在融合包容性的特点上。
三晋文化不仅积极吸纳并融合其他地域的文化,还包含了法家、道家、兵家、墨家等多种思想体系,形成了具有明显特色的文化体系。
品三晋文化演讲稿三晋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今天,我将向大家介绍三晋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首先,三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山西、陕西两省的文化传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三晋文化以孔子文化为核心,融合了儒家、道家、墨家等多种思想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在历史上,三晋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注入了丰富的内涵。
其次,三晋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文学方面,三晋文化以《孟子》、《庄子》等经典著作为代表,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体系。
在艺术方面,三晋文化以山西悬空寺、云冈石窟、陕北窑洞等为代表,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此外,三晋文化还以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等形式,传承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最后,三晋文化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晋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人文精神,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三晋文化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同时,三晋文化还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滋养,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总之,三晋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我们应该加强对三晋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弘扬三晋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三晋文化(山西地区文化,因该地在春秋时是晋国的所在地,到战国时则分成韩、赵、魏三国,故称称为三晋)华夏文化中山西地区的文化。
因该地在春秋时是晋国的所在地,到战国时则分成韩、赵、魏三国,故称称为三晋。
当时的晋或三晋疆域都远超过山西。
后世所用的晋或三晋则指山西省。
简介战国时分成韩、赵、魏三国,故称之为三晋。
当时的晋或三晋疆域都远超过山西。
后世所用的晋或三晋则指山西省。
西侯度文化,经匼河文化、丁村文化、许家窑文化、崎峪文化,直到14000多年前的下丁川文化,成为中国旧石器时期原始文化发展的完整序列。
晋是黄河流域文化的中心,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民族融合带来佛教在三晋的发展,它为山西留下云冈石窟与五台寺庙群,成为佛教建筑、石刻、雕塑上的艺术宝库。
山西的戏曲历史悠久,宋金的社戏、元的杂剧,明清梆子都是主要剧种,影响深远。
另外山西的醋、黄土窑洞、民间剪纸亦都表现了三晋文化的特色。
据历史研究认为,“尧治平阳、舜治蒲坂、禹治安邑”的三都都在晋南。
因此,可以说晋是黄河流域文化的中心,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1]西周时,为“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封叔虞于唐,因国都在晋水旁,改国名为晋。
晋在周东迁、辅平王,“尊王攘夷”,争霸中原中对周王室继续存在和中原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由于地近戎狄,民族杂居,赵的胡服射骑代表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吸收与两种文化的融合。
由于晋开国时注意“启以夏政、疆以戎索”,促进法家的兴起。
李悝、申不害和韩非都是代表人物,对当时变法、治世、富国强兵起了重要作用。
秦统一后,封建王朝的国都西安、洛阳、开封恰好都在山西南部的外缘。
山西由于山河绕其外、高原河谷居其内,成为“表里山河、称为完固”的地理形势,既可以成为王朝的重要藩屏,又可以成为乱世割据的强藩。
因地近边塞、民族杂处,亦是民族融合的熔炉。
例如北魏拓跋氏即于北部崛起,经过各族融合南下,不但促进政治上重新统一,又给华夏文化带来新的刺激。
正是这种民族融合带来佛教在三晋的发展,在经济上,山西农业发达,加上盐池、炼铁,经济十分繁荣,加上当时形势,山西成为明初时移民外迁基地与明、清两代起重要商业作用的山西帮的起源地。
三晋是指什么?指什么地方?史书记载本文导读:赵氏、韩氏、魏氏原为晋国六卿,前403年,周天子承认三家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因此,在《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书中,将赵、魏、韩三国合称为三晋,其地约当今之山西省、河南省中部北部、河北省南部中部。
现在三晋统指山西涵义得名由来:三晋最初是指战国时期的韩国、赵国、魏国三国的合成,韩、赵、魏三家原是春秋时期晋国六卿中的三个,他们在春秋晚期实际掌握晋国的大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因此史书称韩、赵、魏三国为三晋。
史书记载《商君书·徕民》:"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
"《战国策·赵策》:"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
"《史记·燕召公世家》:" 孝公十二年,韩、赵、魏灭智伯,分其地。
三晋强。
"寓意演变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三晋作为地名是指韩、赵、魏三国故地,后来演变为山西省的别称。
唐朝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诗:"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明朝于谦《暑月将自太行巡汴》诗:" 三晋冲寒到,中州冒暑回。
"文字春秋时代开始,各地诸侯相争,而原本周文化独尊的局面逐渐破坏,各地区文化开始有"本地化"的改变趋势。
到了战国时代以后,这种情况更明显,在文字使用方面可以粗略依照地域分为五大系统:东方齐系、东北燕系、南方楚系、北方晋系和西方秦系文字,而三晋的文字属于北方晋系,各系统的文字大体上相近,只有小部份文字有所差异,因此彼此文书往来并没有太大问题。
文化从现有的文献看,道家的传播大体可分为南北两大方面。
北方方面又分为以三晋之地的文子一支和齐国的黄老学派一支,其共同特点是以"道"为根本重建人文世界,具有明显的"入世"倾向。
三晋文化的主要内容
三晋文化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三晋文化的简称。
三晋文化是华夏文化中山西地区的文化,是华夏文化的分支。
三晋文化属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了中国北方地区的文化特征。
三晋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山西地区的人民自古以来在农业生产、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因此三晋文化具有强烈的商业文明色彩。
2. 三晋文化在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如荀子、韩非子等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三晋文化在建筑、绘画、雕塑等方面也有独特的风格,如山西的古建筑、壁画等,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三晋文化在民俗方面也有很多独特的习俗,如山西的社火、舞龙舞狮等,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三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征,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晋大地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古代文明的策源地,也是中华民族灿烂传统文化的摇篮。
它的“根”可以远寻到古老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等,但有文字记载的较为明确可靠的要算《》中的“魏风”和“唐风”。
《诗经》是我国奴隶社会的一部“大百科全书”,其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文化信息,而在弥足珍贵的“十五国风”里,晋地就占有其二,这无疑是领略西周到春秋时期晋文化风采、寻找晋人最早的文化之根的一扇最佳窗口。
一、“魏风”和“唐风”产生的时代和地域《诗经》中的“魏风”之“魏”不是三家分晋后的魏国,而是在西周就已受封立国的魏国,其地点在今山西省运城地区芮城县境。
清人陈克云:“魏在商为芮国地,与虞争田,质成于文王。
至武王克商,封姬姓之国,改号曰魏。
《春秋》闵公元年,周惠王之十七年也,晋献公灭魏(以其地赐大夫毕万,自是晋有魏氏),今山西解州芮城县是其地。
”《史记》云:“魏,大名也。
”后汉服虔释曰:“魏,喻巍巍高大也。
”“魏风”七篇皆无事实可考,大抵皆为不满魏国末年政治的话。
推知此七篇诗作的年代,当在魏国将亡之前,即春秋时代(前 661年)以前。
唐,古国名,帝尧旧都,在《禹贡》冀州之域。
“唐”的意思是大,《说文》云:“唐,大言也。
”周成王以唐地封弟叔虞,史称唐叔虞,后因南有晋水,改国号曰晋,后徙曲沃,又徙居绛。
朱熹《诗集传》云:“其地土瘠民贫,勤俭质朴,优深思远,有尧之遗风焉;其诗不谓之晋而谓之唐,盖仍其始封之旧号耳。
”《吕览·当赏篇》载晋文公曰:“若赏唐国之劳徒,则陶狐将为首矣。
”《左传》载,吴公子札在鲁国见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其忧之深也。
”所以,春秋时也有称晋为唐的。
山西为什么要叫三晋推荐文章山西为什么又叫三晋热度:为什么怀孕了不能啪啪啪热度:为什么男性会早泄热度: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内容热度:十万个为什么读后感心得400字热度:相传太原是古唐国封地,山西简称晋,三晋是山西、太原的美称。
山西为什么要叫三晋呢?下面是由店铺分享的山西叫三晋的原由,希望对你有用。
关于唐唐在汉字中本义大言,引申为广大的意思。
《论衡·正说》注为“唐之为言荡荡也”。
扬雄《甘泉赋》有“平原唐其坛曼兮”句。
然而,在中国,在世界一说到唐,人们总要想到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大帝国唐朝。
公元 617年,由于隋炀帝杨广好大喜功,穷奢极欲,征集百姓,大兴土木,民不聊生,农民大起义已发展到如火如茶的境地,太原留守李渊及其子“太原公子”李世民乘机起兵,攻人长安。
次年,隋朝灭亡,李渊在关中称帝,国号曰唐,建都长安。
唐代前期,经“贞观之治”,国势极为强盛,北部疆域在7世纪后叶,北界曾包括贝加尔湖和叶尼塞河上游,西北达到里海,东北达到日本海。
唐王朝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横跨亚欧的大帝国,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但是,李渊父子,夺取天下后何以将国号定为唐呢?还得从山西太原谈起。
相传,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前,中国处于父系氏族社会的后期,黄帝是古代各族的共同祖先,山西一带是部落首领尧的领地。
尧为陶唐氏,名放勋,建都于平阳(即今山西临汾,现有尧庙),史称唐尧。
帝尧苗裔刘累受封于唐国,是我国历史资历很早的古国,历经夏、商、周三代。
到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殷之后,又平灭了反叛的刘累后代的唐国。
周武王死后,其子诵继位,为周成王。
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
叔虞受封的唐,实际上接受了刘累子孙所留的一切,其领地为山西的汾水、浍水流域。
至于故唐城究竟在何地,有二种说法:一说在翼城县西20里;一说在并州晋阳县北2里。
这里不作考究。
但令人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后者,可能是人们从现实的存在看到,唐改晋后,后人确实在故唐城一带修筑晋阳城并为唐叔虞在晋阳修建了词堂吧。
漫谈春秋战国时代学术思想(下)三、道家(一)老子老子是先秦思想家中的神秘人物,他的事迹已无法确考。
据旧史说,他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人,姓李名耳,字聃,作过周室的史官。
他与孔子同时,但年辈较长,孔子且曾向他请教过礼的问题。
他后来见周室日衰,便辞官隐去,不知所终。
现存五千字的《老子》(即《道德经》)一书,便是他隐去时路过函谷关为关令尹喜写的。
《老子》一书是否老聃所著,曾有许多人怀疑过。
因为书中有许多话,显然不像春秋时代人所说的。
例如“六亲不合有孝慈”、“民多利器,国家滋昏”等一类激烈的话,不大合春秋时代的思想。
书中所表现的社会背景如“万乘之国”、“取天下”一类的话,以及书中所说的制度,如“偏将军”、“上将军”等,都非春秋时代所有。
孔子是最喜称美古代和当代贤人的,但《论语》中却没有一句提到老聃。
墨子、孟子都喜欢攻击反对派,像书中“绝圣弃知”、“绝仁弃义”一类的话,和儒墨思想都根本不相容,但墨子、孟子却对老子毫无批评。
因此有人不相信《老子》是春秋时代老聃的作品,认为可能出于战国时代,但也许有一部分思想是承袭老聃的。
老学在战国末期尚不甚风行,到西汉初期,才风靡一世。
《老子》一书,虽然只有五千字,但其涵义之富和影响之大,都非同小可。
它对人生、文明、政治、宗教等问题,都有特殊的看法。
《老子》认为世上万事万物的进行,其所遵循的法则是“物极必反”和“祸福相倚”。
凡是事物在某一方面发展到极致之时,也就是它走向相反方向的开始;因此,祸与福在轮流的变换着。
一个人要想免祸,必须不要把福发展到极致,所以它教人谦卑逊让,知足寡欲。
它认为文明是人类痛苦和罪恶的源泉。
因为世上许多贪残诈伪的行为,每由智慧和知识而来。
人类的智慧越高,知识越富,则其苦痛和罪恶也就越多越大。
因此,它主张废弃知识和文字,以塞其源。
一切由文明所产生的享受,也都在摒弃之列。
“物极必反”的法则,在人事的任何方面,都无例外。
政治社会的各种制度的运用,也往往会发生与原来目的相反的结果。
三晋文化精神散文
三晋文化特色鲜明,突出表现在中原华夏文化与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融合,以及兼收并蓄、兼容并包的博大胸襟和商儒并重的晋商文化。
三晋文化主要包括以下精髓:
一、是商不废儒的儒商精神。
晋商虽多出身贫贱,但是一旦解决了生存、生活问题,无不在后辈乃至宗族子弟的教育上投入大量金钱物力,在“商不废儒”的同时,又出于务实的传统不让“功名”羁绊住他们逐浪商海的步伐。
晋商眼里的所谓“儒商”精神,在于经商者不仅应熟读儒家经典,更重要的是以儒家学子恪守的信条作为道德修养的根本。
二、是敬业进取的开拓精神。
敬业是儒家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孔子就主张人“执事敬”、“修己以敬”,一生始终要勤奋刻苦,为事业尽心尽力。
晋商始终把商业作为一项崇高的事业来对待,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堂堂正正,不卑不亢。
山西商人常以子贡为榜样,从不存在儒尊贾卑的看法。
三、是重义尚德的义利观念。
信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为人修身、处事的行为准则。
义利之辩,古已有之,孟子曰:“义,人之正道也。
”《左传》中说:“义,利之本也;利,义之和也。
”晋商相信,商业道德上以信意为重,方可成就诚贾本色。
晋商在从明至清的数百年中,始终倡导诚信笃实,重义尚德信条。
2011年3月第29卷 第1期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 aiyuan U niv ersit y of T echnolog y(So cial Sciences Editio n)M ar.2011 Vo l.29 No.1论三晋法家的思想体系周子良,石雨卉(山西大学法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摘要:三晋法家的思想一度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主导思想。
在三晋法家思想体系中,历史观与人性论、以法治国论、君主专制论、严刑重罚论都服务于当时的主题)))富国强兵。
因此,研究三晋法家的思想体系,对于把握三晋法家思想的主流以及历史地位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法家;三晋法家;思想体系中图分类号:D9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37(2011)01-0031-06法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一个学派,以其/以法治国0、/严刑峻法0、/君主专制0、/富国强兵0等思想而区别于其他学派的主张,从而自成一体。
法家的代表人物,多被称为/法术之士0,前期法家的主要代表有管仲、子产、邓析、赵鞅、李悝、吴起,中期的:商鞅、慎到、申不害,晚期的:韩非、李斯等。
三晋法家是相对于齐法家而言,关于三晋法家这一概念的提出和界定,笔者在另一篇文章中已进行了讨论,[1]在这里不再赘述。
本文试图对法家的主体)))三晋法家的思想体系作一分析,以期对三晋法家思想的内在逻辑性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一、历史观与人性论(一)历史观1.历史变化观通说认为:法家的变法改革是以历史进化论作为其理论依据的。
而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三晋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的论著,发现在5韩非子6¹中,能体现韩非历史观的论述,韩非强调的是一个/变0,而能明确地表现出历史进化的内容很少。
谈起韩非的历史观,人们往往以5韩非子#五蠹6篇中的历史分期为依据,盛赞其/进化之历史观0。
但是,韩非在5五蠹6篇中对历史作的阶段性分析,/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三晋文化对秦产生影响的原因研究论文三晋文化对秦产生影响的原因研究论文谈及三晋文化对秦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因,首先要明确三晋文化的含义。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类化”,是人类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对象化,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价值经由符号这一介质在传播中的实现过程,而这种实现过程包括外在文化产品的创制和人自身心智的塑造。
三晋文化就是在文化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加以区域限制,具体而言,主要是指西周、特别是春秋战国时代形成的以晋国或者说是韩、赵、魏诸国为界域的中国古代地域文化,分布区域大致在今山西全境,河南的中、北部和河北的中、南部。
而对于某种文化“可以从文化要素的不同方面把文化划为三大块,即意识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意识文化通过行为文化向物质文化转变。
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三晋文化,正是通过这三方面向外传播的。
具体而言,秦晋两国在历史上渊源颇深,进入春秋时期以后,因为各自的国家利益产生了长期广泛的交流,秦晋这种交流对双方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又因为晋国较之秦国要先进许多,所以三晋文化对秦国的影响更大,其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诸多方面,甚至于秦统一六国,这在学界己有许多研究成果。
在三晋文化中,作为三晋思想文化主要内容的法家文化是无论如何也回避不了的,因为“三晋是法家学派的主要发源地,法家思想构成三晋文化思想的主体”。
而谈到秦晋之间的交流,关于法家,尤其是商鞍,自然是重中之重,学界对此研究可谓详尽。
本文另辟蹊径,着重探讨另外一个问题,即三晋文化能够对秦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因。
对此问题还未见有比较完整系统的论述,笔者不揣浅陋,愿作引玉之砖。
三晋文化能够对秦文化产生重大影响,其前提条件是秦晋地缘相近,彼此相邻,这较之东方的齐鲁文化和南方的楚文化,更便于双方的交流。
但这也并不造成秦必然受三晋文化的影响最大,除此之外,还有三个重要原因,一是政治原因,二是族属与风俗的原因,三是相似的文化性格的原因。
一、政治原因造成秦晋广泛交流政治原因也可以概括为三方面。
The Blossom and Fruit of the Theory of Sanjin' s
Legalists
作者: 周子良[1];王华[2];焦艳鹏[1]
作者机构: [1]山西大学法学院,山西太原030006;[2]汾西法院,山西汾西031500;
出版物刊名: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4-18页
主题词: 法家;三晋法家;三晋法家思想;原因
摘要:三晋法家思想是法家思想的主体。
在中国法律史上,一个耐人寻味的历史现象是,三晋法家思想花开三晋,却果结秦国。
文章从文化传统、时代特点、地理位置、思想影响、君主的贤否、用人的政策等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
目的是通过历史的考察,发现历史中那些恒定但却历久常新的理念,为当代的思考与实践提供历史的参照。
三晋法家思想的华与实一法家与三晋法家对“法家”下一个普遍认同的定义是困难的。
《孟子·告子下》云:“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朱熹注:“法家,法度之世臣也。
”[1](第184页) 在这里,“法家”应指守法之世臣,与“诸子百家”中之“法家”不同。
从学术派别的角度,最早对“法家”一词进行解释的思想家,是司马迁之父司马谈。
(注:详见武树臣,李力.法家思想与法家精神[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本文《人物志·流业篇》中的引文转引自该书的第5页。
)他在《论六家之要旨》中说:“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
”(第3289页)又说:“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
”[2](第3291页)从法律的实践和目的来看,曹魏的刘劭在其《人物志·流业篇》中指出:“建法立制,强国富人(兵),是谓法家,管仲、商鞅是也。
”就著书和制定法典而言,章太炎在《检论·原法》中主张:“著书定律为法家”。
以此为据,李悝实为法家的始祖。
在当代法史学界,比较权威的观点是,将法家看做一个“学术派别”。
[3](第418页)上述见仁见智的解释,虽各有侧重,但对准确地把握法家的内涵,却大有裨益。
我们认为,对“法家”一词的理解应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法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个学派或学术派别。
正如有学者认为的那样:“法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大变革的特殊历史条件下诞生的,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政治性、实践性极强的学术派别。
”(注:详见李光灿,张国华.中国法律思想通史(一)[Z].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类似的观点还有:认为法家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百家中主张‘以法治国’的一个学派。
”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97.又“法家是战国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以法治国’的一个学派。
”详见张国华,饶鑫贤.中国法律思想史纲(上)[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154.)(第418页)但如将法家仅仅理解为一个学术派别,势必将那些真正贯彻法家思想的实践者(如一些政治家、军事家等)排除在法家之外。
有学者指出:“法家的代表人物大多是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
”[4]( 第80页)基于此,对“法家”还应作广义的理解。
广义的法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关于“以法治国”、严刑峻罚、君主专制、富国强兵的思想,或以“以法治国”为指导,进行富国强兵实践的总称。
本文称谓的“法家”即是指广义上的法家,其中,法家思想是其主体和核心。
法家,若按地域划分,学术界常常将其分为齐法家与晋法家。
(注: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中专列“晋法家思想的发展”一章,将法家分为“晋法家和齐法家”,并把李悝、申不害、商鞅和赵武灵王等都纳入“晋法家”的范围。
详见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26-238.武树臣、李力先生也指出:“以地域来划分,法家有晋法家与齐法家之别。
”参见武树臣,李力.法家思想与法家精神[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124.)其中,“晋法家是法家的主体,其思想是战国法家思想的主流和代表。
”[5](第26页)“晋法家”(注:本文使用“三晋法家”的名称,而不用“晋法家”的名称,其理由见下文。
在这里暂用“晋法家”这一学界常用的名称。
)思想,是“战国法家思想的主流和代表”,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学术界使用的“晋法家”这一名称,似不如使用“三晋法家”更符合史实。
因为,在先秦历史上,“晋”有其特定的含义,是指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中叶周分封的诸侯国。
公元前453年,晋被韩、赵、魏三家所瓜分。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
韩、赵、魏三国统称为“三晋”。
虽然晋与三晋有着割不断的联系,但三晋毕竟不同于晋,两者无论是存在的时间,还是所领地域的范围,甚至在某种性质上都有所不同。
(注: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即上起于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时。
范文澜先生认为,“东周兼并战争继续发展,以三家分晋为标志,进入战争剧烈的战国时期。
”“前四○三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晋国韩赵魏三家世卿立为诸侯,战国时期开始了。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18 8.李元庆先生指出:“到春秋末年发生了‘三家分晋’事件,姬姓贵族统治的晋国从此灭亡,由魏、韩、赵三个独立的异姓诸侯国取而代之。
这在列国中是绝无仅有的。
”李元庆.三晋古文化源流[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1.)至于法家,虽然春秋时晋国的赵鞅、荀寅等都可归入法家,但法家主要人物的思想是形成于三晋而不是晋;法家一些主要人物的法制实践是在三晋而不是在晋。
因此,用“三晋法家”这一名称,比用“晋法家”的名称更准确。
三晋法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三晋,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关于“以法治国”、严刑峻罚、君主专制、富国强兵的思想或以“以法治国”为指导,进行富国强兵实践的总称。
其主要代表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和韩非等。
限于篇幅,本文主要以三晋法家思想作为讨论的对象二三晋法家思想花开三晋的原因分析战国时期,诸侯林立,战争频繁,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富国强兵成为时代的主题。
三晋法家思想不仅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指导,而且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秦的建立及其之后的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因此,探析三晋法家思想产生的原因,不能不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三晋法家思想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以下几点确是至关重要的。
1.深厚的文化底蕴“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国方针。
周初,周成王攻灭商朝的方国——唐,并封其弟叔虞于此,建立诸侯国。
由于唐地“封在夏墟”[2](第1635页“索引”)又“戎狄之与邻”[6](第1371页),因此,周公因地制宜,在《唐诰》中,要叔虞“启以夏政,疆以戎索”[6](第1539页)即沿用有夏的政策,并结合戎狄的法度来治国理民。
这是叔虞治国的大政方针。
叔虞子燮父即位后改唐为晋。
晋从立国到三家分晋,存续约六个世纪。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晋国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晋文化。
而这一文化的基石则是“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国方略。
这一因时因地制宜的基本国策的确立,从根本上规定了晋文化的发展走向,使得“晋国没有形成宗法‘礼制’的浓重传统,相反却养成‘尚武’、‘重法’、‘尚农’的风尚。
”[3](第427页)“导致了晋国历史上强烈的反宗法制传统,由此掀起蓬蓬勃勃的变法思潮”。
[7](第172页)重法度、尚变法。
重法度、尚变法是晋国的传统。
这一传统可上溯到唐国的开国之时。
周公对叔虞的诰词——《唐诰》,就是孔子所说的“唐叔之所受法度”。
(注:参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Z].北京:中华书局,1981.1504.李元庆先生认为“唐叔之所受法度”“就是叔虞封唐时的《唐诰》”。
详见李元庆.三晋古文化源流[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191.)它是“经纬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的法度。
从变法的角度来看,唐初的“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国方针,就是对周初礼法的变革。
唐之后,晋国的重法、变法传统不绝。
晋献公时,晋臣士制定“士之法”。
[6](第909页)晋文公在位期间,大臣郭偃(即高偃、卜偃)制定“郭偃之法”,帮助文公变法。
冯友兰先生认为“齐桓之霸靠管仲,晋文之霸靠郭偃。
”(注:详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17.有关郭偃之法的记载见于《商君书·更法》、《战国策·赵策四·客见赵王》和《韩非子·南面》等。
)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被庐之法”,按杜预的观点是“修唐叔之法”。
[6](第1504)《左传》文公六年(前621年)记载,晋国执政赵盾(即赵宣子)制“夷搜之法”(也称“赵宣子之法”),“行诸晋国,以为常法。
”这部法律是对“被庐之法”的彻底修正,被孔子称之为“夷之搜也,晋国之乱制也。
”[6](第1504页)《左传》宣公十六年(前593年)记载,士会(范武子)“讲求典礼,以修晋国之法”,即“范武子之法”。
公元前573年,士渥浊(士贞伯)任太傅,“修范武子之法”;司空右行辛“修士之法”。
[6](第909页)晋平公四年(前554年),范宣子(士匄、范匄)任中军将,执晋国政。
八年(前550年),制刑书一部,即“范宣子刑书”。
前513年,晋臣赵鞅、荀寅“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
”[6](第1504 页)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
这种重法度、尚变法的传统,无疑深刻地影响了三晋法家。
可以说,因时因地制宜、重法度、尚变法的晋文化传统,是孕育三晋法家思想和法制实践的沃土。
2.大变革的时代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历史开始。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剧烈动荡、战乱不息的大变革时期。
前后约550年。
与西周社会相比,春秋时期最大的特点是“礼崩乐坏。
”周天子名义上仍是天下的共主,但已失去了往日的尊严和权威。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逐渐变为“自诸侯出”、“自大夫出”,甚至“陪臣执国命”。
以宗法制为核心的西周礼制全面崩溃。
臣弑君、子杀父、下犯上、废嫡立庶等现象层出不穷。
因此,司马迁说,春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2](第 3297页)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按军功授爵取代世卿世禄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由于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私田不断出现,“井田制”逐渐瓦解。
许多诸侯国,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颁布法令,承认私田的合法性。
齐国“相地而衰征”,晋国“作爰田”,鲁国颁布“初税亩”令等等。
春秋时“礼崩乐坏”的另一个表现是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周王朝政治上的软弱和经济上的衰退,已无力阻止诸侯间的战争。
鲁齐的长勺之战(前684年)、楚宋的泓水之战(前638年)、晋楚的城濮之战(前632年)、晋秦的淆之战(前627年)、楚晋的邲之战(前597年)、晋齐的鞍之战(前589年)、晋楚的鄢陵之战(前575年)等战争的硝烟笼罩着这个时代。
春秋之后,社会的变革逐渐深入,而战争的规模和残酷性也在不断升级。
正是因为诸侯间的连年战争成为社会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因此,人们将春秋之后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这一时代,称为“战国”。
战国七雄分裂对峙,相互攻伐,战事不绝。
就兵力而言,楚兵一百万,魏兵七十万,秦兵六十万,赵兵四五十万,齐兵七十万,韩、燕兵卒各三十万。
[8](第199页)与春秋相比,战国时的战争,不仅次数多、规模大,而且旷日持久、伤亡惨重。
正如孟子所言:“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1 ](第102页)公元前262年,秦赵爆发长平之战,赵将廉颇坚守长平达三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