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青春之歌》
- 格式:wps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5
《青春之歌》小说阅读感想书评(12篇精选)《青春之歌》这部小说是学生和知识分子题材作品中的优秀成果,有很大教育作用。
《青春之歌》小说阅读感想书评怎么写?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青春之歌》小说阅读感想书评,只供参考,喜欢的朋友们欢迎分享收藏!《青春之歌》小说阅读感想书评篇1有人说:一本好书,是文化的积淀,智慧的显露,语言的精髓。
所以,只有多读有益的书,才能增强自信心,更加勇敢顽强,才会使自己拥有一对永折不断的翅膀。
近来我阅读了《青春之歌》这部优秀红色经典书籍。
在积累自身素养的同时,也更深入了解党在各个时期的历史和感人事迹。
阅读过程中,我始终被书中的先进人物导引着,陪他们在成长和征战的道路上前行,感觉像在和林道静这样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同呼吸,共命运。
通过仔细品我读了解到:《青春之歌》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运动,这些历史时期的爱国学生为背景,描写了以此大学生为中心的一批爱国进步青年。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反应了在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激烈动荡的年代,知识分子的掘起和分化。
表现中国的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不断更新自己,摆脱旧思想的束缚的曲折成长过程,说明了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才是唯一正确出路,才能拥抱起美好青春。
主人公林道静,她是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典型。
她是一个成长中的人物,是30年代在党和革命斗争中培育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典型。
林道静具有执拗、倔强的反抗性格和同情劳动者的善良品质。
她的家庭,使她受到了教育,也给她打上了一定的阶级烙印,在她身上体现出小资产阶级的温情、狂热,不切实际的幻想。
她离家后,走的是个人反抗的道路。
她和余永泽分手,是对封建制度的大胆挑战,表现了林道静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反抗精神。
参加革命后也热情有余,冷静不足,缺乏斗争经验。
初见戴愉,仅凭一声“同志”的称呼便在惊奇之余讲出了全部秘密,这都有说明她单纯、幼稚、缺乏斗争策略。
《青春之歌》观后感范文3篇分享《青春之歌》观后感范文【【一】《青春之歌》这部小说,或许不为太多人熟知,也或许为很多喜爱那个年代文学的人所熟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那个时代的动乱对我们这些处于和平年代的人来说是陌生的,它只存在于历史课本的那些冷漠的字里行间,不曾被我们真正地理解与感受过。
可是当我真正地读完此书的时候,感受到了一种青春无价的激情,在激荡着热情与追索的岁月中,品读《青春之歌》,不觉倍加感慨。
小说中,林道静与三个男人的情感历程不仅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见证了林道静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内心。
除了爱情,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对革命的热情也是青春的标记。
当青春拥有了爱情与信仰后,便开始渐渐地丰满起来。
作为中心人物,林道静代表着那个年代众多女性的经历:逃婚mdash;mdash;同居mdash;mdash;革命mdash;mdash;成熟,看似难以理解的经历在那个年代却是一种客观存在。
正如作品中所说,林道静崇拜芭蕾舞之母邓肯,而她对爱情的追求也向那位艺术家靠近:毅然离开深爱她的余永泽,深深地恋上革命青年卢嘉川,将对革命的热爱、对青春的诠释和对卢嘉川的爱融为一体。
《青春之歌》是一曲对青春的礼赞,歌颂那些为民族危亡而顽强奋斗的青年才俊。
卢嘉川的身上,最能体现青春的热情与激扬,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青春;江华,机智而又稳重的共产党员用自己的鲜血解读着青春;林道静,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逐渐成长和成熟,成为一名拥有坚定信念的共产主义革命战士。
读着《青春之歌》,或许我们没有抗战时期那些英雄儿女动人事迹的切身体会,但是透过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和进步,和许多英雄人物的革命事迹,我们依旧能够感受到在这场历史大风暴中,虽与我们同龄,但他们却有着不一样的ldquo;青春rdquo;。
每个人都拥有青春,对于那些年过半百的人,ldquo;青春rdquo;给了他们回忆和遐想;而对于我们这些风华正茂的人来说,ldquo;青春rdquo;给了我们无尽的活力和美好的憧憬。
林道静的颠覆之路——从女权主义视角对《青春之歌》的解读林道静的颠覆之路——从女权主义视角对《青春之歌》的解读在影视作品《青春之歌》中,林道静这个角色尤其引起了我的注意。
她的勇敢和坚定,以及在男权体制下的颠覆行为,使她成为了一个具有女权主义色彩的角色。
从女权主义视角出发,我们对《青春之歌》进行深入解读,以探讨林道静的颠覆之路。
首先,林道静的个人选择在电影中体现了女性反传统的精神。
她从小就深受家庭和社会的传统观念束缚,被灌输了“女孩子要文静贤良”、“女孩子要听话”等观念。
然而,在与男主角许泽诚的交往中,林道静逐渐展示了自己独立思考、追求梦想的一面。
她没有盲从社会期许,而是以自己的意愿去追寻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
其次,林道静在职场中的表现也展示了女性力量的崛起。
她在公司中刻苦学习,踏实工作,并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有影响力的音乐制作人。
在这个过程中,林道静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障碍,但她以乐观自信的态度一一克服。
同时,她始终保持了对艺术的追求和对音乐的热爱,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将自己的职业梦想变成了现实。
第三,影片中对林道静颠覆传统生活方式的刻画也体现了女性解放的探索。
林道静放弃了父母为她安排的相亲对象,选择与许泽诚共同生活。
她以自己的行动宣告,女性的婚姻选择应该是基于两个人的爱和共同理解,而不是被家庭和社会角色所限制。
通过与男主角的共同奋斗和生活,林道静向世人传达了女性在婚姻中应该有平等地位、需有自主选择的观念。
最后,林道静在面对性别歧视时的勇敢抗争也是女权主义视角的重要表现。
在影片中,她遭受到了以许泽诚为首的传统观念男性的歧视和嘲笑。
然而,她并没有被诋毁击溃,而是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女性的能力和价值。
她在工作上展现出出色的才华和专业知识,最终获得了同事和上司的认可和尊重。
这引发了对性别平等的深思,影片通过林道静的经历传达了女性在职场中应该享有平等待遇的观点。
综上所述,从女权主义视角解读《青春之歌》,我们可以看到林道静的颠覆之路。
杨沫《青春之歌》简析清晨,一列从北平向东开行的平沈通车,正驰行在广阔、碧绿的原野上。
茂密的庄稼,明亮的小河,黄色的泥屋,矗立的电杆……全闪电似的在凭倚车窗的乘客眼前闪了过去。
乘客们吸足了新鲜空气,看车外看得腻烦了,一个个都慢慢回过头来,有的打着呵欠,有的搜寻着车上的新奇事物。
不久人们的视线都集中到一个小小的行李卷上,那上面插着用漂亮的白绸子包起来的南胡、箫、笛,旁边还放着整洁的琵琶、月琴、竹笙,……这是贩卖乐器的吗,旅客们注意起这行李的主人来。
不是商人,却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学生,寂寞地守着这些幽雅的玩艺儿。
这女学生穿着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白运动鞋,手里捏着一条素白的手绢,——浑身上下全是白色。
她没有同伴,只一个人坐在车厢一角的硬木位子上,动也不动地凝望着车厢外边。
她的脸略显苍白,两只大眼睛又黑又亮。
这个朴素、孤单的美丽少女,立刻引起了车上旅客们的注意,尤其男子们开始了交头接耳的议论。
可是女学生却像什么人也没看见,什么也不觉得,她长久地沉入在一种麻木状态的冥想中。
《青春之歌》写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成长史”。
美丽纯洁的女学生林道静,此后就成为她成长道路上很多男性的欲望对象,在拒绝、逃避、犹疑和追求的艰难成长中,经过三次铭心刻骨的恋爱,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者。
从而揭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只有在党的领导下,经过追求、痛苦、改造和考验,献身于人民的事业,才有真正的生存和出路,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一)林道静的形象毛泽东在1939年发表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明确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性质: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多数是小资产阶级,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他们才能得到解放。
林道静是一个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向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展的“典型人物”。
1.地主与佃农的女儿(双重身份)是林道静成长的依据和起点。
背叛旧家庭、旧道德,孤身离家。
2.成长的第一阶段:与余永泽相爱北大学生余永泽用个人主义、爱情至上、自我价值实现等19世纪人道主义人生观念征服了林道静。
从《青春之歌》中看女性成长叙事中的拯救模式摘要:《青春之歌》是一部以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为题材的小说,但在以林道静为主的女性身边出现了对其的拯救者,使其在走向革命的道路上出现了以爱情为中心的内心彷徨与痛苦,使其在揭述女性革命的生涯充满了感染力和艺术生命力。
关键词:女性故事男女性别革命《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杨沫的代表作,发表于1958年1月,是新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正面描写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
在当代的文学史与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
《青春之歌》与同时期的文本相比,它的经典地位是与主流话语的微妙错位与缝合关系中形成的,《青春之歌》是在如何理解文本以女性成长故事来表征“知识分子道路”这一叙事模式。
一、在《青春之歌》中揉合了几位女性成长的故事。
《青春之歌》所表现的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过程,既知识分子的道路。
戴锦华在《青春之歌历史视域中的重读》一文中,首先概括出在17年的主流话语中,如何叙述知识分子存在着一种话语困境,而《青春之歌》的成功之处在于以一个女人的故事和命运,来,来象喻知识分子的道路。
正如传统社会女性的地位与意义是由其所从属的男性决定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价值由其依附的政治力量决定。
林道静的成长是被动的,在小说中她始终处于被看、被改造、被男性愿望影响的地位,其成长过程是被三个男性拯救、唤醒和肯定中完成的。
首先,余永泽拯救了林道静的肉体,唤醒了林道静生命中爱与美的意识和对人性、人道主义的思考。
林道静与封建家庭的决裂。
反抗封建婚姻而来到北戴河投靠表哥张文清,谋求教员一职,不想投亲不成又被余敬唐欺骗觉得生活没有希望,投海自尽,这时余永泽出现了。
他起到了一个拯救者的作用,他从身体上挽救了林道静,同时在精神上给予了她慰藉。
在林道静的眼中,余永泽是“在艰难险厄的境地中,突然遇到了一个同情自己,而且救了自己生命的人。
”余永泽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她的“快乐原则”,他们之间产生的爱情超越时间概念,不考虑社会背景,不估计道德等等的约束。
爱情或理想——浅析《青春之歌》中的三段恋情摘要:小说《青春之歌》通过林道静与三个的男人的恋情,反映了女主人公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的过程。
爱情与革命纠结交织在一起,三个不同的男性代表着不同的政治立场和人生道路选择。
与其说林道静三次与三个男人邂逅,不如说林道静是和三种不同的生活理想相爱。
关键词:爱情革命理想林道静通读《青春之歌》,不难发现,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将革命与恋爱交织在一起,在叙述林道静个人的奋斗史,从挣扎到最终走向革命的道路的同时,将她的恋爱贯穿其中,将不同身份的人物作为不同社会理想的化身——"余永泽,作为一位骑士英雄,他拯救了林道静的肉体生命,唤醒了林道静生命中爱与美的意识和对人性、人道主义的思考;卢嘉川,作为一位革命知识分子,他是在精神上拯救林道静的英雄,是林道静革命的启蒙者,他唤醒林道静的阶级意识;江华,作为工人阶级的代表,是一位革命的英雄,他与林道静并肩战斗者,在卢嘉川精神拯救的基础上唤醒了林道静的斗争意识和女性意识。
①",并将这两条线索联系在一起,描写了她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向无产阶级革命者转变的三个阶段:一第一个阶段是从封建家庭出走,寻求个人肉体上的解放。
林道静是地主强占贫农家女儿的私生女,是一个身上有着“黑骨头”和“白骨头”的人。
她在地主父亲和后母身边长大,却过着步入下人的“童养媳”一般的生活“一件破棉袄,里头的虱子滚成蛋;头上几根干柴一样的头发也长满了虱子;小手冻得像个紫萝卜;两脚烂的提不上鞋②”。
家道中落,父亲破产失踪后,后母又打起了她的主意,想把她嫁给“有财有势的阔人”胡梦安。
面对恼人的命运,林道静做出了她生命中第一次抗争——逃婚离家出走。
此时的林道静,正是标准的“五四”青年:与旧式家庭决裂,追求个性解放,谋求婚恋自主。
这完全是“五四”式的文①《女性文学第五讲可见与不可见的女性——“十七年”女性文学(1949-1966)》学传统,我们分明在此时的林道静身上看到了“娜拉”和“子君”的影子。
女权主义与追求完美的性格——林道静与余永泽决裂的真正原因杨沫的《青春之歌》里,除了浓烈的革命政治色彩外,最吸引人的莫过于林道静的爱情。
她拥有过三段情感,分别是与余永泽、卢嘉川和江华。
我本人最喜欢她与余永泽的爱情故事。
也许有的人会觉得奇怪,因为在大家的眼里,余永泽是一个自私自利、落后、胆小的反革命者,所以林道静与他的爱情是最令人不喜欢的。
但我却不那么认为,林道静与卢嘉川和江华的爱情中夹杂着浓重的政治色彩,带有崇高气息,是因为“产生于“十七年文学”的《青春之歌》受到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影响,当时的文学环境,文学被看做是服务于革命事业的一种独特的方式;不认为可以把政治活动、社会参与跟文学写作加以区分。
”(1)因此显得不真实,相比林道静与余永泽的爱情,写的比较生动,有个人色彩,比较符合实际。
许多评论中都把林道静与余永泽分手的主要原因归结到他们政治理想的分歧这一层面,林道静追求共产党,追求社会主义,而余永泽追求个人主义,因为就连林道静自己也说:“但是有一件事情却使她明白了:这就是政治上的分歧、不是走一条道路的“伴侣”是没法生活在一起的。
光靠着“情感”来维系,幻想着和平共居互不相扰,这只是自己欺骗自己。
”(2)。
但我不这样认为,政治上的分歧是导致他们分手的原因之一,但是不是主要的,这是林道静片面的理由,作者这样处理主要基于当时文学环境:“文学被看做是服务于革命事业的一种独特的方式。
”(3)的影响下,因此,在“十七年文学”中,以“知识分子”为中心人物始终是个需要谨慎处理的问题,所以,在谈及《青春之歌》的题材类型和作品主旨时,更多概括为表现共产党人在民族危机时刻承担起决定民族命运的“历史责任”,组织民众进行英勇斗争等。
但有关女性命运的主题因素,在作品中是被压抑、被淡化,主要当做阶级立场、阶级意识的矛盾和转变的因素来处理。
(4)所以,在政治环境掩盖下的林道静身上潜藏着许多我们值得探讨的原因:女权主义与追求完美的性格——林道静与余永泽决裂的真正原因。
女性主义批评视野下的《青春之歌》一、对《青春之歌》的传统解读杨沫(1914-1995):原名杨成业,祖籍湖南湘阴,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928年进入北平温泉女中学习,三年后因家庭破产和反抗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
她经历了艰难的自立过程,从事过乡村教师、书店店员和家庭教师等职业,生活动荡不安。
1933年开始接近共产党人,七七事变后赴晋察冀边区投身革命,并开始文学活动。
出版中篇小说《苇塘纪事》,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东方欲晓》《芳菲之歌》《英华之歌》等。
《青春之歌》从1950年起开始创作,1958年出版,是“十七年”文学的一个经典作品。
“十七年”文学(1949—1966)继承了40年代解放区文学的传统,实质也就是将毛泽东1942年延安文艺讲话的文艺路线和规范推广到全中国,要求文学必须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
在这样的意识形态与文学观念的支配下,“十七年”小说主要形成了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两大类小说。
1、通过林道静的人生道路,表明知识分子只有在中共领导下经历艰苦的思想改造,走大众解放的道路才会取得成功,实现个体的价值。
《青春之歌》以作家杨沫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原型,展示了青年知识女性林道静进行思想改造,走上革命道路的全过程。
林道静原是一个青年学生,为了反抗封建家庭的包办婚姻,独自一人离家出走。
幻想以个人奋斗的方式谋求出路,在一个小学任教,却被校长当做讨好上级的礼物而出卖,无路可走之际准备以死抗争,北大学生余永泽救起了她,两人由相爱到同居。
但在后来的家庭生活中,余永泽逐渐表现出他的自私和冷漠,林道静在精神上陷入苦闷彷徨的境地。
小说中林道静刚出场的时候,从装束到行为,都是一个五四式的青年女性形象。
她不切实际地浪漫而天真的想象,以个人主义的方式来反抗封建家庭为她安排的人生道路,这在五四时代就已经被证明是一条无法走通的道路。
对于这些追求个性解放,离家出走的“娜拉”们,鲁迅先生早就有深刻的认识,她们的出路只有两条:回来或者堕落。
杨沫的《青春之歌》解析(一)作者简介:青春三部曲: 《青春之歌》、《芳菲之歌》、《英华之歌》《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优秀长篇小说。
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以学生运动为主线,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在三十年代觉醒、成长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
三、几种叙事层次(一)最基本的层面是非常传统的才子佳人加英雄美人”的叙事;(二)比较接近写作者自身经验的是一个女性自我的个人生活叙事,或者也可以称之为一个¡°小布尔乔亚的叙事¡±;(三)一个从五四以来新文学中的¡°女性叙事¡±中脱胎的革命女性故事;(四)一个常态的人性叙事;(五)作者最终试图要达到的,是所谓的¡°革命叙事¡±,是在小说问世的年代惟一具有合法性的叙事规则,是过去读者解读这部小说的惟一角度⏹与其“革命文本”最接近的叙事原型是是其“小布尔乔亚的叙事”。
⏹究其实,林道静实际不过是一个略显狂热的“小资产阶级”女性,正像杨沫所说的,“是一个充满小资产阶级感情的知识分子”(杨沫:《青春之歌²再版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1版。
)如果这里的“阶级定性”不具有什么政治动机和偏见的话,我愿意借用这种说法——用现今时髦的省略用语,可以简称为“小资”。
如果我们剥去她身上的革命油彩,就会发现她不过是一个天生的“不安分”的女性而已。
作者杨沫刻意在她的“出身”上作文章,两种身份,政治上的优越感和小资的虚荣心。
从林道静的生活经历看,是一个十足的“小资”故事,“革命”只是一层附着其上的薄薄的油彩。
——她不喜继母给他安排的嫁给权贵胡局长的出路,而是有一个事先形成的按照表兄张文清自由恋爱的生活而制定好的模式,所以她就“出走”北戴河找表兄去了;——当在北戴河意外地寻表兄不遇,险遭小人暗算时,她又失望之极,欲投海自杀,就在这时遇到了“新青年”余永泽。
2. 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等。
3. 授课方式填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等。
4. 方法及手段如:举例讲解、多媒体讲解、模型讲解、实物讲解、挂图讲解、音像讲解。
《青春之歌》再解读讲授提纲一、作为“政治叙事”的《青春之歌》杨沫创作情况:散文《热南山地居民生活素描》,短篇小说《房客》《红红的山丹花》《我的医生》,中篇小说《苇塘纪实》《冲破黑暗》,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东方欲晓》《芳菲之歌》《英华之歌》青春之歌情节梗概林道静“三部曲”分析1冲破家庭樊篱,寻求自我独立,与余永泽相爱,同居2与余永泽决裂,在卢嘉川引导下走上革命道路3在江华等人引导下,不断接受党的教育,克服自身弱点,成为坚强的共产党员。
《青春之歌》问世后受到欢迎的原因。
(1)时代原因(政治环境)(2)立意、故事情节寻到了当时的“最佳点”(政治与爱情的巧妙结合)(3)作者的激情、才能二、作为“爱情叙事”的解读对余永泽、卢嘉川、江华的另一种分析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他们的评价,今天的评价三、从“个人记忆”到“集体记忆”杨沫与张中行之间的纠葛张中行(1909——)散文《负暄琐语》《顺生记》《流年碎影》,与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并称“燕园四老”。
就社会人生角度,今天可以说张中行乃“世外高人”。
张中行在《流年碎影》中说:“她追述昔年,常提及我(玄),言及分手之事,总是明说或暗示,我负心兼落后,所以她由幽谷迁于乔木,”“落后云云,是杨沫的看法,负心则好像没有什么佐证”“认定负心,人各有见;认定落后,是人各有道。
至于她由幽谷迁于乔木,我祝愿她能够这样,但据我所闻,也未能天衣无缝,但她有名,举事以证明迁得好,也是应该的,至少是可以理解的。
”不应简单地做出是非评价,一方面有历史的(革命问题、)原因,一方面有两个人之间的纠葛。
但《青春之歌》给我们不少启示:政治信仰与个人品质有何关联?关于历史与文学虚构。
如何运用模特儿,写真人真事的文学应遵循哪些原则?《青春之歌》再解读讲稿一、作为“政治叙事”的《青春之歌》杨沫创作情况:杨沫(1914——1995)祖籍湖南,生于北京一个破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初中毕业后,因家庭破产辍学,独立谋生。
青春之歌三百字的心得感悟青春之歌三百字的心得感悟篇1《青春之歌》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运动,这些历史时期的爱国学生为背景,描写了以此大学生的一批爱国进步青年。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反映了在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激烈动荡的年代,知识分子的掘起和分化。
表现中国的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不断更新自己,摆脱旧思想来束缚的曲折成长过程,说明了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才是唯一正确出路,才能拥抱起美好青春。
林道静是一个逐渐觉醒成长的人物,这一艺术形象是在自身艰苦的革命活动和曲折的锻炼改造过程中逐渐完成的。
刚开始,她是一个逃出封建家庭,寻找个人出路的失业青年。
她生长在官僚地主家庭,佃农生母惨遭迫害致死,自己也受到地主异母的百般凌辱和虐待,从小就养成了孤僻执拗、倔强的反抗性格。
为了反抗不幸的命运,她毅然离开了罪恶的家庭,走向社会寻找“自己养活自己”的生活出路。
然而“刚刚逃出了那个要扼杀她的黑暗腐朽的家庭牢笼,想不到接着又走进了一个更黑暗、更腐朽、张大血口要吞噬她的社会”。
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她既不甘屈服,又无力抗争,想以自杀作为反抗。
这种不幸的遭遇,反映了当时广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黑暗的旧社会生活没有出路和个人反抗的软弱无力。
小说一开始就将人物的个人命运和广阔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了。
《青春之歌》塑造了一个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艺术典型,坚持从实际生活出发,真实的描写她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及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是十分必要的。
林道静的探索和追求,只有遇到了党,投入时代的洪流,才算找到真正的出路,因而她艰苦曲折的成长过程,始终是放在革命斗争活动中来展现的,处处突出党的启迪和教育作用。
小说通过她两次巧遇卢嘉川而被引导加入爱国学生运动的偶然事件,反映了时代召唤青年的历史必然性。
思想上的初步觉醒,使她看清了余永泽的真面目以及和他一起生活的庸俗、空虚,决心与之决裂;但真的要分手时,却又感到缠绵惆怅,若有所失。
浅论杨沫《青春之歌》的创作特色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青春之歌》以主人公林道静的跌宕命运为线索推动故事发展,是展现中国现代知识女性成长之路的经典之作。
作品在选取素材、叙事结构、人物塑造、观点传递上都有明显的创作特色:从作者自身经历取材使小说充满自叙传色彩、革命叙事与爱情叙事的并置呈现了独特的结构魅力、外在描写和内心刻画相结合塑造立体的人物、明确的女性意识抒写了女性自我解放的三部曲。
关键词:杨沫《青春之歌》创作人物一、取材:作者经历与人物塑造结合《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中为数不多的带有自叙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它是作者经历与人物经历的结合。
从作者杨沫的传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她与小说主人公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这是她创作《青春之歌》的基本素材,而作者本人也是主人公林道静的原型。
《青春之歌》的自叙传色彩不仅是作者经历与人物经历的结合,更是作者情感与人物情感的结合。
作者杨沫投入了大量的情感和心血,将自身的社会经验、生活阅历和最隐秘的情感经历、心灵感受放到小说中去展现。
这种将自身的情感、心理融合到作品抒写中去的做法,使作品的刻画细腻而真实。
女作家从自身经历取材,把个人记忆融入到人物塑造中,是《青春之歌》的创作特色,显示出了女性写作的意义。
在以往的小说创作中,男性作家能够相当自如地将“个体记忆”融入到“集体记忆”中去,这使女作家想要在作品中自由创作更加艰辛。
杨沫从自身经历中大胆取材,将作为叙述者和被叙述者的女性置于主体地位,是具有挑战性和颠覆性的。
从此以后,从自身出发的取材方式,成为了女性写作最具代表性的选择。
二、叙事:革命叙事与爱情叙事并置《青春之歌》是十七年文学中少有的描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小说。
在知识分子必须接受“思想改造”的环境中,杨沫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和大胆的构思描写了女知识分子在革命和爱情的道路上的苦苦探索。
尽管在十七年文学之前,“革命”加“爱情”的叙事模式已有先例,但是《青春之歌》的叙事能够将革命叙事和爱情叙事并置,使两条线索紧密而复杂地联系在一起,还是引起了学界很大的关注。
《青春之歌》书评《青春之歌》在当年可谓炙手可热,一出版就成为畅销书,次年突破了130万册的发行大关,同时还被当作建国十周年的“献礼片”搬上银幕,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由谢芳扮演的林道静及于是之饰演的余永泽,使当年观看的观众至今仍难以忘怀。
此外,小说经翻译后还远销日本、东南亚和香港地区。
对于这部小说,最普遍的一种解读应该要算成长小说阅读,就是把林道静由弱少女到革命家的转变看作是无产阶级培养的结果,她的成长历程即是阶级成长历程。
第二种解读,是初读者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把它当作一部情爱小说,写的是一个少女和三个男人的情爱经历。
而我们认为,正如《红楼梦》被有些人视为作者曹雪芹的家族自传史,《青春之歌》也可以被看作是作者杨沫个人的“自叙传”。
小说中的革命女青年林道静的原型即是作者杨沫,小说中的老夫子余永泽的原型即是现代国学大师张中行。
小说中林于二人的恋爱故事即是杨张二人真实的一段情感经历。
从杨沫的儿子——老鬼写的传记录《母亲杨沫》和张中行自己所写的抒情散文《负暄絮语》中可以找到些许证据,更有杨沫本人的自白和书籍《我一生中的三个爱人》为证。
杨沫在晚年曾写道“我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以北大为背景……那位老夫子,我们在1936年终于分手了,他是我在北大几年生活的媒介,没有他,我也许写不出《青春之歌》来,我庆幸这段‘良缘’——虽然甜瓜结在苦瓜藤上。
”这个时候,她对这段感情有了比较理智的回顾。
老鬼在《母亲杨沫》中,更加精准地分析了母亲和张中行二人青年时期那段恋情破灭的原因。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有时候,母亲也想跟爱人张中行谈谈国家大事,可话不投机,张中行是北大高材生,根本瞧不起初中毕业的母亲,他数次警告母亲少看赤色书刊,太危险,不要跟共产党掺和,当心坐牢。
然而母亲继续我行我素,只是不再跟他谈政治,自己去找什么朋友,也不敢再告诉他,两人感情上的裂痕越来越大。
”这里能够看出,杨沫和张中行二人感情上出现裂痕,是由于双方的政治倾向不同。
爱情与政治的结合——解读《青春之歌》[原创2006-11-4 15:47:25]字号:大中小《青春之歌》是我国著名作家杨沫的成功之作之一,小说问世以来,受到读者欢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它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青春之歌》是一部政治小说,小说向我们讲述了以女主人公林道静为代表的青年知识分子,从个性解放到献身革命的人生旅程。
它从一批知识分子的命运来展示了三十年代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从头到尾,无不充满了三十年代的政治气息,这恰恰迎合了五十年代激情洋溢的群众观。
另一方面,《青春之歌》也可以说是一部言情小说,讲述的就是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情感纠葛,而最后这个女人也找到了归宿。
对于人性情感欲望的窥视似乎是人与生俱来的猎奇心理。
综合来看,就如小说所表现的爱情一样:“情”与“革命”、“情”与“国家”,爱情与政治似乎就那么联系在一起,而且逐渐同化,达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境界了。
可以说,〈〈青春之歌〉〉是“革命与恋爱”题材的又一种演绎。
林道静的爱情与她的政治成长历程是相伴而行的。
文中第一段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朴素、孤单的美丽少女”,紧接着对于她不幸过去的叙述,这样的一个女人给人的印象更多的是弱势的,是需要人怜惜和帮助的。
但她不甘于婚姻的被人摆布而离家出走时,却让人看到她强烈的反抗意识和对个性解放的追求,这时候她的思想意识是还是蒙胧的,“骑士”也就在适当的时机出现了。
余永泽,林道静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当林道静决定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以示对这个丑陋世界的反抗时,余永泽救了她的命。
“英雄救美”总会续写一段“才子佳人”的佳话。
林道静深深得被余泳泽那“骑士兼诗人”的气质所吸引了,就如林道静自己所言的“多情的骑士,有才学的青年!”,咋一看,这是纯粹的男人与女人间萌动的爱情,实际上这已经是政治与爱情的第一次握手。
“五四”以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科学、民主、个性解放成为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主流,余永泽就是这类自由主义的代表,对于急于寻找出路又感到无助的林道静而言,余永泽的资产阶级自由思想无疑是一股春风,一株急于握住的救命稻草。
所以,林道静与余永泽的结合,影射的是中国早期知识分子与资产阶级思想的结合。
但要说明的是,林道静对于余永泽的感情并非是纯粹的政治,那是少女青涩的初恋,如果说后来的政治与爱情是明朗化的话,那最初的这一段感情里,政治还是隐藏在爱情的背后的,还没有走到前台。
林道静处在最初的对于政治和爱情的探索中,而对于余永泽和其西方思想的接受,是接受后来的“男人”和政治思想的必经阶段。
在小说里,与林道静有纠葛的三个男人中,唯有余永泽是把林道静当作纯粹的女人来看的,在他眼中林道静就是一个女人,一个妻子,除此之外,不是也不应该是别的什么,因为“她是他的”,但当余永泽西方的资产阶级思想无法再成为林道静政治成长的动力时,余永泽浪漫主义的光环也就渐渐退去了,作为胡适的弟子,胡适的实用主义在余永泽身上得到了体现,结婚后,他不再关心国家大事,专心搞国学,从“精装书”到“线装书”,注重的是个人的出路问题,林道静的成长之路才刚刚开始,余永泽却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渐渐趋于保守主义,政治立场的不同就注定了这场婚姻的失败。
社会层面看,这场婚姻的结束也暗示了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应用是行不通的。
结婚后的林道静仍然感到迷茫和空虚,给于她思想启蒙的余永泽也就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这时需要另一个男人和革命家对于一个女人和政治的拯救,所以卢嘉川出现了,卢嘉川的一登场,就给林道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余永泽常谈的只是些美丽的艺术和动人的缠绵的故事;可是这位大学生却熟悉国家的事情,侃侃而谈的都是一些道静从来没有听到过的话”。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成为“五四”后期的主要思想,林道静接受了民主思想的启蒙,开始需要接受能为中国革命找到出路的马列主义了,所以,随着政治追求的逐渐清晰化,林道静的第二次爱情来临了。
卢嘉川是一个成熟的马列主义者,他沉稳,内敛,遇事沉着冷静,更重要的是他给林道静送来了为之奋斗终生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
如果说余永泽对于林道静的爱情完全是男人对于女人的情欲,卢嘉川则不是,在卢嘉川的心中,革命事业是第一位的,戴愉指责卢嘉川与林到静走的过近,刘大姐为他辩护“我知道她,了解一点她的情况,这是个在旧社会里挣扎过,渴望着党的援救的知识分子。
我们应当帮助她,培养她”,卢嘉川确实也是以“帮助”和“培养”的想法来说服自己来保持与林的交往的。
“对这样有斗争有正义感的女孩子我们应当帮助,应当拉她一把,而不应该叫她沉沦下去。
”但他对林道静是有男女之情的,这从他与罗大方的谈话,和写给林的信中欲言又止的态度可以看出。
卢嘉川没有追求林,并非“不想”而是“不愿意”而当罗大方批评他“不要做——做“孔老二”的徒弟“时,卢嘉川说“瞧你说的够多简单、容易、、、、、、别说这些了,怪无聊的。
”把时间花在情感问题上在卢嘉川看来是无聊的。
如果说余永泽的失败在于对政治追求的放弃,那卢嘉川则是为了政治对于爱情的放弃,所以无论余永泽还是卢嘉川都没有把政治与爱情真正的结合。
林道静是爱卢嘉川的,这种爱是男女之爱的升华,它是美好却无法触及的。
林道静对卢嘉川的憧憬是对卢嘉川所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向往,卢嘉川为林指引了一条路,这条路是内有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外有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国要走的光明大道。
苦闷中的知识分子也从中找到了个人与革命的出路。
但共产主义社会毕竟是无产阶级追寻的终极目标,是“乌托邦”式的。
这与中国的革命道路的结合还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
现代中国革命史上,李大钊,陈独秀等最先一批共产主义者在中国传播了马列主义,之后,共产党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大地上蔓延开来,这时候的党毕竟还是幼稚的,而后在具体的中国革命问题上,又放了右倾投降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叛徒戴愉,小学教员赵琉青都是左倾的代表,共产主义这条道路在中国应该怎么走,这是林道静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到此时,卢嘉川这个共产主义引路人的职责已经结束了,林的革命与人生旅程需要另一个人的陪同走下去。
所以,林与卢的无果而终,从表层看是卢内省性格的必然性和死亡的偶然性决定的,深层看,是卢的政治使命的终结。
也可以说卢的死亡是作者有意而为之的。
林道静生命中的最后一个男人,也是开始她真正意义上的共产主义事业的男人出现了,他便是江华。
林认识江华时,她已经到农村当小学教员了,这时候江华的出现是适时适地的。
千百年来,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林到了农村,才真正触及了中国的具体革命问题,而她的成熟的革命思想也就是在与农民的接触形成的。
最初与江华聊天时,林说“我是地主的女儿,也是佃农的女儿,所以我身上有白骨头也有黑骨头、、、、、、我的白骨头成分减少了,我找到了一个人应当走的路。
可这条路够难走的,总找不着门、、、、、、、”如林道静自己所说的那样,她的“白骨头”减少了(并没有完全消除),“找到了应该走的路”,“却找不到这条路的门”,当江华问林“你认为中国的革命将要沿着什么样的道路发展下去呢?”林道静“抿着嘴来回摆弄着一条白手绢,半天还是答不上来”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也就是林道静想要找到的门,就是江华的任务。
江华说“与其说自己是大学生,还不如说是工人更合适”这是有政治寓意的,工人阶级是最先进的阶级,是革命事业的领导者,以“五四”运动为例,学生是先锋队的作用,而工人阶级是主力军。
余永泽还是卢嘉川对于林的影响,起的都是学生的先锋作用,这时候作为主力军的江华的登场就顺理成章了。
在江华的指引下,林开始与农民接触,开始学习劳动者的“实际精神”,在与劳动者的交往过程中,林深刻意识到阶级的对立,地主阶级的剥削与罪恶,“林伯唐、宋郁彬、宋贵堂、伍雨田,你们这些喝人血、吃人肉的野兽,早点——尽早地在人间消灭吧!”,“道静终于还是喊出来了。
”到此时,林的阶级立场和革命决心完全坚定了。
江华对林道静的爱情是建立在革命基础上的爱情,“静,今天找你来,不是谈工作的。
我想来问问你——你说咱俩的关系,可以比同志关系更更进一步吗?”从江华的话中可以看出,他们更进一步的基础是同志关系,已经完成政治成长的林静道理所应当的到了爱情收获的季节。
“像江华这样的布尔塞维克同志是值得她深深热爱的,她有什么理由拒绝这个早已深爱自己的人呢?”与其说林道静与江华走到了一起,还不如说是与共产主义走到了一起,江华对于林而言,是布尔塞维克的化身,而非单纯的一个男人,这样的共产主义者又不是像卢那样的不可及,他是切实的,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爱情上。
到这里,政治与爱情真正结合了,林还是江华都在欲望和信仰上找到了契合点。
另而言之,林道静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终于走上了正确的革命道路,他们的人生与革命联姻了。
如《青春之歌》之类的作品是无法抛开它所在的时代背景而谈的,个人情感与政治情感的模糊也就不为奇怪了,作品里女主人公对于人生伴侣的选择,也是三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政治信仰的选择。
小说里因为政治产生了爱情,通过爱情表现了大时代背景下的政治。
所以小说里的“爱情与政治”应该是双重意义上的结合。
《青春之歌》是我国著名作家杨沫的成功之作之一,小说问世以来,受到读者欢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它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青春之歌》是一部政治小说,小说向我们讲述了以女主人公林道静为代表的青年知识分子,从个性解放到献身革命的人生旅程。
它从一批知识分子的命运来展示了三十年代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从头到尾,无不充满了三十年代的政治气息,这恰恰迎合了五十年代激情洋溢的群众观。
另一方面,《青春之歌》也可以说是一部言情小说,讲述的就是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情感纠葛,而最后这个女人也找到了归宿。
对于人性情感欲望的窥视似乎是人与生俱来的猎奇心理。
综合来看,就如小说所表现的爱情一样:“情”与“革命”、“情”与“国家”,爱情与政治似乎就那么联系在一起,而且逐渐同化,达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境界了。
可以说,〈〈青春之歌〉〉是“革命与恋爱”题材的又一种演绎。
林道静的爱情与她的政治成长历程是相伴而行的。
文中第一段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朴素、孤单的美丽少女”,紧接着对于她不幸过去的叙述,这样的一个女人给人的印象更多的是弱势的,是需要人怜惜和帮助的。
但她不甘于婚姻的被人摆布而离家出走时,却让人看到她强烈的反抗意识和对个性解放的追求,这时候她的思想意识是还是蒙胧的,“骑士”也就在适当的时机出现了。
余永泽,林道静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当林道静决定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以示对这个丑陋世界的反抗时,余永泽救了她的命。
“英雄救美”总会续写一段“才子佳人”的佳话。
林道静深深得被余泳泽那“骑士兼诗人”的气质所吸引了,就如林道静自己所言的“多情的骑士,有才学的青年!”,咋一看,这是纯粹的男人与女人间萌动的爱情,实际上这已经是政治与爱情的第一次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