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_赵冬梅
- 格式:pdf
- 大小:284.21 KB
- 文档页数:4
2021音乐心理学学科发展历史研究范文 音乐心理学是一门用科学的观点研究人类的音乐思想和音乐行为的学科。
它使用了包括感觉、知觉的心理学的研究工具来研究音乐欣赏,音乐表演,音乐创作,音乐记忆,音乐分析,音乐学习和音乐教育几个方面。
这些研究甚至会贯穿人的一生,而被研究的人都拥有不同的社会背景,生长的国家,教育经历,健康程度和职业。
音乐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采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研究和解释人的由原始到高级的音乐经验和音乐行为的心理学分支。
一、19世纪前 19世纪之前,关于声音和音乐的思索要追溯到古代时期。
第一个有关音乐心理学的实验是由毕达哥斯加在公元前六世纪完成得。
他证明了震动的弦乐器的弦长会相反地改变其音高的感知,也证明了通过建立八度和谐理论,五度和四度符合一个简单的比率形式。
然而,他的追随者,没有按照实验的方法,却尝试用纯数字的关系去解释音乐现象。
比如 Anaxagoras 阿那克萨戈拉 ( 公元前 499-428),认为通过感官知觉为理论支撑去建立一个科学理论是没有说服力的。
后来,音乐理论家 Boethius波伊提乌 ( 公元前 480-524),在他的书中写到:同样的一系列感觉并不会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样的,而对同样人来说感觉也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
因此任何人在寻找到真理之前贸然发表关于改变的观点都是徒劳的。
Aristoxenus,来自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的反对者,争论说音乐不能单纯地通过数学关系去理解。
他预示了未来关于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方向:音乐现象是在自然中被感知和认知的,所以我们应该用实证性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它。
在他的《On Harmonics》中,他写到:“理解一段旋律是通过用耳朵和大脑去注意每一个区别。
因为理解音乐需要依赖这两种能力,感官和记忆,因此我们需要注意当前的音乐的同时,记住已经过去的音乐,否则我们将不会有任何的音乐感觉。
Aristoxenus并没有被他的同辈所理解,也没有被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理论家所赞同。
20世纪以来中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发展20世纪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都高度发展的阶段。
音乐教育心理学是20世纪新开辟出来的学术领域。
它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已成为不断升温的热门课题。
在国内音乐心理学的研究中,教育心理研究的专著、论文数量不断增多,研究队伍不断庞大,成果也颇具影响。
做为教育工作者中,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掌握音乐心理的某些规律,在培养学生音乐观察力,提高学生音乐注意力,开发学生音乐想像力和音乐智力等方面就会得心应手,特别是在指导学生掌握音乐知识技能,提高音乐思维能力和培养音乐兴趣等方面更为重要。
一、音乐教育心理学的概念音乐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它是音乐心理学与音乐教育学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学科。
音乐教育心理学既汲取了与音乐学相关的诸学科的丰硕研究成果,又受到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影响,并在学科的构建中确立了自己的研究对象、范围与目的。
它是研究音乐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在音乐教育影响下学生的心理活动,包括学生在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学习音乐知识技能与音乐文化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等。
从而找出受教育者在音乐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质、个性、智力发展等方面的心理规律、采取相应教育方法,促进音乐理论的科学化。
(1)二、国内外研究成果80年代初,在大心理学界广泛介绍、传播西方心理学,研究热不断升温的影响下,音乐学界的一些学者陆续发表了介绍西方音乐心理学的文章。
如:张前的《音乐心理学》(《音乐研究》1981年第4期)一文,就全面地介绍了音乐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发展概貌、研究对象和音乐心理学与其它音乐学科结合的趋向。
尔后,赵砚臣、李滨荪等有关文章亦涉及到学科研究的性质、对象、方法等。
王洪生的文章《对音乐心理学定义的探讨》就音乐心理学的性质、研究对象,比较了美国哈佛音乐辞典、苏联音乐百科全书、日本新音乐辞典、新格罗夫音乐大辞典等音乐辞典提出的音乐心理学定义,分析了其中的问题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趣在声乐艺术上的综合反映。
由于不同的地理、政治、文化、经济等历史背景 ,与西欧的声乐艺术在结构形态以及审美习惯上有着质的差异 ,这种差异决定了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 ,尽管这种演唱并不尽善尽美 ,也尚无系统理论 ,但这并不影响它成其为中国独立的声乐学派。
因为 ,这是我们民族自己“心上的歌”,代表着中华民族千百年积淀下来的审美心态。
忽视了民族审美心理相吻合的艺术内容及其表现形式所独具的鲜明个性特征 ,就没有了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了 ,也不可能对中国民族声乐做出全面和科学地认识。
①稽康《声无哀乐论》②《乐记》③《论语八》④《荀慧主演剧散论》⑤《闲情偶寄》⑥《文心雕龙》⑦王骥德《方诸馆曲律》1897 年 ,美国依阿华大学从耶鲁大学引进一位31 岁的博士———被后人称为“音乐心理学之父”的卡尔爱弥尔西肖尔 ( Carl Emil Seashore) 。
在西肖尔领导下 ,该校心理实验室成为实验音乐心理学的发祥地。
100 年来 ,音乐心理学已成为西方高校中音乐学、音乐教育学和音乐治疗学等专业的核心学科。
在我国 ,它又是一切同音乐与人发生联系的学术领域亟待了解和建设的新学科。
20 世纪末 ,梳理、评述这个学科的历程及现状 ,对其发展的问题和前景略做判断 ,是这门学科在我国初建时期的必要工作。
不同心理学派与音乐心理研究范畴的发展轨迹科学研究中 ,心理学受不同学派理论观点和方法的左右可谓最甚。
所谓“用 1 个问题问 10 位物理学家 ,其答案为 1 ;问 10 位心理学家 ,其答案为 10”正说破这个道理。
西方百年音乐心理学发展史的读透点也在于此。
对 20 世纪音乐心理学发展的阐释 ,只有与其所持的理论观点和相联系 ,才能把握其范畴的性质和概括范围。
一、构造主义与音乐心理声学1879 年 ,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所心理实验室 ,心理学与哲学分离成立独立科学。
心理学家产生的基础 ,是欧洲科学主义时代精神笼罩下的机械主义、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哲学 ,以及德国的感觉生理学和心理物理学。
音乐心理学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音乐心理学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音乐是人类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以音乐心理学为核心的研究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
本文将介绍音乐心理学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
一、音乐心理学的概念和研究范围音乐心理学是研究音乐与心理学之间关系的学科。
研究内容包括音乐的感知、情感、认知、行为和神经生理机制等方面。
音乐心理学常用实验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心理测评和神经影像实验等。
二、音乐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证明,音乐能够对人的情感、认知、行为和生理机制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被人们广泛应用于医学和心理学领域。
具体来说,音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缓解压力音乐可以降低人的情绪紧张程度,减轻心理压力。
旋律优美的音乐可以让人心情愉悦,消除紧张情绪。
2.改善睡眠质量音乐可以改善睡眠质量,使人在睡眠时更加放松。
柔声细语的音乐可以让人心情舒畅,不易产生过多的精神压力。
3.治疗疾病有些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可以通过音乐来促进病人的康复。
例如,在康复期的脑损伤患者中,听音乐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在癌症患者中,听音乐也可以增强免疫力,加快治疗进程。
三、音乐心理学的应用前景音乐心理学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如在医学、教育和商业等领域中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医学领域音乐在医学领域中广泛应用。
例如,在心理治疗中,可以通过让患者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来达到缓解情绪的效果。
在手术室中,让患者听抑郁症的音乐可以缓解手术前的紧张和恐惧情绪。
2.教育领域音乐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可以用来促进儿童的智力发育,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例如在幼儿教育中,可以播放一些优美的歌曲,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得到愉悦感和满足感。
3.商业领域音乐在商业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购物中心或者餐厅中播放一些轻松愉悦的音乐,可以让顾客产生良好的消费心态,增加他们的购物愿望和消费欲望。
总之,音乐心理学作为新兴的学科,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音乐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具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M us ic刍议音乐心理学研究历史及现状■文/于玲【摘要】音乐心理学,作为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它经历着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音乐心理学凭借教育心理学根基,充分的运用实验心理学的一些手段,并且有效地结合美学、生理学等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对人类的音乐活动以及行为进行探讨。
目前,音乐心理学在我国心理学科发展中,作为一项研究课题,已经占领了一席之地。
本文就结合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历史以及现状,给予分析探讨。
【关键词】音乐;心理学;研究历史;现状;分析随着社会的进步,在音乐研究领域,不少学者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音乐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以及研究的方法,不断地推动了音乐心理学的发展。
我们在研究新时期音乐心理学的一些特征和发展趋势,有必要对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历史给予必要的把握。
一、对音乐心理学研究历史的回顾1、对西方音乐心理学的研究的回顾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最早起源于十九世纪的实验心理学的研究。
赫尔姆霍,他在研究音乐同感觉之间的关系之基础上,完成了理论著述:《作为音乐理论的生理学基础的声觉学说》,再后来,施通普夫于1883年,出版了《音乐心理学》,第一次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同赫尔姆霍茨的物理学以及生理学给予了有机的结合,将人对于协和音和不协和音的一些感觉给予了重点地分析。
随后不久,施通普夫有发表了著述:《音乐心理学》的上下两卷,在心理活动实验和音乐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音乐谐和理论。
直到后来的上个世纪初叶,专家与学者对音乐的研究真正地步入了音乐跟心理的内在联系。
一些心理学家和音乐家,也提出了一些音乐心理学的理论。
比如西肖尔研究的“如何测试音乐才能”,库特研究的“音乐创作过程中人们的心理活动与曲式的关系”等等。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由于认知心理学的不断发展,相应地带动了音乐心理学的快速发展,进而音乐心理学逐步成为西方音乐研究热点之一。
音乐心理学也逐渐将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以及理论融入自身之中。
进而,西方对于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就更为广泛和深入了。
音乐心理学的探讨与应用第一章:音乐心理学的概述音乐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感知、理解、记忆、表达和创造音乐的学科。
它结合了音乐学、心理学、神经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音乐行为和音乐心理过程,包括音乐的认知、表演、学习、创作和欣赏等方面。
音乐心理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当时一些学者开始对音乐和心理学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
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心理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并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模型和实验方法,为我们深入了解音乐和人类心理过程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第二章:音乐在认知和记忆中的作用音乐在人类认知和记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研究表明,听音乐可以激发大脑的多个区域,包括听觉、运动、情感和记忆区域。
这些区域之间相互交流,形成一个综合的音乐认知和记忆网络。
音乐对记忆的促进作用尤为显著。
研究表明,通过将信息与音乐结合,可以提高人们的学习和记忆能力。
例如,将学习材料加上背景音乐可以提高人们的学习效率。
此外,在老年人中,学习音乐也被证明是一种预防认知衰退的有效方法。
第三章:音乐在情感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应用音乐在情感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应用历史悠久。
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使用音乐调节情绪和减轻压力。
现代的研究也证实了音乐在情感和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
例如,研究表明,听音乐可以降低压力、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
此外,音乐疗法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心理疾病的治疗中,如焦虑症、抑郁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音乐疗法可以通过提高自我意识、消减紧张和减轻身体症状等方式促进康复。
第四章:音乐教育中的应用音乐在教育中的应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可。
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和社会发展,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成就和课堂参与度。
研究表明,学习音乐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空间认知能力。
此外,学习音乐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交发展和情感管理能力。
第五章:结论音乐心理学的探讨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为我们深入了解音乐和人类心理过程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而且为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应用。
音乐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现状分析、问题的提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音乐心理学研究与研究方法就是“事”与“器”的关系。
因为,音乐心理学研究方法既是音乐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前提,也是音乐心理学研究得以成功的保障,对规范和指导音乐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音乐心理学研究的深度和水平,特别是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创新程度与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有着本质的联系,而且,研究方法的有效运用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展音乐心理学研究的论域。
同时,研究方法还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是否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推广性。
全国音乐心理学研讨会”是我国音乐心理学界唯一的国家级学术研讨会,每三年召开一次,迄今已成功举办三届,在我国音乐心理学界具有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
研讨会的与会代表多为中国音乐心理学学会会员,分别由来自各高校或音乐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及博士、硕士研究生组成。
研讨会代表们所提交的学术论文既是音乐心理学研究者自身学术研究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音乐心理学学科研究状况的重要反映。
因此,本文对 2008 年 11 月召开的“第三届全国音乐心理学研讨会”的参会论文在研究方法的运用方面进行元分析,以使我们获得关于我国音乐心理学领域研究方法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的重要信息。
二、研究方法与结果以“第三届全国音乐心理学研讨会” 参会论文作为样本,去除工作报告和综述类文章,得到有效论文全文 65 篇。
根据论文的题目、摘要和原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论文的研究方法类型、研究领域等方面进行统计。
结果表明,在 65 篇论文中,属于思辨研究的论文有 44 篇,占总数的 67.69 %;属于实证研究的论文 21 篇,占总数的32.31%。
从统计结果来看,本届音乐心理学研讨会参会论文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论文反映出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研究者的方法论意识有了较大提升。
正如研讨会闭幕式上周海宏副会长所总结的:参会论文体现出“研究者方法论意识的高度自觉” 。
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一、概述音乐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致力于探索音乐与人类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它涵盖了音乐创作、表演、欣赏等各个环节的心理过程,以及音乐如何影响人的情绪、认知、记忆和社交行为等多个方面。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精神生活需求的提升,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成为了一个跨学科的热门研究领域。
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家对音乐与心灵关系的探讨。
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始于19世纪末,随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建立,音乐心理学的研究逐渐走向系统化、科学化。
在随后的一个多世纪里,音乐心理学经历了从简单描述音乐与心理现象,到运用实验方法探究音乐心理机制,再到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揭示音乐心理过程的发展阶段。
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精细化的趋势。
研究者们不仅关注音乐对个体心理的影响,还开始探索音乐在群体互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
随着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日益丰富,包括神经影像学、脑电技术、行为实验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
这些方法的运用使得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音乐心理现象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尽管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音乐心理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研究难度较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心理差异也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将音乐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人们的音乐素养和生活质量,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音乐心理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和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深入探索音乐与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本质和功能,为音乐创作、表演、教育等领域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1. 音乐心理学定义及研究范畴音乐心理学,是一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究音乐与人类心理之间复杂关系的科学。
它深入剖析音乐如何影响我们的情感、认知、记忆以及行为等方面,同时也研究人类在音乐创作、演奏和欣赏过程中的心理机制。
大学生音乐心理教育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音乐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音乐有着独特的魅力,能够让人身心舒缓、愉悦,因此,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也日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以大学生音乐心理教育为研究对象,探讨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音乐教育的现状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和音乐教育的逐渐普及,大学生音乐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日益受到关注。
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
在当前社会中,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环境常常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尤其是高校学生,由于学业压力和生活压力的双重负担,心理问题更加突出。
因此,大学生音乐教育的开展非常必要。
二、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缓解学业和生活中的压力,提高身心的舒适感。
通过欣赏音乐,大学生的情绪得到了释放,同时,音乐教育的开展还能够帮助大学生培养对音乐的喜爱和欣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一方面,学习音乐的过程需要良好的精神和心态,因此,大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也要求培养松弛和舒适心态,从而有益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另一方面,音乐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音乐集体中,大学生们需要彼此合作,相互信任,共同实现音乐目标,能够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
此外,音乐教育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达的平台,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锻炼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
通过创作和演奏音乐,大学生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艺术形式,提高自身情感和思想的丰富性和深度。
三、大学生音乐心理教育的实施策略在实施大学生音乐心理教育时,需要以下策略:1.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根据大学生的年龄、学科、性格、习惯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音乐课程计划,尊重大学生的特性和需求。
2.培养专业的音乐教师:选聘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教授技能的音乐教师,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系统、全面的音乐培训。
3.注重音乐教育的情感体验:音乐教育应该强调情感体验,帮助大学生发掘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并掌握合理的情感表达方式。
音乐心理学的研究音乐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音乐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音乐理解的深化,音乐心理学已逐渐成为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探讨音乐的情感影响、认知作用及其在治疗中的应用。
一、音乐与情感音乐与情感的关系是音乐心理学中最为核心的主题之一。
研究表明,音乐能够有效地表达和唤起各种情感。
例如,快节奏的音乐常常与快乐、兴奋的情绪相关,而慢节奏的音乐则可能引起悲伤或宁静的感受。
这种情感互动不仅在个人体验中显著,也在社会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具体的情境下,音乐会引发听众的情绪反应,甚至影响其生理状态。
一些研究显示,听取悲伤的音乐能够引发情感宣泄,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悲伤或失落的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音乐成为一种情感的媒介,通过声音的魅力帮助人们疏导情绪。
二、音乐与认知除了情感影响,音乐还对认知过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研究发现,音乐可以促进记忆、提高注意力,并增强学习能力。
例如,背景音乐在学习环境中的运用,被证明能够提升学生的集中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此外,音乐的结构和节奏也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某些类型的音乐能够刺激创造性思维,使听众在问题解决时表现出更高的灵活性。
例如,古典音乐中的和声与旋律变化,被认为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
三、音乐治疗音乐治疗是应用音乐原理和技术,促进心理和生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它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心理障碍,如焦虑、抑郁、自闭症等。
在治疗过程中,专业的音乐治疗师通过引导患者参与音乐活动,帮助他们表达情感、减轻压力、改善心理健康。
音乐治疗不仅限于个体治疗,在团体治疗中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例如,合唱和乐队活动能够增强患者之间的社会联系,提升其自信心和归属感。
此外,音乐治疗还常常与其他治疗手段相结合,形成综合性的康复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四、结论音乐心理学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有关音乐如何影响人类心理与行为的深刻见解。
它揭示了音乐在情感表达、认知过程以及心理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关于音乐心理反应的研究综述近年来,音乐心理反应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研究人员正在探究音乐对人类思维和情感的影响,以及听音乐的心理和生理反应。
本文就近年来音乐心理反应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音乐对情绪的影响音乐可以引起快乐、悲伤、紧张等不同情绪的产生。
根据多项研究结果,听琴弹奏更能带来快乐的情感,听到慢节奏的音乐可以引发悲伤的情绪,而快节奏音乐则会带来紧张的情绪。
此外,旋律的主题也会影响人们的情绪,例如庄严的旋律提供慰藉、动感的旋律提供激情和兴奋,的旋律则会引起人们的浪漫情怀。
二、音乐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许多研究发现,音乐对学习和记忆有着显著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听古典音乐能够增强大脑的记忆能力,在学习中能够更加高效地使用信息。
此外,听音乐也可以帮助人们放松,减轻压力,增强学习效果。
三、音乐对身体的生理反应音乐对身体的生理反应也是音乐心理反应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
听音乐可以帮助人们改善心率和呼吸等基本身体功能,从而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还有研究发现,听音乐可以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产生,改善血管功能,更加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四、音乐对大脑的影响音乐对大脑的影响已成为音乐心理反应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
科学家们发现,音乐可以激活人类大脑中的不同区域。
听音乐时,大脑会产生与听力、视觉等多种感官有关的神经反应,从而激活大脑的功能区。
这些区域包括负责基本运动控制的前脑、负责计划、决策和情感的前额叶和额叶,以及与音乐感受有关的颞叶、上分区等。
综上所述,音乐心理反应的研究已经成为社会热门话题之一,涉及众多领域。
通过研究音乐对人类思维、情感和身体的影响,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应用音乐。
未来,将有更多研究会聚焦于音乐对身体健康、情绪管理和学习效果的综合影响等方面的问题。
五、音乐对情感管理的影响音乐在情感管理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通过听快乐、动感的音乐,我们可以让自己更愉快、更兴奋。
而通过听慢节奏的音乐,我们可以放松自己,减压减压。
浅论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国音乐心理学是在西方音乐心理学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实践通过不断创新而形成的一门独立学科。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即:早期的中国音乐心理学研究、文化大革命对中国音乐心理学发展的影响以及改革开放后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
一、早期的中国音乐心理学研究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尝试可以追溯到1920年代。
当时,国内有一些学者开始研究音乐对人类心理活动的影响。
但由于受当时政治、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研究成果非常有限。
直到1950年代,国家成立了音乐学专业以后,中国音乐心理学研究才得以更加深入。
二、文化大革命对中国音乐心理学发展的影响文化大革命对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政治运动的波动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研究工作受到极大的干扰。
许多学者被指责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他们的研究成果被批判为“修正主义”、“反动”。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978年,中国领导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恢复了学术自由,加快了各学科的发展。
中国音乐心理学在这次大背景下得到更加深入的发展。
三、改革开放后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音乐产业和音乐教育呈现出十分活跃的态势。
学界和社会对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需求日益增长,中国的音乐心理学研究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多元化和跨学科研究。
随着心理学、语言学、文化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的互相渗透,中国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日益多样化。
由传统的认知和感性的研究方向向心理生理和神经学的研究方向转变。
同时,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心理学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总之,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初步尝试到受到文化大革命的重创,再到改革开放以后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的过程。
目前,中国音乐心理学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相信在国内外学术界和各界朋友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音乐心理学一定能够更好地发展和应用。
国内音乐心理学发展现状探析近期,“第六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绵阳召开。
据不完全统计,本次会议参会代表有一百六十余位,是历届中国音乐心理学研讨会中参会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
在开幕式上,音乐心理学会会长、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周世斌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音乐心理学在研究领域、研究问题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发展历程。
其次,回顾了过去3年音乐心理学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并对未来新形式、新机遇下的音乐心理学发展表达了期盼。
随后,来自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刘沛教授以及上海音乐学院李小诺研究员分别从音乐心理学的不同角度作了大会发言。
周海宏教授提出人类六种本能需要以及行为动机的“调色板理论”,并以此解释孩子为什么不爱练琴以及音乐学习动机问题。
在此基础上,周教授又提出未来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将走向演绎的心理学道路,并强调回到演绎的心理学道路必须严格地遵循实证研究方法。
刘沛教授首先提出由于“东方重和合,西方重分别”的文化差异导致西方心理学传统与中国人认识论传统的悖论的产生。
在此基础上,刘教授对我国未来音乐心理学的发展提出了“贯通古今、交融文理、寻根问祖、启迪当代”的发展构想。
李小诺研究员分别通过三个不同的实验研究阐述了绝对音高能力与语言环境、早期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音色对音高判断的影响,并运用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MRI)技术,分析了绝对音高和相对音高这两种不同音高认知方式的脑机制。
随后,与会代表分成12个讨论组进行报告,主要围绕音乐心理与儿童教育、国内外音乐心理学实证研究最新动态、音乐治疗、音乐表演与音乐审美、音乐心理与网络科技、音乐心理与文化传承等多项议题展开。
本次学术研讨会共收到参会论文51篇,这些论文集中反映了三年来我国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进展。
因此,本文对本届研讨会的参会论文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并从研究领域、研究主题及研究方法3个层面对文献进行详细梳理,以使我们获得关于我国音乐心理学研究现状的重要信息。
音乐治疗与心理健康研究第一章引言人们对于音乐的热爱已经有了很长时间,人们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享受放松,减轻压力。
但现在,研究人员发现音乐还可以在医学领域中被应用,尤其是在心理治疗过程中。
本文将着眼于音乐治疗与心理健康研究,探讨音乐如何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第二章音乐治疗是什么2.1 定义音乐治疗是一种专业的治疗方法,通过音乐创作、演奏、欣赏等多种方式,协助患者通过沟通和互动,改善身心健康状态。
2.2 音乐治疗的历史早在公元前400年,音乐治疗已经被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引入医学领域。
在19世纪末,音乐治疗开始流行于欧洲和美国,并成为精神医学的一种标准治疗方法。
20世纪初,音乐治疗逐渐被受到普及,成为了一种相对完善的治疗体系。
2.3 音乐治疗的基本原理音乐治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等元素,刺激人类情感体验,并激励人体产生荷尔蒙,进而调节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从而使人体达到稳定的状态。
第三章音乐治疗与心理健康3.1 音乐治疗对于焦虑症的疗效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通常表现为情绪紧张、不安以及害怕等。
研究表明,音乐治疗可以减轻焦虑症患者的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3.2 音乐治疗对于抑郁症的疗效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通常表现为情感低落、失眠以及自卑等。
研究表明,音乐治疗可以有效地减轻抑郁症患者的情感低落、缓解他们的身心症状,并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3.3 音乐治疗对于压力的疗效压力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常见现象,长期的压力会导致慢性病以及身心健康问题。
研究表明,音乐治疗可以有效地减轻人们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在工作环境等高压的情景下,音乐治疗可以调整人的身心状态,使人们更加放松。
3.4 音乐治疗对于自闭症的疗效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引起的一系列疾病,通常表现为语言障碍、社交障碍以及刻板行为等。
研究表明,音乐治疗可以让自闭症患者更好的与外界互动,进而改善他们的社交能力以及生活质量。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68会议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时间2002.8.27—292005.11.25—272008.11.28—302011.7.8—102014.11.21—222017.10.20—222021.8.26—28地点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广东·广州星海音乐学院上海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音乐研究所北京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重庆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四川·绵阳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上海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音乐研究所主题 1.交流探讨我国音乐心理学的学术研究成果,把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提到一个新的水平2.就本学科教学和研究中的不足,包括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交换意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3.以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学术眼光,就本学科今后发展方向和研究课题交换意见,并做出近期和长远的学科发展规划4.成立全国音乐心理学学会,选举第一届学会理事会1.音乐心理学学科建设与研究方法2.音乐教学与学习心理研究3.社会生活中的音乐心理学问题研究4.音乐治疗学研究1.音乐心理实验研究2.音乐审美心理研究3.音乐教学心理研究4.音乐发展心理研究5.音乐治疗与音乐创作心理研究6.音乐教育心理研究1.音乐认知(实验)2.音乐创作、表演、欣赏心理及音乐心理美学3.音乐教育、教学心理及心理学思想史4.音乐心理学研究方法及学科建设5.民族音乐心理与社会生活6.国内外音乐心理学新课题动态7.音乐治疗1.音乐心理学理论与实践2.音乐认知、音乐与神经认知科学3.音乐审美心理与社会生活4.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音乐心理研究5.国内外音乐心理学的教材、著作的新进展6.国际音乐心理学领域的新动态7.音乐心理与音乐治疗1.音乐认知与情绪研究2.音乐实践(创作、表演、听赏、教育、发展、音乐治疗等)心理研究与应用3.国内外音乐心理学研究方法及新课题动态引介与评述4.音乐心理学与其他相关领域的交叉研究1.音乐感知与认知2.音乐审美体验3.音乐表演4.创作与聆听5.民族音乐审美心理6.音乐治疗7.音乐教育心理8.跨文化音乐心理张紫嫣 宋蓓: 中国音乐心理学发展二十年69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70根据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参会论文来源分析我国音乐心理学研究有助于了解和掌握该领域近二十年发展进程中的核心人物及主要贡献单位。
第2期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N o.2 2006年6月 Journal of X inghai C onservatory of Music June.2006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赵冬梅1,刘志雅2Ξ(1星海音乐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广东广州 510006,2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640) [摘 要]音乐心理学主要采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同时汲取生理学、物理学、美学等有关理论,研究解释人由原始到高级的音乐经验和音乐行为的心理学分支。
文章介绍了音乐心理学的开端,以及历史上对音乐心理学发展有所贡献的一些学者;论述了音乐心理学的几种主要研究方法,从冯特的实验内省法,到现代的实时测量和元分析等技术,阐述了音乐心理学两个热点研究领域:音乐知觉和认知神经音乐心理学。
[关键词]音乐心理学;实时测量;元分析;音乐知觉[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7389(2006)02-0024-04 音乐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主要采用的是实验心理学的方法,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汲取生理学、物理学、遗传学、人类学、美学等有关理论,研究和解释人由原始(初生)到高级的音乐经验和音乐行为。
国外关于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已经非常广泛和深入,国内的音乐心理学研究正处在不断发展中,关于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国内的研究者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论和分歧,[1]但多数研究者都认为音乐心理学应该采用实证的方法,并对此有所研究和贡献。
[2-4]一、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历史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如声音的物理特征在人的听觉上的反映,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才能以及音乐技能的训练和音乐表演的心理状态等。
由于它采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各种理论重视科学实验的根据,从而逐渐修正了音乐上的纯理论推测和凭主观印象产生的理论,并且与音乐美学的理论联系起来,构成音乐学中的一个部分。
现代音乐心理学的开始应归于19世纪中叶的实验心理学派的努力。
如: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姆霍(1821~1894)通过调查及系统观察法研究了乐音与感觉的问题,于1863年发表了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作为音乐理论的生理学基础的声觉学说》。
这部著作是以”欧姆定律”音响学理论,和缪勒的神经特殊能量学说理论为基础的。
费希纳(1801~1887)建立了心理物理法,进行了大量强度与感觉适应的试验。
[5]冯特(1832~1920)通过自我观察及内省的方法,对视觉、听觉的生理及心理方面进行了研究。
马赫(1838~1916)分析了感觉与表象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时间及音乐节奏要素的感知。
[6]首创音乐心理学的是施通普夫,1883年,他发表了《音乐心理学》,把心理学的观点渗透进赫尔姆霍茨的物理学和生理学的研究中,成为心理学领域中唯一的音乐心理学家。
他着重研究人对协和音与不协和音的感觉[7]。
1883年和1890年他分别出版了《乐音心理学》上下卷,他通过实验研究提出了乐音心理学理论,其中主要是乐音谐和理论。
他认为人类对乐音谐和的辨别不是经验的,而是先验的,是高级神经的特殊能力。
他的三名弟子柯勒、考夫和勒温都是完形心理学的创始人。
在他之后,雷维斯由研究听觉病理障碍而进入音乐心理学,尤42Ξ收稿日期:2005212212其重视音乐天才方面的研究,并且提出了“音高的双重成分理论”。
20世纪初,音乐心理学才逐步分离出来,着重研究音乐与心理的关系,如西肖尔提出了如何测验音乐才能的问题,库特研究了音乐创作的心理学过程与曲式之间的关系等。
西肖尔与他的学生发展了许多测验视、听和运动知觉的仪器,可以把演唱和演奏中的音高、音色以及颤音等波谱印录下来,对其中的任何特定因素抽出来进行单独分析。
他特别注重颤音的分析,提出了音高辨认中存在的“正常错觉”现象。
苏联心理学家捷普洛夫对音乐心理学的研究也颇有贡献,他认为在音乐才能中,调性感、节奏感、音乐听觉的观念等是音乐才能的核心。
二、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现代音乐心理学主要研究方法有4种:(1)客观分析与内省相结合。
通过对作品的创作、表演及欣赏的具体过程进行心理分析,通过音乐家的自传、自述、书信、日记、谈话以及创作手稿所提供的心理分析材料,从中发现音乐创造的某些心理活动规律。
(2)实验法。
通过实验室,对音乐心理功能的测试,对听觉反应的研究,也包括研究者为特定目的而设计的一些实验,包括对比的实验。
(3)问卷调查法。
对于了解音乐行为、音乐心理功能、音乐创造者气质的关系,以及社会音乐心理的研究。
(4)测量法。
这种方法运用于音乐才能的测试。
如最早发现的西肖尔测试,共100题,1919年录制成唱片6张公开发行。
1930年,夸尔瓦泽(1894~1977)的音乐测试法,只用了83个音,通过40及50次不断改变音高时序、时值、响度及节奏,这些测量法用以确定音乐才能的高低优劣。
1948年,韦思的“标准音乐智力测验”需用钢琴弹奏近一小时的测验内容。
[7]1.冯特的实验内省法现代音乐心理学的心理学基础主要是以冯特实验心理学为基础的。
冯特所创立心理实验研究,目的不在于观察人如何从自然界获取知识,而是在于了解人如何去经验物理世界,他称此种直接经验为“意识经验”。
冯特所采取的观察受试者直接经验的方法为内省法。
内省(introspection)是指当面对刺激情境时,受试者对自己内心的恢复性观察,冯特根据自己内省的结果,提出了感情三维理论:即愉快Π不愉快,兴奋Π沉静,紧张Π松驰三个维度,每个维度代表两种感情元素相互对立的变化,冯特的内省法和感情的三维论的对立展开方式成为西方音乐及音乐心理学的哲学的基础:如音乐中的协和Π不协和,快Π慢,高潮Π低潮,明Π暗,以及审美心理中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划分等,这些也是西方现代音乐心理学的基础。
因此,如果从后现代心理学的视野来看,现代音乐心理和现代心理学一样,都是建立在科学原则基础上的。
而观察、归纳、演绎与实验这样的科学方法,不但可用于纯科学的题材,也可广泛用于人类思想与行为的各个领域。
[8]正是这种19世纪的“科学心理学观念”,决定了当今音乐心理学在当今音乐教育体系实践中的基本法则。
2.实时测量技术20世纪80年代之前,音乐心理学和音乐治疗学研究涉及的音乐情绪反应和音乐认知反应的测量[3],多采用问卷、形容词核对表、单维度或多维度量表以及操作反应观察的方式。
这些测量方式为音乐情绪和音乐认知的研究收集了大量的数据。
但是,这类方法的最大缺陷,在于与音乐的时间性质相悖。
它们收集的数据,是被试在聆听音乐之后依赖记忆所做的反思。
另外,这些方法不能对音乐过程进行实时测量,因此很难使研究者对音乐进行和被测反应之间的同步关系做出全面、反复、精确和深入的观察。
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研究者从技术和装置入手,开始解决音乐心理的非实时测量与音乐进行的时间性之间的矛盾,使音乐心理学和音乐治疗学的测量技术进入实时反应和记录的时代。
实时测量技术,最早的形式是Clynes1982年研制的“情绪记录器”(Sentograph),用于测量被试对音乐的情绪反应。
这种装置上设有一个万向的按键,被试根据对音乐情绪反应的不同描述和强度操纵此键,便可将不同的操作转换成相应的电压,并进行与音乐进程同步的记录。
1983年,Nielsen又设计出一种簧制的夹钳,用于研究被试在音乐进行过程中对音乐紧张度的实时反应,并可将被试在研究过程中的持续反应绘制成图形。
这种装置所记52录的数据,在后来的验证性实验中表现出很高的效度。
1991年,Namba等人在音乐情绪反应的系列研究中,利用计算机键盘,开发出一种“选择性描述连续判断方法”(the method of continuous judgment by selected description)。
研究者把不同类别情绪感受的形容词指派于特定的键,被试训练后,在音乐进程中根据自己的情绪感受及相应的形容词描述,在键盘上操作。
这种实时反应与记录的方式,可将被试的反应以多维的形式与音乐同步记录和贮存在计算机内。
90年代初,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音乐研究中心在Madsen领导下,研制出“连续反应数字接口”(C ontinuous Response Digital Interface,简称CR2 DI)。
这是一种电位器与计算机实现数字接口的技术。
在音乐认知或音乐审美情绪反应的研究中,被试在聆听音乐的全过程中,根据实验的具体要求,可以在250度范围内拨动带有一枚凸针的旋钮,连续不断地对音乐进行过程中情绪或认知在两极范围内的反应及变化,同步地进行调整。
被试在操纵旋钮时,实际上是将不同的电压持续不断地输入计算机,并经计算机处理,绘制成为与音乐进行的时间横轴线,依输入强度变化的曲线图。
由于CRDI 是一种非词语和过程性的测量,研究课题还涉及非词语和词语,以及形成性与终结性测量的信度。
此外,近两年来,随着研究者探讨课题的深入,CRDI 描述的刺激反应维度也从单一维度向多维度发展。
3.元分析技术的建立与应用元分析技术是由于音乐心理的定量研究与定性结论关系引发的课题。
量化研究是心理学的既定学术规范。
[3]音乐心理研究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同样把量化研究作为基本研究范式的。
但实验音乐心理学者逐渐认识到,实验设计对变量的严格控制,获得的少量的音乐心理定量研究结果非常有限。
即使某一相同或相近课题的量化研究获得充分的积累,情形依然如此。
有时相同的研究课题,由于变量、被试及测量工具的差异,研究结论也会有所不同甚至相反。
过去对已有大量相同或相近课题研究结论进行概括时,研究者的方法也是粗糙地罗列所有相近的文献的tallying method。
为对已有的文献进行精确的分析和总结,20世纪70~80年代,格拉斯(G lass G V)提出元分析的概念,并发展了元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元分析(meta-analysis)亦称总分析,其过程和功能,是对已有大量研究提供的数据进行再统计分析和综合(或说分析的分析),从而探查在单独研究没有显现出来,而对解决重大问题具有更高价值的结论趋势和形态。
元分析使用效果量(effect size,ES),观察大批研究中所有效果的分布及方向。
元分析作为一种统计方法,其性质属于量化研究,它可以实现从个别结论(即便它们之间看起来存在冲突)到一般结论的科学归纳。
元分析的方法自确立以来,在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各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效益显著。
在音乐心理和音乐治疗研究中,使用元分析的研究者,仅有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音乐研究中心Standley 女士。
她在1986年和1996年,先后发表《医学Π牙科治疗中的音乐研究:元分析的临床应用》(10年后作者又充实修订)和《对用于教育Π治疗目标的音乐强化效应的元分析》。
由于元分析具备的“总”分析性质,因此应用此方法,一项研究便可覆盖数以百计的已有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