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 格式:docx
- 大小:12.23 KB
- 文档页数:4
《音乐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0601100430课程名称:音乐心理学英文名称:music psychology课程性质:必修课总学时:32 学分:2理论学时:32 实验学时:实践学时:指导自学学时:6适用专业:音乐学(音乐治疗)适用层次:本科先修课程:承担院部:人文学院学科组:音乐学科组二、课程介绍(一)课程目标及地位音乐心理学是研究音乐与人的行为、心理过程互动关系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音乐治疗学的理论课程之一。
通过音乐心理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在人听觉感知操作支配层面上的现象,引导学生运用音乐心理学基本常识探索在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以及美学中的奥秘,从而培养学生具有分析运用音乐心理学在音乐治疗中应用的能力,为学习音乐治疗课程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1、知识目标了解音乐艺术在人类生存中的本质功能,以及构成的依据和原则,这种知识对音乐治疗学的推动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2、能力目标通过音乐心理学的学习,掌握音乐在人的生理水平、心理层次以及社会认知层面的意义,熟练运用音乐元素进行音乐的选择与即兴创作,对音乐治疗的基本能力奠定基础(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讲授一般安排在第1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音乐心理学基本常识的掌握和理解;掌握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 培养应用能力;难点是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的操作。
重点章节是第6章、第7章。
难点章节是第5章。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音乐心理学》教学以讲授和讨论与体验的教学法为主,在教学中要多开展讨论和体验的教学活动。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教学目标,完成共同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策略、方式与手段。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音乐心理学》,罗小平、黄虹,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参考书:《音乐心理学手册》第二版多纳德·霍杰斯主编,刘沛、任凯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七)考核与评价考核形式:。
音乐心理学教学大纲一、绪论音乐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对音乐的认知、情感、行为和体验等方面的心理学分支。
本课程主要介绍音乐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相关理论,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音乐与心理的关系,培养其对音乐的审美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音乐感知1. 音乐感知的基本概念2. 音乐的心理感知过程3. 音乐语言的认知三、音乐情感1. 音乐对情感的激发作用2. 音乐对心理健康的影响3. 不同音乐风格的情感表达四、音乐记忆1. 音乐记忆的类型2. 音乐记忆的存储与提取3. 音乐学习对记忆力的影响五、音乐创造1. 音乐创作的心理过程2. 创意与灵感3. 音乐创作中的心理障碍六、音乐习得1. 音乐习得的心理机制2. 音乐教育与认知发展3. 成人音乐学习的心理特点七、音乐欣赏1. 音乐欣赏的主体与客体2. 音乐欣赏的审美标准3. 音乐欣赏的心理层次八、音乐治疗1. 音乐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2. 音乐对心理障碍的疗效3. 音乐治疗的实践案例九、音乐心理学研究方法1.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2. 访谈与观察3. 参与观察与问卷调查十、音乐心理学的未来发展1. 音乐心理学与跨学科领域的整合2. 音乐心理学在教育与临床中的应用3. 学习与实践结语音乐心理学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领域,对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音乐及其对人类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拓展音乐心理学的知识领域,为今后的学术研究与实践积累基础。
愿音乐与心理的交汇,成就更广阔的美好未来。
《音乐心理学导论》课程大纲A.课程简述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教师教育)2006级培养方案确定的一门选修性质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本院理论方向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
授课对象是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本科学生,理论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并面向中国音乐学院其他各专业的本科学生以及研究生。
本课程的教学时数为2学时/周/1学期,参加本课程的学习并达到课程评价要求者,可获2学分。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基本乐理和普通心理学。
二、课程价值音乐心理学由多学科的融合而成,其主要任务是运用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方法,对个体和群体的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等心理、行为过程给予观测、描述、预测和控制,是所有学习音乐并有志于了解音乐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学生应当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课程涉及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有益于学生从个体和群体的视角,认识人在音乐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规律,并为学生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音乐心理的奥秘的探索奠定基础。
三、课程目的(一)总体目的本课程的设置,旨在使学生了解各个主要的音乐活动中,个体和群体的音乐认知、音乐情绪、音乐学习和发展的基本现象,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音乐心理学的基本范畴、语言和方法来观察、描述、解释和预测个体和群体的音乐心理和行为,初步形成自己的音乐心理学见解。
对学生提出的学习目标的总体原则是:“厘清范畴、形成观点、掌握方法、解决问题”。
(二)具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主动了解和建构各派心理学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
2、主动了解和建构各派心理学家的主要思想和方法。
3、明确本学科的基本范畴。
4、掌握本学科各基本范畴的基本知识,包括历史上相关的人物及其研究的对象、思想、方法和结论,构想进一步探究的可能性。
5、使用本学科的方法,设计和实施自选或教师建议的研究项目。
6、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表现出研究和学习的兴趣以及具有个性的研究设计思想。
四、课程内容(一)内容选择原则1、根据课程性质和目标的定位,本课程的内容选择原则为:(1)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结合的原则:课程内容既选择本学科的最新成果,又涉及当前知识形成的历史源流,以便学生以历史的和发展的观点,来理解当今各种观点和方法形成的历史根源,以及各派心理学观点和方法对本学科的贡献。
《音乐心理学》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教学目的通过《音乐心理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的基本听知觉特征,音乐音响结构审美特征的心理依据,音乐表现的心理机制,音乐创作、表演、接受及审美价值判断活动中的心理特征,音乐学习、教育及与音乐能力相关的心理问题等;进而深入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和形式中,联系音乐创作、表演、欣赏实践、探讨实施音乐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真正弄清音乐者中艺术形式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独特之处,站在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理解音乐。
2.教学要求本课程按照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的方式深入学习并掌握心理学对声音基本属性;音乐基本结构形态的心理依据——音乐心理学对音乐形式问题;音乐表现非听觉性对象的问题——音乐心理学对音乐内容问题;音乐记忆;音乐表演、创作、欣赏实践中的心理问题,音乐的能力和发展的心理问题。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第一章音乐心理学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音乐心理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重点与难点]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及学习音乐心理学的意义和途径[教学时数]2[主要内容]第一节音乐心理探究概述第二节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一、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二、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客观分析与内省相结合(二)实验法(三)问卷调查法(四)测量法[参考书目][1]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M].海口:三环出版社,1995.[2]张凯.音乐心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课堂训练.作业思考题]1.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2.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第二章音乐个性与音乐创造[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并掌握音乐个性以音乐创造之间的关系[重点与难点] 气质.性格与音乐创造的关系;音乐家最佳心理结构[教学时数]4[主要内容]第一节气质.性格与音乐创造一、气质与音乐创造(一)气质的构成与类型(二)气质与音乐创造二、性格与音乐创造(一)性格的构成与类型(二)性格与音乐创造第二节年龄、性别与音乐创造一、年龄与音乐创造(一)年龄与智力结构(二)音乐创造与年龄二、性别与音乐创造(一)在审美中的性别差异(二)妇女在音乐中的地位第三节音乐家最佳心理结构一、动机因素二、智力因素三、个性因素[参考书目][1]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M].海口:三环出版社,1995.[2]张凯.音乐心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课堂训练.作业思考题]1.简述气质与音乐创造的关系?2.性别与音乐创作的关系?3.音乐家的心理结构包括哪几方面?第三章音乐感觉与知觉[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并掌握音乐感觉.知觉,并能够在实践中得以运用。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本课程教学对象为音乐表演专业本科生。
音乐表演技能教学研究是一个综合性、应用型的研究课题。
本课题运用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研究方法,旨在从更广泛深入的层面探讨器乐表演技能的内部机制、器乐表演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器乐表演技能学习的普遍原理、器乐表演的心理与思维特点,从而提高器乐表演技能学习与教学的能力。
2.设计思路:音乐表演技能教学研究是一个综合性、应用型的研究课题。
本课题运用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研究方法,旨在从更广泛深入的层面探讨器乐表演技能的内部机制、器乐表演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器乐表演技能学习的普遍原理、器乐表演的心理与思维特点,从而提高器乐表演技能学习与教学的能力。
表演技能教学的研究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工作,本课程无论在整体结构的布局上,还是在具体内容和章节的确定上,亦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将那些比较重要和实用的问题及内容加以重点呈示。
本课程注重探索器乐表演技能学习与教学中的普遍规律和方法,因此不可能全面揭示和解释不同乐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复杂性与演奏技巧的特殊性。
许多相关学科基本理论的一般陈述和深入研究,学习者可以通过其它更加专门化的著作进行了解。
- 5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器乐表演技巧与音乐艺术的发展互为动力。
对音乐表现力的不断追求推动了演奏技巧的不断更新和进步,而演奏技巧的改善和发展亦反过来促进了音乐表现力的不断丰富。
如李斯特对钢琴演奏技巧、帕格尼尼对小提琴演奏技巧的创造性贡献,不但促进了该门乐器演奏技能和表演性能的进步,而且催生了大批流芳百世的艺术杰作。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表演技能的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其中包含了许多既互相影响又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如技术性的部分,艺术性的部分,理论性的部分,实践性的部分;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教材,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与学生的个性特征,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等等。
艺术心理学教学大纲《艺术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艺术心理学是艺术与心理学双结合的学科,是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通选课。
艺术心理学建立在美学、艺术学、心理学等各门学科基础之上,主要研究艺术创作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以及欣赏者感受、理解艺术作品心理活动的规律。
艺术心理学是美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从心理活动的审美特征来看它属于美学,从艺术活动的心理特征来看它是心理学的应用分支。
二、课程任务本课程理论方面要求学生对艺术心理学的概念、流派、基本内容有所掌握,对艺术活动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机制有所了解,从实践方面对艺术家的创作心理、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艺术接受的心理本质和规律有所认识与把握,发展学生对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提供学生艺术创作、欣赏所需的美感训练,为将来从事相关艺术创造工作打下必要的审美心理基础。
三、教学方式与学时学分:教学方法:以讲授法、讨论法以及合作式教学研讨法为主,并将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和学习的自主能力。
教学设备:挂图、投影仪和多媒体教学平台学时与学分:32学时学分:2分四、内容纲要与学时分配:第一讲导论一、艺术心理学的含义二、艺术心理学的理论背景三、艺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四、艺术心理学的研究意义教学时间:3课时第二讲西方艺术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一、实验派艺术心理学二、精神分析艺术心理学三、格式塔艺术心理学四、认知派艺术心理五、社会历史文化学派艺术心理学教学时间:6课时教学要求:1 、使学生了解艺术心理学产生发展的主要脉络和早期艺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成果;2 、使学生了解西方艺术心理学研究中的几大主要流派及其各自的特点、联系与区别。
第三讲艺术和人类心理一、艺术的起源与人类心理1、原始艺术的心理学掠影2、美术原型的心理学假说3、原型心理和艺术生命二、艺术的心理功能1、文本功能2、体认功能3、仪式功能4、“图像仓库”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要求:1、使学生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认识人类的艺术需要;2、使学生掌握艺术创作动机的主要类型并能联系实际分析艺术家的创作实践。
《音乐心理学》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教学目的通过《音乐心理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的基本听知觉特征,音乐音响结构审美特征的心理依据,音乐表现的心理机制,音乐创作、表演、接受及审美价值判断活动中的心理特征,音乐学习、教育及与音乐能力相关的心理问题等;进而深入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和形式中,联系音乐创作、表演、欣赏实践、探讨实施音乐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真正弄清音乐者中艺术形式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独特之处,站在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理解音乐。
2.教学要求本课程按照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的方式深入学习并掌握心理学对声音基本属性;音乐基本结构形态的心理依据——音乐心理学对音乐形式问题;音乐表现非听觉性对象的问题——音乐心理学对音乐内容问题;音乐记忆;音乐表演、创作、欣赏实践中的心理问题,音乐的能力和发展的心理问题。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第一章音乐心理学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音乐心理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重点与难点]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及学习音乐心理学的意义和途径[教学时数]2[主要内容]第一节音乐心理探究概述第二节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一、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二、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客观分析与内省相结合(二)实验法(三)问卷调查法(四)测量法[参考书目][1]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M].海口:三环出版社,1995.[2]张凯.音乐心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课堂训练.作业思考题]1.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2.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第二章音乐个性与音乐创造[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并掌握音乐个性以音乐创造之间的关系[重点与难点] 气质.性格与音乐创造的关系;音乐家最佳心理结构[教学时数]4[主要内容]第一节气质.性格与音乐创造一、气质与音乐创造(一)气质的构成与类型(二)气质与音乐创造二、性格与音乐创造(一)性格的构成与类型(二)性格与音乐创造第二节年龄、性别与音乐创造一、年龄与音乐创造(一)年龄与智力结构(二)音乐创造与年龄二、性别与音乐创造(一)在审美中的性别差异(二)妇女在音乐中的地位第三节音乐家最佳心理结构一、动机因素二、智力因素三、个性因素[参考书目][1]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M].海口:三环出版社,1995.[2]张凯.音乐心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课堂训练.作业思考题]1.简述气质与音乐创造的关系?2.性别与音乐创作的关系?3.音乐家的心理结构包括哪几方面?第三章音乐感觉与知觉[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并掌握音乐感觉.知觉,并能够在实践中得以运用。
艺术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艺术心理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艺术的创作、欣赏和理解过程中。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艺术与人类心理之间的复杂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释艺术现象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掌握艺术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艺术心理学的知识来分析艺术作品和艺术创作过程的能力。
3、帮助学生理解艺术对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的影响。
4、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欣赏和审美水平,增强其艺术素养。
三、课程内容(一)艺术心理学的基础理论1、介绍艺术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2、讲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在艺术心理学中的应用,如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认知心理学派等。
(二)艺术家的心理1、探讨艺术家的个性特点、创造力和动机。
2、分析艺术家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三)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心理1、研究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构思过程和表现手法与心理活动的关系。
2、讲解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达和心理防御机制。
(四)艺术作品的心理分析1、运用心理学理论分析不同艺术形式(绘画、音乐、文学、雕塑等)的作品。
2、探讨艺术作品中象征、隐喻和意象所表达的心理意义。
(五)艺术欣赏与审美心理1、分析观众在艺术欣赏过程中的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等心理活动。
2、研究审美体验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六)艺术与社会心理1、探讨艺术在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如艺术对社会价值观、文化传承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2、分析社会心理因素对艺术风格和艺术潮流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演示和案例分析,向学生传授艺术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3、作品分析:让学生对具体的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地考察:安排学生参观艺术展览、博物馆等,增强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音乐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二、课程的地位、作用及任务(一)地位选修课,是高校专业教育的选修课程。
(二)作用是用心理学的方法及理论研究音乐与人的各种心理现象的相互关系,并找出其规律的科学。
它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汲取生理学、物理学、遗传学、人类学、美学等有关理论,采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研究和解释人由原始(初生)到高级的音乐经验和音乐行为的心理学分支。
(三)任务目的使研究对象广泛涉及人类的基本听知觉特征,音乐音响结构审美特征的心理依据,音乐表现的心理机制,音乐创作、表演、接受及审美价值判断活动中的心理特征,音乐学习、教育及与音乐能力相关的心理问题。
三、具体要求与内容第一章导论(一)教学课时1学时。
(二)教学目标了解音乐心理学的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音乐心理学概念。
2.难点音乐心理学研究方法。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案例点评、学生讨论。
(五)教学内容1.音乐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2.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中外音乐心理学发展简史(一)教学课时2学时。
(二)教学目标了解西方音乐心理学的内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西方音乐心理学的发展。
2.难点中国音乐心理学研究方法。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案例点评、学生讨论。
(五)教学内容1.中国音乐心理学思想及发展概况2.西方音乐心理学发展概况第三章音乐审美的生理与心理基础(一)教学课时2学时。
(二)教学目标了解音乐生理和心理的机制。
1.重点音乐的产生的机制。
2.难点音乐生理、心理学机制。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案例点评、学生讨论。
(五)教学内容1.音乐的生理机制2.音乐的心理机制第四章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心理(一)教学课时2学时。
(二)教学目标了解音乐产生过程中心理变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音乐的意志。
2.难点音乐对人心理活动的变化机制。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案例点评、学生讨论。
音乐EAP系列课程简介音乐被称之为心灵修复的先行者,由于音乐是非语言的,属形象思维的形式,与人的深层意识距离最近的特征,使它直接跨越了年龄和语言限制,故无论男女老幼、智力高低、或懂得音乐与否,都可从音乐中获益。
而在心理学里音乐治疗学又是一门新兴的,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边缘交叉学科。
故此,音乐治疗的应用很广泛,受治者无论大人或孩子都愿意接受,被称为“享受疗法”。
音乐在日常中最常见的作用于繁忙都市人的压力舒缓和情绪平衡,研究也证实了音乐对提升人的各方面的能力:如沟通技巧、情绪控制、认知以及社交能力等,另外音乐还有助于提升个人心理能量,促成个人成长。
并且非常适合于企业团队建设。
鉴于此我们引入音乐心理培育的概念,立足于我们国家的文化特异性,做了本土化的改进,针对我们中国文化中的集体无意识特点,以及仪式化差异性,量身定制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心理学框架下的企业音乐心理训练系列课程,帮助企业、员工达到团体和个人的参训目标。
本培训对团体和个人都具有极其实用的价值【音乐EAP系列课程】课程名称课时培训费用培训对象人数要求1. 音乐管理心理培育2-3天8000元/天(12000元/天) 企业中高层管理限30人以内2. 音乐压力管理1-2天5000元/天( 8000元/天) 企业所有员工限30人以内3. 音乐情绪管理1-2天5000元/天( 8000元/天) 企业所有员工限30人以内4. 音乐团队建设1-2天5000元/天( 8000元/天) 企业所有员工限30人以内5. 音乐亲密关系1-2天5000元/天( 8000元/天) 企业所有员工限20人以内6. 音乐心理训练1-2天8000元/天(12000元/天) 企业所有员工限30人以内7. 音乐儿童心理教育2天5000元/人3-8岁儿童限20人以内8. 个人音乐心理顾问按小时计500元/小时【课程大纲】1、音乐管理者心理培育课程简介人的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及突触所组成的网络结构,在一定的信息的激发下,就会通过自组织的功能作用把相关的细胞从无序趋向有序,从分散的能量聚集成某种完形进而呈现出一种顿悟的质变。
《音乐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601100430
课程名称:音乐心理学
英文名称:music psychology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学时: 32 学分:2
理论学时:32 实验学时:
实践学时:指导自学学时:6
适用专业:音乐学(音乐治疗)适用层次:本科
先修课程:
承担院部:人文学院学科组:音乐学科组
二、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标及地位
音乐心理学是研究音乐与人的行为、心理过程互动关系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音乐治疗学的理论课程之一。
通过音乐心理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在人听觉感知操作支配层面上的现象,引导学生运用音乐心理学基本常识探索在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以及美学中的奥秘,从而培养学生具有分析运用音乐心理学在音乐治疗中应用的能力,为学习音乐治疗课程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1、知识目标了解音乐艺术在人类生存中的本质功能,以及构成的依据和原则,这种知识对音乐治疗学的推动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2、能力目标通过音乐心理学的学习,掌握音乐在人的生理水平、心理层次以及社会认知层面的意义,熟练运用音乐元素进行音乐的选择与即兴创作,对音乐治疗的基本能力奠定基础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一般安排在第1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音乐心理学基本常识的掌握和理解; 掌握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培养应用能力;难点是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的操作。
重点章节是第6章、第7章。
难点章节是第5章。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音乐心理学》教学以讲授和讨论与体验的教学法为主,在教学中要多开展讨论和体验的教学活动。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教学目标,完成共同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策略、方式与手段。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
《音乐心理学》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米用何种
(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音乐心理学》,罗小平、黄虹,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参考书:《音乐心理学手册》第二版多纳德•霍杰斯主编,刘沛、任凯译,湖南文艺出
版社,2006.
(七)考核与评价
考核形式:。
闭卷
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
评分标准:平时成绩占30%卷面成绩占70%
三、教学内容纲要
《音乐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音乐心理学导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并理解音乐心理学的定义,明确音乐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
二、教学内容
为什么要学习音乐心理学,音乐心理学的定义,学科性质,在音乐学中尤其是在音乐治疗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教学形式。
第二章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并理解音乐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向
二、教学内容
音乐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八个方面的内容,以及最新音乐心理学与音乐治疗相关的研究进展和内容各方面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教学形式。
第三章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音乐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历史与现状,掌握常用的集中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
现象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实证研究的具体方法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教学形式。
第四章中西方音乐心理学的理论观点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音乐心理学思想的发展脉络、熟悉中国古代音乐心理学思想的内容、掌握近现代中国音乐心理学思想文化、了解西方音乐心理学与音乐治疗学相关方面研究的理论观点。
二、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音乐心理学思想的发展脉络、中国古代音乐心理学思想的内容、近现代中国音乐心理学思想文化、西方音乐心理学与音乐治疗学相关方面研究的理论观点。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教学形式。
第五章音乐心理学的生理基础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人的听觉及其机体情绪对音乐音响刺激的反应的生理基础。
二、教学内容
听觉机制、脑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教学形式。
第六章各音乐元素对心理的影响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各种音乐元素如音高、音色、节奏节拍、调性、旋律等对人的心理影响是怎么样
二、教学内容
掌握各音乐元素的性质及给人心理造成怎样的影响,进行感受及创作。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教学形式。
第七章运用音乐元素进行音乐创作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练掌握如何运用音乐各元素的心理作用进行表达情绪
二、教学内容
运用节奏、旋律、音色、音长、节拍、音高等音乐元素对人心理的作用,使用乐器即兴进行表达各种情绪的音乐创作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采用实际创作等教学形式。
第八章音乐的联觉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联觉的定义、形式。
掌握联觉在音乐心理及音乐治疗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
联觉的定义、形式;在音乐心理与治疗中的作用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教学形式。
第九章音乐与情感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情绪、情感的界定,掌握情绪的维量与分类,熟悉音乐与情绪反应,掌握音乐对情绪的调节及音乐情绪反应的测量方法。
二、教学内容
情绪、情感的概念、维度及分类;音乐对情绪的调节及测量方法;其它相关问题。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教学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