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5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1.试析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
答: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主要分为三大阶段:首先是林则徐、魏源的初步认识;然后是太平天国洪仁玕的进一步认识;最后是王韬、郑观应的新闻思想深入认识。
(1)林则徐、魏源的初步认识最先发现并重视近代报刊的官员是林则徐。
他组织人员翻译这些外国人办的报刊,以了解和应对敌情。
译报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华外报有关政治、军事、贸易等方面的报道,以及对西方国家基本情况的介绍。
积极弘扬林则徐译报思想的是其好友魏源。
1843年,《海国图志》正式出版,成为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巨著。
魏源非常重视外报,在《海国图志》中阐述了他对西方报纸的看法,他以非常概括的文字揭示了报纸的社会政治功能。
从林、魏二人的主张中,可以看到他们对报刊传播信息的功能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创办近代化报刊的环境和条件,林则徐还只是组织译报而没有办报。
(2)太平天国洪仁玕的进一步认识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是太平天国的玕王洪仁玕。
1859年,洪仁玕在其向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即报纸)等主张。
在《资政新篇》中,洪仁玕提出了以下有关报纸和办报活动的观点:①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及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②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实现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沟通。
③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
④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洪仁玕办报思想的渊源来自西方,是他参照西方的报业模式为中国规划的一幅发展新闻事业的蓝图。
当时,西方国家的新闻业已经走过了200多年的发展历程,处于商业报刊的发展时期,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操作原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其存在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和制度保证。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一、不定项选择题1.开启了国人对近代报刊的认识与接触的是()。
A.洪仁玕B.林则徐C.魏源D.严复【答案】B【解析】国人对近代报刊的认识与接触,始于禁烟运动时期林则徐的译报活动。
19世纪初开始,外国传教士先后创办的中文宗教性报刊及后来的中外文商业性报刊,并没有立即引起中国人的注意。
在中国,最先发现并重视这种近代报刊的官员是林则讯。
林则徐的好友魏源积极弘扬林的译报思想,并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
2.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是()。
A.林则徐B.严复C.洪仁玕D.梁启超【答案】C【解析】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是太平天国的洪仁玕。
1859年,洪仁玕在向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等主张。
3.最早在国内提出言论自由要求的是()。
A.王韬B.洪仁玕C.郑观应D.魏源【答案】A【解析】继洪仁玕之后,比较系统地阐述自己办报主张的是王韬和郑观应。
王韬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允许报纸“指陈时事,无所忌讳”,“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
4.下列选项中,属于王韬的新闻思想的是()。
A.“日报立言……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B.“师夷长技以制夷”C.报纸可以“达内事于外”D.认为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材”【答案】ACD【解析】王韬的新闻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日报立言,义切尊王,纪事载笔,情殷敌忾,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区区素志,如是而已。
”(2)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报纸可以“通外情于内”等等。
(3)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最早在国内提出言论自由的要求。
(4)认为报纸的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词达而已。
(5)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王韬认为,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材”,“不可不慎加遴选”,报纸的主笔“非绝伦超群者不得预其列”,他们应该品德高尚,持论公平,不得“挟私讦人,自快其忿”。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在维新运动中报业的大发展★第一课时上●教学目的:这部分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们了解鸦片战争后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以及上海、广州等地国人自办报刊的情况。
同时也要掌握一些办报人的办报思想。
●基本要求:1、了解早期国人办报的情况及其办报思想,尤其要掌握王韬的办报思想2、熟悉上海、广州等地国人自办报刊的情况●本部分的重点及难点:本部分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较为零散。
相对重要的内容是王韬的办报思想。
●授课内容:一、国人办报活动的先声1、林则徐和魏源的新闻思想和主张林则徐译《四洲志》“了解夷情”、“以夷制夷”魏源编《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知己知彼,可款可战,匪证奚方,孰医瞑眩”2、洪仁玕的新闻观点洪仁玕“设新闻馆”、“兴各省新闻官”、“准卖新闻篇”;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统一领导的工具;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3、王韬的新闻观点王韬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內事于外,通外情与内”;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报纸的文风、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4、郑观应的新闻思想郑观应在《日报》这篇文章里阐述了日报的作用、地位,希望能允许国人办报,并制定报率规范报业。
二、上海、广州等地国人自办报刊的出现林则徐的译报活动;第一份国人自办的报纸《昭文新报》;国人在上海办的第一家中文报纸《汇报》;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纸《述报》;汉口国人自办报纸《公论报》。
从《汇报》到《益报》,一年时间里的三次改组与更名,反映出这一时期国人办报的艰难。
●作业布置及思考问题1、简述王韬的新闻观点。
●试题考核方式大部分知识点以填空题为主,简述王韬的新闻观点。
●参考资料:张育仁著:《自由的历险——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胡太春《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第一课时下●教学目的:这部分的主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们掌握《循环日报》的情况,包括它的创办、经营等一系列问题。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内地出版的早期报纸《澳门新闻纸》林则徐我国最早的译报1872 广州《羊城采集实录》1873 汉口《昭文新报》艾小梅第一份国人自办报刊。
1874 上海《汇报》,改名《彙報》,改名《益报》容闳国人在上海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1884 广州《述报》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纸1886 广州《广报》,改名《中西日报》,改名《越桥纪闻》旷其照1874 香港《循环日报》王韬我国第一份以政论为主的综合性报纸,形成了我国报刊政论文体。
王韬的办报理念:1,办报的目的在于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宣传自己变法自强的主张2,报纸应起到上下沟通,内外宣传的作用3,最早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4,报纸文风应直抒胸臆,词达而已。
5,报纸编辑人员应是知识广博的“通才”,主笔应该才华横溢且品德高尚,持论公平。
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的特点:●在办报主题方面,创办者的身份比较复杂。
●在办报性质方面,除个别报纸以外,这些报刊一般都是私营性质的。
●在报纸内容方面,这些报刊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和宣传者。
●在政治立场方面,这些报刊表现出了鲜明的反侵略爱国思想。
●在业务工作方面,这些报刊在形式上大多参照了外国人在当地出版的中文报纸的模式。
●在报业环境方面,这些报刊的处境十分困难。
第二节维新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康有为的“一会三报”1895 《万国公报》,成立京师强学会后,改名为《中外纪闻》。
也成为了京师强学会的机关报。
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报刊的萌芽。
1896 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强学报》“一会三报”的意义强学会的成立,标志着酝酿了几十年的变法维新,已由思想宣传转变为有组织的政治活动。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和《强学报》的出版,冲破了封建“言禁”,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
更重要的是,这些活动培养和锻炼了维新派的办报骨干,为维新派报刊宣传活动的全面展开打下了基础,使变法维新成为了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一、国人早期办报主张和办报活动1、国人早期办报主张鸦片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的步步人侵,外国人在我国办的报刊也愈来愈多,一些有识之士在接触到外报之后,不仅学到了西方资产阶级的近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而巨还看到了报刊的重大社会功能,感到了列强的新闻侵略,他们对外国人独霸中国报坛和清王朝不准国人办报十分不满,纷纷提出国人办报的主张,有的人甚至不顾清王朝的清规戒律进行新闻实践。
林则徐是最早认识到报刊的社会功能并开始实践的人,他的译报编辑活动是国人自办报刊的先声。
1839年他被清政府任命为钦差大臣到广东查禁鸦片,鉴于文武官员不知西洋“夷情”,从而使外事活动处于被动的情况,他提出“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订控制之方”的主张,同时收集外报,进行实际凋查研究。
他的好友魏源还把林则徐主持翻译的西方史地资料编辑增补为《海国图志》,魏源说他与林则徐是“夷情备”,“师夷长技以制夷”,由此可知林。
魏对报刊沟通信息这一功能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领导人洪仁歼曾经到过香港,对外报的作用有所了解。
1859年在总理朝政后,他向天王洪秀全提出了一个治国的纲领《资政新篇》,其中也反映出他的比较系统的新闻思想:(-)“设新闻馆”。
这样可以“收民心公议,及各省郡县货价低昂,时事常变。
上览之,得以资治术;士览之,得以识变通;商农览之,得以通有无”。
因此,应“准富民纳炯,禀明而设”新闻馆。
(二)准卖新闻篇。
洪仁玕认为新闻篇可以“昭法律、别善恶、励廉耻、表忠孝”,还可以“自大至小,由上而下,权归于一,内外适均而敷于众也,又由众下达于上位,上下情通,中无雍塞弄弊者,莫善于准卖新闻篇”。
“权归于一”说出了洪仁?办报思想的总目的。
(三)“兴新闻官”。
洪仁玕主张各省设新闻官,由“品性诚实不阿者担任”。
新闻官有相对独立性,他“不受众官节制,亦不节制众官,即赏罚亦不准众官褒贬”,这就容易让报刊发挥舆论监督功能。
(四)“只须实写”。
洪仁玕主张新闻必须真实,“勿着一字浮文”,“伪造新闻者,轻者罚,重者罪”。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1—8章)------------------------------------------作者xxxx------------------------------------------日期xxxx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1)起始和发展脉络:中国的新闻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
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十分原始的,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传播活动中的特殊媒介——木铎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等。
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两汉时期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传播媒介是露布和布告。
作为社会上传播手段被普遍采用的主要是童谣和谣言。
三国魏晋时代传播信息的载体是多元化的,既包括木简、竹简和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
(2)古代报纸的诞生:新闻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的出现,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条件下,人们为了生存,需要一种手段来进行信息的沟通,互动有无,交流情况,判断敌情和获取生产物资,甲骨卜辞、情报信、烽火狼烟等都算是传播的手段。
则中原始的新闻活动缺乏一定的目标、规模和体系。
直到报纸的出现,才标志着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的形成。
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
而后,邸演变为进奏院,这种机构的负责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进奏官。
他们的工作是为所代表的藩镇长官呈递奏章,下达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这些报告在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有称“进奏院状报”,也有称“状报”或“报状”的。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3,唐代官报新闻发行工作通过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一林则徐1、林则徐其人他所办的《澳门新闻纸》是我国最早的译报2、《澳门新闻纸》的诞生流程3、《澳门新闻纸》来源于《广州周报》《广州纪事报》主要内容:禁烟、抗英斗争等言论、评论4、《澳门月报》林则徐根据《澳门新闻纸》稿件加工整理出来,也是外报的编译汇编5、性质:是外报的汇编,内部传阅,不是正式出版物,不公开发行6、编译外报目的:获取情报,提供给朝廷、皇上、两广总督、军方作为制定对策办理交涉的参考二、洪仁轩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领导人洪仁轩在向其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一系列新闻思想:①设新闻馆;②准卖新闻篇;③兴新闻官;④只须实写。
三、郑观应1、郑观应其人2、1894年《盛世危言》3、主要新闻思想:(1)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有力工具,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枢纽(2)创办报纸是中国变法图强的重要手段(3)应维护民族尊严,允许国人办报(4)制定报律来规范报业四、王韬1、王韬其人1857年参加《六合丛报》的编辑工作,是他报刊活动的开始。
1864年兼任《近事编录》的编辑工作。
1874 年创办《循环日报》。
是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后发展于梁启超,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领导人影响较大。
他的部分政论文章后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他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2、《循环日报》——以政论为灵魂《弢园文录外编》:是我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作者王韬。
他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他的部分政论文章被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一、概念题1.《昭文新报》答:《昭文新报》是第一份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中文报纸,1873年8月8日在汉口创刊,艾小梅创办。
初为日报,装订如书册状,用白鹿纸印刷,三个月后因阅者较少而改为五日刊,内容以奇闻轶事、诗词杂作为主。
《昭文新报》虽然昙花一现,却是国人自办报刊历史的开端,为中国人自己办报做了最早的尝试。
2.《中外新报》答:中国人最早的自办报纸。
前身是《香港船头货价纸》,于1857年11月3日创刊,孖剌报馆印刷。
该报形式上有两大特征:一是采取现代报纸小型版的形式出版,每份只出一张。
首次打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以来我国早期报刊书册式的形式。
二是两面印刷,是我国最早采用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
1865年初,《香港船头货价纸》改名为《中外新报》。
l873年,《中外新报》发展成为日刊报纸。
1919年最后停刊。
3.《汇报》答:《汇报》是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1874年6月16日创刊,创办人容闳。
《汇报》鼓吹发展洋务,措辞谨慎,不议论官府政事,但对外人侵害中国的言行常有抨击。
为维护民族利益,该报曾多次同外商办的《申报》和《字林西报》进行笔战,并在消息和评论中常涉及政事,遭到官府非议,部分股东因此要求退股。
同年9月,该报进行改组并改名为《彙报》。
出版未及一年又因种种困难而再次改组,并更名为《益报》,以示报纸对官府有益而无害,但仍受到官府的限制,勉强维持到1875年年底停刊。
从《汇报》一年半的出版历程,可见当时中国人办报之艰难。
4.《述报》答:《述报》是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纸。
创刊于1884年4月18日,由广州海墨楼石印书局印刷发行,每日出版4页(版),内容有中外新闻和评论、西方书报译稿、商业行情、轮船班期和广告等。
中法战争爆发时期,《述报》大量报道有关战争的消息、评论等,还积极支持省港两地人民的抗法战争。
此外,《述报》在业务上十分重视图像新闻的报道,自创刊之日起,每期都刊登一幅或多幅新闻纪实图画,与文字新闻穿插编排,力求做到图文并茂。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复习笔记一、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1.国人对早期近代报刊的认识与接触(1)林则徐的译报活动林则徐于1838年年底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1839年3月抵达广州后,立即提出了“采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的主张,并组织专人翻译外报,使这一主张付诸实施。
①林则徐的译报活动对后世的影响则更大,稍后的梁启超、严复等人,就曾在自已主办的报纸上“广译五洲近事”,他们的思想和林则徐是相通的。
②魏源积极弘扬林则徐译报思想, 1841年6月,已被革职的林则徐将翻译的《四洲志》、《澳门月报》和《粤东奏稿》等资料交给魏源,让他编纂《海国图志》。
1842年,魏源完成了50卷本《海国图志》的撰述,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
(2)太平天国的办报构想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是太平天国的玕王洪仁玕。
1859年,洪仁玕在其向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即报纸)等主张。
在《资政新篇》中,洪仁玕提出了以下的有关报纸和办报活动的观点:①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及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②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实现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沟通。
③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
④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3)王韬与郑观应的新闻思想继洪仁玕之后,比较系统地阐述自己办报主张的是王韬和郑观应。
1870年后,王韬与友人黄平甫集资购得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组成中华印务总局,接着又创办起《循环日报》,自任主笔,主持该报笔政达10年之久。
1884年,王韬回上海定居,曾担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创亦弢园书局,并尽其余力从事撰作,著有《弢园文录》、《瓮牖余谈》、《弢园文录外编》等,1897年病逝。
王韬在《倡设日报小引》、《本局日报通告》、《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和《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等文章中,论述了以下几个重要问题:①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
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
②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
③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
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④论述了报纸的文风。
报纸的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词达而已。
⑤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材”,报纸的主笔“非绝伦超群者不得预其列”,他们应该品德高尚,持论公平。
郑观应的新闻思想主要见于其撰写的专著《盛世危言》的《日报》等文章中。
郑观应的主要新闻观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①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有力工具,广设日报是西方国家实行民主政治的枢纽。
②创办报纸是中国变法自强的重要手段。
③应该维护民族尊严,允许国人办报。
④制定报律来规范报业。
2.国人创办的第一批近代报刊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人创办与出版近代报刊的活动开始兴起。
(1)汉口的《昭文新报》《昭文新报》是中国人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1873年8月8日在汉口创刊,创办人是艾小梅,初为日报,用白鹿纸印刷。
该报“仿香港、上海之式而作”。
刊行不到3个月,因销路不畅而改为五日刊,装订成书册状。
内容以奇闻轶事居多,间有诗词杂作。
但读者仍然不多,不久即停刊。
《昭文新报》虽然昙花一现,却是国人自办报刊历史的开端,为中国人自己办报做了最早的尝试。
(2)香港的《循环日报》我国第一批国人自办报纸中影响最大的,是我国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王韬在香港主编的《循环日报》。
1874年2月4日,《循环日报》在香港创刊,王韬任该报主笔。
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我国近代最早宣传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的报纸之一,是首创了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开创了中国近代报刊的政论文体。
王韬的政论文章,后汇编为《弢园文录外编》。
(3)上海的《汇报》与《新报》被称为中国近代留学第一人的容闳于1874年6月16日在上海创办了《汇报》,该报是国人在上海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
《汇报》鼓吹发展洋务,措辞谨慎。
为了维护民族利益,该报曾多次与外商办的《申报》和《字林西报》进行笔战,曾谴责领事裁判权和租界工部局的专横,遭到官府非议。
出版未及一年即停刊。
1876年11月23日,另一份国人自办报纸《新报》在上海出现,主办人是上海道台冯焌光,经费也全部出自道库,主笔由袁祖志担任。
该报所刊内容,除转录京报和苏省辕门抄外,还刊有本埠新闻、各地新闻及国际新闻,涉及政治、军事、外交、商情等各方面,(4)广州的《述报》与《广报》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纸是《述报》,创刊于1884年4月18日。
该报创刊之时,正逢中法交战,连续、详尽地报道了这次战争的发展过程、战役实况以及官方态度、社会舆论等,表现出该报鲜明的爱国立场。
《述报》在业务上十分重视图片新闻的报道,自创刊之日起,每期都刊登一幅或多幅新闻纪实图画,与文字新闻穿插编排,力求做到图文并茂。
《述报》出版一年左右后停刊。
1886年6月24 日,在广州出现了第二家国人报纸《广报》,邝其照创办。
该报版式与《申报》相仿,内容设有宫门抄、辕门抄、上谕、著论、新闻等栏目。
除中外新闻外,也刊登一些匡正时弊的文章。
1900年因刊登义和团战胜八国联军的消息,被英、法等国殖民者勾结广东地方当局查封。
3.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的特点19世纪70年代开始在中国出现的国人自办报刊明显地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1)在办报主体方面,创办者的身份比较复杂。
(2)在办报性质方面,除个别报纸外,这些报刊一般是私营性质的。
(3)在报纸内容方面,这些报刊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和宣传者。
(4)在政治立场方面,这些报刊表现出了鲜明的反侵略爱国思想。
(5)在业务工作方面,这些报刊在形式上大多参照了外国人在当地出版的中文报纸的模式。
(6)在报业环境方面,这些报刊的处境十分困难。
二、维新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1.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报刊的创办19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变法维新运动席卷中国。
与此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次国人办报活动的高潮。
(1)康有为与《万国公报》、《中外纪闻》《万国公报》于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康有为、陈炽等负责筹募经费,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这是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
强学会成立后,《万国公报》转为该会的机关报。
1895年12月16日,《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继续在北京出版。
从内容上看,增加了外电、外报选译和国内各报摘录等内容,还有上谕等。
1896年1月20日被迫停刊。
(2)上海强学会与《强学报》1896年1月12日,上海《强学报》创刊。
其政治色彩较《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更为浓厚,旗帜鲜明地倡导变法维新,发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刚久,不变则不能久矣”的警告,明确提出了“明定国是”、“开设议院”等政治主张。
于1月25日被迫停办,只存在了14天。
(3)梁启超与上海《时务报》1896年8月9日,《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打响了维新运动再度兴起的第一炮。
由梁启超任总撰述,汪康年任总经理。
《时务报》每期约30000字,所刊内容有政论、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西电照译等。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数十篇政论,最为著名、也最有影响的是《变法通议》。
《时务报》而最高发行量则达到17000份,创造了当时报刊发行量的最新纪录,成为维新派最重要韵、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2.维新派的其他主要报刊(1)澳门的《知新报》《知新报》是维新派在华南地区韵重要舆论阵地,1897年2月22日在澳门创刊。
这份创办较早、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刊,是在康有为亲自策划下创办起来的。
该报初创时为五日刊,后改为周刊、半月刊,由何廷光、康广仁任总理。
《知新报》与《时务报》的编辑方针基本相同,但在宣传报道上更为大胆。
到1901年1月20日才自动停刊,总共出了133期。
(2)唐才常、谭嗣同与长沙《湘学新报》、《湘报》《湘学新报》和《湘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
《湘学新报》1897年4月22日创刊于长沙,是一份以讲求实学、新学为主的旬刊,以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
《湘报》于1898年3月7日在长沙应运而生。
该报“专以开风气、拓见闻为主旨”,由唐才常任主编,设有论说、奏疏、电旨、公牍、本省新闻、各国时事、商务、新书选录、答读者问等栏耳,已初具近代综合性报纸的规模,除报道各地维新运动的动态外,还发表了大量政论,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对民权、平等学说进行热烈鼓吹,明确提出了变法维新的一系列主张。
《湘报》的主要撰稿人是谭嗣同。
1898年10月15 日被迫停刊,共出177期。
(3)严复与天津《国闻报》《国闻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主要创办人是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报刊活动家和翻译家严复。
《国闻报》设有电传、上谕恭录、制台辕门抄、路透电讯、论说、国闻录要、本埠新闻、国内新闻、国外新闻、广告等栏,社论大部分出于严复之手。
该报尤注重外报选译和新闻采访工作,在国内各地及国外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城市设有特约记者。
同时还出版旬刊《国闻汇编》。
《国闻报》在当时的维新派报刊中独树一帜,“以通外情为要务”,帮助读者学习西方的“民主”和“西学”,以求中国的富强。
3.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维新变法运动时期的国人办报活动史称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1)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①报刊数量多。
②办报地区广。
③报刊种类多。
(2)新的报刊类型的出现①在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中,出现了一批文摘类报刊,如上海的《集成报》、《萃报》,长沙的《博文报》,江西萍乡的《菁华报》等。
②维新变法期间,国人还创办了一批妇女、儿童报刊。
③这一时期新出现的报刊中,有许多专业类、行业类报刊,如《农学报》、《算学报》、《利济学堂报》。
④在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中,以上海为中心创办了一系列消闲性文艺小报,如《指南报》、《奇闻报》、《笑报》、《笑笑报》、《游戏报》、《采风报》、《趣报》,还有杭州的《笑林报》、广州的《嘻笑报》等。
⑤维新运动中自话报的出现,是尤其值得注意的现象。
(3)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流在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中主流形态始终是维新派主办的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旨的政论性报刊。
这些政论性报刊的办报人员大多是维新派人士。
从办报方式来看,维新派从“开民智”、“育人才”的总体思想出发,把办报同办学会、办学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
4.近代新闻立法的有益尝试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康有为等维新志士不仅继王韬等改良主义思想家之后,再次公开提出建立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要求,而且在得到光绪皇帝的认可后还一度付诸实践,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