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图形的位似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2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位似图形》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位似图形》是学生在学习了相似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位似图形的性质和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位似图形的定义、位似比、位似变换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位似图形的概念,掌握位似变换的方法,并能够运用位似图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相似图形的性质,对图形的相似性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位似图形的概念和性质,以及位似变换的方法,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位似图形的性质和应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位似图形的概念,掌握位似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掌握位似变换的方法,能够运用位似图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位似图形的概念和性质。
2.位似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位似变换的方法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位似图形的性质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实例和图片。
2.准备教学课件和板书设计。
3.准备练习题和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相关的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相似图形的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介绍位似图形的定义和性质,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位似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位似变换的方法。
3.操练(15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位似图形的性质和应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位似图形的性质和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5.拓展(10分钟)通过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位似图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位似图形》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沪科版)九年级上册。
本章节⽴⾜学⽣已有的⽣活经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以及掌握的有关⼏何内容,从相似多边形⼊⼿,通过将⼀个图形放⼤与缩⼩,引出位似图形及其简单特性,将图形的相似、位似与已经学习的图形变换和坐标、简单作图等内容巧妙地结合在⼀起,让学⽣进⼀步体会图形相似、位似的应⽤价值和丰富的内涵,有意识地培养学⽣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观察、操作、分析、概括等⼀般能⼒和审美意识的发展教学重点能够利⽤作位似图形等⽅法将⼀个图形放⼤或缩⼩。
教学难点位似图形的画法。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较强烈的⾃我意识,对观察、猜想、探索性的问题充满好奇,因⽽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与呈现⽅式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上要设置学⽣感兴趣的并且具有挑战性的内容,让学⽣感受到数学来源于⽣活⼜回归⽣活实际,⽆形中产⽣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
设计理念建⽴平等合作,互相尊重的师⽣关系,创设⼀种师⽣交流的互动、互学的学习氛围。
利⽤“⾃主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的⾃主学习,重视学⽣的学习进程,关注个体差异,让不同的⼈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挥。
利⽤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帮助学⽣理解和学习数学。
通过观察、分析、动⼿、动脑等活动,让学⽣在“做中学”、“学中做”进⽽达到“我要学”。
教学⽬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能够利⽤作位似图形等⽅法将⼀个图形放⼤或缩⼩。
2、过程与⽅法:学⽣经历将⼀个图形放⼤或缩⼩的⽅法,并且在学习和运⽤过程中发展数学应⽤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动⼿操作的良好习惯,以积极进取的思想探究数学学科知识,体会数学的实际应⽤价值和美学价值。
教学准备:前⼀天发放“⾃主学习任务单”,学⽣完成课前⾃学,按学⽣的学习和性格等特征把学⽣分成若⼲个学习⼩组,为课堂合作学习做准备。
信息技术课件等课程资源,直尺圆规等教学⼯具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备注创设情境⽣活引⼊学习任务⼀:我会观察思考1、观察屏幕展⽰的动画,结合课前学习任务⼀,列举出现的图形变换。
初中位似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位似的概念,掌握位似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位似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位似的概念及其性质2. 位似图形的画法3. 位似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重点:位似的概念、位似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位似图形的画法、位似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相似图形,引导学生发现相似图形的特征。
2. 提问:什么是相似图形?相似图形有哪些性质?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引入位似的概念:在平面内,如果两个图形的形状相同,但大小不一定相同,那么这两个图形称为位似图形。
2. 讲解位似的基本性质:(1)位似图形的大小不同,但形状相同。
(2)位似图形的对应边成比例。
(3)位似图形的角度相等。
3. 举例说明位似图形的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位似的概念和性质。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四、位似图形的画法(10分钟)1. 讲解位似图形的画法步骤:(1)确定位似中心。
(2)画出位似图形的大致形状。
(3)按照比例关系,调整图形的大小。
(4)检查位似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是否符合要求。
2. 让学生动手画出一个位似图形,并讲解画法。
五、位似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0分钟)1. 举例讲解位似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地图、设计图案等。
2. 让学生思考:位似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六、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知识点。
2. 教师点评本节课学生的表现,鼓励优秀学生,帮助后进生。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完成教材后的练习题。
2. 布置一道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位似知识解决。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位似的概念、性质和画法,以及实际应用,使学生掌握了位似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图形的位似》教案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特点,本节课应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理解图形的位似概念,掌握位似图形的性质。
2.会利用作位似图形的方法把一个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3.掌握直角坐标系中图形的位似变化与对应点坐标变化的规律。
4.经历位似图形性质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手脑和谐一致的习惯。
5.利用图形的位似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6.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图形的位似概念、位似图形的性质及利用位似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直角坐标系中图形的位似变化与对应点坐标的关系,因为它涉及到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等一些学生的数学薄弱环节,所以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构建新知1.位似图形的概念下列两幅图有什么共同特点?通过对图的观察能从生活中找到一种感觉吗?(像一种什么镜头)图片的形状相同,而且每组对应顶点都在由同一点出发的一条射线上.如果两个图形不仅形状相同,而且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点,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 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例如上图中的任何两个五角星都是位似图形,点O是它们的位似中心;放电影时,胶片与屏幕的画面也是位似图形,光源就是它们的位似中心.2.引导学生观察位似图形下列图形中,每个图中的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B′C′D′都是相似图形.分别观察这五个图,并判断哪些是位似图形,哪些不是位似图形?为什么?每个图形中的两个四边形不仅相似,而且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点。
所以都是位似图形。
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点的相似图形是位似图形。
其相似比又叫做它们的位似比.显然,位似图形是相似图形的特殊情形。
图形的位似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图形的位似性质;2.能够通过观察图形判断是否为位似图形;3.能够通过比较图形的特征进行位似判断;4.能够应用位似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图形的位似性质三、教学重点1. 图形的位似判断;2. 位似图形的特征比较。
四、教学难点位似判断的策略及应用。
五、教学过程Step1 导入新课教师拿出两个形状相似的图形,请学生观察并比较两个图形的相似之处。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能说说两个图形有什么相似的地方?Step2 学习位似性质的定义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出位似性质的定义:如果两个图形的边可以分别成比例,且对应边之间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图形就是位似图形。
Step3 学习位似性质的判断方法教师给出两对图形,让学生观察并判断其是否为位似图形。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出判断位似性质的方法:比较对应边之间的夹角是否相等,以及对应边的比值是否相等。
Step4 学习位似图形的特征比较教师给出一些图形,并让学生进行位似判断。
通过比较图形的特征,如边长,角度等,引导学生进行位似判断。
Step5 案例分析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位似性质解决问题,如计算高楼外墙的项目量、计算太阳能板的面积等。
通过解答实际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位似性质的应用。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图形的位似性质,并学会了通过比较对应边之间的夹角及比值进行位似判断。
同时,我们也学会了通过位似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2.整理图形的位似性质及应用的笔记。
九年级数学(上)第二章:图形与变换《图形的位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图形的位似概念,会判断简单的位似图形和位似中心。
(2)理解位似图形的性质,掌握以坐标原点为位似中心的位似变换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利用图形的变换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促进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的形成。
(3)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较多的社会背景素材的展现,使学生亲身经历位似图形的概念形成过程和位似图形、位似变换的性质的探索过程,感受数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应用性、挑战性。
(2)进一步体验合作互助、解决难题的情感,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图形的位似概念、位似图形的性质及利用位似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在直角坐标系中,以原点为位似中心的位似变换的性质涉及到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等一些学生的数学薄弱环节,不容易被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如果两个图形不仅形状相同,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引导学生观察位似图形下列图形中,每个图中的四边形ABCDA′B′C′D分别观察这五个图,哪些是位似图形,(2)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O与△CDO与正方形A′B′C′D′分别是AC,AB,AD从中,我们可以看到,OA △ ABO∽△A′B′O,则(2)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
2=''=''=''OC C O OB B O OA AO 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10.6图形的位似2011.4.14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操作、思考活动认识位似图;2、理解图形的位似概念,掌握位似图形的性质;3、会利用位似图原理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情感与价值观:利用图形的位似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教学内容:重点:1.图形的位似概念,位似图形的性质;2.利用位似图原理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难点:理解位似图形的性质,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我国民间艺术中的皮影戏借助灯光可以将它放大,保持形状不变.再如幻灯机投影图片是将图片放大,保持形状不变以及微型胶卷所拍摄的照片就是把实物缩小,保持形状不变.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的例子吗?二、探索活动:已知点O 和ΔABC1.如图:已知点o 和△ABC .(1).画射线OA 、OB 、OC,分别在OA 、OB 、OC 上取点A ′、B ′、C ′,使 ,画△(2).分别在OA 、OB 、OC 的反向..延长线上取点A ″、B ″、C ″ , 使 , 画△A ″B ″C ″21='='='OC C O OB B O OA A O C B A '''1.位似图形的概念:5.请找出下列各组图形的位似中心拓展例题:请以坐标原点O 为位似中心,作平行四边形ABCD 的位似图形,并把它的边长放大2倍. (观察各组对应点坐标间的关系)知识再现:.________C B A ABC .心的坐标是都在格点上,则位似中是位似图形,且顶点与如图:'''∆∆6。
导学案主备人:年级:九年级科目:数学2021年月日总序DCBA一、复述回顾:(二人小组完成) 问题一 : 1、相似图形的定义?2、请举例说明我们生活中相似图形的实例。
问题二:1、两个相似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二、设问导读1、观察下图,有相似多边形吗?如果有,这种相似图形有什么特征?2、什么叫位似图形? 什么是位似中心?问题二:作位似图形1、把下图中的四边形ABCD 缩小到原来的21. 2、还有其他作法吗?请按不同方法画出三 自学检测:1.画出所给图中的位似中心.A BC AB C2、如图,指出下列各图中的两个图形是否是位似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请指出其位似中心.四 巩固训练:1.三角尺在灯泡的照射下在墙上形成影子现测得20cm 50cm OA OA '==,,这个三角尺的周长与它在墙上形成的影子的周长的比是 .2如图,ABC △与A B C '''△是位似图形,且位似比是1:2,若AB =2cm ,则A B ''= cm ,并在图中画出位似中心O .5.把右图中的五边形ABCDE 扩大到原来的2倍.五、拓展延伸:1用作位似图形的方法,可以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位似中心的位置可选在 .A A ′O 灯 三角尺投影C OABB 'C 'A 'A .原图形的外部B .原图形的内部C .原图形的边上D .任意位置2 如图,△ABC 与△A ′B ′C ′是位似图形,点O 是位似中心,若OA=2A A ′,S △ABC =8,则S △A ′B ′C ′=________.教学反思。
10.6图形的位似
教学目标:
1、了解位似图形的意义,能根据位似图形的特征,将一个图形进行放大和缩小。
2、理解位似图形的性质、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3、从具体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能根据位似图形的特征,将一个图形进行放大和缩小
教学难点:理解位似图形的性质、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教学过程:
一、情境设置;
情境1:在玻璃片上画一个四边形,用点光源将四边形投影到墙面或白纸上.
问题1、保持玻璃片与点光源间的距离不变,改变玻璃片与墙面(或白纸)间的距离,你发现了什么?
问题2、你能用这个原理将一个图形放大吗?
说明:用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实验活动,引入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新方法,并为进步研究位似形做好铺垫,设计问题1、2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图形变换与同学们已掌握的翻拆平移、旋转的不同.
二、探索活动
1、将“情境”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已知点O 和△ABC ,画射线OA 、OB 、OC ,在OA 、OB 、OC 上分别取点A ′B ′
C ′,使OA A O '=OB B O '=OC
C O '=2, 画△A ′B ′C ′.
2、探究△A ′B ′C ′与△ABC 的特征.
问题1:△A ′B ′C ′与△ABC 相似吗? 说理:因为:OA A O '=OC
OC =2,∠A ′OC ′=∠AOC, 所以△OA ′C ∽△OAC, 所以AC C A ''=OA
A O '=2, 同理:BC C
B ''=2, AB
B A ''=2, 所以:AB B A ''=B
C C B ''=AC
C A '', 所以△A ′B ′C ′∽△ABC.
问题2:△A ′B ′C ′与△ABC 有何特殊的位置关系:
说明:通过“实践”思考活动,不但使学生认识了位似形,而且同时给出了位似形的有关性质:
(1)两个位似形一定是相似形;
(2)各对对应顶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点;
(3)各对对应顶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的比等于相似比.
三、例题设计
1、选取适当的比例,将课本图10--26①中的图形放大.
2、选取适当的比例,将课本图10--26②中的图形缩小.
说明: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者要帮助学生①是选择适当的位似中心;②是分清各点的联系.
四、拓展练习
P136 尝试 P137 1
五、小结
六、作业
P137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