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学概念术语系列文库:0相
- 格式:pdf
- 大小:177.89 KB
- 文档页数:4
心电图名词解释心电图是电生理学中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它通过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来评估心脏的健康状况。
心电图可以检测到心脏的节律、传导和收缩情况,有助于诊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疾病。
以下是心电图中常见的一些名词解释:1. P波:心电图中的一个波峰,代表心脏中的心房收缩活动。
2. QRS波群:心电图中的一个波群,代表心脏中的心室收缩活动。
它由Q波、R波和S波组成。
3. T波:心电图中的一个波峰,代表心脏舒张期的重极化过程。
4. PR间期:从P波的起始到QRS波群的开始之间的时间间隔。
它反映了心房传导到心室的时间。
5. QT间期:从QRS波群的开始到T波的结束之间的时间间隔。
它反映了心室收缩和舒张的时间。
6. ST段:从QRS波群的结束到T波的开始之间的时间段。
它代表了心室收缩结束到舒张开始之间的时间。
7. ST段改变:ST段的形态偏移或抬高,可能是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的征象。
8. ST段抬高:ST段的上升超过基线水平,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征象。
9. ST段压低:ST段的下降低于基线水平,可能是心肌缺血的征象。
10. T波倒置:T波倒置通常是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的征象之一。
11. 心动过速:心电图上显示的心率超过正常范围,可能是由于心肌病变、药物作用或心血管疾病引起的。
12. 心动过缓:心电图上显示的心率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是由于心房传导障碍、心室传导障碍或药物作用引起的。
13. 心律失常:包括早搏、逸搏和心房颤动等异常的心脏节律。
14. 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
15. 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阻塞引起的心肌细胞缺血和坏死。
心电图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通过分析心电图的波形和间期,可以及早发现心脏病变并进行相应治疗。
因此,了解心电图中的常见名词及其含义对于诊断和治疗心脏疾病非常重要。
心电图的解析名词解释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是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图像,用于评估心脏状况、诊断心脏病变和监测治疗效果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
在心电图图像中,有一些常见的名词和解释,以下将对其进行解析。
1. 心脏电活动(Cardiac electrical activity):指心脏内发生的电流和电压的传播过程。
心脏电活动的正常传导对维持心脏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2. 心脏节律(Cardiac rhythm):指心脏收缩和舒张之间的节奏或规律性。
心律可以分为正常心律和不正常心律。
正常心律是指心脏以恒定的频率和序列进行收缩和舒张。
不正常心律可能包括心律过缓、心律过速、心律不齐等。
3. 心跳(Heartbeat):指一次心脏的收缩和舒张。
心电图上的每个心跳称为一个心搏波(R波),它标志着心脏的起始和结束。
4. 导联(Lead):指将电极放置在特定位置以记录心电图的过程。
常见的导联有12导联,包括标准导联(I、II、III)、偶联导联(aVR、aVL、aVF)、胸部导联(V1-V6)等。
5. 窦性心律(Sinus rhythm):指心脏的起搏点在窦房结(心脏起搏的自律性最高的点)产生并正常传导的心律。
窦性心律通常是健康心脏的正常表现。
6. 心律失常(Arrhythmia):指心脏节律的异常。
心律失常可以分为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心律不齐等多种类型。
心电图可以帮助诊断和监测心律失常。
7. P波:指心脏组织在窦房结正常起搏时产生的电活动。
P波表征心房收缩。
8. QRS波群:指心脏的心室肌群起搏和传导的电活动。
QRS波群包括Q波、R 波和S波,表征心室收缩。
9. ST段:指QRS波群结束后,T波开始之前的水平段。
ST段的异常可能提示心肌缺血或损伤。
10. T波:指心脏肌肉复极化的电活动。
T波表征心室舒张。
11. QT间期:指从心室肌开始收缩到完全恢复复极化所需的时间。
QT间期的延长可能与心律失常风险增加有关。
心电图中的常用术语你都了解吗在疾病诊疗过程中,心电图检查是健康体检最重要的项目之一,在此医疗检查设备辅助下,能诊断出各种心脏性疾病,比如常见的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塞、冠心病、心室肥厚、心肌缺血、心脏传导阻滞等症状,属于健康体检当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项检查。
而生活中有很多小白不明白心电图的术语,特别是对于诊断结果上的专业术语感到异常心惊,从而开始胡思乱想。
但是,常用术语真的那么可怕吗?接下来,就跟随小编一起了解心电图中常用的术语有哪些。
一、带你读懂心电图是什么在我们日常进行体检时或者是疾病诊疗时,经常会用到心电图检查设备,而心电图的检查报告就像是一串起伏密码波,很多人不仅无法看出自己是否存在疾病,也无法判断心电图报告上的专业术语等。
而要想知道如何查看心电图,就必须了解和掌握心电图是什么。
心电图(ECG或者EKG),主要是利用心电图机从患者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内所产生的电活动变化图形的技术。
在每个心动周期当中,会有起搏点、心房、心室相继兴奋,然后会随着生物电的变化情况,在心电描记器的作用下,从体表中引出更多形式的电位变化图形。
由于心电图快速、简捷、无创,已成为体检和诊断某些疾病不可或缺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筛查及诊断。
二、心电图的常用术语有哪些?(一)窦性心律大多数人心电图报告上都会出现窦性心律词汇。
其实,窦性心律主要是我们正常心脏搏动都是源自于心脏右心房上的一个窦房结,属于一个相对特殊的小结节,从此处启动的正常心跳都属于窦性心律。
因此,窦性心律表示的就是正常心律,所以报告中出现这个词汇不用过多担心。
(二)早搏早搏,简单来说就是心脏提前搏动,属于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症状之一。
临床检查时,一旦发现我们心脏出现几次早搏,此时并不需要过多担心,均属于正常现象。
但是心脏早搏也不能完全表示我们的心脏绝对健康,如果心脏出现频繁早搏时,还是要尽可能地对其进行控制,将每分钟早搏数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如果每小时的早搏数量超过了三十次的话,则表明我们的心脏出现问题。
心脏病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
4相阻滞
医疗卫生是人类文明之一,
心脏病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脏病学基本概念
“4相阻滞”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4相阻滞
发生于心肌动作电位第4相的传导阻滞。
因多发生在心率较慢时,故亦称为慢频率依赖性传导阻滞(chronic frequency dependent conduction block)。
其发生机理为心肌舒张期(动作电位第4相)除极增加或阈电位增高,对下一个冲动的刺激不能产生足够大的动作电位而发生的传导阻滞。
4相阻滞的发生需要存在下列一个或多个条件:①存在缓慢的舒张期自动除极化;②兴奋性减低,即阈电位移向零位,因而在明显心动过缓时,有足够的时间使束支纤维的膜电位降低,使此时到达的激动传导受阻;③膜反应性降低,致使明显的传导障碍发生在-75mV左右,而不是在-65mV。
4相阻滞常发生的部位为束支或室内分支。
主要心电图表现为:①慢心率依赖性束支阻滞;②阵发性房室传导阻滞;③并行节律点的传入阻滞;①异位起搏点的传出阻滞;⑤4相阻滞引起的折返搏动(二联律法则)。
4相阻滞的诊断可参考Massumi提出的5项诊断标准:①心率减慢时出现,异常QRS前须有P波,P-R间期正常;②不发生在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的病人(因此时有室性逸搏可能):③可反复发生,且P-R间期不变;①
除外不完全性双支阻滞;⑤正常传导的QRS波不发生在超常期内。
一般认为长短悬殊的R-R间期是诊断4相阻滞的必要条件。
4相阻滞是一种少见的现象,几乎均为病理性,以冠心病、心肌病多见。
治疗以病因治疗为主。
心电专业术语解释1.心电基础知识
Wilson导联体系是有威尔逊提出的中心端连接导联体系,将探查电极放在标准导联的任一肢体上,而将其余二肢体上的引导电极分别与5000欧姆电阻串联在一起作为无关电极。
这种导联记录出的心电图电压比单极肢体导联的电压增加50%左右,故名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根据探查电极放置的位置命名,如探查电极在右臂,即为加压单极右上肢导联(aVR),在左臂则为加压单极左上肢导联(aVL),在左腿则为加压单极左下肢导联。
2.心电设置
3.打印设置
4.显示设置
5.系统设置。
心电图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3相传导阻滞医疗卫生是人类文明之一,心电图学,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电图学基本概念“3相传导阻滞”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3相传导阻滞时相性传导阻滞最常见的一种。
亦称“位相3阻滞”、“收缩期阻滞”或“快频率依赖性传导阻滞”。
当传导障碍发生于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3相时,称为3相传导阻滞。
正常动作电位的3相是不应期,大致相当于心肌兴奋性的全部相对不应期和部分绝对不应期,此时心肌细胞膜电位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90mV),膜电位负值减少,也就是复极不全,因此除极速度及幅度均小,若激动恰在此时抵达,可使兴奋的扩散减慢、减弱或被阻滞。
3相传导阻滞是快心率依赖性传导阻滞,常在心率增快时出现,而在心率减慢后消失。
3相传导阻滞根据其电生理机理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生理性3相传导阻滞是指频率增快时激动落入复极不全的3相所致的传导障碍,实际上是一种干扰现象;病理性3相传导阻滞是指传导组织的不应期异常延长所致的传导障碍。
由于在临床上不能测定膜电位,所以难以确定传导阻滞的精确电生理,故3相(或4相)传导阻滞都是推论性的。
3相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主要决定于基础的心脏病与伴发的心律失常。
如发生在非常短的配对间期,Ashman现象、非常快的室率的基础上,多为生理性的,否则多提示为病理性传导障碍。
3相传导阻滞中的常见表现形式之一的3相室内差异性传导若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以器质性心脏病多见。
心率>180次/min时出现的室内差异性传导多为生理性的,当心率<150次/min出现的,或心率轻度加快即产生3相传导阻滞多提示为病理性的。
发生在阵发性心动过速、房扑、房颤时的3相传导阻滞,多伴有器质性心脏病。
更重要的是3相传导阻滞可引起多种多样的复杂心律失常,因此熟悉掌握3相传导阻滞的概念及有关心电图表现,对于分析,诊断心律失常心电图是十分重要的。
3相传导阻滞在心律失常中可能发生的作用见下表: 3相传导阻滞。
心电图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QⅢ、avF医疗卫生是人类文明之一,心电图学,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电图学基本概念“QⅢ、avF”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QⅢ、avF指Ⅲ、aVF导联呈QS、QR或Qr波型。
这是Q波鉴别诊断中常遇到的难题,因为Q波单独出现在Ⅲ导联,甚或与aVF导联同时出现都可能是正常的。
正常的Ⅲ导联可呈QS、QR或Qr波型,T波可轻度倒置。
其产生与心脏位置改变有关。
Ⅲ导联是左上肢与左下肢电压之差,如果左上肢(aVL)的电压比左下肢(aVF)的电压更正相些(负相更少些),就可以出现Q波。
据Simonson的统计,在18~25岁正常人中12%可有QⅢ,在26~51岁人中可高过20%。
一般说来,如果QⅢ不伴QⅡ及QavF者不应认为是病理性的,除非QⅢ是突然发生的,并伴有STT改变才考虑下壁心肌梗死的可能,因为后者可以一时单独有QⅢ。
如果QⅢ与QavF同时出现情况会复杂,因为即使这两个导联都有Q波也不一定是下壁心肌梗死。
当aVF导联的Q波幅度超过1/4R,或时限超过0.04s,尤其当T波明显倒置时,一般应考虑为心肌梗死。
正常人aVF导联出现Q波时,其T波常直立或轻度倒置。
正常人当心尖向前旋转,从心后壁发出的电位(QS或QR)应当传到左下肢。
这种情况在深吸气后由于膈下降,QavF变小或消失。
实际工作中,单纯从心电图去区分病理性QⅢ及QavF 往往困难,在下壁心肌梗死时,向下除极的初始向量丢失,梗死向量向上,故aVR导联往往有一小r波。
反之,由心电位改变引起的QⅢ及QavF,其aVR导联无rS型波,而是呈QS、QR或Qr。
这时心电向量图可能对诊断有启示。
心电图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Anderson分类法医疗卫生是人类文明之一,心电图学,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电图学基本概念“Anderson分类法”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Anderson分类法晚近欧洲心脏病学会推荐采用的一种旁道分类方法。
Anderson分类法包括:(1)房室旁道(atrioventricular bypass tract):即Kent氏束,为最常见的一种旁道,构成预激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
它可位于沿房室连接区任何一侧的各个区域,包括左侧、右侧和后间隔部,偶尔还可形成跨越主动脉和二尖瓣的纤维延续(aortic mitral fibrous continuity)。
通常由普通心肌工作细胞组成,呈单支状起自心房肌,而呈树根状分支终止于心室肌。
(2)结室旁道(nodoventricular bypass tract):连接房室结的下部和室间隔的上部,多由特殊组织构成。
(3)束室旁道(fasciculoventricular bypass tract):起自希氏束,穿过中心纤维体而与心室肌连结,相当于Mahaim 纤维,多由特殊组织构成。
(4)房束旁道(atriofascicular bypass tract):由心房肌纤维组成,连结心房的下部与希氏束贯穿部或分叉部。
(5)结间旁道(internodal bypass tract):起自窦房结,经心房达到房室结的下部,它与房束旁道一起,相当于James束,为构成L-G-L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
(6)房室结异常(abnormal atrioventricular node):房室结发育不良如先天性小房室结、位置异常及缺乏递减传导功能而导致快速传导等。
预激综合征的解剖学旁道及其类型。
心电图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
2相
医疗卫生是人类文明之一,
心电图学,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电图学基本概念
“2相”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2相
亦称“2期”、“缓慢复极相”、“缓慢复极期”、“平台期”、平台相”或“平坡期”。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时相之一。
指膜电位在0电位水平持续的一段时间,是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之一。
2相是复极缓慢持久,它是造成动作电位时程及不应期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慢的内向电流所经过的通道称为慢通道(慢钙通道)。
使慢通道激活的阈电位可能是-30~40mV,此时快Na+通道已部分失活,而慢Na+/Ca2+通道已开放,因而动作电位的平台相主要是由相对较慢的Na+及
Ca2+流入细胞所维持。
复极化的外向电流中至少有一个是K+,差不多与
Na+及Ca2+的内流相平衡,因而膜电位在此期间保持稳定。
此外,在2相时进入细胞内的Ca2+与兴奋-收缩偶联有密切关系。
在心室肌细胞,2相占时约100ms。
2相相当于体表心电图中的ST段。
参见“动作电位”。
心电图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3相束支传导阻滞医疗卫生是人类文明之一,心电图学,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电图学基本概念“3相束支传导阻滞”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3相束支传导阻滞亦称“心动过速性束支传导阻滞”、“心动过速依赖性束支传导阻滞”或“加速-依赖的差异性传导”。
频率依赖性束支传导阻滞的一种类型。
3相束支传导阻滞是一种随心率加快而出现的束支传导阻滞。
但3相束支传导阻滞并非都在心动过速时才出现,此时的心率一般可在正常范围,当心率稍有减慢时,束支传导阻滞即可消失。
发生此种转变的最低限度的心率称为“临界心率”。
当心率的增快或减慢是逐渐的,束支传导阻滞仅在几个临界心率的周期以后发生,而当周期变为长于它发生的周长时,束支传导阻滞便消失。
3相束支传导阻滞的产生机理主要是病变束支复极不全,即复极期膜电位恢复较慢(不除外心脏有器质性病变或不应期异常延长),致使下一个激动,特别是发生较早(R-R周期短)的激动到达时,落在该束支的病理的绝对或相对不应期中,因而发生束支传导中断或延迟。
当复极不全较严重时,心率只、需稍有增加,束支传导阻滞即可出现。
根据电生理研究和临床、实验性观察,3相束支传导阻滞的心肌纤维除了呈现钾离子外逸、细胞外钾离子浓度增高、静止膜电位减小(负值减小)外,4相自动除极也受到抑制;此外,病理状态下的心动过速依赖性束支传导阻滞是时间依赖性不应性,而不是电压依赖不应性,所以,即使动作电位完全恢复(复极完全),也可发生传导阻滞现象,故有人认为此型束支传导阻滞不应称为3相束支传导阻滞。
3相束支传导阻滞可分为3相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3相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相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伴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等不同类型。
此外,3相束支传导阻滞可以突然出现,也可逐渐发生;可以是单个激动(早搏)阻滞,也可以是连续多个(心动过速)阻滞。
3相束支传导阻滞 A图录自19岁的女学生,当她轻度运动时,窦性心律频率加速,心动周期缩短,当达到临界频率时产生右束支传导阻滞。
心电图相关的名词解释心电图是一种用于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医学检查方法。
它通过在患者胸部和四肢上放置电极,测量和记录心脏的电信号,并将其转换成波形图形进行分析。
心电图在临床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脏功能是否正常,是否存在心脏疾病。
一、心电图的基本构成1. 心电图波形:心电图的波形由几个基本元素组成,包括P波、PR间期、QRS波群、ST段和T波。
P波代表心脏的心房除极,QRS波群代表心室除极,T 波代表心室复极。
PR间期是指P波与QRS波群之间的时间间隔,ST段则是从QRS波群终点到T波起点的水平线段。
2. 导联系统:心电图记录使用不同的导联来观察心脏电活动。
常见的导联系统包括三导联、五导联和十二导联。
三导联记录了心脏的前后左右方位,五导联记录了心脏各个角度的电信号,十二导联包含了五导联的信息,并增加了人体其他部位的记录。
二、心电图的常见术语解释1. 窦性节律:窦性节律是指心脏起搏点位于窦房结的情况下,心脏的节律。
正常情况下,窦房结会发出正常的电信号,引导心脏按照一定的节律跳动。
2. 心动过缓:心动过缓是指心脏跳动的速率过慢。
正常的心率在60到100次/分钟之间,如果心率低于60次/分钟,就称为心动过缓。
3. 心动过速:心动过速是指心脏跳动的速率过快。
正常的心率在60到100次/分钟之间,如果心率高于100次/分钟,就称为心动过速。
4. 房颤:房颤是指心房颤动的情况。
在房颤中,心脏的心房无序而快速地收缩,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
房颤可引起心悸、气短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中风等并发症。
5.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指心肌血液供应中断导致的心肌细胞死亡。
常见的原因是冠状动脉疾病引起的血管堵塞。
心肌梗死通常表现为胸痛、气短等症状,并可在心电图上观察到特征性的改变。
6.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是指心脏的左束支传导系统发生功能障碍,导致心脏的电信号不能正常传导。
在心电图上可以看到QRS波群宽度增加,形态改变,并伴有特征性的ST段、T波改变。
心电图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
Qv1、v2
医疗卫生是人类文明之一,
心电图学,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电图学基本概念
“Qv1、v2”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Qv1、v2
指在V1及V2导联呈QS型波。
正常人V1导联应呈rS型波,出现QS型者也不少见,但V及V2导联均出现QS型波则属罕见。
正常人间隔除极方向是向前向右,故V1导联出现r波,但当间隔除极的初始向量与探查电极成直角时,则间隔除极波成为一等电线而不是r波,即表现为QS型波。
此时可同时描记Ⅰ、Ⅲ及V1导联,如果在Ⅰ、Ⅲ的QRS波开始后20ms在V1才出现QS波,则属于生理性Q 波。
此外,在V1、V2导联出现的生理性QS型波的波形光滑,而前壁心肌梗死出现的QS波则常有顿挫,尤其在下降支。
再者生理性V1、V2导联的QS型波多伴有直立的T波,或低平,少数可轻度倒置,而病理性QS型波则有明显ST段下移或T波深度倒置。
如果V1导联的T波直立,而V2导联的T波倒置,则多说明是异常的。
心电图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4相束支传导阻滞医疗卫生是人类文明之一,心电图学,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电图学基本概念“4相束支传导阻滞”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4相束支传导阻滞亦称“心动过缓依赖性束支传导阻滞”。
是指在较缓慢的心率(低于临界心率)时出现,在心率增快(超过临界心率)时消失的束支传导阻滞。
束支传导的速度与其动作电位0相振幅和0相的上升速率有关,即0相动作电位振幅越高,上升速率越大,其传导速度越快;反之则传导减慢以致阻滞。
而上述二个因素则取决于膜电位的水平。
当膜兴奋时,静息膜电位的负值减小可导致动作电位0相振幅和0相上升速率均降低,使传导减慢。
4相束支传导阻滞是由于在心率减慢时,束支发生自发性舒张期(4相)除极引起膜电位降低,室上性激动到达该区域时引发的动作电位振幅低,0相上升速率减慢,因而引起束支传导阻滞。
此外,阈电位升高亦是产生4相传导阻滞的一个重要因素,此时舒张期自发性除极化不能达到阈值,无法引起心肌的除极而导致传导障碍。
上述机理中,可能阈电位升高,即向零偏移最重要。
Massumi对间歇性4相束支传导阻滞的诊断提出了5项标准:(1)增宽的QRS波群前必须有P波,P-R间期应0.12~0.16s(A-V间期120~160ms)之间,此可与预激综合征、连接性逸搏伴非时相性室内差异性传导相鉴别;(2)不是出现于房颤或房扑者,且应排除由其发生的室性逸搏;(3)可反复发生这种现象,但PR间期固定,不随QRS波群变化而改变;(4)必须除外不完全性双侧束支传导阻滞;(5)正常传导的波形必须除外超常期传导。
4相束支传导阻滞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和3相束支传导阻滞同时存在。
3相和4相束支传导阻滞同时存在被认为损伤区存在两组不同程度的病变,一组以极化不足为主要表现,当心率减慢时激动通过该区受到阻滞;另一组为复极化不完全为主要表现,当心率增快时,激动常在这一部位受到阻滞。
只有当心率在一合适的范围内,才出现正常的传导。
心电图的概念名词解释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是一种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图形记录,用于评估心脏功能和诊断心脏疾病。
它通过记录心脏在每次心脏收缩和舒张过程中产生的电信号,来提供心脏健康的信息。
在医学领域,心电图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监测。
1. 心脏的电信号生成过程心脏是一个由收缩和舒张组成的复杂器官,它通过电信号的传递来控制收缩和舒张的节奏。
这些电信号来源于心脏的自主神经系统,主要由窦房结、房室结和希氏束等组织生成。
当心脏电信号在心脏各部位传导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电位变化,这些变化被记录在心电图上。
2. 心电图的基本图形心电图通常由五个主要波形组成,分别是P波、QRS波群、T波、U波和ST 段。
P波反映心房收缩,QRS波群代表心室收缩,T波表示心室舒张,U波和ST段则反映了心室复极的过程。
通过分析这些波形的形态、幅度和时间间隔,医生可以对心脏的节律和功能进行评估。
3. 心电图的临床应用心电图是诊断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工具之一,常用于检测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病情。
例如,室速、室颤等心律失常可以通过心电图的异常表现来确定。
而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则往往表现为特定的ST段和T波改变。
此外,心电图还有助于监测心脏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疾病进展。
医生可以通过反复的心电图检查来观察治疗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并对疾病的发展进行预测。
4. 心电图的检查方法心电图检查通常通过将电极贴附在患者的胸部、手臂和腿部,以记录心脏电信号。
患者需要保持静息状态,并遵循医生的指示完成检查。
整个过程通常只需要几分钟,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心电图检查也得以进一步完善。
例如,传统的12导联心电图已经被3D心电图所取代,后者可以提供更多、更准确的心脏电信号信息,对心脏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5. 心电图的局限性值得注意的是,心电图虽然是一种重要的诊断工具,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心电图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
0相
医疗卫生是人类文明之一,
心电图学,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电图学基本概念
“0相”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0相
亦称“快速除极期”、“0期”或“去极化期”。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时相之一。
指心肌细胞受到阈值刺激后膜发生极化状态逆转的时间,此时膜电位由-90mV急剧上升至+30mV(变化幅度约120mV)。
0相代表心室肌、心房肌及浦氏纤维等快反应心肌细胞的除极过程,其产生系Na+经快钠通道迅速内流所致。
其发生机理是:心肌细胞受到刺激后,受刺激部位膜内负电位减少到阈电位(约为-70mV)水平,膜的离子通道快的钠通道开放,由于细胞外的Na+浓度远远高于细胞内Na+浓度,加之细胞内的电位远比细胞外为负,膜内外的Na+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均使“钠电导”激增,促使Na+带正电荷经快钠通道迅速内流,形成快钠内向电流,使膜内由负电位迅速变为正电位。
此时形成的膜内正电位(约+30mV,亦称“超射”)有抵制Na+继续内流的作用,当达到新的平衡时,称
为“Na+平衡电位”。
0相在动作电位曲线上表现为一骤升线,可引起相邻静息部位的膜除极化并产生动作电位而形成兴奋的传导。
0相的膜电位上升的幅度大而速度快,但时间短。
人体心室肌细胞0相除极化的最高速度可达800V/S,但0相占时仅为1~2ms。
0相除极化的速度和幅度主要决定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细胞内外Na+的浓度差和原有静息膜电位水平。
0相相当于体表心电图QRS波群的前半部,即从QRS波群起点到R波波峰。
参见“动作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