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基础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144.50 KB
- 文档页数:5
心电图有关知识点总结一、心脏电生理学基础知识1. 心脏的电生理活动人体心脏是由心脏肌肉组织构成,心脏肌细胞具有自律兴奋性、传导性和可兴奋性。
心脏的电生理活动主要包括兴奋传导过程、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心脏肌肉的收缩与舒张等。
2. 心脏电活动的来源心脏的电活动主要由窦房结、房室结、His束和心室肌细胞四部分组成,并由这些组成传导系统组成心脏的传导系统。
二、心电图的概念和原理1. 心电图的概念心电图是一种用来记录心脏电活动的无创诊断方法。
通过将心脏电活动转化为图形,用以评估心脏的功能及诊断心脏疾病。
通常通过电极将心脏的电信号转化为实时的图像来显示。
2. 心电图的原理心电图的记录原理是利用一定数量的电极粘贴在患者的身体表面,电极感受到的心脏电信号被放大并记录下来。
记录的信号通过一定的仪器转换为图像,并由医生来解读。
三、心电图的图形识别1. 心电图的形态心电图通常由P波、PR间期、QRS波群、ST段和T波组成。
P波代表心房去极化、QRS波代表心室去极化、ST段和T波代表心室收极化。
2. 心电图的基本识别通过观察P波、QRS波和T波的形态、幅度和时间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心电图的正常与异常。
3. 心电图的异常波形常见的心电图异常包括ST段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心室颤动等。
这些异常波形通常代表着心脏疾病的存在。
四、心电图的临床应用和诊断意义1. 心电图在心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心电图作为一种无创诊断方法,在心脏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心电图可以评估心脏节律的规律性,检测心脏肥大、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病变。
2. 心电图在急救中的应用心电图在心脏急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心脏骤停的急救中,通过心电图可以及时评估心脏活动,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心肺复苏和除颤。
3. 心电图在心脏病患者的长期监测中的应用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进行定期的心电图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监测疾病的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心电图还可以用于监测心脏瓣膜疾病、心脏电生理异常等。
以上是主页君在网上随意找到的正常的ECG图示,可能很多人问,为什么很多时候正常的心电图看起来和上图不一样呢?其实,上图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下的图示,只不过是为了说明心电图而画出的理论图示。
正常的ECG在不同导联上有这完全不同的表现,我们学习的目标是认识正常的心电图,才有能力分辨异常心电图,发现其中的异常,从而得出判断,起到辅助诊断的目的。
一、心电图基本知识(这是额外要求,初学者了解,不懂也不影响学习)
心电图反映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和心脏的机械舒缩活动无直接关系。
(一)心电图各波段的意义
P波:反映左、右心房除极过程中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P-R段:主要反映激动通过房室交接区所产生的电位变化。
ﻫQ1lS波群:反映左、右心室除极过程中电位和时间的变化。
S-T段:代表心室早期复极(2期平台)的电位和时间的变化。
ﻫT波:反映心室晚期快速复极(3期)过程中的电位和时间的改变。
U波:一般认为是心室肌传导纤维(浦肯野纤维)的复极波所造成,也有人认为是心室的后电位所致。
(二)心电产生的原理ﻫ1.静息电位心肌细胞未受到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以细胞膜为界,膜外呈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并稳定于一定数值的静息电位状态,称为极化状态。
ﻫ2.动作电位当细胞受到刺激时,其亚微结构就会发生改变,于是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加大,从而造成钠离子快速内流,此时可测得+30mv 的电压,这就是动作电压。
这时细胞膜上的Na+—K+ATP泵逆浓度差把钾离子送回细胞内而排除钠离子,恢复原有的极化状态。
3ﻫ. 除极和复极
1除极:指细胞由静息膜电位转变成动作电位的过程,不消耗能量,其速度较快。
ﻫ2复极:指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膜电位的过程,消耗ATP,逆浓度差进行,速度较慢。
3ﻫ除极时正电荷在前,负电荷在后(指在细胞外);人为地使对着正电荷描记向上的波、对着负电荷描记向下的波。
(三)心电图电位强度与形态的决定因素
1.形态探查电极面对心肌除极的方向,可描记出一个向上的波。
探查电极面对心肌复极的方向,则可描记出一个向下的波。
2.电位强度与下列因素有关:①与心肌细胞的数量成正比;②与探查电极和心脏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③探查电极的方位和心脏除极的方向所构成的角度越大,电位越小。
ﻫ(四)心电向量的概念
心脏是由无数心肌细胞所组成的,在除极与复极过程的每一瞬间都可以产生许多大小不—、方向不尽相同的心电向量,按平行四边形法或头尾相加法依次综合起来,这个最后综合起来的向量叫做瞬间综合心电向量。
1.向量是一种既能表示方向又能表示力量大小的物理学名称,一般用“箭矢”表示。
2.心脏是由无数个心肌构成的,综合方向就是它的代数和。
(五)心电图导联1.标准导联为最早使用的双极肢体导联,反映两个肢体(探查电极)之间的电位差。
2.胸导联属单极导联,单极导联所测的是探查电极所在部位的电位变化。
其中V1、V2反映右室,V3、V4反映室间隔及其附近的左、右心室,V5、V6反映左心室。
3ﻫ.加压单极肢导联包括加压单极右上肢导联(aVR)、加压单极左上肢导联(aVL)和加压单极左下肢导联(aVF)。
标准导联I、Ⅱ、Ⅲ,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l、aVL、aVF,统称为肢体导联。
其中aVR导联反映右心室的电位改变,其余的肢体导联均反映左心室的电位改变。
ﻫ心电图机上的导联线一般均以固定的颜色表示:惯例是红色导线接右上肢,黄色导线接左上肢,绿(或蓝)色导线接左下肢,黑色导线接右下肢,白色导线接胸壁各点。
ﻫ(六)导联轴某一导联正、负电极之间假想的联线,称为该导联的导联轴。
六个肢导联构成六轴系统,六个胸导联构成胸导联轴。
导联轴的实线一侧为正、虚线一侧为负。
(七)心电图与心向量图的关系ﻫ将立体的P、QRS、T环经过投影到额面、水平面和右侧面上,临床上用心向量图表示;此即空间心电向量环的第一次投影。
将额面心向量环的每一点依次再投影到各肢体导联轴上,可记录出各肢体导联的心电图;横面心向量环在各胸导联轴上的投影,可描记出各胸导联的心电图。
此即心向量环的第二次投影。
二、、心电图的测量、正常值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
(一)心电图记录纸
横代表时间,每小格是0.04秒;竖代表电压,每小格是0.1mv
(二)心率的计算ﻫ心率(次/分);心率=60/心动周期,即心率相当于60/(P-P或R-R间期)ﻫ(三)心电图各波段的测量
1.波的振幅(电压) 向上的波应自等电位线的上缘垂直量到波的顶点,向下的波应自等电位线的下缘垂直量到波的底端o,
大于0.11秒,常见于二尖瓣病变,即“二尖瓣P波”。
③右心房肥大则P波高尖大于0.25mv,多见于肺心病,即“肺性P波”。
2ﻫQRS波群:ﻫ意义:代表两心室去极化(除极)过程的电变化ﻫ方向:①额面心电图avR向下,其它大多向上②横面:V1导联R<S,V3导联R=S,V5导联R>S时间:成人是0.06~0.11秒(多数在0.06-0.10s),儿童是0.04~0.08sﻫ振幅:①右室:V1导联上R波<1.05mv、avR导联上R波<0.5mv②左室:V5导联上R波<2.5mv,RⅠ<1.5mv,RⅠ+RⅡ<4.0mv,RavL<1.2mv,RavF<2.0mvﻫQ波:V1、V2无q波,其它导联均可有Q波。
深度<1/4R波,时间<0.04秒。
ﻫ变异:(QRS波的变异)①QRS宽大畸形者多见于室性心律失常。
②左心室肥厚看V5,V5电压超过2.5 mv③右心室肥大看V1,V1电压超过1.05mv④如Q波>1/4R波,即大于0.04秒者称为坏死性Q波,见于心肌梗死,心肌病。
3ﻫ T波:
意义:代表两心室复极化过程时的电位变化
方向: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
(还有多种其他情况,不做过多赘述)
振幅:最高不超过1.5mv(胸导联除外),最低不低于1/10R波。
ﻫ变异:
(1)T波高尖>1.5mv,①见于高血钾,血钾>6mmol/L,有T波高尖②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大量钾离子外流所致)2(ﻫ)T波低平,T波<1/10R波①见于低血钾,血钾<3.5 mmo l/L,有T波低平②见于慢性心肌缺血。
ﻫ4P-R(P-Q)间期:从P波开始到QRS波群起点的时间。
ﻫ意义:代表从心房开始去极化至心室开始去极化所需时间,即表示兴奋从心房传到心室所需的时间。
时间:0.12~0.20秒,心率快时P-R间期相对缩短。
反之,则延长。
变异:ﻫ(1)延长>0.20秒,见于房室传导阻滞。
(2)缩短<0.12秒,见于预激症候群。
(预激综合征:1.PR间期小于0.12 2.QRS出现起始部粗大 3.继发性ST-T段改变,与QRS波群方向相反)
5 Q-T间期:从QRS波群的起点到T波终点的时间。
ﻫ意义:代表心室开始去极至复极完毕所需的时间
时间0.32~0.44秒,于心率有关,心率快时Q-T间期相对缩短,反之则延长。
ﻫ变异:ﻫ(1)缩短,见于低血钙或洋地黄中毒。
(2)延长,①心肥厚时可延长,与心包积液相区别②判断心梗预后,Q-T间期越长,死亡率越高。
③监测药物安全性,如治疗房颤时用奎尼丁和乙胺碘肤酮,如Q-T>0.44秒,就应停药。
6ﻫST段:自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起点的时间。
ﻫ意义:它代表心室已经全部去极。
上下移动(看基线)正常心电图上ST段抬高,一般不能超过0.1 mv(V1~V2不超过0.3mv,V3上不超过0.5mv)下移不能超过0.05mv。
ﻫ变异:1(ﻫ)ST段抬高:①急性心肌梗塞最常见,在相应导联ST段抬高,其特点是弓背向上。
②急性心包炎,R波为主的导联上ST 段广泛抬高,其特点是弓背向下的。
2(ﻫ)ST段下移>0.05mv。
①见于急性心肌缺血—心绞痛,R波与ST段的夹角>90℃时有意义②ST段下移与R波夹角<90℃无意义,偶见于心脏神经官能症。
7ﻫU波:是在T波后出现的振幅很低小的波,方向大体与T波一致,发生机制不清,U波明显增高者见于血钾过低。
意义:①正常人多无此波②低钾或心肌缺血时可出现u波。
ﻫ位置:T波之后0.02~0.04秒。
振幅:0.1~0.3mv (本部分结束,明天推出异常的ECG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