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1)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最伟⼤的发明之⼀,互联⽹,点亮时代之光,⼤数据,云计算互联⽹信息技术为代表。
科技⾰命⻛。
⼤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命⻛起云涌,前所未有的改变了⼈类的思维,⽣产⽣活和学习⽅式。
新时代的中国,牢牢把握的达7.5,占全球⽹⺠总数的1/5,互联⽹普及率达到54.3%,超出全球平均⽔平。
⽣产和消费84%个⾏政村通光纤,光⽹城市全⾯建成。
惠及13亿多⼈⺠。
移动互联⽹成果惠及13亿多⼈⺠,4G⽹络提速降费,领跑世界,建设⽹络强国的愿景,已经知⾜了,信息装备和技术正成为这个东⽅⼤国,赢得未来的强⼤驱动⼒。
这是许仁东⼀年之内第5次⻜往⻢尔代夫,印度洋上的千岛之国,即将铺设⼀条总⻓度1115公⾥。
海底⾼速光缆,全部连接起来,建成后,将⽀持⻢尔代夫由2g时代进⼊4G时代。
施⼯船停靠的这⽚海域,是⼯程最关键的,世界上最⻓的单根⽆接头海光缆将在这⾥铺设,是⼀个直径12⽶,⾼六的剧情了,这是铺设前最后⼀次检查,⻓达318.5公⾥,重220吨的海底光缆,是⽬前世界上最⻓的单根,⻓度是普通海光缆的三倍,都是这个超级海光缆的缔造者,他必须确保两个⼈就完好⽆损,制造超级海光缆的核⼼技术,远在5000公⾥外的中国⼯⼚这⾥是亚洲最⼤的光纤预制棒⽣产基地,也是超级海光缆的制造⼯⼚,机器丛林,场馆的光纤预制棒⽣产。
这是光纤预制棒的胚体,主要成分是⾼纯度⼆氧化硅和⼆氧化锗,要在超过1500摄⽒度的⾼温下烧结成光纤预制棒。
嗯。
嗯,整个过程,必须始终控制在±0.1摄⽒度,两层楼⾼的烧结炉,炉温变化从近300度到25度,多达⼏⼗个,⼯作⼈员必须密切监控。
20多个⼩时后,⾼纯净⽆⽓泡的烧制完成,影响烧结的因素及⼯艺参数有近千项,此前,核⼼技术⼀直被美国康宁,⽇本住友,欧洲普睿司曼等少数制造距离掌握,每⼀年我们都向别⼈去采购的话,是受制于⼈的。
这种收集精度稳定在0.1摄⽒度,研发了30多年,找到每⼀个参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消化和研发团队做了上万次试验,消耗了数百吨原材料。
大国重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其他动物社会的分道扬镳,始于工具的使用和制造。
学会使用工具,使人类不再弱小,在激烈的自然界竞争中得以生存。
而学会制造工具,则使人类走上了迅猛发展的快车道,最终成为大自然的主宰。
人类200多万年的进化史,就是一部工具制造的发展史。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巨大的进步,都离不开新的先进工具的创造。
蒸汽机的发明改进,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内燃机和发电机的制造,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而计算机的应用则将人类带到了信息化的时代。
如今,进入21世纪的人类社会,更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高速发展着。
这是一个繁华的世纪,同时又是一个竞争尤其激烈的世纪。
大国之间的博弈已不再单凭武力的威慑和征服,而是更多地依赖于经济和科技的竞争。
而一个国家的竞争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制造业的发达程度。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大国重器已成为其大国博弈的重要砝码。
首先,何谓大国重器。
大国重器指的是一个国家所能独立研制和生产的大型工业机器装备。
不同于一般的小型机器设备,它具有众多高科技含量,研制难度大,生产也很困难,但同时对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和其它相关行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大国重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和综合国力。
纵观人类近代发展史,几乎所有大国的崛起都离不开大国重器的发展。
18世纪,英国凭借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研制出了大量大型工业设备,使本国工业迅猛发展,经济实力大幅上涨,由此带来的是军事力量的强大。
正是凭借着这些大国重器所生产出来的先进武器设备,英国打开了一个个落后国家的大门,征服了一个个民族,占领了一块块殖民地,由此建立了一个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日不落帝国,并带来了帝国200多年的繁荣。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凭借着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和内燃机方面的巨大成就,制造业迅猛发展,尤其是在大型机器装备上引领世界,着名的伯虏克大炮就是出自德国重型工业基地伯虏克。
大国重器的发展带来德国经济的繁荣,由此使这个曾经诸侯林立的松散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成功超越英法,仅次于美国。
《大国重器》重点内容概述《大国重器》是一部以中国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纪录片。
该纪录片通过生动的画面和详实的数据,展示了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这些成就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片首先介绍了中国科技创新的背景和现状。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过去几十年,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世界上独立研发能力最强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科技创新实力不仅在于其庞大的科研团队和投入,更在于其全面的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环境。
接着,本片详细介绍了中国在不同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
首先是航空航天领域。
中国已经成功实现了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器的发射,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实现这一壮举的国家。
中国的载人航天计划不仅令世界瞩目,也为中国国内的航天科技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其次是信息技术领域。
中国在移动通信、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中国的移动支付、共享经济和电子商务等创新模式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借鉴对象。
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也在全球范围内崭露头角,成为世界领先的互联网科技企业之一。
本片还介绍了中国在能源、环保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
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加大了投入,推动了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
在生物技术领域,中国在基因编辑和生物医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人类健康和生命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片强调了科技创新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
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实现国家强盛的关键因素。
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和措施。
同时,中国也加强了国际科技合作,与世界各国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大国重器》这部纪录片,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成就和挑战。
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推动科技创新,不仅为自身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也为全球的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大国重器各集概要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大国重器》各集概要第一集:《国家博弈》装备强则国强。
古往今来,国与国之争,实质是装备制造业之争。
当前阶段,高端装备之争已上升为大国之间博弈的核心和不可或缺的利器。
2007年11月,中国瓮福集团在与欧美20多家公司的角逐和博弈中取胜,成功中标沙特全球最大磷肥装置的选矿项目。
他们管理团队又拿下了工程未来的管理项目。
作为项目总承包商,他们提振了约100亿元人民币的国内GDP 增长。
带动上百家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走出去。
当全世界的港口都在使用着中国的港机设备时,振华港机又走向更高更远的远洋海工装备,具有国际水准的深水钻井平台、海上石油铺管船、大型海上浮吊已经制造完成。
湘潭电机厂以电机为动力驱动轮子转动的几层楼高的300吨矿山电动轮自卸车,驰骋在国内外的大型矿山。
目前,收购了有“风车王国”之称荷兰的风电制造企业达尔文公司,并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下一代太阳能和陆地、海上风电设备的研制,这将在未来国际核心产业竞争中赢得先机。
第二集:《国之砝码》装核心技术是王道。
实现技术突破,才有讨价还价的资格,才能勇敢地对老外说不。
从百万吨乙烯工程到高端数控机床,再到工程机械的全面超越,国际垄断被一一冲破。
2009年,沈鼓集团自主研制的我国首台百万吨乙烯装置的心脏———裂解气压缩机组试车成功。
这标志着国家重大化工项目的核心主机从此实现自主独立制造,进口产品的价格被迫下降一半,价格的国家砝码越来越重。
大连光洋集团承担了国家的重大专项研制任务,走上了自我研制高端精密数控机床的艰难历程,打破了国外对精密机床出口中国的控制。
目前,其面积12000余平方米的“地下工厂”已经封顶,成功离他们越来越近。
与美国卡特彼勒同台较量,徐工集团实现了。
从50吨到1200吨全地面起重机,再到3600吨履带式起重机,徐工在不断超越。
不久前,徐工收购了德国的一家生产活塞的企业,三年后,受制于日本人的活塞产品将实现自给,这将使工程机械上的部分核心部件掌握在自己手中。
WORD 资料可编辑中国《超级工程》第一集:港珠澳大桥这是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这是由 33 根航母般巨大的沉管打造的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这是最巧妙的东西人工岛修筑方案,港珠澳大桥的建造备受瞩目。
它将连起世界最具活力经济区,对香港、澳门、珠海三地经济社会一体化意义深远。
看不见的危险复杂的海床结构,恶劣的自然环境,超长的跨海距离,工程师们要挑战海上建桥的极限。
伶仃洋上的每一次台风、巨浪、地震甚至是海水侵蚀对它来说都是一次致命的威胁。
这里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与航道之一,抵抗过往船只的撞击,保证航空的安全是工程师们必须接下的挑战。
它,改变生活为了航空的安全,桥梁的高度必须有所限制,而且一段深海航道也不够条件来修建大桥,工程师们提出了一个大胆而疯狂的想法:修建东西人工岛,联通跨海大桥与海底隧道。
港珠澳大桥势必会改变三地生活,香港会加快发展的脚步,澳门会走出来,珠海亦将面临更广阔的世界。
第二集:上海中心大厦这是一个关于上海的梦想,一个二十年前便开始的计划。
632 米,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把建筑造到600 米以上,它也是世界最高的绿色超级摩天大楼。
这是工程师们关于垂直城市的大胆想象,第一次在超高层建筑中使用双层玻璃幕墙,打造东方“空中花园” ,创造更为环保、舒适的未来空间。
Gensler 事务所的“龙型”方案从全世界 19 个顶尖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他们从哲学“极限”观念出发,打造大厦的愿景:“中国,永恒的未来” 。
该设计首次将开放式花园引入高层建筑, 19 种绿色技术实现最高绿色大厦的梦想,解决摩天大楼 20 多年来造价高、能耗大等一系列负面效应。
它是未来的上海新地标。
关键词一:空中花园Gensler 的设计师们将陆家嘴核心区域的开放式花园搬进摩天大楼之中,第一次在超高层建筑中使用双层玻璃幕墙保证了功能的实现,十多层做一次隔断,形成一个高挑、通透的中庭空间,这个空间集写字楼、酒店、零售、娱乐功能于一体,让人们尽享宽敞、舒适、悠闲的高空花园生活。
大国重器第一集观后感《大国重器》是一部讲述中国发展现代化国防科技事业的纪录片。
通过对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装备研发机构和军工企业的深入拍摄,展现了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接轨。
在《大国重器》第一集中,片中回顾了中国在核武器研制和航空航天领域的历程。
无论是核武器还是航天技术,中国都在经历了一系列困难和挑战之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历程可以说是艰辛而又危险的,但中国科学家们始终坚定不移地前行。
片中展示了中国核爆炸试验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
这一场景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在核武器领域的实力和坚定的核不扩散政策。
中国将核武器作为一种最后的手段,对外太平洋洲岛屿的核试验政策也早已停止,这体现了中国对和平发展和全球安全的高度负责态度。
此外,《大国重器》还介绍了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
片中展示了中国航天员的训练和航天器的发射过程,令人对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之快感到钦佩。
回顾历史,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曾经面对着严峻的挑战,如何突破西方制裁和技术封锁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但中国科学家们在各种困难面前毫不退缩,在国际沟通合作的基础上取得了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还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发并投入实际应用的高科技装备。
无人半潜式巡航潜艇、远征级极地科考船等国产装备的亮相表明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进步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和实验阶段,而是真正走向实用化。
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在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方面的竞争力越来越强。
通过观看《大国重器》第一集,我深刻认识到中国一直在加强国防科技领域的投入和研发力度。
大国重器的涉及面很广,不仅仅局限于核武器和航天技术,还包括了军医救死扶伤、信息化装备、网络空间和人工智能等。
这些都表明中国在国防科技领域有着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勇于超越的决心。
总之,通过观看《大国重器》第一集,我对中国在国防科技领域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深感震撼。
这部纪录片不仅展示了中国的科技实力,还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致力于和平与稳定的决心。
《大国重器》各集概要第一集:《国家博弈》装备强则国强。
古往今来,国与国之争,实质是装备制造业之争。
当前阶段,高端装备之争已上升为大国之间博弈的核心和不可或缺的利器。
2007年11月,中国瓮福集团在与欧美20多家公司的角逐和博弈中取胜,成功中标沙特全球最大磷肥装置的选矿项目。
他们管理团队又拿下了工程未来的管理项目。
作为项目总承包商,他们提振了约100亿元人民币的国内GDP增长。
带动上百家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走出去。
当全世界的港口都在使用着中国的港机设备时,振华港机又走向更高更远的远洋海工装备,具有国际水准的深水钻井平台、海上石油铺管船、大型海上浮吊已经制造完成。
湘潭电机厂以电机为动力驱动轮子转动的几层楼高的300吨矿山电动轮自卸车,驰骋在国内外的大型矿山。
目前,收购了有“风车王国”之称荷兰的风电制造企业达尔文公司,并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下一代太阳能和陆地、海上风电设备的研制,这将在未来国际核心产业竞争中赢得先机。
第二集:《国之砝码》装核心技术是王道。
实现技术突破,才有讨价还价的资格,才能勇敢地对老外说不。
从百万吨乙烯工程到高端数控机床,再到工程机械的全面超越,国际垄断被一一冲破。
2009年,沈鼓集团自主研制的我国首台百万吨乙烯装置的心脏———裂解气压缩机组试车成功。
这标志着国家重大化工项目的核心主机从此实现自主独立制造,进口产品的价格被迫下降一半,价格的国家砝码越来越重。
大连光洋集团承担了国家的重大专项研制任务,走上了自我研制高端精密数控机床的艰难历程,打破了国外对精密机床出口中国的控制。
目前,其面积12000余平方米的“地下工厂”已经封顶,成功离他们越来越近。
与美国卡特彼勒同台较量,徐工集团实现了。
从50吨到1200吨全地面起重机,再到3600吨履带式起重机,徐工在不断超越。
不久前,徐工收购了德国的一家生产活塞的企业,三年后,受制于日本人的活塞产品将实现自给,这将使工程机械上的部分核心部件掌握在自己手中。
大国重器第三季1~6集详解(一)
大国重器第三季1~6集详解
第1集:《引领未来的力量》
•介绍了大国重器第三季的背景和主题。
•强调了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着重介绍了一项重要科技项目的研发过程和成果。
第2集:《智能制造的领航者》
•探讨了智能制造在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介绍了一些国内领先的智能制造技术和应用案例。
•分析了智能制造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
第3集:《能源革命的引擎》
•分析了能源革命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介绍了我国在新能源领域取得的突破和成就。
•强调了我国在全球能源领域的影响力和地位。
第4集:《网络安全的守护者》
•讨论了网络安全对于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介绍了一些国内领先的网络安全技术和防护体系。
•分析了网络安全在信息时代的重要作用和挑战。
第5集:《航天梦的翱翔》
•探讨了航天技术对于国家科技实力和国防安全的重要性。
•介绍了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和成就。
•强调了我国航天事业对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的积极影响。
第6集:《全球视野的使者》
•分析了国际合作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介绍了我国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突出成绩和贡献。
•强调了开放与交流对于推动科技进步和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
以上是《大国重器第三季1~6集详解》的内容概要,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能增加人们对科技创新和国家发展的认识,激发科技创新的热情,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国重器有哪36个重器
中国的大国重器有蓝鲸号、天鲲号、天宫一号、水陆两栖飞机AG600、蛟龙号、首艘国产航母、港珠澳大桥、中国天眼等等。
蓝鲸号全长241米,宽50米,型深20.4米,是目前单臂起重能力最大的起重船。
总重64110吨,起重吊梁高98.1米,最大起重能力7500吨。
它既可以将吊具深入水下150米,又可以将重物提升到水上125米。
最高点130米,相当于40多层楼高,最高起重高度可达110米;整个浮吊船可同时容纳300人食宿作业,并设有直升机停机坪,自航速度达到11个节级。
它的一大特点就是起重臂可以放倒或旋转,十分灵活。
[cctv大国重器纪录片]大国重器纪录片全集大国重器纪录片全集一:纪录片《大国重器》观后感纪录片《大国重器》观后感11月6日,我国第一部大型高清工业电视纪录片《大国重器》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正式开播,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眼球,更是成为行业关注焦点。
这部电视纪录片历时两年多的时间,摄制组北上南下,深入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工程机械、重型装备、通用装备、港机装备、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等十余个重点领域,精选了全国18家行业领军企业,讲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国家博弈》、《国之砝码》、《赶超之路》、《智慧转型》、《创新驱动》、《制造强国》系列专题故事。
该片重点关注重大装备企业自主创新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成功经验,以全景式、史诗式、政论式的磅礴气势,用感人的讲故事手法,展现和讴歌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国家队方阵”,反映中国装备制造业艰难发展的曲折道路,以及振兴与崛起于当代的辉煌历程。
现在我们都在学习《大国重器》,这让我不得不想起清末的洋务运动,而洋务运动接下来还有预备立宪、戊戌变法和摧毁了封建社会的辛亥革命。
如果眼光再延伸一点,甚至能让我想起日本的明治维新。
大国重器的蓬勃,让我借助现代的传媒手段,通过些许的想象,看到在洋务运动时期的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等等兴旺起来的民族实业,也能透过记忆中路过的风景看到的荣宗敬荣德生们满怀救国大义的一腔热血,还有我自己曾经待过的湖北自强学堂,路过的汉阳铁厂遗址。
回到《大国重器》。
我看到了很多高精尖的设备,看到了高端制造业中聪慧的善于创新的现代工人,也看到了国内这些走在行业前沿的领军企业如何在国际商业环境中冲锋陷阵。
就连欧洲人在北车集团面对即将出厂的CRH系列动车组也在感叹,这才是欧洲的大工业梦想啊!可是很遗憾,我依然只看到“器物”层面的革新和创造,对于制度层面的改革,我没有很深的体会。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心中还有很多感想要说,而我要提的是,中国高端技术产业的研发和生产产业是必不可少的民生文化;并且,它与美国、西方乃至整个星球在进行着如火如荼的科技创新、市场竞争,及国力、国民智慧、毅力的较量。
大国重器纪录片1引言大国重器纪录片是一部展示中国科技创新与工业制造实力的纪录片系列。
本系列纪录片通过深入探讨中国最新科技成果和重要工业项目,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在新时代的科技创新与工业制造方面的巨大进步。
本篇文档将重点介绍《大国重器纪录片1》的主要内容。
纪录片概述和主题《大国重器纪录片1》主要介绍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重大成就。
通过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长征系列火箭、北斗导航系统等关键项目的深入报道,纪录片全面展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强大实力和潜力。
载人航天工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之一。
纪录片通过深入采访航天员、航天器研制团队和相关专家,揭示了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包括神舟系列飞船的研制和升空、天宫空间实验室的发射和使用等。
长征系列火箭长征系列火箭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骨干力量,为中国航天器发射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本纪录片通过对长征系列火箭的研制、发射和应用进行详细报道,向观众展示了中国火箭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
北斗导航系统北斗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为中国在高科技领域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支撑。
本纪录片通过对北斗导航系统的建设和应用进行深入探讨,展示了中国在导航领域的创新成果和发展前景。
纪录片拍摄手法和效果《大国重器纪录片1》采用了全程跟踪拍摄和专家解说结合的方式,通过近距离观察航天器的研制过程、实验场景和发射现场,使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国航天事业的辛勤付出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同时,纪录片还邀请航天专家进行解说,对技术原理、应用场景等进行详细介绍,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结论《大国重器纪录片1》通过展示中国在航天领域的重大成就,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在科技创新和工业制造方面的巨大进步。
通过本纪录片,观众可以深入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感受到中国在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强大实力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船型推介912020年第1期总第184期大国重器 ——“铁建风电01”船DOI :10.19423/ki.31-1561/u.2020.01.091“铁建风电01”船集自升式平台、自航运输、打桩施工、起重安装、动力定位、远洋调遣、近海作业、智能化施工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由中国铁建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投资打造,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MARIC)设计,启东中远海运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建造,是中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型自升自航式风电安装船。
“铁建风电01”船由船体、四桩腿、升降系统、起重和打桩系统组成,船首设置100 人的甲板楼,具备8 MW 及以下海上风机基础的打桩施工、塔筒吊装和风机安装能力,航区满足国际调遣与作业要求,甲板面积与可变载荷满足3套6 MW 或2套8 MW 风机组件运输与预装要求;本船还具备起重船(浮吊)海上作业应具有的功能和要求,浮态时降载吊重作业。
“铁建风电01”船为单壳船体、单甲板全焊接结构,局部设置双层底。
该船可抵御16级台风,能在恶劣海况下实现高精度安装。
大国重器 ——“铁建风电01”船表1 “铁建风电01”号主要参数“铁建风电01”船主要尺度及参数见表1。
“铁建风电01”船配备起重能力1 300 t 的绕桩吊,具备8 MW 及以下海上风机基础的打桩施工、塔筒吊装和风机安装能力。
该船配置了荷兰IHC 公司IHCS-3000液压打桩锤,是目前国内进口的最先进、能力最大的打桩锤之一;配置电力推进系统,主发电机组功率6×1 600 kW,停泊发电机组功率1×600 kW,应急发电机组功率1×400 kW。
艏部设 3 台电机输入功率900 kW 管道推进器,艉部设3 台电机输入功率1 800 kW 全回转舵桨。
其还配置先进的液压双动环梁升降装置,可实现平台的连续快速升降,提高了作业效率;配置先进的DP2级动力定位系统,在大大缩短平台就位时间的同时,满足安全冗余性要求;配备直升机甲板,便于施工作业人员的往来和交通。
《大国重器》第一集观后感《<大国重器>第一集观后感》看了《大国重器》第一集,我整个人都被震撼到了!这一集里展现的那些超级厉害的大国重器,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咱们国家的强大。
一开始,镜头就给到了那些巨大的机器设备,那场面,真是让人目瞪口呆。
巨大的塔吊、轰鸣的机床,还有那些复杂到让人眼花缭乱的生产线,每一个画面都充满了力量和科技感。
其中有个片段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就是关于盾构机的。
以前咱国家没有自己的盾构机,修建地铁啥的都得依靠进口,不仅价格贵得离谱,维修还得看人家外国人的脸色。
这就好比自己家装修,工具都是借别人的,坏了还得求着别人来修,那种憋屈劲儿就别提了。
但是咱们中国人可不服输!一批又一批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们,没日没夜地钻研、试验。
他们面对的困难那可不是一般的多,技术难题一个接着一个,资金也紧张。
可他们就是有那股子倔劲儿,非要把这盾构机给搞出来。
我仿佛能看到他们在实验室里,对着一堆图纸和零件,眉头紧锁,绞尽脑汁地思考着解决方案。
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但他们的眼神却始终坚定。
为了测试机器的性能,他们在工地上一待就是几个月,风吹日晒的,皮肤变得黝黑粗糙。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咱们国家自己的盾构机问世了!那一刻,所有人都欢呼雀跃,那种喜悦和自豪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这盾构机就像是一个争气的孩子,让所有人都为它骄傲。
再看看现在,咱们的盾构机不仅能满足国内的需求,还出口到了世界各地,让外国人也对咱们中国的技术竖起了大拇指。
这可真是太牛了!还有那些大型的数控机床,以前也是被国外垄断。
咱们的企业想要生产高精度的零件,就得花大价钱买人家的设备。
可现在不一样了,咱们自己研发的数控机床,精度高、效率高,一点儿也不比国外的差。
这背后是无数工人师傅们的辛勤付出。
他们在车间里,精心地调试着每一台机器,对待那些零件就像对待宝贝一样。
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螺丝,他们都要确保安装得严丝合缝。
大国重器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中国《超级工程》第一集:港珠澳大桥这是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这是由33根航母般巨大的沉管打造的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这是最巧妙的东西人工岛修筑方案,港珠澳大桥的建造备受瞩目。
它将连起世界最具活力经济区,对香港、澳门、珠海三地经济社会一体化意义深远。
看不见的危险复杂的海床结构,恶劣的自然环境,超长的跨海距离,工程师们要挑战海上建桥的极限。
伶仃洋上的每一次台风、巨浪、地震甚至是海水侵蚀对它来说都是一次致命的威胁。
这里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与航道之一,抵抗过往船只的撞击,保证航空的安全是工程师们必须接下的挑战。
它,改变生活为了航空的安全,桥梁的高度必须有所限制,而且一段深海航道也不够条件来修建大桥,工程师们提出了一个大胆而疯狂的想法:修建东西人工岛,联通跨海大桥与海底隧道。
港珠澳大桥势必会改变三地生活,香港会加快发展的脚步,澳门会走出来,珠海亦将面临更广阔的世界。
第二集:上海中心大厦这是一个关于上海的梦想,一个二十年前便开始的计划。
632米,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把建筑造到600米以上,它也是世界最高的绿色超级摩天大楼。
这是工程师们关于垂直城市的大胆想象,第一次在超高层建筑中使用双层玻璃幕墙,打造东方“空中花园”,创造更为环保、舒适的未来空间。
Gensler事务所的“龙型”方案从全世界19个顶尖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他们从哲学“极限”观念出发,打造大厦的愿景:“中国,永恒的未来”。
该设计首次将开放式花园引入高层建筑,19种绿色技术实现最高绿色大厦的梦想,解决摩天大楼20多年来造价高、能耗大等一系列负面效应。
它是未来的上海新地标。
关键词一:空中花园Gensler的设计师们将陆家嘴核心区域的开放式花园搬进摩天大楼之中,第一次在超高层建筑中使用双层玻璃幕墙保证了功能的实现,十多层做一次隔断,形成一个高挑、通透的中庭空间,这个空间集写字楼、酒店、零售、娱乐功能于一体,让人们尽享宽敞、舒适、悠闲的高空花园生活。
大国重器第1季构筑基石观后感《大国重器第1季构筑基石观后感》观看《大国重器第1季构筑基石》的时候,内心一直被一种难以言喻的澎湃情感所充斥着。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高铁制造的那一段。
看到庞大的高铁生产车间里,各种先进的机械设备有条不紊地运转着,无数的工人熟练地操作,焊接的火花四溅,就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
看到这里我感觉这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交通工具的生产过程,而是凝聚了无数中国人智慧和心血的伟大创造。
当时我就想到,当我们乘坐高铁风驰电掣般地穿梭在各个城市之间时,背后是这么庞大而复杂的一个工业体系在支撑着。
每一个零部件的精准制造,每一道工序的严格把控,都容不得半点差错。
那一枚枚小小的螺丝钉,那一根根坚固的钢梁,它们共同构成了高速行驶却又安全平稳的高铁,这就像是我国庞大工业体系中一个个默默奉献的小分子,组合起来就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还有在讲述大型桥梁建设的时候,那几乎横跨江海的巨大桥梁震撼着我的双眼。
那个场景让我深深为工程师们的勇气和智慧所折服。
在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打造出这样坚实耐用的桥梁。
还要应对诸如强风、水流等各种自然界的考验,真的是不可思议。
看完后我明白了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里,这样的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意义非凡。
这些桥梁联通了各个地区,让各个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人员交往更加便捷,就像是血管一样把整个国家有机地联系起来。
对了还记得那段,讲到盾构机的时候。
那简直就是地下工程的神器。
看到这个巨大的家伙在地下如同蚯蚓钻土一般轻松前进,却又在挖掘复杂的地下隧道时保持高效率和高稳定性,我不禁惊叹于科技的力量。
同时也认识到,我国在追求重工业发展道路上的决心。
国家不仅仅着眼于地上可见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地下这个相对复杂、对技术要求更高的空间开发也投入巨大精力。
这种全方位、多角度的发展格局使得我国能够在众多领域齐头并进。
整个观看过程中,我确实感受到我国工业发展的坚实步伐。
在面对国外技术封锁和诸多困难时,我们自身通过不断地努力探索、大胆创新,走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大国重器发展道路。
大国重器
1.谁拥有强的的装备制造,谁就会引领世界。
2.我们制造-推动繁荣和成长,我们创造-走向自立和强盛,我们前行-让梦想变为现实。
3.全球低迷的2009年,中国装备制造总产值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的制造业大国,正是在这样的新格局下,中国企业有了跻身国际高端装备制造竞争的底气。
4.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装备制造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就是大国的重器,中国要想强大,要实现中国梦,装备制造业是不可或缺的。
5.中国湘潭-这里是中国机电装备制造的摇篮。
6.中国每年的发电量中,火力发电占到了78%,然而每两分钟全国火电厂所产生的煤灰就可以倒满一个标准的游泳池,清洁能源的发展迫在眉睫,而中国风电仅占总发电量的2%,强大的制造能力使中国风电的装机容量迅速上升到世界第一,而且每年都在以70%的速度增长。
7.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蔡惟慈要更多地提升软能力,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来支撑我们的产品能够不断的技术升级。
8.2012年一股制造业回撤的风潮在西方国家弥漫开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强调,为了让美国经济基业长青,需要重振制造业,而近十年来中国装备制造的赶超,使得全球竞争格局已经悄然发生着改变,谁能制造出新的需求,谁就将创造未来。
9.时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装备制造业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技术水平,如果我们不会把这些重大装备国产化,中国就谈不上是个强国。
10.市场总是青睐那些富于远见并敢于冒险的企业。
11.一个国家要想不受制于人,有些东西就必须自己制造,无论过去的中国还是现在的中国。
12.上海宝马展-亚洲最大的国际工程机械展,宝马展是全球工程机械最大规模的展示和采购平台,1995年,当中国企业第一次参加宝马展时,只有一台装载机,18年过去,中国工程机械总产值已经达到6000亿元,而中国也成为宝马展的一个重要的举办国。
13.中国北车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余卫平一丝不苟的模仿,固定下来变成自己的行动标准和行动要求,通过第二阶段的固化后形成习惯化灵活自如的应用,有了第三阶段灵活自如的应用后就可以发现更多的问题,然后去优化它,通过不断地优化,形成了一个不断的创新的文化。
14.强强联手是一条通往世界工业制造第一集团军的捷径。
15.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蔡惟慈我们国家有一种偏颇,比较重视高学历,而不那么太重视高技能的培养。
16.从观念转型带动结构转型,以服务赢得先机,让机器充满智慧,这是中国制造迈向高端的国际路径。
17.过去10年,中国迅速成长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中国的工程机械制造业,也随之快速壮大,经过近十年的增长及扩张,当生产者放缓
前进的步伐时,一系列难题浮出水面,中国工程机械制造的部分中低端产品国内需求趋向饱和,产能过剩成为各家企业共同面临的难题,让人更担心的是美国正在进行的制造业回归,力图重塑制造业霸主的地位。
18.美国提出要重振制造业,它提出了个口号叫哪里发明,哪里制造。
19.中国上海-被称作工程机械制造业最顶级的展会,宝马展将在这里举行。
20.中国企业的产品转型和升级,不仅需要勇气,最需要和时间赛跑。
21.转型升级几乎是当前中国企业摆脱经营风险的最好途径,未来5到10年,对整个中国装备制造业来说都将是转型升级的重要时间窗口,机遇稍纵即逝。
22.从“十一五”到“十二五”转型的需求逐渐趋缓带来的挑战来找出我们今后的着力方向,最终的方向是更多地提升软能力,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来支撑我们的产品能够不断的技术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