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一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4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第一篇: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高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总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① 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
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① 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 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③ 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必修二《离骚》1.鞿羁: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名作动,约束)2.淫:谣诼谓余以善淫(动作名,淫荡的事)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4.死: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死)5.屈、抑:屈心而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6.步: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行)7.高: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加高)8.长:长余佩之陆离(使动,使……加长)9.涕:长太息以掩涕兮(名作动,流眼泪)10.哀:哀民生之多艰(为动用法,为……悲伤)11.朝夕:謇朝谇而夕替(名作状,在早晨,在晚上)12.善:亦余心之所善兮(形作动,崇尚,喜爱)1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14.屈:屈心而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15.步: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缓行)16.高长: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使动,使……高,加高使……长,加长)《兰亭集序》(一)名词作动词(1)一觞一咏(觞:喝酒)(2)映带左右(带:环绕)(二)动词作名词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眼睛、耳朵)(三)动词的使动(1)引以为流觞曲水(流:使……流)(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兴:使……兴,使……产生)(四)形容词作名词⑴ 群贤毕至(贤:有才有德的人、贤士)⑵ 少长咸集(少长:少者、年轻的人)⑶ 无丝竹管弦之盛(盛:热闹的场面)(五)形容词的意动(1)齐彭殇为妄作(齐:把……看作相等、相同看待)(2)当其欣于所遇(欣:以……为欣、对……感到高兴)(六)数词的意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七)副词作动词足以极视听之娱(极:尽情享受)《赤壁赋》(1)名词用作状语。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1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却,连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哪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何,哪里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何,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5、之①公从之——代词,此,代佚之狐的'建议(烛之武)许之——代词,这件事不患人不之知——代词,他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做全句的主语邻之厚,(乃)君之薄也——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一作主语,一作宾语,省略判断词谓语“乃” 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无义莲之爱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标志,无义;太子及宾客知此事者——“者”与“之”都是定语后置标志⑥公子驾车之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君(到,前往⑦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2《荆轲刺秦王》1、鉴赏荆轲形象,注意所用表现手法。
首先,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
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1.名词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晋军函陵驻扎,驻军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既东封郑以……为疆界与郑人盟结盟宦士三百人于吴使….做宦,帝王的仆隶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以礼相待无不bù之给….食物吃老臣病足患病赵王之子孙侯者封侯质于齐做人质树之以桑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然而不王者称王,此处指一统天下王无罪岁归罪,归咎狗髭食人食而不知检吃填然鼓之敲起鼓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2名词作状语夜缒而出在夜间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在早上;夕,在晚上既东封郑向东必庙礼之在庙堂上朝服衣冠在早上暮寝而思之在晚上能面刺寡人之过也当面日饮食得无衰乎每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事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上,向上;下,向下。
均作状语。
⒉动词活用今寡人不能。
才能。
其继有在者乎。
继承人。
若不阙秦。
使……阕。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使……尊。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则修文德以来之。
使……来,使……归顺。
既来之,则安之。
使……安定。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
使``````退⒊形容词活用越国以鄙远。
远方的国家。
共其乏困。
缺少的东西。
以待乏也。
物质匮乏的时候。
吊有忧,贺有喜。
忧愁的事;喜,高兴的事。
虽无四方之忧。
忧愁的事,指外患。
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羞恶之心。
邻之厚。
君之薄也。
厚,变雄厚;薄,削弱。
然后卑事夫差。
降低身份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羞辱,侮辱。
洁其居。
美其服。
洁,使……洁;美,使…..美。
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胜过。
谨庠序之教。
认真从事。
作动词。
特殊句式⒈判断句① 此寡人之罪也——这是我的过错。
② 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过去与吴国的战争,不是你们几个人的过错。
③ 是社稷之臣也。
④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⑤ 非我也,岁也。
⒉省略句① 以之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省略介词宾语“之”。
② 寡人请更对待吴国的态度省略动词宾语。
⒊倒装句⑴宾语前置①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长安君以何于在赵托自a.“以何”,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b.“自托”动宾短语宾语前置。
高一年级必修一语文知识(1)通假字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日晒)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致”通“至”,达到)(2)古今异义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参古义:验,检查。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疾古义:强。
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假古义:凭借,借助。
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
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
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
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
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3)词类活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故木受绳则直(直:形作动,变直)(4)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高一必修一语文必备知识点特殊句式判断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煣的工艺使它变成这样的。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远处的人能看得见;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天资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之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一、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也)——《烛之武退秦师》(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者,……也)——《荆轲刺秦王》(3)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也”表判断)——《荆轲刺秦王》(4)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也)——《鸿门宴》(5)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也)——《鸿门宴》(6)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也)——《鸿门宴》(7)亚父者,范增也(……者,……也)——《鸿门宴》(8)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鸿门宴》(9)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10)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鸿门宴》(11)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为”表判断)——《鸿门宴》二、状语后置(又叫介词结构后置或介宾短语后置)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应“于晋无礼”;应“于楚贰”)——《烛之武退秦师》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应“于郑伯言”)——《烛之武退秦师》③若亡郑有益于君(应“于君有益”)——《烛之武退秦师》④见燕使者(于)咸阳宫(应“(于)咸阳宫”见燕使者)——《荆轲刺秦王》⑤秦王购之(以)金千斤(应“(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荆轲刺秦王》⑥给贡职如郡县(即“如郡县给贡职”)——《荆轲刺秦王》⑦常痛于骨髓(应“于骨髓常痛”)——《荆轲刺秦王》⑧嘉为(之)先言于秦王(应“于秦王先言”)——《荆轲刺秦王》⑨燕王拜送于庭(应“于庭拜送”)——《荆轲刺秦王》⑩贪于财货(应“于财货贪”)——《鸿门宴》⑾具告以事(应“以事具告”) ——《鸿门宴》⑿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应“以沛公言具”) ——《鸿门宴》⒀长于臣(应“于臣长”)——《鸿门宴》⒁得复见将军于此(应“于此得复见将军”) ——《鸿门宴》三、宾语前置①夫晋,何厌之有(应“有何厌”。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②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应“如何”)——《荆轲刺秦王》③籍何以至此(应“以何”) ——《鸿门宴》④大王来何操(应“操何”) ——《鸿门宴》⑤沛公安在(应“在安”) ——《鸿门宴》⑥客何为者(应“为何”)——《鸿门宴》四、定语后置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千斤金”和“万家邑”)——《荆轲刺秦王》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应“知其事”宾客)——《荆轲刺秦王》③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应“侍(于)殿上群臣”)——《荆轲刺秦王》五、被动句①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荆轲刺秦王》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荆轲刺秦王》③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鸿门宴》④吾属今为之虏矣(“为”表示)——《鸿门宴》六、省略句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烛之武退秦师》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③(烛之武)许之——《烛之武退秦师》④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曰:……——《烛之武退秦师》⑤敢以(之)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⑥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⑦(秦伯)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⑧方急时,(秦王)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荆轲刺秦王》⑨皆(穿)白衣冠以送之(省略谓语)——《荆轲刺秦王》⑩秦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词)——《荆轲刺秦王》⑾人不敢与(之)忤视(省略宾语)——《荆轲刺秦王》⑿今闻(秦)购将军之首(省略宾语)——《荆轲刺秦王》⒀每念(之)常痛于骨髓(省略宾语“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一事)——《荆轲刺秦王》⒁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荆轲刺秦王》⒂荆轲有所待,欲与(之)俱(往)(介词宾语和谓语)——《荆轲刺秦王》⒃待吾客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荆轲刺秦王》⒄皆陈(于)殿下——《荆轲刺秦王》⒅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省略宾语)——《荆轲刺秦王》⒆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荆轲刺秦王》⒇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荆轲刺秦王》21比(于)诸侯之列——《荆轲刺秦王》22为(吾)击破沛公军——《鸿门宴》23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应。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假设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快乐。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附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 (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
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①假设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假设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附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假设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晒干;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8、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9、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10、自余为戮人;戮:同“戮”,刑辱;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二、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4、顺流而东;东进5、卧而梦;做梦6、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7、外与天际;交会二名词作状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三形容词作名词;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3、萦青缭白;青山,白水4、自远而至;远处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四形容词做动词;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2、穷回溪;走到尽头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五使动用法;1、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六意动用法;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3、孔子师郯子;以……为师;4、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侣,以……为友;5、始指异之;以……为异;三、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4、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7、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8、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9、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10、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11、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1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13、于是饮酒乐甚;古义:在这个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15、颓然就醉;古义:倒塌,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今义:精神萎靡不振16、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四、虚词归纳一而1、连词,表转折;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⑶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⑷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⑸惑而不从师;⑹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⑻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⑼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⑽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⑾而不知其所穷;⑿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⒀小学而大遗;2、连词,表修饰;⑴吾尝终日而思矣;⑵吾尝跂而望矣;⑶登高而招;⑷顺风而呼;⑸则群聚而笑之;⑹倚歌而和之;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⑻施施而行,漫漫而游;⑼攀援而登,箕踞而遨;3、连词,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连词,表并列;⑴蟹六跪而二螯;⑵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⑶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⑷侣鱼虾而友麋鹿;5、连词,表承接;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⑵人非生而知之者;⑶吾从而师之;⑷择师而教之;⑸正襟危坐,而问客曰;⑹披草而坐,倾壶而醉;⑺卧而梦;⑻觉而起,起而归;⑼自远而至;6、连词,表因果;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7、连词,表条件;穷山之高而止;8、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 二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三之1、代词;⑴青,取之于蓝;代靛青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⑶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⑷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指代童子⑸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⑹郯子之徒;代词,这⑺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⑻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⑼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⑽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⑾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⑿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⒀圣人之所以为圣;指代这件事2、助词;⑴不如须臾之所学;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⑵彼童子之师;的⑶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的⑷古之学者必有师;的⑸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的⑹月出于东山之上;的⑺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的⑼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⑽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⑾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的标志⑿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⒀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⒁苟非吾之所有;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⒂吾与子之所共适;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⒅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⒆不知日之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⒇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四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2、善假于物也;介词,表对象,可不译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比4、而耻学于师;向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6、其皆出于此乎从7、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向8、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9、月出于东山之上;从10、徘徊于斗牛之间;在11、于是饮酒乐甚;在1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13、渔樵于江渚之上;在14、寄蜉蝣于天地;在15、托遗响于悲风;给五乎1、介词,相当于“于”;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对⑵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在,比⑶相与枕藉乎舟中;在2、语气助词;⑴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反问,译为“吗”、“呢”⑵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测,译为“吧”、“呢”⑶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⑷呜乎师道之不复也可知矣表感叹,与“呜”连用,译为“唉”⑸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表反问,译为“吗”、“呢”⑹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表反问,译为“吗”、“呢”⑺而又何羡乎表疑问,译为“吗”、“呢”3、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⑵飘飘乎如遗世独立;⑶郁乎苍苍;⑷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⑸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六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平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七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五、一词多义一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3、吾从而师之;以……为师4、吾师道也;学习二传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文的着作三穷1、穷回溪;走到尽头2、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3、而不知其所穷;尽头四绝1、而绝江河;横渡2、不绝如缕;断五梦1、卧而梦;做梦2、梦亦同趣;名词六始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经2、始指异之;才3、游于是乎始;开始七则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却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那么八惑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九行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走路2、余嘉其能行古道;履行十复1、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再十一如1、纵一苇之所如;往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十二东1、东望武昌;向东2、顺流而东也;东下,东进十三然1、凌万顷之茫然;……的样子2、何为其然也这样十四所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2、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十五异1、始指异之;以……为异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独特十六特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特别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超出一般十七为1、余自为戮人;成为2、故为之文以志;介词,表目的3、輮以为轮;做十八夫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首语气助词2、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那十九道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传统六、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6、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7、是岁,元和四年也;二省略句1、鞣以之为轮;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4、吾从之而师之;5、始指之异之;三状语后置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善假于物也;4、而耻学于师;5、师不必贤于弟子;6、学于余;7、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8、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10、相与枕藉乎舟中;四定语后置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2、凌万顷之茫然;五宾语前置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何为其然也3、而今安在哉4、而又何羡乎六谓语前置;1、渺渺兮予怀;七被动句1、不拘于时;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八疑问句1、何为其然也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4、而今安在哉5、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七、特殊句式判断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煣的工艺使它变成这样的;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远处的人能看得见;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天资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授予业务知识、解释疑难问题的人;固定句式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聚细流,就不能成为江海;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在上面吃泥土,在下面饮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小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有个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奏;介词结构后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成的,但比水更冷;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以他为师;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在斗宿、牛宿之间徘徊;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知道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从师学习,有的不从师学习; 何为其然也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他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如果从没有变化的一方面去看,那么事物和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还羡慕什么呢被动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六艺经传都普遍的学习,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我以为永州的山,凡具有特别形态的,都有我的足迹;二翻译下列句子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博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天赋不是和一般人不同,是他们善于借助客观条件啊;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我曾经整天地思考,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办法成为江海;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一下就放下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而不停止,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是因为用心专一;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8、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9、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地位低贱,不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10、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那些教育儿童的老师,教孩子们读书,让他们学会停顿断句的,并非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的老师;1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断句停顿不理解,向老师学习,疑惑不能解决,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地方学习,而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是明白事理的;1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1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14、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15、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萧声呜咽,像含怨,像怀恋,像抽泣,像低诉;余音悠长,像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16、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如果从没有变化的一方面去看,那么事物和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还羡慕什么呢17、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森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每日带着随从登上高山,进入密林,走进弯弯曲曲的溪流,凡是有幽美的泉水和怪形岩石的地方,不论多么远,没有我们不到的;18、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我以为永州的山,凡具有特别形态的,都有我的足迹;19、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20、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虽说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
【高中语文】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导语】文言文是高一语文考试中关键的知识点,也就是高一语文考试中的必修考点之一。
下面就是清风右脑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必修课程一文言文知识点,期望对大家有所协助!高一语文知识点一.一词多义“之”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③将矣挑之(减少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⑤臣之青也,犹不如人(用作主谓之间,中止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作主谓之间,中止句子独立性)“以”“而”①吾无法晚用子,今急而求之,就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中承揽)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中承揽)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拎、用)“焉”①子亦存有有利矣(语气词)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并任词,“于之”,在那里)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备注:思索练三中“若、说道、言、鄙、微”自己整理至累积本上。
二.通假字①今旧矣,懦弱为也已(通在“矣”)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③秦伯说道(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三.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既东封郑(封,疆界。
这里用做动词,并使……沦为疆界)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并作动词,侵害)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⑥若亡郑而有利于君(并使动用法,并使……覆灭)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四.古今异义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②行李(古义为“使臣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覆”)五.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c.敢于以(之)愁神职(省略介词宾语,以之)(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并作宾语前置的标志)高一语文文言知识点小结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烛之武退秦师》一、字词读音汜(fá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阙(quē)秦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不知(zhì)杞(qǐ)子戍(shù)之失其所与(yǔ)二、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3、秦伯说(“说”通“悦”)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三、古今异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1)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2)以为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1)行李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2)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
今义:疲劳。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夫(fú)人古义:那人夫(fū)人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四、词类活用烛之武退秦师(动词使动用法,使……退)且贰于楚也。
(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军)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在晚上)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既东封郑(名词作状语,在东边)既东封郑(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动词作名词,恩惠)若不阙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五、一词多义封①既东封郑(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疆界)②又欲肆其西封(疆界)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表转折,连词)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来,表目的,连词)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⑤以乱易整(用,介词)之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②邻之厚,君之薄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③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词,这件事)④子犯请击之(代词,指秦军)⑤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焉①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③子亦有不利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其①君之其难也(代词,代“越国以鄙远”这件事)②共其乏困(代词,代“行李”)③又欲肆其西封(代词,晋国)④失其所与(代词,晋国)⑤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六、其他重要实词虚词1、实词:烛之武退秦师(军队)辞曰(推辞)夜缒而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敢以烦执事(办事的官吏,这是对对方的敬称)越国义鄙远(越过)亡郑以陪邻(增加)且君尝为晋军赐矣(恩惠)许君焦、瑕(答应)朝济(渡河)夕设版(修筑防御工事)何厌之有(满足)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阙秦(侵损、削减)唯君图之(考虑)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派遣)(戍守)失其所与(结交、亲附)以乱易整(替代)2、虚词: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假如)犹不如人(尚且)今老矣(语气词)然郑亡(然而)敢以烦执事(敬词,表示冒昧)郑既知亡矣(已经)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况且)夫晋(句首发语词)唯君图之(希望)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表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因人之力而敝之(介词,依靠)七、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是寡人之过也(语气词2、状语后置“也”表判断)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2、状语后置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之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一、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也)——《烛之武退秦师》(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者,……也)——《荆轲刺秦王》(3)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也”表判断)——《荆轲刺秦王》(4)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也)——《鸿门宴》(5)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也)——《鸿门宴》(6)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也)——《鸿门宴》(7)亚父者,范增也(……者,……也)——《鸿门宴》(8)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鸿门宴》(9)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10)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鸿门宴》(11)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为”表判断)——《鸿门宴》二、状语后置(又叫介词结构后置或介宾短语后置)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应“于晋无礼”;应“于楚贰”)——《烛之武退秦师》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应“于郑伯言”)——《烛之武退秦师》③若亡郑有益于君(应“于君有益”)——《烛之武退秦师》④见燕使者(于)咸阳宫(应“(于)咸阳宫”见燕使者)——《荆轲刺秦王》⑤秦王购之(以)金千斤(应“(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荆轲刺秦王》⑥给贡职如郡县(即“如郡县给贡职”)——《荆轲刺秦王》⑦常痛于骨髓(应“于骨髓常痛”)——《荆轲刺秦王》⑧嘉为(之)先言于秦王(应“于秦王先言”)——《荆轲刺秦王》⑨燕王拜送于庭(应“于庭拜送”)——《荆轲刺秦王》⑩贪于财货(应“于财货贪”)——《鸿门宴》⑾具告以事(应“以事具告”) ——《鸿门宴》⑿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应“以沛公言具”) ——《鸿门宴》⒀长于臣(应“于臣长”)——《鸿门宴》⒁得复见将军于此(应“于此得复见将军”) ——《鸿门宴》三、宾语前置①夫晋,何厌之有(应“有何厌”。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②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应“如何”)——《荆轲刺秦王》③籍何以至此(应“以何”) ——《鸿门宴》④大王来何操(应“操何”) ——《鸿门宴》⑤沛公安在(应“在安”) ——《鸿门宴》⑥客何为者(应“为何”)——《鸿门宴》四、定语后置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千斤金”和“万家邑”)——《荆轲刺秦王》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应“知其事”宾客)——《荆轲刺秦王》③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应“侍(于)殿上群臣”)——《荆轲刺秦王》五、被动句①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荆轲刺秦王》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荆轲刺秦王》③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鸿门宴》④吾属今为之虏矣(“为”表示)——《鸿门宴》六、省略句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烛之武退秦师》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③(烛之武)许之——《烛之武退秦师》④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曰:……——《烛之武退秦师》⑤敢以(之)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⑥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⑦(秦伯)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⑧方急时,(秦王)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荆轲刺秦王》⑨皆(穿)白衣冠以送之(省略谓语)——《荆轲刺秦王》⑩秦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词)——《荆轲刺秦王》⑾人不敢与(之)忤视(省略宾语)——《荆轲刺秦王》⑿今闻(秦)购将军之首(省略宾语)——《荆轲刺秦王》⒀每念(之)常痛于骨髓(省略宾语“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一事)——《荆轲刺秦王》⒁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荆轲刺秦王》⒂荆轲有所待,欲与(之)俱(往)(介词宾语和谓语)——《荆轲刺秦王》⒃待吾客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荆轲刺秦王》⒄皆陈(于)殿下——《荆轲刺秦王》⒅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省略宾语)——《荆轲刺秦王》⒆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荆轲刺秦王》⒇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荆轲刺秦王》21比(于)诸侯之列——《荆轲刺秦王》22为(吾)击破沛公军——《鸿门宴》23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鸿门宴》24毋从(之)俱死也——《鸿门宴》25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鸿门宴》26则与(之)一生彘肩——《鸿门宴》27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28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鸿门宴》29加彘肩(于盾)上——《鸿门宴》30沛公军(于)霸上——《鸿门宴》31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32卫士仆(于)地——《鸿门宴》33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鸿门宴》34毋从(其)俱死也——《鸿门宴》35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其)饮——《鸿门宴》36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七、固定结构(1)失其所与(结交的同盟者)“所“字结构形式:所+动词——《烛之武退秦师》(2)将奈何(“奈何”,可译为“怎么办”)——《荆轲刺秦王》(3)岂可得哉(“岂……哉”,表反问,“怎么……呢”)——《荆轲刺秦王》(4)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有……用来)——《荆轲刺秦王》(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没有……用来)——《荆轲刺秦王》(6)孰与君少长(“……孰与……”,“……比较……哪一个……”) ——《鸿门宴》(7)何辞为(“何……为”,反问句,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 ——《鸿门宴》(8)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用来……的)——《鸿门宴》八、古今异义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3.约为婚姻。
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4.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5.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6. 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7. 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8.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以南。
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9.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10.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11.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12.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13.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14.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15.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九、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日夜,名词作状语,在白天在夜里3.函封之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4.发尽上指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5.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6.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7.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9.头发上指。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0道芷阳间行。
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11.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二)使动用法1.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动用法,使……听见2.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4.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5. 拔剑撞而破之。
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6.既东封郑。
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7.若不阙秦。
阙,使动用法,使……削减。
8.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9.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三)意动用法1.太子迟之名词的意动用法,迟,认为……迟缓2.群臣怪之名词的意动用法,怪,认为……奇怪3.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鄙,把……当作边邑(四)名词作动词1.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②沛公军霸上。
2.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去.①樊於期乃前曰。
②又前而为歌曰。
③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左右既前,斩荆轲。
3.白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上白色的衣服,戴上白色帽子。
皆白衣冠以送之。
4.朝服,名词用作动词,穿上朝服。
乃朝服,设九宾。
5.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6.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①亡去不义。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7.范增数目项王。
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8.若入前为寿。
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8. 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9.刑人如恐不胜。
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0.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
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五)形容词用作动词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2. 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六)用作名词1. 沛公今事有急。
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2. 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3. 此亡秦之续耳。
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