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文言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整理
- 格式:ppt
- 大小:123.00 KB
- 文档页数:23
文言文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一、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判定形式,调整提前宾语到动词后现代文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动词谓语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
其常见的类型有三种:1.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吾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吾未之见也。
莫我知也夫!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动词宾语的前置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吾谁欺?欺天乎?介词宾语一般也前置微斯人,吾谁与归?君奚为不见孟轲也?国胡以馈之?3.通过“之”、“是”提前宾语: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为我们这些臣子担心)。
率师以来,惟敌是求(只寻找敌人)。
[应用体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
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节选自《吕氏春秋·高义》)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译文:今天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采纳我的建议,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
定语后置句——察看标志词,译成定语修饰中心词定语后置句是指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把定语放到了中心词之后的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
定语后置句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亲昆弟在真定者,已遣人存问。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
[应用体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欧阳公讳晔,字日华。
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
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
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
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
文言文阅读之特殊句式一、知识结构文言句式,一般指与现代汉语表示形式有较大不同的几种文言句式。
所谓有较大不同,以判断句为例。
判断句,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用判断词“是”表示,而在古代汉语中则主要用“……者,……也”的形式来表示。
常见的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几种。
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汝是大家子(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贱人。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有标志(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天下人嘲笑)(2)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徒见欺。
(……白白地被欺骗)(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2>无标志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3、斯用兵之效也。
⏹4、赵尝五战于秦⏹5、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6、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8、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9、暴霜露二、词类活用⏹1、非兵不利,战不善⏹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4、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5、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6、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8、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一、特殊句式⏹1、此三者,吾遗恨也⏹2、请其矢,盛以锦囊⏹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4、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6、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8、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9、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二、词类活用⏹1、盛以锦囊,负而前驱⏹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3、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一、特殊句式⏹1、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2、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3、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4、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5、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6、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1、惟兄嫂是依2、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3、未可以为信也。
4、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5、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未始以为忧也。
6、吾实为之,其又何尤!7、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8、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9、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10、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二、词类活用⏹1、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2、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3、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特殊句式⏹1、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沁园春长沙》1.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意动用法,视……如粪土,表示鄙视。
《短歌行》1.契阔谈讌“讌”同“宴”。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通假字列缺霹雳:“列”通“裂”。
(二)古今异义1.烟涛微茫信难求信,古义指实在,副词,今义是书信,名词。
2.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今义是熄灭。
3.势拔五岳掩赤城拔,古义超出,今义抽出。
(三)词类活用1.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3.栗深林兮惊层巅栗、惊,均为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战栗”、“使……惊骇”。
4.云青青兮欲雨雨,名词作动词,下雨。
(四)名词用作状语1.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2.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3.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
(五)句式:省略句1.海客谈瀛洲,(大海)烟涛微茫(瀛洲)信难求;2.对此欲倒(于)东南倾;3.一夜飞渡(于)镜湖月;4.(我)脚著谢公屐;5.(我)且放白鹿青崖间。
《琵琶行》(一)句式1.互文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也可以叫“异义对应”)(译:主人和客人一起下了马,来到船上)3.省略(1)初为《霓裳》后《六幺》“平行语省略”(王力《汉语诗律学》提法)省掉“为”与之相同的还有:“今年欢笑复明年(欢笑)”、“春江花朝秋(江)月夜”(2)本长安倡女省略谓语,“本(是)长安倡女”(3)使快弹数曲省略“之”,琵琶女,“使(之)快弹数曲”(4)送客湓浦口省略“于”,在,“送客(于)湓浦口”(5)感斯人言省略“于”,被,“感斯(于)人言”(6)沉吟放拨插弦中省略“于”,在,“沉吟放拨插(于)弦中”4.状语后置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转徙于江湖间”为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江湖间转徙”。
5.介宾短语后置(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向。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之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一、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也)——《烛之武退秦师》(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者,……也)——《荆轲刺秦王》(3)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也”表判断)——《荆轲刺秦王》(4)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也)——《鸿门宴》(5)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也)——《鸿门宴》(6)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也)——《鸿门宴》(7)亚父者,范增也(……者,……也)——《鸿门宴》(8)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鸿门宴》(9)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10)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鸿门宴》(11)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为”表判断)——《鸿门宴》二、状语后置(又叫介词结构后置或介宾短语后置)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应“于晋无礼”;应“于楚贰”)——《烛之武退秦师》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应“于郑伯言”)——《烛之武退秦师》③若亡郑有益于君(应“于君有益”)——《烛之武退秦师》④见燕使者(于)咸阳宫(应“(于)咸阳宫”见燕使者)——《荆轲刺秦王》⑤秦王购之(以)金千斤(应“(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荆轲刺秦王》⑥给贡职如郡县(即“如郡县给贡职”)——《荆轲刺秦王》⑦常痛于骨髓(应“于骨髓常痛”)——《荆轲刺秦王》⑧嘉为(之)先言于秦王(应“于秦王先言”)——《荆轲刺秦王》⑨燕王拜送于庭(应“于庭拜送”)——《荆轲刺秦王》⑩贪于财货(应“于财货贪”)——《鸿门宴》⑾具告以事(应“以事具告”) ——《鸿门宴》⑿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应“以沛公言具”) ——《鸿门宴》⒀长于臣(应“于臣长”)——《鸿门宴》⒁得复见将军于此(应“于此得复见将军”) ——《鸿门宴》三、宾语前置①夫晋,何厌之有(应“有何厌”。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②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应“如何”)——《荆轲刺秦王》③籍何以至此(应“以何”) ——《鸿门宴》④大王来何操(应“操何”) ——《鸿门宴》⑤沛公安在(应“在安”) ——《鸿门宴》⑥客何为者(应“为何”)——《鸿门宴》四、定语后置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千斤金”和“万家邑”)——《荆轲刺秦王》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应“知其事”宾客)——《荆轲刺秦王》③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应“侍(于)殿上群臣”)——《荆轲刺秦王》五、被动句①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荆轲刺秦王》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荆轲刺秦王》③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鸿门宴》④吾属今为之虏矣(“为”表示)——《鸿门宴》六、省略句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烛之武退秦师》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③(烛之武)许之——《烛之武退秦师》④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曰:……——《烛之武退秦师》⑤敢以(之)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⑥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⑦(秦伯)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⑧方急时,(秦王)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荆轲刺秦王》⑨皆(穿)白衣冠以送之(省略谓语)——《荆轲刺秦王》⑩秦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词)——《荆轲刺秦王》⑾人不敢与(之)忤视(省略宾语)——《荆轲刺秦王》⑿今闻(秦)购将军之首(省略宾语)——《荆轲刺秦王》⒀每念(之)常痛于骨髓(省略宾语“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一事)——《荆轲刺秦王》⒁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荆轲刺秦王》⒂荆轲有所待,欲与(之)俱(往)(介词宾语和谓语)——《荆轲刺秦王》⒃待吾客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荆轲刺秦王》⒄皆陈(于)殿下——《荆轲刺秦王》⒅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省略宾语)——《荆轲刺秦王》⒆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荆轲刺秦王》⒇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荆轲刺秦王》21比(于)诸侯之列——《荆轲刺秦王》22为(吾)击破沛公军——《鸿门宴》23欲呼张良与(之)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