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系统生物学

系统生物学

系统生物学
系统生物学

系统生物学

摘要:现代系统生物学是一门新兴的,整在不断发展的交叉学科。依据Hood的定义:系统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系统中所有组成成分(基因、mRNA、蛋白质等)的构成,以及在特定条件下这些组分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本文主要是就系统生物学的起源,方法进行说明。

关键词:系统生物学模型分析

作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发起人之一,美国科学家莱诺伊·胡德(Leroy Hood)也是系统生物学的组学(omics)生物技术开创者之一。依据Hood的定义:系统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系统中所有组成成分(基因、mRNA、蛋白质等)的构成,以及在特定条件下这些组分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也就是说,系统生物学不同于以往的实验生物学——仅关心个别的基因和蛋白质,它要研究所有的基因、所有的蛋白质以及组分间的所有相互关系。正是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和信号转导系统等生物系统科学的发展的基础上,孕育了系统生物学。反之,系统生物学的诞生进一步提升了后基因组时代的生命科学研究能力。

系统生物学的工作流程主要分为四步:

(1)对选定的某一生物系统的所有组分进行了解和确定,描述出该系统的结构,包括基因相互作用网络和代谢途径,以及细胞内和细胞间的作用机理等,以此构造出一个初步的系统模型。

(2)系统地改变研究对象的内部组分(如基因突变)或外部生长条件,然后观测在这些情况下系统组分或结构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包括基因表达、蛋白质表达和相互作用、代谢途径等的变化,并把得到的有关信息进行整合(系统与层级)。

(3)模型上述现象并求解、机理分析与预测,把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与根据模型预测的情况进行比较,并对初始模型进行修正。

(4)根据修正后的模型的预测或假设,设定和实施新的改变系统状态的实验,重复第二步和第三步,不断地通过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修正和精练。

系统生物学的目标是得到一个理想的模型,使其机理分析与理论对于现象的预测能够反映出生物系统的真实性。

系统生物学的主要手段就是建模,但它不同于以往的生物数学的建模,而是对于生物系统的建模,是整合目标下的建模。也就是,即要对于每个生物层次的各个生物系统建立模型,而且还要将不同层次的系统之间的关联结构建模。如果将不同系统的集合称为系统簇的话,系统生物学将对生物系统的这个簇结构建模。

对于不同的研究对象,我们也要选择不同的建模方法,我也对一些系统生物学模型作了一些了解,我主要了解了以下三种模型:

(1)结构主义建模方法,它是注重系统的结构分析,建立结构的专业模型并且通过对数学结构的对应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2)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其主要作用是对生物系统行为的预测。动力学的数学模型方法很多,连续的微分方程组和代数方程组,离散的迭代格式、布尔方程组,随机的马氏过程和随机微分方程组等等。动力系统模型求解,特别对于高维问题,通常使用定性分析与计算模拟,可以确定系统状态的动态变化,例如稳定的吸引子、周期和混沌吸引子等等。这些动态解表示了系统长时间的发展趋势,对于生物系统有主要的预测意义。同时,不同状态下的网络的静态结构的差异,有助于从结构角度理解生物系统不同状态的区分方法。例如正常细胞的基因网络与疾病状态的基因网络结构特征的稳定的差别,可以帮助发觉关键基因和区别两类细胞,往往可以用于医学诊断。

(3)正向建模与逆向建模。正向建模是通过集成各个独立的关联性实验数据(数据量小)构建网络,包括从文献和数据库查找相应的数据。这种方法适合于网络基本已经构建,需要

补充完善,或者需要仿真时确定个别参数。这种方法也称为自下而上的建模。而逆向建模从系统因子的大量事实数据,例如高通量的基因表达谱数据利用各种数学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发掘因子之间的关联关系,以及通过基因缺失数据发现关联关系等。可以批量产生关联关系。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数据挖掘的方法发挥着特别有效的作用。此外,分类、聚类以及统计相关性方法都有重要作用。这种方法通常也称为自上而下的。当然,真正使用时,往往是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形成更有价值的方法。

在我们建立模型时,通常都必须进行简化假设,而一种简化称粗粒度假设。事实上,一切规律都只会在某种确定的粗粒度假设下才会出现,原始的详细的数据一般不表现出规律性。

在数学模型建立之后,我们也需要对之进行分析,希望从模型中得到已知现象的原因或者预测一些新的知识与现象。而分析方法我主要了解了三种。

(1)静态机理分析方法,包括静态模型分析与井太敏感性分析。静态模型分析,即结构特征分析。例如,反映复杂网络的结构特性的统计量的计算与分析(最短路径、平均度、聚类系数、度分布、介数等等)。特征分析一方面利用比对产生结果,同时在参数集合中发现规律。不同状态下的网络的静态结构的差异,有助于从结构角度理解生物系统不同状态的区分方法。例如正常细胞的基因网络与疾病状态的基因网络结构特征的稳定的差别,可以帮助发觉关键基因和区别两类细胞,往往可以用于医学诊断。

而静态敏感性分析,主要是指参数对于结构改变的敏感性。当某些参数对于结构敏感时,我们常常会用参数分析的方法来进行结构变化的分析。例如,我们在分析两种状态(正常与疾病)的网络的关联的丰富和紧密性变化时,可能发现平均度是敏感的,于是我们可以用平均度比对分析关联性。

(2)动态机理分析方法,其主要研究的是系统的行为,过程与趋势。包括以下三种分析方法:

①动力学分析这里主要应用数学动力系统理论,例如稳定性分析、分叉分析、混沌吸引子分析、分形分析等。目的在于分析系统的动态发展趋势,以及影响动力学发展的参数(结构稳定性分析)等。例如,基因网络的节点微分方程组可以分析基因网络的发展与变化,启示功能的变化。

②结构演化分析动力学分析是基于结构确定的,也就是微分方程组模型是确定的情况。但是,生物实际是环境或内因的变化往往会改变系统的关联性,从而改变结构。这种网络结构的动态改变如何分析和数学表示成为十分重要的数学模型问题。复杂网络理论积累了一些方法,但是对于系统生物学的要求相差很远。例如,我们的研究发现,癌症的不同发展期的基因网络,相关的功能基因组可以是相同的,但是连接结构发生很大变化。

③局部动态分析生物系统中,除了系统的整体动力学以外,局部的动态分析同样十分重要。例如各种调控路径的发掘、代谢路径的控制等等。因为无论是医学和生物学,都需要有具体的机理细节,往往是直接有用的知识。

(3)鲁棒性分析。鲁棒性(robustness)就是系统的健壮性。是指控制系统在一定(结构,大小)的参数摄动下,维持某些性能的特性。它是在危险状况下系统生存的关键。生物系统是高度鲁棒性的,这是生物在长期适应环境中在结构设计上的进化结果。生物鲁棒性一般基于4种分析策略:

一、多种控制模式利用在系统中设计多种控制模式实现鲁棒性,例如前馈和反馈等。前馈是指对系统反应可预测情况下设计应对策略;反馈是指当期望的输出值与实际需要的数据发生误差,设计减小误差的控制输入调整输入以得到更接近实际需求的输出回路。

二、冗余是生物最常用的方法,可以用多通路完成同一个功能,也可以设计回路,例如,在网络中设计重复基因或共表达基因,多通路信号转导和代谢回路等在不同条件下可以实现

功能互补;

三、模块化设计保证系统的一部分失效不会扩散到整个系统,也容易使进化过程中高效特性得以保持。细胞系统就是一个典型的模块系统结构,它的物理结构划分保证细胞功能的实现和稳定。例如,P53的突变细胞周期检验点,从而导致癌症。但是并没有破坏代谢途径,细胞仍然可以继续增殖。

四、结构稳定性设计这是一般性的,例如基因调控网络对于很宽的参数范围和遗传改变都稳定,往往通过设计多回路或者其他结构稳定性设计,使得产生多个吸引子且对应同一个功能的不同状态,从而保障在参数变化和遗传变异下功能的稳定。

应该说,模型的分析与应用是多方面与多角度的,目前远没有充分的理解,这是系统生物学研究中扑朔迷离的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的系统生物学研究还只是初步使用动力学建模方法来定量描述系统的动态演化行为,这种方法对简单巨系统是适用的,但是在运用到复杂适应性系统时就会表现出很多的局限性,有很多问题就不能解决。生物体系统的复杂程度超乎我们的想象,现阶段不宜研究整个生物体系统,可以从研究“小系统”(生物体中具有一定功能、相对独立的部分,将其看成一个“系统”)开始,当然如何正确地分析这个小系统本身也不是件易事。

参考文献:系统生物学导论:生物回路的设计原理/(以色列) U.阿隆著王冀飞等译系统生物学.哲学基础

课本第七章

201200140044 贾鑫硕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技术思考题答案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技术思考题答案 1. 用油镜观察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在载玻片和镜头之间加滴什么油?起什么作用? 答:应该先用擦镜纸将镜头擦干净,以防上次实验的污染.操作时,先低倍再高倍.用完要擦掉油.加香柏油,作用是增加折光率,也就是增加了显微镜的分辨率.油的折光率和分辨率成反比(有公式),同时与波长成正比. 2. 列表比较低倍镜、高倍镜及油镜各方面的差异。为什么在使用高倍镜及油镜时应特别注意避免粗调节器的误操作答:使用高倍镜和油镜时镜头距离标本较近,而粗调节器的调节幅度较大,粗调节器的误操作会使镜头大幅度向标本移动,很容易损坏标本和镜头。一般先用低倍镜找到物象后换到高倍镜,就只需要用细调节器了。 3. 什么是物镜的同焦现象?它在显微镜观察中有什么意义? 答:在一般情况下,当物像在一种物镜中已清晰聚焦后,转动物镜转换器将其他物镜转到工作位置进行观察时,物像将保持基本准焦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物镜的同焦。利用这种同焦现象,可以保证在使用高倍镜或油镜等放大倍数高、工作距离短的物镜时仅用细调节器即可对物像清晰聚焦,从而避免由于使用粗调节器时可能的误操作而损坏镜头或载玻片。 4. 影响显微镜分辨率的因素有哪些? 答:物镜的NA 值(物镜的数值孔径)与照明光源的波长 5. 根据你的实验体会,谈谈应如何根据所观察微生物的大小,选择不同的物镜进行有效地观察 答:细菌用油镜,真菌用高倍镜。都是先用低倍镜找到目标后,再用高倍镜调到合适的视野和合适的清晰度。 答:放线菌、酵母菌、多细胞真菌相对较大,用放大40 倍的物镜就可以看了,细菌小,要用放大1000 倍的物镜看,感觉还很小。病毒那就要用电子显微镜看了。 6. 哪些环节会影响革兰色染色结果的正确性?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答:涂片环节、加热固定环节、脱色环节;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脱色环节 7. 进行革兰氏染色时,为什么特别强调菌龄不能太老,用老龄细菌染色会出现什么问题? 答:着色不均,染色效果不好。阴性阳性不明显分不太清楚,问题是:不便于显微镜下观察是阳性菌还是阴性菌 8. 革兰氏染色时,初染前能加碘液吗?乙醇脱色后复染之前,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应分别是什么颜色? 答:不可以。因为碘与染料会结合成大分子,使得染料分子不能穿过细胞的细胞壁,对

细胞生物学教案(完整版)汇总

细胞生物学教案 (来自https://www.doczj.com/doc/4012398644.html,)目录 前言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细胞结构概观 第三章研究方法 第四章细胞膜 第五章物质运输与信号传递 第六章基质与内膜 第七章线粒体与叶绿体 第八章核与染色体 第九章核糖体 第十章细胞骨架 第十一章细胞增殖及调控 第十二章细胞分化 第十三章细胞衰老与凋亡

前言 依照高等师范院校生物学教学计划,我们开设细胞生物学。 一、学科本身的重要性 要最终阐明生命现象,必须在细胞水平上。细胞是生命有机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生命寓于细胞之中,只有把各种生命活动同细胞结构相联系,才能在细胞水平上阐明各种生命现象。世界著名生物学家Wilson(德国人)曾说过:“一切生物学问题的答案最终要到细胞中去寻找”。 二、学科发展特点 细胞生物学涉及知识面广、内容浩繁且更新迅速。它同生物化学、遗传学形成生命科学的鼎立三足,既是当代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又是生命科学赖以发展的基础。 三、欲达到的目的 通过系统地学习细胞生物学,丰富细胞学知识,以适应当代人类社会知识结构发展的需求,也是为考研做准备。 本课程讲授51学时,实验21学时,共72学时。 参考资料 1 De.Robertis,《细胞生物学》,1965年(第四版);1980年(第七版)《细胞和分子生物学》 2 Avers,“Molecular Cell Biology”, 1986年 3 Alberts,《细胞的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1989年 4 Darnell,《分子细胞生物学》,1986年(第一版);1990年(第二版)“Molecular Cell Biology”5郑国錩,细胞生物学,1980年,高教出版社;1992年,再版 6 郝水,细胞生物学教程,1983年,高教出版社 7 翟中和,细胞生物学基础,198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8 韩贻仁,分子细胞生物学,198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由科学出版社再版 9 汪堃仁等,细胞生物学,1990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0 翟中和,细胞生物学,199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再版 11 郑国錩、翟中和主编《细胞生物学进展》, 12翟中和主编《细胞生物学动态》,从1997年起(1—3卷),北师大出版社 13徐承水等,《分子细胞生物学手册》1992,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4徐承水等,《现代细胞生物学技术》1995,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15徐承水,《细胞超微结构研究》2000,中国国际教育出版社 学术期刊、杂志 国外:Cell、Science、Nature、J.Cell Biol.、J.Mol. Biol. 国内: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实验生物学报、细胞生物学杂志等

医学细胞生物学

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名词解释: 1.基粒:线粒体内膜的内表面上突起的圆球形颗粒. 2.细胞呼吸:在细胞内特定的细胞器内,在氧气的参与下,分解各种大分子物质,产生二氧化碳; 与此同时,分解代谢所释放出的能量储存于ATP中. 3.转位接触点:在线粒体的内外膜上存在一些内外膜相互接触的地方,此处膜间隙变狭窄. 4.ATP合酶复合体:这种物质就是基粒,是线粒体内膜内表面上突起的圆球形颗粒. 5.热休克蛋白70:与大多数前体蛋白结合,使前体蛋白打开折叠,防止已松弛的前体蛋白聚集. 6.基质导入序列(MTS):一种N端具有一段富含有精氨酸,赖氨酸,丝氨酸,苏氨酸的氨基酸序列,介导在细胞质中合成的前体蛋白输入到线粒体基质的信号. 问答: 1.线粒体的标志酶? 内膜标志酶为细胞色素氧化酶,外膜标志酶为单胺氧化酶,基质的标志酶为苹果酸脱氢酶, 膜间腔的标志酶为腺苷酸激酶. 2.线粒体基质蛋白的转运条件及过程? (1)需要条件:基质导入序列和分子伴侣NAC和Hsp70 (2)转运过程: a.前体蛋白与受体结合 b.mthsp70可与进入线粒体腔的前导肽链交联,防止了前导肽链退回细胞质. c.定位于线粒体内膜上,切除大多数蛋白的基质导入序列. d.多肽链需在线粒体基质内在分子伴侣的帮助下,重新折叠并成熟形成其天然构象,以行 使其功能,形成有活性的蛋白质. e.跨膜运输是单向的,需水解ATP提供能量. 3.细胞内葡萄糖彻底氧化转变为能量的反应部位和主要过程? a.葡萄糖在细胞质中进行糖酵解产生丙酮酸和NADH,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氧化脱羧生 成乙酰CoA. b. 乙酰CoA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三羧酸循环产生NADH和FADH2. c.在线粒体内膜进行的氧化磷酸化偶联是能量转换的关键. 4.基粒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有头部,柄部和基片;功能有催化ADP磷酸化生成ATP,控制质子流和基粒是氧化磷酸化作用的关键装置. 5.试述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基础? 外膜:外膜是一层包围在线粒体表面的单位膜,厚约6nm,仅含少量酶蛋白. 内膜:约4.5nm,折叠形成嵴,富含各种酶蛋白,内膜上有电子传递链和基粒,有转运蛋白和各种转运系统. 膜间腔:内外膜之间空隙组成的空间,宽约6~8nm,富含可溶性酶,底物和辅助因子. 基质:含有线粒体DNA,RNA,各种酶蛋白和核糖体. 基粒:每个线粒体大约有10000~100000个,在基粒的头部具有酶活性. 6.简述线粒体的化学组成特点? a.蛋白质:线粒体的主要成分,多分布于内膜和基质,又分为可溶性和不溶性,又有很多酶系. b.脂类:占线粒体干重较多,大部分为磷脂. c. DNA和完整的遗传系统. d.多种辅酶. e.含有维生素和各类无机离子.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标准 使用专业:食品工艺与检测 参考学时:60 制定单位: 执笔: 审核: 审定: 制定时间:2011年10月10日 一、课程定位 《食品微生物学》是依据食品工艺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设置的,是该专业的核心课之一,是学生接受专业课学习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教学环节。介绍了食品微生物学的历史、食品微生物的种类、形态结构及其生长的基本知识,以及微生物代谢与菌种保藏;致病性微生物;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应用;食品的安全性及质量控制以及由食品传播的疾病等食品微生物方面的知识。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必须很好地掌握食品微生物学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学习食品中常见微生物与致病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生理、代谢、生长方式和规律等基础知识,使学生明确微生物的特性及其与食品的关系,了解微生物既可以在食品制造中起有益的作用,又可通过食品给人类带来危害。使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学前沿动态,开阔微生物食品产业的视野,培养学生独立从事本学科研究的能力和典型微生物食品集约化、现代化加工工程设计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内容

四、教学条件 (一)教师任职条件 1.专任教师 (1)从事与食品相关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多年,熟悉食品生产、检验的技能与知识; (2)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能够示范食品生产、食品检验、食品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过程; (3)能够指导学生开展食品生产、食品检验、食品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 2.兼职教师 (1)从事食品生产与研发工作多年,精通食品生产与检验的标准与方法体系。 (2)能够指导学生食品生产、食品检验、食品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 (二)实践教学条件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实践在校内实训楼进行,实训楼具有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设备。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细胞生物学未来情况

浅谈细胞生物学未来情况 11生科111003015 康明辉 摘要:著名生物学家威尔逊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提出“一切生物学关键问题必须在细胞中找寻”。细胞是一切生命活动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科学。细胞生物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其核心可归结为遗传和发育问题。遗传是在发育中实现的,而发育又要以遗传为基础。当前细胞生物学的主要发展趋势是用分子生物学及物理、化学方法,深入研究真核细胞基因组的结构及其表达的调节和控制,以期从根本上揭示遗传和发育的关系,以及细胞衰老、死亡和癌变的原因等基本生物问题,并为把遗传工程技术应用到高等生物,改变其遗传性提供理论依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取得很大进展,这些进展促进了细胞结构和功能调控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 关键词:细胞遗传生物学发育 细胞生物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其核心可归结为遗传和发育问题。遗传是在发育中实现的,而发育又要以遗传为基础。当前细胞生物学的主要发展趋势是用分子生物学及物理、化学方法,深入研究真核细胞基因组的结构及其表达的调节和控制,以期从根本上揭示遗传和发育的关系,以及细胞衰老、死亡和癌变的原

因等基本生物问题,并为把遗传工程技术应用到高等生物,改变其遗传性提供理论依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取得很大进展,这些进展促进了细胞结构和功能调控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 目前对细胞研究在方法学上的特点是高度综合性,使用分子遗传学手段,对新的结构成分、信号或调节因子的基因分离、克隆和测序,经改造和重组后,将基因(或蛋白质产物)导入细胞内,再用细胞生物学方法,如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电镜、免疫细胞化学和原位杂交等,研究这些基因表达情况或蛋白质在活细胞或离体系统内的作用。分子遗传学方法和细胞生物学的形态定位方法紧密结合,已成为当代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学上的特点。另一方面,用分子遗传学和基因工程方法,如重组技术、、同源重组和转基因动植物等,对高等生物发育的研究也取得出乎意料的惊人进展。对高等动物发育过程,从卵子发生、成熟、模式形成和形态发生等方面,在基因水平的研究正全面展开并取得巨大进展。自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以来,取得了出乎意料的迅速进展。2000年6月,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发布了“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可称之为“人类基因草图”,这个草图实际上涵盖了人类基因组97%以上的信息。从“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中我们可以知道这部“天书”是怎样写的和用什么符号写的。2001年2月,包括中国在内的六国科学家发布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基本信息”,这说明人类现在不仅知道这部“天书”是用什么

免疫学在生物学和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免疫学在生物学和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一、免疫学与医学 免疫学的发展及其向医学各学科的渗透,产生了许多免疫学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如免疫理学、免疫遗传学、免疫药理学、免疫毒理学、神经免疫学、肿瘤免疫学、移植免疫学、生殖免疫学、临床免疫学等。这些分支学科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现代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免疫学的发展必将在恶性肿瘤的防治、器官移植、传染病的防治、免疫性疾病的防治、生殖的控制,以及延缓衰老等方面推动医学的进步。 二、免疫学与生物学 免疫系统对自己与非己的识别,以及对自己成分的免疫耐受和对非已成分的免疫应答,都涉及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细胞内信号传导和能量转换等生命过程的基本特性。 免疫系统的功能受遗传控制。目前对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遗传控制还知之甚少。免疫遗传学的研究第一次揭开了机体生理功能系统的遗传控制机制。这对在基因水平研究机体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免疫细胞在发育成熟的过程中都伴随有膜表面标志的变化。在发育的任何阶段发生恶性变的免疫细胞,都具有其固有的、特定的膜标志。这些不同分化阶段的恶性肿瘤细胞是研究细胞恶性变机制的理想模型,对研究恶性肿瘤发生学具有重要意义。 MHC基因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免疫球蛋白基因表达的等位排斥现象的研究、免疫球蛋白以及其他免疫分子基因的研究、对DNA结合蛋白调节细胞因子表达的研究等都大大地丰富了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促进了对真核细胞基因结构和表达调控的认识。免疫学技术的发展,为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单抗的应用给生物科学的发展带来了突破性的变革;免疫组化技术与分子杂交技术的结合,使得对基因及其表达的研究可达到定量、定性、定位的程度。显然,免疫学在生物学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三、免疫学与生物技术的发展 回顾免疫学的发展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免疫学每一步重要进展都推动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免疫学在抗感染方面的巨大成功,促进了生物制品产业的发展。人工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的应用,有力地控制了多种传染病的传播。在过去30年中,免疫学的巨大进展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广阔的范围内,推动了生物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用细胞工程产生的单克隆抗体,用基因工程产生的细胞因子为临床医学提供了一大类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新型药物。这些新型药物主要着重于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则副作用较少,因而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上具有传统药物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以免疫细胞因子和单克隆抗体为主要产品的生物高技术产业,已成为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部门。

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

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期末复习资料) 细胞遗传 名解: 主动运输: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直接利用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跨膜转运过程. 细胞周期: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为止所经历的过程。 限性一传: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不管其性质是显性的还是隐形的,由于性别限制只在 一种性别得以表现,而在另一种性别不能表现的现象。 阈值:再多基因遗传病中,当一个个的易患性达到一定的限度时,这个个体就将患病, 这个易患性的限度就称为阈值。 核型:一个体细胞的全部染色体按照照丹佛体制排列后所构成的图像。 核型分析:对核型进行染色体数目,形态特征的分析过程。 分子病: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蛋白质分子结构或数量异常,引起机体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 基因诊断:利用DNA重组技术在分子水平上检测人类遗传病的基因缺陷以诊断遗传病。 基因治疗:就是利用重组DNA技术,将具有正常基因及其表达所需的序列导入到病变细胞活体细胞中,以替代或补偿基因的功能,或抑制基因的表达, 从而达到治疗遗传病的目的。 填空: 细胞学是研究细胞的结构,形态,生理功能以及生活史的科学。 细胞是生物形态结构的基本单位,生理功能的基本功能,生长发育的基本单位和遗传变异的基本单位。 DNA分子的主要功能是遗传性息的贮存,复制,转录。内膜系统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过氧化物体。 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氧化磷酸化,合成ATP,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选择:

生物学包括发酵工程 遗传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是核苷酸 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具高度稳定性 细胞无选择地吞入固体物质的过程为吞噬作用 内质网膜的标志酶是葡萄糖-6-磷酸酶 细胞内消耗游离氧的代谢发生在线粒体 下列关于线粒体的描述错误的是线粒体中大多数的蛋白质是mtDNA编码 可被秋水仙素破坏的细胞骨架成分是微管 以下药物中秋水仙碱是研究微管的重要工具药物 细胞骨架主要包括微丝,微管,中间纤维 核仁的主要功能是核糖体的装配场所 核质比反映了细胞核和细胞体积之间的关系,当核质比变大时,说明细胞值不变而核变大 癌细胞的最主要且最具危害性的体征是不受控制的恶性增殖 一般认为细胞癌变是细胞去分化的结果 人的ABO血型………….这说明基因突变具有多向性 多基因病中,随之亲属级别的降低,患者亲属的发病风险将迅速降低 染色体的带的表示方法是1.区2.臂3.染色体4.带 对孕妇和胎儿损伤最小的产前诊断方法是B超 问答: 蛋白质的合成与细胞中那些超微结构有关? 答:蛋白质的合成与细胞中多种超微结构有关。细胞核是细胞内遗传物质的贮存,复制及转录的主要场所;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和装配机器;内质网膜为核糖体附着提供了支架结构,一些蛋白质合成后,需要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糖蛋白,然运转至相应部位;高尔基复合体能对一些蛋白质进行加工和修饰,使之成为特定功能的成熟蛋白质,还要对合成的蛋白质进行分选和运输。 比较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肿瘤是细胞异常增殖所形成的细胞群,具有异常的形态,代谢和功能。它生长旺盛,常呈现持续生长。它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就是癌症。

系统生物学综述doc

系统生物学:整合各种组学的信息和方法 姓名:王玉锋 学号:061023050 20世纪生物学经历了由宏观到微观的发展过程,由形态、表型的描述逐步分解、细化到生物体的各种分子及其功能的研究。70年代出现的基因工程技术极大地加速和扩展了分子生物学的发展;90年代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生命科学史上第一个大科学工程,开始了对生物全面、系统研究的探索;2003年已完成了人和各种模式生物体基因组的测序,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的生命密码。人类基因组计划和随后发展的各种组学技术把生物学带入了系统科学的时代。 系统生物学是在细胞、组织、器官和生物体整体水平研究结构和功能各异的各种分子及其相互作用,并通过计算生物学来定量描述和预测生物功能、表型和行为。也就是说,系统生物学是以整体性研究为特征的一种大科学。系统生物学将在基因组序列的基础上完成由生命密码到生命过程的研究,这是一个逐步整合的过程,由生物体内各种分子的鉴别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到途径、网络、模块,最终完成整个生命活动的路线图。 借助于基因组和转录组的序列、功能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的方法,可以绘制特定有机体的转录组图、蛋白质组图、相互作用图谱、表型组图及所有转录物和蛋白的定位图。这种整合的组学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消除单种组学研究方法中带来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给出基因产物及其相互作用和关系的更好的功能性注释,有利于相关的生物性假设的生成。基于这些整合数据的计算学的方法可以模拟生物过程的进程。系统生物学可以被看作是个种组学方法的整合、数据的整合、生物的系统化和模型化。 系统生物学的特点: 和以往系统科学研究复杂系统相比,系统生物学的研究将更为复杂和困难。非生物的复杂系统一般由相对简单的元件组合产生复杂的功能和行为,而生物体是由大量结构和功能不同的元件组成的复杂系统,并由这些元件选择性和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产生复杂的功能和行为。因此,我们要建立多层次的组学技术平台,研究和鉴别生物体内所有分子,研究其功能和相互作用,在各种技术平台产生的大量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计算生物学用数学语言定量描述和预测生物学功能和生物体表型和行为。 系统生物学也将使生物学研究发生结构性的变化。长期以来,生物学研究是在规模较小的实验室进行的,系统生物学研究将由各种组学组成的大科学工程和小型生物学实验室有机结合实施的。系统生物学研究也将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进行学科交叉和国际合作,如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单体型图谱计划、人类表观基因组学计划等。 系统生物学的技术平台: 系统生物学的主要技术平台为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相互作用组学和表型组学等。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分别在DNA、mRNA、蛋白质和代谢产物水平检测和鉴别各种分子并研究其功能。相互作用组学系统研究各种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发现和鉴别分子机器、途径和网络,构建类似集成电路的生物学模块,并在研究模块的相互作用基础上绘制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图谱。表型组学是生物体基因型和表型的桥梁,目前还仅在细胞水平开展表型组学研究。 计算生物学可分为知识发现和模拟分析两部分。知识发现也称为数据开采,是从系统生物学各个组学实验平台产生的大量数据和信息中发现隐含在里面的规律并形成假设。模拟分析是用计算机验证所形成的假设,并对体内、外的生物学实验进行预测,最终形成可用于各种生物学研究和预测的虚拟系统。 系统生物学的工作流程: 系统生物学的基本工作流程有这样四个阶段。首先是对选定的某一生物系统的所有组分进行了解和确定,描绘出该系统的结构,包括基因相互作用网络和代谢途径,以及细胞内和细胞间的作用机理,以此构造出一个初步的系统模型。第二步是系统地改变被研究对象的内部组成成分(如基因突变)或外部生长条件,然后观测在这些情况下系统组分或结构

医学生物学知识点资料

医学生物学知识点

医学生物学知识点 第一章生命的特征与起源 1.生命的基本特征★★★(9条 p7-p9) ①生命是以核酸与蛋白质为主导的自然物质体系 ②生命是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功能结构体系 ③生命是以新陈代谢为基本运动形式的自我更新体系 ④生命是以精密的信号转导通路网络维持的自主调节体系 ⑤生命是以生长发育为表现形式的“质”“量”转换体系 ⑥生命是通过生殖繁衍实现的物质能量守恒体系 ⑦生命是以遗传变异规律为枢纽的综合决定体系 ⑧生命是具有高度时空顺序性的物质运动演化体系 ⑨生命是与自然环境的协同共存体系 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1.细胞的发现(时间、人物)(P10) 1665年,英国物理科学家胡克。 2.细胞学说的基本内容(4条)p13 ①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②所有细胞都具有共同的基本结构 ③生物体通过细胞活动反映其生命特征 ④细胞来自原有细胞的分裂

3.细胞的基本定义(4条)p14 ①细胞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单位。一切有机体均由细胞构成(病毒为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除外); ②细胞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在有机体的一切代谢活动与执行功能过程中,细胞呈现为一个独立的、有序的、自动控制性很强的独立代谢体系; ③细胞是生物有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单位。生物有机体的生长与发育是依靠细胞的分裂、细胞体积的增长与细胞的分化来实现的。绝大多数多细胞生物的个体最初都是由一个细胞——受精卵,经过一系列过程发育而来的; ④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具有遗传的全能性。人体内各种不同类型的细胞,所含的遗传信息都是相同的,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来的,他们之所以表现功能不同是有于基因选择性开放和表达的结果。 4.细胞体积守恒定律(p14) 器官的大小与细胞的数量成正比,而与细胞的大小无关,这种关系有人称为“细胞体积守恒定律”。 5.细胞的主要共性(3条) ①所有细胞都具有选择透性的膜结构 ②细胞都具有遗传物质 ③细胞都具有核糖体 6.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表2-1)

细胞生物学论文

细胞生物学概述 摘要:细胞生物学是以细胞为研究对象,从细胞的整体水平、亚显微水平、分子水平等三个层次,(斯。诺。美。A11-走在生物医学的最前沿)以动态的观点,研究细胞和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生活史和各种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细胞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分支学科之一,主要是从细胞的不同结构层次来研究细胞的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从生命结构层次看,细胞生物学位于分子生物学与发育生物学之间,同它们相互衔接,互相渗透。 英文摘要:Cell biology is to cell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rom the three levels of the overall level of the sub microscopic level, cells, molecular level (,. Connaught. Beauty. A11- in the forefront of biomedical) from the dynamic point of view,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ells, cell and organelle of the life history and various life activities of the discipline. Cell biology is one of the frontier branch of modern life science, mainly is the basic rule to study cell from different hierarchy of life activities of cells. From the life structure and arrangement,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is located between cell biology molecular biology, their mutual connection, mutual penetration. 关键字:细胞学说显微技术遗传物质 前言: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特殊性决定了个体的特殊性,因此,对细胞的深入研究是揭开生命奥秘、改造生命和征服疾病的关键。在我国基础学科发展规划中,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和生态学并列为生命科学的四大基础学科。 主体:细胞生物学(cell biology)是研究细胞结构、功能及生活史的一门科学。现代细胞生物学从显微水平,超微水平和分子水平等不同层次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及生命活动。细胞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分支学科之一,主要是从细胞的不同结构层次来研究细胞的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从生命结构层次看,细胞生物学位于分子生物学与发育生物学之间,同它们相互衔接,互相渗透。一、细胞生物学简史 从研究内容来看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显微水平、超微水平和分子水平。i从时间纵轴来看细胞生物学的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的阶段:

现代生物学与医学

现代生物学与医学 医学院邵逸夫医院 黄悦 [摘 要] 本文回顾了生物学和医学发展的历程,展望了现代医学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现代生物学技术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的发展,现代生物学技术使现 代医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正遭遇着严峻挑战。 [关键词] 生物学技术, 医学, 现代生物学,正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着,其影响之广泛,意义之深远,是以往任何科学技术所不可比拟的。随着现代生物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渗透,各种强有力研究手段的运用,现代医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人类社会经历了200多万年的漫长历史,已经发展到了高度文明的阶段。伴随着古代科学技术的萌芽,产生过巴比伦、中国、印度和希腊的古代文明;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近代科学技术使得欧洲成了近代世界文明的中心;而现代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正处在现代生物学革命时代。 一、医学的历史发展与生物学技术发展相一致 医学是人类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有了人类,就有了医疗活动。医学的发展,经历了原始医学、经验医学、实验医学和现代医学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医学的特点和发展水平,都是同当时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一致的。 在原始社会,人们在生产实践中逐渐懂得了一些医学卫生知识,这是医学的萌芽,还谈不上科学形态的医学。到了奴隶社会,由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才有可能出现专门从事医疗工作的医生,产生了医学。古代埃及、巴比伦、中国和印度等人类文化的摇篮中,产生了经验医学。这也是与当时低水平的生物学发展相一致的。随着生物学的进一步发展,自16世纪开始了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近代实验医学时代。16、17世纪的主要成就在于基础医为。到18、19世纪,医学的重点已经转移到了临床医学。经过300多年,人们借助于近代科学技术,在细胞水平上,对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对疾病的症状和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极大地拓展了医学的领域。 进入20世纪以来,由于生物学技术的渗透,各种强有力的研究手段的运用,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本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环节的结合,根据课程的性质、任务、要求及学习对象,将课程内容分二个层次:基础性实验、专业性实验。基础性实验主要围绕着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而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和基本实验方法;专业性实验主要围绕着微生物学在食品方面的应用而设计,要求学生能把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和基本实验方法应用到食品生产、加工、检测中去。 二、课程目标 《食品微生物实验》是继《微生物学》课程之后而开设的独立实验课程,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补充,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可作为食品工程、发酵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作为食品工程、发酵工程专业的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微生物学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更需要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实验方法及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巩固和加深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及这些方法在食品中的应用,进一步加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为今后工作打扎实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四、课程实施 (一)课时安排与教学建议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是食品类必修课,系主干实验课程。一般情况下,每周安排2课时,

(二)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要求 1、本课程实验单独设课,开课时,任课教师需要向学生讲清课程的性质、任务、要求、课程安排和进度、实验守则及实验室安全制度等。 2、实验前要求学生必须先预习实验技术指导,进入实验室后,由实验教师讲解完有关实验内容之后,方可开始做实验。 3、实验2~5人为1组,实验由学生独立完成,出现问题,教师要积极引导,但不得包办代替。 4、实验一律在相关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师和实验人员要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5、任课教师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实验前清点学生人数,实验中按要求做好学生实验情况及结果记录,实验后认真填写实验开出记录。 五、教材编写与选用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材要在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下,实行多样化。可以选用高等学校教材[如沈萍主编的《微生物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也可以选用公认的水平较高的其它教材或自编教材。 六、课程评价 本课程采用平时实验成绩、总结报告成绩来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其中平时实验成绩占70%,总结报告成绩占30%。 实验成绩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量化标准详见有关规定。

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试题及答案考试时间

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试题及答案考试时间:60分钟 二、填空题(30分,每空1分) 1. 同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交叉发生在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2. 8个初级精母细胞经减数分裂最终可形成32个精子,其中含X的精子有16个,含Y的精子16个;8个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最终可形成8个卵细胞和24个第二极体,卵细胞中性染色体都是X染色体。 3. 遗传的三大定律是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互换定律。 4. 分离定律适用于受1对等位基因控制的1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5. 自由组合定律适用于不同染色体上的2对或2对以上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其细胞学基础是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其实质是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6. 丈夫0型血,妻子B型血,孩子可能出现O或B血型,不可能出现A或AB 血型。 7. 数量性状的相对性状之间差别微小,中间有许多过渡类型,性状的变异分布是连续的,不同的个体之间只有量的差别。 8.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在分子结构上发生的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也称为点突变;分为体细胞基因突变和生殖细胞基因突变。 5.在DNA转录过程中,起模板作用的那条DNA单链称为模板链,又称为非编码链。而与其互补的、不起模板作用的另一条DNA单链称为非模板链,又称为编码链 简答和计算题(40分) 1.简述分离定律内容、细胞学基础及实质(10分)。 2.(15分)一位色觉正常的女性,她的母亲色觉正常,父亲是红绿色盲患者。这位女性与一位红绿色盲男性结婚,试问: (1)这位女性及其父母的基因型是什么(4分) (2)他们婚后所生男孩患红绿色盲的可能性是多少(3分) (3)他们婚后所生女孩患红绿色盲的可能性是多少(3分) 3(15分).假若人群中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携带者频率为1/60。一个人的弟弟患此病,请问: (1)这个人是携带者的可能性是多大(3分) (2)这个人如果与他的姨表妹结婚,所生子女患此病的风险如何(3分) (3)这个人如果随机婚配,所生子女患此病的风险如何(3分) (4)计算结果说明了什么(3分)

医学生物学复习提纲

医学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1 生物学的概念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的本质,并探讨生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种生命科学。 2 生命的基本特征 核酸、蛋白质:生命大分子——共同的物质基础; 细胞——相似的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新陈代谢——高度一致的生命基本运动形式; 信息传递——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统一机制; 生长和发育——生物体由量变到质变的表现形式; 生殖——生命现象无限延续的根本途径; 遗传和变异——决定和影响生命现象的中枢; 进化——生命活动的全部历史; 生物与环境的统一——生命自然界的基本法则。 3 生物大分子的概念;蛋白质和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和核酸等,它们分子结构复杂,分子量大,分子中载有生命活动的信息,是在生命有机体中担负各种各样生理功能的有机化合物。生命大分子是一切生命有机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蛋白质:由许多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的大分子多聚体。 4 核酸的种类分布和分子组成。 核酸:核酸是由许多核苷酸构成的多聚体。 核苷酸:由磷酸、戊糖和含氮碱基构成。 核酸主要包括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主要分布于细胞质和少量细胞核内;脱氧核糖核酸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和线粒体。 5 DNA、RNA的结构和功能。 DNA 结构分为一级结构和二级结构: 一级结构:脱氧核苷酸由3’-5’磷酸二酯键结合成多核苷酸; 二级结构:DNA 双螺旋结构。 DNA 分子能够指导细胞中蛋白质合成,进而控制细胞中蛋白质的合成、组成和各种代谢反应的完成。DNA具有自我复制能力,从而逐代传递遗传信息。RNA:不同核糖核酸由3’-5’磷酸二酯键连接;多呈链状,某些通过单键自身回折形成假 DNA 由两条走向相反的互补核苷酸链构成,两条链均按同一中心轴呈右手螺旋,两链依靠彼此的碱基在双螺旋内侧形成氢键连接。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2 个氢键),G—C(3个氢键)。

《食品微生物》教案

一、《食品微生物》教学内容 (一)目的和任务 1.教学的目的 学生在学习了解有关食品微生物基本理论知识(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等)的基础上,能熟练掌握微生物的显微镜观察技术、微生物培养基的制作技术和微生物的接种操作技术,进一步掌握利用微生物进行常见发酵食品生产的技术,并能有效进行发酵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教学的要求 1)标准的校内小型生产型实训室,面积200㎡,并配备相应的配套设施设备。其中,包括:光学显微镜、不锈钢锅、水浴锅、超净工作台、杀菌锅、恒温培养箱、玻璃器皿(试管、三角瓶、培养皿、移液管等)。 2)配备一名实训指导教师。 3)相关教学软件、影像及图片资料。 4)铅笔、彩色染料笔、图画纸、坐标纸等 (二)实训所需设备设施及实验地点 1、校内生产型实训环境 标准的校内小型生产型实训室,面积200㎡,并配备相应的配套设施设备。其中,包括:光学显微镜、不锈钢锅、水浴锅、超净工作台、杀菌锅、恒温培养箱、玻璃器皿(试管、三角瓶、培养皿、移液管等)。 生产设备先进,配套良好,使用效率高,效果好。 2、校外实训基地: 千禾食品有限公司、苏东坡酒业有限公司、吉香居食品有限公司、蒙牛乳业眉山公司等。 (三)教学项目及学时分配 1

2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1、考核实行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其中过程考核占60%,包括平时表现和任务考核;结果考核占40%,主要是期末综合技能考核。 (五)教材及参考资料 1唐艳红,王海伟.《食品微生物》. 2.无锡轻工业学院编写:调味品酿造加工技术 二、附录

(一)《食品微生物》理论教学教案 1、《微生物概论》

食品微生物教学大纲与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课程号:0432904 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英文名称:Food Microbiology 周学时:5.0 学分:5.0 预修要求:无 内容简介:本书主要阐述了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形态、培养及生理特征;微生物遗传变异与优良菌种的选育与保藏;微生物与食品的相互关系及其生态条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活动规律;各种有益微生物为人类制造的不同种类的食品及其功能;食品中污染微生物的种类、给人类带来的危害;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的措施;微生物及其毒素污染食品引起的人和畜禽类食物中毒的种类及预防措施等。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二部分。 选用教材: 朱乐敏.食品微生物学.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参考教材: 万萍.食品微生物基础与实验技术.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董明盛,贾英民.食品微生物学.第一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陈红霞,李翠华.食品微生物学及实验技术.第一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吕嘉枥.食品微生物学.第一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无锡轻工大学,天津轻工业学院.食品微生物学.第一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张文治.新编食品微生物学.第一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何国庆,贾英民.食品微生物学.第一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食品微生物》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食品微生物是食品营养与检验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这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它以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食品营养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基础,研究食品微生物检测的技术和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可胜任食品检验中的有关微生物的检测工作。 基本要求:通过对《食品微生物基础与实验技术》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和应用,能够检测微生物,结合微生物的营养组成和生长的理论,掌握微生物培养、接种等操作技能;学习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知识,掌握菌种的保藏。通过微生物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明确其应用的广泛性,帮助学生深入自学食品卫生等质量控制,对今后从事食品卫生方面的检验工作起到重要作用。 二、相关教学环节安排 1.采用多媒体投影教学及演示教学。 2.实验课单列,每周4学时。 3.每周布置复习重点,主要针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 三、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理论课每周3学时,共16周;实验课每周2学时,共16周。 理论课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微生物概念及其特性1 一、微生物的概念1 二、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1 三、微生物在生物学分类中的地位2 四、微生物的特点2 第二节微生物的发现与微生物学的发展4 一、微生物形成前的历史4 二、微生物学的形成4 第三节微生物与食品微生物5 一、微生物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5 二、微生物学的主要分支学科5 三、食品微生物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6 四、食品微生物学研究任务6 第四节微生物的应用与前景7 一、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7 二、微生物与环境7 三、微生物菌体食品(食用蕈菌)7 四、微生物风味物质8 五、微生物与食源性感染8 第二章微生物的主要类群9 第一节原核微生物9 一、细菌9 二、放线菌17 三、其他原核微生物19 第二节真核微生物22 一、酵母菌22 二、霉菌26 第三节非细胞型微生物30

中医药大学2018年专升本下学期期末细胞生物学及遗传学 - 复习题及答案-名校版

《细胞生物学及遗传学》考前复习题 填空 1、同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交叉发生在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2、正常人类女性核型描述为22+XX。正常人类男性核型描述为22+XY 3、遗传的三大定律是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互换定律。 4、分离定律适用于受1对等位基因控制的1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5、自由组合定律适用于不同染色体上的2对或2 对以上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其细胞学基础是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其实质是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6、丈夫0型血,妻子B型血,孩子可能出现O或B血型,不可能出现A或AB血型。 7、数量性状的相对性状之间差别微小,中间有许多过渡类型,性状的变异分布是连续的,不同的个体之间只有量的差别。 8、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在分子结构上发生的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也称为点突变;分为体细胞基因突变和生殖细胞基因突变。 名词解释 1、细胞生物学:是研究和揭示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从显微、亚显微与分子水平上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代谢、运动、衰老、死亡,以及细胞信号传导,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重大生命过程。 2、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中能够观察到的细胞结构,直径大于0.2微米,如细胞的大小及外部形态、染色体、线粒体、中心体、细胞核、核仁等。 3、遗传学: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 4、原核细胞: 没有核膜包围的核细胞,其遗传物质分散于整个细胞或集中于某一区域形成拟核。如:细菌、蓝藻等。 选择题 1、哪种碱基不是DNA的成分(D)A.腺嘌呤B.鸟嘌呤C.胞嘧啶D.尿嘧啶 2、RNA分子中碱基配对规律是(C)A.A配T、G配C B.A配G、T配C C.A配U、G配C D.A配T、C配U 3、如果在某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在二倍体的基础上减少一条可形成C A.单倍体 B.三倍体 C.单体型 D.三体型 4、下列那一条不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征(D)A.男女发病机会均等B.系谱中呈连续现象C.双亲无病时,子女一般不会发病D.患者都是纯合子发病,杂合子是携带者 5、在纯种植物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子一代自交若子二代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比未3:1,这种现象符合(A)A.分离定律 B.自由组合定律C.完全连锁遗传D.不完全连锁遗传 6、下列那种蛋白在糙面内质网上合成(C)A.actin B.spectrin C.酸性磷酸酶D.酵母外激素a因子 7、细胞分化方向决定的细胞与干细胞相比(B)A.已经发生了形态特征的变化B.没有发生形态特征的变化C.丧失了细胞分裂能力D.分化细胞特有功能的获得 8、在胚胎发育中,一部分细胞对邻近的另一部分细胞产生影响,并决定其分化方向的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