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酒器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90.00 KB
- 文档页数:14
中国古代酒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酒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酒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中国人社交、表达感情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媒介。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酒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一、酒文化的起源中国酒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古代人类在种植和储存粮食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新的方法——将粮食发酵成酒。
这种方法使得粮食得以保存更长时间,从而解决了部分粮食浪费的问题。
同时,酒也成为了人们庆祝丰收、祭祀神明和交流感情的媒介。
古代中国人在酿造酒的过程中,渐渐掌握了酿酒技术,尝试了各种不同的酿造方法和原料。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最早的中国酿酒工具是由陶瓷制成的酒器,如陶罐和陶酒杯。
随着时间的推移,瓷器、青铜器和铁器也成为了酿酒器具的常见材料。
二、酒文化的发展1. 酒在宗教和祭祀中的作用在中国古代的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中,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祭祀神明或祖先的场合,将酒斟入神坛上的酒杯中,是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祈福的一种方式。
酒也是祭祀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品物。
2. 酒与文化艺术的结合酒在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古代文人墨客常以饮酒为主题进行创作。
他们会在诗词、书画和音乐中表达他们对酒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理解。
酒也是中国古代戏曲中常见的道具,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和情境,展现出酒的各种魅力。
3. 酒与社交活动的关系中国古代酒文化与社交活动密不可分。
在礼仪和宴会中,酒是必不可少的。
宴席上,人们齐聚一堂,品酒言欢,通过饮酒来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感情,同时也是彰显主人尊贵地位和待客之道的表现。
4. 酒与医学的关联在古代中国,酒也与医学紧密相关。
许多古代医书都记载了用酒治病的方法,如酒石汤、茯苓酒等。
酒被认为具有一定的医疗价值,可用于缓解病痛和促进康复。
三、酒文化的影响和传承中国古代酒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传承发展。
酒的制作工艺、饮酒礼仪以及酒文化的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传统,至今仍在中国的酿酒文化中保留着。
酒文化的饮酒器具从酒杯到酒壶的演变酒在人类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艺术,酒文化源远流长。
在酒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饮酒器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最早的酒杯到后来的酒壶,饮酒器具的演变与酒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
本文将以饮酒器具为线索,探索酒文化的演变历程。
一、酒杯酒杯是最早被人们使用的饮酒器具之一。
最早的酒杯是由土陶制成的,简单朴实,没有装饰,形状也比较粗糙。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酒杯逐渐改良,出现了以玉、金、银等贵重材料制成的酒杯,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如汉代的玉杯、唐代的银杯等,都成为了当时社会中富贵人士欢宴时常用的饮酒器具。
二、酒盏随着时间的推移,酒盏逐渐代替了酒杯的地位。
酒盏是一种深口、直壁,中空的器皿。
与酒杯相比,酒盏更加方便实用,更有利于观察酒的色泽和气味。
宋代时,酒盏已经成为了当时饮酒器具的主流。
其中以瓷盏最为有名,如北宋的白瓷盏、南宋的青瓷盏,都成为了传世之作。
三、酒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酒文化的繁荣,酒壶逐渐出现并引起人们的喜爱。
酒壶是一种容器,用于装载和保持酒的温度和味道。
最早的酒壶由陶瓷材料制成,形状简单,没有过多的装饰。
然而,随着工艺的逐步提高,酒壶的造型和装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元代时,著名的宜兴紫砂壶开始流行,它们以独特的特色和精湛的工艺吸引了众多酒文化爱好者。
四、酒具套装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对酒文化的不断追求,饮酒器具逐渐收到了器型、纹饰、装饰材料甚至整体设计的影响。
特别是在宴会、婚礼及其他重大庆典活动中,人们开始注重器具的整体搭配,形成了酒具套装的概念。
它们不仅仅是饮酒器具的简单组合,更是整个宴会氛围的一部分。
如明代的雅座四宝套装,汇集了酒杯、酒壶等多种器具,成为了当时贵族生活中的奢华象征。
酒文化的饮酒器具从酒杯到酒壶的演变,见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从最初的简朴到后来的华丽,从土陶到金银玉石,每一个演变过程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这些器具不仅满足了人们对饮酒的需求,更成为了艺术品和收藏品。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形成——夏商西周春秋时期夏、商、西周、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贫富分化和阶级的产生,社会文明也在大踏步前进:比较成熟的文字业已形成;尊王、大一统思想等观念文化的创建活动十分活跃;随着国家机器的建立,以礼乐制、宗法制、分封制为主要内容的制度文化迅速地形成;社会风俗文化也应运而生。
这些影响了中国社会文化面貌数千年之久,流风余韵至今犹存的巨大文化建树,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第一节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一饮食夏、商、西周、春秋时期,先民不仅开辟了比原始时代更多的饮食来源,更多的饮食器具和烹饪方法,而且给饮食生活注入“礼”的内容:“夫礼之初,始诸饮食”,1“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
2这就奠定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基调。
㈠食料当时的食物结构,包括粮食、肉类、蔬菜、水果、饮料,粗具了后世所有的各大门类。
由原始先民培育成的稷、黍、梁、麦、稻和麻类作物,扩大了种植范围,是这一时期南北方人们的主要食物。
其中稷有耐旱、生长期短等特点,是黄河流域的主要粮食作物。
武王克商,“乃命南官忽振鹿台之钱,散钜桥之粟”。
3说明商代以粟为主要的粮食储备。
《诗·周颂·良耜》云:“荼蓼朽之,黍稷茂之。
”可见当时人已知沤施绿肥了。
《诗·大雅·生民》有“恒之糜芑,是任是负”。
糜,深色小米,芑,淡色小米,可知稷的品种也增多了。
商周以1《礼记·礼运》。
2《周礼·春官·大宗伯》。
3 杨育彬:《郑州商城初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下同),第22页。
来,人们把稷与社联称,作为国家的象征。
《白虎通义·社稷》云:“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
由此也见稷在当时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黍也是当时黄河流域种植最为普遍的作物,但比粟更贵重。
商代卜辞中有很多商王命属下“种黍”、“省黍”、求神佑黍的记载。
《诗经》中常将黍、稷联称。
如《王风·黍离》云:“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商朝的酒文化与饮酒习俗商代的酒文化与酒器演变商朝的酒文化与饮酒习俗商代的酒文化与酒器演变商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为我国的酒文化与饮酒习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商代时期的酒文化与酒器演变也是商朝酒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本文将从商朝的酒文化以及商代酒器演变的角度分析商朝时期的酒文化与饮酒习俗。
一、商朝的酒文化商朝时期的酒文化起源于殷商时期,由于当时酿酒技术的发展,酒开始进入了人们的生活。
在商朝的社会生活中,酒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交和文化的象征,有力地促进了商朝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1. 酒祭文化商朝时期,酒在祭祀活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商代人对神灵的崇拜与敬畏,体现在丰富而庄重的祭祀活动中。
酒在祭祀活动中被视为一种神圣的物品,象征着与神灵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商代的祭祀酒器较为雄伟精美,其中以青铜礼器中的酒器最为著名。
2. 饮酒礼仪商朝是我国文明的起源之一,礼仪文化在商朝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运用。
在商代的饮酒习俗中,饮酒的礼仪显得尤为重要。
商代人饮酒时常以贵族士大夫为主,他们在饮酒时,常常需要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例如敬酒、酒杯交错,向长者敬酒等,这些礼仪规范凝聚了商代人的道德观念与礼制原则。
二、商代的酒器演变商代的酒器演变是商朝酒文化发展的一部分重要内容。
酒器的演变不仅体现了商代人对酒文化的重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1. 早期酒器商代早期的酒器在形状上多以匜、觥、壶等器物为主。
匜是一种用来盛放酒的器皿,形状较为独特,呈椭圆形,用以收藏珍贵的美酒。
觥则是一种用于酒宴上的酒杯,它形似直立的角杯,通常由青铜制成。
壶则是一种用于盛放酒水的器皿,早期商代的壶多为简单的陶器。
这些早期的酒器在后来的商代时期逐渐发展壮大。
2. 中期酒器商代中期的酒器发展迅速,不仅数量增多,形状也更加丰富多样。
觥在商代中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状逐渐变得更加美观大方。
同时,商代中期的酒器开始出现青铜器的制作,青铜觥以及青铜壶成为当时流行的酒器。
中国酒具的发展历史论文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酿酒历史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酒文化。
而酒具作为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在古代,酒具的制作和使用方式与现代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正是这些传统的酒具,承载着古代酒文化的精髓,成为了中华酒文化的一部分。
最早的酒具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这时期的人们利用石制品或陶器来存放和饮用酒类。
随着时代的发展,酒具的种类和制作工艺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例如,青铜时代的酒具制作更加精湛,不仅涌现了更多形式美观的酒具,还有更多的创新,如有盖的酒壶、流苏流影的酒杯等。
古代的酒具又以制作工艺精湛而闻名,如曾经盛行的银镀酒器和象牙酒杯等。
在酒具的设计上,更是有着独特的审美标准。
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酒具的每一个细节都代表了中国的文化特色,例如文雅的神韵、气度不凡的气息等等。
而到了现代,中国的酒具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形式,而是开始融合了现代工艺和设计,融合了更多的国际元素。
橡木酒桶、玻璃酒杯、不锈钢酒具等等也成为了当代中国酒具市场中的新宠。
总的来说,中国酒具的发展历程不仅是酒文化传承的历史见证,更是中国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的交融与碰撞。
这些古老的酒具代表了中国酒文化的精髓,是中华酒文化的无形遗产。
随着时代的变迁,酒具也在不断进化和完善,在今后的发展中,中国酒具一定会更加璀璨夺目。
现代中国酒具的制作追求款式多样,工艺精湛。
在保留传统酒具的精髓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创新设计和制作工艺。
不仅在材质上有了更多选择,如不锈钢、陶瓷、玻璃等,还在造型设计上更加突出个性、时尚和实用性。
成为了新时代中国酒文化的新宠。
另外,现代中国酒具的发展还受益于科技的进步。
随着3D打印、智能制造等技术的广泛应用,酒具的定制化、个性化和智能化成为了可能。
通过智能感应、温控等技术,酒具不仅实现了更好的保温保冷效果,还能够提升用户的饮酒体验。
在国际市场上,中国酒具也逐渐受到了世界的关注和认可。
一些中国酒具品牌在国际酒具设计展上屡获殊荣,展现了中国酒具的创新和实力。
唐诗中的酒器及酒文化在唐代,酒类饮料与文化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在唐朝的传统文化里,饮酒不仅仅就是对娱乐的热爱,更是一种文化之美。
下面列举几种唐代以来较为出名的酒器,并探索唐朝饮酒文化:一、酒器1、温杯:温杯是唐代宴席饮酒必备酒器,酒器外形呈圆满,以宣示太平景泰。
古时候,温杯只供高级官员使用,旁人不得触及。
2、醍醐瓮:这是温杯后的婉约之作,因其外形像一个大瓶而得名“醍醐瓮”,它通常是宴客使用,也是唐朝最突出的酒器之一。
3、酒牛:这是一种古朴的口径较大的圆形小酒器,其外形像一头小牛,俗称酒牛,它可用来盛放清酒,另外也用来盛放宴席上的酒汁,是中唐寿宴上的必备器具。
4、九华瓶:它是为了表达象征欢乐,质料选用坚硬而晶莹剔透的釉质,装饰以彩绘和镂空等,颜色一般以芭蕉绿或者古铜色为主。
二、唐朝饮酒文化1、宴席风俗:宴席是唐朝社会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贵族宴会、文人聚会等,宴席上都有丰富多彩的食物和饮料,饮酒古礼和敬酒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饮酒习俗:唐代社交习俗非常严格,饮酒也具备某一种做客习俗,比如在宴席的按排上,按照客人的身份层次和地位进行有序安排,客人喝酒也是要有一定的要求,如保持饮酒高度,避免过度饮酒等,不然会被认为是不知礼节的人。
3、酒歌文化:唐朝时期,古典诗词大量涌生,也有一些以狠辣的酒歌著称,为当时的娱乐文化化添加了许多精彩的元素。
它隐含着穿越时空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唐朝气概风骨。
综上所述,唐朝的酒器和饮酒文化为唐朝的文化增添了诸多的精彩内涵,亦充满了宴席贵族和众人褒扬敬酒的酒仪礼节,极具沧桑意味并流传至今。
现在,让我们千秋万古,来一碗温酒,以此庆贺这珍贵的传统文化!。
古代酒器展示中国酒文化的珍贵文物中国拥有悠久的酒文化,并以其独特的酿酒技艺和传统的酒器闻名于世。
古代酒器作为中国酒文化发展的见证,被视为珍贵的文物。
这些酒器不仅仅是一种容器,更是历史的缩影和文化的载体。
通过对古代酒器的展示与研究,我们能够了解中国酒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文将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古代酒器,展示其在中国酒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一、青铜酒器:漫长岁月中的华美典范青铜酒器是中国古代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商代时期,青铜酒器就已经成为统治者和贵族的象征,并且在酒宴上得到广泛应用。
青铜酒器以其独特的形状和精美的纹饰,展现了古代中国人饮酒时的典雅和庄重。
在殷商时期,出现了许多精美的青铜酒器,如觚、爵、斝等。
其中,觚是一种用来盛放酒的圆底高脚杯,其底座常常以动物形象,如龙、鸟等作为装饰。
爵则是一种大型酒器,形状高大,带有两个耳朵以便于倒酒。
斝是一种体积更大的酒器,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
种类丰富的青铜酒器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对酒文化的热爱,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价值观。
二、瓷器酒器:细腻典雅中的精致艺术古代中国瓷器的发展,为酒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载体。
自唐宋时期以来,中国瓷器在酒器领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青花瓷、白瓷还是彩瓷,它们都以其精美的造型和华丽的纹饰,成为中国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的官窑瓷器尤为著名,其代表作品有天青釉、汝窑、耀州窑等。
这些瓷器制作精良,色彩纯正,器形雅致,成为当时皇宫和贵族宴席上必备的酒具。
其中的青瓷被称为“中国瓷器的瑰宝”,以其温润如玉的质地和独特的釉色,成为传世之作。
三、酒具陶器:村庄里的故事在中国的农村地区,酒具陶器是酒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陶器以其简单朴实的造型和耐用性,成为了农民们饮酒的重要工具。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瓮和坛子。
瓮是一种用于盛放酿酒原料或酒液的陶罐,它常见于农家酿酒作坊中。
坛子则是一种用于储存酒液的陶罐,它常常被埋在地下,以利于酒液的陈化和保存。
中国酒文化讲义中国酒文化导言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们都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
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简单的说,文化即人化。
文化是指人类劳动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
凡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及社会的一切活动,均属于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生产、社会组织、精神生活、科学技术、风俗习惯等内容。
酒文化就是人类在酿酒和饮酒实践中所展示的各种社会生活,以及反映这种社会生活的各种意识形态。
它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内容。
物质方面包括酿酒技术的发展、色香味不同的各种类型的酒、酒具的产生与演化等;精神方面包括酿酒理论、饮酒的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伦理、政治、法律、文学、艺术等领域的酒文化现象。
由于酒是一种特殊的饮料,它能使人兴奋,使人麻醉,饮酒就成为有别于其他饮食行为的特殊行为。
饮酒行为必然受到政治、经济、习俗、道德等特定条件的制约,并表现出人类精神活动的特点,如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等。
因此,酒文化现象往往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反映。
中国酒文化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国酒品种的形成和发展。
按照习惯,中国酒分为黄酒、白酒、果酒、露酒、啤酒和葡萄酒六大类。
其中每一大类又可以根据产地、原料、工艺特点、酒色、酒味、酒曲等区分为更多的种类。
比如中国白酒就可以根据香型区分出酱香型、清香型、浓香型、米香型、其他香型。
而且,同一种香型的酒由于产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工艺操作细节的不通过,其香气和风味也会各有特色。
二、中国酒具的产生与演变,包括酒具的起源、酒具的种类、各种酒具的发展变化等。
三、中国古代的酒礼。
四、中国古代酒政。
五、饮酒风俗。
六、酒与养生等。
酒是一种具有神奇魔力的水,一种特别的饮料,古今中外帝王将相饮之,平民百姓亦饮之,文人雅士饮之,市井俗人亦饮之;喜乐时饮之可以助兴,悲苦时饮之可以消愁;多饮则常招诟病,适饮则有益健康。
第二章酒器文化饮酒须持器,古人云,“非酒器无以饮酒,饮酒之器大小有度”。
也就是说有了酒,就要有酒器。
说到饮酒之器,我们不禁想起文学作品中常出现的情景。
从成语中的“觥筹交错”,从书圣王曦之“曲水流觞shāng”饮酒(觞古代的酒杯,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上巳日,晋代有名的大书法家、会稽内史王羲之偕亲朋谢安、孙绰等42人,在兰亭修禊后,举行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活动,引为千古佳话。
这一儒风雅俗,一直留传至今。
当时,王羲之等在举行修禊祭祀仪式后,在兰亭清溪两旁席地而坐,将盛了酒的觞放在溪中,由上游浮水徐徐而下,经过弯弯曲曲的溪流,觞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得即兴赋诗并饮酒),诗仙李白“会须一饮三百杯”,到苏东坡“一樽还酹江月”(酹lei,把酒浇在地上,表示祭奠),再到李清照“三杯两盏,怎敌他、晚来风急”……直至江湖豪杰“以瓢沽酒”或“大碗筛酒”。
上面提到的觥、觞、樽、“杯、盏、瓢、碗等等,皆是饮酒器具。
只不过时代不同而饮者有别,上古之人临池用手掬捧而饮,草莽英雄瓢舀碗盛豪饮,文人雅士持杯把盏酌饮。
这些酒器标志着我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酒的文化和工艺水平,酒器作为中国源远流长酒文化的实物见证者,不仅可让人追忆到历史文明的遗风,而且让人依稀可见前人生活习俗、审美价值的风韵,所以酒器作为酒文化的一部分同样历史悠久,千姿百态。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酒器的生产也不断发展变化。
酒器的制作无论在技术,材料,酒器的外型等均产生相应的变化,故产生了种类繁多,今人目不暇接的各种酒器。
一、酒器分类(一)按照用途分类1、盛酒器:古有尊、觥gōng、彝yí、瓿、晕、卣yǒu。
现有罐、桶、壶、瓶等。
2、温酒器:古代的晕、岙ào,既是盛酒器又是温酒器。
现代有锡壶、烫酒器等。
3、饮酒器:古代有爵、角、觚、觯zhī等,现代有杯、盏、盅等。
1)尊亦作”樽”、“缶fǒu尊”:为古时盛酒器皿,盛行于商代和西周。
古代文人对“樽”似乎特别珍爱,在一些诗词作品中,常出现“樽”字。
汉代《古歌》:“上金殿,著玉樽。
迎贵客,入金门。
”李白《前有樽酒行》:“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绿酒生微波。
”韩愈《赠张籍》:“尊酒相逢十载前,君为壮夫我少年。
尊酒相逢十年后,我为壮夫君白首。
”欣赏这些诗词,感觉到尊的华贵与不凡了。
尊的形制最常见的有圆形、侈chǐ口、圈足的,也有侈口方形的尊。
另外,在尊一类的器物中,还有一些鸟兽形状的,即所说的鸟尊、象尊,这应该是尊的一种特殊形制,统称为鸟兽尊。
它们的用途均为盛酒器。
在汉文字中还有另一种解释:尊敬、尊重。
据传:商代用尊盛酒,限制非常严格,只有国王和宰相~级的人物方可用尊,因为这些人地位高,人们必须对他们尊敬,其含意由此而来。
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了一件遐迩闻名的商代四羊方尊,是我国迄今所见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也是最精美的一件,于1938年在湖南宁乡黄材月山铺出土,尊高58.3厘米,边长52.4厘米,重约34.5千克。
四羊方尊造型奇特喇叭状的方形口部,有一种强劲的张力。
羊角、蟠龙和饰蚊使该尊造型富有气势,线条光洁刚劲,尤其是四角的大卷羊角形象,宁静而有威严感,是商代青铜工艺和制作技术的最杰出的代表。
该器上部的尊口,呈外侈关正方形,舒展豪放。
中部是器的重心部位。
四角各塑一羊,栩栩如生。
尊体的四面正中各有一龙。
尊的下部,八条浅浮,雕的羊腿呈外撇状,既与上部的方形尊口相呼应,又增加了器身的稳定感。
四羊方尊,不仅是青铜工艺精品,而且是稀世珍宝。
是我国商代最大的铜方尊,造型雄健洒脱,铸造工艺精湛,装饰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是国家级的文物珍品。
牛尊:商晚期,湖南省博物馆藏。
高14厘米,长19厘米。
这件商代晚期青铜牛尊,也叫牺尊,有的专家认为应称牺觥。
该器的造型构思很巧妙。
盖、身组合为一牛形,盖为牛首,背部饰立虎、鱼状纹,腹部所饰凤鸟布满器身。
平面、立体浑然一体。
西周容酒器牛尊:通高24厘米长38厘米腹深10.7厘米重10公斤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省宝鸡市所辖的岐山县京当乡贺家村。
浑源牺尊:春秋晚期酒器,高33.7厘米,长58.7厘米。
1923年出土于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
礼神酒器——铜猪尊: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300—前1046年),1981年出土于湖南湘潭县,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汉代墓室出现了陶尊。
宋代有了瓷尊。
汝窑、官窑、定窑仿照西汉铜尊式样,常为宫廷烧制瓷尊。
瓷尊造型多样,流传下来的有兽形尊、莲花尊、出戟尊、牛头尊、观音尊、百鹿尊、苹果尊等。
欣赏尊瓶,使人想到了中国古老的酿酒史,想到了几千年来酒具的变迁和发展,想到了先民们饮酒的民俗风情……觥gōng:中国古代的盛酒器最早出现在商代中晚期,一直沿至西周中期,西周后期逐渐消失。
椭圆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
带盖,盖做成有角的兽头或长鼻上卷的象头状。
有的觥全器做成动物状,头、背为盖,身为腹,四腿做足。
且觥的装饰纹样同牺尊、鸟兽形卣相似,因此有人将其误以为兽形尊。
然觥与兽形尊不同,觥盖做成兽首连接兽背脊的形状,觥的流部为兽形的颈部,可用作倾酒。
在商周时代的神话和美术中,动物和动物纹样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这是众所周知和得到承认的事实。
青铜礼器在当时是用于祭祀仪式而且在主人死后一起埋葬而进入祖先世界,因此,各种动物形或动物身体的部分成为青铜礼器的装饰母题而使这些青铜器具有宗教上和仪式上的意义是可以理解的,考古学家分析了从商代到战国的青铜器装饰纹样,把青铜器上的动物形花纹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以识别,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的动物、禽类,可慨括为写实动物,如猪、牛、羊、鹿、鸟、鱼等,此类动物在祭祀中可作奉献的牺牲;另一类动物是神话世界才提到而自然界见不到的动物、禽类,它们被夸张,或被图案化,可慨括为抽象动物,如饕餮、龙、夔、凤、怪兽等,在祭祀中被规作神奇力量,扮演沟通天地的助手。
(饕餮tāo tiè: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
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
它是贪欲的象征。
饕餮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
《吕氏春秋·先识》篇内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其及身。
” 饕餮纹在二里头、夏文化中青铜器上已有了。
以鼻梁为中线,两侧对称排列,通常的下唇。
饕餮纹出现在青铜器上,尤其是鼎上。
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的像鸟、像凤、像人。
饕餮纹这种名称并不是古时就有的,而是金石学兴起时,由宋人起名的,最完美的饕餮纹面具高21.0公分,现藏于美国西雅图书馆。
西周时代,其神秘色彩逐渐减退)(夔kuí传说中的一条腿的怪物,古代也有传说是一种龙形异兽,商周铜器上多夔状纹饰)司母辛奇兽铜觥:于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是一件样子很奇特的盛酒器,其形象似兽非兽,似鸟非鸟,怪诞难解。
该器乍看属马驴之形,然而却又头生一对大弯角,前肢奇蹄,双肩及前肢饰卷龙纹,后肢有鳞纹如禽鸟腿,下为鸟爪状足,臀部正中为乌面纹,两侧有巨器,扳恰作首尾,扳首饰兽头,盖背兽角之后雕一条卷尾巨龙,龙生兽耳,相状角,三角纹鳞,龙背有扉核,空白处填充二虎一夔。
揭去就盖,可从献中以斗勺舀酒,亦可捧觥前倾使酒从觥中斟出。
就高36厘米,重8.5公斤,有铭文“司母辛”,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妇好墓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理1976年在河南安阳发掘的一座殷代王室墓。
墓上有一座殷代房基。
根据有关资料,在建苑时复原为妇好享堂,房基下的墓圹为竖井型,随葬器物分7层埋入,品类繁多。
墓内出土的器物有青铜器、玉器、玉石器、骨器和陶器等,共计1900余件。
1999年妇好墓圹复原。
根据墓中所出土的铜器铭文和器物形制,参考甲骨卜辞中的有关记载,此墓墓主应是殷王武丁的配偶妇好。
妇好是最早的华夏巾帼英雄,庙号辛,死于丁武时期。
妇好墓的发现,对于研究殷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国、礼制和铜器断代以及古代科技等问题,都有重要价值。
)折觥:西周高28·7厘米,1976佳陕西扶风出土。
长方形腹,有盖,盖前端做成兽头,刻有铭文,内容是:周代某王十九年命做册折给相侯赐赠望土,并赏赐给折奴隶和青铜,折因受荣宠,而为父乙做器。
该器造型稳重,装饰富丽,是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
商晚期觥: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高23.5厘米商代晚期。
盖前作虎首形,后作鸮xiāo(鸮鸟即猫头鹰)首,器身后无鋬pàn(鋬指器物上备手提拿把握的部分)作长颈禽形,翼在器腹,足在圈足。
盖饰龙纹,器圈足饰目雷纹,盖器对铭文二字。
青铜器工艺品-鸟兽龙纹觥:商代后期盛酒器原物高31.4cm,宽21.5cm,长31.5cm。
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为觥类作品中最为奇特与精工的一件。
周身遍布三十多禽兽形体。
纹饰富利华美,组合变化十分丰富。
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
1999年10月被选为江泽民主席出访欧盟国家的国礼。
实为一款意蕴深刻、风格独特的镇宅之宝和馈赠佳品。
彝yí:盛酒器。
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
彝本是青铜礼器的通称,据甲骨文,象双手捧鸡奉献之意。
本义:古代祭祀时常用的礼器的总称,彝鼎(泛指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等礼器),“彝尊”二字常联用,是作为祭祀礼器的共名。
宋人始称这类器物为方彝。
方彝的造型特征是长方形器身,带盖,直口,直腹,圈足。
器盖上小底大,做成斜坡式屋顶形,圈足上往往每边都有一个缺口。
也有少数方彝下腹外鼓成曲腹状。
方彝的盖与器身往往铸有4条或8条凸起的扉棱,全器满饰云雷纹地,上凸雕出兽面、动物等纹样,给人以庄重华丽的感觉。
商代晚期的方彝一般多是直壁,上口大于底部。
师遽方彝:西周恭王(公元前10世纪)彝为容酒器.此方彝两侧置有上卷的象鼻形双耳,较为少见。
盖及器体饰变形兽面纹,口沿下及圈足饰兽体变形纹饰。
盖、器各铸铭文六十七字,大意记载周王在王宫中举行酒宴,师遽向王奉献礼品,王命令宰利赐给师遽玉圭等物品,师遽因以作器,以答谢天子的赏赐妇好偶方彝:商晚期88.2×60×17.5厘米此器横长多于纵长,为长方形。
有盖,盖似屋顶形,项两端置纽。
器内有铸铭“妇好”两字。
其造型凝重雄伟,纹饰精美富丽,铸造工艺高超,形制独特,为商周青铜器中的珍品。
垂鳞纹铜方彝:春秋早期32×18.4厘米,1970年湖北随州熊家巷湾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器型与前相比颇有变化:口呈方形,盖甚高,垂腹,两端置环状纽,圈足略外撇。
器具饰垂鳞纹,为青铜器典型纹饰之一,春秋时期尤盛。
瓿bù:盛酒器和盛水器,亦用于盛酱。
流行于商代至战国。
器型似尊,但较尊矮小。
圆体,敛口,广肩,大腹,圈足,带盖,有带耳与不带耳两种,亦有方形瓿。
器身常装饰饕餮、乳钉、云雷等纹饰,两耳多做成兽头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