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血液循环障碍
- 格式:doc
- 大小:72.50 KB
- 文档页数:16
第四章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指某个器官或局部组织的循环异常,其表现为①局部循环血量的异常(充血和缺血);②血液性状和血管内容物的异常(血栓形成、栓塞,其后果可引起梗死);③血管壁通透性和完整性的改变(水肿、积液和出血)。
充血(hyperemia):指器官或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的增多。
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又称主动性充血(active hyperemia),简称充血。
一般指局部组织或器官因动脉血输入量增多而发生的充血,表现为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血液输入量增加。
常见充血类型:①生理性充血:为适应器官和组织生理需要和代谢增加需要而发生的充血;如进食后的胃肠道粘膜、运动时的骨骼肌和妊娠时的子宫充血等;②病理性充血(炎症性充血):各种疾病状态下的充血;见于局部炎症反应的早期,由于致炎因子的作用引起的轴索反射使血管舒张神经兴奋,以及组织胺、缓激肽等血管活性物质作用,使细动脉扩张充血;③减压后充血:长期受压的器官或组织压力突然解除时,细动脉发生反射性扩张引起的充血;如局部器官或组织长期受压,见于绷带包扎的肢体或大量腹水压迫腹腔内器官后,组织内的血管张力降低,若突然解除压力,受压组织内的细动脉发生反射性扩张,导致局部充血。
充血的病变及后果:器官和组织的体积轻度增大;局部温度增高,镜下见局部细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通常对机体无不良后果。
在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基础上,可导致脑血管充血、破裂,后果严重。
淤血(congestion):静脉性充血 (venous hyperemia)又称被动性充血(passive hyperemia),简称淤血(congestion)。
指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使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而发生的淤血。
病因:①静脉受压②静脉腔阻塞③心力衰竭病变:发绀(cyanosis):淤血发生在体表,由于局部微循环灌注量减少,血液内氧合血红蛋白减少,皮肤呈紫蓝色。
第四章血液循环障碍一、目的要求1.掌握淤血、血栓、梗死的形态学特点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2.熟悉栓塞、出血的常见类型,对机体影响以及血栓形成的条件。
二、实习内容大体标本组织切片淤血慢性肺淤血慢性肺淤血慢性肝淤血慢性肝淤血慢性肾淤血慢性肾淤血淤血性肝硬化淤血性脾肿大淤血性肠水肿血栓形成心瓣膜血栓白色血栓心室附壁血栓混合血栓髂动脉内血栓红色血栓冠状动脉内血栓透明血栓股静脉内血栓血栓机化、再通栓塞肺动脉血栓栓塞血栓栓塞脑脂肪栓塞脂肪栓塞胆固醇栓塞胆固醇栓塞瘤细胞栓塞梗死肾贫血性梗死肾贫血性梗死脾贫血性梗死脾贫血性梗死肝贫血性梗死心肌梗死心肌梗死脑梗死脑梗死肺出血性梗死肺出血性梗死肠出血性梗死出血脑出血水肿肺水肿肺水肿脑水肿三、大体标本、组织切片观察要点(一)淤血基本病变要点1.肉眼形态(1)器官体积增大,被膜紧张。
(2)表面和切面颜色呈暗红色。
(3)有的器官表面可见扩张的小血管呈黑褐色。
(4)淤血时间长的器官质地可变硬,可见棕褐色小结。
2.组织学形态(1)组织中的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
(2)组织中可见淡红色水肿液、红细胞及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3)充血时间长的器官,可见实质细胞萎缩甚至消失,间质增生。
标本观察1.慢性肺淤血病史:女性,45岁。
劳累后心悸气短、咳嗽6年,呼吸困难下肢浮肿半年。
20多年前经常出现咽痛及游走性关节痛。
近日心悸、呼吸困难、浮肿加重,不能平卧。
体检:口唇发绀,心尖区可闻及湿啰音。
治疗无效死亡。
大体标本:(图4-01a、b)肺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被膜紧张;切面暗红色,质地变实,失去正常蜂窝状结构。
新鲜标本可见粉红色泡沫状液体流出。
组织切片:(图4-02a、b、c)。
①肺组织呈弥漫一致性实变。
②肺泡壁和肺间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正常横切毛细血管腔可见1-2个红细胞),肺泡壁增宽。
③肺泡腔内有蛋白水肿液、红细胞和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心衰细胞)。
思考:什么是心衰细胞?肺组织中出现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是否就是心衰细胞?2.慢性肝淤血病史:女性,62岁。
第四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基本要求:①掌握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定义,它们的类型、病变特点、结局及临床病理联系②掌握血栓形成、栓塞、梗死之间的病理联系③了解血栓形成、栓塞、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及临床表现二、知识点纲要血液循环障碍可分成A全身性:整个心血管系统功能发生紊乱(如心功能不全、休克等)。
B局部性:包括:①局部血容量异常充血和缺血;②血管内异常物质形成和阻塞血栓形成和栓塞以及栓塞引起的梗死;③血管壁的通透性和完整性的改变出血和水肿。
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必然有局部循环障碍,如心功能不全导致局部组织充血,而严重的局部循环障碍也将影响全身血液循环的功能,如心肌梗死可导致心功能不全。
一、充血局部组织、器官内血管扩张,血液含量增多,称为充血(hyperemia),包括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
(一)动脉性充血由于细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局部组织、器官内的动脉血液含量增多,称为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
1. 生理性充血:见于组织或器官为适应生理需要和代谢增强而发生的充血,如饭后的胃肠道充血、肢体运动时的肌肉充血以及情绪激动时的“面红耳赤”等。
2. 病理性充血:包括:(1)炎性充血(2)减压后(贫血后)充血(3)侧支性充血病理意义:动脉性充血时,局部组织或器官体积可轻度增大,表面色泽鲜红(氧合血红蛋白含量增高)。
由于动脉血富含氧和营养物质,对改善局部代谢,增强功能状态有积极的意义,炎症性充血时有液体和炎症细胞的渗出,在炎症防御反应中有积极作用。
但严重脑充血可引起头痛,管壁已有病变的动脉发生充血则可能引起破裂出血。
(二)静脉性充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引起组织或器官内含血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简称淤血(congestion)。
静脉淤血均为病理性,以全身性慢性淤血最常见,也最重要。
1.原因(1)静脉受压(2)静脉腔阻塞(3)静脉神经调节麻痹见于烧伤、冻伤。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第一节充血⏹定义:局部器官或组织的血管扩张,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充血。
⏹充血分为:动脉性充血、静脉性充血一、动脉性充血⏹定义:局部器官或组织由于动脉血流入过多而发生的充血(主动性充血)。
(一)病因:炎性充血;侧支性充血;减压后充血等。
(二)病理变化:局部组织含血量增多,体积略增大。
局部组织颜色鲜红、温度↑。
(三) 后果:多对机体有利。
如热敷等。
二、静脉性充血⏹定义: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Cap和小静脉内,使局部组织或器官含血量增多(被动性充血)。
(一)原因1.静脉受压2.静脉管腔狭窄或阻塞3.心力衰竭(二)病理变化肉眼:淤血的器官体积增大,暗红色,代谢功能下降,局部温度下降。
镜下:小静脉和Cap显著扩张充血。
(三)后果淤血性水肿淤血性出血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坏死淤血性硬化⏹(四)重要脏器的淤血⏹慢性肺淤血⏹慢性肝淤血肺淤血⏹原因多为左心衰竭⏹病变:肉眼观:肺脏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呈暗红色,质地变实,切开时可见有淡红或暗红色泡沫样液体流出。
光镜下:肺泡壁Cap和小静脉扩张、淤血,肺泡腔内水肿液,RBC,并有巨噬C吞噬RBC在胞浆内形成含铁血黄素即心衰C。
间质纤维组织增生。
“肺的褐色硬变”肝淤血⏹原因右心衰竭⏹病变肉眼观:肝脏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质地较实、表面及切面可见红黄相间的条纹,形似槟榔。
(槟榔肝)。
光镜下: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四周肝窦淤血,肝C萎缩消失或坏死,小叶周边肝C脂肪变性。
⏹长期慢性肝淤血可导致淤血性肝硬化。
第二节出血⏹定义:血液由心血管腔内流出,称为出血(hemorrhage)。
分类:⏹破裂性出血⏹漏出性出血第三节血栓形成⏹定义: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thrombosis)。
所形成的固体质块叫血栓(thrombus)。
⏹血栓------活体内形成⏹血凝块------体外或死后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及机制◆心血管内膜的损伤◆血流缓慢或涡流形成◆血液凝固性增高(一)心血管内膜的损伤⏹生理情况下内皮细胞以抗凝作用为主。
第四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何谓动脉性充血?根据原因如何分类?请举例。
答:动脉性充血是指动脉血输入量过多而致局部组织或器官内含血量增多。
分类:⑴生理性充血,例如:运动时骨骼肌充血、进食后胃肠道黏膜充血、妊娠时的子宫充血等。
⑵病理性充血①炎症性充血,例如:颜面部患痈而导致局部红肿。
②减压后充血,例如:孕妇产后腹腔内压力骤然降低,受压动脉扩张充血,过多的血液流人腹腔脏器的血管内可导致脑缺血和晕厥等。
2.何谓瘀血?瘀血的常见原因有哪几方面?请举例。
瘀血的后果有哪些?答:瘀血是指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管内含血量增多。
瘀血的常见原因:1)静脉受压,例如:肿瘤压迫静脉等。
2)静脉腔阻塞,例如:静脉内血栓的形成或肿瘤栓子阻塞等。
3)心力衰竭,例如:二尖瓣膜病和高血压引起左心衰竭时,由于肺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导致肺瘀血;肺源性心脏病引起右心衰竭时,因上、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发生肝、脾、胃肠道和下肢等瘀血。
全心衰竭时引起全身瘀血。
4)“静脉泵”功能障碍,例如:下肢静脉瓣发育不良而致瓣膜闭锁不全,引起下肢瘀血等。
瘀血的后果:1)瘀血性水肿和瘀血性出血2)实质细胞萎缩、变性或坏死3)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和器官瘀血性硬化4)侧支循环的建立3.何谓心衰细胞和肺褐色硬化?慢性肺瘀血常见于哪些原因?答:心衰细胞是指左心衰竭时,肺内出现的胞质内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
长期肺淤血缺氧时,引起纤维组织增生,肺组织质地变硬,而且肺泡腔和肺间质中有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积,使肺呈棕褐色,称为“肺褐色硬化”。
慢性肺淤血常见的原因:二尖瓣膜病、高血压和主动脉瓣病引起左心衰竭等。
4.何谓槟榔肝?慢性肝瘀血常见于哪些原因?答: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呈暗红色,周边区因肝细胞脂肪变呈黄色,肝脏切面表现为红黄相间,状如槟榔切面的花纹,称为槟榔肝。
慢性肝瘀血常见原因:肺源性心脏病引起右心衰竭5.何谓内出血和外出血?何谓体腔积血和血肿?何谓瘀点、紫癜和瘀斑?答:内出血:流出的血液溢入体腔或组织内者,称为内出血。
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知识点总结血液循环是人体内最为重要的生命循环之一,通过血液循环,身体可以得到充足的氧气和养分,同时排出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
血液循环还协调了免疫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维持了体内稳态。
在生理学的第四章中,涉及了血管结构、心脏功能、血液流速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下面我们将以从浅入深的方式来进行全面评估和总结。
1. 血管结构1.1 血管组成: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在血管结构部分,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血管的组成。
人体内的血管主要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类,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各有特点。
动脉具有厚壁和弹性,能够承受心脏泵血时的压力,将含氧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
静脉的壁较薄,但富含弹性纤维,起到血液回流的功能。
毛细血管是血管系统中直接与组织细胞接触的部分,通过其薄壁,进行气体、养分和代谢产物的交换。
1.2 血管的自主调节功能我们还需要了解血管具有的自主调节功能。
血管能够根据组织器官对氧气和养分的需求量,灵活调节血流量和血压,保持组织的正常代谢活动。
这种自主调节功能依赖于血管内膜的特殊细胞和生物活性物质的调控作用,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保障。
2. 心脏功能2.1 心脏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在了解了血管结构后,我们将深入探讨心脏的功能。
心脏是人体内一颗重要的器官,它由心房、心室、心瓣和心肌组成。
心脏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心房和心室的舒缩运动,使血液能够顺利地在体内循环。
心脏的每一次收缩和舒张都受到心脏内传导系统的调节,确保了心脏的正常收缩节律和输出血量。
2.2 心脏的自律性和兴奋传导心脏还具有自律性和兴奋传导的功能。
心脏不仅能够自主地维持一定的搏动节律,还能够受到外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影响,实现适应机体需要的心率和心搏力。
心脏的兴奋传导系统通过特定的电生理过程,将兴奋信号快速地传播至整个心脏肌肉组织,保证了心脏的高效协调收缩。
3. 血液流速3.1 血流动力学的基本参数我们还需要了解血液流速的相关知识。
第四章血液循环(Circulation)本章导读血液循环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
生命不息,循环不止。
机体内的血液通过周而复始的循环,运送营养物质、内分泌激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到达相应的组织器官和靶细胞,同时携带其代谢终产物经由排泄系统排出体外,从而保证了新陈代谢的不断进行,实现了体液调节和血液的免疫防卫功能,进而维持了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循环系统是一套连续、封闭的管道系统,由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组成。
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来源于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脏泵血功能的实现是以其特定的生物电活动为基础的。
按照心肌细胞不同的电生理活动特点,可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构成心房和心室壁的普通心肌细胞,即工作心肌细胞;另一类是具有自动节律性或起搏功能的心肌细胞,即特殊传导系统心肌细胞。
心肌细胞具有的一般生理特性是: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正常心律的自律性兴奋由窦房结发出,传播到右心房和左心房,然后经房室交界区、房室束、浦肯野纤维传播到左、右心室,引起心房、心室先后有序的节律性收缩。
心脏泵血的过程即是心脏进行节律性有序舒缩的过程。
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即为心动周期,它可以作为分析心脏机械活动、研究其泵血机制的基本单位,对心脏泵血功能进行正确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其常用指标有心输出量、心脏作功量等。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和心率。
按照各类血管不同的功能特点,可将其分为三类:即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血液由左心室泵出后,循动脉系统分配至各器官组织,在毛细血管网处进行物质交换后,又经静脉系统收集回流至右心房,继续新一轮的心肺循环。
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也即压强。
血压的形成有两个基本的条件,即心血管系统内有血液充盈和心脏射血。
动脉血压是血液在动脉内流动时对单位面积动脉管壁所产生的侧压力,可分为收缩压和舒张压。
凡参与形成动脉血压的因素,都可以影响动脉血压。
《生理学基础》第四章血液循环
第四章《血液循环》主要介绍了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
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体内循环的过程,它由心脏、血管和血液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组成。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循环系统的组成:循环系统主要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中心,通过心房和心室的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通过形成一个闭合的系统,使血液能够在体内流动。
2. 血液的组成: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血浆是血液的非细胞性成分,含有水、蛋白质、糖类、脂类等物质。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在血液中起着各自特定的功能。
3. 循环的机制:血液循环经过两个循环系统,即肺循环和体循环。
肺循环是指血液从心脏经过肺部,完成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体循环是指血液从心脏经过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完成物质的输送和代谢产物的排出。
4. 循环的调节:血液循环的调节主要由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共同完成。
神经系统通过控制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调节心脏的输出量和心率。
内分泌系统通过激素的分泌和作用,影响血管的收缩和舒张,调节血管阻力和血压。
血液循环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过程,它保证了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等物质的运输和交换,维持了体内各个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
正常的血液循环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第四章血液循环障碍一、目的要求1.掌握淤血、血栓、梗死的形态学特点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2.熟悉栓塞、出血的常见类型,对机体影响以及血栓形成的条件。
二、实习内容大体标本组织切片淤血慢性肺淤血慢性肺淤血慢性肝淤血慢性肝淤血慢性肾淤血慢性肾淤血淤血性肝硬化淤血性脾肿大淤血性肠水肿血栓形成心瓣膜血栓白色血栓心室附壁血栓混合血栓髂动脉内血栓红色血栓冠状动脉内血栓透明血栓股静脉内血栓血栓机化、再通栓塞肺动脉血栓栓塞血栓栓塞脑脂肪栓塞脂肪栓塞胆固醇栓塞胆固醇栓塞瘤细胞栓塞梗死肾贫血性梗死肾贫血性梗死脾贫血性梗死脾贫血性梗死肝贫血性梗死心肌梗死心肌梗死脑梗死脑梗死肺出血性梗死肺出血性梗死肠出血性梗死出血脑出血水肿肺水肿肺水肿脑水肿三、大体标本、组织切片观察要点(一)淤血基本病变要点1.肉眼形态(1)器官体积增大,被膜紧张。
(2)表面和切面颜色呈暗红色。
(3)有的器官表面可见扩张的小血管呈黑褐色。
(4)淤血时间长的器官质地可变硬,可见棕褐色小结。
2.组织学形态(1)组织中的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
(2)组织中可见淡红色水肿液、红细胞及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3)充血时间长的器官,可见实质细胞萎缩甚至消失,间质增生。
标本观察1.慢性肺淤血病史:女性,45岁。
劳累后心悸气短、咳嗽6年,呼吸困难下肢浮肿半年。
20多年前经常出现咽痛及游走性关节痛。
近日心悸、呼吸困难、浮肿加重,不能平卧。
体检:口唇发绀,心尖区可闻及湿啰音。
治疗无效死亡。
大体标本:(图4-01a、b)肺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被膜紧张;切面暗红色,质地变实,失去正常蜂窝状结构。
新鲜标本可见粉红色泡沫状液体流出。
组织切片:(图4-02a、b、c)。
①肺组织呈弥漫一致性实变。
②肺泡壁和肺间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正常横切毛细血管腔可见1-2个红细胞),肺泡壁增宽。
③肺泡腔内有蛋白水肿液、红细胞和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心衰细胞)。
思考:什么是心衰细胞?肺组织中出现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是否就是心衰细胞?2.慢性肝淤血病史:女性,62岁。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20余年,近半年心悸气短,双下肢浮肿,腹胀,移动性浊音阳性,肝脾大。
治疗无效死亡。
大体标本:(图4-03a、b、c)肝脏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包膜紧张,边缘变钝,切缘外翻,表面和切面呈红黄相间花纹状,状似槟榔的切面,故称“槟榔肝”。
组织切片:(图4-04a、b)①肝脏正常小叶结构存在,肝小叶中央区大量红细胞淤积。
②中央静脉及周围肝窦扩张充血,该区肝细胞萎缩甚至消失。
③小叶周边区肝细胞有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肝细胞胞浆内有大小不等的脂肪空泡。
3.慢性肾淤血大体标本:(图4-05)肾体积增大,颜色暗红,血液主要淤积于肾髓质。
组织切片:(图4-06)肾小球毛细血管及周围的间质血管扩张充血。
正常状态下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内可见少数红细胞。
4. 淤血性肝硬化病史:女性,70岁。
诊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10年。
近日病情加重死亡。
大体标本:(图4-07)肝脏体积变小,重量减轻,质地变硬,表面和切面红黄相间,并可见比较均匀的小结节。
组织切片:(图4-08)肝组织内淤血区被纤维组织代替重新分割肝组织形成假小叶。
5.淤血性脾肿大病史:男性,68岁。
慢性病毒性肝炎15年,合并肝硬化8年。
近日腹水加重,出现昏迷,治疗无效死亡。
大体标本:(图4-09a、b)脾脏体积增大,表面膨满,颜色暗红,表面可见瓷白色不规则纤维斑块。
6.淤血性肠水肿大体标本:(图4-10)肠粘膜水肿增厚,粘膜皱襞增宽,颜色苍白。
(二)血栓形成基本病变要点1.肉眼形态:(1)血栓形成的部位:心腔,心瓣膜或血管腔内。
(2)血栓的颜色,白色(白色血栓),红(黑)白相间(混合血栓),红(黑)色(红色血栓)。
(3)与血管壁连接紧密。
2.组织学形态:(1)白色血栓:由粉色颗粒状血小板及红色丝状纤维素构成。
(2)混合血栓:由珊瑚状血小板梁及小梁间纤维素网、红细胞、白细胞构成,小梁表面有中性粒细胞附着。
(3)红色血栓:由纤维素网及大量红细胞和少量白细胞构成。
(4)透明血栓:由纤维素构成。
标本观察1.白色血栓心瓣膜血栓(急性风湿性心内膜炎)大体标本:(图4-11)二尖瓣闭锁缘心房面可见成排、直径1-2毫米的灰白色疣状赘生物,与瓣膜连接紧密。
组织切片:(图4-12a、b)瓣膜表面见由粉红色颗粒状血小板和少量红染丝状纤维素构成的血栓。
2.混合血栓(1)心室附壁血栓病史:男性,56岁。
心肌梗死半年后,突然左半身瘫痪,昏迷,治疗无效死亡。
大体标本:(图4-13)左心室前壁及室间隔内膜有两处灰白色较大血栓附着,间杂红色,该处心内膜下呈暗红色为心内膜下心梗。
思考:此血栓由何原因引起,脱落后可引起哪些后果?(2)髂动脉内血栓大体标本:(图4-14)腹主动脉与髂动脉分叉处内膜附着一蛹形血栓,灰白与黑色相间,干燥,表面粗糙,与内膜连接紧密,还可见内膜上有多处大小不等黄白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思考:此血栓形成的原因?脱落后有何后果?(3)静脉内血栓组织切片:(图4-15)静脉管腔内被血栓堵塞,血栓由淡粉色梁状血小板和小梁之间深红色丝状纤维素构成,梁网之间有大量红细胞和少量白细胞。
3.红色血栓(1)股静脉内血栓病史:男性,24岁。
半年前左脚被钉子刺伤,局部感染化脓,治疗后好转。
以后左腿反复疼痛肿胀。
今日活动后突然倒地,抢救无效死亡。
大体标本:(图4-16)股静脉内可见骑跨的暗红色血栓阻塞管腔,与血管壁连接紧密。
思考:此血栓脱落后可栓塞何处?组织切片:(图4-17)新近形成的红色血栓,可见纤维素网中充满红细胞和少量白细胞。
(2)冠状动脉内血栓病史:男性,45岁。
突然心前区剧烈疼痛,向肩部及上肢放射,胸闷、气短,服用硝酸甘油未好转,送住院途中死亡。
大体标本:(图4-18a、b、c、d)心脏冠状动脉前降支已经被剖开,冠状动脉腔内可见新近形成的暗红色的血栓。
从心间部至血栓右下方之间的心肌呈灰红色,提示发生心肌梗死。
4. 血栓机化、再通组织切片:(图4-19 a、b、c)冠状动脉内血栓由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长入而发生机化,新形成的血管腔使被阻塞的血流发生再通。
5. 透明血栓病史:女性,25岁。
大面积烧伤后出现休克,治疗过程中皮下及多脏器出血,抢救无效死亡,诊断为DIC。
组织切片:(图4-20)肺小血管内可见纤维素性血栓。
(三)栓塞基本病变要点1.肉眼形态(1)肺动脉或体动脉分支腔内有血栓样或其他异物堵塞。
(2)堵塞异物与血管内膜无粘连。
2.组织学形态(1)栓子栓塞的器官或组织缺血或淤血。
(2)栓子的类型(血栓栓子、羊水栓塞、脂肪栓塞、细菌栓塞、肿瘤细胞栓子等)。
标本观察1.肺动脉血栓栓塞大体标本:(图4-21a、b、c、d)肺动脉主干腔内被暗红色固体团块堵塞,与血管壁无粘连。
常见于下肢深部静脉血栓脱落。
组织切片:(图4-22a、b)肺动脉较大分支内可见的血栓阻塞。
栓子由淡粉色血小板梁和红细胞构成,与血管内膜分离。
2.脂肪栓塞病史:男性,35岁。
因车祸致右胫腓骨骨折及软组织挫伤,治疗过程中,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头痛,血压下降,抢救无效死亡。
组织切片:(图4-23a、b)肺组织内小血管腔内被脂肪样物质堵塞,高倍镜显示血管腔内为骨髓(脂肪髓)成分。
3.胆固醇栓塞组织切片:(图4-24a、b)胰腺附近的动脉内可见胆固醇栓塞,胆固醇结晶呈细长、空亮的裂隙状。
见于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脂质脱落引起栓塞。
4. 瘤细胞栓塞组织切片:(图4-25a、b)脑表面小血管腔内可见大小、形态比较一致的瘤细胞团堵塞。
瘤细胞异形性明显,细胞较大,多边形,核大,核仁明显。
(四)梗死基本病变要点1.肉眼形态(1)梗死常见于:肾、脾、肺、肠、心脏、脑等器官,多位于器官包膜下。
(2)梗死灶的颜色:白色为贫血性梗死,发生于肝、脾、肾、心脏等结构比较致密的器官;红色为出血性梗死,发生于肺、肠等结构比较疏松或有双重血液循环的器官。
(3)梗死灶的形状:肝、脾、肾、肺梗死呈楔形(立体圆锥形,底向包膜,尖端指向器官门)。
脑、心肌梗死呈地图形或不规则形。
肠梗死呈节段性。
(4)梗死早期界限不清,晚期常表现为界限清楚,梗死区和非梗死区之间可出现暗红色充血出血带。
2.组织学形态(1)梗死的性质:肝、脾、肾、心肌、肺等梗死表现为凝固性坏死;脑,胰腺等梗死表现为液化性坏死。
(2)梗死区为组织坏死表现,凝固性坏死时梗死区保持原来组织的轮廓,液化性坏死时梗死区溶解液化。
(3)贫血性梗死的梗死灶含红细胞少,出血性梗死病灶内有充血和出血。
(4)梗死的继发改变:充血、出血、炎症、机化等。
标本观察1. 贫血性梗死(1)肾贫血性梗死大体标本:(图4-26a、b)肾脏可见楔形病灶呈灰白色或灰黄色,底向包膜略向外突,尖端指向肾门,病灶边界清楚,边缘有暗红色充血出血带。
组织切片:(图4-27a、b)右侧为正常肾组织,左侧粉红色为梗死灶,见肾小球和肾小管坏死,但梗死灶保留原来肾小球和肾小管的结构轮廓,中间为充血出血带,血管扩张充血,有出血。
(2)脾贫血性梗死大体标本:(图4-28a、b、c)①注意观察病灶的形状、颜色。
②注意观察病灶的边缘。
组织切片:(图2-27)①先分清梗死与非梗死区。
②观察梗死区病变特点为(与非梗死区对比)。
③观察梗死与非梗死区交界处改变。
(3)肝贫血性梗死大体标本:(图4-29a、b)右侧肝脏可见一个黄色、边缘不规则地图形坏死灶,周围有充血。
(4)心肌梗死病史:女性,58岁。
高血压病、高血脂症10年,3天前心前区疼痛,向左肩放射,逐渐加重、昏迷,抢救无效死亡。
尸检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伴血栓形成。
大体标本:(图4-30a、b、c)心脏的横切面,左侧为左心室。
(a)整个左心室心内膜下环状梗死,局部呈厚壁心梗。
(b)为左心室后壁心肌梗死,梗死灶中心部发黄,周围有充血带,梗死累及整个心室壁,称透壁性心肌梗死。
(c)为左心室前壁及室间隔前1/3心肌梗死后瘢痕形成。
组织切片:(图4-31a、b、c)(a)为心肌梗死的早期,心肌纤维横纹消失,大多数细胞核溶解消失,可见许多形状不规则嗜粉红色的收缩带横穿心肌纤维。
(b、c)为心肌梗死后3-4天,可见大量急性炎性细胞浸润,心肌坏死严重,只能模糊的辨认出心肌细胞的轮廓。
(5)脑梗死大体标本:(图4-32)同脑的液化性坏死,自己观察描述。
组织切片:(图4-33a、b、c)同脑的液化性坏死,自己观察描述。
思考:①脑梗死后是否通过肉芽组织机化修复?②注意观察脑梗死灶边缘星形细胞的数量?星形细胞起什么作用?2. 出血性梗死(1)肺出血性梗死病史:女性,65岁。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10年。
近日呼吸困难加重,咯粉红色泡沫样痰、咯血,肝脏肿大,胸腹水,全身水肿,治疗无效死亡。
大体标本:(图4-34a、b、c)肺脏可见楔形、暗红色实性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