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致病性
- 格式:ppt
- 大小:2.65 MB
- 文档页数:46
微生物在食品中的致病菌的控制和灭活食品安全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日常生活中,微生物是导致食品中致病菌滋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控制和灭活食品中的致病菌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在食品中的致病菌的控制和灭活方法。
第一部分:微生物的致病性及其影响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小型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虽然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体并不具有致病性,但其中一些致病菌却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常见的食品中致病菌例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它们通过食物传播,进入人体后可能引发严重的食物中毒和消化道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第二部分:预防微生物污染的控制措施1. 关注食品卫生食品卫生是有效控制微生物污染的第一道防线。
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应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法规和卫生标准,如保持良好的生产环境和设施设备的清洁卫生,有力地减少致病菌的滋生和传播途径。
2. 适当加热适当的加热是控制食品中致病菌的重要方法之一。
加热能有效杀灭绝大多数细菌、真菌和病毒,因为高温能破坏它们的细胞结构和代谢功能。
在烹调过程中,确保食物彻底加热至适宜的温度,能有效避免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
3. 保持食品新鲜新鲜的食品往往不容易滋生致病菌。
因此,购买和食用新鲜食材非常重要。
同时,在储存和加工过程中要遵循适当的温度和时间原则,以确保食物的新鲜度和安全性。
第三部分:致病菌的灭活方法1. 高温煮沸高温煮沸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灭活方法。
将食物加热至沸腾点,可迅速杀灭其中的致病菌。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部分食物,如肉类、蔬菜、饭类等。
然而,一些烹调时间较短、温度不高的食物,如生鱼片、蛋黄等,可能需要其他灭活方法。
2. 辐照灭菌辐照灭菌是一种先进的微生物控制方法,通过使用电离辐射或紫外线辐射来杀死致病菌。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降低食品中微生物的数量,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并且不会改变食品的味道和营养价值。
3. 保鲜剂和防腐剂为了控制微生物的滋长和繁殖,食品生产商常常添加一些保鲜剂和防腐剂。
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微生物是一类极小的生物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角落,包括土壤、水体、空气、人体等。
它们在人类健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可能对人体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可能引起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一、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积极影响1. 支持人体消化系统:肠道微生物群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帮助分解食物,帮助吸收营养物质,并抑制有害菌的生长。
一些益生菌如乳酸菌,可以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增强人体对外界有害微生物的抵抗能力。
2. 促进免疫系统发育:早期接触微生物能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的发育,降低过敏性疾病的风险。
研究发现,与生活在农村环境的儿童相比,生活在城市环境的儿童更容易患过敏性疾病,这一现象被认为与城市环境中微生物暴露较少有关。
3. 生产有益物质:某些微生物能够产生对人体有益的物质。
比如,大肠杆菌能够合成维生素K,而维生素K对人体的凝血功能至关重要。
此外,乳酸菌还能产生抗菌物质,帮助预防感染。
4. 参与能量代谢:肠道微生物群有助于人体对食物中的纤维素等复杂多糖的消化和吸收。
它们在肠道中分解这些复杂多糖,产生短链脂肪酸,为人体提供能量。
二、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1. 引起传染病:有些微生物具有致病性,可以引起传染病的发生。
比如大肠杆菌、沙门菌等在食物中污染后,可能引发食物中毒。
另外,流感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也能够通过空气传播,导致呼吸道感染。
2. 寄生虫感染:一些微生物,尤其是寄生虫,能够感染人类的消化系统、肝脏、肺部等器官,从而引起相关疾病。
例如,蛔虫感染可导致腹痛、恶心等消化道症状。
3. 增加过敏风险:某些微生物与过敏性疾病有关。
研究发现,城市环境中微生物暴露较少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增加发生过敏性疾病的风险。
4. 导致感染性疾病的发作:人体内部本就存在大量微生物,而当免疫系统出现问题时,这些微生物就有可能引起感染。
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的人,如艾滋病患者,更容易患上由正常微生物引发的感染性疾病。
致病性微生物指的是那些能够引起人类,动物和植物的病害且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
微生物即是那些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人体用肉眼无法看见,必须通过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等仪器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一般来说,微生物往往都具有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容易变异及适应环境能力强等优点。
由于微生物的种类十分繁多,粗略估计至少有十万种以上。
因而我们为了便于分析和观察,应当按其结构、化学组成及生活习性等差异将微生物分成三大类。
一、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指的是微生物的细胞核分化程度较高,细胞内存在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等;而胞质内则含有完整的细胞器,一般来说,真菌往往归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二、而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原始核质,而没有核膜与核仁;且细胞的细胞器不是很完善。
这类微生物包含的种类相对来说众多,有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放线菌等。
三、而那些既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亦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依靠活细胞,进而进行内生长繁殖的微生物则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根据微生物是否致病,我们又可将微生物分为非致病微生物和致病性微生物两类。
致病微生物是指能引起动物植物的某些疾病的微生物,这种微生物占生物种类的很少一部分,比如流感病毒可以引起人类、禽类的流感。
另外有的一部分是条件致病菌。
一般来讲,较大多数微生物是属于非致病性甚至有益性微生物,它们能广泛存在自然界、人体皮肤粘膜表面等。
由于人们进行的食品生产往往是一个时间长,环节多的复杂过程。
并且在这整个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许许多多被致病性微生物污染的可能性。
因而我们需要检验出那些能引起人类疾病和食物中毒的致病性微生物,以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及特点病原微生物是引起传染病的病因之一,其种类繁多,根据其形态、生理特征和致病性等不同特点可以将其进行分类。
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下面将对这些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及特点进行详细解释。
一、细菌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其形态多样,可以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等。
细菌具有细胞壁、细胞质、核酸等基本结构,可以根据细胞壁的结构、染色性质、运动方式等特点进行分类。
细菌在致病性方面表现为产生毒素、侵袭宿主细胞等方式,引起人体感染后会导致各种疾病,如肺炎、脑膜炎等。
二、病毒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微生物,其结构简单,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病毒依靠宿主细胞的代谢功能进行复制和繁殖,感染后会导致宿主细胞的损伤和死亡。
病毒可以根据其核酸类型、外壳结构等特点进行分类,不同种类的病毒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也不同,如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三、真菌真菌是一类多细胞微生物,其细胞结构和功能较为复杂,包括菌丝、孢子等结构。
真菌可以通过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感染人体后会引起真菌感染病,如白色念珠菌、肺曲菌等。
真菌可以根据生殖器官的结构、生长方式等特点进行分类。
四、寄生虫寄生虫是一类复杂的寄生生物,包括原生动物、线虫、吸虫等。
寄生虫依靠宿主生长和繁殖,感染人体后会引起寄生虫感染病,如疟疾、血吸虫病等。
寄生虫可以根据其寄生习性、寄生器官等特点进行分类。
总结来看,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主要根据其形态、生理特征和致病性等不同特点进行划分,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是主要的病原微生物类型。
其特点包括结构简单、复杂、依赖宿主细胞等不同特点,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及特点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索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及特点,为人类健康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一、有检验意义的是能引起人类疾病和食物中毒的致病性微生物,常见的有:
1.沙门氏菌
2.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3.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
4.副溶血性弧菌
5.变形杆菌
6.志贺氏菌
7.禽流感病毒 8.黄曲霉菌及病毒
9.口蹄疫病毒等。
二、致病菌即能够引起人们发病的细菌。
不同的食品和不同的场合感染致病菌的种类是不一样的,检测时的参考菌群也不尽相同。
例如:
海产品以副溶血性弧菌作为参考菌群;
蛋及蛋制品以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等作为参考菌群;
米、面类食品以蜡样芽孢杆菌、变形杆菌、霉菌等作为参考菌群;
罐头食品以耐热性芽孢菌作为参考菌群等等。
三、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
微生物致病性
微生物致病性是指微生物引起感染的能力。
一种病原体的致病性有赖于它的侵袭宿主并在体内繁殖和抵御宿主抵抗力而不被其消灭的能力。
微生物致病性有种属特性,致病能力强弱的程度称为毒力。
毒力常用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表示。
疾病感染由微生物毒力和宿主的健康状况与免疫功能状态两方面决定。
所以,病原体的毒力与宿主抵抗力两者之间的较量,引起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预后,由于病原体和宿主之间适应程度不同,双方抗衡的结局各异,产生各种不同的感染谱,即感染过程的不同表现。
病原微生物危险等级划分依据一般来说,病原微生物的危险等级划分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致病性,包括微生物对宿主的致病能力、毒力因子等,通常
通过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来评估。
2. 传播途径,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食物水源
传播等,不同的传播途径会影响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范围和速度。
3. 传播能力,包括微生物的传染性、潜伏期、感染率等,这些
因素直接影响了病原微生物在人群中的传播和流行程度。
基于以上因素,通常将病原微生物划分为不同的危险等级,例
如高危、中危、低危等级。
对于高危病原微生物,通常需要采取更
严格的防控措施,包括隔离、消毒、个人防护等措施,以防止其传
播和流行。
而对于低危病原微生物,则可能只需要一些基本的卫生
措施即可进行有效的控制。
病原微生物危险等级的划分依据不仅对于疾病防控工作具有指
导意义,也对于科研、医疗、食品安全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科学准确地评估和划分病原微生物的危险等级,可以更好地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促进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