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水的净化》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7.55 KB
- 文档页数:4
课题3 水的净化一、教学背景分析本节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主要内容水的净化;蒸馏;硬水与软水。
教材中这些内容以文字和图片呈现,不利于学生感知。
本节从社会实际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沉淀、过滤、、蒸馏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贯穿其中,力图为学生提供认识和探索周围事物的素材和线索,以及从身边事物中学习化学知识的经验。
二、教材分析本课题的主题是从水谈起,将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地串起来,前半部分介绍含不溶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后半部分以硬水软化为例介绍含溶解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
其中过滤和蒸馏是初中化学中重要的实验操作技能,也是本课题中要重点学习的内容。
并能从卫生、健康的角度意识到正确选择饮用水的重要性.三、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阶段,逻辑思维虽占优势,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使学生减少抽象思维的难度,有利于学生认知领域的发展。
教材“水的净化”主要围绕水的净化方法及它在实践中的应用为主题而展开,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
学生的许多个人认识及生活经验都可以联系到,这与“学生需要有用的化学,需要有趣的化学”的心理需求是相适应的。
四、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景→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发挥想象→提高兴趣。
五、整合思路本节设计了2个演示实验、1个家庭小实验、1个活动与探究即一个调查与研究,它们对培养实验能力、形成实验技能、培养科学方法及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在实验、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中亲身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教师,要指导学生一起参与实验、亲自动手做实验,积极参与活动与探究、调查研究、实习实验原理、方法步骤、掌握实验技能,观察实验想象及生活想象探究现象本质,归纳总结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软水的区别;⑵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水的净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纯净水与天然水的区别。
(2)了解水的净化常用的方法,如沉淀、过滤、吸附,学会过滤的操作及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与探究、讨论归纳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分析表达能力。
3、情感价值观(1)认识到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感受水的净化不容易,树立珍惜水、爱护水的思想以及保护母亲河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水的净化的几种方法的学习(沉淀、过滤和吸附)。
教学难点:过滤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入然后点明“安康”,紧接着说明这是汉江流域线路图,教师表达对家乡和母亲河的崇敬和热爱之情,引起学生的共鸣。
图片展示浑浊的汉江水,提出像这样的天然水引入北方无法直接被引用的现实情况,所以需要对水进行净化,引出“水的净化”的课题。
(二)新课讲授1、分析杂质,提出除杂方法。
教师设计提问:请同学们观察面前两杯水(一杯汉江河水和一杯纯水)有什么不同?学生:贴有“汉江河水”标签的水比较浑浊,贴有“纯水”标签的水较澄清透明。
教师介绍:纯水是无色、无臭、清澈透明的液体,属于纯净物;有固定的化学符号(化学符号:H2O);自然界中的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由于含有杂质,属于混合物。
教师请学生观察面前的汉江水,说明有哪些杂质?学生1:泥沙、固体小颗粒等不溶性杂质学生2:有难闻的臭味、有颜色等溶在水里的杂质。
学生3:还有一些肉眼无法观察的细菌等微生物。
教师提问:我们能不能将浑浊的河水变成干净的纯水呢?以我们面前这杯水为例,我们可以一步步对水进行净化。
那么首先水中这些不溶的泥沙,我们怎么除去呢?学生回答:在桌面上放一放,澄一澄,就可以变清澈。
教师总结;像这种比较重容易沉淀的杂质可以静置沉淀,对于有些质量小、比较轻的杂质可选用明矾做吸附剂使之沉淀。
教师为学生展示提前准备好的装有明矾的烧杯。
九年级化学《水的净化》教学设计(精选3篇)九年级化学《水的净化》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化学《水的净化》教学设计(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的净化》教学设计11、导入新课自然界的水能直接饮用吗?如果不能,经过怎样的处理才能得到我们饮用的自来水学生回答:”可直接饮用的有泉水,井水。
而河水,海水却不能直接饮用“创设情景、引入新课2、推进新课提问:浑浊的河水在静置一些时间后有什么变化?回答:底部有沉淀,上面的水相对清,但仍有一些悬浮物存在。
3、实验演示净化桌上的一杯泥水(由于加了红墨水而显红色),加入明矾分析:明矾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物,从而使其沉降到底部,称为絮凝剂。
提问:如何将这些沉淀和水分开?举出生活中将固体和液体分开的实例。
提问:这些实例有什么共同特点?分析:实验室用过滤装置(展示事物)把不溶于水的物质与水分开现象:悬浮物沉到底部,水变得更清思考:井水也可用明矾净化回答:用沙漏将饺子和汤分开,用滤布将豆浆和豆腐渣分离等回答:都是液体能通过,固体不能通过,把固体和液体分开。
加深认识絮凝剂的作用4、学生实验分析过滤操作的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指出学生操作过程中的不足或错误提问:比较过滤前的过滤前和过滤后有什么变化?山泉水为何总是很清?过滤后的水仍为红色,为什么?如何将色去掉?展示:借助活性炭净水器示意图,简介活性炭。
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可能吸附水中的一些溶解性的杂质、如除去色素和异味设问:自来水厂是如何将江水河水净化为我们能饮用的自来水的呢?展示: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提问:经过以上处理后的水,清辙透明,是不是纯净水了?为什么?分析:通过沉淀,过滤的方法只除去不溶性杂质,水中还有许多可溶性的杂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水的净化》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水的净化》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水的净化》教案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纯水与天然水、软水、硬水的区别。
2.掌握过滤的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3.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1.了解硬水与软水的区别及硬水的软化方法。
2.初步掌握过滤和蒸馏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过程学习内容一生活用水净化【学习指导】阅读课本第74-76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蒸馏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天然水里由于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的杂质,常呈浑浊。
2.在我国某些乡村,尚未使用自来水,往往采用明矾净水,明矾的作用是吸附杂质,使其沉降。
3.自来水的净化过程在课本第74页的上方,在过滤池中,通常用卵石、石英沙对水进行过滤,水在活性炭吸附池中发生了物理变化,在投药消毒这一环节发生了化学变化。
4.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不仅可以滤去不溶性杂质,还可以吸附可溶性的杂质。
【讨论交流】如何把江水变成生活用水?【温馨点拨】自来水厂的净化过程:取水沉淀―→过滤吸附―→消毒―→配水【名师归纳】1.天然水的净化方法有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消毒杀菌、煮沸、蒸馏。
其中静置、吸附、过滤是除掉水中的不溶性杂质,煮沸、蒸馏是除掉水中的可溶性杂质。
2.在净水的各种方法中,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发生的都是物理变化;消毒杀菌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在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蒸馏几种净水的方法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蒸馏。
【反馈练习】1.下列净水操作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B)A.沉淀B.消毒杀菌C.过滤D.蒸发2.下列净水操作中,效果最好的是(D)A.静置B.吸附C.过滤D.蒸馏3.湖水中含有泥沙、悬浮物和细菌等杂质。
在水中撒些明矾,可除去水中的泥沙、悬浮物,使水变澄清;可用次氯酸(HClO)杀死细菌。
氯气溶于水时可生成盐酸和次氯酸。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水的净化》
教学设计(全文)
根据农村初中的教学实际和自然资源环境进行《水的净化》教学设计,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品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利用学生的实践经验和水的性质,了解纯水、硬水、软水、水垢和水的净化途径和方法;制作过滤器和过滤水,掌握过滤操作的流程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动手和动脑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实验设计和创新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科学品质、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资源观;培养学生以节约为荣、以浪费为耻的品质。
【教学过程】
1.设置问题情境
教师:让学生阅读有关水的问题和资料
学生:传递文章和图片,谈论它们,互相交流。
课题2水的净化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净化水:沉淀、吸附、过滤和蒸馏的四种方法,并能够区分出每种方法的优缺点。
2.初步学会过滤操作的基本技能及注意事项。
3.了解硬水与软水的区别方法;知道硬水软化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沉淀、过滤、吸附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过滤操作原理及注意事项。
难点过滤的操作方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一杯浑浊的水,你们认为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将此浑水中的杂质除去?合作探究一、水净化的方法教师演示:向浑浊的水中加入明矾,学生观察现象。
归纳明矾作用:吸附杂质、促进沉降。
提问:如何把水中的不溶物除去?展示:漏勺、茶叶漏、豆浆过滤网、口罩(过滤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
教师演示过滤,学生观察并描述操作要点,师生一起归纳总结:(1)过滤:把不溶性的固体与液体分开的一种方法。
(2)过滤器的准备:取一张圆形滤纸,对折两次,然后打开,使滤纸成为圆锥形(一边是一层滤纸,另一边是三层滤纸),放入漏斗内,使之紧贴漏斗壁,用少量水润湿滤纸使滤纸和漏斗壁之间不要留有气泡。
(3)过滤的仪器:漏斗、烧杯、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
(4)过滤操作要点归纳:“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要紧贴在漏斗内壁,中间不留气泡。
二低:a.液面低于滤纸边缘;b.滤纸低于漏斗的边缘。
过滤时要始终注意到滤液的液面需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a.盛待过滤液的烧杯口要紧靠在玻璃棒上;b.玻璃棒轻靠在三层滤纸处;c.漏斗的下端管口要紧靠烧杯的内壁。
使滤液沿烧杯壁流下,不会向四周飞溅,且形成液柱,加快过滤速度。
归纳总结: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①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②漏斗中待过滤液液面高于滤纸边缘;③滤纸破损等。
提问:如何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呢?教师展示:活性炭吸附实验,学生观察。
活性炭利用其自身疏松多孔结构,将有颜色和气味的分子储存其内。
所以可以用于除臭和除颜色。
这种方法称为——吸附。
如果用具有吸附作用的固体过滤液体,不仅可以滤去其中的不溶性物质,还可以吸附掉一些溶解的杂质,除去臭味。
《水的净化》教案(精选5篇)《水的净化》篇1课题名称: §3~3 水的净化课型: 新授课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能力目标:了解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
重点、难点: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教学方法:讨论法导课:自然界的水并大多数情况下不能直接使用,这就需要净化水。
新授:一、天然水的初步净化:1、自来水厂的净化过程:沉淀--过滤--吸附--消毒2、主要净化方法沉淀、过滤、吸附活动与探究:书p53过滤法净化水过滤要点:一贴、二低、三靠二、净化水并不是纯净水1、硬水和软水:硬水的特点:含可溶解的钙镁混合物区分方法:用肥皂水软化方法:煮沸法、蒸馏法。
2、蒸馏法:对蒸馏装置和简易装置在温度控制、能量控制、操作等方面进行比较。
课堂练习:略作业: 1、课本p56 习题2、目标p33达标训练课后记净化过程中各步的作用应明确。
如: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卵石的作用是过滤等。
《水的净化》教案篇2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如何使单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更富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体现出其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是中学化学教师努力的方向。
笔者在使用人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中,对《水的净化》(第一课时:过滤)教学做了初步尝试与课后调查,感触颇多。
笔者在探究《水的净化》的两周前,将后续课题4的爱护水资源内容提前,进行上网调查、实地考察、工厂参观、汇报交流等课外研究,扩展学生对科学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视野,开拓学生思维发展空间,培养信息收集和整理、问题的分析和判断等科学实践能力,试图在爱护水资源人文精神的大背景下,让学生了解水的净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激发其寻找代替实验室中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的代用品,寻找生活中常用的净水剂的兴趣,发挥其主动参与性,促进科学态度、方法、价值、情感和责任感等人文精神的教育。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4.2 水的净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水的净化的概念及重要意义。
2.掌握常见的水的净化方法和净水设备的原理。
3.能够分析和比较不同的水的净化方法的优缺点。
二、教学重点1.掌握常见的水的净化方法及其原理。
2.理解不同水的净化方法的优缺点。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示范实验器材及化学试剂。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实验报告。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短的导入,引出本课的话题:水的净化。
教师可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对水进行净化?水的净化对人类生活有什么重要意义?2. 理论探讨(20分钟)a. 水的净化的概念及重要性教师通过课件和实例,简明扼要地介绍水的净化的概念和其重要性,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需要对水进行净化。
b. 常见的水的净化方法教师通过课件和实例,介绍常见的水的净化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如过滤、沉淀)、化学方法(如加氯消毒)和生物方法(如生物滤池),并解释它们的原理及应用范围。
3. 实验演示(30分钟)a. 过滤器的实验演示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展示过滤器的原理和效果。
教师可利用简易实验装置,观察和比较不同材料(如砂子、活性炭、滤纸)对水中杂质的过滤效果。
b. 加氯消毒的实验演示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展示加氯消毒的原理和效果。
教师可利用漂白粉溶液对一定量的水进行处理,观察和比较处理前后的水质变化。
4. 深化与展开(30分钟)a. 讨论不同净化方法的优缺点教师分组组织学生讨论,比较不同的水的净化方法的优缺点,并总结归纳。
教师可提供以下问题:各种净化方法在什么情况下比较适用?它们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b. 实际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评价不同净水设备的优劣,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5. 小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并提问学生:为保证家庭饮用水的安全,你认为应该选择哪种净水方法?五、课堂作业1.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完成课后习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水的净化》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了解水的污染和净化方式;(2) 掌握蒸馏水、净水器和污水处理工艺等水的净化方法;(3) 理解水的净化和保护对人类生活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课堂讲解和探究,理解水的净化方法的原理和工艺流程;(2) 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蒸馏水的理解;(3)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增强学生保护环境、节约水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2) 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热爱生命、尊重自然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 了解水的污染和净化方式;2. 掌握蒸馏水、净水器和污水处理工艺等水的净化方法;3. 理解水的净化和保护对人类生活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1. 理解水的净化方法的原理;2. 掌握蒸馏水的实验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探究、实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观看《水的森林》宣传片,唤起学生们对保护环境、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2. 联想:你喝的水是否干净?城市的河流是否清澈?依据什么可以判断水是否干净?二、学习(30分钟)1. 讲解水的污染和净化方式,让学生了解水的净化方法、原理和流程,包括蒸馏水、净水器和污水处理工艺等。
2. 展示水的净化方法的流程图,并在流程图旁列出每种方法的原理说明,让学生能够更清楚地理解。
3. 实验课:让学生进行蒸馏水的实验,让学生从实验中更加深刻地理解蒸馏水的原理和作用。
三、练习(15分钟)1. 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水的净化方式,撰写对应的工艺处理图和说明。
2. 学生交流归纳,互相比较各自选择的净化方式的优缺点,结合实际情况,商讨提出针对性的净化措施,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学习到了什么知识和技能?2. 你认为水的净化和保护有什么重要的意义?【教学资源】实验器材:水、烧杯、漏斗、三角漏斗、酒精灯或炉子、蒸馏器PPT讲解、流程图、实验指导书。
课题2 《水的净化》教学设计
天津市武清区雍阳中学李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沉淀、吸附、过滤、蒸馏等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
(2)初步掌握硬水与软水的定义及其鉴别、转化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水净化方法的学习,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运用。
(2)重视师生交流和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感受化学对生活社会的积极意义,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用水的净化,使学生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水的常用净化方法;硬水与软水的概念和区分
本节课的难点是:过滤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和手段:
结合我校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不全盘授予,而是适时诱导,因此我采用了充分利用导学案建构有关水的净化的知识线的教学方法,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实验探究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1、下列净化水的操作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过程的是
A、沉淀
B、消毒
C、过滤
D、蒸馏
2、下列净化的操作,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A、静置
B、吸附
C、过滤
D、蒸馏
3、下列方法能区别硬水与软水的是
A.观察颜色
B.加入明矾
C.溶解食盐
D.加入肥皂水
我会填
1、指出下图中的错误:
2、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净化水的操作,相对净化的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
我会判
不溶性杂质可溶性杂质
沉淀
吸附
过滤
蒸馏
我会用
有一种含有碎菜叶、碎塑料薄膜、泥沙,还具有一定臭味的生活污水(生活污水的成分十分复杂,此处已作了简化),将其经除渣去臭处理后可转化为厕所的清洗用水。
问:(1)采取何种操作,可除去污水中的碎菜叶、碎塑料薄膜及泥沙?(2)用什么物质可除去臭味?(3)把生活污水回收处理,进行再利用的目的是什么?
【盘点收获,提炼精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或解决了哪些新问题?
【布置作业,巩固提升】
1.参照课本,自制简易净水器
2.开动脑筋,帮妈妈除去家里茶壶、热水瓶、烧开水的壶等底部的水垢。
【板书设计】课题2水的净化
一、水的净化方法
1、沉淀
2、过滤
3、吸附
4、蒸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