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文化校本教材教本(欣赏篇)
- 格式:doc
- 大小:5.75 MB
- 文档页数:69
课程名称:戏曲艺术欣赏与表演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戏曲的基本知识,掌握戏曲的基本表演形式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和模仿,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戏曲的基本知识。
2. 戏曲的表演形式和技巧。
教学难点:1. 戏曲的唱腔和表演节奏的掌握。
2. 学生对戏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戏曲视频、戏曲唱段、戏曲脸谱图片、戏曲道具等。
2. 学生准备:预习戏曲的基本知识,准备表演所需的道具和服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播放一段戏曲选段,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提问:同学们刚才听到了什么?知道这是什么吗?二、讲授新课1. 介绍戏曲的基本知识,包括戏曲的起源、发展、流派等。
2. 演示戏曲的表演形式,如生、旦、净、末、丑等角色。
3. 介绍戏曲的唱腔特点,如平腔、高腔、二黄等。
4. 展示戏曲脸谱图片,讲解脸谱的象征意义。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戏曲角色进行表演。
2.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唱腔练习和动作模仿。
3.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展示所学成果。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
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深化学习1. 教师播放不同流派的戏曲选段,让学生欣赏并分析其特点。
2.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戏曲流派的代表剧目和表演艺术家。
三、实践操作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选一个戏曲角色进行表演。
2.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唱腔和动作的细化练习。
3.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展示所学成果。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回答问题、互动等。
2. 学习成果: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唱腔、动作和表情是否到位。
小学《传统艺术京剧》校本课程实施纲要目标本校本课程旨在使小学生了解和欣赏传统艺术京剧,培养他们艺术鉴赏能力和表演技巧,以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程内容1. 京剧基础知识- 了解京剧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研究基础表演技巧和动作动作训练- 研究京剧的基本唱腔和念白2. 京剧角色介绍- 介绍京剧四大行当及其特点- 分析不同角色的塑造方式和表演技巧- 研究京剧角色台词的朗读和演绎3. 京剧剧目研究- 研究京剧著名剧目的故事情节和表演要点- 尝试演绎一些简单的京剧剧目片段4. 京剧舞台表演- 研究舞台布景和道具的使用- 练舞台走位和表演技巧- 参与校内外京剧演出的实践机会课程安排1. 每周安排两节课程,每节课程为45分钟。
2. 课程时长为一个学期,共计20周。
3. 每个学期结束后,举办一次校内京剧表演。
教学方法1. 组织观看优秀京剧表演录像,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2. 结合故事情节,进行团队合作的剧目演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演技巧。
3. 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模仿和演绎培养学生表演的自信和创造力。
4. 提供多样化的课后题和活动,加深学生对京剧的理解和热爱。
评估方式1. 平时表现评估:包括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和合作表演能力。
2. 期末考核:学生需进行一次小型京剧表演,并进行评分和点评。
备注请注意,本纲要仅作为课程教学参考,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修改和调整。
以上是校本课程《传统艺术京剧》的实施纲要。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我们相信学生能够增进对京剧的了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艺术才能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国语小学《戏曲》教学方案教师:贾荟冰孟蝶时间:2017年9月《戏曲》教学方案(一)四. 教学反思1) 课堂讲解课外分享,全家一起来在课堂上讲解了基本的戏剧知识以后,鼓励孩子把图片和脸谱带回家,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讲解,当一回小老师,与全家一起分享戏曲带来的快乐。
2) 鼓励创作延续美丽童话评析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模仿能力,以及对艺术的感悟能力,鼓励孩子展示自己的才华。
善于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三、学生制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四、学生展示、自主评价、生生评价,师生评价《戏曲》教学方案(二)《戏曲》教学方案(三)《戏曲》教学方案(四)《戏曲》教学方案(五)《戏曲》教学方案(六)(4)欣赏不同的色彩服饰表现的戏曲人物,体会文化与生活的关系。
课后请学生关注身边的戏曲表演,并尝试运用更多的材料来表现戏曲人物。
三、学生展示、自主评价、生生评价,师生评价选出涂色与讲解最好的三位同学,进行校戏曲宣传栏展示。
四、小结同学们对戏曲人物的了解是否有得到进一步加深。
《戏曲》教学方案(七)《戏曲》教学方案(八)(4)欣赏不同的曲调、唱腔表现的戏曲人物,体会文化与生活的关系。
课后请学生关注身边的戏曲表演,并尝试运用更多的材料来表现戏曲人物。
五、学生展示、自主评价、生生评价,师生评价选出表演最好的三位同学,进行展示。
六、小结同学们对戏曲人物的了解是否有得到进一步加深。
《戏曲》教学方案(九)单元开启戏曲之旅单元课时第9课时主题身法练习总课时16背景分析学生对于戏曲的了解还处于初步阶段,本节课需要让学生了解戏曲,对戏曲产生兴趣。
做好准备,为以后的戏曲学习奠定基础。
学习目标1、通过校本课程《戏曲》的开展,引导学生了解戏曲这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传统的优秀文化。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培养优美的仪态修养。
掌握学习戏曲的基本方法。
3、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评价设计基本技能(评价内容及评价方式)1、唱腔的准确性:吐字的准确程度。
课程名称:戏曲欣赏与表演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戏曲的基本知识,包括戏曲的起源、流派、表演形式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经典戏曲选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戏曲的基本知识,能够欣赏并理解经典戏曲选段。
2. 难点: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用具:1. 多媒体设备2. 戏曲选段音频3. 戏曲服饰道具4. 戏曲剧本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 播放一段经典戏曲选段,如京剧《霸王别姬》中的《贵妃醉酒》片段,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戏曲的魅力。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类型的艺术吗?它有什么特点?二、知识传授1. 讲解戏曲的基本知识,包括戏曲的起源、流派、表演形式等。
2. 介绍中国戏曲的主要流派,如京剧、越剧、黄梅戏等,以及它们的代表作品。
三、欣赏与实践1. 播放经典戏曲选段,如京剧《白蛇传》中的《游湖借伞》片段,引导学生欣赏戏曲表演。
2. 讨论戏曲表演的特点,如唱、念、做、打等。
3. 学生分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戏曲选段进行角色扮演。
四、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戏曲的基本知识和表演特点。
2. 布置作业:回家后,与家人一起观看一场戏曲演出,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后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学生戏曲的基本知识和表演特点。
2. 引导学生分享上节课的作业,即观看戏曲演出的观后感。
二、实践与展示1.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展示上节课的学习成果。
2. 教师点评,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
三、拓展与总结1. 介绍戏曲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如现代戏曲、戏曲电影等。
2.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传承和发扬。
四、作业布置1. 按照课本内容,完成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戏曲流派或剧目的小论文。
课程名称:高中戏曲校本课程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
4.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程内容:1. 中国戏曲概述2. 京剧基础知识3. 其他地方戏曲介绍4. 戏曲表演实践5. 戏曲欣赏与评价课时安排:共10课时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戏曲视频资料3. 戏曲音乐录音4. 戏曲剧本5. 戏曲服饰道具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中国戏曲概述1. 导入:通过播放戏曲视频片段,激发学生对戏曲的兴趣。
2. 讲解:介绍中国戏曲的起源、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3. 互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国戏曲的了解,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
4. 作业: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要求学生了解一种地方戏曲。
第二课时:京剧基础知识1. 导入:播放京剧《白蛇传》片段,让学生感受京剧的魅力。
2. 讲解:介绍京剧的行当、脸谱、服饰、表演程式等基础知识。
3. 互动:让学生观察京剧表演,分析不同行当的特点。
4. 作业:布置课后观看京剧《贵妃醉酒》片段,并撰写观后感。
第三课时:其他地方戏曲介绍1. 导入:播放不同地方戏曲的精彩片段,让学生感受戏曲的多样性。
2. 讲解:介绍越剧、黄梅戏、豫剧等地方戏曲的特点和代表性剧目。
3. 互动:让学生讨论不同地方戏曲之间的异同。
4. 作业:布置课后观看黄梅戏《天仙配》片段,并撰写观后感。
第四课时:戏曲表演实践1. 导入:讲解戏曲表演的基本技巧。
2.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戏曲表演,教师进行指导。
3. 互动:展示各小组的表演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
第五课时:戏曲欣赏与评价1. 导入:播放经典戏曲片段,让学生感受戏曲的艺术魅力。
2. 讲解:分析戏曲的唱腔、表演、音乐等元素。
3. 互动:让学生分组讨论,评价所欣赏的戏曲片段。
4. 作业:布置课后观看京剧《霸王别姬》片段,并撰写观后感。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中学校本课程教材《中国戏曲文化》该教材旨在介绍中国戏曲文化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和艺术特点,帮助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戏曲的丰富内涵和独特之处。
课程目标- 了解中国戏曲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历程;- 掌握中国戏曲的基本形式、表演技巧和艺术特点;- 了解中国戏曲的印象、题材和剧种类型;- 欣赏并分析中国戏曲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表演风格;-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材内容第一单元: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发展- 戏曲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戏曲的起源及其与古代文化的关系;- 戏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革。
第二单元:中国戏曲的基本形式与表演技巧- 京剧、豫剧、黄梅戏和评剧等主要剧种的特点和表演形式;- 化装、唱腔、舞蹈和动作等戏曲表演技巧;- 戏曲音乐和戏曲曲调的基本知识。
第三单元:中国戏曲的题材与剧种类型- 不同戏曲剧种的特点和题材选择;- 中国戏曲的历史剧、文学剧和传统剧目;- 戏曲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道德教化。
第四单元:中国戏曲的文化内涵与表演风格- 戏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戏曲作品中的哲学、历史和宗教思想;- 戏曲的唱腔表现、身段语言和表演技法。
第五单元:中国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当代中国戏曲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保护和传承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性;- 创新与传统的结合在当代戏曲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该教材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示范演示和实践活动等,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知识和技能。
评估方式将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小组项目和个人研究等形式,以考察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和兴趣特长,鼓励他们参与戏曲表演、创作和研究等相关活动,培养学生对戏曲文化的热爱和发掘潜力。
总结《中国戏曲文化》是一本中学校本课程教材,旨在向学生介绍中国戏曲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通过学习该教材,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中国戏曲的演变历程、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培养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兴趣和鉴赏能力,同时也能够掌握戏曲表演技巧和相关知识,为今后的研究和创作提供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校本教材教本(欣赏篇)引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教育传承和宣传,使得更多的人了解、欣赏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此,我们编写了《中国传统文化校本教材教本(欣赏篇)》,旨在向学生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理解,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欣赏能力。
教材内容本教材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古代文化与艺术介绍中国古代文化与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包括中国古代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方面的内容。
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的特点和演变,培养他们对古代艺术的欣赏能力。
2. 传统节日与俗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和俗的起源和意义,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通过讲解节日和俗的背后文化内涵,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精神。
3. 文化名人与经典著作介绍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人以及他们的经典著作,如孔子、屈原、杜甫等。
通过研究他们的思想和作品,学生将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4. 古代建筑与工艺介绍中国古代建筑和工艺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如古代宫殿、庙宇、园林等。
通过研究古代建筑和工艺,学生将更加欣赏中国古代文化的造型美和工艺精湛。
编写目的与意义1.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编写《中国传统文化校本教材教本(欣赏篇)》,我们旨在传承和保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中华民族的瑰宝。
2. 培养学生的文化品味通过研究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使他们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3. 培养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通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培育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和热爱,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结语《中国传统文化校本教材教本(欣赏篇)》旨在让学生通过研究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欣赏能力和理解力,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希望这本教材能够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并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做出贡献。
精彩的戏曲教学设计(共8篇)精彩的戏曲教学设计(共8篇)篇一:《精彩的戏曲》教学设计《精彩的戏曲》教学设计 1 / 32 / 3 3 / 3 篇二:精彩的戏曲教学设精彩的戏曲教学设计(欣赏课)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中国戏曲特别是京剧的文化历史和艺术特色,使学生初步了解京剧中的色彩知识和造型特点 2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和传承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生活的热爱之情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体验戏曲的深厚文化的同时,培养他们对戏曲的热爱之情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京剧《三岔口》)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观赏一段视频……….. 有没有同学知道这是什么艺术?生:(戏曲/京剧)师:这种艺术呢叫“戏曲”,刚才这段视频是戏曲中的一种——京剧。
那同学们之前对咱们的戏曲有多少了解呢?(学生可能会回答一些,也可能不知道)师:看来大家对戏曲都还很陌生(看来同学们对戏曲的了解都还参差不齐)。
那么本节课呢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去参观咱们的“戏曲大舞台”(板书“精彩的戏曲”并播放课件)师:1戏曲的发展历史戏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
先秦是戏曲的一个萌芽时期,到了唐代后期,四大溦班进京为乾隆贺八十大寿,溦剧就一直受到人们喜爱,直到清末光绪年间,汉剧进入京城,汉剧和溦剧相互学习渗透,就形成了京剧,到了元代已经具备了戏曲的特点,标志着戏已经成熟,明清时期戏曲达到了它历史的繁荣时期。
师:我国共有两百多种地方戏曲,其中以京剧,越剧,豫剧,评剧和黄梅戏最为出名。
京剧融合了音乐美术文学武术等等为一体,所以京剧也被称为“国粹”,素有东方歌剧之称。
昆剧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以曲词典雅、行腔宛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
豫剧是发源于中国河南省的一个戏曲剧种。
越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黄梅戏以活泼著称,被称之为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
师:老师考考大家,有没有同学知道戏曲里面有哪些行当呢?(行当在戏曲里面是“角色”的意思。
华罗庚实验学校新城分校戏曲校本课程教本(欣赏篇)华罗庚实验学校新城分校教材编写组二0一八年四月主编:吕水庚副主编:张俊陈东栋王芳王伟王锡才钱海凤杨金芳编委:赵园园徐娟汤亚娟美编:张勇责编:韩咏忠王锡才周丽俊序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作为锡剧之乡的金坛区,有爱看戏的老百姓,更有爱唱戏的业余演出队,但是相对来说这些戏迷票友都是中老年人了,那么如何把我们的瑰宝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这就需要在我们的青少年中培养,让锡剧之乡后继有人。
教育是文化的生命机制。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也是文化承载物的教育,无论从自身的发展还是客观要求方面考量,挖掘、整理、传承和发扬光大传统文化,都是责无旁贷。
学校艺术教育是传承和发扬光大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加强学校艺术教育,丰富艺术艺术教育内容,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意义极为重要。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学习吸收知识、接受文化熏陶、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
在这样一个不可重复的时期,让他们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可以使他们积累文化底蕴、提高竞争能力、增强发展后劲、获取幸福资本。
因此编写一本以弘扬民族文化未基础目的,又能曾强青少年生存、发展和幸福能力的读物十分必要。
因此我们编写了《唱响梨园》戏曲读本,收集了几个剧种的一些唱腔,针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队戏曲的认知特点和水平,就每一个地方戏种的产生发展、流传范围、行头特征、名家明段等一一娓娓道来,所用语言平实、选篇通俗易懂。
2018年4月编写说明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充分挖掘和利用戏曲特色资源,丰富学校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我校成立了《校本教材》编写组,组织骨干教师,挖掘常州地方特色资源,结合本校实际,编写了这本校本教材,意在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戏曲文化的热爱,把中国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让戏曲之乡后继有人。
本教材的编写针对广大青少年学生对戏曲的认知特点和水平,就周边地区的每一个地方戏种的产生发展、流传范围、行头特征、名家名段等一一叙说,所用语言平实、选篇通俗易懂。
在介绍每个戏种的同时配以丰富的各种戏种剧照和经典唱段等,使全书顿显鲜活、形象生动,让人可以清晰的联想到学生们禁不住模唱、张口欲唱的情景。
同时,把课堂渗透、活动培养、环境育人等有机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个性化的校本教育体系,彰显我校校本教育的特色。
本教材适用于小学中高年级及以上学生阅读,编写过程中主要参考了《吴音汉曲江淮调》一书,收录了无锡、昆山周边地区的地方戏曲唱段:昆曲、京剧、锡剧、沪剧、苏剧等。
通过阅读,使学生能够真正深入地了解戏曲、热爱戏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目录●昆曲1. 昆曲由来……………………………………………2. 昆曲行当……………………………………………3. 昆曲唱腔音乐………………………………………4. 昆曲名剧名角………………………………………5. 昆曲服饰……………………………………………6. 昆曲名段……………………………………………●锡剧1. 锡剧由来……………………………………………2. 戏曲知识……………………………………………3. 锡剧唱腔音乐……………………………………………4. 锡剧名剧名角……………………………………………5. 锡剧名段……………………………………………●京剧1. 京剧由来2. 京剧行当3. 京剧唱腔音乐4. 京剧名剧名角5. 京剧名段●苏剧第一课苏剧由来第二课戏曲知识第三课苏剧唱腔音乐第四课苏剧名剧名角第五课苏剧名段●沪剧第一课沪剧由来第二课沪剧发展第三课沪剧唱腔音乐第四课沪剧名剧名角第五课沪剧名段点●越剧第一课越剧由来第二课越剧化妆服饰第三课越剧唱腔音乐第四课越剧名剧名角第五课越剧名段●黄梅戏第一课黄梅戏由来第二课黄梅戏行当第三课黄梅戏唱腔音乐第四课黄梅戏名剧名角第五课黄梅戏名段昆曲——人类文化遗产昆曲由来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公布了首批十九个“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出自我们昆山的戏曲剧种——昆曲赫然在列!中国有300多个戏曲剧中,为什么唯独选了昆曲呢?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简单的了解一下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
剧种小史3000多年前(周·秦),中国民间就有了从事歌唱、舞蹈、滑稽、杂技的艺人,人们把他们统称为“优”,把他们表演的歌舞、杂技等统称为“百戏”。
到了公元1000年前后(宋·金·元),人们又把他们表演的滑稽、歌舞、杂技等,统称为“杂剧”。
公元1127年(南宋)之后,南方的杂剧逐渐发展为宋、元南戏;北方的杂剧发展为元杂剧。
1368年前后(明代),随着元代的灭亡,北方元杂剧慢慢衰落,而南方元杂剧迅速发展。
其中,流传在江西省弋阳地区的弋阳腔和我们昆山地区的昆山腔,发展得最快。
1522年左右,太仓唱曲名家魏良辅(后人尊他为“立昆之宗”)联合一批艺术家,对昆山腔进行了多年改革,终于创造出了具有“流丽悠远”、“启口轻圆、收音纯细”等许多特点的昆山腔,人称“水磨腔”。
接着有一个叫梁辰鱼的人,创作了按“水磨腔”演唱的剧本《浣纱记》。
把清唱发展成戏台演唱。
到此座位一个独立的剧中宣告形成。
因为她源于昆山腔,,所以叫昆曲。
说一说:中国又多少个剧种?“立昆之宗”是谁?昆山腔又称什么?第二课昆曲的行当梨园漫步昆曲对中国戏曲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首先,她首创了“用歌舞表演故事”的舞台演出形式。
昆曲艺人们通过不断实践,创造了很优美的表演身段,从水袖到扇子,从眼神、手位到步法,都有各种组合。
知道现在,这些组合,还是训练戏曲演员的形体表现力的基本手段。
其次,昆曲把戏里的所有人物,分成更细的行当。
明代后期,一般以“十行脚色”为主体,为后来戏曲表演分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奠定了基础。
行当传统戏曲中演员专业的分工类别。
现在一般分生、旦、净、丑四大类。
也有小部分剧种,还保留着“末”真个行当。
按性别:男性类的角色基本称为“生”,女性类的角色基本称为“旦”。
按年龄:年龄大的男性称老生,女性称老旦;年轻的男生称小生,女性称闺门旦;年纪再小的,就叫娃娃生、小花旦等。
按身份:有官职之类的男性大都戴髯口(胡子),就叫须生;有点身份的中年女性叫正旦(也称青衣)等。
按性格:“净”(俗称花脸)这个行当的人物,大多性格直爽、粗矿,说话声如洪钟。
“丑”这个行当的人物,大多滑稽、乖巧或迂腐、蠢笨,富有喜剧性。
按技能:穿紧身衣裤,拿着刀、剑、枪等冷兵器,特别善于开打翻腾的男性称长靠武生,女性称刀马旦。
特别善于唱的老生,称唱功老生,以动作表演为主的老生称作功老生等。
行当是选用各种戏曲程式的基本前提和依据。
另外昆剧创作、积累了一大批剧本。
这些剧本不但能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还为以后诞生的各个地方剧种提供了丰富的演出剧目。
直到今天,京剧、四川省的川剧、湖南省的湘剧、安徽省的徽剧,浙江省的等依然保留着昆腔,上演着昆剧的剧目。
所以戏曲史家门把昆剧称为“百戏之首”。
昆剧诞生以后,先在以苏州为中心的吴江、吴县、吴淞等地流传后很快就扩展到浙江、南京等地。
1610年之后入皇宫演唱。
到明末清初,昆剧已经流传到我国东部和中部辞去的各个大城市。
问一问:戏曲分哪些行当?昆剧又称什么?第三课昆曲的唱腔音乐昆曲的唱腔为曲牌联套体。
即一段唱腔总是有好多个曲牌按一定规律连接而成,类似现在的声乐套曲或组歌。
昆曲的曲牌非常丰富,可分为北曲、南曲和时剧三类,所用的曲调,从唐代到宋、元、明、清,从皇宫乐曲到市场里的叫卖声,从民间劳动歌曲到宗教音乐,从汉族的山歌到少数民族和外国民族的民歌,这些不同来源、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曲调,汇集到同一种剧种,形成风格统一的完整的唱腔体系,真是一个奇迹。
昆剧的唱和念对字的四声音韵非常讲究,强调“字正腔圆”。
咬字吐音受吴语影响,是带有吴语口音的中州韵念法。
昆剧音乐的总体风格以典雅著称。
昆曲唱腔的主要伴奏乐器同样别具一格,用的是竹笛。
男女唱腔伴奏用不同的笛子,称为雌雄笛。
另外常用的伴奏乐器还有笙、三弦、琵琶、二胡及打击乐器板鼓、锣、钹等。
台湾戏剧家白先勇先生曾发起排练了全本昆剧名句《牡丹亭》,深入到上海、北京的大学里演出,依然让大学生们倾倒。
每一场观众都爆满,连过道、走廊都站满了人!说一说:昆曲的唱腔是什么?昆曲音乐的风格是什么样的?昆曲的主要伴奏乐器是什么?第四课名剧名角昆剧的剧目非常多,有文人专为昆剧创作的剧目,如《红拂记》、《玉簪记》、《义侠记》、《青衫记》、《鸣凤记》、《清忠谱》、《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等;也有改变北杂剧的剧目;还有许多折子戏,就是从正本大戏里选出最精彩的段落,精心加工,成为可以独立演出的一出戏,如《游园惊梦》就是《牡丹亭》里选出来的折子戏。
新中国成立以后,对昆剧的重点放在抢救、继承、保护上。
1956年4月,昆剧“传”字辈表演艺术家周传瑛、王传淞,带领江浙省昆剧团,到北京演出了整理、改编后的传统剧目《十五贯》,轰动了全国,成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的典范。
1956年前,江苏省苏州市招收了一批以张继清为代表的“继”字辈学员,专门学习昆剧,兼修苏剧。
这批艺术家用毕生精力,为昆剧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60年、1978年和1998年,江苏省戏剧学校先后培养了三届昆剧专业学生,现在他们大多成了江苏昆剧舞台的中坚力量。
其中,石小梅、胡锦芳、林继凡、黄小午已经成为优秀的表演艺术家,柯军、孔爱萍等也已成为江苏昆剧艺术的新一代领军人物。
看一看:欣赏《牡丹亭·惊梦》第五课昆曲的华美服饰昆剧的舞台美包括丰富的服装式样,讲究色彩和装饰以及脸谱使用三个方面。
除了继承元明以来戏曲角色服装样式外,昆剧的有些服装和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穿着很为相似。
反映在戏上,武将自有各式戎装,文官亦有各样依照封建社会阶级等级不同的穿戴。
脸谱用于净、丑两行。
属于生、旦的极个别人物也偶然采用,如孙悟空(生)、钟无艳(旦),颜色基本用红、白、黑三色。
提问:昆曲的服饰讲究什么?脸谱用于什么行当?第六课名段点击唱一唱:学唱这段。
体会昆曲的韵味!锡剧——永远禁不住的“一枝梅”第一课锡剧的由来1821年到1874年之间,在常州、无锡乡下的许多村口、桥头和镇上,随处可看到用石条制作的“永禁碑”。
立碑者都是府、县、镇一级的官府。
碑文主要内容是“永禁演唱滩簧”。
“滩簧”是什么?官府为什么样禁止?这要从200多年前说起。
剧种小史200多年前,常州、无锡一带的乡村中,流行一种有唱有舞、自娱自乐的表演形式,老百姓叫她“滩簧”。
起初“滩簧”的表演非常简单,人物只有一男一女(女角色有男性扮演),男角色是小丑,专门插科打诨;女角色多为小姑娘;后来又来了一个年轻男角,大多演书生、年轻劳动者之类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