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20 北方民族大融合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七十
- 格式:docx
- 大小:956.28 KB
- 文档页数:12
2019-2020学年度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第17课十六国与北朝]中华书局版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九十六第1题【单选题】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A、统一国家的建立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民族关系的发展【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以下史实符合这一主题的有( )①秦始皇规定以小篆为全国统一文字②北魏孝文帝提倡改穿汉服③辽、宋、西夏、金政权的对峙④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均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A、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B、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C、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D、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改革中,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的是( )A、管仲改革B、商鞅变法C、北魏孝文帝改革D、汉武帝改革【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魏晋时期以来,我国南方争相坐方凳、圆凳,吃烧饼、蒸馍等,这是因为( )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D、南方人口增多【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孝文帝迁都洛阳是在( )A、四世纪初B、四世纪末C、五世纪初D、五世纪末【答案】:【解析】:第7题【问答题】在我国古代的改革中,其中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和南北朝时期的两次最为有名。
请问:(1)这是两次什么改革?(2)这两次改革的目的各是什么?在当时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解析】:第8题【问答题】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拔。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8课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 200年袁绍与曹操以少胜多,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二、赤壁之战 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三、三国鼎立的形成1、220年曹丕建立魏国,都:洛阳;水利工程2、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丝织业3、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造船业(加强了与台湾的联系)孙权230年派卫温到达夷洲(台湾)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1、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民族内迁(1)时间:东汉末年(2)内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3)规模:西晋初,人数达几百万(4)影响: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3、西晋灭亡:内迁匈奴于316年灭西晋二、淝水之战1、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建康(今南京)2、前秦:氐族黄河流域3、淝水之战(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1)时间:383年(2)交战双方:东晋和前秦(3)结果:前秦失败以少胜多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牧野之战、城濮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这些战争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对现代战争是否有借鉴意义?为什么?4、从420年到589年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些朝代都在建康,总称“南朝”.三、江南地区的开发1、原因:(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1)自然条件优越;(2)北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3)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2、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1)农业: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水稻为主,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2)手工业3、作用: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部编版2024)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清单】本阶段时间界限为 220 年到 589 年,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 内迁、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继两汉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大分裂时期,期间也有过短暂的统一 ,也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 史时期: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
1.分裂中的统一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等都为 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历史阶段特征: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分裂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民族融合成为这一历史时期 的另一特征)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由统一走向分裂,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元素。
统一是历史的主流。
一次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两条线索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个政权 魏、蜀、吴。
三大战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四大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北魏孝文帝。
(时空定位把握脉络)【单元概述】01 单元概览(总览全局高屋建瓴)【单元时空】【阶段特征】(阶段发展特征鲜明)(1 )政治:这一时期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政权交替频繁,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权分立最长的时期,民族交融加强;(2 )经济: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大批南迁,促进江南经济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3 )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民族差异减少,认同感增多,出现了各民族大交融的盛况,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4 )科技文化:多元文化汇聚,科技成就突出,佛教盛行,文艺大放光彩。
新旧教材对比变化2024 版新教材原版本单元课题单元课题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 课三国鼎立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 课三国鼎立第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 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第18 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 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19 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第20 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第20 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第四单元:内容聚焦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战争、分裂和民族交融的时期。
2019-2020学年度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第19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中华书局版知识点练习第二十二篇第1题【单选题】汉字是公认的人类历史上形态最美、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下列作品中,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是( )A、B、C、D、【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被人们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艺术是( )A、东汉的“蔡侯纸”B、王羲之的书法C、东晋的人物画D、莫高窟的飞天【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假如夏炎想要了解北魏时期北方劳动人民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你可以建议她阅读( )A、《本草纲目》B、《水经注》C、《天工开物》D、《齐民要术》【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人是( )A、华佗B、王羲之C、顾恺之D、祖冲之【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体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艺术水平的是( )A、雕塑艺术B、书法艺术C、石窟艺术D、绘画艺术【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祖冲之有多方面的科技才能,为了纪念他对世界科学文化作出的伟大贡献,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祖冲之山”。
下列属于他的科技成果的是( )A、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B、编写了优秀农学著作《齐民要术》C、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D、开凿了云冈石窟【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假如你想要了解北朝时期北方劳动人民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可以阅读( )A、《农政全书》B、《齐民要术》C、《大明历》D、《水经注》【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有人在列举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时,举出了以下四位杰出贡献,其中错误的是:( )A、祖冲之B、司马迁C、贾思勰D、郦道元【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在你计算圆的面积时,必须用到的祖冲之发明的一个常数是( )A、半径B、直径C、周长D、圆周率【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被人们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艺术是( )A、陶潜的诗B、王羲之的书法C、顾恺之的画D、云冈石窟的浮雕【答案】:【解析】:第11题【单选题】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一位数学家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7位数字,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一、选择题1.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中,最能体现中外文化交融的是()A. 书法B. 石窟 C. 山水画 D. 诗歌【答案】B【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为后人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这些宏伟精巧的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的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中,最能体现中外文化交融的是石窟艺术。
B项符合题意;书法、山水画、诗歌是中国的艺术,不能体现中外文化交融。
ACD三项不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 三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学生还要掌握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2.《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
你知道其中的“三国”是指()A. 魏、蜀、西晋B. 魏、蜀、吴 C. 吴、东晋、梁 D. 宋、齐、梁【答案】B【解析】【分析】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进入三国时期。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三国鼎立的相关史实。
本题难度不大。
3.如果想了解北魏时期北方劳动人民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你可以阅读()A.《史记》B.《伤寒杂病论》C.《天工开物》D.《齐民要术》【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
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学习目标】1.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与文化: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书法、绘画及雕塑。
2.认识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承上启下,在我国科技史上放射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
3.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学习,初步认识我国古代的书法艺术和石库艺术,培养艺术修养和文物鉴赏能力,批判地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能力。
【重点难点】1、重点:祖冲之与圆周率,《齐民要术》,“书圣”王羲之。
2、难点:圆周率及推算涉及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方法,魏晋南北朝科技文化发展的特点。
【自主学习】1.北朝贾思勰撰写的《________》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______。
2.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运用刘徽的方法,把________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他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________》。
3.书法:________独创楷书书法,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
东晋的________,当时的人称他的________为古今之冠,他的笔势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作《__________》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被后人誉为“______”。
4.绘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由于佛教盛行,________画占了主要地位。
东晋的________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
流传下来的作品有摹本《__________》和《__________》。
5.雕塑:南北朝时期,统治者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劈山削崖,开凿许多石窟。
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__________和河南洛阳的__________。
这些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________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________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合作探究】1.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为什么提出进行农业生产要“顺天时,量地利”?2.北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开凿石窟?开凿了哪两个石窟?为什么建于这两个地方?通过对石窟艺术的探究,对文化和政治的追寻,我们可以总结出这一历史时期有什么特点?3.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雕刻艺术特点和影响。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练习题(含答案)2018年秋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各项属于《齐民要术》的有( )①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②要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③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④总结了我国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当代科学家利用巨型电子计算机已计算到小数点后约100万兆位。
而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的数学家是( )A.阿基米德B.张衡C.祖冲之D.宋应星3.科技发展水平是一个时期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下列各项科技成就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张仲景编写《伤寒杂病论》②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③祖冲之第一次把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②①D.②③①4.他创立了楷书书法,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你知道他是( )A.王羲之B.锺繇C.胡昭D.顾恺之5.被人们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艺术作品是()A.龙门石窟的雕像B.云冈石窟的雕像C.顾恺之的绘画D.王羲之的书法6.他是东晋最为出色的画家,有“才绝、画绝、痴绝”的美誉。
下列属于他的代表作是( )7.以下是某历史小组同学为云冈石窟设计的解说词,其中正确的是( )A.开凿于两汉,宣传的是佛教B.开凿于东汉,宣传的是道教C.开凿于北朝,宣传的是佛教D.开凿于秦朝,宣传的是道教8.下列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B.石窟艺术是随着道教的传播发展起来的C.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雕塑艺术D.凿窟造像之风主要盛行于北方9.最能体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艺术成就和中外交融的特点的是( )A.王羲之的书法B.顾恺之的绘画C.石窟艺术D.文房四宝10.下列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的是( )①编钟②“书圣”王羲之③顾恺之的《女史箴图》④兵马俑⑤石窟艺术A.③④⑤B.①③④C.②③④⑤D.②③⑤二、非选择题1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艺术大放光彩的时期。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时代特征:1、国家分裂,各地分裂割据;2、各民族在碰撞中融合,丰富了中原文化,也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3、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被人人口开始大批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复杂多变、政权并存,时战时和的时代。
东汉末年,豪强并起(如袁绍、曹操、孙权、刘备等),割据称雄,战乱频繁。
2、曹操统一北方:1、唯才是举,重用人才;2、在200年的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军事方面)。
3、挟持汉献帝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政治方面)。
4、实现屯田,解决军粮问题(经济方面)3、三国鼎立:208年,曹操率军南下,孙权、刘备组成联军,在赤壁之战以少胜多击败曹第21课南方经济的发展1、人口南迁原因:为了逃避战乱时间:东汉末年开始,我国出现第一次北方人口南迁的高潮。
分布:北方移民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部分移民到岭南一带。
2、南方经济得到初步发展:原因: 1、南方统治相对稳定,战乱少(社会环境);2、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发展(自然条件);3、北方人口为了逃避战乱大量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劳动力与技术条件)4、人民辛勤劳动,兴修水利,开荒垦田,促进了农业发展(主观因素)。
表现:农业: 1、南方大量兴修水利,鄱阳湖、洞庭湖、太湖一带开辟了大量湖田;2、北方现金生产技术传到南方(犁耕、施肥、栽培等技术);3、江南地区普遍实施稻麦两熟制,南五岭以南出现双季稻;手工业:1、南方纺织技术明显进步,蜀锦闻名全国,织锦业在长江流域迅速发展;2、南方商品经济初步发展,建康人口超百万。
3、发明了灌钢法,提高了炼钢质量;4、江南的青瓷技术达到很高水平。
海外贸易活跃:南方造船业发达。
南方商人的船队最远到达波斯一带。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1、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北魏(鲜卑族政权)统一黄河流域后,民族汇聚的趋势成为时代主流。
2019-2020学年度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第18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学技术中华书局版练习题第五篇第1题【单选题】小轩同学想了解我国古代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情况。
你可建议他阅读( )A、《天工开物》B、《水经注》C、《离骚》D、《论语》【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水经注》是一部记载( )A、全国主要河流的专著B、全国主要河流发源地的专著C、江河流经地区地理情况的著作D、江河流经地区自然地理和人文情况的著作【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以下几位历史人物没有参与《太初历》编制的是( )A、祖冲之B、司马迁C、邓平D、落下闳【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河南洛阳牡丹花雍容华贵,艳而不俗,柔而不媚,被誉为“国色天香”。
你到洛阳除了赏花外,还可以参观( )A、秦始皇陵兵马俑B、云冈石窟C、龙门石窟D、都江堰【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是( )A、《缀术》B、《九章算术》C、《齐民要术》D、《水经注》【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著名的旅游景点中,与佛教息息相关的是( ) A、B、C、D、【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周杰伦创作的歌曲:“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
……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你唱到他的这首歌时会想到哪位书法家( )A、顾恺之B、郦道元C、祖冲之D、王羲之【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下图是我国发行的邮票《古代科学家——贾思勰》。
贾思勰的重大贡献是著有( )A、《水经注》B、《齐民要术》C、《伤寒杂病论》D、《九章算术》【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最能体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和雕塑综合特点的是( )A、王羲之的字B、顾恺之的画C、石窟艺术D、青铜器【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有一书法作品,全篇324字,凡重复的字,写法都不同,笔法之玄妙,似有神助,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该作品是( )A、《兰亭序》B、《女史箴图》C、《洛神赋图》D、《水经注》【答案】:【解析】:第11题【单选题】石窟艺术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之一,其艺术成就为世界所瞩目,南北朝时期的石窟群的兴建是当时( )广为流传的历史见证。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6课三国鼎立三国鼎立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1)时间:公元200年(2)作战双方:袁绍与曹操(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
(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3)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曹操二、赤壁之战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概况:(1)时间:公元208年(2)作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2)曹操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
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女数万口。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1) 220 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 221 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3) 222 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019-2020学年度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20 北方民族大融合人教版复习特训二十三第1题【单选题】历史图片往往能再现当时的历史现象。
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A、民族交融B、中外交往C、国家统一D、经济发展【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敕勒歌》是南北朝的一首优美和谐广为传诵的民歌,它产生在( )A、匈奴族B、羌族C、柔然族D、鲜卑族【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胡人汉服、汉人胡食”反映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下列哪一项改革凸显了这一现象( )A、商鞅变法B、张骞出使西域C、北魏孝文帝改革D、文成公主进藏【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边是小明同学整理的某一皇帝施政政策要点。
这些政策产生的结果应是( )A、推动大一统局面的形成B、加快江南地区经济开发C、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D、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迁都是一个国家的重大事件,其中因接受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 )A、盘庚迁殷B、北魏孝文帝迁都到洛阳C、周平王迁都到洛邑D、苏维埃俄国首都迁到莫斯科【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诏令:“不得以北俗之语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其内容属于( )A、商鞅变法B、管仲改革C、北魏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5世纪前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民族是( )A、鲜卑B、匈奴C、汉D、氐【答案】:【解析】:第8题【问答题】指出下列材料中的错误,并给出理由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中央十套《百家讲坛》开讲的品三国的历史节目,小敏很喜欢看,时不时在课后“品”起三国。
小敏说,曹操统一北方后,挥师南下在赤壁打败孙刘联军,统一了国家,奠定了以后三国鼎立的基础。
以上说法有一处错误,请指出错误并说明理由。
错误:理由:【答案】:【解析】:第9题【问答题】中国古代历朝统治者为了长治久安,都制定了相应的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控制措施。
2019-2020学年度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第17课十六国与北朝中华书局版课后练习四十三第1题【单选题】历史图片的解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下列图片突出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北方统一B、民族融合C、中外交流D、文化昌盛【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学者晁福林说,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把民族融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下列有关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表述:①让鲜卑贵族改用汉姓②将都城迁往咸阳③鲜卑贵族必须说汉话④鼓励鲜卑人穿汉服,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 )-战国-( )-西汉-( )-三国-( )-东晋-( ),框中朝代顺序正确的是( )A、秦、春秋、西晋、南北朝、东汉B、春秋、秦、南北朝、西晋、东汉C、春秋、秦、东汉、西晋、南北朝D、春秋、秦、东汉、南北朝、西晋【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共同原因是(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C、促进了民族的融合D、促进了中国的封建化【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人民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总称为“十六国”,包括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 )A、后赵B、西秦C、北燕D、成汉【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A、促进了民族融合B、学习了汉族先进文化C、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D、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下列改革中,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的是( )A、管仲改革B、商鞅变法C、北魏孝文帝改革D、汉武帝改革【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小明正在准备一篇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小论文,下列素材可以被入选的有( )①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②颁布均田令③革除鲜卑旧俗,吸收汉族先进文化④颁布“推恩令”⑤迁都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