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 格式:ppt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12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课程标准】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经济上根本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从此开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2)理解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3)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国强兵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商鞅遭到旧势力的反对而亡的学习,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2)通过对商鞅变法作用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理解历史问题的的能力;(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的具体表现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综合、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
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商鞅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勇于改革,与时俱进的精神;(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问题;(3)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教学方法】七步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教学用时】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情境导入:1、通过观察图片你从中获得的最重要的历史信息是什么?秦始皇当年横扫六合,一统天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帝国的历史伟业。
2、你认为:为“秦王扫六合”奠定基础的是什么?商鞅变法。
第二环节:学习目标:(1)了解商鞅之死的原因及其结果。
(2)分析商鞅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作用。
(3)理解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4)怎样看待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5)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国强兵的关系。
学案3富国强兵的秦国[课标要求]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商鞅之死1.商鞅变法侵害了贵族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猛烈抵制和抗拒。
2.结局秦惠文王继位后,商鞅被杀。
但改革措施却保留下来。
[深化探究]材料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思考依据材料说明商鞅凄惨结局的缘由是什么?你从中有何生疏?答案缘由: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猛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政治支柱。
生疏:改革总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和反对,改革道路上布满荆棘,因此,改革者不仅要有远见卓识,而且需要大无畏的精神和士气。
二、富国强兵的秦国1.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
2.作用(1)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进展的新制度。
(2)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进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3.表现(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中心集权制度的建设从今开头,很多措施得以长期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2)经济上: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封建经济进展。
(3)军事上:嘉奖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兼并战斗取胜和战略进展制造了有利条件。
[深化探究]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思考结合材料说明商鞅变法取得了什么成果?答案实现了富国强兵;在与楚国、魏国的争霸中取得了优势;在诸侯国中的地位大为提高。
材料二(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思考(1)司马迁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是否正确?结合史实说明。
(2)“山无盗贼”和“民勇于公战”跟哪些变法条款有关?试作简要评述。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学习目标本课主要介绍商鞅变法的结果和影响,学习本课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1.变法的结果是“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2.商鞅变法的意义。
3.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对应学生用书P17清单一变法的结果商鞅之死1.(1)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的利益,一开始就受到贵族的强烈抵制和抗拒。
(2)严刑重法打击了违法的旧贵族,树立了变法的权威,得罪了旧势力。
(3)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捕杀商鞅。
2.变法结局“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深化认知]判断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的命运为依据,而要看改革是否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是否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商鞅变法一方面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推动了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因而商鞅虽死,但变法却取得了成功。
清单二变法的意义富国强兵的秦国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意义(1)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新制度。
(2)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3.表现(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许多措施得以长期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2)经济上: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深化认知]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有光明的前程。
清单三变法的不足变法的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深化认知]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时代特点、变法领导者和推行者的阶级属性决定了商鞅变法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对应学生用书P18探究点一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史料探究]材料一《战国策·秦策》记载: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学案一、【课标感悟】: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通过了解认识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生产力是认二、【重点难点】: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三、【知识梳理】:一、商鞅之死(1、原因:①商鞅变法触犯了_② _____________ 去世2、过程:,受到鞅被迫在3、结果:,秦孝公去世,________________ 即位,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商起兵自卫,兵败被杀。
等措施保留下来二、富国强兵的秦国1、变法为__________改革推动了—为_______________2、商鞅变法是一次A、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B、经济上:_,促进了奠定基础奠定基础______ ,壮大了的改革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健全________ 从此开始。
变法中如_等对后世影响深远,从根本上改变确立激发 ____________C、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 ____________________ ,使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为秦国发展创造了条件3、秦国霸主地位的确立_______________ ,秦国成为富强之国。
国也派人称贺派人送礼,各诸侯1、轻视2、3、未与.如变法中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特别是_____________三、变法的历史局限,鼓吹,给人民带来巨大痛苦四、【思考与讨论】:1.简要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2.怎样看待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五、【巩固检测】:(一)选择题:1、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新的经济基础的确立起到重要作用的是(A、废井田,开阡陌B、建立了二十等爵制C、实行连坐法D、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2、春秋战国时期有许多改革和变法,其中比较彻底而又确立了封建制度的是(A、管仲在齐国的改革B、李悝在魏国的变法C、吴起在楚国的变法D、商鞅在秦国的变法3、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A、实行商鞅变法B、更多地使用铁农具C、牛耕得到推广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4、秦国之所以已经成为富强之国,周天子及诸侯国进行祝贺,主要原因是(A、实行商鞅变法B、更多地使用铁农具C、牛耕得到推广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5、“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的根本原因是()A、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B、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C、秦孝公的支持D、人民大力拥护6、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
高中学案·历史(选修Ⅰ)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学习目标: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
2.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新课链接】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帝国的历史伟业。
李白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古往今来的人们在肯定和歌颂秦统一六国伟大贡献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秦走向统一的原因归于商鞅变法。
那么,商鞅变法在历史上究竟起过什么作用?它的影响和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知识梳理】一、商鞅之死(一)商鞅变法侵犯了的利益,受到贵族的强烈抵制和抗拒;(二)公元前338年,去世,太子即位,即,其以之罪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商鞅兵败被杀;(三)商鞅虽死,但他“”“”“”以及、等改革措施却保留了下来;——“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二、商鞅变法的进步意义与局限性(一)商鞅变法的性质: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二)进步意义——富国强兵改革推动了的进步,为秦国的和后来奠定了基础;1.政治方面:打击并瓦解了旧的,使的职能更加健全,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2.经济方面:、,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3.军事方面:奖励,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不断取得重大胜利;(三)局限性:1.轻视,鼓吹,刑法非常严苛;2.在一定程度上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如的实施;3.商鞅变法并未与、和彻底划清界限;【拓展】1.商鞅变法属于什么性质的改革运动?评价一次改革属于什么性质的改革运动,主要是从改革推行者的阶级属性,改革目的和措施是维护那个阶级的利益等方面进行分析。
(1)商鞅变法与同时代的李悝、吴起变法一样,都是由地主阶级自上而下进行的变法运动;(2)变法的根本目的和措施在于继续剥夺奴隶制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保护和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地主阶级政权,建立起一整套统治和剥削农民的制度;综上所述,商鞅变法都是封建性质的内容,是一次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2.商鞅变法为什么会有局限性?(1)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没有严苛的法律制度变法难以顺利进行;(2)变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争霸及兼并战争的需要,难免会牺牲人民的利益而达到改革的目的;3.商鞅虽死,秦法未败,给我们什么启示?(1)改革涉及利益调整,会有重大阻力;(2)改革要有合适策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3)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是否适应历史发展的要求注意:变法的结果说明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没有严苛的法律制度变法难以顺利推行。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基础达标(36分)1.秦国在正式变法之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辩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 )。
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B.民贵君轻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答案 D2.商鞅之死是悲惨的,造成他悲惨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
A.商鞅失去了最高统治者的保护B.商鞅变法不符合秦国发展的需要C.商鞅本人刚愎自用得罪了众人D.商鞅变法遭到旧贵族的强烈反对解析商鞅变法触及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秦孝公死后,他们诬告商鞅谋反,秦惠文王下令捕杀商鞅。
答案 D3.《战国策·秦策一》中:“(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
A.没落贵族B.立功将士C.新兴地主D.富裕农民解析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商鞅威望高、得民心会威胁君权,实质是反对商鞅变法,结合所学可知A项最佳。
答案 A4.“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不能说明( )。
A.改革者有时要付出巨大代价B.旧贵族只反对商鞅不反对变法C.商鞅变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D.秦国新的生产关系已无法动摇解析秦国的旧贵族反对商鞅变法是因为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所以,他们反对违反他们利益的任何形式的社会变革。
答案 B5.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
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旧贵族利益的是( )。
A.重农抑商B.统一度量衡C.迁都咸阳D.按军功授爵解析商鞅变法前,秦国的贵族世世代代享有政治和经济特权,他们贪图享受,不思进取。
商鞅在新法中规定,贵族没有军功不再授爵,这就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直接损害了贵族的利益。
答案 D6.商鞅变法的措施激化阶级矛盾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