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
- 格式:pptx
- 大小:5.81 MB
- 文档页数:22
4.2《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4.2节《平面镜成像》。
本节主要介绍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包括平面镜成像的实验现象、成像规律以及成像的特点。
具体内容包括:1. 平面镜成像的实验现象: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体的位置关系。
2. 成像规律:物像大小相等、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物像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3. 成像特点:虚像、物像大小相同、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
2. 能够运用平面镜成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难点:平面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平面镜、玻璃板、直尺、铅笔、幻灯片。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包括平面镜、玻璃板、直尺、铅笔)、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与平面镜成像相关的日常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和特点。
2. 理论讲解:介绍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解释平面镜成像规律。
3. 实验演示: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5.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实际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平面镜成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随堂练习: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特点:1. 虚像2. 物像大小相同3. 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4. 物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规律:物像大小相等、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物像连线与平面镜垂直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描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
题目一:一个人站在平面镜前,他的像与他的距离是多少?题目二:一个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2. 答案:(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八年级沪科版物理第四章第二节:平面镜成像课件(共20张PPT)(共20张PPT)多彩的光第二节平面镜成像第四章学习目标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新课导入在宁静的水面上会出现景物的倒影,它是怎样形成的呢?新课讲授什么是平面镜?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什么呢?表面平整光滑的镜面叫做平面镜。
你能列举出一些平面镜吗?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器材:两支相同的蜡烛、一块玻璃板、玻璃板支架、一张纸、一个光屏、一把刻度尺及火柴。
测量像距和物距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验证像是实像还是虚像代替平面镜,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能在光屏上显示的像是实像,不能用光屏承接的像是虚像。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步骤:1、将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垂直架在纸上,在玻璃板的一侧立一支点燃的蜡烛,透过玻璃板观察其另一侧蜡烛的像。
2、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验证像是实像还是虚像3、将另一支完全相同的、但未点燃的蜡烛放到玻璃板后像的位置,与像重合(观察到未点燃的蜡烛的烛芯上好像也有了烛焰)。
比较像与蜡烛的大小、正倒等关系。
4、在玻璃板下所铺的白纸上描绘出蜡烛、玻璃板和蜡烛像的位置。
5、画出连接蜡烛和像的直线,量出直线与玻璃板的夹角,用刻度尺量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等大、正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对于平面镜是对称的(虚像)(等大)(等距)(对称)(正立)课堂总结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课堂练习1、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将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垂直架在白纸上,在玻璃板的一侧立一支点燃的蜡烛,透过玻璃板观察其另一侧蜡烛的像。
(2)将另一支完全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放到玻璃板后像的位置,与像重合,这支蜡烛就相当于玻璃板前蜡烛的像,比较可知,平面镜成的是蜡烛_____(填“正立”或“倒立”)、______(填“放大” “等大”或“缩小”)的像。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第二节平面镜成像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第2节平面镜成像。
2. 详细内容:(1) 平面镜成像的概念和特点;(2) 平面镜成像的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3) 平面镜成像的应用实例及生活意义。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概念,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3. 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2.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概念、特点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平面镜、玻璃板、透明胶带、刻度尺、白纸、粉笔;2. 学具:实验记录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镜子,提问他们关于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和问题。
2. 知识讲解:(1) 讲解平面镜成像的概念;(2) 讲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大小相同、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为虚像;(3) 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
3. 实验探究:(1)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配备一块平面镜、玻璃板、透明胶带、刻度尺、白纸;(2)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纠正操作错误。
4. 例题讲解:出示有关平面镜成像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距等。
6. 知识拓展:介绍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化妆镜、穿衣镜等。
六、板书设计1. 平面镜成像的概念;2.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3. 平面镜成像的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距;2. 答案:[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调查生活中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的实例,下节课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