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程
- 格式:docx
- 大小:21.98 KB
- 文档页数:3
军事思想military thought定义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是军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常包括战争观、战争问题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建军指导思想等基本内容。
不同的时代、阶级、国家和人物,有不同的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主要揭示战争的本质和基本规律,研究武装力量建设及其使用的一般原则,反映从总体上研究军事问题的理论成果。
军事思想来源于军事实践,又给军事实践以理论指导,并随着战争和军事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分类按时代区分,有古代军事思想、近代军事思想和现代军事思想按阶级性质区分,有奴隶主阶级军事思想、封建地主阶级军事思想、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和无产阶级军事思想等按地域和国家区分,有外国军事思想和中国军事思想按人物区分,有孙子军事思想、拿破仑军事思想、克劳塞维茨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等等产生与发展军事思想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军事思想作为独立的意识形态出现,始于奴隶社会。
此时,人们已开始探讨战争与物质力量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军队的多寡,武器的数量和质量,对于战争胜负具有重要作用。
“强胜弱”、“众胜寡”成为一般的作战原则。
它标志着这时出现的军事思想已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性质。
但是在奴隶社会时期,在军事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是宗教迷信观念,加之战争规模较小,作战形式单纯,这时的军事思想还比较简单。
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在战争中衰亡。
这个事实促使人们认识到,战争胜负不仅取决于物质力量的强弱,而且同政治因素,战争的性质,力量的运用及其强弱转化,有着密切关系。
这一认识是由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军事著作首先在理论上加以阐明的。
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军事论著,总结了当时军事斗争的经验,揭示了战争中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胜败等范畴的对立和转化关系,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等军事原则。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源远流长,它是无数政治家和军事家在战争实践中得出来的宝贵经验,在军事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愈发灿烂,对我国乃至世界的军事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古代军事思想对我国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入了解古代军事发展,对国家与民族统一团结如此重要的军事思想最初形成于什么时期,这一时期军事思想又是怎样的呢?在每个朝代不同的政治管理下,军事思想也大有不同,随着朝代的变迁,军事思想也随之发展,那么在悠久的古代军事发展历史中,军事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发展与完善?军事思想是经过战争实践,在鲜血中积累出来的理论财富,军事战略思想的正确与否对战争不仅局面起着决定性作用,还决定了国家的兴衰,回望军事思想发展历史,能够得到怎样的历史意义呢?一、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夏商西周时期军事思想最初起源于奴隶制社会,夏商周时期是军事思想初步形成的时期。
在公元前21世纪,奴隶制的夏王朝建立,这一时期战争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在奴隶制时期,人们对于战争的认识并不深刻,还处在懵懂的时期,但是在这一时期以天命观为核心的战争观已初步形成。
这一时期的战争主要是对外部土地掠夺、对内部反抗镇压,这些战争都以“违天命者”、“敬天保民”等为口号,兼用占卜,假借神明的名义发动战争实行掠夺与镇压,符合初步形成时期以天命观为核心的作战理念。
商朝军事思想在夏朝的基础上有所拓展与延伸。
商朝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这一时期的作战方式不同于夏朝的正面冲杀,逐渐开始以兵车作战为主。
商朝时期经常爆发战争,除了对内部的镇压,便是对外进行征服和掠夺,商王作为最高军事统帅有时还会亲自出征。
商朝以后,西周建立。
西周时期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初步形成阶段的鼎盛时期,周王朝积极开疆拓土,经常对周边的少数民族进行讨伐,特别是在周昭王和周穆王统治时期,西周的领土在东、西、南三个方向均有扩大,对于北方戎族则是以守为主。
西周时期,对内实行酷刑镇压,对外发动战争积极扩张,直到周厉王之后,王朝开始衰落。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
四个时期:
1、初步形成阶段——夏、商、西周
2、基本成熟阶段——春秋、战国
3、完善发展阶段——秦至隋唐五代
4、自成体系阶段——宋到明清
八、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
1、产生阶段:1840—1860 民族独立求解放求生存的时期
2、形成阶段:1860---1894 中华民族处于极度的危机
3、发展时期:1894—1925
九、中国近代各时期的军事思想、代表人物
一、产生阶段
著名的思想家:魏源《海国图志》,主要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第一个里程碑
二、形成阶段(1860—1894)
主要的军事思想:洋务图强,塞防海防并
三、发展时期
军事思想:武装革命,是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第三个里程碑代表人物:孙中山、黄兴、蔡锷
十、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及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
命问题和军队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近代无产阶级军事思想军事思想是军队之魂,战争之神。
它是关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通常包括战争观、战争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建军指导思想、战略战术思想等内容。
不同的时代、阶级、国家和人物,具有不同的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源于实践,以反过来给军事实践以理论指导,并随着战争和军事实践发展完善。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是指1840年国门被强行打开后,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一批批中国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开眼看世界,借鉴外国军事思想,糅合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所形成的关于军事问题的成系统的观点和理论。
从1840年到1894年,是中国近代军事思想成长的阶段;从1894年到1924年,是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形成的阶段;从1924年到1949年,是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大发展的时期。
这个时期,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发展的同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无产阶级军事思想产生和发展起来。
中国近代无产阶级军事思想,是中国近代无产阶级军事家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革命战争的巨大熔炉,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无产阶级军事家,他们以丰富的军事实践和军事理论,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地论证了战争的社会历史根源,明确区分战争的政治性质,揭示阶级社会战争的阶级本质,阐发了战争的基本规律,并且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强调建设人民军队的重要性,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军事斗争纲领和作战方法。
中国近代无产阶级军事思想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它包含了一整套关于建设人民军队、进行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的理论和原则,并且包含了研究战争与指导战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中国人民及其军队,运用在战争实践中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的毛泽东军事思想,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终于战胜来自国内外的所有反动武装力量,建立并且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一历史事实,充分显示了中国近代无产阶级军事思想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期间形成和发展的军事理论。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封建社会制度已是强弩之末,又面临西方国家的威胁,许多有识之士开始以新的视角,探讨拯救国家与民族的道路。
林则徐、魏源是他们的代表人物。
他们自觉地收集外国军事资料,研究敌情,提出了组织民众,军民配合,沿海各省协力筹防和以守为战,以逸待劳,在沿海、陆地歼灭敌人的方针。
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代表奕忻、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主张“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整顿军队,创练新军,筹办海防,兴办学堂,选派出国留学人员。
同时,随着西式武器陆续装备军队,出现了步骑、步炮协同作战,海军独立作战、陆海协同作战等战术的变革。
战斗中的阵形由密集向疏散发展。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形成了。
19世纪50年代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在武器装备建军和作战指导思想以及战略战术等方面,超过了以往历代农民起义军的水平。
另外,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湘军、淮军等领导人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等人也积累了一套建军理论和作战原则,对以往的军事思想有所发展。
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等人逐渐认识到国防与民生互为表里的,并大胆借鉴苏联红军经验,设立党代表制度,建立政治工作制度,使军队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产生、形成及其发展(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产生ⅴ大约公元前21世纪,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的夏朝。
由于阶阶级矛盾成了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战争也就成了阶级斗争的最高斗争形式。
到了殷商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常备武装力量的出现军队数量的增多,兵器质量的提高,战争对从事和指导战争的成员的战术技术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对军队的骨干力量--贵族的教育训练就成了当时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可以说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已经处于萌芽状态了。
ⅴ(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到了西周时代,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已经有了专门用于书写的文字和书写材料(简策、版牍),为兵书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进入商周,由于战争的频繁,作为系统地论述古代兵法的着作--兵书也就在西周产生了。
在《左传》、《孙子》等兵书的引文中,可以确切地了解到在西周时期,曾产生过两部较系统记述作战经验和军事原则的兵书--《军志》和《军政》。
这些标志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
ⅴ(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ⅴ公元前8世纪初至公元前5世纪初,中国进入了春秋时期。
由于各诸侯国之间连绵不断的战争,使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孙子兵法》是一部春秋末期集大成之作,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
ⅴ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ⅴ(一)战争的起源、性质和作用ⅴ1.战争的起因ⅴ《吴子》兵法认为"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
2战争的性质ⅴ《吴子》兵法指出:"一曰义兵,二曰强兵,三曰刚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
"即禁暴除乱,拯救危难的军队叫义兵;仗恃兵强、征伐列国的军队叫强兵;因君主震怒而出师作战的军队叫刚兵;违背天理贪图不义之财的军队叫暴兵;不顾国衰民疲,兴师动众而出战的军队叫逆兵。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同学们好。
我们学习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目的,是想使大家对其主要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以便古为今用。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内容极为丰富。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代兵书多达3380部,23500卷;目前尚存兵书2308部,18567卷;其中比较有价值的100多部,被选入百科全书的有39部。
主要介绍讲两个问题: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概况二、孙子兵法 (重点)(教学时间为4学时,理论课与看录相各2学时)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概况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历史沿革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
也就是在这时国家建立了军队,出现真正的战争及其相适应的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的特点:1,把军事视为对内统治的特殊手段。
由于所受外部侵略少,当时的军队主要承担了相当于今天武装警察的功能。
、从兵书上推测,其军事思想的出发点都是探求如何通过军事手段来治理诸侯和镇压奴隶反抗的问题。
2,以“礼”和“刑”为治军的基础。
在今天,为保持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提高物质待遇,进行政治教育和强调军法军纪等等。
;而在那时主要是进行处罚,对奴隶士兵的处罚是详细而又严酷的,如周朝的五刑之律竞达3千多条:墨1000条、劓1000条、非500条、宫300条、大辟300条,如若士兵集合迟到,就要被砍去脑袋,可见当时刑法之严酷。
礼主要是针对奴隶将领,并不对其进行身体的处罚。
3,迷信色彩重。
此时战争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每次作战之前都要到庙里烧香拜祖,乞求祖宗和神仙的保佑。
一些军事行动的决策如出兵的时间,攻击方向等也必须事先占卜,而后才能确定。
因为在他们看来,战争的起因和胜负都是上天决定的。
4,以车战为主体的作战指导思想。
当时战车是军队的主要装备,军事思想也是以战车为主。
(略)总的说来,此时并不重视和提倡谋略在军事中的运用,相反视谋略为小人之举,不仁不义。
如春秋时期宋、楚两国在温水交战,,,宋国在战前已布好阵势,有人向宋襄公建议趁楚军对正在渡河而处于混乱的时机出击,但宋襄公“讲求仁义,耻于诡道”结果遭到失败。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于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大约形成在奴隶社会的初期。
公元前21世纪(一说公元前22世纪),中国建立了奴隶制的夏王朝,从此战争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此时,尽管人们对于战争的认识处于低级阶段,还是产生了以靠天命观指导战争为中心内容的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作为独立的意识形态出现,始于奴隶社会。
“攻”、“守”、“战术”、“统率”等军事概念就产生于奴隶社会时期。
此时,人们已开始探讨战争与物质力量的关系,在一定程序上认识到军队的多寡,武器的数量和质量,对于战争胜负具有重要作用。
“强胜弱”、“众胜寡”成为一般的作战原则。
它标志着这时出现的军事思想已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性质。
但是在奴隶社会时期,在军事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是宗教迷信观念,加之战争规模较小,作战形式单纯,这时的军事思想还比较简单。
扩展资料: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兵书战册,大都出自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前后500年的春秋战国时代!如《六韬》出自春秋早期;《孙子兵法》成书于约公元前496—453年的春秋吴国时期;《吴子兵法》的作者生活在公元前440年-前381年;《尉缭子》《司马法》《三略》等兵书战册,也都出自先秦时期。
北宋时期编撰的《武经七书》,除了唐朝的《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外,其他六部都出春秋战国时代!可以说,春秋战国时代的500年,奠定了中国2500年古代军事思想的基础。
稍加分析就会发现,是哲学基础、思想自由和实践支撑的高度重和,成就了这一时代的辉煌成就!孔子高度推崇的周朝始自于公元前1046年。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奴隶制朝代,采用分封制,初期的国君,彼此间大都是兄弟或叔侄。
姜子牙等少数例外,但也者是周武王的股肱之臣。
在此情况下,周朝高度重视礼乐,也就是长幼尊卑等级制度。
论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论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历程(一)萌芽成型时期(夏、商、西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我国先后建立了夏、商、西周3个奴隶制王朝。
这是中国奴隶社会从确立、发展到鼎盛的整个历史阶段,也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
商代甲骨文、商周时期的金文中就有大量关于军事活动的记载。
西周时期已出现《军志》《军政》等军事著作,虽早已失传,但这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由于对战争客观规律认识的局限,战争受迷信的影响极大,国家经常以占卜、观察星象等来决定战争行动,产生了以天命观为中心内容的战争指导思想;军队的治理以“礼”和“刑”为基础,“礼”主要适于上层的贵族和军官,讲究等级名分、上下有序,对下级和士兵的管理主要靠严酷的刑法。
(二)成熟繁荣时期(春秋战国)公元前8世纪初到公元前3世纪末,即春秋战国时期,它是我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
这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大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也是古代军事大发展的时期。
阶级矛盾的不断深化,使战争连绵不断,战争规模扩大,战争频繁而形式多样。
许多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家和兵书著作不断涌现,从战争论、治兵论、用兵论及研究战争的方法论等方面,全面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础,标志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已基本成熟。
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就是春秋末期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它是新兴地主阶级军事理论的奠基作,它标志着封建阶级军事思想的成熟,成为后世兵书的典范。
其他影响较大的兵书还有《吴子》《司马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等。
(三)充实提高时期(秦至五代)公元前3世纪初至公元10世纪中叶,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上升阶段。
这期间主要经历了秦、汉、晋、隋、唐等几个大的王朝。
其中,汉、唐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军事思想也进一步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秦以后进入了以铁兵器为主的时代,骑兵成为战争力量的主角,舟师水军参战也更多了,这就要求作战指挥必须加强步、骑、水军的配合作战。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从公元前 3世纪末至公元13世纪,中国经历了秦、汉、晋、隋、唐、宋、元等几个大的王朝的统治和更迭。
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先秦的军事思想对军事斗争仍然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就军队发展而言,兵种和兵器装备有了较大的变化。
不但有了独立的骑兵,而且舟师水军参战的数量也更多了。
这就要求作战指挥必须加强步、骑、水军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异彩绚烂,在世界军事思想发张史上具有杰出地位,这是战争经验的总结,血染的理论财富,智慧的结晶。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它随着社会的前进、战争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 产生时期 公元前21世纪(一说公元前22世纪),中国建立了奴隶制的夏王朝,从此战争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此时,尽管人们对于战争的认识处于低级阶段,还是产生了以靠天命观指导战争为中心内容的军事思想。
奴隶主对外族发动掠夺战争,或用武力镇压本族奴隶的反抗,到商代以后,作战逐渐以车兵为主。
对军队指挥,要求行动统一,严厉管理。
这种思想,指导着夏、商、西周几个王朝的军事斗争。
通过这一时期的战争实践,人们已初步认识到审势而动,量力而行,众可以胜寡,强可以胜弱,反映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
传在西周时期,已出现《军志》、《军政》等军事著作.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 迅速发展时期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引起了士兵成分的变化和兵器的改进,军事制度和作战方式也随之变化。
为适应这些新情况的需要,产生了统率军队的专职将帅,涌现了许多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家和兵书著作。
著名的《孙子兵法》,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军事思想的成熟。
它是世界上最约从公元前 8世纪初至前 3世纪末,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逐渐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早的系统而全面的军事理论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规律,并奠定了中国军事思想的基础,指导着后代的战争实践和军事理论的研究,在国际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浅析中国古代到近代的军事思想变化摘要:中国军事思想时刻都在变化,它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至清代时期。
每次变化都有着跨时代的意义关键字:军事思想,兵法,近代革命不同的时代、阶级和国家,有着不同的军事思想.军事思想是指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它从人们的军事实践中产生,同时又为人们的军事实践作理论的引导。
1中国上下五千年,每个阶段的军事思想都在改变.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夏朝至清朝前期产生和发展的军事理论,它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至清代时期。
夏、商、西周时期曾产生过两部较系统记述作战经验和军事原则的兵书--《军志》和《军政》。
《军志》作为西周时期的军事代表作,反映了当时西周时期的军事思想。
“有德不可敌” “‘德’就是‘得’,就是做事做得适宜,于人于己都过得去,无愧于心。
它提出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决定因素的战争观念。
《军志》又说:“允当则归”,用兵要适可而止,不要乐兵好战、穷兵黩武。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军事战斗开始讲究军事智谋,春秋时期出现了迂回、包围、侧击、奇袭等机动作战方式。
而春秋末期的《孙子兵法》更是表现了当时的军事思想大爆炸。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兵家的哲学。
共有六千字左右,共十三篇。
2十三篇既自成一体,相互连贯,构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
其中集中阐述了当时以避免战争为主的军事思想,认为战争是解决冲突的最后手段。
“不战而屈人之兵”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意思是不通过双方军队兵刃交锋,便能使敌军屈服。
战争本身是损人伤己的事,孙武认为衡量战争取胜的一般原则是以能使地方土地、将士、官员、兵卒等完整无损的归降为上策。
所以百战百胜,虽然高明,但不是最高明的;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包括指挥能力和作战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抵抗,才是高明之中的最高明的。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程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等基本问题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使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中华名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伟大名族。
在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军事思想一直是一朵绚烂的奇葩。
在此做一概述。
中国军事思想从大的方面可分为三个阶段: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近代军事思想、现代军事思想。
而近代军事思想又可以分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第一次国内革命之前为一个阶段,从第一次国内革命到新中国建立为第二阶段。
从新中国建立至今为第三阶段。
大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萌生、形成、充实提高、系统完善四个历史时期。
⒈萌生时期。
大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8世纪,即夏、商、西周时期。
这一时期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是:①在对战争的看法上,强调天命、伸张正义和保民。
②治军上强调齐众以律,③战争指导上,以重礼信仁义为主导思想,主张"以礼为固,以仁为胜",由于这一时期战争样式简单,规模比较小,持续时间短,人们对军事的认识还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
⒉形成时期。
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即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中。
争霸、兼并、统一战争激烈,用兵数量增多;铁兵器应用日益广泛,军事技术和筑城等均有进步;军制上,步兵、骑兵、水师逐渐分离为独立兵种,步、骑、车配合作战,形式多样;打破了"兵民合一"兵制,出现了募兵制和郡县征兵制;战争指挥复杂,要求高,将帅专职化;学术上百家争鸣等,促进了中国古代兵学的发展。
以《孙子》为代表的一大批兵书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代兵学理论体系的初步确立。
提出一系列战争指导和作战原则春秋时期的战争指导者,已能成功地制定和运用军事与政治谋略。
⒊充实提高时期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0世纪中期,即从秦统一中国后历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至五代,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在分裂和统一的历史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完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也不断发展。
军事思想发展史总结怎么写军事思想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战争的频繁发生,军事思想也不断演变和进步。
本文主要从古代到现代的军事思想发展进行总结,以700字概括。
古代的军事思想主要集中在中国和欧洲。
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孙子的《孙子兵法》就被誉为军事圣典,提出了一系列的军事原则和战略策略。
而西方的古代军事思想则以战争艺术家克劳塞维茨为代表,他的著作《战争论》将战争视为政治的延续,强调战争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近代的军事思想主要集中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军事家如杜尚、蔡斯勒等提出了巡航战、装甲战和战略轰炸等战争新概念与战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蔡斯勒的《大战略》,强调战略的重要性和攻击的综合性。
然而,这些新思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和考验,如远程航空力量的崛起和原子弹的出现使得传统的战术和战略观念遭到了颠覆。
现代的军事思想主要以信息化战争为主要特征。
信息化战争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战争指挥控制的一种新型战争形态。
在信息化战争中,军事力量的组织和运用变得更加灵活和高效,远程制导武器和网络攻击等新型武器的出现,使战争的规模和速度远远超过了以往。
此外,非对称战争的兴起也是现代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非对称战争是指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通过采取灵活的战略和战术手段来克敌制胜。
这种战争方式也突破了传统战争思维的框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战胜对手的能力。
总结来说,军事思想的发展是与时代背景和科技进步紧密相关的。
而各个时期的军事思想又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从古代的《孙子兵法》到现代的信息化战争,军事思想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不断发展,为人类战争的胜利和和平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程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等基本问题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使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中华名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伟大名族。
在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军事思想一直是一朵绚烂的奇葩。
在此做一概述。
中国军事思想从大的方面可分为三个阶段: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近代军事思想、现代军事思想。
而近代军事思想又可以分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第一次国内革命之前为一个阶段,从第一次国内革命到新中国建立为第二阶段。
从新中国建立至今为第三阶段。
大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萌生、形成、充实提高、系统完善四个历史时期。
⒈萌生时期。
大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8世纪,即夏、商、西周时期。
这一时期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是:①在对战争的看法上,强调天命、伸张正义和保民。
②治军上强调齐众以律,③战争指导上,以重礼信仁义为主导思想,主张"以礼为固,以仁为胜",由于这一时期战争样式简单,规模比较小,持续时间短,人们对军事的认识还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
⒉形成时期。
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即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中。
争霸、兼并、统一战争激烈,用兵数量增多;铁兵器应用日益广泛,军事技术和筑城等均有进步;军制上,步兵、骑兵、水师逐渐分离为独立兵种,步、骑、车配合作战,形式多样;打破了"兵民合一"兵制,出现了募兵制和郡县征兵制;战争指挥复杂,要求高,将帅专职化;学术上百家争鸣等,促进了中国古代兵学的发展。
以《孙子》为代表的一大批兵书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代兵学理论体系的初步确立。
提出一系列战争指导和作战原则春秋时期的战争指导者,已能成功地制定和运用军事与政治谋略。
⒊充实提高时期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0世纪中期,即从秦统一中国后历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至五代,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在分裂和统一的历史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完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也不断发展。
军事技术有新的进步,铁兵器种类增多,杀伤性能有所提高;军事交通、筑城、造船也有较大发展。
各朝军制多有所变革,武装力量体制基本成型,大致由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三大部分组成,集权于皇帝。
战争规模增大,时间延长,区域范围广,大规模的骑兵集团作战、横渡江河作战、水上交战以及水陆配合作战较多。
汉代注重兵书的搜集整理,并将兵家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类。
这一时期军事思想在继承先秦传统的基础上,侧重于实际运用,内容更加丰富,水平进一步提高。
高度重视战略谋划在几次统一中国的战争中,一些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表现出高超的战略思想和决策能力。
国防指导思想呈现新的特点根据当时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及周边形势,秦朝修筑万里长城,体现了因地形,"用险制塞"、"限胡马之足"、以墙制骑、安边设防的思想。
⒋系统完善时期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历经辽、宋、西夏、金诸政权并立时期和元、明、清(前期)几个朝代,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进一步系统完善。
这期间,中央政权与北方民族所建立的地方政权较长时期处于并立状态,既争斗,又融合,中国政治、经济和科技、军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了较大的发展,统兵用兵之权高度集中。
以兵权高度集中为统兵建军宗旨宋朝统治者鉴于唐末五代藩镇拥兵割据,大权旁落的历史教训,力主兵权高度集中,战略思想更加丰富,在战略进攻上,北方各民族将帅普遍注意发挥骑兵机动能力强、善于野战的特长,主张进攻速决,在战略防御上,南宋提出了依靠江河,藩篱三层,扼守要点的点、线、面结合的设防思想。
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早、发展快,内容博大精深。
其体系确立于先秦时期,历朝历代均有丰富和发展,其中包括古代农民起义的丰富实践和理论升华,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它在战争观上提倡重道慎战、义兵必胜、以战止战;在国防建设上主张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在战略和作战指导上强调先计后战、知彼知己、因情定策、"全胜"、文武并用、伐谋伐交、兵不厌诈、出奇制胜、避实击虚、各个击破、造形任势、动敌、致人、我专敌分、并卒击敌、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以逸待劳、善择战机、兵贵神速、灵活应变;在治军思想上要求以治为胜、制必先定、兵权贵一、教戒素行、气艺并重、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励士练锐、精兵良器、将帅贤能、智勇双全、上下同欲、三军齐心;在后勤保障上提倡聚财积力、足食强兵、取用于国、因粮于敌;在兵役思想上坚持寓兵于民、因势改制等等。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在世界军事思想史上有广泛影响和突出地位,不仅在历史上对指导人们的军事斗争有巨大的作用,在今天仍为中外各界人士所称道,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在清王朝后期,由于闭关自守的消极思想和日益腐化的政治体制,使清廷的命数逢秋必衰,一直到1840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分建设会。
为了拯救国家,一些资产阶级改良派曾设想过许多方法,付诸实践的只有:洋务运动。
在此阶段,由于西方的先进理念对守旧的国民思想有所影响,同时在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在进行,帝国主义无暇顾及在中国的剥削。
在这个阶段无论是社会生产力,还是社会总资产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由于守旧派的封建帝王思想根深蒂固,加之后来帝国主义的遏制,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后来军阀混战,军事发展上也没太多成果。
在探寻中国前进的道路的漫漫旅程中,中国共产党逐渐登上舞台,并且以其科学的哲学体系,逐渐走向胜利。
乱世是英雄纵横的阶段,因为乱世需要英雄,同时英雄也只有在乱世才能将其天才的指挥才能、战争艺术、政治手段付诸实践。
毛泽东就是这样的一位英雄。
他的军事思想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世界历史上都是具有开创性,都是史无前例的。
因此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新中国军事理论发展的源头和基石。
毛泽东军事思想,不仅始终是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领导武装斗争的指导思想,也是新中国军事理论发展的坚实基础和直接理论来源。
众所周知,毛泽东军事思想,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独创性地解决了我们党领导军事活动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形成了由一系列原理、观点和方法所构成的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覆盖了我党我军军事活动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既反映了军事活动的普遍本质和根本规律,又揭示了我党我军在不同时期军事活动的特殊的本质和规律,具有长期稳定的普遍真理性和现实指导意义,为新中国军事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发展,提供了一系列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战争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深刻阐明了下列重要观点;战争发展根源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是战争的根本物质基础;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战争则是这种矛盾和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战争是阶级与阶级之间的暴力斗争,阶级的政治就是战争的本质,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贯彻于战争的全过程,渗透到战争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决定着战争的目的和性质,强烈地影响着战争的范围、规模、强度、进程和结局;战争的目的决定着战争的性质,要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革命战争之最深厚的伟力存在于民众之中,要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进行战争,兵民是胜利之本。
二是战争双方诸因素的相互作用决定战争的进程和结局。
提出战争是人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战争胜负取决于交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主观指导和自然条件等因素,战争规律根源于战争双方诸因素的必然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一切政治的、军事的战略战术归根到底都是由此产生的;论述了战争双方诸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对抗的两种综合力量,进而在战争过程中表现为力量的强弱推移及转化,呈现出一个量变质变的辩证过程,决定着战场优劣态势和主动被动地位的变化,决定着交战双方作战方式的运用及其变换;强调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及其一切发展变化,取决于交战双方力量强弱对比变化,归根到底取决于交战双方诸因素相互作用的对比变化。
三是战争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论述战争实践决定战争认识,战争实践是战争认识的来源、基础和动力,战争认识对战争实践有能动作用;阐明了正确的战争认识在本质上只能来源于战争实践,战争认识就是由战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战争实践,新的战争实践必然导致新的战争认识的产生,新的战争认识又反作用于战争实践,新的军事理论正确与否还须在军事实践中检验,军事理论的发展就是随军事实践发展而不断深化的过程,战争认识与战争实践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决定着军事理论的发展。
四是战争的主观指导必须与客观实际相统一。
提出战争中主观与客观的矛盾是一切战争指导的基本矛盾,客观决定主观,主观是对客观的反映,主观通过实践又反作用于客观,指导战争就是由客观到主观、再由主观回到客观的循环往复过程;强调战争主观指导与战争客观实际相符合,是战争指导的根本原则,指导战争过程就是不断地解决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矛盾,使主观指导与客观实际相统一,这是打胜仗的关键。
五是军事力量建设状况取决于社会状况。
论述社会制度决定军事力量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社会因素的状况决定军事力量建设的状况,军队是军事力量的主体和骨干;强调军队建设发展是一个矛盾运动过程,军队建设本质上就是处理军队内部、外部及其相互之间的各种矛盾关系。
六是研究和指导军事及战争的基本方法。
主要包括:军事矛盾分析方法和战争矛盾分析方法;军事上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军事上演绎与归纳的方法;军事上抽象与具体的方法;军事系统方法和军事结构方法等。
归纳起来,毛泽东研究和指导军事及战争问题,始终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军事实践相结合,科学地解决了中国革命战争及人民军队建设诸方面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实事求是地研究和指导战争的思想认识路线、战争指导路线和一系列基本原理、观点、方法和指导原则。
诸如:关于战争矛盾和战争因素的理论,关于战争本质和战争社会基础的理论,关于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的理论,关于认识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关于战争力量对比消长的理论,关于人民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的理论,关于对战争进行历史分析、阶级分析和矛盾分析等科学方法。
所有这些理论和方法,提供了科学解决人民战争、人民军队、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等一系列重人问题的理论武器,提供了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光辉范例,也提供了新中国军事理论创新和发展的锐利思想武器。
现代军事思想在继承和发扬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础下,结合国际实际和信息化环境下的现代战争思想,形成又一套严密的军事理论体系,为现代化作战做出了思想指导。
中国军事思想无论是哪个阶段,都有极大地创造性,为我们留下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作为马上国家的建设者和决策者,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思想,运用于实践中,必将铸就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