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复习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影响
- 格式:ppt
- 大小:5.63 MB
- 文档页数:5
小题必练14:城镇化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2020·海南高考)下图所示地区城镇化进程是我国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务工、经商等,逐渐融入城镇生活。
农业转移人口的城镇化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新的发展理念,着力推动8000余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区城镇化的特点是A.多极化发展,不同等级城市同步扩张B.一极多核,大中小城市数量增多C.多核心发展,高等级城市迅速扩张D.多极多核,城镇分散发展2.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该地区城镇能够吸纳较多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原因是A.城镇建设更加有序B.地域文化特色更浓厚C.对外开放程度更高D.农业机械化水平更高3.新时代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的主要措施有①加强基本农田建设②提高教育经费比重,扩大城镇教育规模③城乡统筹,加强就业培训④提高城市落户门槛,加强户籍管理⑤大力发展中小城镇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⑤D.③④⑤【答案】1.B2.A3.C【解析】1.读图可知,该区域人口大于1000万的城市始终只有一个(注意图例信息的获取),符合“一极”;而500-1000万的大城市在2015年出现了两个,符合“多核”,其他中小城市明显增多,所以该地区城镇化的特点是一极多核,大中小城市数量增多,B正确,AD错;相比而言,中小城市扩张速度更为明显,“高等级城市迅速扩张”描述不当,C错。
故选B。
2.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珠三角地区城镇化的特点是“一极多核”,所以大、中小城市数量分布合理,城镇建设更加有序,而珠三角地区城市发展中,广州、深圳规模过大,不符合中心地理论,所以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该地区城镇能够吸纳较多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原因是城镇建设更加有序,A正确;与地域文化特色关系不大,B错;珠三角地区对外开发程度也高,C错;该地区河网密布,耕地破碎,农业机械化水平并不是很高,D错.故选A。
第2讲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纲展示考查方向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以区域图、数据统计图表、示意图、文字材料(畅通工程、私人汽车、绿色住宅、生态城市)等为背景,考查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以某一地域的特定文化现象为载体,考查地域文化对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建筑结构和风格的影响。
基础全面梳理一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1.含义指人口和错误!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三个标志(1)错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3)城市错误!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意义4.城市化动力机制错误!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二城市化特点三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1)对城乡生活的影响1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和交通等基础设施。
2城市现代文明影响传统的生活习惯和错误!劳作方式等。
(2)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3)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2.城市环境问题四我国城市发展趋势1.城市化是不是只表现为城市人口的增多?不是。
城市化不只是表现为城市人口的增多,还表现在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观念的转变上。
2.郊区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一样吗?不一样。
郊区城市化指城市的郊区形成城市,是一个人口、产业向城市集聚的过程,城市处在规模膨胀、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郊区化指人口、产业向郊区或卫星城迁移,是城市化进程中人口、产业由集聚发展到扩散的一个新阶段,是逆城市化的表现。
3.城市化就是指人口城市化吗?不是。
城市化不仅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还包括乡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即城市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口城市化,二是地域城市化。
考点深度研析考点错误!城市化进程1.城市化进程的地区差异2.城市化进程的一般特点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对应初期中期后期后期阶段人口农村→城市→郊区城市→农村或小周边地区→中心流动方向城市城镇城区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占比较大第一产业比重降低,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成为主导第一、二产业比重降低,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成为主导城市化问题不明显城市环境恶化、交通拥堵、土地供应紧张城市环境进一步恶化城市环境质量改善续表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原因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市区人口激增,环境恶化,交通拥堵,城市产业的迁移交通条件的改善,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城市中心区开发,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图示(2015·重庆高考)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
第2讲城市化最新考纲核心素养定位考情报告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1.了解城市化的表现及城市化的过程。
(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或图表资料,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比较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3.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针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1.以区域图或模式图为背景,考查城市化问题,考查频度高,考查形式主要为选择题。
2.与城市人口流动、城市内涝等实际问题相结合,考查读图能力、信息提取及整合能力,考查频度较高,考查形式多为综合题。
[梳理知识体系][再现基础知识]一、城市化及城市化进程1.城市化的动力和表现(1)城市化的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如下所示:特别提醒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成为城市人口是城市化的主要表现之一。
但是发达国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因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而产生的,而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则主要是因农村人口增长过多过快产生的。
因此,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并不是城市中二、三产业迅猛发展的真实反映。
(2)城市化的表现结合下图,归纳城市化的表现。
城市化表现具体表现人口的集中过程(丁乡村→甲城市)城市人口总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镇数量增加,城镇密度加大;每个城镇的规模扩大地域的转换过程(乙乡村→乙城市新区;丙乡村→丙城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农业用地发展为城区;城市用地功能进一步分化;土地景观发生较大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伴随经济结构变化,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2.世界城市化的进程读下图,填表并回答问题。
(1)阶段和特点阶段特点A: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B:中期阶段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很多城市化问题C: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2)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早晚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晚(20世纪中叶以来) 原因工业化早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目前速度快慢趋缓(甚至停滞) 快原因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城市人口比重大小大(70%以上) 小(不到40%)原因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所处阶段C阶段A阶段和B阶段城市化表现及原因表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发展不合理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特别提醒发达国家城市化一般经历了如下过程:【疑难辨析1】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的区别是什么?提示前者主要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百分比越高,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
高考地理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城市化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对环境产生了诸多影响。
一、城市化进程的概述城市化,简单来说,就是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人口逐渐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逐渐演变为城市地区。
城市化的发展有着明显的阶段性。
初期,城市发展较为缓慢,规模较小,功能相对单一。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动,城市的发展速度大幅提升,工厂、商业等纷纷兴起,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
到了现代,城市已经成为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核心,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城市群和都市圈。
二、城市化进程的主要表现1、人口迁移大量农村人口为了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教育资源和生活条件,纷纷涌入城市。
这导致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2、城市扩张城市不断向外围扩展,原本的农田、荒地被开发建设成为城市用地,城市的边界不断延伸。
3、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工业和服务业迅速发展。
城市成为了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的中心,产业结构日益多元化和高级化。
4、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满足城市人口的生活和发展需求,城市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交通、通信、水电、燃气等。
5、文化与社会变迁城市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逐渐取代了农村的传统观念和习俗,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三、城市化对环境的积极影响1、资源的集中利用城市的发展使得资源能够更加集中和高效地利用。
例如,集中供热、供水和供电系统能够减少能源的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2、科技创新与环保技术推广城市是科技创新的中心,有利于环保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新的清洁能源技术、污水处理技术和垃圾处理技术等首先在城市中得到应用和推广。
3、教育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城市拥有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够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一般表现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2.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进入后期阶段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部分处于初期阶段或发展中国家加速阶段,3.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差异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时间20世纪50~70年代20世纪70~8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后表现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人口由市郊迁往农村和小城镇人口迁回市区成因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为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中心区开发,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图解注意:发展中国家一般出现郊区城市化,发达国家一般出现逆城市化或个别已经进入在城市化(如英国),在城市化一般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或第三产业,从而吸引年轻人回城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保护和改善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的主要措施(1) 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2)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2)合理规划城市各功能区;【典型例题】“绿色出行”新理念已为我国许多城市市民所接受。
下图为“1986~2015年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
读图回答1~2题。
1.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 A.2000年B.2005年C.2007年D.2011年2.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该城市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优化城市空间结构B.改善城市交通状况C.改变城市服务功能D.扩大城市地域范围职位平衡是指城市在规模合理的范围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该范围内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等,且大部分有工作的居民可以就近工作。
通常用职住比来评价一个地区的职住平衡状况,计算公式为:职住比=就业岗位数量/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