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521.00 KB
- 文档页数:48
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在文言文阅读中,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一般不外乎以下几种:一、联想推断法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如:不以外夷见忽。
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
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来推断。
见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我,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其实,在《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中,见也是这种用法。
二、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势拔五岳掩赤城。
我们可以联系成语出类拔萃,其中的拔(超出)是我们平时较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句中拔的词义了。
再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三、成分分析法根据词语在文中的语法位置、功能、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例如,法天道,顺人心(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法作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效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
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
所以我们翻译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2018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要想在广东高考的语文考试中取得好,掌握好文言文的推断方法必不可少。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希望大家喜欢。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1、代入法。
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
如08年高考北京卷C.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擢:提拔。
可以组词为“擢升”,与答案所示的“提拔”近义。
D.门卒当车,愿有所言愿:希望。
可以组词为“愿望”,与答案所示的“希望”相近。
把两个词代入原文都能作通畅的理解,所以是正确的解释。
2、根据造字法进行推断。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严格来讲有四种造字法,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
形声字占了汉字中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就叫“义符”,它显示了这个字的表意范围,如“珍珠”,都是斜玉旁,就表示这是很贵重的。
再如08年高考卷重庆卷翻译题①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背相望。
“馁”在现代汉语中多指气馁,但是这个字的本意是饥饿,因为它的形旁是食字旁。
当然这里也可以根据词语构成法来帮助推断。
译为:用尽财物不能够完成赋税,费尽体力不能够完成劳役,老百姓饥寒交迫,冻饿而死的尸体到处都是。
3、根据词语构成推断词义。
汉语的构词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规律进行合理推断。
如在现代汉语中,我们使用的词是打击,憎,愉快,词语中的各个部分有时是可以相互注释的。
如08高考卷江苏卷的翻译题(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这里牵涉到“见”这个特殊词的用法,有两种解释比较特殊:“被”和作代词。
前句是得到皇帝的召见,那么应该是被“亲信”,所以亲信应该是动词,古今异义了。
这是个同义复合词,解释为“亲近信任”所以应该翻译为:“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因果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因果关系,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通过分析“井蛙”与“海”的对比,可以推断出“井蛙”表示的是局限于狭小范围的人或事物。
2. 类比推断法:根据文言文中的类比关系,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夫人之相与俛仰一世也。
”通过类比“相与俛仰”与“夫人”的关系,可以推断出“相与俛仰”表示的是对人的尊敬与敬仰。
3. 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提示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朝闻道,夕死可矣。
”通过上下文的语境,可以推断出“道”表示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原则。
4. 反义推断法:通过寻找上下文中的反义词,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蜀将何以待之?”通过对照“蜀将”与“待之”的关系,可以推断出“待之”表示的是应对、对待的意思。
5. 对比推断法:通过对比上下文中的其他实词,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通过对比“参差荇菜”与“左右流之”的关系,可以推断出“左右流之”表示的是水流的方向。
通过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并准确推断出其具体的含义。
语文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有哪些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本文将做具体阐述。
语文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1、字形推断法汉字本是表意性文字,特别是“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
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词义提供依据。
在汉字中,形声字占大多数。
形声字分声旁和形旁两部分,其中的形旁为我们推断字义提供了条件。
对待冷僻的字不妨尝试字形推断词义法。
例如:“樯橹灰飞烟灭”,其中的“橹”我们知道是木制的“船具”,而对“樯”就不甚理解,但我们知道“樯”从“木”,同“橹”字联合成词,都属船具,便可推知“樯橹”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格。
再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其形旁为“辶”,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
又如:“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句中的“理”,形旁从玉,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
还有:①金就砺则利(《劝学》)。
“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磨刀石”。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劝学》)。
“骐骥”,“马”旁,可能是一种“马”,准确义项为“骏马”。
我们常见的形旁还有很多,如:“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与鸟雀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体有关;“页”与头有关; “厂”,词义就和“房子”有关等。
会意字可采用拆字法。
如: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
“昳”,“日”加“失”,联系上下文“形貌昳丽”,联想到“昳”可能表现的是一种美丽,这种美丽让“日”失掉光彩。
②生而眇者不识日(《日喻》)。
“眇”从目从少,联想到少目的含义,可推知为眼盲。
文言文实词推断六法一、代入推断法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者即为正确解释,反之即为错误解释。
例如山东高考卷(阴兴字君陵)中的“躬履途泥,率先期门”句,其中的“躬”在题目中解释为“弯腰”,语意不通,可确定该解释不正确。
正确解释应为“亲自”。
二、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例如全国高考大纲卷(《宋史郭浩传》)中“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一句,其中的“冒”字有多个义项,“冒犯、冲犯”,“冒失、莽撞”,“假冒、假充”,“冒着、顶着”等,但我们结合语境“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胁”,可以知道,郭浩在两军交战时身先士卒,一马当先,顶着敌阵前行,被流箭击中左肋,也不拔出,可知此处的“冒”为“顶着、冒着”的意思。
整句话的意思是:敌人攻打石尖山,郭浩顶着敌阵前进。
三、联想迁移法1. 课内知识迁移法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大多在课文中出现过,可联系课文对应文句相应迁移。
例如湖北高考卷(《家有名士》)中“唯当就蚁封耳”一句,要想判断“就”的含义,马上准确联系《劝学》中的一句“金就砺则利”,意为“靠近,接近”。
高考对于文言文的考查,虽然“形”在课外,但根基仍在课内。
所考查的文言实词,其意义在教材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用好教材这块宝,善于由高考文言语段中的实词联想到教材中意义相对应的实词,通过比照,辨其异同,然后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2. 双音联想法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
试题中出现的单音词,可以联想双音词来推断。
例如湖南高考卷(《自戒》)中“期为君子之归”一句,要想判断“期”的含义,可以联想双音词“期望”,解释为“希望”;“谲佞残妒,塞于胸间”中的“谲”,可以联想“诡谲”,解释为“诡诈”。
3. 成语联想法成语中保留了很多词语的古义,借助平时比较熟悉的成语中的有关词语的含义来推断,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三法作者:李永玲来源:《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18年第09期推断文中实词的含义,主要针对没有或很少在课本中出现的实词。
汉字数量众多,不可能一一背记下来,这就要求学习时能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一般来说,只要掌握一定方法,积累一定经验,是可以准确把握其含义的。
借助语境推断所有的文字都是特定语言环境的产物。
上下文之间一般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如相互解释、互相照应,或者暗示关系。
[例1]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
父思,武昌太守。
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
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
分析谢弘微,过继给叔父作嗣子,因名犯继母名讳,即名字中有和继母名字相同的字,所以改名。
这一点可以根据前面的“以弘微为嗣”推断。
后面“行”字,该读xíng还是háng?结合前文犯讳一事,可以推知是“以字行于世”的意思。
“行”字该读为xíng,可解释为“通行”。
译文谢弘微,是陈郡阳夏人。
父亲叫谢思,任武昌太守。
堂叔谢峻是司空谢琰的第二个儿子。
谢峻自己无子,就以谢弘微为继子。
谢弘微本名密,因为触犯了继母的名讳,所以用字代名。
[例2]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
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
父为郭泛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
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
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
举孝廉,除郎中。
分析鲁芝“耽思坟籍”是什么意思?是指年轻时沉迷于某些事物吗?结合上下文分析可知,鲁芝家世显赫,但是成长经历坎坷。
“耽思坟籍”之后是鲁芝通过察举做官的简述。
“坟籍”一词联系成语“三坟五典”,能推断出是指文化典籍。
结合上下文,“耽思坟籍”意为“致力于文化典籍的研究”。
译文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
世代有美名,是西州的大户人家。
他的父亲被郭氾所害。
鲁芝从小流离失所。
十七岁时迁居雍地,致力于文化典籍研究。
被郡守举荐为上计吏,后被州郡征召为别驾。
魏车骑将军郭淮是雍州刺史,非常敬重鲁芝。
2018高考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1课内实例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解析】“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解析】“畴”的含义可根据“田”字旁能推出“田地”之意。
方法一:字形推断法(利用汉字字形)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
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zhuī)--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课外实例:1、启听淮北取籴。
【解析】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2、袖空牒窃印【解析】部首“片”,本义就是“木片”,众所周知,古代发明纸张之前人们都把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为“文件、文书”之义,因此凡是以“片”为形旁的字如“版”“牌”“牍”等都有“文件、文书”的意思。
2课内实例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解析】句中“用”和“以”位置相同,而“用”的意思又是我们拿得准的,“以”的意思是“任用”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解析】见:被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解析】弥:愈,越4、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解析】固:险固的地势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解析】族:族灭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解析】“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7、追亡逐北【解析】亡,北对应,均为溃败。
常用“败北”,北即败方法二:语言结构推断法(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