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7 指针
- 格式:doc
- 大小:75.50 KB
- 文档页数:8
实验七:指针的应用【实验目的】1.掌握指针和指针变量,内存单元和地址、变量与地址、数组与地址的关系;2.掌握指针变量的定义和初始化,指针变量的引用方式;3.能正确使用数组的指针和指向数组的指针变量;【实验内容】1.填空题输入一个字符串,将其中的大写字母转换成小写字母,然后输出本程序主要是比较scanf()输入和gets()输入的区别#include <stdio.h>void main(){ char s[20];char *p=s;scanf(“%s”,p); /*注意用scanf()输入和gets()输入的区别*/while( 1 ){if( 2 ) *p=*p+ (‘a’-‘A’);p++ ;}puts ( 3 );}答案:1、*p!=’\0’2、(*p>='A')&&(*p<='Z')3、s运行结果:输入:Program输出:program输入:This is Program输出:this提示:scanf ()输入时遇到空格认为字符串结束,用gets()输入时只有遇到回车才认为字符串结束。
如键入any boy并回车,则2。
补充程序题输入15个整数存入一维数组,再按逆序重新调整该数组中元素的顺序然后再输出。
下面给出部分程序的内容,请将程序补充完整,然后上机调试。
部分程序清单如下:#include <stdio.h>void main(){ int a[15],*p1,*p2,x;for(p1=a;p1<a+15;p1++)scanf("%d",p1);for(p1=a,p2=a+14;p1<a+7;p1++,p2--){ x=*p1;*p1=*p2;*p2=x;}……}答案:for(p1=a;p1!=a+15;p1++)printf("%d ",*p1); // %d后面有一个空格运行结果:输入: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输出: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提示:(1)在整型数组中,没有结束标志,必须依靠数组中数据元素的个数控制循环次数。
C语⾔教材第七章指针实验第七章指针第⼀部分知识训练【知识要点】1. 地址与指针指针变量的概念:⽤⼀个变量专门来存放另⼀个变量的地址。
2. 指向变量的指针变量指针变量的形式:基类型 *指针变量名;&: 取地址运算符;*:指针运算符。
3. 指针与数组引⽤⼀个数组元素可以⽤下标法和指针法;可以⽤数组名作函数的参数。
4.指针与函数函数指针变量定义的⼀般形式为:类型说明符 (*指针变量名)();⼀个函数的返回值可以是⼀个函数。
【典型习题与解析】5. char * const p;char const * pconst char *p上述三个有什么区别?【解析】char * const p; //常量指针,p的值不可以修改;char const * p;//指向常量的指针,指向的常量值不可以改;const char *p; //和char const *p。
6. main(){int a[5]={1,2,3,4,5};int *ptr=(int *)(&a+1);printf("%d,%d",*(a+1),*(ptr-1));}输出结果是什么?【解析】答案:输出:2,5*(a+1)就是a[1],*(ptr-1)就是a[4],执⾏结果是2,5。
&a+1不是⾸地址+1,系统会认为加⼀个a数组的偏移,是偏移了⼀个数组的⼤⼩(本例是5个int)。
1)&a是数组指针,其类型为 int (*)[5];⽽指针加1要根据指针类型加上⼀定的值,不同类型的指针+1之后增加的⼤⼩不同。
2)a是长度为5的int数组指针,所以要加 5*sizeof(int),所以ptr实际是a[5],但是prt与(&a+1)类型是不⼀样的(这点很重要),所以prt-1只会减去sizeof(int*) a,&a的地址是⼀样的,但意思不⼀样。
3)a是数组⾸地址,也就是a[0]的地址,&a是对象(数组)⾸地址,a+1是数组下⼀元素的地址,即a[1],&a+1是下⼀个对象的地址,即a[5]。
实验7 用球体法测量导热系数实验一、实验目的1. 学习用球体法测定粒状材料导热系数的方法。
2. 了解温度测量过程及温度传感元件。
二、实验原理1.导热的定义;导热是指物体内的不同部位因温差而发生的传热,或不同温度的两物体因直接接触而发生的传热。
2.温度场非稳态t=f (x,y,z,ι) 稳态t=f(x,y,z) 一维稳态t=f(x)上式中x,y,z 为空间坐标,ι为时间 3温度梯度等温面法向温度增量△t 与距离 n 的极限比值的极限。
即: grad ntn n t t n t ∂∂=∆∆=→∆lim。
4傅里叶定律 热流密度 Q=-λn t ∂∂=-λdxdtQ=mw5.导热系数λ=-dxdt q λ;为导热系数,w/m.k6.影响λ 的因素1),温度、密度、湿度及材料的种类的等因素。
2), 与温度呈线性关系()bt m +=10λλ7.球体法适用于测定颗粒状(或粉末)材料的导热系数。
如图7—1所示。
热导率是表征材料导热能力的物理量,其单位为W/(m ·K),对于不同的材料,热导率是不同的。
对于同一种材料,热导率还取决于它的化学纯度,物理状态(温度、压力、成分、容积、重量和吸湿性等)和结构情况。
各种材料的热导率都是专门实验测定出来的,然后汇成图表,工程计算时,可以直接从图表中查取。
球体法就是应用沿球半径方向一维稳态导热的基本原理测定粒状和纤维状材料导热系数的实验方法。
设有一空心球体,若内外表面的温度各为t 1和t 2并维持不变,根据傅立叶导热定律:drdtr dr dt Aλπλφ24-=-= (1) 边界条件2211t t r r t t r r ====时时 (2)1、若λ= 常数,则由(1)(2)式求得122121122121)(2)(4d d t t d d r r t t r r --=--=πλπλφ[W])(2)(212112t t d d d d --=πφλ [W/(m ·K)] (3)2、若λ≠ 常数,(1)式变为drdtt r )(42λπφ-= (4) 由(4)式,得dt t r dr tt r r ⎰⎰-=2121)(42λπφ 将上式右侧分子分母同乘以(t 2-t 1),得 图7—1 球壳导热过程)()(4121222121t t t t dtt rdr t t r r ---=⎰⎰λπφ (5) 式中1221)(t t dtt t t -⎰λ项显然就是λ在t 1和t 2范围内的积分平均值,用m λ表示即1221)(t t dtt t t m -=⎰λλ,工程计算中,材料的热导率对温度的依变关系一般按线性关系处理,即)1(0bt +=λλ。
实验7 气相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一、 目的要求1.直接测定法测量不同温度下二氧化碳与灼热碳反应的平衡常数。
2.了解高温的测量和控制及气体的取样分析。
二、原理二氧化碳与灼热碳的反应:C (s )+CO 2(g )−−→−高温2CO (g ) r H m =·mol -1 假定反应气相混合物为理想气体,对于复相化学平衡,其平衡常数用各组分气体分压表示:)/()/(2CO 2CO o o p p p p p K = (7-1) )/()/(2CO 2CO o o p p x p p x p K ⋅⋅=(7-2)在实验条件下反应总压近似保持在101325Pa , 故总总n n n n n n n n x x K o p⋅-=+==)()(2222CO 2CO CO CO CO 2CO CO 2CO 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得)/)(//()/(CO 2CO RT V RT V RT V RT V K o p总总-= =)(/CO 2CO V V V V -总总 (7-3)式中V co为标准态压力下一氧化碳的体积,V总为标准态压力下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平衡混合气的总体积。
本实验中对反应达平衡后的混合气体“冻结”后进行取样分析,可测出V总和V CO。
二氧化碳与碳高温下的等压反应热效应为+·mol-1,是吸热反应。
温度升高,反应向生成CO方向进行,平衡常数增大。
而且该反应有体积变化,压力增加,反应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即生成CO2方向进行。
当压力恒定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只有温度。
故可在不同的温度下对反应平衡常数进行测量,从而考察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
该反应除考虑热力学平衡外,还要考虑动力学因素。
该反应是非均相反应,CO2还原成CO的速度在低于600℃时很慢,温度高于1100℃速度才显著加快。
因此,在较低温度下,反应要达到平衡需要很长时间。
三、仪器和试剂反应装置一套(UJ-36型便携式电位差计一台;XCT-101动圈式温度指示调节仪一台;镍铬-镍铬鎧装热电偶两对);CO2钢瓶一个;碳粒;40%NaOH溶液;液体石蜡;饱和食盐水。
课练7实验探究弹簧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1。
下列是某小组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实验中准备完成的实验步骤.请你帮该小组按操作的先后顺序用字母排列出来:________.A.以弹簧伸长量为横坐标,以弹力为纵坐标,描出各组数据(x,F)对应的点,作出F-x图线.B.记下弹簧不挂钩码时,其下端在刻度尺上的刻度L0。
C.依次在弹簧下端挂上1个、2个、3个、4个……钩码,并分别记下钩码静止时,弹簧下端所对应的刻度并记录在表格内,然后取下钩码D.将铁架台固定于桌子上,并将弹簧的一端系于横梁上,在弹簧附近竖直固定一刻度尺.E.以弹簧伸长量为自变量,写出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式.F.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答案:DBCAEF解析:第一步,安装实验装置,为D;第二步,记下弹簧不挂钩码时,其下端在刻度尺上的刻度L0,以便计算弹簧的伸长量,为B;第三步,依次在弹簧下端挂上1个、2个、3个、4个……钩码,并分别记下钩码静止时,弹簧下端所对应的刻度并记录在表格内,然后取下钩码,为C;第四步,画出图象,为A;第五步,写出关系式,为E;最后,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为F。
所以步骤为DBCAEF。
2.某同学利用如图a所示装置做探究弹簧弹力大小和其长度的关系的实验.(1)他通过实验得到如图b所示的弹力大小F与弹簧长度x的关系图线.由此图线可得该弹簧的原长x0=________cm,劲度系数k=________N/m.(2)他又利用本实验原理把该弹簧做成一把弹簧秤,当弹簧秤上的示数如图c所示时,该弹簧的长度x=________cm.答案:(1)4 25 (2)16解析:(1)如果以弹簧长度x为横坐标,弹力大小F为纵坐标,作出F-x图象,那么图象与横轴的截距表示弹簧的原长,图线的斜率表示弹簧的劲度系数,所以根据图象可知,该弹簧的原长x0=4 cm,劲度系数k=错误!=25 N/m;(2)弹簧秤的读数表示弹力的大小,即F=3。
教材P151(实验内容以本电子档为准)实验7:示波器及其使用示波器是一种常用的电子仪器,主要用于观察和测量各种电信号。
是展示和观测电信号的电子仪器,可以直接测量信号电压的大小和周期.配合各种传感器把非电量转换成电量,示波器也可以用来观察各种非电量的变化过程。
特别适用于观测瞬时变化的过程.本实验是利用示波器观察周期性改变信号和测量其主要参数。
交流电的电压(或电流)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
实际上,所谓交流电包括各种各样的波形,如正弦波、方波、锯齿波等。
一、实验目的1.了解示波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示波器的基本调节和使用方法;2.学会使用常用信号发生器;掌握用示波器观察电信号波形的方法。
3.学会用示波器测量电信号电压、周期和频率等电参量;4.学会用示波器观察利萨如图形二、实验器材(型号、规格、件数)1、双踪示波器(20MHz CS—4215A) 1台示波器:用来测量实验电路的输入、输出信号。
通过示波器可显示电压或电流波形,可测量频率、周期等其它有关电参数。
2、低频信号发生器(10Hz—1MHz) 2台3、信号发生器:用来产生信号源的仪器,一般有正弦波、三角波、方波输出,输出电压和频率均可调节。
有数字式或指针式指示其输出大小,波形可根据被测实验电路要求进行选择。
本实验室低频信号发生器是指针式,只提供正弦波、方波两种波形。
•电压由FINE旋动调节其大小。
•频率由刻度盘读数及RANGE按键倍数决定。
如:频率刻度盘读数为20,RANGE按键倍数为×100,则频率值f=20×100=2000H Z4、屏蔽连接线(同轴电缆)2根三、实验原理1、示波器工作原理如图示:2、正弦交流电压波型2、正弦交流电3、利萨如图形成原理利萨如图形参考:四、实验内容:1、用示波器单通道观察信号波型(正弦波、方波),绘出波型图。
2.学习使用示波器定量测量电信号的电压、周期、频率。
3、用示波器双通道观察利萨如图,绘出利萨如波型图,并探讨利萨如图型规律。
实验6-1课后练习:1.选择题(1)B (2)C(3)A(4)D(5)C (6)C (7)D 2.阅读程序,写出运行结果3020103.阅读程序,写出运行结果20104. 阅读程序,写出运行结果1 2 35.阅读程序,写出运行结果7 8 96.阅读程序,写出运行结果97.阅读程序,写出运行结果#include <stdio.h>int digit(int n,int k);int main(){ int n,k;printf("Enter n,k: ");scanf("%d %d",&n,&k);printf("\nThe result is:%d\n",digit(n,k));return 0;}int digit(int n,int k){ int d;while(k>0){ d=n%10;n=n/10;k--;}return d;}8.程序填空#include <stdio.h>double max(double a,double b);int main(){ double x,y;prinf("please input two double numbers:"); scanf("%lf %lf"),&x,&y;printf("%.2f\n",max(x,y));return 0;}double max(double a,double b){return (a>b?a:b);}9.原版#include <stdio.h>int check(int n,int d);int main(){ int n,d;printf("Enter n,d: ");scanf("%d %d",&n,&d);if(check(n,d)==1)printf("The digit %d is in data %d",d,n); elseprintf("The digit %d is not in data %d",d,n); return 0;}int check(int n,int d){ int temp;while(n>0){ temp=n%10;if(temp==d)return 1;n=n/10;}return 0;}改进版#include <stdio.h>int check(int n,int d);int main(){ int n,d,position;printf("Enter n,d: ");scanf("%d %d",&n,&d);position=check(n,d);if(check(n,d)>0)printf("The digit %d is in data %d,position is %d",d,n,position);elseprintf("The digit %d is not in data %d",d,n);return 0;}int check(int n,int d){ int temp,position=1;while(n>0){ temp=n%10;if(temp==d)return position;position++;n=n/10;}return 0;}实验6-2课后练习1.选择题(1)B (2)C(3)B(4)B(5)C (6)B (7)D (8)D (9)C(10)B(11)A2.填空(1) 函数中声明有局部变量,若声明中带有static,则该局部变量采用静态存储方式,在编译时分配空间,若函数中未显式设定初始值,则系统将其自动初始化,函数被调用结束时,该空间不释放。
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第2版)课后题及模拟题参考答案习题1 (3)1-1 填空题 (3)1-2 思考题 (3)1-3 编程题 (3)习题2 (4)2-1 单选题 (4)2-2 思考题 (4)习题3 (5)3-1 选择题 (5)3-2 填空题 (5)3-3 编程题 (5)习题4 (7)4-1单选题 (7)4-2填空题 (7)4-3 编程题 (7)习题5 (10)5-1单选题 (10)5-2填空题 (10)5-3 编程题 (10)习题6 (13)6-1单选题 (13)6-2填空题 (13)6-3 编程题 (13)习题7 (15)7-1单选题 (15)7-2填空题 (15)7-3 编程题 (15)习题8 (16)8-1单选题 (16)8-2填空题 (16)8-3 编程题 (16)习题9 (18)9-1单选题 (18)9-2填空题 (18)9-3 编程题 (18)习题10 (22)10-1单选题 (22)10-2填空题 (22)10-3 编程题 (22)习题11 (24)11-1单选题 (24)11-2填空题 (24)习题12 (25)12-1单选题 (25)12-2 填空题 (25)实验篇 (26)实验1 熟悉Visual C++6.0可视化集成开发环境 (26)实验2 顺序结构程序设计 (26)实验3 选择结构程序设计 (26)实验4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 (26)实验5 函数 (28)实验6 数组 (32)实验7 指针 (33)实验8 结构体和共用体 (35)实验9 文件 (36)实验10 综合编程 (36)模拟试卷(一)参考答案 (37)模拟试卷(二)参考答案 (38)习题11-1 填空题1.函数2.主函数main(),主函数main()3.主函数main()4.函数首部,函数体5.{, }6./*, */7.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8..c, .obj, .exe1-2 思考题1.结构化程序设计是指:为使程序具有一个合理的结构以保证程序正确性而规定的一套如何进行程序设计的原则。
实验仪器:QJ —23直流电阻电桥、滑线变阻器、指针式检流计、电阻箱、待测电阻等。
实验原理和方法:QJ —23直流电阻电桥使用方法:本次实验的电压选择3V 即可。
接通电源后,指零仪转换开关拨向“内接”,旋转调零旋钮,将检流计指针调零。
使用时,将待测电阻接在电桥的“x R ”处,根据待测电阻的近似数值调节好量程倍率和四个电阻箱。
然后将“灵敏度”旋钮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最小,再按下“B ”键(电源开关)以及“G ”键(检流计开关),此时指针可能不动;适当调高“灵敏度”,让指针偏转,调节电阻箱,使指针回零;再调高“灵敏度”,……最后在最大灵敏度下,使指针回零,则待测电阻为x R 量程倍率K ⨯ 总电阻读数0R ,测量完每一个电阻后,必须放开“B ”键,同时将“灵敏度”调节至最小,再换测其他电阻。
惠斯登电桥原理:如图,当检流计G 指零时,存在关系式:1 R I R I U U ad x ab ad ab ==,即; 20 R I R I U U dc bc dc bc ==,即;dc ad bc ab I I I I == ,,由此可得:0021KR R R R ==x R ; 其中21R R K =是比例臂的倍率。
电桥测电阻实际上是将待测电阻与标准电阻比较。
标准电阻的精度可以造得很高,可达5位以上的有效数字,只要检流计足够灵敏,待测电阻可达到与标准电阻相同的精度。
使用QJ —23型惠斯登电桥测电阻并测定电桥灵敏度:假设某一待测电阻x R 在电桥倍率为K 、电阻为0R 下取得平衡,当电桥电阻改变0R ∆时,假设电桥的检流计指针改变n ∆格,则电桥灵敏度定义为00/R n R S ∆∆=;灵敏度S 反应了电桥对电阻相对变化量的分辨能力,是衡量电桥精度的重要参数。
将前面测过的3个电阻用QJ —23型直流电阻电桥重新测量;在测量每一个电阻时,要求同时测量相应的灵敏度。
测量灵敏度时,要求n ∆有尽可能大的数值,并应估读一位,可以减少测量误差;若第一次的n ∆是在00'0R R R ∆+=下取得的,则第二次的n ∆应在00'0R R R ∆-=下取得,这样两次得到的n ∆应很接近,容易判断数据的合理性。
神经调节中电位、指针及兴奋传导与传递的相关实验探究一、神经纤维上膜电位变化曲线分析1.膜电位的测量测量方法测量图解测量结果电表两极分别置于膜两侧电表两极都置于膜外2.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以电表两极分别置于膜两侧为例)(1)曲线表示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情况。
(2)a点:静息电位、外正内负,K+通道稍微打开,K+的进(Na-K泵)和出(K+外流)动态平衡。
(3)b点:零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通道开放使Na+内流。
(4)bc段: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外负内正,Na+通道继续开放。
(5)c点:动作电位峰值(最大值)。
(6)cd段:静息电位恢复过程中,K+通道彻底开放,K+外流。
(7)de段:通过Na-K泵恢复静息状态。
【典例1】(2020·日照模拟)某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测量装置及结果如图1所示,其中甲位于膜内,乙位于膜外,图2是将同一测量装置的微电极均置于膜外。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K+浓度甲处比乙处低B.图2测量装置所测电压为+70mVC.图2中若在①处给予适宜刺激(②处未处理),电表的指针会发生两次偏转D.图2中若在③处给予适宜刺激,②处用药物阻断电流通过,则测不到电位变化解析:(1)图1中两个微电极一个在膜内,一个在膜外,测得的膜电位是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在静息时,K+的分布是内高外低。
(2)图2是将同一测量装置的微电极均置于膜外,且没有兴奋传导,则图2测量装置所测电压为0 mV;若在①处给予适宜刺激,由于②处未处理,局部电流先传导到左侧微电极,后传导到右侧微电极,所以电表指针发生两次偏转。
(3)图2中若在③处给予适宜刺激,②处用药物阻断电流通过,则当兴奋传导到右侧微电极时能测到电位变化,电表指针会偏转一次。
答案:C(1)形成静息电位时K+的外流和形成动作电位时Na+的内流,都是顺浓度梯度完成的,均不需要消耗能量,即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
(2)在处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具有电位差,膜两侧的零电位差出现在动作电位形成的过程中。
上机实验7:指针应用程序设计一、实验内容分析下面程序运行结果#include <iostream>using namespace std;int main(){int i,m[]={0,1,2,3,4,5,6,7,8,9};// 判断输出int *p=m+3; cout<<*p<<endl; //cout<<++*p<<endl; //cout<<*p<<endl; //cout<<*++p<<endl; //cout<<*p<<endl; //cout<<*p++<<endl; //cout<<*p<<endl; //cout<<(*p)++<<endl; //cout<<*p<<endl; //cout<<++*p++<<endl; //cout<<*p<<endl; //cout<<(++*p)++<<endl; //cout<<*p<<endl; //p+=2; cout<<*p<<endl; //p=&m[6]; cout<<*p<<endl; //i=*p+4; cout<<i<<endl; //i=*(p-=3); cout<<i<<endl; //cout<<*p<<endl; //*(p+1)=9; cout<<*p<<endl; //cout<<*(p+1)<<endl; //return 0;}二、实验要求1. 先读程序,判断每一行的输出,填入行尾“判断输出”栏目下的括弧中;2. 实际运行程序,将实际输出判断输出进行比较,如有不相符之处,分析产生判断错误的原因。
实验7 谐波失真度测量7.1实验目的1)掌握ZN4116型失真度测量仪面板装置的操作方法;2)会用ZN4116测量电压;3)会用ZN4116测量信号的谐波失真度。
7.2实验设备及器材1)ZN4116型失真度测量仪一台;2)SG1631C/SP1641B低频信号源一台(要求输出正弦波的谐波失真度足够小);7.3实验步骤实验前,熟悉ZN4116型失真度测量仪的面板装置图(见附图9)及各控制装置的功能介绍(见附录9)。
1)熟悉ZN4116的面板装置及其操作方法;2)测量电压:(1)将工作选择开关中的“电压”键按下,使仪器工作于电压测量方式;“分压器”开关置于“0dB”位置,“输入衰减器”开关中“50dB”键按下;接通电源,指示灯亮,待表针稳定3-5分钟后,进行测量。
(2)将被测信号用同轴电缆接入“输入端”。
(3)改变“输入衰减器”开关的档级,使电压表表针指在明显的位置,直到“0dB”。
若“输入衰减器”开关已选择0dB时,电压表指针仍升起很小,则应继续改变“分压器”开关位置,直到电压表指示明显为止。
(4)根据“输入衰减器”开关及“分压器”开关的档级来标记,直接读出被测信号的有效值。
例如,测量某一电压,“输入衰减器”开关置于“20dB”,“分压器”开关置于“0dB”档,电压表指针指示0.5V,则被测电压的有效值为0=⨯.105V5又如,若“输入衰减器”开关置于“0dB”,“分压器”开关置于“-10 dB”档,电压表读数为20mV,则被测电压为20mV。
注意:当被测电压在2-10Hz时,应把“阻尼”开关键按下,以减小表头指针的晃动;高于10Hz时,“阻尼”开关应弹起。
(5)测量完毕,应将各开关恢复到起始位置,以免突然有大信号接入损坏电压表。
3)测量函数信号发生器输出信号的谐波失真度调节低频信号源有关的面板装置,使之输出1kHz左右的正弦信号至ZN4116。
(1)按上面测量电压的方法,测出被测信号的有效值。
(2)旋小“校准控制”旋钮(逆时针旋到底),再把“工作选择开关”的“校准”键按下,沿顺时针方向缓慢调节“校准控制”旋钮,使电压表指示满刻度(1V档或300mV档)。
C语言实验报告说明1,所有程序均用编译运行,文件名命名为姓名+日期,因为实验存在补做,因此并非是依照日期前后排列的。
2,为了使截图清楚,手动将运行窗口由“黑底白字”改成了“白底黑字”。
实验2 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一、实验目的:(1)把握C语言数据类型,熟悉如何概念一个整型、字符型、实型变量、和对它们赋值的方式。
(2)学会利用C的有关算术运算符,和包括这些运算符的表达式,专门是自加(++)和自减(――)运算符的利用。
(3)把握C语言的输入和输出函数的利用(4)进一步熟悉C程序的编辑、编译、连接和运行的进程。
三、程序调试与问题解决:(1)输人并运行下面的程序#include<>void main(){char c1,c2;c1='a';c2='b';printf("%c %c\n",c1,c2);}○1运行此程序。
○2在上面printf语句的下面再增加一个printf语句。
printf("%d %d\n",c1,c2);再运行,并分析结果。
输出结果如图,编译成功,无错误。
○3将第3行改成int c1,c2;再运行,并分析结果。
○4再将第4、5行改成c1=a;c2=b;再运行,并分析结果。
a,b没有概念,编译报错。
○5再将第4、5行改成c1=‘’a‘’;c2=‘’b‘’;再运行,并分析结果。
○6再将第4、5行改成c1=300;c2=400;再运行,并分析结果。
以字符型输出时,输出的将是300,400对应的字符。
(2)输人并运行教材第3章习题3. 6给出的程序#include<>main (){char c1='a',c2='b',c3='c',c4='\101',c5='\116';printf("a%c b%c\tc%c\tabc\n",c1,c2,c3);printf("\t\b%c %c\n",c4,c5);}#include<>void main(){int a,b;unsigned c,d;long e,f;a=100;b=-100;e=50000;f=32767;c=a;d=b;printf("%d,%d\n",a,b);printf("%u,%u\n",a,b);printf("%u,%u\n",c,d);c=a=e; d=b=f;printf("%d,%d\n",a,b);printf("%u,%u\n",c,d);}请对照程序和运行结果分析:①将一个负整数斌给一个无符号的变t,会取得什么结果。
实验七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一、实验目的1.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2.分析伏安特性曲线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器材小灯泡、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学生低压直流电源(或电池组)、开关、导线若干、坐标纸、铅笔。
突破点(一) 实验原理与电路设计[例1] 要描绘一个标有“3 V0.6 W”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灯泡两端的电压需要由零逐渐增加到3 V,并便于操作。
已选用的器材有:电池组(电动势4.5 V,内阻约1 Ω);电流表(量程为0~250 mA,内阻约5 Ω);电压表(量程为0~3 V,内阻约3 kΩ);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1)实验中所用的滑动变阻器应选下列中的________(填仪器前的字母)。
A.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20 Ω,额定电流1 A)B.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1 750 Ω,额定电流0.3 A)(2)实验的电路图应选用下列的图________。
(3)根据你所选择的电路图分析,在闭合开关之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最________(填“左”或“右”)端;闭合开关,移动滑片,使电表的示数逐渐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依次记录电流及相应的电压。
[答案] (1)A (2)B (3)左增大[由题引知·要点谨记]1.考查滑动变阻器的选择[对应第(1)题]在分压式接法中,为便于调节,滑动变阻器应选用阻值小,额定电流较大的。
2.考查滑动变阻器的分压式与限流式接法的判断[对应第(2)题](1)两种接法的适用情形①限流式接法适合测量阻值小的电阻。
②分压式接法适合测量阻值较大的电阻。
(2)两种接法的选择①若采用限流式接法不能控制电流满足实验要求,即若滑动变阻器阻值调到最大时,待测电阻上的电流(或电压)仍超过电流表(或电压表)的量程,或超过待测电阻的额定电流(或电压),则必须选用分压式接法。
②若待测电阻的阻值比滑动变阻器总电阻大得多,以致在限流电路中,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从一端滑到另一端时,待测电阻上的电流或电压变化范围不够大,此时,应改用分压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