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对比排比
- 格式:ppt
- 大小:77.50 KB
- 文档页数:65
对偶排比层递的区别As a person, we must have independent thoughts and personality.对偶、排比、层递的区别1、排比与对偶的区别①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的平行排列,对偶只限于两个句子。
排比的形式不如对偶严格。
排比的各个句子字数可以不完全相等。
②排比往往运用相同的词语;对偶的两个句子字数必须相等,而且忌用相同的词语。
对偶的两句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相应的词词性相同;排比则是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在一起来表达相关的内容。
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对偶;“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是排比。
2、层递和排比的区别①层递在结构上不强调相同或相似,往往不用相同的词语;排比的结构往往相同或相似,常用相同的词语。
②层递在内容上是递升或递降的,具有等次性(级差性),事物之间是步步推进的逻辑关系;排比的内容是并列的,构成排比的内容是是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或几个相关的问题。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文章里的“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队,为了战斗的胜利……”有的单说它是排比,有的单说它属层第,实际上它是两种修辞手法的兼用。
因为构成排比的一组语句总是包含三项或三项以上的相内容,它们的关系也是并列的,上面的句式就具备了这一点。
层第虽然也具有排比这一特点,而层第与排比的区别就在于在内容上反映客观事物的递升与递降形式。
如句式里从班到潜伏队到整个战斗队(这里对战斗队予以伏笔了)。
它是一种从小到大的递升形式。
就排比而言,三个“为了”就能足以证实了。
同时,三个“为了”除了结构相似之外,语势得到了增强、情感也得到了加深,这也是排比与层第区分的第二种方法。
又如:吃饱了的虾,有的独自游来游去;有的互相追逐;有的紧贴在缸壁休息。
它虽具备结构相似这一点,但连续用上几个有的没能使语气得到增强,也没能让情感得到加深,更没有递升与递降的形式出现,所以他不能纳入层第的范畴。
合理运用排比与对偶运用排比与对偶的合理性排比和对偶是修辞手法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它们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富于说服力。
在各种文体和文章类型中,合理运用排比与对偶能够提升文章的修辞效果,增强读者对信息的理解和记忆。
本文将分析排比与对偶的定义、特点和运用,并通过举例论述在不同情境中如何合理运用这两种修辞手法。
一、排比与对偶的概念和特点1. 排比的定义和特点排比是指通过列举一系列相同结构的词语、短语或句子,以加强表达力和修辞效果的修辞手法。
排比的基本特点包括:(1)结构相同:排比中的各个成分在结构上应保持一致,比如词性相同、词类相同或词组结构相同等;(2)意义相关:排比中的各个成分之间应该有一定的关联,它们往往从同一类事物或同一概念出发,通过列举多个并列的成分,加强表达的力度;(3)语言鲜明:排比中的词语应具有较高的感染力和冲击力,能够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听觉或心理的刺激。
2. 对偶的定义和特点对偶是指通过并列使用相对应的词语、短语或句子,以加强反差和对比的修辞手法。
对偶的特点包括:(1)反差明显:对偶中相对应的词语或短语往往具有明显的差异或相反的含义,旨在加强对比效果;(2)结构平衡:对偶中的两个成分在结构上应保持平衡和对称,以强调相互的关系;(3)逻辑紧凑:对偶的语句结构应简明扼要,能够以短小精悍的形式表达出完整的意义。
二、排比与对偶的合理运用1. 增强对比效果排比与对偶常用于对比两个相反或相似的事物、概念、观点等,通过并列使用一系列相对应的成分,增强对比效果,使读者更加明确地理解差异。
例如:(1)生活的黎明,才刚刚露出婴儿般的稚嫩脸庞;工作的夜晚,已经挂满流露着疲惫的倦容。
(2)真理像太阳,若它受到遮挡,当你用毫无力度的目光去看它,它就只是一个模糊的圆点。
2. 强调并列事物的重要性排比和对偶也可以用来突出强调一系列事物的重要性,在列举过程中逐一强调各个成分的价值和意义。
例如:(1)勤奋是成才的垫脚石,智慧是成才的礁石,毅力是成才的阶梯,成功是成才的归宿。
修辞辨析之对比及对偶、设问及反问、排比及反复一、如何区分对比与对偶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比较的一种修辞方法。
对偶是把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成分相似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
两者相同点:都有上下两句或两部分内容。
两者不同点:1.字数上不同。
对比上下两句或两部分的字数可以不同,而对偶上下两句的字数一定是相同的。
2.性质上不同。
对比可以使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更加突出,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大的显得更大,小的显得更小,使事物显得更透彻,更全面;而对偶则是借助对称的形式,和谐的音节,把两方面的意思表达出来。
3.结构形式不同。
对偶在形式上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而对比则不一定。
4.长短不同。
对偶一般较短,多半是句子,而对比则可长可短,短则句子,长则可以是两段文字。
例如:(1)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4)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第一句、第三句是对偶。
第一句中的词语对得非常整齐,“赤道”对“椰林”,“雕弓”对“匕首”,“能射虎”对“敢屠龙”,两句合起来,生动地表现出一种勇敢的精神;第三句也是这样,“墙上芦苇”对“山间竹笋”,“头重脚轻”对“嘴尖皮厚”,“根底浅”对“腹中空”,两例字数相等,结构相似。
而第二句、第四句则是对比。
第二句是“忧”的情怀与“乐”的情怀的对比;第四句是“亲贤臣”与“亲小人”两种效果或局面的对比。
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使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二、如何区分设问与反问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但不直截了当地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的一种修辞方法。
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确定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
两者相同点:都是没有疑问而故意提出问题,都有加强语气、突出强调的作用。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八种修辞格的综合运用比喻(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
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
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
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中,我就仿砖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儿。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
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恰似点。
(四)比喻的种类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
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限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征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蟑。
除此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①本体和喻体是并歹、关系。
例如:从喷泉里喷出来洋,(“花”修饰“海洋”)②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
例如: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3、借喻。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元豪杰怕熊婴~傅喻。
连用几个比喻共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五)比喻的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4、化冗长为简洁。
比拟(一)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
表达方式分为5类: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
修辞手法中学阶段主要是12大类:比喻、借代、拟人、夸张、对偶、对比、排比、反复、反问、设问、引用、互文。
说明方式9大类: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作诠释、下定义、摹状貌、画图表。
说明顺序主要有3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情感发展顺序。
结构方式主要有4类:承上启下、铺垫、照应、线索。
表现手法手法较复杂,在《文学词典》中把它定义为艺术手法的类,“是作家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所采取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法。
在文学创作中,各种艺术手法一般是交互运用的,而且又受体裁制约。
人类长期的艺术实践,创造与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艺术手法,其中以描写、叙述、抒情、说理、讽刺,夸张,烘托,渲染、对比,伏应等最为常见。
”可见表现手法包含表达方式、说明方式、说明顺序、结构。
给你这样的答案可能会让你感到困惑,但你可这样理解:提问到表现手法时,你在答题时可以先想到这表达方式、说明方式、说明顺序、结构这些表达技巧,但不要忘了这个概念独有的讽刺、烘托、渲染、象征、衬托等。
祝进步!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简要说明特异构成手法特异构成手法是一种文学创作手法,也是一种修辞手法,它通过对比、排比、对偶等手法来表达特定的意境和情感。
特异构成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广泛应用,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和表现力,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特异构成手法包括对比、排比和对偶。
对比是指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比,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以达到强调某一方面的效果。
例如,在一首诗中,通过对比黑夜和白昼,可以表达出黑夜的寂静和白昼的喧嚣。
排比是指通过列举一系列相似的事物或情感,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例如,在一篇散文中,通过排比一系列美丽的景色,可以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对偶是指通过对称的结构和内容来表达一种平衡和和谐的效果。
例如,在一首诗中,通过对偶的句式和内容,可以表达出作者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特异构成手法不仅在文学作品中有所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可以见到。
例如,在演讲中,演讲者可以通过对比来突出自己的观点或强调某个问题的重要性。
在广告中,广告商可以通过排比来强调产品的优点或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在新闻报道中,记者可以通过对偶来表达事实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特异构成手法的运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目的来选择合适的手法。
对比可以用于突出事物之间的差异,排比可以用于增强表达的力度,对偶可以用于表达一种平衡和和谐的效果。
但是,过度使用特异构成手法可能会使作品显得过于矫揉造作,失去真实感和自然感。
因此,在运用特异构成手法时需要注意把握好度,使其能够更好地为作品服务。
总之,特异构成手法是一种有效的文学创作手法和修辞手法,通过对比、排比、对偶等手法来表达特定的意境和情感。
它在文学作品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和表现力。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可以见到特异构成手法的运用。
但是,在运用特异构成手法时需要注意把握好度,使其能够更好地为作品服务。
修辞方法简介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初中其它修辞:引用、互文、借代、顶真、通感、联想……一、【比喻】补充1、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如: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如:在稿纸上踩出几朵小梅花(喻“猫爪子印”)注意: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朱自清《荷塘月色》2、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句。
见《点击中考》P373、作用:生动具体形象;表达效果回答技巧: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比作……,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写景咏物:表达了作者对……的……之情)例:下列句子的修辞及表达效果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紫藤萝的花朵比作帆,花萼比作舱,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表现出紫藤萝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紫藤花盛开的喜悦之情(写景咏物:表达了作者对……的……之情)二、【拟人】补充1、作用: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2、表达效果格式回答: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事物人的思想情感或动作行为,生动体现了……表现作者……情感。
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油蛉、蟋蟀人的行为,生动体现了夏天的勃勃生机。
三、【夸张】补充1、作用:夸张可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2、夸张类别有:扩大夸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缩小夸张:我家门前只有巴掌大的地方。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例: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一、小学生排比句:(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气势更为强烈;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
1、下课了,同学们到操场运动,有的跳高,有的跳远,有的跑步。
2、我们要思想好、学习好、劳动好、身体好。
3、为了不让森林变成沙漠,为了让洪灾不再发生,为了人们不再失去家园,大家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4、到处都有您的光辉,到处都有您的声音,到处都有您的足迹,到处都有您的关心。
5、你是风儿我是沙,你是蔓儿我是瓜,你是月儿我是星,你是太阳我是花。
6、愚蠢是一种天生的无奈,是一种后天的懒惰,是一颗自己种下的恶果,是一条好果实中的蛀虫。
7、他的脸比天还大。
他的脸皮比地还厚。
他在城里跺跺脚,整个北京城都要颤三颤。
8、冬天的雪花飘过,留下了纯洁的宁静;春天的暖风吹过,留下了花开的甜蜜;夏天的细雨润过,留下了绿叶的清凉;秋天的红枫飘过,留下了丰硕的成果。
9、太阳无语,却放射出光辉;高山无语,却体现出巍峨;蓝天无语,却显露出高远;大地无语,却展示出广博;鲜花无语,却散发出芬芳;青春无语,却散发出活力。
10、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11、痛苦是黑暗中的摸索,前进的路途中满是坎坷;痛苦是无人理解的悲哀,无助的面对一切挫折;痛苦是心灵最深的折磨,无泪且无法直言;痛苦是天生没有的表情,是烦恼中的恶魔。
12童年是一个谜,混沌初开,稚嫩好奇;少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烂漫天真;青年是一首诗,浪漫潇洒,热情开朗。
13、我在这个家感到非常幸福;非常温馨;非常快乐。
14、下课了,同学们有的聊天,有的散步,有的做作业,有的打扫教师。
15、友谊是焦渴时的甘泉,友谊是黑暗中的明灯,友谊是快乐时的分享,友谊是忧伤时的抚慰。
如何运用排比和对偶运用排比和对偶是写作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它们可以赋予文章以更加生动且有力的表达,让读者对文章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探讨如何巧妙运用排比和对偶,以提升写作的功力和效果。
排比是指在文章中使用相同的句式结构和语法形式来表达一系列相似或相关的意思,使得表达更加明确、简洁而有力。
例如,“人生如烟,瞬间即逝;青春如梦,转瞬即逝;时间如箭,一去不复返。
”这个排比的句子通过相同的句式和语法结构,生动地表达了时间的飞逝和珍贵的内涵。
排比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在文章中起到强调和夸张的作用,使得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对偶是指通过对称的语法结构来表达相对或相对立的意思,增加了文章的韵律和艺术感。
对偶可以让读者感受到文章的平衡与协调,产生美感。
例如,“忍辱负重,与世无争;勤学苦练,知行合一。
”这个句子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通过平衡的语法结构,展示出了忍受困难、努力学习的精神。
对偶的运用可以使文章的思想和形式达到一致和谐的状态,让读者体验到文学的美妙之处。
在写作过程中,运用排比和对偶的关键在于找到适合的语境和词汇,使得排比和对偶的修辞效果更加凸显。
要注意的是,排比和对偶不能夸张到炫耀和拗口的地步,而应该追求简洁明了、优雅高雅的表达方式。
此外,排比和对偶的运用也需要注意节奏和音韵的调和,使得文章的语音优美流畅,增加可读性和影响力。
除了单独运用排比和对偶,它们还可以巧妙结合使用,相互加强对方的修辞效果。
例如,“成功之路荆棘丛生,失败之路鲜花盛开;光明之地稍纵即逝,黑暗之地却似永恒。
”这个句子通过排比和对偶的结合,生动地表达了成功和失败、光明和黑暗之间的对比。
这种结合运用不仅增加了文章的层次感,还使得表达更加丰满、细腻。
总之,排比和对偶是写作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它们通过相同或对称的语法结构,生动地表达了相似、对比或相对立的意义。
在运用排比和对偶时,需要注重语境和词汇的选择,追求简洁明了、优雅高雅的表达方式。
此外,排比和对偶的结合使用可以增强修辞效果,使得文章的表达更加丰富、生动。
修辞辨析之对比与对偶、设问与反问、排比与反复作者:李弗不来源:《作文周刊(高中版)》2009年第12期一、如何区分对比与对偶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比较的一种修辞方法。
对偶是把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成分相似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
两者相同点:都有上下两句或两部分内容。
两者不同点:1.字数上不同。
对比上下两句或两部分的字数可以不同,而对偶上下两句的字数一定是相同的。
2.性质上不同。
对比可以使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更加突出,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大的显得更大,小的显得更小,使事物显得更透彻,更全面;而对偶则是借助对称的形式,和谐的音节,把两方面的意思表达出来。
3.结构形式不同。
对偶在形式上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而对比则不一定。
4.长短不同。
对偶一般较短,多半是句子,而对比则可长可短,短则句子,长则可以是两段文字。
例如:(1)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4)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第一句、第三句是对偶。
第一句中的词语对得非常整齐,“赤道”对“椰林”,“雕弓”对“匕首”,“能射虎”对“敢屠龙”,两句合起来,生动地表现出一种勇敢的精神;第三句也是这样,“墙上芦苇”对“山间竹笋”,“头重脚轻”对“嘴尖皮厚”,“根底浅”对“腹中空”,两例字数相等,结构相似。
而第二句、第四句则是对比。
第二句是“忧”的情怀与“乐”的情怀的对比;第四句是“亲贤臣”与“亲小人”两种效果或局面的对比。
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使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二、如何区分设问与反问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但不直截了当地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的一种修辞方法。
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确定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语文作文课上,老师都会强调写作文一定要注意修辞手法的使用,这样才能得高分。
那么修辞手法有哪几种修辞手法的作用?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修辞手法所谓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修辞手法有哪几种语文中主要修辞手法有以下: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排比、对偶、反复、借代、比拟、象征、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真等。
其他特殊性描写方法: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 ,衬托(正衬、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联珠、顶针),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沓,拈连(又称:顺拈)。
八种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拟: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设问:总的作用是引起读者思考。
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修辞方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比、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一、常见的修辞方法简说常见的修辞方法,高考规定为8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异类相比,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
.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
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
.借代:用借体代本体。
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用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如《药》中以“花白胡子”代人物,便是以特征代本体。
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似点,借代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
.夸张: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
鲁迅《药》中写道:“……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后一句使用了“缩小”的夸张。
.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
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
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
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型。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设问:无疑而问,在自问自答中引人注意,启人思考。
.反问:也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砌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
二、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列举其作用,但需结合具体文章作出明确的判断:比喻的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比拟的作用:1、色彩鲜明;2、描绘形象;3、表意丰富。
借代的作用:1、形象生动 2、引起读者联想夸张的作用: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对偶的作用:1、便于吟诵,易于记忆;2、用于诗词、有音乐美;3、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修辞方法辨析】对偶对比排比对偶、对比、排比,是三种不同的修辞方法。
它们既有相同或相似的一面,又各有自己的特点。
对偶,是把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并列在一起,用来表达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对、相反的一种修辞方法。
从内容上看,对偶可分为三种:正对、反对和串对(也称“流水对”)。
譬如:(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第(1)两句意思相近、相关,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属正对。
第(2)两句意思相对、相反,互相映衬,相反相成,属反对。
第(3)两句内容相连,前后相承,密不可分,单独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串对。
串对上下两句往往有承接、条件、因果、假设等关系。
从形式上看,对偶又可分为工对和宽对两种。
工对要求比较严格。
不但句式、结构讲究整齐对称,而且上下两句相连的词语平仄相间,相对应的词,词性相同,一般不能重复用字。
譬如前面几句都属工对。
不但结构匀称,字数相同,音节和谐,节奏分明,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数量词对数量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两两相对,对得很工整,可以说是工对中典型的例句。
宽对不如工对那样要求那么严格。
只要结构相似,字数相同,上下对称即可。
尤其是在散文中,更是如此。
譬如“杨柳婀娜多姿,可谓妩媚极了;桃李绚烂多彩,可谓鲜艳极了”等等。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放在一起,加以对照比较,使是非、好坏、善恶、美丑显得更鲜明突出。
对比与对偶都是两两相对,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来说,都有其相同或相似点,有时又合在一起使用,因此容易混淆。
但两者也有区别点:从结构形式上说,对偶讲究对称,它要求上下两句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平仄相拗,词性相对;对比不讲究对称,上下两句可长可短,字数不限,并且用字可以重复。
古诗词中的对偶和排比如何运用到个人文章中古人的诗词作品中常常运用到对偶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这些手法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鲜明的效果,成为了古代文学的一大特色。
对偶和排比的运用既能让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又能使语言更加简练精炼。
那么,如何将对偶和排比运用到个人文章中呢?首先,对偶是指在一句话或一段话中,用相对的词语或结构进行搭配,以达到表达对比或平衡的效果。
对偶手法常常用于古诗词的写作当中,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就是一句非常典型的对偶句。
在个人文章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写作手法,用对偶来强调作者的观点或感受。
例如,写一次旅行的经历时,我们可以使用对偶手法来表达对不同景色或者人文风情的对比。
比如,“在大山深处观赏到了壮丽的自然风光,而在繁华都市里感受到了都市的喧嚣与忙碌”,这种使用对偶的方式,既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观点,又能使语言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排比是指在一句话或一段话中,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或者相似的结构,以达到强调的效果。
排比手法常常被用来表达强烈的情感或者强调某一观点。
例如,屈原的《离骚》中有一句“心之忧矣独无聊以矣”,在这句话中,屈原通过重复使用“以矣”这一结构,来强调他内心的忧愁和孤独。
在个人文章中,我们也可以运用排比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强调某个观点。
比如,写一次重要的考试经历时,我们可以使用排比来描述不同的备考阶段或者不同科目的复习情况。
比如,“早起背单词、晚上刷试卷、熬夜背书,如此苦难重重,然而经过努力,最终获得了优异的成绩”,这种使用排比的方式既能让读者明确地了解到作者的困难与努力,又能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综上所述,古诗词中的对偶和排比可以运用到个人文章中,以达到强调观点、描述情感或者增强表达力的效果。
作为作者,我们可以灵活运用对偶和排比这两种修辞手法,来使我们的文章更加具有个性化和艺术化的特点。
当然,在运用这两种手法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语言的流畅性和篇章的整体结构,使我们的文章在表达方式上更加精准凝练,以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如何运用排比和对偶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运用排比和对偶手法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在写作中,我们常常希望自己的文章具备一定的表现力,以更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表达出我们想要传递的意思。
而其中一个有效的手段,就是运用排比和对偶技巧。
本文将就如何运用排比和对偶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进行探讨。
一、排比技巧排比,即通过将一系列相同或相似的词、短语或句子并列使用来达到修辞的效果。
排比的使用不仅可以使文章更具韵律感,增强语言的美感,还可以强调某种情感,加强语气的力度。
1. 排比的基本形式最基本的排比形式是将两个或多个意义相同或相似的词、短语或句子放在一起,并用逗号、分号或连词进行连接。
例如: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是有志青年,他们共同追求着自己的梦想。
2. 排比的作用排比可以让文章更加生动并具备感染力,使得读者更容易被文章所吸引。
通过将一系列相同或相似的词语并列使用,可以使文章的表达更加明确,更加有说服力。
排比还可以用来强调一种情感或者加强语气。
例如:他们有力量、智慧和勇气。
这句话通过排比的方式,强调了这些人的优秀品质,并使其更加突出。
3. 注意事项在使用排比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排比的词语必须是意义相同或相似的,这样才能保证排比的效果。
其次,排比的长度可长可短,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来决定。
最后,使用过多的排比会使文章过于繁琐,有时候只需使用少量的排比就已足够。
二、对偶技巧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意义相对应的词或句子放在一起,来达到强调、反复、对比等修辞效果。
对偶具有一种特殊的韵律感,能够加深印象,使文章更加生动。
1. 对偶的形式对偶的形式可以是词语、短语、句子等的对称安排。
例如:巴山蜀水,江南烟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 对偶的效果通过对偶的运用,可以加强表达的冲击力和声誉感,让读者更加印象深刻。
同时,对偶还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突出其中的意义,使读者更清楚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
例如:他生于寒微,死于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