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方法辨析】对偶 对比 排比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一,常见的八种修辞方法:1,比喻5,对偶2,比拟6,排比3,借代7,设问4,夸张8,反问二,几种修辞方法的辨析:1,借喻和借代3,排比和对偶2,比拟和比喻4,设问和反问三,需了解的其他八种修辞方法:1,反复5,仿词2,双关6,顶真3,对比7,回环4,拈连8,反语四,练习:小结前言什么是修辞方法及考点透视:修辞方法是一种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借助特定的语境,对语言进行特殊运用,具有一定格式的言语形式.在高考中,修辞已由原来的单一考查变为带有较高程度的综合性考查,尤其是结合语境来使用,突出了"综合运用"的能力.返回一,常见的八种修辞方法1,比喻:(1)比喻的特点: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常由三部分构成: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例句: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矗立的小山.("庄稼"是本体,"小山"是喻体,"像"是喻词)(2)比喻的种类:明喻: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暗喻: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借喻:甲代乙.本体不出现,直接叙述喻体.博喻:同一个本体,多个喻体.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例句沙丘上一阵混乱,匪徒们都兔子似的缩到沙丘后面去了.(明喻)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暗喻)天空乌云密布,一阵风过,刹那间,地上激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借喻)本体:匪徒们喻体:兔子喻词:似的本体:花圈/纪念碑喻体:海洋/山冈喻词:是/堆成本体:没有出现(雨)喻体:箭头/瀑布喻词:没有出现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博喻)本体:少女喻体:红蝴蝶,绿鹦鹉,蓝孔雀返回目录2,比拟:(1)比拟的特点: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2)比拟的种类:拟人:把物当人写,事物"人化".例句: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拟物: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例句: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作用: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加深读者印象,引起读者感情共鸣.返回目录3,借代:(1)借代的特点:不直接说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人或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2)借代的种类:特征代本体: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标志代本体:远处走来了一群"红领巾".人名代著作:我们要多读点鲁迅.绰号代本人:"芦柴棒",去烧火!专有名词代泛称: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具体代抽象:中国人民用小米加步枪,打垮了敌人.部分代整体:凡愿留下的不许强拿人家一草一木.作用: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返回目录4,夸张(1)夸张的特点: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2)夸张的种类:扩大夸张: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缩小夸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超前夸张: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的香味来了.(3)注意:夸张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作用: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表现作者的情感态度,增加语言的生动性.返回目录5,对偶(1)对偶的特点: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2)对偶的种类: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补,相衬例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或相反例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串对(流水对):上下句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句: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用:形式整齐,结构对称,有均衡的美感;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琅琅上口,便于传诵和记忆.返回目录6,排比(1)排比的特点: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2)排比的种类:成分排比句子排比例句1:大堰河,含泪地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见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地去了.(四个状语排比)例句2: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四个句子排比)作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返回目录7,设问设问的特点:明知故问,自问自答例句:是谁准确,及时地按住大海的脉搏,使它紧随祖国前进的步伐一齐跳动呢是谁日日夜夜监视大海的动静,探索着海洋的奥秘呢就是他们,战斗在海洋台站的海洋工作者.作用: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内容,使文章有变化和起伏.返回目录8,反问(1)反问的特点: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2)反问的形式: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句1: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表示没有什么言语)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句2: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表示它很美)作用: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返回目录二,几种修辞方法的辨析:1,借喻和借代:例句1: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借喻.用"厚障壁"(喻体)来比喻"阶级的隔阂"(本体),这两者之间有相似点,即都能把人隔开.例句2:"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借代."花白胡子"是老人的外表特征,以此来指代老人.本体"老人"与借体"花白胡子"之间具有相关性.区别:(1)借喻重在比方,借代重在指称.(2)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之间具有相关性.(3)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返回2,比拟和比喻例句1:只见山北面闪着几点灯光,仿佛冬天昏暗的夜空出现的几点星星.比喻.本体——灯光,喻体——星星,喻词——仿佛例句2: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方面里弹琴.比拟."低唱""弹琴"是人的动作,把物当人来叙述.比喻重点在"喻",即打比方,突出两事物的相似点.比拟重点在"拟",即"比作,当作",直接把甲当乙来写.返回3,排比和对偶例句1:在那黑暗的岁月里,人们在忧虑中度日,在沉默中思索,在悲愤中秣厉.例句2: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例句1是排比,例句2是对偶.排比须三项或三项以上构成,在字数上无严格要求,只求结构相同或相似,排比的各项多有相同的词语做提挈词语,排比一般只表示相近或相关的意思.对偶仅限于上下两句,要求字数相等或相近,且结构完全相同,对偶的上下句一般忌用相同的词语,对偶可以表达相关的意思,也可以表达相对,相反的意思.返回4,设问和反问例句1: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例句2:现在我们要向外国学习,将来我们从落后转化为先进了,还要不要学呢那个时候,外国仍然会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好东西,我们仍然要向人家学习.这有什么不好呢例句3:怎么会讲得这么糟呢!例句1是设问,例句2和例句3是反问.设问有问有答,必须用问号.反问不必回答,问中已有答案,有时表示强烈语气或感情时可用叹号.返回四,练习1,《全品》真题点悟2,《全品》自主探究3,从修辞运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最恰当的是(《名师》P110)( C )A,妈妈得知儿子制作的航模获得了学校小科技比赛一等奖后,兴奋得三个月没睡觉.B,一道艳丽的彩虹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悄悄地爬上天空,宛如飞腾着的一条巨龙.C,作家只有深深地扎根于生活的泥土里,才能写出反映我们时代的好作品,那种离开泥土的天才作家是没有的.D,汽车和马路好比钢琴和二胡一样,没有好的二胡,钢琴就奏不出动听的乐曲;没有好的马路,汽车也不能跑得顺畅.4,把下面一段文字改成一组排比句.(可适当增减字数)《名师》P112理想不是现成的粮食和画卷,而是一粒种子,一张白纸,需要你去播种,描绘和渲染.理想是一片荒漠,而不是葱茏的绿洲,需要你去开垦它,改造它.理想不是现成的粮食,而是一粒种子,需要你去播种,培育;理想不是壮美的画卷,而是一张白纸,需要你去描绘,渲染;理想不是葱茏的绿洲,而是一片荒漠,需要你去开垦,改造.句式结构:不是……而是……需要你……6,补写下列对联的上联或下联.伯乐荐骏马,良师育英才.风似剪刀花似锦,雨如银线柳如烟.5,仿照下列句式续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所写句子需有拟人修辞格.如果是雄鹰,就应该有展翅于辽阔苍穹的理想;如果是骏马,就应该有驰骋在万里草原的豪情;如果是清泉,就应该有奔流到浩瀚大海的壮志.返回山脉能阻隔天地,却隔不住深深的思念;经纬可以拉开距离,却拉不开真挚的情感;岁月可以流逝年华,却带不走永恒的友谊.元旦来临,送去我的祝福声声!7,元旦即将来临,请拟一条祝福语送给远方的朋友.(80字以内,至少用一种修辞方法)返回目录小结高分突破:修辞手法的考试形式主要有选择,变换句式,仿写句式等,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作用,熟悉各类题型,结合语境加以分析,打开思路运用联想和想象是解题得分的关键.在作文中熟练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可以使作文语言更丰富更形象生动,更有文采,为作文增加得分机会.。
修辞手法的辨析与运用理解不同修辞手法的效果和特点修辞手法的辨析与运用:理解不同修辞手法的效果和特点修辞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作者可以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达效果,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本文将对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进行辨析与运用,并分析其效果和特点。
一、比喻与拟人比喻是通过与其他事物进行对比,来传达某一事物的属性、特征或意义。
拟人则是将非人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的行为或感情,使其栩栩如生。
比喻和拟人都可以使描述更加生动形象,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他的眼神如炬,犹如狼一般锋利。
”这里通过比喻,将眼神与炬火和狼相联系,突出了其锋利和凶狠的特点。
二、夸张与反语夸张是一种运用“放大”的手法,通过夸大事物的某一方面来强调其特征或效果。
反语则是用表面上的反向词语来强调事物实际的情况或表达某种感情。
这两种修辞手法常常用于幽默、讽刺或强调的场合。
例如,“他背上有千斤重的担子。
”这里通过夸张,突出了背负压力的沉重。
再比如,“这个计划真是太完美了,简直不能再完美了。
”通过反语,强调了计划的出众。
三、对偶与排比对偶是指在词句的组合上,通过将一对事物、概念或特征进行并列,使其产生一种对比或呼应的效果。
排比则是将多个相似或类似的词句进行并列,以增强修辞的效果。
对偶和排比可以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语言更加有韵律感。
例如,“既来之,则安之;既战之,则勇之。
”这里的对偶使句子节奏感强,并突出了“来”“安”“战”“勇”的呼应关系。
四、比较与衬托比较是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照,揭示其共同点或差异,以突出一个事物的特点。
衬托则是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其周围的事物进行对比,以凸显其突出性格或特征。
比较和衬托可以使描述更加生动,加深读者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
例如,“她如花一般美丽,和身边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里通过比较和衬托,突出了主人公的美丽和与他人的差异。
五、借代与象征借代是通过用一个事物代替另一个事物,有时也可以通过用一种感官形象代替一种感受或情感。
修辞方法及辨析范文一、比喻与暗喻例如:她的笑容如同阳光般温暖。
比喻的效果是通过直接的对比关系进行表达,使得描述更为生动、形象,增强读者的感受力。
例如:他是这个家庭的中流砥柱。
暗喻的效果是通过不明显的表达,给读者一种思考的空间和深远的意味,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二、夸张与咬文嚼字1.夸张:是指对事物或现象进行夸大处理,使之显得更加鲜明、特别或引人注目。
例如:他的声音震得周围的人耳朵都疼。
2.咬文嚼字:是指对语言的细节进行精确的处理和雕琢,通过选用特定的词汇和语句结构,达到精确表达思想和情感的目的。
例如:一只蜘蛛悄然抱住了我,在我脸上蹭来蹭去。
咬文嚼字的效果是通过准确的措辞和精细的描写,使作品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让读者对细节产生共鸣和共鸣。
三、排比与对偶1.排比:是指将相同的语法结构或词语在句子中重复使用,以增强修辞的表达效果,使作品的语言更加生动、优美、雄辩。
例如:风度翩翩、风流倜傥、风华绝代。
排比的效果是通过对语言结构的重复和对比,使描述更加生动、形象,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和记忆性。
2.对偶:是指将相对称的事物进行对比,使句子结构或语言表达达到对称和平衡的效果,使作品的语言更加优美和和谐。
例如:她犹如一朵美丽的花朵,他像是一位英勇的战士。
对偶的效果是通过对称的语言结构,达到平衡和谐的效果,进一步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四、夸张与省略1.夸张:是指对其中一事物或行为进行过分强调,使其显得更具有冲击力和吸引力。
例如:他是一个天才,绝对是音乐界的神童。
夸张的效果是通过对事物的强调和夸大,使得表达更加生动,给读者带来更深的感受和共鸣。
2.省略:是指在表达时有意地省去一些不必要的部分,使表达更加简练和丰富。
例如:一次即使撕裂了她的心也没有流下眼泪。
省略的效果是通过有意地减少表达的内容,使作品更加凝练、简洁和饱满。
这样的修辞方法可以让读者进行思考和联想,增强作品的吸引力。
【高三语文】九种常见的修辞方法9种常见的修辞方法,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
1.比喻(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①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
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3)种类①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
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她象一朵花。
②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成了)乙。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她是一朵花。
③借喻。
不出现本体,只出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把敌人比喻为虎豹、熊罴)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判断:春雨象花针,象细丝。
()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
())(4)作用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④化冗长为简洁。
注意: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统称比喻,做题时可以不用细分,但可以作为判断比喻修辞额依据。
2.比拟(1)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2)种类①拟人:把物当做人来写(拟人)。
例如: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
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小鸟在歌唱。
②拟物:把人当做物来写或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
修辞方法简介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初中其它修辞:引用、互文、借代、顶真、通感、联想……一、【比喻】补充1、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如: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如:在稿纸上踩出几朵小梅花(喻“猫爪子印”)注意: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朱自清《荷塘月色》2、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句。
见《点击中考》P373、作用:生动具体形象;表达效果回答技巧: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比作……,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写景咏物:表达了作者对……的……之情)例:下列句子的修辞及表达效果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紫藤萝的花朵比作帆,花萼比作舱,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表现出紫藤萝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紫藤花盛开的喜悦之情(写景咏物:表达了作者对……的……之情)二、【拟人】补充1、作用: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2、表达效果格式回答: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事物人的思想情感或动作行为,生动体现了……表现作者……情感。
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油蛉、蟋蟀人的行为,生动体现了夏天的勃勃生机。
三、【夸张】补充1、作用:夸张可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2、夸张类别有:扩大夸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缩小夸张:我家门前只有巴掌大的地方。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例: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修辞方法简介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针修辞修辞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一、【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比喻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明喻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如: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借喻甲代乙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二、【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拟人可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拟人: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三、【拟物】: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四、【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夸张可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夸张类别有: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如:---—-————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我家门前只有巴掌大的地方。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如:——-—-—-——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五、【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排比可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要三个以上!排比: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修辞手法比兴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修辞手法——比兴、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修辞手法,是指为了增强作品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艺术技巧。
在文学作品中,修辞手法可以让作品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更加沉浸其中。
其中比兴、排比和对偶是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本文将深入探究这几种修辞手法的概念、特点以及在作品中的运用。
一、比兴的概念与特点比兴,是一种通过对比来达到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法。
它通过将事物与具有相似特征的另一事物进行联系,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真切地感受到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情景或意境。
比兴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意象鲜明:比兴通过运用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概念或感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和感受到作品的内容。
2. 增强感染力:比兴能够通过对比、类比等方式,使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更加深入人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更易于引起读者的共鸣。
3. 夸张夺目:比兴常常运用夸张手法,以突破常规、引发读者兴趣,同时也使得作品更加独特。
二、比兴在作品中的运用比兴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广泛运用。
下面以几个例子来说明比兴在作品中的运用:1. 苍白的脸庞,如同纸张般。
这句话通过将人的脸庞与纸张进行对比,给人一种苍白无力、缺乏血色的感觉。
2. 他像一匹狂奔的野马,冲破了一切阻碍。
这句话通过将人与野马进行类比,形象地表达了他的无畏和决心。
3. 她的笑容如绽放的鲜花,温暖了整个房间。
这句话通过将笑容与鲜花进行比兴,表达了笑容的美好和温暖。
通过以上实例可以看出,比兴在作品中能够有效地传达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并且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三、排比与对偶的概念与特点排比和对偶是修辞手法中常见的表达手段。
排比,指的是在句子或段落中使用一系列相同或相似的结构、用语或句式,使得作品更加节奏感强,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
对偶,是指在句子或段落中使用对称的结构,使得作品在语言上更加平衡、韵律感强,并增强表达的力度。
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方法的区别1、比喻和比拟的辨析(1)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
[例1]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例2]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例1以“喧腾的大海”比作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有相似点:例2把“青蛙”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者融为一体。
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拟。
(2)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成为一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
[例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3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比喻词“像”,例4只出现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
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拟。
(3)表达的效果不同。
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
例3和例4能够达到各自的表达效果。
2、借喻和借代的辨析(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例1]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例2]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
例1是借喻,只出现喻体“黑夜”,例2是借代,只出现借体“龙井”。
(2)不同点①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
②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③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例3]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例4]雷锋说:“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例3是借喻,“害人虫”是喻体,这一句子可改为明喻:要扫除一切像害虫一样的敌人。
例4是借代,以“解放军”代“解放军中的一位战士”,这是借全体代部分。
修辞辨析之对比与对偶、设问与反问、排比与反复作者:李弗不来源:《作文周刊(高中版)》2009年第12期一、如何区分对比与对偶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比较的一种修辞方法。
对偶是把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成分相似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
两者相同点:都有上下两句或两部分内容。
两者不同点:1.字数上不同。
对比上下两句或两部分的字数可以不同,而对偶上下两句的字数一定是相同的。
2.性质上不同。
对比可以使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更加突出,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大的显得更大,小的显得更小,使事物显得更透彻,更全面;而对偶则是借助对称的形式,和谐的音节,把两方面的意思表达出来。
3.结构形式不同。
对偶在形式上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而对比则不一定。
4.长短不同。
对偶一般较短,多半是句子,而对比则可长可短,短则句子,长则可以是两段文字。
例如:(1)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4)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第一句、第三句是对偶。
第一句中的词语对得非常整齐,“赤道”对“椰林”,“雕弓”对“匕首”,“能射虎”对“敢屠龙”,两句合起来,生动地表现出一种勇敢的精神;第三句也是这样,“墙上芦苇”对“山间竹笋”,“头重脚轻”对“嘴尖皮厚”,“根底浅”对“腹中空”,两例字数相等,结构相似。
而第二句、第四句则是对比。
第二句是“忧”的情怀与“乐”的情怀的对比;第四句是“亲贤臣”与“亲小人”两种效果或局面的对比。
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使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二、如何区分设问与反问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但不直截了当地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的一种修辞方法。
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确定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
修辞方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比、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一、常见的修辞方法简说常见的修辞方法,高考规定为8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异类相比,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
.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
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
.借代:用借体代本体。
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用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如《药》中以“花白胡子”代人物,便是以特征代本体。
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似点,借代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
.夸张: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
鲁迅《药》中写道:“……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后一句使用了“缩小”的夸张。
.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
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
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
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型。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设问:无疑而问,在自问自答中引人注意,启人思考。
.反问:也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砌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
二、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列举其作用,但需结合具体文章作出明确的判断:比喻的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比拟的作用:1、色彩鲜明;2、描绘形象;3、表意丰富。
借代的作用:1、形象生动 2、引起读者联想夸张的作用: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对偶的作用:1、便于吟诵,易于记忆;2、用于诗词、有音乐美;3、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借代,排比,对偶,反复,顶真,互文,用典等。
下面我们详细的解说。
一、比喻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
通俗点说,就是打比方,用另外一个事物来比这个事物。
构成比喻的两者间必须是不同性质的事物,且二者间有相似性。
比喻这个修辞格一般要具备本体、喻词和喻体三部分。
通常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使用比喻往往能突出事物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达到生动传神、具体形象的表达效果.1、明喻所谓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
.。
有的省略比喻词,但都表示“甲像乙"(即本体像喻体)的意思。
例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把西湖比作西施,有明显是比喻词“比”。
苏轼用这个比喻来表明西湖的美丽。
2、借喻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如李贺赞美端砚的诗句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就是直接用“紫云"喻美丽的端砚石料.3、暗喻暗喻又叫“隐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例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孔雀东南飞》此句中本体是君和妾,喻体是磐石和蒲苇,喻词是作。
这里用磐石来比喻男子的敦厚,用蒲苇来比喻女子的坚贞。
作者用这个比喻来表明焦仲卿和刘兰芝二人之间感情的深厚和笃定.二、拟人指把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例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这里作者运用“护”和“排”这两个属于人特有的动作的词,使用拟人手法赋予“水"和“山”人的特点,把山水写的更加生动形象活泼,更能体现出作者那种和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
【修辞方法辨析】对偶对比排比对偶、对比、排比,是三种不同的修辞方法。
它们既有相同或相似的一面,又各有自己的特点。
对偶,是把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并列在一起,用来表达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对、相反的一种修辞方法。
从内容上看,对偶可分为三种:正对、反对和串对(也称“流水对”)。
譬如:(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第(1)两句意思相近、相关,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属正对。
第(2)两句意思相对、相反,互相映衬,相反相成,属反对。
第(3)两句内容相连,前后相承,密不可分,单独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串对。
串对上下两句往往有承接、条件、因果、假设等关系。
从形式上看,对偶又可分为工对和宽对两种。
工对要求比较严格。
不但句式、结构讲究整齐对称,而且上下两句相连的词语平仄相间,相对应的词,词性相同,一般不能重复用字。
譬如前面几句都属工对。
不但结构匀称,字数相同,音节和谐,节奏分明,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数量词对数量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两两相对,对得很工整,可以说是工对中典型的例句。
宽对不如工对那样要求那么严格。
只要结构相似,字数相同,上下对称即可。
尤其是在散文中,更是如此。
譬如“杨柳婀娜多姿,可谓妩媚极了;桃李绚烂多彩,可谓鲜艳极了”等等。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放在一起,加以对照比较,使是非、好坏、善恶、美丑显得更鲜明突出。
对比与对偶都是两两相对,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来说,都有其相同或相似点,有时又合在一起使用,因此容易混淆。
但两者也有区别点:从结构形式上说,对偶讲究对称,它要求上下两句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平仄相拗,词性相对;对比不讲究对称,上下两句可长可短,字数不限,并且用字可以重复。
深入剖析中文中的十种排比修辞手法在中文写作中,修辞手法是一种常用的表达方式,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其中,排比修辞手法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修辞手法,通过将相同或相似的词语、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以达到强调、对比或夸张的效果。
本文将深入剖析中文中的十种排比修辞手法,分别为:对仗排比、对偶排比、对句排比、对比排比、并列排比、重复排比、倒装排比、反复排比、综合排比和迭加排比。
1. 对仗排比对仗排比是指通过使用两个相对称的词语、短语或句子,来强调对比或相似之处。
例如:“早晨的阳光洒在大地上,晚霞染红了天空。
”在这个例子中,“早晨的阳光”和“晚霞”形成了对仗排比,通过对比来突出两个时刻的不同氛围。
2. 对偶排比对偶排比是指通过使用两个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词语、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
例如:“人生的快乐在于奋斗,人生的意义在于付出。
”在这个例子中,“快乐”和“奋斗”、“意义”和“付出”形成了对偶排比,通过对比来强调人生的两个重要方面。
3. 对句排比对句排比是指通过使用两个或多个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来强调某个观点或表达一种情感。
例如:“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彩的世界,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遇。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和“我们要”形成了对句排比,通过对比来强调我们对生活的态度。
4. 对比排比对比排比是指通过使用两个或多个相对立的词语、短语或句子,来强调对立或矛盾的关系。
例如:“热情与冷漠,希望与失望,这是人生的两个极端。
”在这个例子中,“热情”和“冷漠”、“希望”和“失望”形成了对比排比,通过对比来突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状态。
5. 并列排比并列排比是指通过使用两个或多个相同或相似的词语、短语或句子,并用逗号或顿号将它们连接起来,来强调并列的关系。
例如:“阳光明媚,微风徐徐,花香四溢。
”在这个例子中,“阳光明媚”、“微风徐徐”和“花香四溢”形成了并列排比,通过并列来描绘一个美好的场景。
6. 重复排比重复排比是指通过使用两个或多个相同的词语、短语或句子,来强调某个观点或情感。
【修辞方法辨析】对偶对比排比
对偶、对比、排比,是三种不同的修辞方法。
它们既有相同或相似的一面,又各有自己的特点。
对偶,是把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并列在一起,用来表达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对、相反的一种修辞方法。
从内容上看,对偶可分为三种:正对、反对和串对(也称“流水对”)。
譬如:(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第(1)两句意思相近、相关,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属正对。
第(2)两句意思相对、相反,互相映衬,相反相成,属反对。
第(3)两句内容相连,前后相承,密不可分,单独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串对。
串对上下两句往往有承接、条件、因果、假设等关系。
从形式上看,对偶又可分为工对和宽对两种。
工对要求比较严格。
不但句式、结构讲究整齐对称,而且上下两句相连的词语平仄相间,相对应的词,词性相同,一般不能重复用字。
譬如前面几句都属工对。
不但结构匀称,字数相同,音节和谐,节奏分明,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数量词对数量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两两相对,对得很工整,可以说是工对中典型的例句。
宽对不如工对那样要求那么严格。
只要结构相似,字数相同,上下对称即可。
尤其是在散文中,更是如此。
譬如“杨柳婀娜多姿,可谓妩媚极了;桃李绚烂多彩,可谓鲜艳极了”等等。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放在一起,加以对照比较,使是非、好坏、善恶、美丑显得更鲜明突出。
对比与对偶都是两两相对,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来说,都有其相同或相似点,有时又合在一起使用,因此容易混淆。
但两者也有区别点:从结构形式上说,对偶讲究对称,它要求上下两句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平仄相拗,词性相对;对比不讲究对称,上下两句可长可短,字数不限,并且用字可以重复。
从内容意义上说,对偶上下两句有的是相近的事物相对称(如正对),有的是对立事物相映衬(如反对),有的是相关事物相串联(如串对)。
对比纯粹是对立的事物相比较,它要求意义上相对、相反。
如果意义上相对、相反,结构上又相对称,
则可以把它看作对偶中的“反对”:从结构上说是对偶,从意义上说又是对比。
可以说这是对偶与对比的兼用。
譬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既是对偶,又是对比。
因为它同时具有两者特点。
总之,对偶讲究对称,对比讲究对立;对偶重在形式,对比重在内容。
排比与对偶不同:对偶只有两句,排比至少要有三句;对偶要求上下对称,字数相等,排比只求一气呵成,大体整齐;对偶一般是平等组合,排比往往是逐步深入;对偶可以表达相近、相关或相反的意思,排比只能表达相近、相关的意思,不能表达相反的意思;对偶用字力求变化,排比常常有意重复;对偶常常用于描写,排比常常用于抒情……概括地说,对偶讲求对称,两两相对,音节和谐;排比讲求气势,成串排列,一气贯通。
附注:本文原载湖北大学1993年第3期《中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