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研究方法与方法论
- 格式:ppt
- 大小:324.00 KB
- 文档页数:50
第2章研究方法论方法论(methodology)是个较高层次的概念,指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的一般途径,它构成了我们完成一项任务的一般途径或路线,而不是告诉我们如何完成任务的具体细节。
方法(methods)是个较低层次的概念,指为实现研究目标在某特定环节、针对某特定局部所采用的具体技术、工具或程序。
科学方法和思辨方法都是创造新知识的方式。
科学方法研究的是是非命题,它是建立在直接观测和经验数据的基础上。
任何一门以客观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都有与之相适应的一套合乎科学性的研究方法。
没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就无法揭示这种客观规律。
思辨方法研究的是价值命题,它是建立在研究者的洞察力和直觉判断的基础上。
科学方法和思辨方法无好坏之分,它们各有所长,也各有局限,不可厚此薄彼。
在自然科学研究中,虽然大量应用科学方法,但是知识创新的一些关键环节的突破,往往靠的是研究者的思辨能力。
反过来,虽然人文学科传统上是思辨方法占统治地位,但是借助科学方法能取得单纯依靠思辨方法所达不到的效果。
以往与现实中的一些管理者,在判断问题和决策问题时,或者单凭过去的经验和传统习惯办事,或者靠上级的权威来建立自己对某种事物的看法和做法,或者依靠个人主观直觉做出判断和决策,这些都不属于科学方法的范畴,而是属于思辨方法的范畴。
按照美国管理百科全书对行为科学所下的定义:“行为科学是运用研究自然科学那样的实验和观察的方法,来研究在一定物质和社会环境中的人的行为和动物(除人这高级动物以外的其它动物)的行为的科学。
”因此,只有通过采用自然科学那样实验和观察的研究方法,在收集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然后再做出判断和决策,才具有科学性。
组织行为管理学是一门科学,因此,要对组织行为进行科学的研究,首先要具备科学研究方法的观念。
本章将讨论组织行为管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基本步骤、研究的类型分类、收集资料的方法,以及对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
最后,本章介绍了领导行为四维模型(具体内容在第11中介绍)的实证研究过程。
第二章农村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与方法论第一节农村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与方法论的意义及相互关系农村社会学历来非常重视调查研究方法。
因为农村社会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社会学分支,从它产生起,就是一步-步地从坚实可靠的调查研究实务开始,在一一定方法与方法论的指导下,并且也在调在的同时,不断创造新的方法中发展起来的。
农村社会学特别重视研究方法与方法论问题,这可以说是它的一个特色也是整个社会学的一一个特色。
事实上,社会学吸取了哲学、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同时也就发展了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方法论从面也影响了各门社会科学的发展。
例如,实证主义这样一个方法论的观点就影响了整个社会科学界。
般来说,社会调查研究汽方法与方法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所谓调查研究方法,是指按定要求进行实际调在研究的系列理论方式、方法程序、步塞和操作技术。
所谓调在研究方法论,则是指对调在研究方法一系列理论与实际间题进行进步的探索.研究与综合,是对社会调查研究如何进行的思维方式的讨论。
地改进和创新,会促进对方法论的讨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与方法论是互相关联互相促进的。
方法在实践中不要论与发展:方法论研究的深化,也反过来会,准确而丰富。
这也就是促进方法的更加多样化,从而使效果更加翔实而全面、说,方法论的研究对方法能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一系列的调查理论与操作技术。
但往深处看,社会调查方法却不仅是一门理论与操作技术,也可以说是一门艺术。
因为同样的方法,在具有不同水平、不同经验与思想的研究人员使用起来,其结果往往会有很大差别。
如果再往深一层看,社会调在研究方法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进行知识转化和应用的工具和过程。
在人们的日常认识经历中,当你认识了某种事物,初步掌握了它的活动规律以后,就会运用这些规律,进一步地去对自然或社会现象谋求更深层的理解。
方法与方法论相互转化的过程其实也就是知识转化的过程。
我国古代墨家学说早就论证了这个过程:“虑也者,以其知有求也,而不必得之。
第二讲 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重点:社会研究的角度、社会理论的构造、解释的类型、难点:研究范式、社会理论的构造第一节 社会研究的层次和角度一、研究层次——宏观与微观(简讲)宏观研究的主题:社会变迁研究、社会结构研究、社会行为与态度的研究;微观研究的主题:人的社会化、人际关系、个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社会单位层次:社会组织、社会群体、社区研究等。
二、社会整体与个体(简讲)社会整体论与个人论及其分歧;整体与个体的关系;三、研究范式(重点讲)“范式”是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在很有影响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
“范式”,这个字来自希腊文,原来包含“共同显示”的意思,由此引出模式、模型范例等义。
在文法中,表示词形变化规则。
库恩在此基础上用这个字来说明科学理论发展的某些规律性,即某些重大科学成就形成科学发展中的某些模式,因而形成一定观点和方法的框架。
也可简单看作是“规范”。
库恩在对波普尔的假设检验法进行考察时发现,在研究的最初阶段——即“自由想象”或“大胆假设”时,不同的研究者可能会不同的“想象”或“假设”,这是由于研究者的知识结构、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等都不相同。
如,马克思主义者研究社会分层——想到不平等、剥削等。
库恩使用“范式”这一概念来表示这类现象。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库恩对范式有许多解释,但基本意思是认为,范式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认识世界的框架和价值标准,是集信念、理论、技术、价值等为一身的一个范畴。
后来,库恩认为范式很接近 “科学共同体”这个词,把范式理解为科学共同体所共同具有的信念、价值、技术手段等总和,这些信念规定了他们的理论体系、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概念框架,形成该学科的理论传统,并规定着其发展方向。
目前,学界对于范式理论的一般解释是:范式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综合,这些东西在心理上形成科学家的共同信念。
它是指研究问题、观察问题时的角度、视野和参照框架。
第二讲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论和研究范式学习目标:1、了解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论2、掌握社会工作研究的范式一、社会工作研究的方法论方法论是关于研究方法的理论,主要从哲学角度探讨和学科体系、基本假设有关的一般原理。
把握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论的重要意义在于有利于探讨社会与人类行为和研究方法、有利于理解和解释社会工作的各种现象、有利于验证和完善社会工作理论、有可能构造新的社会工作理论。
方法论是关于研究方法的理论,主要从哲学角度探讨与学科体系和基本假设有关的一般原理,即方法论探讨指导研究的基本原则、逻辑基础以及学科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等。
方法论是社会工作研究的宏观指南,方法论是构造社会工作理论的基础。
几种主要的方法论:1、实证主义方法论社会研究的对象是客观的,人类行为可被观察和计量,社会研究的目的是揭示客观规律,自然科学方法适用于社会研究,可通过概括归纳、验证假设发现规律。
2、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社会现象不同于自然现象,不可重复;要研究人的行为及意义;应着重整体分析;主要是描述和深入分析的方法;社会科学知识是相对的;注重社会现象的过程、人的意识过程及其在与环境互动中的意义。
反实证主义偏重于构成主观经验现象的内在因素方面,具有人文主义倾向。
实证主义方法论与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共同点是注重从事物的某个视角理解整体。
3、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强调经验与实践,整体观与历史观,占有大量资料并进行深入分析和综合。
4、建构主义方法论:互为主体、通过互动形成知识认为对“事实”会因个人经验、情景而有不同认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互为主体,研究结果是双方互动达成的共识,强调双方互动而达到生成性理解,知识是人们建构的结果,但这种建构又不是随意的。
实证主义方法论强调社会现象的客观性和外部原因,具有自然主义倾向,忽视“人”的因素及历史、文化因素;反实证主义偏重于构成主观经验现象的主观因素或内因,强调对人的行为应从其主观的因素方面去理解,否认客观认识的可能性;建构主义不认为存在唯一的、不变的客观事实,事实是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价值互动而达到的生成性理解;马克思的方法论思想既有其辩证性,又有其历史性论,在其指导下开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