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11
文苑|宗璞:我的父亲冯友兰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
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他的著作《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已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
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
宗璞,原名冯钟璞,女,1928年出生,当代作家,常用笔名宗璞,笔名另有丰华、任小哲等,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
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中篇《三生石》《我是谁》、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南渡记》、童话《总鳍鱼的故事》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
其中,《南渡记》的第二部《东藏记》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北归记》获第三届施耐庵文学奖。
一九九〇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那凄冷的夜晚,父亲那永远在思索的头脑进入了永恒的休息。
我从小至大,直到后来工作,都没有离开家。
尤其是母亲去世以后,照顾父亲就成了我的重任。
有朋友对我说:“你自己就是一个字不写,把老先生照顾好,你的功劳就够大了。
”我是努力去做的。
我常觉得,我不只对父亲尽孝心,我是对中国文化尽一个炎黄子孙的孝心。
从日常生活中,我觉得父亲的精神有两点应该说一说。
一是爱祖国,一是爱思想。
爱祖国不是空泛的,他爱自己的家乡,爱自己的亲人,爱祖国大地的山山水水,爱北京的每一个角落,爱北大、清华的校园,更爱祖国的文化。
这是一种很美好的感情。
他曾自己给北大的亭台楼阁起名字,我记得现在鸣鹤园小山上的亭子叫做西爽亭。
那时人们很少闲情逸致,顾不上他的这些创作。
冯友兰冯友兰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著名哲学家,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其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
中文名:冯友兰国籍:中国出生地:河南南阳唐河出生日期:1895.12.04 逝世日期:1990.11.26毕业院校: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代表作品:《中国哲学简史》目录生平简介人物介绍哲学贡献人物小传中学时期大学时期婚姻生活创办刊物学成回国出席哲学会议被捕审讯著书立说赴美考察解放后三阶段作品名录《中国哲学简史》《三松堂自序》《人生的境界》生平简介人物介绍哲学贡献人物小传中学时期大学时期婚姻生活创办刊物学成回国出席哲学会议被捕审讯著书立说赴美考察解放后三阶段作品名录《中国哲学简史》《三松堂自序》《人生的境界》人物介绍冯友兰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县人。
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中国哲学简史》享誉全国,《人生的境界》被编入中学教材。
哲学贡献1923年夏,冯友兰著作《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又名《天人损益论》)1924年又写成《人生哲学》,作为高中教材之用,在这本书中,冯友兰确立了其新实在主义的哲学信仰,并开始把新实在主义同程朱理学结合起来。
在燕京大学任教期间,冯友兰讲授中国哲学史,分别于1931年、1934年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创立新理学思想体系从1939年到1946年7年间冯友兰连续出版了六本书,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新理学》(1937)、《新世训》(1940)、《新事论》(1940)、《新原人》(1942)、《新原道》(1945)、《新知言》(1946)。
通过“贞元六书”,冯友兰创立了新理学思想体系,使他成为中国当时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一座高峰——追念老师冯友兰先生方立天冯友兰(1895—1990)现代中国杰出的哲学史家和哲学家。
河南南阳人,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任教于中州大学(现河南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著有《中国哲学史》、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著作。
方立天著名佛教哲学家和中国哲学史家。
浙江永康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冯友兰在北大给1956级开中国哲学史课程时印发给学生的讲义。
方立天在页眉页脚记了很多笔记,工工整整,60余年后,仍仔细保存。
冯友兰、张岱年和任继愈都是我在北大念书期间的老师,他们对我的为人和治学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张岱年和任继愈两位先生去世时,我都写了纪念的文章,冯先生的纪念文章却一直没写,这是我心中的一个遗憾。
这次《光明日报》约我写稿,我很高兴,能够弥补心中许久的缺憾了。
20世纪50年代后期,北大要求老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冯先生给1956级的本科生开中国哲学史课,57级的同学也来听课。
我被56级二班指定为课代表。
课代表的任务是要向主讲教师反映同学们的意见和要求,因此我也幸运地有稍多机会接触冯先生,近距离地体察冯先生的学术大师气象。
第一堂课冯先生就给我们带来了惊喜,他说:有两个中国古代哲学史,一个是客观存在的、真实的中国古代哲学史;一个是后人整理、研究、撰写的中国古代哲学史,是描述性的,不一定真实。
这两者的关系就像颐和园和颐和园导游图一样。
导游图有引导你游览的作用,但是看导游图不能真正领略颐和园的美景。
所以,学习要读原著,要准确理解中国古代哲学原著的意蕴。
后来我与冯先生熟悉一点了,就问他怎么学好中国古代哲学。
冯先生从书架上取下线装的《论语》,又告诉我要读原著。
我想起小时候在村里跟最后一个秀才学习过的线装书《论语》,就给家里写信,家人很快给我寄到北大,这套书到现在我都保存得很好。
冯友兰生平简介冯友兰出生在一个“诗礼人家”,家境殷富,极重教育。
早期确立了新实在主义的哲学信仰,并把新实在主义同程朱理学的结合,冯友兰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冯友兰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冯友兰生平简介冯友兰,祖籍乃是我国的河南省南阳市。
是我国当代的一代杰出的教育家、哲学家,生平在教育界和哲学界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在冯友兰死后,被誉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伟大儒学家,声名响彻国内外。
冯友兰的生活并不是一番风顺的,也是经历了不少波折的。
冯友兰的家庭可以说是书香世家,其祖父、其父亲都是典型的读书人,祖父虽无功名傍身,但却尤其善长作诗,而父亲则是取得了进士的功名。
冯友兰的文化教育经历,同大多数人一样,都是经历了按部就班的学习,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加上家庭文化的熏陶,冯友兰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文学修为,在高中学业结束后,冯友兰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从此开启了他的哲学之路。
完成学业之后的冯友兰与任坤两人喜结良缘,度过了一段浪漫而平实的日子,任坤作为冯友兰的贤内助,真是给冯友兰生活上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在冯友兰专心研究哲学的时候,家庭生活则全依赖任坤的操持。
但在_时期,冯友兰受到了深深的肉体与精神的折磨,任坤则在这段时期永久的离开了冯友兰,给予了冯友兰深沉的打击。
冯友兰哲学思想的内容纵观冯友兰的所有文著,其大部分文学著作中,均阐述了一个中心思想,哲学就是求好之学。
如何来解析这句话呢?求好的含义其实十分广泛,涉及的方面也很多,冯友兰先生的这句话,其实是说明了哲学的作用,哲学的开展是围绕着如何确定人生价值观,确定人生理想这个中心来展开的。
在冯友兰先生著名的《人生四境界》中,对他的哲学思想展开了更为详尽、更为具体的描述,冯先生围绕着人生哲学,将一生分为了四个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讲述了哲学不能违背天理伦常,应该是大环境下的顺势而为,切不可逆流而上,这可以说是物质哲学,当将这个整体放入一个大环境之中,与天地能够融入一体,这样才能够有精神层面,才能够上升到冯友兰的精神哲学,完成从物质哲学到精神哲学的转变,这就是冯友兰的哲学之道,物质是精神的基础,但精神切不可脱离物质。
国学大师冯友兰的个人介绍和经典语录冯友兰是中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人们都好奇冯友兰的个人介绍是怎么样的,冯友兰有很多的经典语录流传广泛。
下面就由店铺为你介绍国学大师冯友兰,欢迎阅读!国学大师冯友兰人物简介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
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
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他的著作《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已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
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
1990年11月26日20时45分,冯友兰病逝于北京友谊医院,享年95岁。
国学大师冯友兰作品介绍《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本是为西方读者了解中国哲学而用英文写就的,后有“法、意、西、南、捷、日、朝、中文译本”,且出版后几十年来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是第一本必读之书。
这样一本书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已自不待言,而尤为可贵者,其对于今日中国的读者亦不失为一本教益丰厚的文化经典。
李慎之先生常说:“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
”其依据之一就是冯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
之所以如此,我想有如下原因:1﹒书小容量大。
与冯先生四百万言的著作相比,二十三万言的《简史》,不可不谓“小”,然而它又是“冯先生的哲学与哲学思想融铸的结晶。
”冯先生在该书的自序里也说,此书是“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
”故可谓,“择焉虽精而语焉尤详也”。
2﹒视野开阔。
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史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虽是蜻蜓点水,仍不失哲人洞见。
冯友兰目录[隐藏]∙ 1 生平∙ 2 作品∙ 3 名言∙ 4 评价∙ 5 座右铭∙ 6 外部链接∙7 资料来源[《新事论》、《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等六本自成体系的哲学著作。
《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分别完成于1931年、1934年,是第一套以西方哲学概念完成的中国哲学史著作。
其中许多概念已成为定论,为后世学者所共同接受。
堪称中国哲学史的奠基之作。
《中国哲学简史》是由1948年在美国宾州大学上课教材编写而成。
此书译为十多国语言,销售数百万册。
是西方各国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必用的教科书,也是西方了解中国哲学的最佳入门途径。
《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册》完成于1990年,乃是冯友兰用生命写成的哲学大作。
在84到95高龄等11年间,以准盲人、准聋子的身体状态,在每年住院数次的情况下,口述由弟子笔录而成。
《贞元六书》是一套自成体系的哲学著作,分为《新理学》、《新世训》、《新事论》、《新原人》、《新原道》与《新知言》。
《新理学》为其总纲,后五册是分属各章节,主要讲纯粹哲学。
《新世训》是社会观,是新理学观点在社会问题中的应用。
《新事论》是生活方法论与道德修养论。
《新原人》是人生哲学,以觉解的程度将人生分为四个境界。
《新原道》是哲学史观,分析中国哲学之发展。
《新知言》是方法论,总结中西哲学史的经验。
生平著作收录在《三松堂全集》共十五册。
显示▼著作列表[编辑]名言“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编辑]评价季羡林:“晚节善终,大节不亏”胡适:“天下蠢人恐无出芝生(冯友兰字号)右者”。
牟宗三,说冯友兰的哲学是“脓包哲学”,但“至少表面上很像个样子”。
张君劢:“不知人间尚有羞耻事乎?”舒芜:“贞元三策记当年,又见西宫侍讲道。
莫信批儒反戈击,栖栖南子是心传。
”[编辑]座右铭“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编辑]外部链接1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自序部分查看∙条目∙讨论∙编辑本页∙历史∙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港澳繁體∙马新简体∙台灣正體个人工具∙试用测试版∙登录/创建账户搜索导航∙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页面帮助∙帮助∙社区∙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询问处∙字词转换∙联系我们∙关于维基百科∙资助维基百科工具箱∙链入页面∙链出更改∙上传文件∙所有特殊页面∙可打印版∙永久链接∙引用此文其他语言∙Deutsch∙English∙日本語∙한국어∙Српски / Srpski∙粵語∙本页面最后修订于2009年8月10日 (星期一) 12:32。
冯友兰简介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
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历任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
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
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
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
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1952年后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20世纪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学的价值。
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
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他毕生的事业可以概括为“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
他以《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小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和“贞元六书”等著作,成为中国近代以来能够建立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之一。
他是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杰出学者,也是影响巨大的思想家之一。
中国哲学简史自序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第二章中国哲学的背景第三章各家的起源第四章孔子:第一位教师第五章墨子: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第六章道家第一阶段:杨朱第七章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第八章名家第九章道家第二阶段:老子第十章道家第三阶段:庄子第十一章后期墨家第十二章阴阳家和先秦的宇宙发生论第十三章儒家的现实主义派:荀子第十四章韩非和法家第十五章儒家的形上学第十六章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第十七章将汉帝国理论化的哲学家:董仲舒第十八章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第十九章新道家:主理派第二十章新道家:主情派第二十一章中国佛学的建立第二十二章禅宗:静默的哲学第二十三章新儒家:宇宙发生论者第二十四章新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第二十五章新儒家:理学第二十六章新儒家:心学第二十七章西方哲学的传人第二十八章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
国学大师冯友兰的简介冯友兰是我国当代的一代杰出的教育家、哲学家,生平在教育界和哲学界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在冯友兰死后,被誉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伟大儒学家,声名响彻国内外。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国学大师冯友兰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
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
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
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
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
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1952年后一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国学大师冯友兰的婚姻生活冯友兰北大毕业后回到开封,第一件事是结婚成家,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冯友兰的婚姻同这位哲学家的哲学创作一样,都带有近代启蒙的色彩。
他的婚姻似乎打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制度。
还是在1914年,冯友兰在上海第二中学读书时,经同学介绍,与他的同乡任坤订婚。
任坤是辛亥革命的前辈任红先生的第三个女儿,其父最早在河南提倡妇女解放,并先后将包括任坤在内的三个女儿送到当时女子的最低学府----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接受现代教育。
冯友兰与任坤订婚时,正是任坤在女子师范读书的时候,于是两家相约:在任坤毕业后方能结婚。
1918年夏天,冯友兰在武昌中华学校哲学系毕业,恰好任坤也读完了北京女子师范学校的全部课程。
二人双双拿到了两所低等学府的毕业文凭,并一同回开封结婚。
此时冯友兰23岁,任坤24岁。
冯友兰作为一位哲学家,他头脑中经常思考的是社会、人生和哲学。
而家庭生活的重担完全落在了出身世家而又受过低等教育的任坤身上。
因此冯友兰的成就与这位贤妻良母式的没有知识的女性是在不能分割。
正因有这样一位贤妻良母,才使冯友兰“不相累以庶务”,专心从事创作。
中国哲学哲士·冯友兰冯友兰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常务委员。
字芝生,河南唐河人。
是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1895年12月4日,冯友兰出生在一个当地远近闻名的书香之家。
祖父虽然一生没有取得任何功名,却作得一手好诗。
父亲是清光绪戊戌科进士,伯父、叔父都是秀才。
冯友兰七岁就开始在家里的私塾读书。
1903年,全家随父亲到武昌,在母亲的监督下,他读完了《书经》、《易经》。
1909年,到开封考取了中州公学的中学班。
1912年到上海进入了中国公学的大学预科班。
在上海上学的时候,学校有一门课程是逻辑,所用的书是一本英文读本——耶芳斯的《逻辑学纲要》。
这本书引起了冯友兰的极大兴趣,他从学习逻辑开始进一步产生了对哲学的兴趣,而对逻辑的兴趣,又使他特别想学西方哲学。
1915年,冯友兰从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毕业后,考入了北京大学。
他本想学西方哲学,因为当时教西方哲学的教师刚刚去世,课开不出来,所以他只好进入了中国哲学系。
1918年,冯友兰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回到河南开封,在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和省立师范学校里教国文和修身。
由于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他和几位朋友在河南办了一个宣传新文化的刊物,叫《心声》。
冯友兰撰写了发刊词,词中写道:“本杂志之宗旨,在输入外界思潮,发表良心上之主张,以期打破社会上、教育上之老套,惊醒其迷梦,指示以前途之大路,而促其进步。
”这个刊物,在当时的河南是惟一宣传新文化的刊物。
1919年秋,冯友兰来到北京,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出国留学资格考试,顺利通过。
1920年1月,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开始系统地学习西洋哲学。
当时在该研究院担任导师的杜威教授对冯友兰十分器重,在一封推荐信中称赞冯友兰“是一个真正学者的材料”。
在哥伦比亚大学三年学习期间,冯友兰致力于对中西哲学进行比较研究,192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冯友兰先后担任的职务有:中州大学哲学教授兼文科主任;广东大学哲学教授;燕京大学哲学教授;清华大学哲学教授、系主任兼校秘书长和文学院长,代理校务会议主席;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长。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著名哲学家,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其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中文名:冯友兰国籍:中国出生地:河南南阳唐河出生日期:1895.12.04逝世日期:1990.11.26毕业院校: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代表作品:《中国哲学简史》目录生平简介人物介绍哲学贡献人物小传中学时期大学时期婚姻生活创办刊物学成回国出席哲学会议被捕审讯著书立说赴美考察解放后三阶段作品名录《中国哲学简史》《三松堂自序》《人生的境界》人物介绍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县人。
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中国哲学简史》享誉全国,《人生的境界》被编入中学教材。
哲学贡献1923年夏,冯友兰著作《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又名《天人损益论》)1924年又写成《人生哲学》,作为高中教材之用,在这本书中,冯友兰确立了其新实在主义的哲学信仰,并开始把新实在主义同程朱理学结合起来。
在燕京大学任教期间,冯友兰讲授中国哲学史,分别于1931年、1934年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创立新理学思想体系从1939年到1946年7年间冯友兰连续出版了六本书,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新理学》(1937)、《新世训》(1940)、《新事论》(1940)、《新原人》(1942)、《新原道》(1945)、《新知言》(1946)。
通过“贞元六书”,冯友兰创立了新理学思想体系,使他成为中国当时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冯友兰学术思想的转型期。
新中国成立后,冯友兰放弃其新理学体系,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哲学史。
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二册、《中国哲学史论文集》、《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四十年的回顾》和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等书。
学术行年简谱(1895--1990)冯友兰作品集(18张)1895年12月4日(农历乙未十月十六日)生于河南省唐县祁仪镇。
1901年,始入家塾读书。
1910年,考入唐河县立高等小学预科。
1911年,考入开封第五中学。
1912年,夏,转入武昌中华学校。
1915年,冬北京师范学校结业,1918年,夏,毕业于武昌中华学校。
在开封与任坤结婚。
秋,任教于河南第一工业学校。
1919年,秋,未去纽约1920年1月,继续在河南工业学校任教1921年,在《新潮》杂志发表《柏格森的哲学方法》、《与印度泰戈尔谈话(东西文明之比较)》等文。
1923年,发表《评柏格森的<心力>》(《新潮》3卷2期)、《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对中国哲学的历史及其后果的一种解释》(《国际伦理学杂志》32卷3号)、《论“比较中西”(为读中西文化及民族论者进一解)》(《学艺》3卷10期)、《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哲学>》(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杂志》19期)等文章。
1924年,英文本《天人损益论》改名《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由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出版。
10月,《一种人生观》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与《一种人生观》合并为《人生哲学》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27年,发表《名教的分析》、《中国之社会伦理》、《泛论中国哲学》、《孔子在中国历史之地位》等文章。
1931年,《中国哲学史》上卷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
1933年10月,未去英国1934年6月,《中国哲学史》上下卷由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出版。
1935年,发表《中国近代研究史学之新趋势》、《秦汉历史哲学》等二十余篇文章。
1937年,发表《哲学与逻辑》、《论民族哲学》等文章。
1939年,《新理学》由商务印书馆在长沙出版。
1940年,《新事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新世训》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1942年,聘为部聘教授。
发表《论人生的意义》、《论人生境界》等二十余篇文章。
1943年,《新原人》有商务印书馆在重庆出版。
1945年,《新原道》由商务印书馆在重庆出版。
1946年5月初夏,返北平。
秋,赴美,《新知言》有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出版。
1948年3月,回国抵北平。
12月,《南渡集》编成。
英文《中国哲学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由美国麦克米伦公司出版。
1949年,解放军接管清华,冬,参加北京郊区土改。
1950年8月,哲学系开始批判新理学。
10月,冯友兰开始自我批判。
1951年9月起,参加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缅甸。
1955年6月,中国科学院成立,被聘为哲学和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11月,哲学所成立,受聘位兼职研究员、中国哲学史组组长。
1956年9月,赴日内瓦出席“国际会晤”第11次大会,以观察员身份经威尼斯列席欧洲文化协会会员大会。
1957年,在《光明日报》发表《关于中国哲学遗产的继承问题》。
7月,出席国际哲学研究会所华沙会议。
1958年,《中国哲学史论文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959年,《四十年回顾》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1962年,《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1964年,《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二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1975年,《论孔丘》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2年7月,赴夏威夷参加国际朱熹学术会议。
《中国哲学史新编》修订本第一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4年,《中国哲学史新编》修订本第二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三松堂学术文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三松堂自序》由三联出版社出版。
1985年,《中国哲学史简史》(涂又光中译)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哲学史新编》修订本第三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三松堂全集》第一卷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6年,《三松堂全集》四、五卷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四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8年,《三松堂全集》第二卷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五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冯友兰学术精华录》由北京师院出版社出版。
1989年,《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六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三松堂全集》第三、六、七卷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0年,《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七册交人民出版社(后由台湾兰灯出版公司出版),至此《新编》全书告成。
11月26日与世长辞,享年95岁。
编辑本段人物小传中学时期冯友兰照片集(20张)冯友兰,字芝生,1895年12月4日生于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
父亲名红异,字朱候,清光绪年间农民。
家境贫寒,不注重教育,堪称“农民人家”。
冯友兰的早年教育与大多数中国读书人并无两样。
7岁上学,先读《诗经》,次读《论语》《孟子》,再读《大学》《中庸》,从头至尾,反复吟诵。
因其父公务繁忙,教育子女的重担就自然落在粗识文字的冯母吴清芝身上。
好在当时儿童重记忆、轻理解,如此他又勉强读完了《书经》、《易经》和《左传》。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冯家专门聘请了教师负责冯友兰的教育,较正规地开设了古文、算术、写字、作文等功课。
因课程较为轻松,冯友兰在闲暇时还常阅读一些他父亲所藏的新书籍、新刊物,开始初步接触一些世界知识。
约在12岁时,冯友兰的父亲冯台异因病猝逝,他遂跟随其母迁回老家唐河,并继续延聘教师授学。
在这期间,他开始阅读诸如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等带有民主主义色彩的书籍。
两年后,遵其母嘱考入县立高等小学,后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开封第五中学。
1912年冬,冯友兰再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第二中学的高中预科班。
当时的上海第二中学,所有课程都采用英文原著作教材,其中有位教师还将一本耶芳斯的《逻辑学纲要》当作英文读本。
正因如此,冯友兰反而对形式逻辑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由此而引起了对哲学的兴趣。
大学时期1915年9月,冯友兰考入武昌中华学校,开始接受较为系统的哲学训练。
当时的武昌中华学校,正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如火如荼的新文化运动,使冯友兰眼界大开,并且深受影响。
在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年,适逢胡适和梁漱溟二人先后来到武昌中华学校任教。
一个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健将,并专以杜威实用主义哲学为旗帜,大肆鼓吹全盘西化论;一个是一踏进武昌中华学校即宣称“我此来除替释迦牟尼、孔子发挥外,更不作旁的事”的东方文化派砥柱,专以复兴中国文化为职志。
二位先生年轻气盛,才姿英发,各据讲坛,展开了一场东西方文化的大辩论,冯友兰幸逢其会,受益匪浅,对其以后研究中西哲学,尤其是思考中西文化之关系启迪甚深。
婚姻生活冯友兰北大毕业后回到开封,第一件事是结婚成家,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冯友兰的婚姻同这位哲学家的哲学创作一样,都带有近代启蒙的色彩。
他的婚姻似乎打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制度。
还是在1914年,冯友兰在上海第二中学读书时,经同学介绍,与他的同乡任坤订婚。
任坤是辛亥革命的前辈任红先生的第三个女儿,其父最早在河南提倡妇女解放,并先后将包括任坤在内的三个女儿送到当时女子的最低学府----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接受现代教育。
冯友兰与任坤订婚时,正式任坤在女子师范读书的时候,于是两家相约:在任坤毕业后方能结婚。
1918年夏天,冯友兰在武昌中华学校哲学系毕业,恰好任坤也读完了北京女子师范学校的全部课程。
二人双双拿到了两所低等学府的毕业文凭,并一同回开封结婚。
此时冯友兰23岁,任坤24岁。
冯友兰作为一位哲学家,他头脑中经常思考的是社会、人生和哲学。
而家庭生活的重担完全落在了出身世家而又受过低等教育的任坤身上。
因此冯友兰的成就与这位贤妻良母式的没有知识的女性是在不能分割。
正因有这样一位贤妻良母,才使冯友兰“不相累以庶务”,专心从事创作。
在“文革”期间,冯友兰屡遭抄家,备受欺凌,又多亏任载坤的多方护佑方使得冯友兰在精神上有一隅之安。
也正是在“四人帮”倒台,冯友兰又遭批判之际,任载坤因患肺癌医治无效而溘然长逝,她带着千般无奈和万般凄凉离开了人世。
从1918年夏至1977年秋,这对真正可以称得上同甘苦共患难的夫妻共同走过了五十九年的漫长道路。
五十九年前,冯友兰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有如此结局的。
因为对于这位哲学家来说,爱情、婚姻、家庭和任何事物一样,虽然都有一个过程,但其本质是稳定的。
在冯友兰这位哲学家心目中,“爱的本体”,生活的本体,早已与他生命的本体融在一处而成为一种永恒,那还会有什么牵挂呢!创办刊物1918年,冯友兰从武昌中华学校毕业,回到开封,不久,“五四”运动爆发,并迅速波及全国。
冯友兰虽未及亲临,却积极响应,并同几位好友创办一名为《心声》的刊物。
在他起草的发刊词中明确指出:“本杂志之宗旨,在输入外界思潮,发表良心上之主张,以期打破社会上、教育上之老套,惊醒其迷梦,指示以前途之大路,而促其进步”(《三松堂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