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术语翻译的诀窍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论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
在翻译中医术语时,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直译法:直接将术语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翻译。
例如,将 "针灸" 翻译为 "acupuncture"。
2. 形容法:使用形容词或短语来描述中医术语的特点和功效。
例如,将 "活血化瘀" 翻译为 "promote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e stasis"。
3. 等效法:选择与中医术语在功能和效果上相似的西医术语进行翻译。
例如,将 "益气" 翻译为 "tonify the Qi"。
4. 借译法:借用已经广泛使用的音译词或英文缩写进行翻译。
例如,将 "气血" 翻译为 "Qi and Blood"。
5. 解释法:对不易翻译或没有直接对应的中医术语,进行解释或加注释。
例如,将 "气虚" 翻译为 "Qi deficiency (a condition characterized by weak vital energy)"。
综合运用以上策略,在翻译中医术语时可以准确传达中医理念和概念的同时,保持翻译的易读性和准确性。
医学英语翻译技巧总结医学英语作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语言,在翻译时需要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丰富的医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翻译技巧。
以下是对医学英语翻译技巧的一些总结,希望能为从事医学英语翻译的朋友提供一些帮助。
一、词汇层面的翻译技巧(一)专业术语的准确翻译医学领域有大量的专业术语,这些术语往往具有特定的含义和固定的表达方式。
例如,“cardiovascular”(心血管的)、“neurology”(神经学)、“hematology”(血液学)等。
在翻译时,必须确保这些术语的准确无误,不能随意创造或使用不准确的词汇。
这就需要译者平时积累丰富的医学词汇,并且善于利用专业词典和在线资源进行查证。
(二)普通词汇的医学语境含义许多普通英语词汇在医学语境中具有特殊的含义。
比如,“cell”常见含义是“细胞”,但在医学中可能指“电池”;“delivery”常见意思是“交付”,在医学里常指“分娩”。
译者需要根据上下文准确判断词汇在医学语境中的具体含义,避免望文生义。
(三)词形变化与派生医学英语中存在大量的词形变化和派生词汇。
例如,“inflammation”(炎症)是由动词“inflamm”(使发炎)派生而来;“hypertension”(高血压)是由“hyper”(超过、过度)和“tension”(压力)组合而成。
译者要熟悉这些构词规律,以便准确理解和翻译生词。
(四)缩略词的翻译医学文献中经常出现各种缩略词,如“ECG”(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MRI”(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等。
译者需要熟悉常见的医学缩略词,并能够根据上下文准确还原其全称。
二、句子层面的翻译技巧(一)长难句的分析与翻译医学英语句子常常结构复杂,包含多个从句和修饰成分。
在翻译长难句时,首先要对句子进行结构分析,理清主、谓、宾等主要成分,以及各种从句和修饰语的关系。
然后,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将句子进行合理的拆分和重组,使译文通顺易懂。
学术研讨Academic research■ 宋依然有关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与方法摘要: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之医学的伟大更是受到来自国内外人士的欢迎与敬佩。
随着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开展,体育明星们为中医拔罐所做的亲身代言,更是把中医的神奇推向了世界。
然而,作为中医向世界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的中医术语翻译,却存在着大量的争议。
究竟是采取直译,来保留中国文化的传统特色;还是采用意译,来突出他的交际功能,本文就此提出一些翻译策略与方法。
关键字:中医;术语翻译;策略与方法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已然成为一门体系,至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
然而当前的中医药文献描述中始终存在着大量的,难懂的,生僻的名词术语。
我们在中医学翻译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在中医术语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不同的声音。
本文根据目前的翻译现状提出了一些策略与方法。
1中医英语翻译历史与发展1.1发展历史早在秦汉之际,中国的医药学就已传入东南亚国家,于公元8世纪前后中国医药传入阿拉伯诸国。
由于历史原因,阿拉伯人那时翻译中医的方法及翻译的中医术语对嗣后的翻译影响并不乐观。
中医对外翻译的开端,则始于17世纪中叶中医传入欧洲的时期。
中医翻译起始阶段,中医翻译者是从史学角度告诉西方人中国的医学,并没有把中医当作医学文献来介绍。
之后,随着中医在世界上的推广以及中国译者的参与,西方人逐渐意识到中医是可以治病的。
从那个时候起,人们才开始把中医作为医学材料来进行翻译。
1.2中医对外翻译的五个阶段基于中医翻译在不同时期所表现的特点及所取得的成就,对中医对外翻译的历史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主要是来华的传教士翻译了多部中医著述,研究和翻译的重点集中在针灸方面,其时对中医的翻译也多属综述性质,亦未发现整部中医典籍的英译。
第二阶段为20世纪上半叶,是中医翻译在西方深入发展的时期,中国学者已直接参与中医的对外翻译工作,翻译的中心由针灸学转向医学史和药学。
试析中医术语的翻译原则及其方法首先,认清中医翻译的首要性质是科技翻译而非文学翻译,属于信息功能文本,主要应该采取语义翻译。
传递医学信息是中医翻译的核心。
翻译的时候首先要翻译出其意思,再兼顾翻译出其种蕴涵的中国文化。
切忌颠倒主次,虽然将行文翻译得如同文学作品般优美却没有达到传达信息的目的。
纽马克就指出了,作为信息的载体,形式和内容一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翻译中,译者应该尽可能的让译文的形式和原文贴近,如果两者不能兼顾,那么按照文本功能进行有重点的取舍(廖七一,2000:169)。
我们知道中医大部分古文写成,同时兼顾形式和内容十分难,所以我们也要根据它的文本功能进行取舍,因为是信息功能文本,所以首先传达其意思最重要,其次注意其形式并透过形式来传达文化信息。
其次在翻译中要看清楚和西医的区别,同时也要注意两者的联系,不能把中医孤立起来,现在有些译者主张用XIN GAN PI FEI SHEN来代替heart,liver,spleen and kidney因为他们认为中医里面的五脏不仅仅是解剖概念而是更广泛的功能概念,如果将其译为西医中的heart,liver,spleen and kidney是不是西方学者无法接受?因为中医中脾主运化,而西医中只是个免疫器官。
由于功能不同,所以一些人主张音译来以示区别。
笔者要说的是强调民族特色是对的,但是,不能将中西医对立起来看,不能只看到个性而看不到共性。
比如中医里面心主血脉,而西医里不也是心通过挤压将血运送到全身各处吗?而且他们大致解剖位置都一样的,只是功能范围不同而已,所以我说翻译时切不可孤立中医,要把中医推向世界,还是要比照西医术语,求同存异。
那么下面笔者来简单谈一下翻译方法。
直译——可以用在大部分简单的术语,稍微复杂点的词汇,带有文化色彩的可以在直译的基础上加注释,注释其内在文化含义避免出现文化缺省。
王东风教授在其文章《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中称之为“文化补偿”也就是文内直译,有关文化缺省的说明则放在注释里面。
论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
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主要包括直译、意译和组合翻译。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术语及其翻译策略和对照例句:
1. 直译:直接将中医术语翻译为英文,保留原词的意义。
- 例句:气血不足 (qi xue bu zu) - Deficiency of Qi and Blood
2. 意译:将中医术语根据其含义进行翻译,使英文表达更符合外语读者的理解。
- 例句:气虚 (qi xu) - Qi Deficiency
3. 组合翻译:结合直译和意译,以更好地传达中医概念,常用于翻译复合词和短语。
- 例句:气郁 (qi yu) - Stagnation of Qi
4. 借译:借用英文中医学术语或类似概念,以便外语读者更容易理解。
- 例句:湿热 (shi re) - Damp-Heat
5. 解释性翻译:对中医术语进行解释,以便非中医专业人士理解。
- 例句:气血不足 (qi xue bu zu) - Insufficient Qi and Blood
6. 文化背景翻译:根据不同文化背景,采用更具文化特色的翻译方
式。
- 例句:气血不足 (qi xue bu zu) - Deficiency of Qi and Blood
需要注意的是,翻译中医术语时,应根据具体语境和受众进行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此外,为了准确传达中医概念,有时候还需要提供解释或背景知识。
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技巧及规范性研究摘要:中医独特的语言文化特征决定了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的重要意义和潜在困难。
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在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领域往往采取不同的翻译技巧和方法,这突显了其规范性研究的重要性。
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的技巧和规范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技巧;规范性一、引语中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和价值趋向,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中医深深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独特而复杂的观念系统、理论系统和操作系统。
故此,直至目前,中医在全世界传播的范围和效果还相当有限,甚至不时有一些来自国外质疑中医是“伪科学”的声音。
在中医不断迈向国际化的进程中,如何把中国传统医学的精髓准确而地道地翻译成受众的本地化语言尤其是英语,成了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的一道难题[1]。
由于中医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的特殊性,中医英语翻译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出现不同的技巧和方法,对同一术语甚至也有截然不同的版本翻译。
中医英语翻译规范性缺失仍然十分严重。
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和中医英语翻译行业都对中医基本名称术语英译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医英语翻译应首先从中医基本名词术语的英译技巧寻找突破口。
二、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的技巧中医基本名词术语是指中医学科领域用以阐述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常用名词性用语,它是中医理论学界和临床实践者常常使用的一系列专门用语的总称。
由于中医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中医基本名词术语兼有科技术语和文学用语的双重特征。
何红斌曾指出:“我们习惯于既成思维和做法,把中医看作是一门技术学科,而忽视它还是一门关于生命和存在的哲学性很强的人文学科,具有‘形而上’价值理性和‘形而下’工具理性的双重属性”。
[2]通常说来,中医英语翻译过程中采用的技巧有:1、直译法(literal translation)。
中医英语翻译过程中,为了保留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独特魅力且更好地保证信息传递的效度,有时必须采用直译法。
中药名翻译的原则和方法探讨
中药名翻译的原则和方法有很多,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一、实词译法。
根据特定的中药名的实际意义来确定其英文表达形式,这是最常用的译法。
例如,柴胡的英文表达就是“Bupleurum”。
二、形声译法。
根据特定的中药名的形声来确定其英文表达形式,这种译法常常模糊。
例如,浙贝母的英文表达就是“Gentian”。
三、多义译法。
根据特定的中药名的多种义项来确定其英文表达形式,这种译法有时会使英文表达不够准确。
例如,当归的英文表达可以是“Angelica”或者是“Chinese Angelica”。
四、同形略译法。
根据特定的中药名的意义类似而英文表达略有不同的情况,使用同形略译法来确定其英文表达形式,这种译法有时会使英文表达不够准确。
例如,金银花的英文表达是“Jin Yin Hua”,而金银藤的英文表达却是“Jinyingtian”。
五、专有词译法。
根据特定的中药名的专有名词来确定其英文表达形式,这种译法有时会使英文表达不够准确。
例如,木香的英文表达就是“Mu Xiang”。
总之,对于中药名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以上就是其中的几个。
实词译法是最常用的译法,而另外几种译法有时会使英文表达不够准确,因此需要格外小心。
医学英语术语汉译策略及方法在医学英语术语汉译过程中,恰当的汉译策略及方法可以准确、完整、有效地传达英语原词信息,并且便于译词的传播及使用。
当然了,这还需要译者了解医学英语术语的相关知识、中西医之间的差异、中英文语言上的差异。
以下是医学英语术语汉译策略及方法:一、音译。
这是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的一种常见的借词法。
音译利用读音与英语发音近似的汉字进行直接地转译,汉译文字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文语音,并失去汉字自身的意义。
在原英语术语没有对应中文或人们对新事物颇为陌生的情况下,许多译者往往采用音译的策略对外来英文术语直接借用,从而有利于新事物的快速传播。
二、意译。
一般是指将构成英语术语的词素用对应的汉语词素进行翻译。
意译强调事物的本质、用途、特点等,让读者能够快速、直接地理解把握术语的含义。
同时避免了音译术语冗长难读、读者容易产生错误联想等不足之处。
就目前而言,意译而来的医学术语占外来术语的大部分。
三、音译与意译结合。
一方面保留了英文原词的风格及读音,另一方面也让读者能更清楚把握词意。
医学术语汉译音译结合多应用于翻译包含有特殊地名、人名冠名的术语。
医学英语术语特点之一是冠名词的大量使用,对这些特定冠名词进行汉译时,首先需要了解术语的词源及原文真正的含义,再根据术语的构成,多数情况下对人名、地名进行音译,对术语中表示词性及类别的词素进行意译。
通过音译与意译结合,既保留了原词的音和形,同时兼顾其词意。
但当英语术语的词源对译词的影响较小时,为了让读者更准确、更直接地把握术语含义,译者应选择意译来直观表达,也就是省略了对英文原词中特定名词的转译,采取直接完全意译的策略表达术语含义。
四、形译与借用。
所谓形译,即在汉译过程中借助英语原文,或通过汉语加工,选择形象生动的词素转译原词中对事物形状、形态特点的描述。
比如T-bandage(丁字带)中均具有对事物形状的描述。
通过形译,译词最大限度保留对形状的一致地、形象地描述。
另外,医学英语术语中具有大量的首字母缩写词,这些缩写词具有特殊、固定的含义。
论中医英译术语的巧记论中医英译术语的巧记[摘要]中医英译术语繁杂难记,文章另辟蹊径,从构词法,一词多译,拼音法和通俗法的角度,通过大量实例剖析中医术语的特殊译法,帮助学习者在规律中熟识和记忆中医英译术语。
[关键词]中医英译术语;特殊译法;巧记在多年来对研究生中医英语教学的实践中,笔者发现,由于有着良好的专业知识背景和一定的英语语言功底,只要预先提供专业术语的解释,中医英语的阅读与翻译就不再是学生们的难点,而真正的难点则是专业术语的记忆。
笔者调查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学生仍然感觉难以把中医术语翻译成英语,或把英译语倒译回中医术语,面对繁杂的中医英译术语,学生普遍反映记不住。
词汇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对词汇的记忆研究可从不同角度展开。
笔者发现除一般翻译法外,中医术语翻译还运用了一些特殊的处理方式,对这些特殊译法的研究有助于学习者在规律中熟识和记忆一定的中医英译术语。
1利用构词法研究构词法就是要对词的结构,构词词素的意义和词形特点等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对某些具有共同特征的词汇形成规律性记忆。
中医术语翻译中主要运用了派生、合成与缩合等常见英语构词法,对其进行整理归纳,可以探索出灵巧的记忆方法,帮助学习者在短时间内扩大专业英语的词汇量。
11派生词派生法是一种主要的英语构词法。
通过在词根上加词缀构成的新词叫派生词,把握派生词的关键在于弄清词根和词缀的所指。
作为基本构词语素,词根是词的核心部分,决定词义,词缀则指只能黏附在词根上的构词语素,黏附在词根前的称为前缀,主要用以改变词义,黏附在词根后的称为后缀,主要用以改变词性(有时也增添词义)。
中医英译术语里有很多派生词,对其中的前、后缀进行归纳总结,可以帮助学习者减轻记忆压力,对于阅读里生词猜测的训练很有效。
中医英译术语里的常见前缀有:“hemi-(半,半侧)”,例如,hemiplegia半身不遂,hemihidrosis半身汗出等;“hyper-(超过,过多)”,表示程度,例如,hyperacid 胃酸过多的,hypertoxin剧毒等;“pseudo-(假)”,例如,pseudo-cold 假寒,pseudo-heat假热等;“mono-(单一,独)”,例如,monoplegia单瘫,mono-yang 独阳(一阳),mono-yin独阴(一阴)等;“poly-(多)”,例如,polyuria多尿,polylogia多言,polydypsia多饮等。
中医术语的艺术性及其翻译策略摘要:中医术语具有比类取象的显著艺术特性,这种艺术特征渊源于传统文化朴素辩证的思维方法论。
翻译中医术语需要重视这种艺术特性,并采取文化交流及精确与模糊相结合的策略。
关键词:艺术性翻译策略文化交流精确与模糊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b)-0205-01中华传统医术语除了理性简约的科学性之外,还具有鲜明形象的艺术特性,比类取象就是一个突出的表现,例如,“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
(《黄帝内经·平人气象论篇》)”。
中医术语艺术性产生的根源乃是人类在科学理念产生的初期囿于实践手段的原始以及认知视角的质朴,中华民族的先驱者们普遍采用了朴素辩证的认识论,所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易经.系辞下》)”,这是中医术语具有艺术性的一个基本渊源。
1 中医术语艺术性的表现中医术语的艺术性在理论、诊断、疾病的命名及治疗手法上都有丰富的表现,这些术语基本上借助日常生活中各种相关的事物形象直接阐释各种生理或病理现象,例如:清心火、疏肝泻火、凉肝熄风、滋阴熄、祛风、清热、泻火、熄风化痰、清热熄风、虚火、心火上炎、肝火犯肺、肝阳化风、补益肝气、滋阴安神等。
中医望闻问切诊断类术语艺术性的表达在脉象的类别上十分突出,例如:雀啄脉、釜沸脉、鱼翔脉、虾游、屋漏脉、解索脉、弹石、偃刀脉、转豆脉等,这些脉象在微、弱、大、小、浮、沉方等方面做了细致的区分,用形象的描述厘定彼此之间的细微差异。
中医疾病分类与治疗方面的术语同样也采纳了众多的取类比象手法,例如:牛皮癣、青蛇毒、龟背、雀盲、鹅掌风、猫眼疮、瓜藤缠、鸡胸、蛇头疖、鼻渊、脑漏、天钓、内钓、耳菌、唇菌、落枕、豹文刺、雀啄灸、梅花针、七星针、滚刺、烧山火、透天凉、灵龟八法、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等等,以使人们对疾病的表征与治疗有形象直观的认识。
中医术语的艺术性借助人类直观的感性认识形象地反映出中华先人对生理和病理现象的领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具备了精确性和可检验性等特征,与中医的科学性形成了相得益彰的客观表达效果。
中药方剂名的英译技巧与原则
英译中药方剂名技巧原则:
1、英文表达中尽量减少使用拼音。
比如,不要用Xiao Chai Hu Tang(小柴胡汤)表达小柴胡汤,可以用Minor Bupleurum Decoction表达。
2、遵循中药学的科技术语表达。
例如,白术在大多数语言中称为Atractylodes,而科学名称为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所以,用英文表达时必须使用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的科学名称。
3、每个药物的名称应完整。
因此,尽可能将每个中药单味特征表达清楚,将其联系在一起,如小柴胡汤。
4、主治症状及其他疗效贴近中文意思。
特别是对于症状及疗效,不能简单把中文翻译成英文就可以使用,而应采用更加具体的,更恰当的表述方式。
5、多用修辞手法,使表达更加通顺。
当中药方案翻译成英文时,多用修辞手法,如连接词,动词,介词等,使表达句子更加通顺。
中医俄语翻译的方法与技巧摘要: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尤其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中医热”已经影响了世界各国人们的生活。
但是中医文化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是一种异质文化,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在进行中医药的翻译上有相当的难度。
本文通过分析中医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进行中医俄语翻译的方法和技巧,建立起规范的中医俄语翻译体系。
关键词:中医俄语翻译方法1 中医基础理论及专业术语翻译存在的问题1.1 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同西医理论体系的差异中医学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传统哲学,因此从本质上说,中医学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之上的,这一点可以从中医学采用的理论范畴上得以说明。
中医哲学的范畴主要有气、阴阳、五行等,这些范畴经过了从哲学到医学的演变过程。
西医学采用分析、实验、还原的方法认识人体生命。
1.2 医学术语中医古文的大量使用,对正确翻译中医词汇带来一定的影响自古以来,中医学与文学和哲学水乳交融,交相辉映。
作为中医理论核心内容的阴阳五行学说,就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内容之一。
如果将中医语言的哲学色彩在译文中予以剔除,那就意味着对中医基本理论体系的支解或抛弃。
翻译时既要达意又要保持原文语言风格确实不易,我们在中医翻译上还有很多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一般的翻译过程可解析为“理解—表达”这样两个阶段,而中医翻译的过程却包含着三个不同的阶段,即“理解(古汉语)—转换(现代汉语)—表达(外语)”,多了一个中介阶段。
在中医翻译实践中,在翻译的解析过程中,笔者的思维也是有这样一个过程。
例如:翻译“冲风泪出”—迎风流泪—Эпифора от ветра —Слезоточивость от раздражения ветром。
2 中医俄语翻译方法与技巧2.1 音译法在对待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时,玄奘提出了“五不翻”的原则:“(1)秘密故,如陀罗尼(真言、咒语);(2)含多意故,如薄伽梵具六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3) 此无故,如阎浮(胜金)树,中夏实无此木;(4)顺古故,如阿耨提(征知),非不可翻,而摩腾以来,常存梵音;(5)生善故,如般弱尊重,智慧轻浅。
中医术语翻译的诀窍
由于中医术语高度概括,抽象深奥,且多采用古汉语表达,故给中医翻译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翻译不是简单的语际语码的转换,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跨语言,跨文化交际…
中医英语翻译乃是一种双重的跨语言,跨文化交际。
因为在翻译过程中首先要实现古汉语,古代文化与现代汉语,现代文化之间的转换,然后再实现从现代汉语向英语,东方文化向西方文化的跨越。
这要求译者在具备翻译功底的同时,还须熟知中医学理论和扎实的古汉语知识。
本文就中医术语的翻译方法及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一、科技英语常用构词法科技英语构词中,普遍运用复合法,缀合法,缩合法,首字母缩略等。
在中医术语翻译时可借鉴之。
1、复合法这类术语在中医术语翻译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其含义大多是各个词含义的叠加。
采用这种译法的优点是容易找到对应词,结构明了,易于理解缺点是译文往往不够简洁,例如活血化瘀。
2、缀合法此类术语的含义为词缀与词干意义的相加,特点是简洁,专业性强,与西医术语的可比性强,便于学术交流。
但在目前中医术语翻译中,这类词的使用比例并不高,如针灸。
3、缩合法其含义通常是构成该词的两个部分的词语意义相加,其特点类似缀合法。
例如针压。
4、首字母缩略这种方法在科技英语(包括医学英语)中使用得非常广泛,但在中医英语中却很少使用。
目前被本人系天天论文网就职11年的资深论文编辑;工作中与各大医学期刊杂志社进行学术交流过程中建立了稳定的编辑朋友圈,系多家医学杂志社的特约编辑,常年为医学期刊杂志供稿,负责天天论文网医学论文·分检·编校·推送·指导等工作!工作企鹅1:1550116010工作企鹅2:766085044普遍接受的只有”中医”一词。
当然,也有学者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如将温病缩略为。
首字母缩略是一种非常便捷的构词方式,可提高单位词汇的信息量。
但是,如何运用这一方法使中医术语趋于简洁,规范,还有待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其他翻译方法
1、词性的转换由于中文和英文的语言结构,表达方式不同,在翻译时要将中医术语的结构进行转换。
较常用的方法是将中文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转换成英文中的名词性词组或非限定动词词组。
例如: 止痛等。
对症状的描述也多采用类似的方法。
由于症状表示的是一种状态,而非具体动作,其中文可采用主谓或动宾等词组来描述,而在英语中则常采用名词(词组)或动名词(词组)的形式。
如盗汗等。
2、结构调整中医术语大多形成于中国古代,故语言形式上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讲究工整对仗。
但在译成英语时,往往需要对这类结构进行调整,采用符合目的语语言习惯的结构,实现意义上的忠实。
如神疲肢倦,心悸怔忡等2.3音译法由于东西方文化和中西医理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有不少中医术语很难在西医(英语)中找到对应的词用意译的方法则译文过于冗长,不符合术语简洁精练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采用音译不失为一种可取的选择,必要时可加以注释,以弥补音译的不足。
例气一,气功一,阴阳一。
气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既可以指人体的生命物质,也可以指人体的生理功能。
用音译法来翻译,则最直接,最简洁地反映出了”气”的真实内涵。
三、翻译中须注意的问题
1、求同存异对于在英语中有完全或部分对应词汇的术语,应尽量采用对应语,以与国际通用术语接轨,符合术语标准化的要求,又便于目的语读者的理解。
如腰,胃痛,头晕耳鸣等。
尽管象”腰”,”胃”等术语在中医中的含义与西医并不完全一致,但如果采用其他
的词汇来翻译,就可能造成概念上的混乱,不利于交流。
2、根据不同的读者群或不同的语境,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译文必须考虑读者的认知语境和阅读反应,也就是要考虑译文的实际交际效果。
一般说来,中医译文的读者可分为两类一是医学研究人员,临床(西)医师或有志于学习中医的人另一类则是不懂西医但对中医有兴趣,愿意了解中医或有意接受中医治疗的普通读者群。
对于前者,适宜采用科技英语构词法中的缩合法,缀合法等构成的专业性强,比较规范的术语,便于中西医之间的贯通和国际问的学术交流而对于后者,则必须尽量用浅显的普通词汇,比如尽量选用根据复合法构成的术语。
3、对中医特有的术语不能望文生义有人把”生气”译为”发怒”,就是因为不懂生气一词在中医术语中指的是生命力,又如中医术语中有“木火刑金”一说,若译为就未能完全反映出原文深层次的含义。
因为在五行中肝属木,肺属金,故木火刑金实指肝火旺犯肺,故译为可以更好地诠释出原文的内涵。
中医英语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医是否能真正走向世界,为全世界所接受。
所以在进行中医术语翻译时必须充分考虑中西文化和语言的差别,根据不同的读者群运用各种不同的翻译方法与技巧,以忠实地反映中医理论的独特内涵,实现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