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起承转合上课用
- 格式:ppt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33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的起承转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诗歌的起承转合”部分展开,涉及教材第四章“诗歌鉴赏”第二节“诗歌的结构与章法”。
具体内容包括:起承转合的定义与作用,起承转合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以及如何通过起承转合把握诗歌的情感与意境。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起承转合的概念,掌握起承转合在诗歌中的作用。
2. 学会分析诗歌中的起承转合结构,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起承转合的把握,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与意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起承转合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重点:起承转合的概念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起承转合。
2. 讲解:介绍起承转合的概念,分析其在诗歌中的作用,并以具体诗歌为例进行讲解。
a. 起:引出主题,奠定情感基调。
b. 承:承接主题,展开具体描绘。
c. 转:转折情感,表达深刻意境。
3. 实践:让学生尝试分析教材中的一首诗歌,运用起承转合的方法进行鉴赏。
4. 例题讲解:针对一道高考真题进行讲解,分析起承转合在题目中的运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首诗歌的起承转合分析。
七、板书设计1. 起承转合的概念及作用2. 诗歌鉴赏方法:起承转合3. 实践案例:一首诗歌的起承转合分析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教材中的一首诗歌,运用起承转合的方法进行鉴赏。
答案:根据起承转合的步骤,详细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意境等。
2. 拓展延伸:收集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运用起承转合的方法进行分析,并在课堂上分享。
九、课后反思1. 学生对起承转合的概念是否理解到位?2. 学生在分析诗歌时,是否能熟练运用起承转合的方法?3.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起承转合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为高考语文复习奠定基础。
《鉴赏知识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教学内容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第四章第一节,详细内容包括:起承转合的概念、作用及其在古典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起承转合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古典诗歌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分析、鉴赏古典诗歌起承转合的能力,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 通过学习起承转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悟古典诗歌的美,激发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起承转合在古典诗歌中的运用及作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分析起承转合在诗歌中的具体表现,并运用到实际鉴赏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首古典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味,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起承转合。
2. 讲解:结合教材,详细讲解起承转合的概念、作用,并通过例诗进行分析。
3. 实践:让学生自主分析一首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教师点评并指导。
4. 课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起承转合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起承转合的概念与作用2. 起承转合在古典诗歌中的运用3. 例诗分析4. 课堂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登鹳雀楼》这首诗的起承转合,并说明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2. 答案示例:《登鹳雀楼》起承转合分析:起句:“白日依山尽”描绘了落日的景象;承句:“黄河入海流”补充了落日的背景;转句:“欲穷千里目”表达了诗人的愿望;合句:“更上一层楼”实现了愿望,展现了壮阔的景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起承转合的概念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实际分析诗歌时仍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古典诗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同时,开展诗歌鉴赏小组活动,分享学习心得,共同进步。
古典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古典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
教学内容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第四章第二节,详细内容为:起承转合的定义、作用、相互关系以及在实际诗歌创作中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起承转合的概念,掌握其在古典诗歌中的作用。
2. 学会分析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结构,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能够运用起承转合结构进行简单的古典诗歌创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起承转合的定义、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难点:如何在实际诗歌创作中灵活运用起承转合结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首古典诗歌,让学生感受其优美的意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起承转合。
2. 讲解:详细讲解起承转合的定义、作用、相互关系,结合实际诗歌进行分析。
a. 起句:点明主题,奠定情感基调。
b. 承句:对起句进行展开,承上启下。
c. 转句:转折情感,引出诗意。
3. 实践:让学生尝试分析一首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结构,并进行小组讨论。
4. 举例讲解: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古典诗歌,详细讲解其起承转合结构。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的起承转合结构,创作一首简单的古典诗歌。
六、板书设计1. 起承转合定义2. 起承转合作用3. 起承转合相互关系4. 起承转合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七、作业设计《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答案:a. 起句:描绘夕阳西下,黄河入海的壮丽景象,奠定豪迈的情感基调。
b. 承句:展开对壮丽景象的描绘,承上启下。
c. 转句:通过“欲穷千里目”,转折情感,引出诗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起承转合结构的掌握程度,以及在实际诗歌创作中的应用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起承转合在其他文学体裁中的应用,如散文、小说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起承转合的定义及其在古典诗歌中的作用。
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古代诗歌的结构之美,内容涉及教材第三章“诗歌的形式美”中的第一、二节,详细内容包括诗歌的基本结构——起、承、转、合的概念解析,及其在诗歌创作中的应用与实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古代诗歌起承转合结构的基本概念及其功能。
2. 学会分析诗歌中的起承转合结构,提高鉴赏能力。
3. 能够运用起承转合结构创作简单的诗歌,锻炼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起承转合结构在诗歌中的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起承转合结构的定义、功能及其在诗歌中的体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让学生感受其结构美,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诗歌的起承转合结构。
2. 新课内容讲解:a. 起的概念及作用b. 承的衔接功能及意义c. 转的变化与对比3.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古诗,详细解析其起承转合结构,让学生在实际分析中加深理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另一首古诗的起承转合结构,并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歌的起承转合结构2. 内容:a. 起:引入主题,奠定基础b. 承:衔接上下,过渡自然c. 转:变化对比,丰富内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阐述其起承转合结构,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古诗,深入体会起承转合结构在诗歌创作中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尝试运用起承转合结构进行诗歌创作,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起承转合结构在诗歌中的灵活运用。
2.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古诗,详细解析其起承转合结构。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古诗的起承转合结构,并进行小组讨论。
4. 作业设计:分析一首古诗的起承转合结构,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的起承转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教材》第三单元“诗歌的起承转合”。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诗歌起承转合的概念,分析古代诗歌的起承转合结构,学会运用起承转合分析诗歌,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涉及的章节为第三章“古代诗歌的鉴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诗歌起承转合的概念及作用。
2. 学会分析古代诗歌的起承转合结构,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代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起承转合结构的分析与应用。
教学重点:诗歌起承转合的概念及其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歌,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结构美。
2. 新课内容:(1)讲解诗歌起承转合的概念。
(2)分析诗歌起承转合的实例,如《登鹳雀楼》。
3. 例题讲解:(1)展示例题,如《静夜思》的起承转合分析。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析另一首诗歌的起承转合。
(2)教师点评,指出学生分析中的不足之处。
六、板书设计1.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的起承转合》2. 内容:(1)起承转合的概念(2)起承转合的分析方法(3)起承转合的应用实例七、作业设计《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 答案及解析:起句:君问归期未有期承句:巴山夜雨涨秋池转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合句:却话巴山夜雨时解析:本诗通过起承转合的结构,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起承转合的概念及分析方法掌握程度,以及作业完成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其他古代诗歌,尝试运用起承转合进行分析,提高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中起承转合的概念及作用。
2. 教学目标中分析古代诗歌起承转合结构的能力培养。
古典诗歌结构——起承转合.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古典诗歌结构——起承转合,这是诗歌创作基本框架。
我们教材为《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第三章“诗歌结构与技巧”。
详细内容将围绕起承转合四个部分展开,分析其内涵和在诗歌中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并掌握古典诗歌起承转合结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提高诗歌创作水平。
3. 通过对古典诗歌结构分析,使学生更好地领悟诗歌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起承转合在古典诗歌中具体应用和作用。
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创作中灵活运用起承转合结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用一句著名古诗,引发学生对古典诗歌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主题——古典诗歌结构。
2. 新课导入:讲解起承转合概念,结合教材中例子进行分析。
(1)起:以一句引人入胜诗句作为开头,为全诗奠定基调。
(2)承:紧接着起诗句,进一步展开诗意。
(3)转:在承基础上,进行转折,使诗意更加丰富。
3. 例题讲解:以一首著名古诗为例,详细分析其起承转合结构。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中诗歌,分析其起承转合结构,并进行小组讨论。
六、板书设计1. 起承转合定义及作用。
2. 例题解析:古诗起承转合结构。
3. 随堂练习:分析诗歌起承转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教材中一首诗歌,阐述其起承转合结构。
答案示例:《静夜思》起: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承: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转: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合: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2. 课后拓展:尝试创作一首具有起承转合结构诗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古典诗歌起承转合结构,使学生对其有更深入理解。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创作实践中对起承转合运用,并进行指导和点评。
同时,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古典诗歌,提高自己文学素养,为创作优秀诗歌奠定基础。
起承转合诗歌例子起承转合诗歌例子:
当春风拂过大地,
万物苏醒,生机勃发。
花开芬芳,蝶舞飞翔,
世界沐浴在阳光的光照下。
但这春日的美景未能久留,
悲伤的消息,如波浪袭来。
疾病肆虐,人们惶恐不安,
世界的安宁瞬间崩塌。
然而,人们团结起来,
勇敢抵抗,不言放弃。
医者仁心,科学战胜病魔,
希望的种子在心中萌发。
日复一日,岁月流转,
疫情逐渐得到控制。
人们重新站起,去追逐梦想,
展望未来,只有无限可能。
这段历史将成为世界的烙印,
命运的起承转合,铭刻于心。
我们要铭记过去的磨难与坚持,用勇气和智慧迎接未来的开拓。
起承转合,如同诗歌的篇章,生活的旅途,才能更加丰满。
让我们共同携手,创造美好,用爱与希望,撰写未来的诗行。
诗歌的起承转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第三章《诗歌的艺术魅力》中的“起承转合”部分。
详细内容包括起承转合的定义、作用以及在诗歌创作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起承转合在诗歌结构中的重要性,并学会运用这一技巧进行诗歌创作。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起承转合的基本概念,了解其在诗歌结构中的作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起承转合进行诗歌创作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起承转合在诗歌创作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起承转合的定义、作用以及在实际创作中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诗歌起承转合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引导学生关注其结构特点,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起承转合。
2. 新课内容讲解:(1)起:讲解起的概念,举例说明起在诗歌中的作用。
(2)承:讲解承的概念,举例说明承在诗歌中的作用。
(3)转:讲解转的概念,举例说明转在诗歌中的作用。
(4)合:讲解合的概念,举例说明合在诗歌中的作用。
3. 实践情景引入:给出一个主题,让学生运用起承转合的结构进行诗歌创作。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经典诗歌的起承转合结构,讲解其创作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起承转合的诗歌创作练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春天的田野”为题,运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创作一首诗歌。
2. 答案示例:起:春风拂过田野,绿意盎然。
承:麦苗青青,一片生机。
转:忽然,蝴蝶翩翩起舞。
合:春天的田野,如诗如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起承转合的基本概念,但部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仍存在结构不清晰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经典诗歌,分析其起承转合结构,提高自己的诗歌创作能力。
同时,可以参加诗歌创作比赛,锻炼自己的写作水平。
《鉴赏知识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古典诗歌的结构之美——起承转合。
教学内容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第四章“诗歌的结构与意境”,具体内容包括起句的设景、承句的续情、转句的变意和合句的收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古典诗歌起承转合的基本结构,并能够分析其作用。
2. 掌握通过起承转合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起承转合在诗歌中的灵活运用及其对诗歌意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掌握起承转合的基本结构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笔记本、随堂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首古典诗歌《静夜思》,引导学生从结构上分析其起承转合,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讲解:a. 讲解起句的设景,通过例句分析,让学生了解起句在诗歌中的作用。
b. 讲解承句的续情,结合实践情景,让学生感受承句对诗歌情感的延续。
c. 讲解转句的变意,以实际例句为例,让学生理解转句对诗歌意境的转折。
d. 讲解合句的收束,通过对比不同合句的收束方式,让学生掌握合句的技巧。
3.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一首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并进行小组讨论。
4. 例题讲解:针对随堂练习中的典型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鉴赏知识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2. 板书内容:a. 起句:设景b. 承句:续情c. 转句:变意d. 合句:收束七、作业设计诗歌:《登鹳雀楼》答案:起句设景,描绘壮阔的河山;承句续情,表达诗人的抱负;转句变意,感叹人生的短暂;合句收束,抒发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2. 课后拓展:收集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歌,分析其起承转合,并分享给同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古典诗歌起承转合的鉴赏方法。
古典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中的第四章——古典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
详细内容将包括起句的意境营造、承句的情境拓展、转句的意象转折以及合句的意蕴收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诗歌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及其作用。
2. 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结构,深入理解诗歌意境和情感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起承转合在诗歌中的灵活运用及意象的转折。
教学重点: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课外诗歌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首古典诗歌,让学生朗读并体会其结构美。
2. 新课导入:讲解起承转合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3. 起句教学:a. 举例分析起句的意境营造。
b. 学生随堂练习:创作一首以起句为主的诗歌。
4. 承句教学:a. 举例分析承句的情境拓展。
b. 学生随堂练习:为之前创作的诗歌添加承句。
5. 转句教学:a. 举例分析转句的意象转折。
b. 学生随堂练习:为诗歌添加转句。
6. 合句教学:a. 举例分析合句的意蕴收束。
b. 学生随堂练习:为诗歌添加合句。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典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2. 板书内容:a. 起句:意境营造b. 承句:情境拓展c. 转句:意象转折d. 合句:意蕴收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结构,并对其进行鉴赏。
2. 答案要求: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起承转合在诗歌中的作用及美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典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推荐阅读:《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能力培养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的内容布局5. 作业设计的题目和答案要求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目标中的能力培养教学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