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3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洛南县永丰镇马洼小学吴伟国一、教材内容:《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
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人间大爱,赞颂的是他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二、设计思想:本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通过“以读代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并抓住课文的情感线索,从而加深对课文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感受到谭千秋老师舍己为人,舍生取义的高尚品质。
本篇课文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通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第二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抓住课文情感主线,把握人物形象。
由于学生对“5·12”地震了解不是很多,为了让学生获得对四川汶川地震的直观感受,在第二课时中,安排学生观看关于汶川地震的图片、视频,目的是让学生进入地震的情境中,切身体会到灾难的无情,人性的美丽。
三、进行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5·12”地震的有关资料,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品读重点语句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训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
德育目标:在学生充分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受到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学习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四、教学重点:1 / 5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五、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六、教法选择:1、自主探究法课前收集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课设计1.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经过品读语言文字,可以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觉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乞降解说。
3.理解文中要点句子的意思。
4.可以领会环境及其场景描绘的作用,学习文中的描绘方法。
【教课要点】经过品读语言文字,可以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觉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乞降解说。
【教课难点】可以领会环境及其场景描绘的作用,学习文中的描绘方法。
教课流程:一、复习导入,学致使用1 .复习生字词。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持续来学习第 6 课——板书课题)2.回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尽量运用屏幕上的词语归纳课文内容。
3.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当年那场千载难逢的大地震中,去读懂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背后的深刻含义。
二、细读句子,分层品悟(一)感觉地震:地动山摇,大难到临1.观看地震图片,直观感觉地震的可怕。
2.小组合作,迅速阅读课文,划出文中描绘地震的句子。
3.沟通,出示:①突然,课桌摇摆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摆起来!地震!②楼房摇摆得愈来愈厉害了,并陪伴着难听的吱吱声,外面阵阵灰尘凌空而起。
③地动山摇。
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3.指引学生抓住要点词语,感觉地震的恐惧。
4.逐句指读,指导读好。
5.认识环境描绘与场景描绘的作用。
(二)感知言行:恪尽责责,大爱无疆1.小组合作,默读课文 2-7 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想一想从中你读出了一个如何的谭老师,在句子旁边作上标注。
2.沟通:①他意识到状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高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②谭老师立刻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3.领会语言、动作描绘对表现人物件行的作用。
4.联合地震前谭老师所教授的知识,感悟谭老师言行相符。
(三)感悟评论:英豪不死,精神千秋1.小组合作,品读营救人员,获救学生,学校同事的话,感悟谭老师的崇敬质量。
2.指引沟通。
小学语文最后的姿势泰兴市分界小学李冬美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6课《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设计意图:《最后的姿势》是一首生命的赞歌。
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5.12汶川大地震中,四川省特级教师、德阳市东汽中学谭千秋老师,在教学楼坍塌的瞬间,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而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生命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文章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的赞颂与崇敬之情。
第一时间感应到地震发生的谭千秋老师,没有选择只身逃生。
他只喊了一句话,就使全班学生的生命转危为安。
他只做了一个动作,就让四个学生安然无恙。
他的一言喊尽了对学生的真爱。
他的一行铸就了他伟大的师魂。
教学《最后的姿势》,就是要通过解读谭老师的一言一行,让学生感受到他舍己为人、舍生取义的高尚师德。
弘扬正气,接过爱的接力棒,传递爱的精神。
另外,使学生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设计思路:读一言一行,感悟高尚师德;听沉痛回忆,学习英雄精神;创设情境,感受中华魂。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的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
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来感悟人物的可贵品质,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主旨。
3.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4.体会谭老师在生死攸关时刻,用自己的臂膀护住四名学生的高尚师德和舍己为人的精神。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情景导入课前播放图片并讲述: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将四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化为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
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最后的姿势。
二、精读课文(一)回顾课文,寻读“最后的姿势”。
1.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浏览课文,快速找出来。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文章中还有两处也写到了这个姿势,快速找出来读一读。
(1)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2)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3.指导学生朗读。
(二)精读第二部分,初步感受“爱与责任”。
1.读课文第4—7段,找出文中描写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谭老师?(1)语言描写: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2)动作描写: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了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抓住动作来体会)谭老师的这一连串的动作是在一瞬间完成的,你从哪个词语感受到?生:立即。
自己再读读这句话。
这样一位已经51岁的老师为什么能在此时表现得如此身手敏捷呢?生:爱与责任。
2.指导学生朗读。
3.小结:课文通过生死关头谭老师的一句简短的话、一连串动作,刻画了一位舍生忘死的老师形象。
6.《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执教:周娟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学情分析:《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
08年的汶川大地震时,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毕竟地震发生时孩子们只有2、3岁,而且学生对于其中英雄人物却只有一个浅显的认识。
而今再回忆起来,或许只剩下了个模糊的影子。
如果仅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就难以让学生仅仅依靠文本实现情景的再现,从而完全投入进去,进而影响理解的深度。
要使学生很快的进入一定的情境中,那么教师首先得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
因此,课堂上教师以多媒体再现汶川地震时人们齐心协力,抗震救灾的场景,再以问题导入:同学们,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发生了什么?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渲染课堂氛围,使他们快速走进文本中。
教学重难点: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1.学生收集汶川“512”大地震的概况,了解当时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回忆场景:同学们,投影出示: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这天发生了什么?2.导入新课,齐读课题。
二、品读姿势,感悟形象过渡: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姿势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几处地方写到了谭老师的这个姿势?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一)第一处: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第一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请同学们细细品读,思考这句话抓住了谭老师的什么进行细节描写的?1.抓住动作。
《最后的姿势》的第二课时教案三篇(合集5篇)第一篇:《最后的姿势》的第二课时教案三篇篇一: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简解】《最后的姿势》是根据汶川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
课文讲述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一位老师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文章不仅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材料,还为塑造学生的人格提供了感人的文本素材。
【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最后的姿势”中包涵的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是师生双方围绕着教材文本所进行的对话交流,是彼此精神世界的交往、互动、合作。
本课教学,力求引领学生反复品味语言,透过文本语言,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传情的诵读,来体验文本情感。
教学中,力求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充分与文中人物进行情感撞击心灵对话,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发展学生的智慧。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出人物。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最后的姿势》。
在生与死的刹那间,谭老师作出了自己的抉择。
请观看《千秋心千秋爱——记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干部谭千秋》片段2、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在课文中几次出现?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谭老师遇难时护住学生的经过?(2~7自然段)3、过渡:如果我们再回到5.12这天,再去亲历那个现场,去聆听谭老师的语言,去看看谭老师的行动,我们的感受将会更深。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走近人物。
课堂上的视频引入大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增强了教材的可视性,调动了学生浓浓的学习情趣。
】二、细细品读,感知形象1、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六上语文《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紧扣环境,创设情境1 出示废墟罔片,描述:2019 年5 月12 日,8 级强震猝然袭击四川汶川,大地颤抖,山河移位!2 引读第2 自然段:天空阴沉沉的。
3 六个字单独成为一段,你读出了什么?4 阴沉沉的天让我们心巾涌起不祥的感觉,环境描写巧妙地为下文作了铺垫。
【设计意图】回忆2019 年的5 月12 日,阴沉的天空,在我们心中留下的是灾难的阴霾。
“一切景语皆情语”,留意“阴沉沉”这个词,感受情境渲染的效果,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5 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灾难的发生,读读第2~7 自然段,哪些句子显出了灾难的可怕。
6 出示句子,抓住重点词感悟。
①从“忽然”“摇晃”和三个“ ! ”,体会灾难突如其来,情况危急。
②从“刺耳的吱吱声” “尘埃腾空而起”中,你仿佛看到什么?想到了哪些?③抓住“砸”字,想象地震造成的毁灭性破坏,弱小的生命不堪一击。
7 紧扣重点词,指导朗读,感受地震的可怕。
二、品读言行,感悟“大爱”1 恐惧让我们惊惶失措。
谭老师又是怎样做的呢?读第2~7 自然段,圈画句子,联系当时的环境,细细地读谭老师的言行,批注阅读感受。
【设计意图】把谭老师的言行放在“地震”这个特定的场景中进行默读感受,让学生学会联系环境读懂人物的一言一行,读出人物的品质。
批注阅读感受,留给学生更多的时空去读、思、悟、写,使问题真正成为学生潜心会文、语言表达、思维发展的助推器。
2 出示句子: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 灾难来临,逃生是人的本能,但谭老师却只想到了他的学生。
从这个省略号里,读懂了什么?急促的命令,敲击着同学的心,传递着勇气和力量,齐读句子。
(2) 关注重点词:“立即”:即使在教学楼坍塌的瞬间,谭老师还是那样沉着、当机立断。
“拉”:动作是这样的迅速,谭老师是在和死神抢时间。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北依涧小学六年级赵晶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回顾课文,直入文本中心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用一个词语说说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留给你的感受吗?(无私、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爱与责任、高尚……)2、学习第十二小节过渡:面对死亡,谭千秋老师来不及做出更多的选择,当学生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最后的姿势》。
默读第十二小节,思考文中用了哪些词语评价谭老师。
(适时板书:普通、爱与责任)过渡: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用自己的生命书写着“人生的价值”,诠释着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本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他的生命、解读他的师魂。
二、学习第一段,初步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1、现在请大家将视线转移到课文第一段,自由朗读,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爱家人、爱工作)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2、导读:读出对家人的关爱,对工作的负责。
三、学习第二段,深入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过渡:谭老师和千千万万的老师一样,爱家人也爱工作,从教26年来,他对工作始终热忱负责,直至2008年5月12日——他人生的最后一堂课。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7小节,画出地震来临瞬间谭老师的语言、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公开课教案《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本文是关于公开课教案《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目标】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共同去走近那位谭千秋老师,共同去感受那定格谭老师生命的——最后的姿势。
(齐读课题)二、紧扣“最后的姿势”感受人物品质。
1、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请同学们读课文找出描写谭老师最后的姿势的语句,并划下来。
(生交流、课件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深入理解,感受品质a: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过渡:今天我们就循着课题,围绕这最后的姿势来走近我们的谭千秋老师。
(1)指名读。
(2)划一划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里有几个动作。
拉、撑、护(板书)再读(着重注意动词)(3)演示理解“撑”“拉”和“护”我们比较容易理解,我们来看看这个“撑”,什么样的姿势叫做“撑”?(请学生上台演示、学生点评)在演中评,在评中感受谭千秋老师的品质,在感受后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训练。
(4)比较阅读,感受品质(课件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护住了四个学生。
为什么不能省略“用自己的身体”?(比较体会,感情阅读)教师小结:这简简单单的一拉一撑一护,这简简单单的三个动作(板书:动作),撑起的是(一片生命的天空),护住的是(四个学生的生命),付出的却是(自己宝贵的生命)。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抓住课文重点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主旨。
2、通过人物的行为来理解人物的可贵品质,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可贵情感,体悟人间大爱,无私奉献自己的爱。
3、了解汶川地震的情况,深切哀悼地震中逝去的人们,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激动心情,从而激发爱国、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抓住课文重点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主旨。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是“怎样的姿势”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准备】课件或图片【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1、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片,请大家看看。
(出示课件)。
2、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些什么?3、教师小结,揭示课题: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
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板书课题)二、回顾课文,整体感知回顾上节课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课文记述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三、精读课文,品味感动精读课文地震前、地震时,说说课文中谭老师的哪些语言、动作等行为最让你感动?(学生在读中理解,抓住谭老师上课、语言、动作等)四、再读课文,追忆谭老师救援人员—————获救的学生————一位老师—————学生的眼中————(你的心目中————)过渡:是的,从教26年来,谭千秋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然而—————(接读课文最后两段)五、拓展延伸1、此时此刻,你最想对谭老师说什么?(谭老师我想对您说……)你还想对灾区小朋友说些什么?(灾区小朋友,我想对你说……)2、你还知道抗震救灾时的哪些英雄人物,简单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