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生物学实验专题复习(公开课)
- 格式:pptx
- 大小:2.07 MB
- 文档页数:13
第三课时细胞呼吸一、 细胞的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 的过程 二、 有氧呼吸注意:(1)反应式中前后的水不可消去(2) 不能用等号,要用箭头 (3) 反应式后面的能量不能写成ATP <4)条件是酶不可省去酶 反应式: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三、无氧呼吸反应式:在人或哺乳动物的细胞中以及马铃罰块茎中:C6H12O6C B H6O3(乳酸)+少量能量酶、在酵母菌或植物的根中:石场6 C2H6O+CO2+少量能量四、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1.水分:自由水含量越低,细胞呼吸越慢2.02浓度:3.温度典型例題1.(山东卷)某兴趣小组在室温下进行了酵母菌无氧呼吸的探究实验(如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滴管中冒出的气泡是反应产生CO,的结果B.试管中加水的主要目的是制造无氧环境C.若试管中的水换成冷水,气泡释放速率下降D.被分解的葡萄糖中的能量一部分转移至ATP,其余的存留在酒精中解析: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物为酒精和C02,研究其过程的实验中,首先要控制无氧的条件,其次其他无关变量要适宜,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冒岀的气泡表明进行了细胞呼吸:放出的气体是C02,加水目的是制造无氧的环境,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C选项中把适宜的温度换成冷水,影响酶的活性使其活性降低,所以是正确的;D选项中葡萄糖氧化分解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可转移的能量:形成ATP,未释放出来的能量储存在酒精中,所以D选项错误。
答案:D 2.按下表设计进行实验,分组后,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8〜10 小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材取样处理分组培养液供氧情料况50 mL破碎细胞甲25 mL75 mL无氧适宜浓(细胞不完乙25 mL75 mL遇氧度整)酵母菌50 mL未处理丙25 mL75 mL无氧液T25 mL75 mL通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组不产生CO:而乙组产生B.甲组的酒精产最与丙组相同C.丁组能量转换率与丙组相同D.丁组的氧气消耗量大于乙组解析: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能将葡萄糖分解成CO:和水,无氧的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成COr和酒精。
显微观察类实验实验一: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1.实验原理利用高倍镜可以看到某些在低倍镜下无法看到的细胞结构,例如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从而能够比较不同细胞结构,区别不同的细胞种类2.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可换)松针、动物血液、动物神经细胞永久装片3.方法步骤(1)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2)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镜;(3)转动反光镜使视野明亮;(4)用细准焦螺旋调焦并观察。
4.考点提示(1)显微镜的结构①光学结构:目镜、物镜、反光镜。
②调节视野亮度的结构:反光镜、光圈。
③调节视野清晰度的结构: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
(2)使用原则①用眼原则: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
这样,一可减轻左眼疲劳,二可方便绘图。
②物镜选用原则:先低倍后高倍。
可以用低倍物镜观察清楚的就无需使用高倍物镜,如质壁分离实验。
③准焦螺旋使用原则:先粗准焦螺旋后细准焦螺旋,高倍镜下只能用细准焦螺旋。
此外,光线强时用平面反光镜和较小光圈,光线弱时用凹面反光镜和较大光圈。
(3)目镜与物镜①目镜无螺纹;越长放大倍数越小,反之放大倍数越大②物镜有螺纹;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物象清晰时距装片距离越近(4)高倍镜与低倍镜(5)物像①显微镜所成像为倒像,即上下、左右均颠倒,即将物像颠倒180度,如观察“p”所成物像为“d”,但注意,顺时针方向流动的观察结果还是顺时针。
②将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时,玻片移动方向与物像偏离视野中央的方位相同,即在“左方”的向左方移,在“右下方”的向右下方移,此时需要注意的是题干描述为“偏向”,还是“要向”。
(6)污物位置分析①污物可能存在的位置:物镜、目镜或装片。
②判断方法:按照难易程度,从易到难进行排除,先移动装片,如果污物移动,说明污物在装片上;如果污物不移动,再转动目镜,如果污物也转动,说明污物在目镜上。
如果污物不转动,再转动转换器换用其他物镜,如果污物消失,说明污物在物镜上;此外,反光镜上的污点是看不到的。
专题16 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1、最新考纲(1)伴性遗传(Ⅱ)(2)人类遗传病的类型(Ⅰ)(3)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Ⅰ)(4)人类基因组计划及意义(Ⅰ)(5)实验: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2、最近考情2018·全国卷Ⅱ(32)、2017·全国卷Ⅰ(32)、2017·全国卷Ⅱ(32)、2017·全国卷Ⅲ(6、32)、2016·全国卷Ⅰ(6、32)、2016·全国卷Ⅱ(6)生命观念从伴性遗传特点分析建立进化与适应的观点科学思维伴性遗传规律及人类遗传病比较科学探究人类遗传病的调查、基因定位的遗传实验社会责任了解人类遗传病、关注人体健康考点一伴性遗传的特点及应用【科学思维】【基础知识梳理】1.性染色体的类型及传递特点讲考纲考情讲核心素养构思维导图核心突破例题精讲(1)类型:ZW型性别决定类型中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
XY型性别决定类型中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Y。
(2)传递特点(以XY为例)①X1Y中X1只能由父亲传给女儿,Y则由父亲传给儿子。
②X2X3中X2、X3任何一条都可来自母亲,也可来自父亲,向下一代传递时,任何一条既可传给女儿,也可传给儿子。
③一对夫妇(X1Y和X2X3)生两个女儿,则女儿中来自父亲的都为X1,应是相同的,但来自母亲的既可能为X2,也可能为X3,不一定相同。
2.伴性遗传的概念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3.伴性遗传的特点(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实例——红绿色盲①男性的色盲基因一定传给女儿,也一定来自母亲,表现为交叉遗传特点。
②若女性为患者,则其父亲和儿子一定是患者;若男性正常,则其母亲和女儿也一定正常。
③如果一个女性携带者的父亲和儿子均患病,说明这种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是隔代遗传。
④这种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是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专题03 蛋白质和核酸1、最新考纲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Ⅱ)2、最近考情2019·全国卷Ⅱ(2)、2019·全国卷Ⅱ(1)、2018·全国卷Ⅱ(1)、2017·全国卷Ⅱ(2)、2017·全国卷Ⅱ(3)1、生命观念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多样性决定功能多样性2、科学思维归纳演绎蛋白质的合成及有关计算,比较DNA与RNA的异同3、社会责任了解蛋白质在人体健康及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讲考纲考情讲核心素养构思维导图考点一氨基酸种类与结构【生命观念】例题:(2020·山东潍坊统考)下面是三种化合物的结构简式,下列有关这三种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三种化合物可以用一个结构通式表示B.三种化合物的共同点之一是都含有一个氨基、一个羧基C.三种化合物都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D.三种化合物两两结合形成的物质的游离氨基数相同【答案】B【解析】三种物质都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都可用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表示,A正确;图中三种氨基酸共同点应为“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一个羧基”,B错误;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产生紫色反应,是由于蛋白质中有肽键,氨基酸中无肽键,故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C正确;三种化合物两两结合形成的物质中游离的氨基数分别是1、1、1,D正确。
【知识总结】判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核心突破例题精讲变式训练:(2019·山西四校联考)下列关于人体氨基酸的叙述,正确的是()A.氨基酸是胰岛素等各种激素分子的基本单位B.不同氨基酸的R基一定不同C.酪氨酸缺乏是人患白化病的根本原因D.非必需氨基酸的合成与基因的功能无关【答案】B【解析】部分激素不是蛋白质(如性激素),它们的基本组成单位不是氨基酸,A错误;不同氨基酸的R基一定不同,B正确;人患白化病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C错误;非必需氨基酸的合成与基因的功能有关,D错误。
考点二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生命观念】例题:(2018·全国卷Ⅱ,1)下列关于人体中蛋白质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结合相应的病毒抗原B.肌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参与肌肉收缩的过程C.蛋白质结合Mg2+形成的血红蛋白参与O2运输D.细胞核中某些蛋白质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成分【答案】C【解析】浆细胞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可与相应抗原结合而发挥免疫功能,A正确;肌细胞中的肌球蛋白、肌动蛋白等参与肌肉收缩,B正确;参与氧气运输的血红蛋白中有Fe2+,而没有Mg2+,C错误;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所以细胞核中某些蛋白质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成分,D正确。
专题11 细胞的增殖1、最新考纲1.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Ⅱ)2.细胞的有丝分裂(Ⅱ)3.细胞的无丝分裂(Ⅰ)4.实验:(1)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2)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2、最近考情2018·全国卷Ⅰ(4)、2018·全国卷Ⅲ(4)、2017·全国卷Ⅲ(29)生命观念理解细胞周期概念和有丝分裂过程,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科学思维比较有丝分裂过程中物质或结构的变化规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观察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讲考纲考情讲核心素养构思维导图核心突破例题精讲考点一细胞的生长和细胞周期【科学思维】【基础知识梳理】1.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1)受相对表面积的制约: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
(2)受核质比的制约:细胞核中的DNA是有限的,其能够控制的细胞质的范围有限。
2.细胞增殖(1)概念: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连续的过程。
(2)方式:真核细胞: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原核细胞:二分裂。
(3)意义:是重要的细胞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3.细胞周期(1)范围: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
(2)概念: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
(3)细胞周期的表示方法方法名称表示方法用字母表示扇形图A→B→C→A为一个细胞周期直线图a+b或c+d为一个细胞周期坐标图a+b+c+d+e为一个细胞周期柱形图B组细胞处于分裂间期,C组细胞多数处于分裂期,A 组细胞为细胞分裂结束形成的子细胞和未进行DNA复制的细胞(4)细胞周期的特点:不同种类细胞的细胞周期不一定相同,分裂间期与分裂期所占比例也不一定相同。
第1课细胞中的元素、化合物和细胞中的无机物1.科学家在加利福尼亚东部的莫诺湖里发现了一种被称作GFAJ-1的独特细菌,这种细菌能利用剧毒化合物砒霜中的砷来替代磷元素构筑生命分子,进行一些关键的生化反应(在元素周期表中砷与磷同族),根据上述材料进行预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GFAJ-1细菌体内含量较多的六种元素可能是碳、氢、氧、氮、砷、硫B.砷对多数生物有毒可能是因为砷能够替代磷参与生化反应,制造混乱C.砷元素存在于GFAJ-1细菌的细胞膜以及脱氧核糖、ATP、DNA和RNA等物质中D.该发现使人类对生命起源的认识发生了重大改变,拓宽了思路答案:C解析:细胞内含量较多的元素有碳、氢、氧、氮、磷、硫,同时根据题干可知,GFAJ -1细菌可以利用砷元素代替磷元素,说明该细菌体内含量较多的元素是碳、氢、氧、氮、砷、硫,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由题意可知,在元素周期表中砷与磷同族,说明两者化学性质相似,因此对多数生物来说,砷之所以有毒,可能是因为砷能够替代磷参与生化反应,制造混乱,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砷元素存在于GFAJ-1细菌的细胞膜以及ATP、DNA 和RNA等物质中,而脱氧核糖只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发现使人类对生命起源的认识发生了重大改变,拓宽了在地球极端环境乃至外星球寻找生命的思路,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2019改编,6分)下列关于组成生物的元素和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不可缺少,如叶绿素的组成离不开Mg元素B.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在元素种类上具有统一性C.细胞中的无机盐多以离子形式存在D.细胞中的各种有机物间均可找到共同的化学元素答案:A解析:Mg是大量元素,不是微量元素,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在元素种类上具有统一性,在含量上具有差异性,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细胞中的无机盐多以离子形式存在,少数以化合物形式存在,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021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讲解专题3-1 酶和ATP【考情分析】1.酶在代谢中的作用(Ⅱ)2.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Ⅱ)3.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核心素养分析】1.生命观念: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2.科学思维:根据实验总结酶的化学本质与特性3.科学探究:探究温度、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4.社会责任: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重点知识梳理】一、酶的本质和作用1.酶的本质及作用化学本质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合成原料氨基酸核糖核苷酸合成场所核糖体主要是细胞核来源一般来说,活细胞都能产生酶生理功能具有催化作用作用原理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2.变量分析:3.实验成功的3个关键点(1)实验时必须用新鲜的(刚从活的动物体中取出的)肝脏作实验材料(肝脏如果不新鲜,肝细胞内的过氧化氢酶等有机物就会在腐生细菌的作用下分解,使组织中酶分子的数量减少且活性降低)。
(2)实验中使用肝脏的研磨液,可以加大肝细胞内过氧化氢酶与试管中过氧化氢的接触面积,从而加速过氧化氢的分解。
(3)滴加氯化铁溶液和肝脏研磨液时不能共用一支滴管,(因为酶的催化效率具有高效性,少量酶带入FeCl3溶液中就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甚至使人产生错觉,作出错误的判断)。
4.酶本质的探索5.酶的特性(1)高效性:催化效率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某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3)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
高温、过酸、过碱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而失活;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很低,但空间结构稳定。
二、酶作用相关图像及曲线解读1.酶高效性曲线解读(1)如图表示未加催化剂时,生成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在图中绘出加酶和加无机催化剂的条件时的变化曲线。
(2)由曲线可知:酶比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更高;酶只能缩短达到化学平衡所需的时间,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因此,酶不能(“能”或“不能”)改变最终生成物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