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推荐)高中阶段要掌握的自然地理过程

(推荐)高中阶段要掌握的自然地理过程

(推荐)高中阶段要掌握的自然地理过程
(推荐)高中阶段要掌握的自然地理过程

高中要理解的自然地理过程,用图形表达

一、大气的运动

1、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图(注明冷热、高低压、气流方向)

2、常见的热力环流图(海陆风,湖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

3、在热力环流图上标出近地面和高空的等压面

4、分别模拟南北半球,高空和近地面上的等压线图,选择一个点,标出他的风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地转偏向力方向和近地面摩擦力方向。并指出三个力分别对风的影响。

5、画出单圈环流图,标出假设条件

6、画出三圈环流图,能解释每支气流的成因

7、画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解释气压带的成因和风带的风向。

8、结合以上俩个模式图,能找出气压带和风带在三圈环流图上具体对应的哪支气流。

9、利用赤道低气压带或副热带高气压带解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10、用表格整理北半球亚欧大陆、太平洋、北美洲、大西洋在冬夏俩季分别形成的高低气压场中心。

11、读图(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仔细研究南北半球冬夏俩季气压场和风力场的分布(位置和时间),认真探讨这个实际分布图和理想化的气压带风带模式存在什么关联,并尝试推测,冬夏俩季之间,该气压场会发生什么循环变化。

12、用图说明东亚和南亚季风的成因。

13、能用气压带和风带解释气候的成因,能画出理想大陆上气候的分布模式图

14、对比大陆性气团和海洋性气团,对比冷气团和暖气团的物理性质。

15、用剖面图表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对比他们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找出异同点。

16、用图分别表示南北半球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的水平剖面图、和垂

直剖面图,能解释每一支气流的方向,和气流的性质。

17、用图解释分析温带气旋(锋面气旋)上锋面、雨区、风向的分布,南北半球都分析。

18、用垂直剖面图表示热带气旋(台风)剖面结构,并分析它的原因和移动路径

19、对比分析台风寒潮的成因,危害和预防措施,找到规律

20、用图表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具体表现,用图表示沃克环流。

二、水的运动

21、用图表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注明各环节名称。

22、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干预方式及带来的影响。

23、用图表示湖泊、水库、沼泽等湿地和河流的相互补给方式。

24、用图表示河流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25、用图分析沼泽的成因。

26、用图理解潮汐现象,解释大潮和小潮。

27、用洋流理想模式图和全球风带理想模式图对比,分析洋流的成因。

28、画出太平洋、大西洋、南印度洋洋流分布图。

29、用南亚季风解释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分布图。

30、熟悉南极洲附近,北冰洋附近的陆地轮廓和洋流走向。

31、用垂直剖面图表示直布罗陀海峡两边表层和底层海水的流向,并分析原因。

三、地壳的运动

32、用图表示海底扩张学说

33、读全球板块构造图,理解板块构造学说

34、用图解释岩浆活动,表示火山,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

35、用图表示外力作用的主要环节之间的关系

36、用图表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37、记住典型的冰川、海浪、流水、风力等侵蚀和堆积地貌图

38、用示意图认识褶皱、断块山、和火山

39、用示意图认识背斜,向斜、断层等地质构造

40、用示意图认识河流上、中、下游的侵蚀和堆积地貌的发育过程。

四、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41、用示意图表示自然界的生物循环

42、用实例解释自然界五大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43、用图解释修建水库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44、用图解释破坏森林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45、用相关图解释从赤道到俩极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46、用相关图解释从沿海到内陆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47、用相关图解释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48、用山体垂直带谱分布图,判断阴坡和阳坡。

五、地球与地图

49、在地球南北极俯视图上,判断方向,经纬线特征,经纬度变化规律,和看到的陆地轮廓

50、在地球侧视图上,判断方向,经纬线特征,经纬度变化规律,和看到的陆地轮廓

51、在其他非常规地图上,判断上述数据。

52、利用等压线图、等温线、等高线图,说明等值线图上的一般特点。

53、用示意图表示各时区的名称、范围和一般运算规律

54、用示意图表示新旧俩日期在地球上分布的经度范围。

55、用示意图解释不同经线上地方时不一样的道理。

56、用示意图解释地转偏向力在南北半球上的方向。

57、利用示意图,观察太阳直射某点时(某时刻),全球各地太阳高度分布,晨昏线位置。

58、利用示意图,观察太阳直射某条纬线(某天)时,全球中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分布。

59、利用示意图,观察太阳直射点向南北移动时,全球昼夜长短和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60、利用示意图,观察太阳分别直射南北半球时,全球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日出日落方位、气压带和风带、全球地表等温线的分布规律等。

1、东亚

4个半岛:

5大海洋:

地形特征:

气候特征:

日本四大岛屿:

日本东西俩部降水差异:

日本经济分布特点及原因

2、西亚与北非

西亚三大高原,地形特征

主要河流

“五海”指的是:

主要国家:

主要海峡、半岛、地峡主要气候和农业特点主要的资源和工业特点

3、中亚

4、

学习地理承诺书

从今以后

一、地理课上,我一定尊重老师,认真听讲。

二、我一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每一次作业。

三、每次发下作业后,我都认真订正。如遇到不会的,一定及时请教。

四、老师会每周一次,以德育分的方式鼓励我认真对待作业的态度。

五、我一定按照要求背诵老师布置的知识点,老师会以德育分的方式,奖励我认真背书的态度。

六、如果我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或背书任务,我愿意接受“罚抄知识点”形式接受处罚;如果我还没有按时完成罚抄任务,我愿意扣除相应的德育分。

七、我一定会认真对待每一次考试,老师会为我的每一次进步,给予相应的德育分和物质奖励。对于每一次考试的失分点,我一定及时虚心请教老师,端正态度请老师分析辅导。如果我做不到,接受老师给出的相应处罚。

八、我接受老师另外组织的其他形式的激励措施,并尽力配合老师,努力提高自己的地理成绩。

九、我在本承诺书签字后,即表示本人接受老师的组织安排,按照以上八条规则行事。根

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o26'N 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 向南北降低 23o26'N 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o26'S 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原理归纳

自然地理原理规律归纳 1.经度的递变 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 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 所有纬线都是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 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南北半球的划分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6.东西半球的划分 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7.高中低纬的划分 南北纬30°之间为低纬度,30°-60°之间为中纬度,60°-90°之间为高纬度。8.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 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9.地图上方向的确定 ①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③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0.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 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 11.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 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由脊。 12.不同日期的分界线 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昨天”。13.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 总星系 河外星系 14.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①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②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宜,存在液态水;③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足够引力吸引大量气体,形成大气层。 15.月相的变化 ①新月(农历初一、彻夜不见);②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半夜西方天空);③满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见);④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半夜东方天空)。16.地球的自转 ①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②周期(1恒星日,即23时56分4秒);③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其它各点均为15°/时;线速度:1670COSФ km/h);④地理意义(a.昼夜更替,周期为1太阳日,即24小时。b.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越向东,地方时越早,c.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推荐)高中阶段要掌握的自然地理过程

高中要理解的自然地理过程,用图形表达 一、大气的运动 1、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图(注明冷热、高低压、气流方向) 2、常见的热力环流图(海陆风,湖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 3、在热力环流图上标出近地面和高空的等压面 4、分别模拟南北半球,高空和近地面上的等压线图,选择一个点,标出他的风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地转偏向力方向和近地面摩擦力方向。并指出三个力分别对风的影响。 5、画出单圈环流图,标出假设条件 6、画出三圈环流图,能解释每支气流的成因 7、画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解释气压带的成因和风带的风向。 8、结合以上俩个模式图,能找出气压带和风带在三圈环流图上具体对应的哪支气流。 9、利用赤道低气压带或副热带高气压带解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10、用表格整理北半球亚欧大陆、太平洋、北美洲、大西洋在冬夏俩季分别形成的高低气压场中心。 11、读图(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仔细研究南北半球冬夏俩季气压场和风力场的分布(位置和时间),认真探讨这个实际分布图和理想化的气压带风带模式存在什么关联,并尝试推测,冬夏俩季之间,该气压场会发生什么循环变化。 12、用图说明东亚和南亚季风的成因。 13、能用气压带和风带解释气候的成因,能画出理想大陆上气候的分布模式图 14、对比大陆性气团和海洋性气团,对比冷气团和暖气团的物理性质。 15、用剖面图表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对比他们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找出异同点。 16、用图分别表示南北半球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的水平剖面图、和垂

直剖面图,能解释每一支气流的方向,和气流的性质。

17、用图解释分析温带气旋(锋面气旋)上锋面、雨区、风向的分布,南北半球都分析。 18、用垂直剖面图表示热带气旋(台风)剖面结构,并分析它的原因和移动路径 19、对比分析台风寒潮的成因,危害和预防措施,找到规律 20、用图表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具体表现,用图表示沃克环流。 二、水的运动 21、用图表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注明各环节名称。 22、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干预方式及带来的影响。 23、用图表示湖泊、水库、沼泽等湿地和河流的相互补给方式。 24、用图表示河流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25、用图分析沼泽的成因。 26、用图理解潮汐现象,解释大潮和小潮。 27、用洋流理想模式图和全球风带理想模式图对比,分析洋流的成因。 28、画出太平洋、大西洋、南印度洋洋流分布图。 29、用南亚季风解释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分布图。 30、熟悉南极洲附近,北冰洋附近的陆地轮廓和洋流走向。 31、用垂直剖面图表示直布罗陀海峡两边表层和底层海水的流向,并分析原因。 三、地壳的运动 32、用图表示海底扩张学说 33、读全球板块构造图,理解板块构造学说 34、用图解释岩浆活动,表示火山,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分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三、情感目标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素材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描述一下你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2)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3)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学生回答】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高中自然地理中的部分难点梳理

高中自然地理中的部分难点梳理 1.太阳日与恒星日 在学习“太阳日与恒星日”时, 学生最大的思维障碍在于对“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绕太阳公转”的理解。自转、公转两种运动相互叠加,对于既无直观教具可看,又无实际观察经验的学生来说,其空间想像的难度之大可谓是空前的。一个地球仪,一幅示意图根本无法打开这一教学难点。但利用flash 编辑软件将教材“图1-12 太阳日与恒星日示意”图(见下图)制作成运动交互动画,直观、生动地呈现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绕太阳公转”的过程,“太阳日与恒星日”这个教学难点即可轻松化解。 2.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高度的变化包含太阳高度日变化和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两者均与“太阳视运动”密切相关。看来弄懂“太阳视运动”是解决太阳高度变化这一难点不可回避的问题。但要说清“太阳视运动”,最大限度地降低教学难度,让学生从老师“迷雾”般的讲述与比划中摆脱出来,进而理解太阳高度的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日影变化问题,必须借助多媒体手段,动画演示以下三幅图。 道 图1-12太阳日与恒星日示意

太阳高度(角)日变化示意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是教学难点也是高考的重点主干知识,但空间想像能力要求极高。使用多媒体课件对以下图形予以演示,问题就会变得简单许多。(重点演示北极圈、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南极圈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弧与夜弧长短的变化) 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示意图 4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涉及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等十分抽象的地理现象,学生很难理解三种辐射的作用过程,因而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基

高中地理必修要点自然地理-最新教学文档

高中地理必修要点自然地理 必修一、自然地理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 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高中地理必修1的第二、三、四章分别学习了大气、水、地貌等相关内容。而本节重在向学生揭示它们之间不是彼此孤立,而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制约的,从而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学生能说明生物循环和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学会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能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看书自学、讨论。教师利用语言、课件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运用启发式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难点】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在案例中的应用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砍伐森林的图片,思考乱砍乱伐会出现什么后果? 【设计意图】用身边的熟悉的题材引入,实用性强,并且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讲授新课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 说一说:根据黄果树瀑布的图片说图中都反映了哪些地理要素? 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思考:这些地理要素之间有没有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思考学科素养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活动探究:根据课本P86图5-2:“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物质交换示意”探究: 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合作探究意识,让学生通过探究认识到

高中自然地理基础知识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高中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4: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再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 教学重点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因。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 4、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难点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同一演化过程。 教具、资料 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安排』假设教室是地球,同学们座位区域内是陆地,靠边同学以外的地区为海洋;靠

门两行同学为大陆东岸(或西岸),靠窗两行同学为大陆西岸(或东岸),中间两行同学为内陆地区;横排中间行为赤道,其余横排同学自己推出大致的纬度。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根据刚才假设的分布状况,同学们想想自己“生活在”什么气候区内。(可观察世界气候类型图) (2)你所在的气候区有什么特点?原因? (3)描述一下你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4)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5)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水平目标 1.通过读图、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三、情感目标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点。理解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准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学过地理学吗? 【学生回答】 学过,初高中都学过! 【教师讲解】 你们还没学过地理学!你们只学了第一章行星地球属于地球概论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属于气象气候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属于水文学,

第四章地地表形态的塑造属于地质地貌学。今天要学的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才真正进入了地理学的殿堂。 地理学(geography)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绝大部分。 【教师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实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实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持续地迁移运动,能量持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高中自然地理学习方法指导

浅谈高中自然地理学习方法 地理作为一门古老成熟的学科,学法上有着与其他学科许多共同点。如:科学的学习态度;勤动脑、勤动手、勤动口;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等;同时还有它独特的学法。高中地理主要分为两大板块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人文地理更多是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对生活的经验,知识的广度要求很高;而人文地理的学习相对来说更具有规律更易形成系统,同时也是学正确世界观形成的必要组成,高中学习中自然地理方面学习我认为可以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识记自然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自然地理是以自然地理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核心,揭示地球四大圈层中存在的地理事物和发生的地理现象的基本的地 理过程,阐明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传达自然环境是生存和发展之本的观念。高考主要选取能反映地理学科面貌及分析和研究方法的内容,立足于考查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原理和规律,特别强调学习地理的基本意识是空间概念的建立和对区域特征的认识。 所以自然地理的复习关键是根据《考试大纲》,理解各自然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只有地理原理和规律理解透彻,才能顺利解题。 如自然地理知识首先要理解运动规律,如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循环、生物循环、地壳物质循环、地壳变动规律等,要搞清楚“为什么会运动”、“怎么运动”;其次要掌握分布规律,如正午太阳高

度角的时空分布规律,昼夜长短的时空分布规律、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自然带的分布规律、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要搞清楚“为什么这样分布”、“怎样分布”。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这些运动规律和分布规律,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有联系,也和气候的成因、河流的汛期有联系。所以,对知识要进行整理加工,在头脑中构建起知识的联系线索和网络系统是深刻理解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关键。 二、加强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归纳: 对教材中的地理特征、地理成因、地理演变、地理规律等基本知识要注意归纳,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等值线图的判读内容之一是:若是等温线图,首先判断南北半球是解题关键,如果数值自南向北递减则为北半球,反之则为南半球;接着按等温线弯曲方向判断冷暖;分析成因若因海陆差异形成必须考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