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 格式:ppt
- 大小:1.83 MB
- 文档页数:28
15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师用书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1.《谈读书》这篇随笔的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但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就是一个观点。
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重点阐述读书的好处。
而后从反面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第二,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指出读书要仔细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
主张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或选读,或浏览,或通读,或精读,有的书可只读摘要。
在分析读书、讨论和作文的不同作用后,提倡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第三,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先说明各种学科的书籍,阅读后都有塑造性格的作用;再说明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2.《不求甚解》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作者在第一段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在第二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
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
第三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
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
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
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
第四段,说明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固执一点,而是了解大意。
第五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谈读书》紧紧扣住“读书”这个话题,分别从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不求甚解》则是从批驳别人的观点开始,接着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然后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和会意,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学情分析:关于读书问题,古今中外有很多人议论过,但常谈常新。
《短文两篇》都是谈读书,但见解独到。
读《谈读书》如同沐浴在智慧的阳光下,读《不求甚解》如同聆听长者的谆谆教诲。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理解、积累“不求甚解、狂妄自大、咬文嚼字、豁然开朗、开卷有益”等词语。
2. 积累记诵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
3. 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4. 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1. 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2. 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情感与价值观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习辩证地看问题。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识记积累字词文常知识。
感知《谈读书》的内容;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一、激趣导入: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尙。
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
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
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
二、走近作者: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着述。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原文谈读书作者:培根读书之用有三: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
怡神旷心最见于蛰伏幽居,增趣添雅最见于高谈雄辩,而长才益智则最见于处事辨理。
虽说有经验才能就一事一理进行处置或分辨,但若要通观全局并运筹帷幄,则还是博览群书者能胜任。
读书费时太多者皆因懒散,寻章摘句过甚者显矫揉造作,全凭书中教条断事者则乃学究书痴。
天资之改善须靠读书,而学识之完美须靠实践;因天生资质犹如自然花木,需要用学识对其加以修剪,而书中所示则往往漫无边际,必须用经验和阅历界定其经纬。
讲究实际者鄙薄读书,头脑简单者仰慕读书,惟英明睿智者运用读书,这并非由于书不示人其用法,而是因为其用法乃一种在书之外并高于书本的智慧,只有靠观察方可得之。
读书不可存心吹毛求疵,不可尽信书中之论,亦不可为己言掠辞夺句,而应该斟酌推敲,钩深致远。
有些书可浅尝辄止,有些书可囫囵吞枣,但有少量书则须细细咀嚼,慢慢消化;换言之,有些书可只读其章节,有些书可大致浏览,有少量书则须通篇细读并认真领悟。
有些书还可以请人代阅,只取代阅人所作摘录节要;但此法只适用于次要和无关紧要的书,因浓缩之收如蒸馏之水淡而无味。
读书可使人充实,讨论可使人敏锐,笔记可使人严谨;故不常作笔记者须有过目不忘之记忆,不常讨论者须有通权达变之天资,而不读书者则须有狡诈诡谲之伎俩,方可显其无知为卓有见识。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正如古人所云:学皆成性;不仅如此,连心智上的各种障碍都可以读适当之书而令其开豁。
不求甚解作者:马南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字词,了解文常知识。
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辞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张扬个性。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学重点:理解文中读书观点,激发学生读书兴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不求甚解”的含义解读。
比较阅读。
“驳论”的理解。
教学方法:质疑探究体验,比较阅读。
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重点:读《谈读书》。
一、导入:师:“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在一天天长大。
现在,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读书吗?你读过哪些书?曾经获得过一些什么样的感悟?生:我比较喜欢读书。
小时候,爸爸就给我买很多书,其中最多的是童话和寓言。
读了这些书以后,我学会了想像。
师:书给了你想像的翅膀!生:我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学会了坚强。
师:书是你生活的导师。
生:我的学习成绩不好,但我也读过一些书。
特别是心情不好的时候我最喜欢读书,那时候,书就是我的朋友。
师:成绩只能说明过去。
热爱读书的孩子就是优秀的。
知识能改变一切。
生:我读过《西游记》,很有趣。
读的时候我会跟他们一起着急,一起高兴。
师:太好了,你是在用“心”读书。
师:读书究竟有些什么好处?书到底应该怎么去读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名家怎么说。
(板书:谈读书培根)二、请同学们轻声自读课文,圈点勾画,思考问题。
小黑板显示:(1)本文让你对读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谈一谈。
(2)你在阅读中有什么疑难问题吗?大胆地说出来.(学生自主阅读,圈点勾画)师:下面我们围绕这两个问题一起交流一下初读的感受。
15.《短文两篇》一、新课标对《短文两篇》的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说,这个单元课文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阐述求知与读书的议论性文章。
第四单元说明里要求:阅读这些随笔、杂文,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
语文课程标准说:“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编者的意图是,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力求让学生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这个要求。
一般来说,引导学生区分观点与事实、数据、图表,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作出判断,大概不太困难。
困难在于,区分观点与道理,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作出判断,因为作为论据的道理有时不易分辨出来。
即使分辨出来了,再判断道理与观点之间联系也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这方面要另作指导。
“过程和方法”这个维度,主要是激发学生阅读议论文的兴趣,把握阅读议论文的方法,养成阅读议论文的习惯。
二、本节教材内容分析、解读《谈读书》是培根的一篇著名的随笔,围绕读书,论述了知识的价值、求知的目的、读书的态度、方法等内容,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
《不求甚解》是邓拓先生的一篇杂文,文章采用驳论,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
教学两篇短文,要从内容、写法两方面进行突破。
内容上,要引导学生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背诵两文中的名言警句,加强语言积累。
激发学生热爱读书,充分享受和汲取人类文化成果,做一个精神富有的人。
写法上,应引导学生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并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教学本文,宜采用"批注式阅读法"和"比较阅读法"。
批注式阅读法注重学思结合,注重自我评价;比较阅读法注重求同存异,注重比较辨析。
15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一)《谈读书》学习目标:1、说出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积累背诵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3、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发挥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学习重难点: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积累背诵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2、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发挥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评价设计:1、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完成目标1。
2、通过背诵、讨论、分析、交流完成目标2。
3、通过激发兴趣完成目标3。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
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1)名言警句: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好读书时不好读书,好读书时不好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名人论读书:1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3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4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6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英】菲尔丁7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德】马克思8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9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3)名人读书的趣事: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车胤囊莹、孙康映雪、匡衡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苏舜钦以书下酒、毛泽东与书同床共枕、闻一多醉书忘婚等。
二、简介作者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