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4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修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植物修复实验的操作步骤;3. 通过实验验证植物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效果;4. 分析植物修复技术的可行性和应用前景。
二、实验原理植物修复是一种利用植物吸收、降解、转化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从而达到修复污染土壤的目的的技术。
植物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环境友好等优点,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三、实验材料1. 实验植物: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2. 污染土壤:含有Cd、Pb等重金属的土壤;3. 实验设备:盆栽、土壤分析仪器、培养箱等。
四、实验方法1. 土壤准备:将污染土壤过筛,去除石块等杂物,然后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作为对照组,另一组作为实验组;2. 植物种植:将紫花苜蓿种子播种于两组土壤中,确保两组土壤的播种量、种植密度、水分管理等条件一致;3. 实验分组:将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前期、中期和后期;a. 前期:在播种后30天内,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植物的生长速度、叶片颜色等;b. 中期:在播种后30~60天内,每10天测定一次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分析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情况;c. 后期:在播种后60天后,测定植物生物量、土壤重金属含量,分析植物修复效果;4.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植物生长、土壤重金属含量等方面的差异。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植物生长情况:实验组植物生长状况良好,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植物的叶片颜色更绿,生长速度更快;2. 土壤重金属含量:实验组土壤重金属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说明植物对土壤重金属有较好的吸收和降解作用;3. 植物修复效果:实验组植物生物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土壤重金属含量降低,表明植物修复技术具有较好的效果。
六、实验结论1. 植物修复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2. 紫花苜蓿对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可作为植物修复技术的候选植物;3.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土壤污染程度、植物种类、种植密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植物修复方案。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处理技术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然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由于工业三废和农用化学品以及矿区的污染, 有相当数量农田的土壤质量日趋下降。
其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面积有逐年增加之势。
土壤重金属污染可经水、大气、植物等介质最终危害人体健康。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污染具有长期性、隐蔽性和不可逆性的特点。
因此,寻求缓解或解决此类污染的办法成了全球关注的棘手问题。
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使其由活化态转变为稳定态;二是从土壤中去除重金属,以使其存留浓度接近或达到背景值。
当前,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物理法和化学法往往需要改变土壤的原有结构,破坏土壤生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并且有可能会造成“二次污染”。
而作为生物法典范的植物修复技术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治理过程对原来的土壤扰动较少,能够逐渐减少甚至清除其中的重金属,且成本低廉,是真正“绿色安全”且能够标本兼治的方法土壤受重金属污染的状况在世界上越发成为重要的环境议题。
尤其在我国,自2009年以来,中国连续发生了30多起重特大重金属污染事件。
据报道,中国受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000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00多亿元。
传统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包括化学吸脱附、客土法(从外地运载乾净土壤加入受污染土壤达到降低污染物的浓度)、现地淋洗土壤法以及现地电熔法等也存在著许多难以克服的缺陷,包括资金耗费与化学药剂的问题等。
近年来,一种运用植物来去除有毒重金属的新型态植物修复技术给这一问题提供了另外的一套思考路径。
该技术在国外也被认为是一种低成本而有效的"绿色"技术。
植物修复技术分为四类:1植物提取,即利用重金属超积累植物从土壤中吸取金属污染物,随后收割地上部并进行集中处理,连续种植该植物,达到降低或去除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目的。
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重金属污染是当前环境问题中一个严重的挑战。
重金属污染源广泛存在于工业排放、农药使用、废弃物处理等多个领域,对土壤和水体造成严重破坏,威胁到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然而,大自然中存在一种独特的修复机制,就是植物对重金属的生物修复能力。
本文将探讨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机制、适用植物种类及其应用前景。
一、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机制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是指植物通过吸收、转运、抑制和转化等方式,将土壤或水体中的重金属元素转移到其根系、地上部分或内部物质中,进而将其毒性降低或转化为可形态排除的形态。
主要的生物修复机制包括以下几点:1. 吸收:植物通过其根系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特别是根系毛细管的形成使得植物对水溶性重金属离子有更高的吸收能力。
2. 转运:吸收到的重金属元素会通过植物的血管系统从根部运输到地上部分,形成根-茎-叶的元素分布。
3. 抑制:植物通过增加细胞壁、分泌物质等方式抑制重金属元素进入细胞核,从而减少其在植物内的积累。
4. 转化:植物通过一系列酶的作用,将有害的重金属元素转化为无害的形态,如转化为难溶于水的物质或结合到有机物质上。
二、适用植物种类针对不同的重金属元素,不同的植物种类表现出不同的修复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适用植物种类及其对应的重金属修复能力:1. 矿产型植物:对于含有高浓度金属元素的土壤,如铜、铅、锌等,一些矿产型植物如铜钱草、柳叶菜等具有较好的修复能力。
2. 能源型植物:对于含有放射性元素铀或油田污染的土壤,能源型植物如悬铃木、榆叶梅等适用于生物修复。
3. 资源型植物:对于重金属元素浓度较低的土壤,一些资源型植物如小麦、玉米等对铬、镉、汞等重金属的修复效果较好。
三、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应用前景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具有成本低、易操作、环境友好等特点,凭借其显著的优势和潜力,已逐渐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以下是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应用前景:1. 植物修复技术可应用于土壤修复和水体净化工程,通过选择适宜的植物进行植被覆盖和水体处理,能够降低污染物浓度并改善生态环境。
立志当早,存高远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土壤是环境中特有的组成部分,是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
在地球表面,土壤处于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的过渡地带,是生态系统物质交换和物质循环的中心环节,是连接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枢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然而,各种人为因素如工业污泥、垃圾农用、污水灌溉、大气中污染物沉降,大量使用含重金属的矿质化肥和农药等等,使土壤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致使原有土壤理化性质退化、丧失耕作价值,并危及食物链安全与人类自身健康。
我国城市与工业废水年排出镉、汞等重金属为2700 吨左右,且相当一部分污染物通过灌溉途径进入农牧业生产环境,污染了耕地。
灌溉水源中的镉、汞、铜、锌等重金属一旦进入土壤,就会被农作物吸收,从而残留在农产品中。
受污染的水源和农作物还会危及畜禽健康,使畜禽产品受到污染。
在造成环境污染的重金属中,危害最大的是汞、镉、铬、铅、砷等,毒性稍低的是镍、铜、锌、钴、锰、钛、钒、钼、铋等。
汞进入人体后被转化为甲基汞,有很强的脂溶性,易进入生物组织,并有很高的蓄积作用,在脑组织中积累,破坏神经功能,无法用药物治疗,严重时能造成死亡。
镉进入人体后,主要贮存在肝、肾组织中,不易排出,镉的慢性中毒主要使肾脏吸收功能不全,降低机体免疫力以及导致骨质疏松、软化,引起全身疼痛、腰关节受损、骨节变形,如八大公害之一的骨痛病,有时还会引起心血管疾病等。
铅对人体也是累积性毒物,铅能引起贫血、肾炎,破坏神经系统和影响骨骼等。
砷是一种类金属,也是传统的剧毒物。
植物修复是一门新兴的环境治理技术。
广义的植物修复就是利用植物提取、吸收、分解、转化或固定土壤、沉积物、污泥或地表、地下水中有毒有害。
微生物强化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随着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问题逐渐凸显。
重金属污染不仅对土壤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还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为了有效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微生物强化植物修复技术逐渐受到广泛。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强化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可行性和效果。
重金属污染土壤是指含有重金属离子如铅、汞、镉等超过国家标准的土壤。
这些重金属离子不易分解,会在土壤中不断积累,影响土壤生态环境,并通过食物链传递,危害人体健康。
传统的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方法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
然而,这些方法往往存在治理成本高、操作难度大等问题,因此需要寻找更加高效、环保的治理方案。
微生物强化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种结合微生物和植物共同作用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方法。
该技术通过在土壤中添加特定微生物,促进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降解,从而实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
与传统的治理方法相比,微生物强化植物修复技术具有环保、高效、操作简单等优点。
国内外学者在微生物强化植物修复领域已取得了一系列前期研究成果。
例如,某些特定微生物可以促进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提高植物的富集能力;同时,微生物还可以通过产生有机酸等物质,提高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
然而,该领域仍存在亟需解决的难点,如微生物与植物的协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微生物和植物的筛选与优化还有待加强等。
虽然微生物强化植物修复技术具有许多优点,但是与其他治理方法相比,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该技术的工艺流程相对复杂,需要经过微生物的筛选、培养和优化等环节,治理周期较长;采用该技术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包括微生物培养、植物种植和维护等费用,可能会增加治理成本。
为了克服现有方法的不足,本文将研究一种新型的微生物强化植物修复技术,旨在提高该技术的可行性和效果。
具体来说,本文将采用以下研究思路和方法:筛选和优化微生物:通过实验筛选出对重金属具有较强活性的微生物种类,并对其生长条件进行优化,提高微生物的存活率和活性。
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的植物种类在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有多种植物种类被广泛应用。
这些植物主要通过吸收、富集和转化重金属来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植物种类:1. 印度芥菜:这种植物能够吸收铅、镉、锌等重金属,并将其储存在叶片和根部。
印度芥菜生长迅速,生物量大,因此具有较高的修复效率。
2. 柳树:柳树对多种重金属具有较高的耐受性和富集能力,如铅、镉、铜等。
柳树生长迅速,根系发达,可以吸收大量的重金属。
3. 杨树:杨树对铅、镉等重金属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可以用于修复重金属污染的土壤。
杨树生长迅速,生物量大,可以持续吸收和富集重金属。
4. 芦苇:芦苇是一种常见的水生植物,可以用于修复受重金属污染的湿地和水体。
芦苇对铅、镉等重金属具有较强的吸收和富集能力。
5. 紫云英:紫云英是一种草本植物,对铅、锌等重金属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
紫云英可以作为土壤改良剂使用,提高土壤质量,降低重金属含量。
6. 狗牙根草:狗牙根草是一种常见的草坪草种,对铅、镉等重金属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和富集能力。
狗牙根草可以用于修复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和水体。
7. 苎麻:苎麻对铅、锌等重金属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可以用于修复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
苎麻生长迅速,生物量大,可以持续吸收和富集重金属。
8. 狼尾草:狼尾草对多种重金属具有较高的耐受性和富集能力,可以用于修复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和水体。
狼尾草生长迅速,根系发达,可以吸收大量的重金属。
除了上述植物种类外,还有多种其他植物也被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中,如向日葵、油菜等。
这些植物种类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植物种类进行修复。
木本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重金属污染对土壤环境和生物活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修复方法来减轻其影响。
木本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是一种经济有效且环境友好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木本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
木本植物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可以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生长和存活。
研究表明,一些木本植物如柳树、杨树、榆树等对铅、镉、铬等重金属具有较好的耐受性。
这些植物能够通过根系吸收和转运重金属离子,将其富集在根部并转移到地上部分,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
木本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机制主要包括吸收和富集、化学还原、酸碱调节等。
木本植物的根系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能够吸附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
植物的根系还能通过分泌有机物质来促进土壤中重金属的化学还原,从而降低其毒性。
木本植物的根系还能调节土壤的酸碱度,改善土壤的环境条件,促进重金属的转化和迁移。
木本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需要考虑到植物的选择、种植技术、土壤条件等因素。
合理选择木本植物种类是修复成功的关键。
一些快速生长且具有较强耐受性的植物如柳树和杨树被广泛应用于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
种植技术包括土壤改良、施肥、灌溉等,可以提高木本植物的生存和生长条件。
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等也对木本植物修复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木本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通过吸收、富集和转运重金属离子、化学还原、酸碱调节等机制,木本植物能够有效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
木本植物修复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修复时间较长、修复效果受土壤环境的限制等。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以提高木本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效果。
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法目前利用超积累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主要有 3 种类型[13]:植物吸收、植物挥发和植物稳定。
1植物吸收(Phytoextraction)植物吸收是利用超积累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取一种或多种重金属,并将其转移、贮存到地上部,通过收割从而去除土壤中重金属。
由于运行成本低,回收和处理富集重金属的植物较为容易,故应用最多。
目前研究中关于Ni 的超积累植物最多[14]。
关于其他重金属如Cd、Pb、Zn、Co、As和Cu的超积累植物的数量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15]。
Baker[16]等曾在1994年关研究过野生遏蓝菜对Zn和Cd的的富集能力,目前被作为超积累研究的模式植物。
Murakami[17-18]等在调查研究,发现稻子的变种(Oryza sativa L. cv. Milyang)是超积累Cd的植物。
Zhuang等[19]发现皱叶酸模(Rumex crispus L.)在吸收Zn和Cd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
陈同斌[20]等利用蜈蚣草(Pteris vittataL.)6 个月时间内,As 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效率可高达 2.19%~7.84%。
Antiochia[21]实验初步确定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中含量达到Pd 和Zn 的超富集植物标准,该技术适用面广,效果好。
2 植物挥发(Phytovolatilization)植物挥发是指植物将其吸收与积累的重金属元素转化为可挥发形态,并挥发出植物表面的过程。
这种方法只用于具有挥发性的污染物,应用范围较小。
同时该方法只是将污染物从土壤转移到大气,对环境仍有一定影响。
目前这方面研究最多的是类金属元素Hg 和非金属元素Se。
Rugh 等[22]研究表明,将来源于细菌中的永抗性基因转入到植物,可以使其具有在通常生物中毒的汞浓度条件下生长的能力,而且还能将土壤中吸取的汞还原成挥发性的单质汞;Meaghcr R B[23]研究发现,烟草能使毒性大的二价汞转化为气态汞。
植物修复技术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应用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工业的发展,土壤重金属污染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
重金属物质对于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植物都是一种强烈的毒性物质,直接影响着地下水和植物的生存。
而植物修复技术则被广泛应用于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
本文就植物修复技术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植物修复技术的基本概念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种利用植物及其代谢能力对土壤、地下水、废水及气体等环境因素进行治理的技术。
植物修复技术将栽培植物或野生植物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通过他们的生长、代谢、吸收、积累、转运等生理生化过程,来修复、减轻土壤、地下水、废水及大气中的污染物质。
二、植物修复技术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植物修复技术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吸附作用植物根系表面分泌的分泌物,具有吸附土壤中重金属离子的能力。
例如,筛子芦、白皮松等植物能够通过吸附重金属离子的方式减轻土壤中的污染物。
2. 生物富集作用植物吸收土壤中重金属,是通过生物累积作用实现的。
植物通过根、茎、叶等部位将土壤中的重金属向上转运到植物体内,使其在体内得到积累。
例如,农杆菌、高粱、枸杞等植物表现出了强烈的富集效应。
3. 生物还原作用植物从根中排放出的一些物质,在土壤中与微生物共同作用,促进微生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还原。
例如,一些生长在湿地中的植物具有很强的生物还原能力,能够将土壤中的重金属还原为微生物可利用的价态。
4. 生物分解作用植物通过吸收土壤中的有机物,与自身代谢产生的物质共同作用,能够分解有毒污染物。
例如,旋花、水稻、甜菜等植物具有分解重金属有机化合物的效果。
三、植物修复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植物修复技术所具有的优点在于:1. 治理成本低:植物修复技术需要的成本相对其他治理手段较低。
2. 对环境友好: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种无脏污、无物理损伤的修复方式,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3. 操作方便:植物修复技术的操作简单,对于一些难以人工访问的区域非常适合。
植物修复土壤中重金属的方法一、引言重金属污染是当前环境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重金属对土壤和生物体的毒性效应具有长期性和积累性,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了威胁。
因此,寻找有效的修复方法成为了迫切的需求。
本文将介绍几种植物修复土壤中重金属的方法。
二、植物吸收修复法植物吸收修复法是利用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能力来修复受污染的土壤。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将其转移到地上部分,然后通过剪除、收割等方式将重金属带走,从而减轻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
常用的修复植物有耐重金属的植物(如拟南芥、铜锈树等)和富集重金属的植物(如剑麻、酸模等)。
此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成本较低的优点,但效果受到植物生长状况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三、菌根修复法菌根修复法是通过植物与菌根共生菌的相互作用来修复土壤中的重金属。
菌根能够增加植物的营养吸收能力和抗逆性,促进植物生长,同时菌根菌还能够与重金属形成络合物,减少其毒性。
因此,通过引入菌根菌来促进植物生长和修复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一种有效的修复方法。
目前已有许多研究表明,菌根菌在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四、土壤改良修复法土壤改良修复法是通过改良土壤性质来减轻土壤中重金属的毒性。
常用的改良方法有添加有机物、石灰等。
有机物能够提高土壤的保水性和通透性,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性。
石灰能够中和土壤中的酸性物质,提高土壤的pH值,减少重金属的毒性。
因此,通过改良土壤性质来修复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是一种常用的修复方法。
五、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法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法是通过植物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来修复重金属污染的土壤。
植物能够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而微生物能够降解重金属和促进植物生长,二者相互协同作用,达到修复土壤的效果。
目前已有许多研究证明,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法在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
六、生物炭修复法生物炭修复法是利用生物炭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吸附作用来修复重金属污染的土壤。
植物修复是一种利用植物来减轻或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方法。
植物修复的作用机理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蓄积作用:某些植物能够通过吸收和蓄积重金属离子,将其固定在根系和地上部分组织中,减少其在土壤中的可溶性和可迁移性。
这有助于稳定重金属的存在形态,防止其进入食物链和地下水。
2. 降解作用:一些植物具有超富集能力,能够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并将其转运到地上部分,从而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
这些植物通常被称为超富集植物或超级吸收器。
通过采收这些植物,可将重金属从土壤中移除。
3. 转化作用:某些植物能够将吸收的重金属离子转化为较为稳定或低毒的形态,减少其对环境和生物的危害性。
这包括重金属的还原、氧化、沉积和络合等转化过程。
4. 保护作用:植物的根系可以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增加土壤的结构稳定性,减少重金属的迁移和淋溶。
此外,植物的根系还能分泌物质,如有机酸和螯合剂,与土壤中的重金属形成稳定的络合物,降低重金属的毒性。
5. 促进微生物活动:植物的根系分泌物可以提供碳源和能量,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
这些微生物可以与植物共生,形成根际微生物群落,进一步参与土壤中重金属的转化和降解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植物修复的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植物的种类选择、土壤性质、重金属浓度和形态、环境条件等。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植物物种和修复策略,并进行监测和管理。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
【摘要】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植物修复对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介绍了植物修复技术的概念、基本原理、研究现状以及优缺点,并展望了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植物修复;重金属;超积累植物;土壤
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越来越严重。
土壤中重金属污染不仅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与品质,而且会通过食物链危及人类的健康和安全,如日本的痛骨病事件就是典型的例证。
由于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难迁移,又不能被微生物降解,价态变化复杂,使得治理非常困难[1]。
目前,常用的土壤污染修复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如客土法、淋溶法、施用化学改良剂等)[2],大多只能暂时缓解重金属的危害,还可能导致二次污染,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近年来出现的植物修复技术由于成本低、效果良好、环境友好等优点,正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研究和开发的热点[3,4]。
1.植物修复技术及其机理
植物修复技术是指将某种特定的植物种植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上,该种植物对土壤中的污染元素具有特殊的吸收富集能力,将植物收获并进行妥善处理(如灰化回收)后即可将该种重金属移出土体,达到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的目的[5]。
根据机理不同分以下4种:植物萃取、植物稳定、植物挥发和植物转化。
植物萃取又称植物提取技术。
重金属经植物根系吸收后,继而转移、贮存到植物茎叶,然后收割茎叶,从而达到去除土壤重金属元素的目的。
植物萃取技术利用的是一些对重金属具有较强富集能力的特殊植物,要求所用植物具有生物量大、生长快和抗病虫害能力强的特点,并具备对多种重金属较强的富集能力(即超富集植物)[6],植物萃取是目前研究最多且最有发展前景的植物修复方式,此技术的关键在于寻找合适的超富集植物和诱导出超级富集体。
植物稳定是耐性植物利用其自身的机械稳定作用和吸收沉淀作用固定土壤中重金属的方式,包括了分解、沉淀、螯合、氧化还原等多种过程,这些过程可降低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防止其进入水体和食物链。
然而植物稳定并没有将环境中的重金属离子去除,只是暂时的固定,使其对环境中的生物不产生毒害作用,并没有彻底解决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问题。
植物挥发是指利用植物去除土壤中的一些挥发性污染物的一种方法,即植物将污染物吸收到体内后又将其转化为气态物质,释放到大气中。
植物挥发只限于挥发性的污染物(如Se,As和Hg等),应用范围小,且此方法将污染物转移到大气中,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植物转化是指利用植物的根部及其它部位通过新陈代谢作用等生理过程将
污染物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
在植物修复过程中指利用植物转化改变重金属的形态,从而降低其危害性。
2.植物修复法的前提——超富集植物
超富集植物主要是指那些对某些重金属具有特别的吸收能力(超过一般植物100倍以上的植物),而本身不受毒害的植物种和基因型,即重金属超富集体[7]。
超富集植物的界定可考虑以下两个主要因素:地上部重金属含量高于地下部分;地上部能够较普通作物累积10~500倍以上某种重金属。
目前,超积累植物的定义采用较多的是Baker和Brooks1983年提出的参考值,即把植物叶片或地上部(干重)中含Cd达到100mg·kg-1,含Co、Cu、Ni、Pb达到1000mg·kg-1,Mn、Zn达到10000mg·kg-1以上的植物称为超积累植物。
目前,全世界发现了约400种超积累植物。
其中Ni的超富集植物达318种,为最多。
还有一些锌、铜、钴、锰、镉等超富集植物。
最重要超富集植物主要在十字花科,这些超富集植物的分布较窄,只有少数几个国家。
我国在这方面研究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龙新宪等通过对浙江几个典型铅锌矿区生长的耐性植物的室内水培试验证明,东南景天的地上部Zn累积量最高达19090mg·kg-1并生长良好,且地上部与根的Zn含量之比大于1[8];田胜尼等在2003年通过与鹅观草的比较得出,香根草无论是对Cu、Pb、Zn单一污染还是复合污染都有较好的修复功能[9];刘秀梅等研究发现遏蓝菜能富集重金属元素Cu、Zn、Pb,羽叶鬼针草对Pb、Cd具有富集作用,印度芥菜对Cd有显著的富集作用[10]。
3.植物修复技术工程应用
目前,利用植物修复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在国内外均有成功的应用。
如美国依阿华大学利用杂交杨树修复了位于南达科达州一块受砷污染的土地;美国Edenspace公司利用印度芥菜与EDTA结合修复了一块铅污染的土地。
国内这方面的报道也有不少,张翠萍等研究发现棕竹、宛田红花油茶、博白大果油茶3种园林植物对Cd污染的土壤有较好的修复和吸收能力,可用于矿区生态恢复建设,发挥美化环境的作用[11]。
4.存在问题与展望
植物修复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绿色、生态、高效的修复技术得到了各界的认可。
与传统的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相比,植物修复技术成本低,在工程中可以原位实施,从而减小了对土壤性质的破坏和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修复技术”。
但植物修复技术也具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1)已发现的超富集植物个体矮小,生物量低、生长缓慢,生长周期长,易受环境条件的限制,这是目前限制超富集植物大规模应用的最重要因素;(2)超富集植物修复土壤只能到达根系所能延伸的范围,即只对浅层污染土壤的修复有效;(3)超富集植物对重金属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即一般只能忍受或吸收一、两种重金属元素,对其他浓度较高的重金属可能表现出某些中毒症状,从而限制了在多种重金属污染土
壤治理方面的应用;(4)吸收重金属的植物器官往往会通过腐烂、落叶等途径使重金属元素重返土壤造成二次污染;(5)用于修复的植物与当地植物的竞争,可能威胁到本地的生物多样性。
因此,为了加快植物修复技术从实验阶段走向商业化并安全地发挥实际功用,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今后的发展趋向大致有几个方面:
(1)寻找、筛选出更多的超积累植物。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和物种资源丰富,是寻找超积累植物较理想的地区。
在原有的基础上,筛选培养出富集能力强、生长快,理想的超积累植物。
这是植物修复技术走向产业化的前提条件。
(2)深入研究超积累植物对重金属富集的机理。
目前,超积累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转运和积累的机制仍然不清楚,研究超积累的机理,揭示出植物富集重金属的生理生态过程,有利于提高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和筛选出低选择性的超积累植物。
(3)通过基因工程优化植物本身的性能。
应用基因技术培育出高产、高效和可富集多种重金属的转基因植物,克服天然超积累植物生物量低、生长周期长和适应环境能力差等不足,提高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环境的效率。
(4)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是一项系统工程,单一的修复技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需要以植物修复为主,辅以物理、化学和微生物手段,以增加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吸收,从而提高植物修复的综合效率。
联合修复技术将是今后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夏星辉,陈静生.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1997,18(3):72-75.
[2]陈怀满.系统土壤-植物系统中的重金属污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3]Salt D E, Smith R D, Raskin L. Phytoremediation[J].Annu Rev Plant Physiol Mole Biol, 1998,49:643-668.
[4]Pulford I D, Watson C. Phytoremediation of heavy metal contaminated land by trees —a review[J].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2003,29:529-540.
[5]王庆仁,崔岩山,董艺婷.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整治有效途径[J].生态学报,2001,21(2):326-331.
[6]韦朝阳,陈同斌.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J].地球科
学进展,2002,17(6):833-839.
[7]唐莲,刘振中,蒋任飞.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法[J].环境保护科学,2003,29(120):33-36.
[8]龙新宪,杨肖娥,叶正钱等.四种景天属植物对锌吸收和累积差异的研究[J].植物学报,2002,44(2):152-157.
[9]田胜尼,刘登义,彭少麟,等.香根草和鹅观草对Cu、Pb、Zn及其复合重金属的耐性研究[J].生物学杂志,2004,21(3):15-26.
[10]刘秀梅,聂俊华,王庆仁.植物对污泥的响应及其根系对重金属的活化作用[J].农业环境保护,2002,11(2):121-124.
[11]张翠萍,仇硕,赵健,等.3种园林植物对土壤重金属Cd的吸收及修复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2010,41(10):1101-1103.
作者简介:史震宇(1985—),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