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格式:ppt
- 大小:195.50 KB
- 文档页数:18
实验一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土壤分析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关系到分析结果和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的一个先决条件。
由于土壤特别是农业土壤的差异很大,采样误差要比分析误差大若干倍,因此必须十分重视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
此外,应根据分析目的和要求采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和处理方法。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 (一)采样时间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含量随季节的改变而有很大变化。
分析土壤养分供应情况时,一般都在晚秋或早春采样。
同一时间内采取的土样,其分析结果才能相互比较。
(二)采样方法采样方法因分析目的和要求的不同而有所差别:1.土壤剖面样品 研究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必须按土壤发生层次采样。
2.土壤物理性质样品 如果是进行土壤物理性质测定,须采原状样品。
3.土壤盐分动态样品 研究盐分在剖面中的分布和变动时,不必按发生层次取样,而自地表起每l0cm 或20cm 采集一个样品。
4.耕层土壤混合样品 为了评定土壤耕层肥力或研究植物生长期内土壤耕层中养分供求情况,采用这种方法。
(1)采样要求在采样时,要求土样有代表性,因此需多点取样,充分混合,布点均匀,混合样品的取样数量应根据试验区的面积以及地力是否均匀而定,通常为5~20个点,采样深度只需耕作层土壤0~20cm ,最多采到犁底层的土壤,对作物根系较深的,可适当增加采样深度。
(2)采样方法根据地形、样点数量和地力均匀程度布置采样点。
面积不大,比较方正,可采用对角线取样法;面积较大,形状方正,肥力不匀的地块可采用棋盘式采样方法(方格取样法);面1所示图1 采样点分布采集混合样品时,每一点采取的土样,深度要一致,上下土体要一致;采土时应除去地面落叶杂物。
采样深度一般取耕作层土壤20 cm 左右,最多采到犁底层的土壤,对作物根系较深的土壤,可适当增加采样深度。
对角线取样法棋盘式取样法蛇形取样法法采土可用土钻或小土铲进行。
用土钻时一定要垂直插入土内。
如用小土铲取样,可用小土铲斜着向下切取一薄片的土壤样品(图2),然后将土样集中起来混合均匀。
土壤分析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方法
一、土壤样品采集
1.采样位置和方式:土壤样品采集的重点是选择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一般情况下,在同一块土地上应以少量的采样位置采样,采样的部位应尽
量按照规定范围内统一采样。
土壤分析的采样一般有三种方式:深层采样、浅层采样和特定深度采样。
其中,深层采样,就是将箱子放到一些深度,
将土壤从箱子中取出,可以提取到不同深度的土壤,作为深层土壤样品;
拉深采样,指利用拉深器采集深度范围内的土壤;特定深度采样,指从特
定深度的土壤中采集样品。
2.采样工具设备:采样的设备有多种,如土壤采样器、拉深器、抽土
机等,由于采样深度不同,应当选择合适的采样设备。
3.采样容器:土壤样品的采样容器一般是采用的聚氯乙烯(PVC)的不
锈钢制成的,有穿用型,填料式和其他型号的容器。
采样容器的尺寸应根
据采样深度来确定,一般情况下,对于浅层,采样容器的尺寸为20
cm×20 cm×30 cm;采深为60 cm及以下的,尺寸为30 cm×30 cm×60 cm;采深超过60 cm,应用大容量的采样容器。
二、土壤样品处理
1.现场处理:通常要在采样后即刻进行现场处理,即把样品放入带有
特定标志或抗酸的袋中,然后用封口机封口,以防止样品内部的氧气发生
变化。
2.实验室处理。
实验一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土壤分析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关系到分析结果和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的一个先决条件。
由于土壤特别是农业土壤的差异很大,采样误差要比分析误差大若干倍,因此必须十分重视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
此外,应根据分析目的和要求采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和处理方法。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 (一)采样时间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含量随季节的改变而有很大变化。
分析土壤养分供应情况时,一般都在晚秋或早春采样。
同一时间内采取的土样,其分析结果才能相互比较。
(二)采样方法采样方法因分析目的和要求的不同而有所差别:1.土壤剖面样品 研究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必须按土壤发生层次采样。
2.土壤物理性质样品 如果是进行土壤物理性质测定,须采原状样品。
3.土壤盐分动态样品 研究盐分在剖面中的分布和变动时,不必按发生层次取样,而自地表起每l0cm 或20cm 采集一个样品。
4.耕层土壤混合样品 为了评定土壤耕层肥力或研究植物生长期内土壤耕层中养分供求情况,采用这种方法。
(1)采样要求在采样时,要求土样有代表性,因此需多点取样,充分混合,布点均匀,混合样品的取样数量应根据试验区的面积以及地力是否均匀而定,通常为5~20个点,采样深度只需耕作层土壤0~20cm ,最多采到犁底层的土壤,对作物根系较深的,可适当增加采样深度。
(2)采样方法根据地形、样点数量和地力均匀程度布置采样点。
面积不大,比较方正,可采用对角线取样法;面积较大,形状方正,肥力不匀的地块可采用棋盘式采样方法(方格取样法);面1所示图1 采样点分布采集混合样品时,每一点采取的土样,深度要一致,上下土体要一致;采土时应除去地面落叶杂物。
采样深度一般取耕作层土壤20 cm 左右,最多采到犁底层的土壤,对作物根系较深的土壤,可适当增加采样深度。
对角线取样法棋盘式取样法蛇形取样法法采土可用土钻或小土铲进行。
用土钻时一定要垂直插入土内。
如用小土铲取样,可用小土铲斜着向下切取一薄片的土壤样品(图2),然后将土样集中起来混合均匀。
实验一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土壤分析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关系到分析结果和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的一个先决条件。
由于土壤特别是农业土壤的差异很大,采样误差要比分析误差大若干倍,因此必须十分重视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
此外,应根据分析目的和要求采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和处理方法。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 (一)采样时间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含量随季节的改变而有很大变化。
分析土壤养分供应情况时,一般都在晚秋或早春采样。
同一时间内采取的土样,其分析结果才能相互比较。
(二)采样方法采样方法因分析目的和要求的不同而有所差别:1.土壤剖面样品 研究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必须按土壤发生层次采样。
2.土壤物理性质样品 如果是进行土壤物理性质测定,须采原状样品。
3.土壤盐分动态样品 研究盐分在剖面中的分布和变动时,不必按发生层次取样,而自地表起每l0cm 或20cm 采集一个样品。
4.耕层土壤混合样品 为了评定土壤耕层肥力或研究植物生长期内土壤耕层中养分供求情况,采用这种方法。
(1)采样要求在采样时,要求土样有代表性,因此需多点取样,充分混合,布点均匀,混合样品的取样数量应根据试验区的面积以及地力是否均匀而定,通常为5~20个点,采样深度只需耕作层土壤0~20cm ,最多采到犁底层的土壤,对作物根系较深的,可适当增加采样深度。
(2)采样方法根据地形、样点数量和地力均匀程度布置采样点。
面积不大,比较方正,可采用对角线取样法;面积较大,形状方正,肥力不匀的地块可采用棋盘式采样方法(方格取样法);面1所示图1 采样点分布采集混合样品时,每一点采取的土样,深度要一致,上下土体要一致;采土时应除去地面落叶杂物。
采样深度一般取耕作层土壤20 cm 左右,最多采到犁底层的土壤,对作物根系较深的土壤,可适当增加采样深度。
对角线取样法棋盘式取样法蛇形取样法法采土可用土钻或小土铲进行。
用土钻时一定要垂直插入土内。
如用小土铲取样,可用小土铲斜着向下切取一薄片的土壤样品(图2),然后将土样集中起来混合均匀。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1 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及水分测定1.1土壤样品采集遵循多点、随机原则,每小区不少于两点。
用土钻分层次取土时,用标签纸在土钻上标好深度,务必盯准土钻刻度,以防采样过深或过浅。
从土钻中将土取出放入塑料袋时,为了防止上层土混入下层土,钻头上部2cm左右的土剔除不要。
同一小区各点同层土样放入编好号的塑料袋后,混匀,立即封口,以防止水分散失。
1.2土壤样品的处理土样带回实验室后,1-2天内测土壤水分。
对于硝铵态氮等指标测定需用鲜样的,应立即放入4℃冰箱保存。
水分测定结束后,将土样袋口敞开,摆放在公共晾土架上风干一周左右。
取出风干土样,剔出土壤以外的侵入体,充分混匀,用四分法将其分为两份,保留部分应不少于200 g,将样品倒在塑料布上,用干净玻璃瓶子或硬木质碾压工具将土块捻碎,使其全部通过合适大小的筛子(根据测定指标确定,如全量养分<0.15mm,硝铵态氮、有效磷钾≤1mm,轻质有机质<2mm),装入对应编号的塑封袋中保存。
1.3土壤水分测定将采回的土样捏碎混匀后,称20g左右鲜土样放入称好重量的铝盒中,放入烘箱,在105℃下干燥24小时,待铝盒放凉后量铝盒和土样干重。
用土样鲜重和干重之差计算水分含量,计算公式:土壤含水量=(土壤鲜重-土壤干重)/土壤干重×100%2 土壤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的浸提及其测定与计算方法2.1土壤硝铵态氮的浸提与测定2.1.1浸提采回的新鲜土样捏碎、过3 mm筛后,称取5.00g新鲜土壤,加入1 mol·L-1KCL溶液50ml (土液比1:10)。
在120转左右/min下震荡1h,取出过滤,装入塑料瓶,盖紧瓶盖。
一起振荡的每批样品,需同时加3个空白做对照和1个标准土样的2个重复。
如浸提液不能及时测定,在每批浸提完后,上述土样、空白或标样的浸取液应立即放入于4℃冰箱冷藏。
2.1.2测定浸提液中的硝态氮和铵态氮用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
土壤分析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方法一、样品采集1.确定采样点位:根据研究目的和土壤类型,选择代表性的采样点位。
分析时要注意不同土层的特性,如上层土壤和下层土壤差异,植被覆盖情况等。
避免采样点位受到明显污染以及地表水入侵。
2.采样工具:采用专用的土壤钻或者土壤钻杆进行采样。
钻头直径应根据研究目的而定,一般为5-10厘米。
避免使用过大的钻头,以免破坏样品结构。
另外,采样工具要保持清洁,避免交叉污染。
3.采样深度:根据研究目的和土壤剖面情况,确定采样深度。
常见的采样深度有0-20厘米、20-40厘米、40-60厘米和60-100厘米等。
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能提供不同层次的信息。
4.采样方式:采样时应将土壤钻杆尽可能完全插入土壤中,以获取整个采样深度的土壤。
每个采样点位需要采集若干个子样品,然后混合均匀,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
5.样品容器:采样结束后,将样品放入干净的塑料袋或玻璃瓶中,密封好,并且在容器上标明采样点位和采样深度等信息。
二、样品处理1.分析前的样品处理:将采样得到的湿土壤样品进行晾干或者真空冷冻干燥,以去除多余的水分。
干燥后的样品需要进行粉碎和筛分,以获得均匀的样品。
对于有机物含量较高的土壤样品,可以进行去除有机物的处理。
2.保存样品:处理后的样品需要保存在干燥、避光和通风良好的条件下。
可以使用密封的塑料袋或玻璃瓶保存,避免样品湿氧化或污染。
3.样品分析:根据实际需要和分析方法,将样品送至专业实验室进行分析。
分析时需要注意样品的数量和分析项目等要求。
总结:土壤分析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方法是确保分析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步骤。
正确选择采样点位、采样工具和采样深度,以及合理的样品处理和保存方法,都是保证分析结果准确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进行土壤分析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方法和要求进行操作,以获得可靠的结果。
实验一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一、土壤样品的采集(一)采集的时间和工具1.采集的时间:晚秋或早春采样。
同一时间采取的土样,其分析结果才能相互比较。
2.采集的工具:铁锹、小土铲、管形土钻(二)采样的方法土壤的采样方法因分析目的和要求的不同而异:。
1.土壤剖面样品:研究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必须按土壤发生层次采样。
2.原状土壤样品:为进行土壤某些物理性质测定,须要采原状样品,如测定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等物理性质。
3.耕层土壤(混合)样品:为了评定土壤耕层肥力或研究植物生长期内土壤耕层中养分供求情况,采用这种方法。
(1)选点与布点:一般根据不同土壤类型、地形、前茬以及肥力状况,分别选择典型地块,采取混合土样,切不可在肥料堆和路边选点,即避开特殊地点取样,以降低土壤的差异性,提高样品的代表性混合样品数量:一般小区实验可考虑3-5点混合,为制定大田施肥为目的的采样,地块面积10亩以内可取5点左右,40亩取5-15点,40亩以上取15-20点构成混合土样。
布点方法:对角线法、梅花点法、棋盘式法、蛇形法。
(2)采土:采集混合样品时,每一点采取的土样,深度要一致、上下土体要一致,采土时应除去地面落叶杂物,采样深度一般取耕层20cm左右,采土可用土钻或小土铲,土钻取土一定要垂直插入土内,然后将土样混合均匀。
如果采集的土样太多,可以用四分法把多余的土壤弃去,一般留1公斤左右的土样就够化学/物理分析之用。
取土样1公斤装袋,袋内放标签,铅笔写明采样地点、地形、土壤名称、深度、作物、采集人等,采完后将坑和钻眼填平。
二、土壤样品的处理(一)风干去杂:将土壤样品平铺在干净的纸上,堆成薄层放于室内阴凉通风处,经常加以翻动,以加速干燥,并随时拣去粗大的植物残体、结核等物,切忌阳光直接暴晒,也勿使酸碱蒸汽或氮等气体侵入,风干时在土面上盖上薄纸,以防尘土落入,待土样半干时,须将大土块碾碎(尤其是粘性土壤),以免完全干燥后结成硬块,难以磨细。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采集与处理土壤样品是土壤环境监测与研究的重要工作,对于土壤污染的诊断、土壤质量评价以及农业生产管理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进行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采样方案设计确定采样点位:根据研究目的和对象,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位。
采样点位应尽量避免受到人为活动、道路、厂区等污染源的影响。
确定采样层数:土壤样品通常需要采集不同深度的土壤层,一般常规采集0-20cm、20-40cm和40-60cm等深度的土壤样品。
根据具体研究需要,也可以选择其他深度的土壤层进行采样。
二、采样器具准备准备干净的采样工具:采样工具应保持清洁干燥,避免与其它样品发生交叉污染。
常用的采样工具有不锈钢铲子、不锈钢土壤钻,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
准备采样容器:采样容器应具有密封性,避免土壤样品在采集过程中发生变化。
常用的采样容器有聚乙烯袋、玻璃瓶等。
三、采样方法清除土壤表面杂质:使用清洁的铲子或土壤钻沿着采样点位上竖直方向挖取土壤样品时,应先清除土壤表面的杂质,避免杂质的混入影响分析结果。
采样层次分明:在采样过程中,应注意保持不同采样深度的土壤样品分别装入不同容器中,确保各深度土壤样品的分析准确性。
采样点位间距均匀:为了保证采样点位的代表性,采样点位之间的间距应保持均匀,避免集中采样。
四、采样数量与保存采样量:根据土壤的性质和研究目的,合理确定每个采样点位的采样量。
一般来说,每个采样点位的土壤样品量应在500克以上。
保存方法:采集的土壤样品在采样结束后应立即密封好容器,防止空气、水分的进入。
若无法及时送达实验室,可以将土壤样品冷藏保存。
五、样品处理与分析土壤样品在采样回来后,需要进行样品处理和分析。
在处理过程中,可能需要对土壤样品进行分层、分碎、晾干等操作,以便于后续分析工作的进行。
样品处理的具体方法与分析需求相关,可以参考相关标准与规范进行操作。
实验一土壤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一、目的和要求土壤样品(简称土样)的采集与处理,是土壤分析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分析结果的正确与否。
因此必须按正确的方法采集和处理土样,以便获得符合实际的分析结果。
二、内容与原理学习土壤农化样品的采样布点方法及分样方法。
在大田中,采用蛇形取样法采集1kg 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采用四分法分样。
土样标签书写内容,样品风干要求。
三、主要用具小土铲、布袋或塑料袋、标签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一)土样的采集分析某一土壤或土层,只能抽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少部份土壤,这就是土样。
采样的基本要求是使土样具有代表性,即能代表所研究的土壤总体。
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可有不同的采样方法。
1.土壤剖面样品土壤剖面样品是为研究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和发生分类。
应按土壤类型,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挖掘剖面,根据土壤发生层次由下而上的采集土样,一般在各层的典型部位采集厚约l0厘米的土壤,但耕作层必须要全层柱状连续采样,每层采一公斤;放入干净的布袋或塑料袋内,袋内外均应附有标签,标签上注明采样地点、剖面号码、土层和深度。
2.耕作土壤混合样品为了解土壤肥力情况,一般采用混合土样,即在一采样地块上多点采土,混合均匀后取出一部份,以减少土壤差异,提高土样的代表性。
(1)采样点的选择选择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应考虑地形基本一致,近期施肥耕作措施、植物生长表现基本相同。
采样点5—20个,其分布应尽量照顾到土壤的全面情况,不可太集中,应避开路边、地角和堆积过肥料的地方。
(2)采样方法:在确定的采样点上,先用小土铲去掉表层3毫米左右的土壤,然后倾斜向下切取一片片的土壤(见图1)。
将各采样点土样集中一起混合均匀,按需要量装入袋中带回。
3.土壤物理分析样品测定土壤的某些物理性质。
如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等的测定,须采原状土样,对于研究土壤结构性样品,采样时须注意湿度,最好在不粘铲的情况下采取。
此外,在取样过程中,须保持土块不受挤压而变形。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土壤样品采集和制备的基本方法。
通过实验分析,我们发现采集时应注意根据目的选取不同深度的土层,采用无菌技术制备样品可以避免污染,混合均匀后进行分析可以使结果更准确。
对于质量较大的土壤样品,应当先进行粉碎处理。
实验结果对于土壤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引言土壤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其性质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对于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和人类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土壤的采集和制备是土壤科学研究的前提。
因此,我们需要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正确地采集和制备土壤样品。
材料与方法1. 采集方法本实验采用典型农田土壤样品进行研究。
采集时应注意选择不同深度的土层,包括表层土壤和不同深度的土层。
例如,针对不同研究目的可以采集0-20cm、20-40cm、40-60cm等层次的土壤。
在采集过程中需要避免手套、铲子等器械的污染,以减少采集误差。
2. 制备方法制备土壤样品时,需要先将土壤表面杂质、石头等物质去除,并进行粉碎处理,以进行后续实验。
粉碎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样品过粉,造成结果偏高。
对于样品较小的情况,可以采用高速离心或者筛网等方法进行分离。
为了避免污染,应当采用无菌技术进行制备。
具体地,在操作时需要使用无菌试剂和器械,并在无菌操作台上进行操作。
同时,建议将制备好的土壤样品进行混合均匀。
混合样品时,要均匀混合各采集层次的土壤,从而得到代表性的样品。
根据需要,可以调整混合比例。
结果在进行本实验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并采用粉碎和混合均匀的方法进行制备。
实验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采集层次和均匀混合样品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实验结果。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无菌实验,证明采用无菌技术能够有效避免污染,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讨论本实验采用的是传统的土壤采集和制备方法,在实践中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然而,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技术的局限性,并注意改进方法。
例如,对于某些微量元素的分析,需要采用更为先进和灵敏的技术手段,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土壤样本的采集处理实验报告土壤样本的采集和处理是土壤科学中重要的一环,本实验通过对不同采集深度的土壤样本进行处理和分析,探究了土壤中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微生物生态学特征。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深度的土壤样本中的性质和微生物群落存在明显的差异。
同时,采集和处理过程中的一些技术细节也对实验结果产生了影响,因此需要在实验中严格控制操作步骤。
关键词:土壤样本;采集;处理;性质;微生物群落一、实验目的1. 探究不同采集深度的土壤样本中的基本性质和微生物生态学特征。
2. 掌握土壤样本的采集和处理技术。
3. 分析实验结果,提高科学实验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1. 土壤样本的采集土壤样本的采集应当根据实验目的和研究对象选择合适的采样深度和采样器具。
一般而言,采集深度应当达到土壤活动层,即土壤中生物活动和物质转化最为活跃的层次。
对于不同的土壤类型和研究对象,采样深度也会有所差异。
在采集过程中,需要避免土壤样本与外界的污染,保证土壤样本的纯度。
2. 土壤样本的处理土壤样本的处理包括样本的干燥、筛分、分析等步骤。
干燥是为了去除土壤中的水分,使样本的质量更为稳定。
筛分是为了去除土壤中的杂质和大块状物质,使样本更为均匀。
分析是为了获取土壤样本中的基本性质和微生物生态学特征等信息。
三、实验步骤1. 土壤样本的采集本实验采用手动土壤钻进行采集,采样深度分别为0-10cm、10-20cm、20-30cm、30-40cm和40-50cm。
每个深度采集3个样本,共计15个样本。
2. 土壤样本的处理将采集得到的土壤样本放入室温下自然晾干,去除土壤中的水分,待样本完全干燥后进行筛分。
筛分时,将样本通过筛孔直径为2mm的筛子进行筛分,去除杂质和大块状物质。
筛分后,将样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土壤基本性质的分析,另一部分用于微生物生态学特征的分析。
3. 土壤基本性质的分析将土壤样本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包括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等指标。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实验报告采集土壤样品的过程,听上去好像有点儿枯燥,但其实乐趣无穷啊!咱们得穿上那身“战袍”,也就是防水靴和手套,准备好一切工具。
铲子、铲子、再铲子,还有一个大大的桶,嘿,这可是我们的大功臣。
带着这些装备,走出家门,心里那个激动啊,就像孩子们等着开派对一样。
好吧,首先咱们得选个地方,嘿,别小看这个选择,土壤可有门道了!公园里、田野间,甚至自家后院的土,都可能藏着惊喜。
拿着铲子,像个考古学家一样,小心翼翼地挖下去。
土壤可不是随便一捧就能拿的,挖的时候得有技巧。
要尽量挖到15到20厘米的深度,哦,这样才能取到最有代表性的样品。
别忘了,挖土的时候,心里默念:“我不是在挖土,我是在挖金!”每一铲下去,都是在和大自然亲密接触。
你会感受到泥土的温度,闻到那种土壤独特的气息,哎呀,简直就像在做美食,滋味无比!然后,把土样放到那个大桶里,别心疼啊,虽然看上去一捧泥巴,但这可是科学的宝贝。
把这些土样送回实验室,啊,实验室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满是各种设备。
首先得对土壤进行处理,简单来说,就是把土样晒干,碎碎,更细腻的土壤就像撒上了细盐,均匀又透亮。
晒干的时候可得耐心啊,别心急,晒得越透,结果越好。
处理完土壤样品后,还得进行筛分,嘿,这可是个技术活。
筛子要用得当,大颗粒和小颗粒的分开,真是个精细活儿,像是在过筛蛋糕粉。
处理好的土壤样品,像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真让人欣慰。
不过,别以为这就完事了,后面还有一系列的检测,什么pH值、养分含量,统统都要来个“大检阅”。
这些可都是为了了解土壤的健康状况,哦,听起来像医生在给土壤做检查。
在实验室忙碌的时候,有时候会忍不住笑,觉得自己真是个“土豪”,哈哈。
每次得到数据,心里那个满足感,简直像中了彩票!不过也有失落的时候,比如结果不太理想,那种感觉就像把最爱的零食藏起来,却找不到一样。
不过没关系,这就是科学探索的魅力嘛,失败也是成功的一部分。
整理好这些数据,准备写实验报告,嘿嘿,这是个把这些“土豪数据”展示给大家的机会。
环境土壤学实验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环境土壤学实验实验一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一、实验目的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是土壤分析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实验方法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因此,必须按科学的方法进行采样和制备。
通过实验,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耕层土壤混合样品的采集和制备方法。
二、实验仪器小铁铲、布袋(或塑料袋)、标签、铅笔、尺子、锤子、镊子、土壤筛(18目、60目)、广口瓶、研钵、盛土盘等。
三、实验步骤(一)样品采集: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有不同的采样方法。
1.研究土壤肥土:(1)采取混合样品:采样时须按一定的采样路线进行。
采样点的分布应做到“均匀”和“随机”;布点的形式以蛇形最好,在地块面积小,地势平坦,肥力均匀的情况下,可采用对角线或棋盘式采样路线,如图示1-1。
采样点要避免地埂边、路旁、沟边、挖方、填方及堆肥等特殊地方;采样点的数目一般应根据采样区域大小和土壤肥力差异情况,酌情采集5~20个点。
(2). 采样方法采样点确定后,刮去2~3mm的表土,用土钻或小铁铲垂直入土15~20cm左右。
每点的取土深度、质量应尽量一致,将采集图1-1土壤采样布点路线1.对角线布点法2.棋盘式布点法3.蛇形布点法的土样集中在盛土盘中,初略选去石砾、虫壳、根系等物质,混合均匀,采用四分法,除去多余的土,直至所需要数量为止,一般每个混合土样的质量约1kg左右。
(3). 采样时间如果土壤测定是为了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应随时采样;是为了摸清土壤养分变化和作物生长规律,即按作物生育期定期采样;为了制定施肥计划而进行土壤测定时,在作物收获前后或施基肥前进行采样;若要了解施肥效果,则在作物生长期间,施肥前后进行采样。
(4). 装袋与填写标签所采土样装入布袋中,填写标签两份,一份贴在布袋外,一份放入布袋内,标签应写明采样地点、深度、样品编号、日期、采样人、土样名称等。
土壤学实验指导书目录实验一土壤样品采集、处理和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1)实验二土壤机械分析(比重计法,附指测法) (3)实验三土壤腐殖质的分离及各组分的性状观察 (17)实验四土壤水能量的测定(张力计法) (20)实验五土壤容重、比重和孔隙的测定 (24)实验六土壤胶体性状的观察 (31)实验七土壤反应及缓冲性能的测定 (36)实验八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 (41)实验九土壤剖面性状观察 (45)实验十我国主要土类的性状和分布规律的认识 (50)实验一土壤样品采集、处理和土壤含水量的测定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土壤含水量的测定是开展土壤实验和研究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关系到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可靠的先决条件。
如果采样缺乏代表性,即使分析相当准确,也不能代表土壤的真实情况。
所以土样采集是一项十分细致和重要的工作。
一、土壤样品采集土壤采样最基本的要求是采集有代表性的土样。
但代表性的具体要求,应根据实验和研究的目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为了研究土体的发生学特性,必须挖掘典型土壤剖面,按上壤发生层次采样。
进行大多数土壤物理性质项目的测定时,代表性要体现在采原位、原状土壤样品。
在进行土壤养分评价的常规分析时,表性含义要反映在多点混合样品。
求平均值的概念方面,通常采用的有对角线采样法、棋盘采样法和蛇形采样法,就是为了得到一个代表一定面积的混合土样。
而对土壤植株养分田间诊断速测土样,代表性就是要求选择典型性的样品,即尽可能根据作物生长状况,分类型地个别采样,单独测定。
在采样时,采样数量、采样点数以及采样深度等都因采样目的而异。
采集的土样应及时附标签,注明采样编号、地点、时间、采样深度和采样人等。
二、土壤样品的处理从田间采来的土壤样品,应进行风干。
分选、去杂、磨细、过筛、混匀、装瓶、保存和登记等处理。
但样品的处理也应按实验目的的要求而有所差异。
对于土壤速效养分测定,最好用田间新鲜样品直接快速方法测定;对于土壤容重、坚实度等物理性质测定,必须用原状土样,不破坏土壤结构体;进行土壤机械组成等项目的物理分析时,上样必须全部通过1毫米筛,留在端上的碎石称重后保存,以备砾石称重计算之用;化学分析时,要仔细挑去混在风干土样中的石块、根茎及各种新生体和侵入体,然后磨细,全部过18号筛,这种土样可供速效养分、交换性能和pH等项目的测定。
土壤采集与处理实验报告引言:土壤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它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因此对土壤进行采集与处理的实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实验报告的形式,详细介绍土壤采集与处理的方法和结果,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采集土壤样品,并对其进行处理,以了解土壤的理化性质和营养成分的分布情况,为农作物的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土壤采集工具:铁锹、塑料袋等;(2)实验室器材:天平、试管、烧杯等;(3)土壤样品:从不同地点采集的土壤样品。
2. 实验方法:(1)土壤采集:根据实验设计,选择不同类型的土壤采集点。
用铁锹将土壤沿着深度方向均匀采集,避免表面污染。
将采集的土壤样品放入塑料袋中密封保存。
(2)土壤处理:将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筛选,去除杂质。
然后,根据实验要求,将土壤样品进行干燥、研磨等处理。
(3)土壤性质测试:对处理后的土壤样品进行理化性质测试,包括土壤质地、酸碱度、含水量等指标的测定。
同时,还可以测试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如氮、磷、钾等。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性质分析:根据实验数据,不同采集点的土壤质地存在差异,有的土壤质地疏松,透气性好;有的土壤质地粘重,透水性差。
土壤的酸碱度也有所不同,有的土壤呈酸性,有的土壤呈碱性。
此外,土壤中的含水量也存在差异。
2. 土壤养分分析:通过实验测试,我们发现不同采集点的土壤养分含量存在差异。
一般来说,农作物生长需要一定的氮、磷、钾等养分,而不同土壤中这些养分的含量差异较大。
因此,在种植农作物时,需要根据土壤养分的分布情况进行科学施肥,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四、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土壤的采集与处理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通过对土壤性质和养分的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1. 不同地点的土壤质地和酸碱度存在差异,这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有一定影响。
土壤采集与处理实验报告一、引言土壤是地球表层的一种天然资源,为植物提供养分和生长环境。
因此,研究土壤的特性和处理方法对于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采集土壤样品并对其进行处理,以探索不同处理方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二、实验设计与方法1. 土壤采集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在采集土壤样品时遵循以下步骤:a. 选择代表性样地:根据地理位置和土壤类型的差异,我们选择了不同的样地进行采集,以保证样品的多样性和代表性。
b. 采集样品:使用铁铲或土壤钻进行土壤采集,深度一般为20厘米。
每个样地采集多个样品,并将其混合均匀,以减小采样误差。
c. 标记样品:在采集完毕后,我们使用标签或标记对每个样品进行编号,以区分不同样地和不同处理方式的样品。
2. 实验处理为了研究不同处理方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我们设计了以下处理组:a. 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将土壤样品保持原样。
b. 施加有机肥处理组:在土壤样品中添加一定量的有机肥,模拟农田中的施肥操作。
c. 施加化肥处理组:在土壤样品中添加一定量的化学肥料,模拟农田中的施肥操作。
d. 水洗处理组:将土壤样品进行水洗,以去除其中的可溶性盐分和杂质。
3. 实验参数测定我们对每个处理组的土壤样品进行了以下参数的测定:a. pH值:使用酸碱度计测定土壤的酸碱性程度。
b. 氮、磷、钾含量:使用化学分析方法测定土壤中的氮、磷、钾含量。
c. 有机质含量:使用重量法或化学分析法测定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
d. 土壤质地:通过观察和手感判断土壤的质地,如黏土、壤土、沙土等。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1. 土壤pH值根据实验测定结果,不同处理组的土壤pH值有所差异。
对照组土壤pH值接近中性,而施加有机肥处理组和施加化肥处理组的土壤pH值稍显酸性。
这可能是由于有机肥和化学肥料中的酸性物质导致。
2. 氮、磷、钾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施加有机肥处理组和施加化肥处理组的土壤中氮、磷、钾含量均有所增加。
这是因为有机肥和化学肥料中富含这些养分元素,施肥后养分供应增加。
实验一土壤样品的收集与处理之宇文皓月创作土壤样品的收集是土壤分析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关系到分析结果和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的一个先决条件。
由于土壤特别是农业土壤的差别很大,采样误差要比分析误差大若干倍,因此必须十分重视收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
此外,应根据分析目的和要求采取分歧的采样方法和处理方法。
一、土壤样品的收集(一)采样时间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含量随季节的改变而有很大变更。
分析土壤养分供应情况时,一般都在晚秋或早春采样。
同一时间内采纳的土样,其分析结果才干相互比较。
(二)采样方法采样方法因分析目的和要求的分歧而有所不同:1.土壤剖面样品研究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必须按土壤发生条理采样。
2.土壤物理性质样品如果是进行土壤物理性质测定,须采原状样品。
3.土壤盐分动态样品研究盐分在剖面中的分布和变动时,不必按发生条理取样,而自地表起每l0cm或20cm收集一个样品。
4.耕层土壤混合样品为了评定土壤耕层肥力或研究植物生长期内土壤耕层中养分供求情况,采取这种方法。
(1)采样要求在采样时,要求土样有代表性,因此需多点取样,充分混合,布点均匀,混合样品的取样数量应根据试验区的面积以及地力是否均匀而定,通常为5~20个点,采样深度只需耕作层土壤0~20cm,最多采到犁底层的土壤,对作物根系较深的,可适当增加采样深度。
(2)采样方法根据地形、样点数量和地力均匀程度安插采样点。
面积不大,比较方正,可采取对角线取样法;面积较大,形状方正,肥力不匀的地块可采取棋盘式采样方法(方格取样法);面积较大,形状长条或复杂,肥力不匀的地块多采取蛇形取样法1对角线取样法棋盘式取样法蛇形取样法法图1 采样点分布收集混合样品时,每一点采纳的土样,深度要一致,上下土体要一致;采土时应除去地面落叶杂物。
采样深度一般取耕作层土壤20 cm 左右,最多采到犁底层的土壤,对作物根系较深的土壤,可适当增加采样深度。
采土可用土钻或小土铲进行。
用土钻时一定要垂直拔出土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