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 格式:doc
- 大小:421.50 KB
- 文档页数:5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附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0分)1. 在1947年12月举行的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总路线,其中政治上要在中共领导下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据此推知,与毛泽东提出的经济路线相符合的是()A. 完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B. 废除土地私有制C. 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D. 保护民族工商业2. 明代海外诸国的朝贡物品由进贯方物、国王附进物和使臣自进物、附进物组成。
其中,附进物的数量最为巨大,在贡品中占大多数。
明朝对之采取政府付费的办法,低价买入,高价卖出,加上抽分的利润,获利十分巨大。
对此的合理解释是()A. 政府的财政收入得到了保障B. 朝贡贸易定程度上助推了商品经济发展C. 资本主义莉芽发展空间扩大D. 封建官府已经放弃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3. 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才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
康有为的用意在于A. 认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B. 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C. 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D. 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4. 19世纪末,中国的近代化出现新内容,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体制创新”。
导致这种转变的内在原因是()A.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C.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 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5. 1928年7月,美国首先同中国订立了《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
条约承认中国“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但又规定“缔约双方”在彼此领土内享受之待遇,应与其他国享受之待遇毫无区别,这意味着美国在中国仍享有最惠国待遇。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次月考试题本次考试会涉及高一历史必修一的内容,共计800字以上。
第一部分:选择题
1.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哪项措施对统一国家的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
A. 中央集权
B. 分封制度
C. 邦联制度
D. 周易
2. 唐朝时期,对外交往起到十分重要作用的是:
A. 丝绸之路
B. 欧亚大陆联系
C. 航海探险
D. 邻国战争
3. 哪个朝代对科技发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极大贡献?
A. 春秋战国时期
B. 唐朝
C. 南北朝
D. 宋朝
4. 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
A. 秦朝统一中国
B. 元朝建立
C. 农民起义爆发
D. 清朝灭亡
5. 宋朝时期,科技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以下哪项不是当时的发明?
A. 造纸术
B. 远程兵器
C. 火药
D. 交通工具
第二部分:简答题
请简要回答以下问题:
1. 介绍一下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措施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从经济、文化、政治角度分析唐朝的辉煌。
3. 阐述科技发展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4. 谈谈你对封建社会结束的理解。
5. 选择一个你认为最有影响的古代科技发明,并解释其影响。
---
以上为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次月考试题。
第一次月考试卷—(历史)姓名:学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说文解字》载:“宗,尊祖庙也。
”这说明宗法制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是()A. 血缘B. 地域C.信仰D.出身2. 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
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B. 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C. 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D. 西周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3. 《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伐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①分封制②宗法制③礼乐制度④中央集权制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4. 秦朝开始使用的“始皇帝”称号和夏、商、西周的“王”称号相比,本质不同的是()A. 具有神化君权的特点B. 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C. 是古代政治发展的产物D. 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表现5. 秦朝修建咸阳,运用里天体观念。
把渭河比作天体的“天汉”,以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很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月、屏藩帝都的格局。
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A. 皇帝从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B.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 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D. 神化皇权,万世一统6. 相权削弱,皇权加强,是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重要特点。
下列史实不符合这一特点的是()A. 汉武帝平定七国之乱B. 隋唐设立三省六部制C. 北宋设立二府三司制D.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7. 据说清代乾隆年间,有个翰林把“翁仲”误写成“仲翁”,乾隆批以诗“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窗下少功夫。
如今不许为翰林,罚去江南作判通”进行挖苦。
诗中“判通”是“通判”的故意颠倒,“通判”一官职设置的时间和目的是()A. 宋朝监察、控制地方官B. 明朝巡查地方、监察政令贯彻情况C. 汉朝巡行郡国、监察诸侯国D. 唐朝代天子出巡、监察地方法纪8. 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为发生类似的现象。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人中与秦始皇同时代的是()A. 孔子B. 墨子C. 商鞅D. 鲁仲连正确答案:A2. 哪位皇帝统一了中国?A. 汉武帝B. 刘邦C. 唐太宗D. 清太祖正确答案:B3. 以下哪一项是中国封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A. 科举制度B. 贡院制度C. 秦始皇焚书坑儒D. 一夫一妻制正确答案:A二、简答题1. 解释“铁打的汉字,流水的笔画”这句俗语的意思。
答:意思是指汉字的基本部首和笔画是固定不变的,而字形的变化却是千变万化的。
2. 请简要说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政策和措施。
答:秦始皇实行了统一的货币、度量衡、文字和法律制度,修筑了万里长城和遮天蔽日的陵墓,统一了车轮和水井的标准,进行了大规模的文化统一和军事征服。
三、解答题1. 请结合历史背景,简述三国时期的魏国所处的政治、军事、经济状况。
答:三国时期的魏国,政治上经历了曹操和曹丕两代皇帝的建立,封建势力得到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军事上,曹魏采取防守策略,加强了对外部势力的控制,但内政不善导致内乱频繁。
经济上,魏国加强了对农业的管理和发展,封建农业经济进一步巩固。
2. 请简要说明元朝的政治制度和对外关系。
答:元朝的政治制度以蒙古贵族为核心,设立中书省、尚书省等机构进行治理。
对外关系上,元朝采取统治、宗藩制度和朝贡体制,将周边国家纳入宗藩体系,并通过朝贡贸易维持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以上为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祝你取得好成绩!。
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1至5页,第Ⅱ卷5至6页。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距今约1万年前,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目前,我国已经发觉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
这一现象A.反映了中华文明的最为古老 B.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C.昭示着阶级社会的全面来临 D.标记着早期国家的起先形成2.西周时期,“诸侯朝天子曰述职。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这一现象主要说明A.周人的势力范围在不断扩大 B.周天子授土授民给受封诸侯C.贵族集团内部等级结构严明 D.诸侯国必需承认周天子权威3.春秋时期,戎狄蛮夷与中原各国频繁往来和亲密联系,渐渐产生了华夏认同意识;进入战国之后,渐渐融入华夏族。
这反映了A.中原各国统治范围日渐扩大 B.华夏族的主体发生重大变更C.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雏形出现4.《史记·商君列传》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商鞅这项变法措施的主动意义在于A.限制和打击旧有奴隶制贵族 B.承认土地全部权归私人驾驭C.革除陈规陋俗以求变更民风 D.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5.秦朝郡县制“突破了政治治理中传统的血缘宗族因素……所代表的新型国家之职,‘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
这说明郡县制A.完善了世卿世禄的宗法制度 B.形成了郡县与分封并行格局C.强化了中心对于地方的限制 D.促进了各民族交往沟通交融6.秦统一后,秦始皇大兴土木建立宫殿陵墓、花费巨额钱财求仙访药、大张旗鼓外出巡游封禅、实行严刑峻法强化统治,其共同影响是A.巩固了统一的中心集权国家 B.强化了专制集权的皇帝制度C.致使先秦文化遭遇空前劫难 D.导致社会阶级冲突严峻激化7.明末清初思想家陆世仪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
献县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据统计,中国大陆目前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城址共有150余处,分为八大区域,其中黄河中游17处,黄河下游24处,内蒙古中南部14处,内蒙古东南部至辽宁西部78处,青海高原4处,长江上游7处,长江中游9处,长江下游2处。
这反映出( )A.早期各文化之间交流频繁B.辽河流域文明程度高于中原C.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特征D.当时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家天下”局面逐渐形成,这种家天下时代的开启,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看是指( )A.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制B.郡县制取代世官世禄制C.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D.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3.商朝中央政权对商族地区的管理相当严密,对各附属国的控制力度相对薄弱。
国王并不能绝对支配各附属国,各附属国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有很大的自主权。
这是因为商朝( )A.以宗法血缘建国B.实行王位世袭制C.实行内外服制度D.有了成熟的文字4.西周初年,摄政的周公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
这一举措( )A.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B.加强了中央集权C.推动了各地间经济文化的交流D.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5.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一书中指出:“所谓西周的宗法制度,就是用‘大宗’和‘小宗’的层层区别把奴隶主贵族联系起来。
周王自称为‘天子’,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
”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家国一体B.政教合一C.君主专制D.等级森严6.《诗经·北山》中有这样的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大田》中有这样的记载:“有渰(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选择题宗法制的实行使西周的政治制度具有浓重的()A. 神权色彩B. 血缘色彩C. 平等色彩D. 民主色彩【答案】B【解析】夏商时期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权色彩。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并没有神权色彩,故A项错误。
宗法制是周人将血缘纽带与政治相结合的一种制度,解决了贵族在权力、土地和财产继承上的矛盾,具有浓厚的血缘色彩,故B正确。
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嫡长子是权力、土地的主要继承者,在继承中居于特殊地位,并未体现民主、平等,故CD错误。
西周时期,对墓葬用品的规定十分严格,如规定“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
材料反映的问题是A. 西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B. 西周的青铜器数量比较少C. 西周的冶铜业十分落后D. 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可知,西周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西周青铜器数量的多少,而是强调西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西周的冶铜业十分落后,而是强调西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排除C。
材料没有体现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而是强调西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排除D。
选择题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
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河“天汉”,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
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A. 皇位从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B. 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C.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D. 神化皇权,万世一统【答案】C【解析】秦朝修建咸阳,让咸阳宫居中,而咸阳宫象征着王权,即君权,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把加强君主专制和巩固中央集权两者合二为一,故C项正确。
选择题公元前206年,刘邦大军攻入咸阳,整个咸阳城被付之一炬。
颇具远见的萧何努力将宫廷保存的地图、书籍保护下来,为日后战争、治国提供了依据。
上述历史物件在秦朝时应由谁掌管()。
A. 皇帝B. 丞相C. 御史大夫D. 郡守【答案】C【解析】秦朝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一切军国大权由皇帝掌握,将具体的律令、图籍交给官员处理,排除A。
2027届高一年级第一次历史月考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量75分钟。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及科目,在规定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第I 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时,只交答题卡。
第I 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考古发现,浙江良渚文化、广东石峡文化、山西陶寺文化在挖掘出大量极具地方特色的文物的同时均有作为祭祀礼器的玉琮出土。
这可用于说明中华文明的特点是()A.兼容并蓄B.和谐共存C.多元一体D. 天人合一2.仰韶文化洛阳王湾遗址的小陶罐内壁附着有粟的痕迹,三门峡交口遗址同时发现有水稻籽实与粟。
同时,在郑州大河村、淅川下王岗遗址、郑州西山的古城等发现了大型定居村落,还出现了家畜饲养业。
这表明当时( )A.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已经出现B.农业经济活动较为稳定C.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基本形成D.农作物种植出现了交流3.有学者认为,黄帝的名称实际反映了原始农业文明时期,人们因崇拜黄土地而表达的一种特殊感情。
以下属于黄帝部落活动区域的是( )A.长江流域B.辽河地区C.黄河流域D. 珠江流域4.孔子曰:“夏尚忠,商尚鬼,周尚文。
”现存于世的商代甲骨文大多是向上天祈祷和祭祀的卜辞。
这表明早期中国社会( )A. 带有浓郁神权色彩B.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D.最高权力尚未集中5. 台湾学者许倬云先生曾回忆道:“在家乡,新年、除夕、元且、清明和冬至,都会祭祀祖先。
我家自从抗战时期离家客居,先父直系祖先名讳先人挂轴,每逢年、节悬挂遥祭。
2025届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9.28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25小题,共50分。
1、新石器时代,我国各处的农业村落都已具相当规模,星罗棋布地分散在各地。
下列文化遗存,位于图中所示“中原文化区”的是()A. 仰韶文化B. 红山文化C. 河姆渡文化D. 良渚文化2、下面为夏朝世系示意图。
读图可知,夏王朝实行A.宗法制B.嫡长子继承制C.分封制D.世袭制3、考古学家发现在殷墟出土的大批龟甲、兽骨上刻有文字。
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
通过甲骨文我们可以了解()A. 早期国家的特征B. 私有制的起源C. 母系氏族的状况D. 分封制的瓦解4、有学者指出:“(西周)军事行动可以长期可靠地依赖的后勤支援仅仅来自王室管理的王畿地区。
至于周王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得到封国基于地方资源的军事援助,则完全取决于诸侯的意愿和周王对他们的支配能力。
”该学者意在说明西周时期()A.中央集权受到了严峻挑战B.诸侯国具有很强的独立性C.分封制度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诸侯未形成对王室的政治认同5、据载:西周时期“宦学事师,非礼不亲。
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
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由此可见,当时“礼”A.是早期儒家学说的重要内容B.起到维护君主集权的作用C.成为了国家施政的指导准则D.促成了政权与族权的结合6、《春秋左传》中记载:“王后无适(嫡子),则择立长。
年钧以德,德钧以卜。
”这则史料可用来说明当时()A.宗法制度越来越完善B.占卜方法具有权威性C.王位继承有内在规则D.德行是择君首要依据7、井田制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一种土地制度。
下列关于井田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土地归全体国人所有B.主要采用奴隶个体耕作的方式C.受封奴隶主拥有使用权,不得转让与买卖D.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青铜农具8、春秋战国时期,“华夏”高度的文明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许多邦国部落逐渐融入,给“华夏”注入新的活力。
河北容城中学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70分每题2分)1.天干地支是中国先民较早掌握的初步的天文历法知识。
商代君主多以天干为名,如太甲、盘庚等,这体现了商朝()A.天干地支知识已经在群众中普及B.王权的自我神化C.迷信活动盛行D.经济繁荣,文化发达2.对图一到图二的变化,表述正确的是()①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②家天下制度取代了禅让制③禹死后,其王位继承方式是兄终弟及④从此以后,王位开始在一姓中世袭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3.图一是北京天安门东侧后院古代建筑,是明清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
图二是民间祭祀祖宗的场所,称为祠堂。
这种现象源于我国早期的一项政治制度,其特点不.包括()A.嫡长子继承制B.神权与王权的结合C.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D.“国”与“家”结合4.史书记载,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的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26人,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
晋武帝想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
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是依据()A.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B.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C.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D.禅让制的尚贤原则5.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
研究这类文献可以佐证的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度B.宗法制度C.分封制度D.郡县制度6.中国的汉字姓氏中,有许多起源于祖先的封地、封国,与这种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公九卿制7.公元前782年,幽王宫涅继位,宠幸褒姒。
“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这段材料不能表明()A.幽王荒淫无道B.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C.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D.分封制确立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政令8.下图是有关省份的汽车号牌图片,这些省份的简称源自西周分封制的是( )9.右面的漫画所反映的秦朝历史信息,不准确的是()A.实现了国家统一B.确立了君主专制体制C.实行分封制D.建立了三公九卿制10.右图中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
临川二中实验学校2015-2016学年度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考试范围:专题一第1、2节;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邱昌文 马广东 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 卷(单选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1.从商周到秦朝我国政治制度变化的突出特点是( ) ①由贵族政治变为官僚政治 ②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 ③削弱地方,加强中央权力 ④血缘政治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山东素有“齐鲁之邦”之称,这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
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A .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 B .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 C .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 D .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3.“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出自《论语·尧曰》。
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 ) A .鲁 B .齐 C .燕 D .宋 4.《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下列选项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 A .春秋鼎盛 B .问鼎中原 C .钟鸣鼎食 D .一言九鼎 5.中国传统四合院建筑体现了宗法观念对人们起居生活的影响。
家中长辈住在() 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D .丁处 6.公元626年,李世民伏兵玄武门,将入朝的皇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格杀。
父亲李渊正在皇宫内湖上泛舟,李世民的军队冲到面前,声称护驾。
李渊无奈,立即传位给李世民,自己退居太上皇。
史称“玄武门之变。
这场残酷的夺嫡斗争违背了( ) A .宗法观念 B .华夷观念 C .重农观念 D .民本观念 7.“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现象。
下列政治制度与此相关的是( ) A .宗法制 B .郡县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8.《禹鼎》记载:噩侯反叛伐周,厉王命禹出征,生获其君。
这反映了( ) A .分封制趋向衰落,但尚能维护王权 B .宗法制度开始瓦解 C .商业繁荣,小农经济发展 D .郡县制逐步确立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考场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 ...........................................装...........................................订...........................................线...........................................9.明清徽商有致富回乡修建祠堂的习俗,这与下列哪种制度有关( )A.禅让制B.宗法制C.分封制D.王位世袭制10.历史地图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与下面两图密切相关的古代政治制度分别是( )A.分封制行省制B.内阁制分封制C.分封制郡县制D.郡县制行省制11.《礼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
”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制度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禅让制12.幽王为讨宠妃褒姒欢心,烽火戏诸侯,又废太子宜臼,立褒姒子为太子,申侯联合缯国、犬戎杀死幽王,立宜臼为王。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西周分封制受到冲击B.宗法制引发贵族间争权夺利的斗争C.周幽王厉行君主专制D.申侯以实际行动维护了宗法分封制1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分封、立郡县”,主要目的在于( )A.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B.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 D.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需要14.下面为秦汉时期地方政府管理体制情况表,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汉承秦制保持了政治制度的稳定性B.郡县制是秦朝开创的一项重要制度C.两汉统治者直接沿袭秦朝的郡县制D.东汉的地方管理体制发生了本质变化15.下图“□□”中的内容应是( )A.监察B.朝议C.诏令D.察举16.“(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秦朝驰道的修建( )A.加强了对诸侯国的控制B.有效地扩展了统治疆域C.建立起了垂直管理体系 D.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17.秦朝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D.皇帝任命18.有人说,权力一旦失去了监督就会泛滥成灾。
在我国古代官僚机构中,也存在着对官僚的监督。
下列官职中最早具备监察职能的是( )A.太尉B.御史大夫C.刺史D.锦衣卫19.读下表。
从中可见秦朝中央官制( )秦朝九卿部分官员及其职能AC.维护了严格的等级制度D.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20.《汉书》记载:“(战国时楚国将军庄蹻)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乃以其众王滇……秦时尝破,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
”下列对这段史料的解读,错误的是( )A.“西南夷”为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地区B.秦朝开辟“五尺道”加强与“西南夷”的联系C.秦在“西南夷”任命官吏纳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D.“五尺道”的开辟是岭南地区归属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21.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从秦朝的历史来看,对其解读不恰当的是( )A.秦朝创立皇帝制度B.秦朝可能统一了全国文字C.秦朝在推行分封制D.秦朝曾设丞相、御史等职22.“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
”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下列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度C.郡县制度D.官僚制度23.2015年2月19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
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
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中央集权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独断性和随意性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24.下图是公元前三世纪末期的中国局势图,最终完成国家统一的是( )A.①B.②C.③D.④25.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
以下对柳、黄二人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柳宗元肯定帝制的合理性B.黄宗羲继承和发展了柳宗元的思想C.二人观点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 D.两种观点恰好相反,后者正确26.“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小大适称而不悖焉。
”与材料相符的观点是( )A.重农抑商B.中央集权C.君主专制D.削弱相权27.《晚清七十年》载:“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型态之发展,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这次转型( )A.摧毁了宗法观念B.发展了分封制度C.确立了专制政体D.创立了科举制度28.下图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政治制度( )A.商周 B.秦汉 C.隋唐 D.明清29.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死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B.开创皇帝制度C.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统一的国家和中央集权制30.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开疆拓土的有( )①开凿灵渠,平定岭南②开辟“五尺道”,并在当地委任官吏③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④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阅读(本大题共两小题,共计40分)31.(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8分)材料二秦简出现的单行法规名称已达三十多种,史载李悝著《法经》六篇,“商鞅受之,入相于秦”。
秦律所载的法律条文数量之多,内容之丰,也是前所末见。
秦简中的经济法规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等一百多条律文。
它们对秦代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进行广泛调整,使秦的经济迅速发展,国力日盛,巩固、确立并发展了封建制度。
——万方《浅谈秦的经济立法及其特点》(2)根据材料二归纳秦国经济立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发挥的积极作用。
(10分)32.(22分)制度的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王者禘(宗庙祭祀的一种祭名)其祖之所自出(诸族之始祖多感天而生)。
以其祖配之。
而立四庙。
庶子王(嫡子有残疾无法继承王位,由庶子代之)亦如之。
——《礼记记·丧服小记》别子(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嫡子、庶子)为祖,继(继嗣)别为宗,继祢(亡父)者为小宗。
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
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
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
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
——《礼记·大传》(1)根据材料一,概述西周祭祀制度的内容(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法制的特点。
(6分)材料二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
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
……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
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2)依据材料二,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区别。
(6分) 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重要意义。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