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课文导读
- 格式:docx
- 大小:21.94 KB
- 文档页数:2
2024年新教材【部编版】《过秦论》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教材【部编版】《过秦论》的第一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围绕《过秦论》上篇展开,通过分析秦国兴衰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原因,让学生深入了解贾谊的史学观点和论证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过秦论》的基本内容,了解秦国兴衰的历史过程及其原因。
2. 培养学生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3.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贾谊的论证方法,理解其史学观点。
教学重点:《过秦论》的基本内容,秦国兴衰的历史过程及其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图片,引出秦国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贾谊及其《过秦论》,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
3. 课文讲解:详细解读《过秦论》上篇,分析秦国兴衰的历史过程、原因及贾谊的论证方法。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指导学生分析、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分析能力。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秦国兴衰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过秦论》2. 上篇内容概括:秦国兴衰、原因、论证方法3. 重点知识:贾谊观点、论证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本节课内容,分析秦国兴衰的原因,结合现实谈谈你的认识。
2. 答案:秦国兴衰原因有内外两方面,内因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外因包括六国势力、地理环境等。
现实启示:一个国家的兴衰取决于多种因素,我们要从中汲取教训,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过秦论》下篇,深入了解贾谊的史学观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过秦论》教案一、教材研究《过秦论》节选自贾谊的《新书》,原著分为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作者通过对秦王朝兴起、强盛、衰亡过程的叙述,议论了秦王朝成败的因由。
它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
二、学情分析培养学生基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是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之一。
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文言文是学习的难点。
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
通过之前的文言文阅读训练,他们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但是,由于现实生活中缺乏古语环境,学生对文言文的接触大多限于课本上的选篇,阅读量少,在文言阅读还存在很大障碍。
加上文言知识琐碎,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带有畏难情绪和逃避心理。
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保证本课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本着大纲要求,根据本文特点和学生情况,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一)知识目标1、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文章结构层次;2、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3、从文章的布局、语言、修辞等方面赏析文章的艺术特色;4、熟读并按要求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1、通过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2、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对秦朝灭亡的思考,懂得“得民心者的天下”的道理。
四、重点、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和文章特点,本课教学重点难点如下:(一)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难点理解“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
五、教学和学法《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过秦论贾谊创作背景 公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即“文景之治”的前期。
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
当时,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也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
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地位有动摇的危险。
为了调和各种矛盾,使西汉王朝长治久安,贾谊在《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以及《过秦论》等著名的政论文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本文就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成败得失,为汉文帝改革政治提供借鉴。
在谈到写作目的时,贾谊说过他之所以要“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主张“去就有序,变化因时”,其目的是求得“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下篇)《过秦论》一文总结秦朝兴亡的教训,实为昭汉之过。
秦始皇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8年,攻邯郸,6年后灭赵;公元前225年,决河水灌大梁城,灭魏;公元前223年,派王翦率军60万灭楚:公元前222年,灭燕;公元前221年,灭齐。
秦王朝推行暴政推行郡县制,横征暴敛大行封禅之典、大兴土木,营造阿房宫和陵墓文化实行专制,焚书坑儒缴获民间兵器,铸成12铜人北筑万里长城,广修驰道,南开灵渠大动干戈,北抵匈奴,南击闽越动辄征夫百万,杀人如麻图图《过秦论》作者简介《过秦论》为其政治思想的代表作,文学与历史相结合。
历史背景《过秦论》为其代表作,论述了秦朝兴亡之原因。
创作于西汉初期,针对当时政治社会问题发表观点。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初期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
18岁时以文才显名,20岁被汉文帝刘恒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参与政事,颇受器重。
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
转任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他“自伤为傅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
过秦论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过秦论》的段落划分通常基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以下是该文章的一种常见段落划分方式:一、引言部分(第1段)这部分简要介绍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包括秦国的地理优势、商鞅变法与张仪连横的功绩,为后文论述秦国的强大和统一提供了背景。
二、秦国强大与统一(第2-3段)第2段主要写秦国的强大国力,通过描述合攻秦国的九国军队因为犹豫徘徊而战败,突显了秦国的军事优势和统治力。
第3段则写秦始皇继位后统一全国的过程,全面展现了秦国的实力和野心。
该段从正面描述了秦国的统一进程,强调了秦始皇的英明领导和秦国的强大实力。
三、秦朝灭亡与陈涉起义(第4段)这部分主要写陈涉起义和秦朝灭亡的过程,通过对比秦国的兴盛与衰败,揭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和教训。
该段对陈涉起义的描述较为简略,主要侧重于对秦朝灭亡原因的分析。
四、对秦国的盛衰过失进行评述(第5段)最后一段是作者对秦国的盛衰过失进行评述的部分。
作者通过对比论证的方法,总结了秦国兴盛和衰败的原因,得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
这部分内容深刻而精炼,是对全文的总结和概括。
这种段落划分方式将文章按照引言、秦国强大与统一、秦朝灭亡与陈涉起义、对秦国的盛衰过失进行评述等部分进行组织,有助于读者全面理解和把握《过秦论》的主旨和观点。
同时,这种划分方式也符合文章的结构和逻辑顺序,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经典的历史散文。
二、文章赏析《过秦论》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著名史论,其主旨在于探讨秦国的兴衰及其原因,以此作为对汉文帝的政治借鉴。
这篇文章以其深刻的洞见和精湛的写作技巧,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篇经典之作。
从文章的主旨来看,《过秦论》鲜明地提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中心论点。
作者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一统六国,建立千秋伟业,关键在于其强大的国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
然而,秦国在统一后却迅速走向衰败,原因在于其统治者未能施行仁义之道,导致国家内部矛盾激化,最终走向了灭亡。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过秦论》课文解读《过秦论》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的第二册,是古代政论文的典范之作,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过秦论》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语文必修三《过秦论》课文解读一秦孝公①据崤函②之固,拥雍州③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④,有席卷天下⑤,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⑥之心。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那样的天子权势,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和并吞四周荒远之地的雄心。
①秦孝公:生于公元前381年,死于前338年,战国时秦国的国君,名渠梁。
穆公十五世孙。
他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富国强兵。
②崤函:xiáohán,崤山和函谷关。
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
函谷关,在河南省灵宝县。
③雍州:包括今陕西省中部和北部、甘肃省除去东南部的大部分地区、青海省的东南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地方。
雍,yōnɡ。
④周室:这里指代天子之位的权势,并非实指周王室。
战国初期,周王室已经十分衰弱,所统治的地盘只有三四十座城池,三万多人口。
⑤席卷天下:与下文“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是同义铺排。
⑥八荒:原指八方荒远的偏僻地方,此指代“天下”。
)[这一句写秦国的地理优势及其统一天下的雄心。
作者为什么从孝公起笔呢?因为在战国初期,万乘之国共有七个,秦居其一,实力与其余六国相等。
直至孝公之初,秦与各诸侯相比,也并无优势。
但是,秦凭借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势,却有着并吞天下的巨大野心。
“君臣固守”写秦偏居一隅,严阵以待,谨防诸侯来犯。
一个“窥”字,透出秦对天子之位虎视眈眈,暗中伺机而动,随时准备猛然窜出、一统天下的勃勃雄心。
]当是时也,商君①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②而斗诸侯③。
(在那时候,有商君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崤山以东诸侯各国自相争斗。
《过秦论》课文导读
《过秦论》是史论。
所谓“过秦”,就是言秦之过。
西汉初期,经历了春秋战乱到楚汉相争500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严重破坏,土地荒芜,人民流亡,人口减少,经济凋蔽。
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社会现实而写的。
《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
这个观点也贯穿在其余两篇之中。
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施行宽松的政策,防止重蹈秦始皇因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
文章前四段是叙述历史事实:第1段写秦孝公任用商鞅,使秦国强盛起来;第2段写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时期国势日强,各国诸侯“争割地而赂秦”,并顺势一笔带过孝文王、庄襄王时情况;第3段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国势强盛到了极点,但暴虐也到了极点;第4段写陈涉起义,天下响应,迅速灭秦。
文章第5段转入议论,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得出结论,结束全文。
前四段叙史实,是末段发议论的基础和根据。
这样写,便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且避免了议论的空泛,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文章叙事,极力铺张渲染,逐层推进,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
议论用了对比手法,说理透彻有力。
本文的语言也颇具特色,除运用了丰富的词藻外,还运用了排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段,使文章酣畅流利,极有文采。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