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计审计史
- 格式:doc
- 大小:63.32 KB
- 文档页数:11
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起源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历史比西方国家要短得多。
旧中国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始于辛亥革命之后,当时一批爱国会计学者鉴于外国注册会计师包揽我国注册会计师业务的现实,为了维护民族利益与尊严,积极倡导创建中国的注册会计师职业。
1918年9月,北洋政府农商部颁布了我国第一部注册会计师法规——《会计师暂行章程》,并于同年批准著名会计学家谢霖先生为中国的第一位注册会计师,谢霖先生创办的中国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一一正则会计师事务所也获准成立。
【案例】中国“四大”——一个职业诚信与专业的缩影
徐永祚:徐永祚会计师事务所
潘序伦:立信会计师事务所
奚玉书:公信会计师事务所
谢霖:正则会计师事务所
(二)中国CPA审计的发展
1、1991年,恢复全国CPA统一考试;
2、1993年10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CPA法》;自1994年1月1日实施;
3、1995年12月,正式颁布第一批独立审计准则,并于1996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
4、1996年10月,中国CPA协会加入亚太会计师联合会。
5、1997年5月,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接纳中国CPA协会为正式会员,并同时成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正式成员。
6、2004年创立了事务所执业检查制度;
7、2006年2月15日,实现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
8、2010年11月,对38项准则进行修订,持续趋同。
III.参考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CPA法》。
IV.机考样题
无。
1。
中国审计学小史
中国审计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以下是其发展历程:
- 古代审计(公元前1100年至1840年):
- 西周时期:出现了审计的萌芽,朝廷初步确立了审计制度,设立了小宰、宰夫、司会等官职,宰夫是具体执行审计的官员。
- 春秋战国:以“依法治国”的思想为前提,政治审计和经济审计得到了强化,各诸侯国也设置了审计的官职,上部报告会计制度相继实施,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初的会计审计制度。
- 秦汉时期:审计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秦朝设置了御史大夫的官职,主管全国的审查审计业务,包括政治审查、经济审计等审计业务。
- 隋唐至五代十国:审计监督权力由御史台、刺史和比部分掌,唐朝时,御史台是最高的审计机构,比部作为独立的审计机构存在。
- 北宋至明清时期:审计职权开始独立,出现了审计这个词语,审计机构的职权扩大,对财政经济活动的监督也加强了,开始设置官员,组织机构的层次开始形成。
- 现代审计的生成和发展(1840年至1949年):
- 中华民国的政府审计: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政府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国家预算制度,这个是审计监督制度的基础。
之后,北京政府设立了审计机构——审计院。
中国审计学的发展历史悠久,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审计学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丰富和扩展。
我国民间审计的起源与发展夏彦升(河北省煤田地质局制印中心,河北邢台054000)【摘要】民间审计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形成财产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受托责任关系,这是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
从世界经济形势看,经济越发达、管理越先进则需要越科学的审计,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需要我们重视和研究现代民间审计调控经济的力量。
【关键词】民间审计;起源;问题;变革我国的民间审计从本世纪初开始,1918年北洋政府商务部颁布了《会计师暂行章程》它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注册会计师法,同年,谢霖先生创办了正则会计师事务所属我国第一家会计事务所,注册会计师队伍最高人数有2619人,在支离破碎的国家面前,注册会计师在振兴国家经济上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
解放后,由于计划经济的大环境下使注册会计师退出了中国的经济舞台,一直到1980年12月财政部颁布《关于成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和1981年1月1日上海市成立新中国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上海会计师事务所。
从此之后的10年间我国先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条例》《会计师事务所暂行管理办法》,到1988年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使我国的民间审计基本上恢复了工作,注册会计师有了3000人,会计师事务所有了250家。
1993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使民间审计逐步规范化、法制化,尤其是在《独立审计准则》基础上的财政部2006年发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使我国的审计会计事业实现了与国际的接轨,提高了会计审计信息的质量,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提高了对外开放水平。
到2008年底,我国已有民间审计机构6683所(含审计师事务所),这些民间审计机构在繁荣市场经济、深化国企改革、转换政府职能、维护财经秩序、规范金融市场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作用。
制约我国民间审计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首先,事务所规模对民间审计的影响。
浅析宋代会计与审计状况作者:李雄英来源:《财讯》2018年第18期宋朝工商业兴盛,财经贸易发达,逐渐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逐漸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过渡到用于交换的商品经济。
与复杂的经济活动内容相适应,宋朝在会计与审计领域产生了很多开创性的成果,如奠定当今账户结算余额原理的“四柱清册”外,还出现了完备的“中式三账”的账簿体系,设立了最早的“会计司”机构,设立了专司审计的机构“比部”。
这些都是中式会计的杰出成就。
四柱清册中式三账三司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封建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宋朝虽然也经过两宋风云的洗礼,但是其工商业兴盛、财经贸易发达,经济与文化总体在向前发展,最具独特之处在于资本主义的萌芽,我国逐渐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过渡到用于交换的商品经济。
与复杂的经济活动内容相适应,宋代除了在会计记账方法的发展上产生了奠定当今账户结算余额原理的“四柱清册”外,出现了完备的“中式三账”的账簿体系,设立了最早的“会计司”机构,设立了专司审计的机构“比部”。
这些都是中式会计的杰出成就。
宋代会计发展状况会计在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最早的会计文字记录是商朝的甲骨文,最早的会计机构设立于西周时期。
会计记账方法诞生于秦代。
但是最早给予收付记账法以比较完善解释的是宋朝的“四柱清册”,它奠定了中式会计的基本原理。
“四柱清册”的“四柱”指的是“旧管”、“新收”、“开除”及“实在”,分别相当于现代会计中的“期初结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结存”。
“四柱清册”最初使用于封建官府会计中,后来被民间工商行业会计广泛采用。
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并且渐渐发展到交子银行,传统的封建经济发展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的影子,再加上纸币的使用大大缩减了资源的消耗量、提高了商品交易效率及交易量,因此社会发展极其需要一套适应经济现状的账簿体系,“中式三账”会计账簿体系逐步得到发展和完善。
宋代的会计核算中可以发现“草流、细流、总清”这三种主要账簿的设置痕迹。
1.会计与审计哪个先产生?为什么?(不清楚,只记了要点)会计先于审计,因为(1)审计的对象是会计(2)只要有人对数字作记录就有会计的概念,而审计是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时才存在(3)历史事实证明:会计远古就有,而审计远晚于会计。
综合考察的史籍记载,我们大致可以知道夏禹时代对诸侯的考核是三年一次,其考核的内容是核算各诸侯的贡赋征收。
我们说古代审计滥觞于在伐,该是可以成立的吧。
2.周朝的“宰夫”设置(第二章)小宰属下的宰夫兼职负责审计工作(1)宰夫在机构的设置上,其官阶低于司会一级,司会为中大夫,宰夫为下大夫,但宰夫有权审计司会的会计文书。
宰夫为小宰属下的职官,对于小宰内部财经机构的审计属于内部审计。
(2)宰夫掌治法,使中国古代的审计从它有明确记载开始,就具有司法监督的性质。
(3)宰夫在审计的内容上合经济下线审计、财政财务审计、财经法纪审计于一体,这就是按照法治考核百官的群都县的治绩,稽查他们财用收支的情况。
(4)宰夫审计是以王朝规定的法规为准绳,即“官刑”,审计的方式分年月旬定期进行,主要采用复核法,总核考计会计文书。
(5)宰夫的职权是将审计对象的结果报请冢宰加以赏罚。
(6)除以上引文外,我们从《周礼》中对宰夫的记载还可以了解到,宰夫的职掌比较繁杂,除审核各级官府的会计簿书外,还掌治朝时正位,负责接待来访,掌管各种典礼仪式上的物品,负责大小丧事的戒令,辨别百官八职,为最高统治者的发布命令。
3.秦汉上计制度比春秋战国时期的上计制度有什么发展?(第三章)春秋时期,国君对官吏的考核已正式成为“上计”。
战国时期,这种通过上计考核官员的办法进一步发展,记载也更为详细可靠。
当时所谓上计,就是中央重要官员和地方长官每年要把所属地区的户口、垦田、租税收入等预算数字写在木券上,一式两份,木券从中一剖为二,国王执右券,臣下执左券。
到了年终,官吏必须到国王那里如实报核一年来财政收支情况,国君根据右券亲自考核,或由丞相协助考核。
最后根据考核结果,决定官吏的升降任免赏罚。
战国时期,上计已经形成制度化,严格按照规定的期限进行。
《周礼》有“月终”“岁终”“三岁”之计。
上计侧重于对官吏等进行经济政绩的审计考核,即以赋税收入的多少作为考核官吏政绩的主要依据,其考核的详细内容是粮食、人口、赋税、牲畜之数。
总之,之一时期的上计制度已具有经济政绩审计与财经法纪审计两种职能的萌芽,上计中采用的审计方法是听计。
中国古代最原始的审计方法之一是与古罗马“audius”不谋而合的。
上计中,国王为了对考核者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评估,往往还采取查询的方法,进一步弄清楚事情真相。
秦汉时期,随着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完善,上计制度更加系统化。
汉代的考课,可分为两个系统。
一是丞相、御史考课九卿,公府考课掾史;二是中央课郡国,郡国课县,这是中央到地方的系统。
西汉属县上计郡国是每年“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上其集部”。
首先,郡国首相依据集部对其所属县令(长)进行神经考核。
属县上计结束后,由郡国进京上计。
大约秦朝时是主管长官自奉计簿送上中央。
东汉之际,略从简省,一般选派高级属吏如上计掾、上计吏、计左等进京上计。
由于上计事关国家大政,汉代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在中央,有时甚至由皇帝亲自主持,但大部分是由丞相和御史主持。
两汉时上计一般是每年一次,岁终是诸县上计于郡国,郡国上计于中央。
两汉时,上计中的审计方式主要是采用查账法,即审查稽查计簿。
上计簿记载的主要内容就是户口、垦田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
两汉上计除采用查账法外,同时兼用查询法,皇帝或丞相、御史大夫亲自询问计吏有关地方的情况,以便对地方政情计簿虚实有充分额了解。
综观史籍,秦汉上计中包含有审计性质的活动,主要是对地方郡县长官进行经济政绩的审计,即审核稽查地方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课校其功。
但也包含着财政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的审计,集三者于一体。
这说明审计还处在较原始的阶段,三种职能含混不清。
上计和审计的三种基本方法(查账、查询、比较分析法)初步具备,并采取事后定期送达审计的形式,每年岁尽县上计于郡,郡上计于朝廷。
这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财政控制,督促官吏勤于吏治,廉以自守,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审计制度发生哪些变化?(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审计机构建设方面的重要发展是在尚书省下出现了专门负责文官选拔考课的吏部和具体负责法制勾检的比部。
比部设计之始,党有两种主要职能:其一作为校比、案比、考校之意,当负责勾检之事;其二作为比例、则例之意,当负责诏书、律令等法制之事。
总之,从“比”字之义对照北齐比部所掌诏书、律令、勾检等事,两者是相吻合的。
上计制度的衰亡和考课制度的变化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军阀称雄,朝廷衰微,地方忠则上计,叛则不上。
到南北朝初期,史籍中有关上计的记载已十分少见,以后逐渐绝迹。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三省六部制的逐渐形成,对官吏的考课制度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并对隋唐考课有直接的影响。
这一时期,中央考课由尚书台(省)总之。
州郡之考课当由吏部负责。
史籍明确记载考课官吏按其政绩分为三等,没等复分三品,公三等九品。
官吏考课之赏罚,始与官品、阶结合起来。
考课政绩分为三等九品,考后以升降为赏罚,再以阶授官。
所有这些均为隋唐所效法。
御史在财经上的审计监督这一时期,御史监督制有两个明显的变化。
一是秦和两汉时御史府兼管图书秘籍,不能算为一个专职的监察机构。
东汉以来的御史台虽然已是专职的监察机构,但在组织上属少府节制。
直到曹魏时,御史台才从少府中分离出来,正式成为一个由皇帝直接掌握的独立的监察机构。
二是御史台在纠察百官的同时,其本身却受到尚书的纠弹。
御史除了弹劾官吏私赃外,有时对财政财务收支不如制也进行弹劾。
5.隋唐时期的审计(第六章)1、唐代勾检官的设置,大致可分为两个最高领导机构,即尚书省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员外郎所在的官府和刑部之下的比部,下辖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中的相同兼职勾检官,分别执行着不同的勾检职能。
尚书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员外郎主要是勾检官府一般事务和文书,当然其中也包含勾检财政财务收支的稽失;比部则专门勾覆中央至地方各级官府的财政财务收支。
除此之外,皇帝也经常临时派遣其他官员从事勾检工作。
2、天下诸州的勾官要对本州官文书加以审核,然后纳于都省,当京师诸司是否同于诸州,也要经过本部门勾官的勾检,京师诸司的勾官也要对这些官文书加以勾检,然后纳于都省,再有都省一一审核。
3、同任何制度的国家一样,封建国家的财政财务收支是关系到一个王朝安危存亡的大事。
为了防止官吏的贪污受贿、滥收、少收、欠收和肆意支用等,封建政府必须特别加强财经监督,以保障封建国家经济活动能正常地进行。
上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的兼职勾检官在勾检一般事务和文书稽失的同时,也审核稽查本部门及其下属机构财政财务收支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4、由于经济项目的勾检的重要、繁杂和艰巨,唐王朝另外在刑部之下设有比部,作为财政财务勾检的最高机构。
京师诸司、天下府州在自行勾覆后,均要把勾帐申报比部,由其进行总的勾覆。
从比部勾覆的内容推论,中央户部所掌租调赋敛、公廨田、官吏俸禄、和伞和市、军资粮仗、赏赐,兵部所掌戎器、仪仗。
至于比部对天下诸州的勾覆,<<唐会要>>卷五九<<比部员外郎>>有明确记载:“建中元年四月,比部状称,天下诸州及军府赴勾帐等格。
5、比部对地方的勾覆,一般说来只限于勾覆到州府。
州府属下诸县有州府负责勾覆。
1比部对中央诸司和地方府州的勾覆是采取定期事后送达的审计方式。
中央和地方政府送达比部总勾覆的期限各不相同。
2.为了避免在时间上发生冲突以及防止遗漏,中央诸司采取隔季勾覆的方式,即“以后季勾前季”。
这样既可以及时又可以全面的进行勾覆。
地方诸州距离京师都有一定的路程,往返不便,故采取一年勾覆一次的方式。
限在次年三月以前勾覆完毕。
3.唐代勾覆的主要方法是采用查账法,即复查和核对有关账目、凭证、财务结存等是否正确无误。
除此以外,也辅以查询法,这一般在勾覆出账目差错时,还要进一步通过调查或者访问方式,查明差错原因。
4.唐代对钱物账目的勾覆中,如发现错漏不实等,还要求被勾覆者必须用书面说明造成差错的原因。
5.唐代在财政财务上的勾检制度有几点值得注意:a在勾检机构的设置上,中央有两套班子。
一是尚书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员外郎所在的官府,这事从行政系统领导的勾检工作,侧重于勾检日常一般事物和文书的稽失,二是刑部属下的比部,这是从司法系统领导勾检工作,专门进行财政财务的勾检。
b唐代在财政财务上的勾检,其对象上自中央六部诸司,下至地方州县,其内容几乎包括封建国家所有的财政财务收支。
唐代在财政财务上的勾检的对象和内容比汉代设计上的对象和内容要广泛细致深入的多。
c唐代在财政财务上的勾检如果从勾检者和被勾检者的关系上来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处于司法系统的比部,作为独立的专职的审计机构,对各级官府的财政财务是从外部进行勾覆,有较大的独立性、公正性、权威性,具有终审的性质;二是属于行政系统的各级兼职勾检官,其对各自所在官府或下属机构的财政财务是从内部进行勾覆,具有初审、再审的性质,最后都要呈报比部进行总勾覆。
d唐代比部对财政财务的勾覆还是比较成功的。
6.宋代审计的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第七章)第一阶段:王安石变法之前北宋时期,三司是全国最高的财机构,号称“计省”。
宋承唐末五代之制,以盐铁、度支、户部三部为三司。
(一)三部勾院和都磨勘司审计三司之下,专门负责审计工件的是三部勾院和都磨勘司。
国初置三司总国计,即置三部勾院,以本部判官主之,其下还有勾覆官。
三部勾院在进行财政财务审计时,对官吏在经济上的违法行为进行检举揭发。
三部勾院还对部分重要的财政财务支出进行事前审计,事前审计的工作范围小于事后审计。
三司内部的第三个专职审计机构是都磨勘司。
三部勾院勾稽过的账籍,有的还要经过三司都磨勘司的重新勾磨。
,三司都磨勘司是元丰改制北宋的终审机关。
(二)都凭由司和理欠司审计三司内部具有审计职能的还有都凭由司和理欠司。
凡盐铁、度支、户部三部所支官物,经审核其凭无误,即盖印签发予以支领,有关机构支付后,再据其数目将凭证报请复核注销。
因此,都凭由司具有事前和事后财务审计两种职能,而且是实行凭证审计,而不是三部勾院、都磨勘司的账藉审计。
(三)诸军诸司专勾司审计三司之下还有一个分掌军队给受之数的机构++三司马步军专勾司。
是为防止军队发放俸禄时伪冒、欺弊等,其审计范围很小,三司马步军专勾司是采取事前审计的形式对军队给受进行监督。
第二阶段:王安石变法之后(一)宋代自元丰改制后,财经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撤销三司,全国财计始归户部。
继三司之后,户部作为全国最高财政机构,内部亦设有审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