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岔及交叉渡线技术交底
- 格式:doc
- 大小:80.00 KB
- 文档页数:6
一、交底时间年月日二、交底对象全体参与冬季道岔铺设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
三、交底内容1. 工程概况(1)项目名称:__________(2)项目地点:__________(3)工程规模:__________(4)工程类型:__________2. 冬季施工特点及注意事项(1)冬季施工特点:低温、大风、积雪、结冰等恶劣天气较多,对施工质量及安全带来较大影响。
(2)注意事项:1)加强人员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2)严格执行冬季施工方案,确保施工质量;3)做好防寒保暖工作,确保人员身体健康;4)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预防事故发生。
3. 施工前准备(1)施工人员应熟悉冬季施工方案,掌握冬季施工技术要求;(2)做好施工材料、设备的检查、验收,确保质量合格;(3)施工现场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确保施工安全;(4)施工机械、设备应进行防冻处理,确保正常使用。
4. 施工过程安全技术措施(1)人员安全:1)施工人员应穿戴保暖、防滑、防冻的防护用品;2)施工人员应遵守操作规程,不得擅自改变施工方法;3)施工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做好应急准备。
(2)机械、设备安全:1)施工机械、设备应进行预热,确保正常使用;2)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应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确保安全操作;3)施工过程中,应加强设备维护保养,防止设备故障。
(3)施工场地安全:1)施工场地应设置防滑措施,确保人员行走安全;2)施工场地应设置警示标志,提醒人员注意安全;3)施工场地应定期清理积雪、结冰,确保施工通道畅通。
5. 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及预防措施(1)人员滑倒:加强施工现场防滑措施,提醒人员注意行走安全;(2)机械、设备故障:加强设备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3)火灾:施工现场严禁使用明火,做好防火措施;(4)触电: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用电安全规定,防止触电事故。
6. 施工完成后验收及移交(1)施工完成后,应进行质量验收,确保工程质量合格;(2)施工完成后,应及时清理施工现场,确保现场整洁;(3)施工完成后,应向相关单位移交施工资料,确保施工资料完整。
页眉内容18号单渡线道岔施工技术交底一、施工工艺流程二、施工要求2.1、施工准备(1)技术准备施工前项目部组织对全体技术人员、现场管理人员及劳务队伍对道岔板垫层施工、底座钢筋绑扎、道岔板粗铺、道岔板精调、道岔板压紧、自流平混凝土灌注等工序的培训,掌握技术标准,确保施工正常进行。
(2)施工测量由项目部测量部全权负责18号单渡线道岔施工的放样及道岔板精调作业。
2.2、线外试验段由项目部试验室和技术部共同完成。
三、垫层施工3.1 模板(1)模板及支架的材料质量、结构应符合施工工艺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观察、测量。
(2)模板安装必须稳固牢靠,接缝严密。
混凝土浇筑前,模板内应清理干净,不得有积水、杂物。
检验方法:观察。
(3)混凝土垫层模板安装允许误差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混凝土垫层模板安装允许误差检验方法:不同宽度每段检查三处(两端及中部)。
(4)拆模时混凝土表层与环境之间的温差不应大于20℃。
检验方法:测温。
3.2混凝土(1)垫层采用C25素混凝土浇筑,厚度由测量确定,横向宽度较相应的底座宽40cm(两侧各20cm),宽出部分向轨道外侧设置2%的横向排水坡, 变坡点较底座板内移5cm,两侧排水坡混凝土施工时人工收面。
(2)混凝土垫层外形尺寸偏差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混凝土垫层尺寸允许偏差检验方法:对纵向位置、中线位置及纵向长度全部检查,其它项目施工单位每5m测一个断面。
(3)垫层混凝土应密实、表面平整,不得有疏松和缺棱掉角等缺陷。
检验方法:观察。
(4)垫层混凝土表面应按设计要求拉毛,拉毛纹路应均匀、清晰、整齐。
拉毛深度在1.0~2mm。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
(5)混凝土垫层应在终凝后进行横向切缝,分段长度2-5 m,与道岔板板缝错开,缝深不小于垫层厚度的1/3。
检验方法:尺量。
(6)注意:施工前应对基床表层进行清洁,洒水湿润,并至少保湿2小时。
四、底座钢筋绑扎钢筋安装及钢筋保护层厚度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单渡线道岔施工技术交底一、施工前准备在进行单渡线道岔施工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资料准备:准备相关的施工图纸、技术协议书等文件,并进行认真的阅读和理解,确保对施工要求和流程有清晰的了解。
2. 器材准备:根据施工要求,准备各种需要使用的工具和设备,包括岔区扳道器、道岔处置器、示意图等。
3. 人员配备:合理安排施工人员,确保人员技术素质和数量的充足。
施工队伍必须由具备道岔施工经验的专业人员组成,且必须了解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要求和操作规程。
4. 安全措施:在进行施工前,必须进行详细的安全交底和安全教育,确保施工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
同时,着装必须符合相关规定,佩戴好安全帽、防护鞋和其他必要的安全设备。
二、施工流程单渡线道岔施工技术交底中的施工流程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清理道岔:施工前必须对道岔进行清理工作,包括清理杂物、铁屑等,并进行检查。
确保道岔部件完好无损,各活动部件灵活可动。
2. 固定导轨:在进行道岔施工之前,必须先固定好导轨。
通过使用导轨夹等工具,将导轨固定在位置上,确保导轨的平整和稳定。
3. 更换道岔:按照技术要求,进行道岔更换操作。
首先,拆卸旧的道岔,然后将新的道岔组装到位。
在这一过程中,必须确保道岔的位置准确、牢固可靠。
4. 调整道岔:进行道岔调整操作,确保道岔的角度和位置符合要求。
通过使用调整工具,如岔区扳道器等,对道岔进行精确调整。
5. 铺设道床:在道岔施工完成后,需要进行道床的铺设工作。
根据施工图纸要求和技术规范,对道床进行适当的加工和处理,并进行铺设。
确保道床的平整和牢固。
6. 验收检查:在道岔施工完成后,必须进行验收检查。
检查每个施工环节的质量和工艺是否符合要求,确保施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如有问题,必须及时进行整改。
交底记录交底记录:朝阳北站枕式无砟18#(1,3)单渡道岔施工技术交底书一、概况及总体工艺流程图(1)概况道岔首件工程选定为18号渡线道岔1组,即编号为1,3号18号左开道岔,岔心里程分别为DK416+051.295,DK416+141.295。
单渡道岔全长166.4米。
结构组成路基岔区轨枕埋入式无砟轨道路基岔区轨枕埋入式无砟轨道由道岔部件、岔枕、道床板、底座等部分组成,轨道结构高度860mm。
路基岔区轨枕埋入式无砟轨道断面图①道床板路基岔区道床板混凝土采用C40混凝土现场浇筑。
道床板为分段结构,长度及宽度根据道岔几何尺寸确定,表面设横向1%的人字坡。
道床板采用HRB400级钢筋,道床板内除接地钢筋外,其他所有钢筋节点(纵向、横向钢筋、架立钢筋及轨枕桁架钢筋)均采用绝缘卡进行绝缘。
岔区轨枕埋入式无砟轨道道床板间及与相邻双块式无砟轨道道床板间设置30mm宽的伸缩缝,伸缩缝处采用聚乙烯泡沫塑料板填缝,顶面及两侧用聚氨酯材料密封。
②底座路基岔区轨枕埋入式无砟轨道钢筋混凝土底座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采用现场浇筑方式进行施工。
钢筋混凝土底座为分段结构,厚度为250mm,长度同道床板,宽度根据道岔几何尺寸确定。
底座宽出道床板部分顶面设置5%的横向排水坡,起坡点位于道床板边缘内侧50mm处。
路基岔区轨枕埋入式无砟轨道底座上表面(道床板范围)做横向拉毛处理。
底座采用HRB400级钢筋,底座所有钢筋节点间采用绝缘夹绝缘。
岔区轨枕埋入式无砟轨道底座间及与相邻双块式无砟轨道底座间设置30mm宽的伸缩缝,伸缩缝采用聚乙烯泡沫塑料板填充,顶面及两侧采用聚氨酯材料密封。
(2)施工总体工艺流程图二、施工前准备熟悉图纸、施工方案、作业指导书、规范验标等。
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做好钢筋、接地端子、绝缘卡、养护土工布、植筋胶等材料计划。
督促材料及机具到位。
底座转序前对拉毛效果进行检查,拉毛深度为1.5~2mm,拉毛纹路应均匀、清晰、整齐。
道岔铺设施工技术交底单位:中铁十局德大铁路Ⅰ标九分部技术部编制:审核:批准:年月日道岔铺设施工技术交底1.适应范围适应于道岔铺设施工。
2.作业准备2.1熟悉有效设计图纸、技术交底文件、《客运专线铁路轨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2.2 熟悉施工作业执行的强制性规范:《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客运专线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
3.技术要求3.1道岔铺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道岔应在无缝线路铺设区,岔内钢轨相应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3.2订购道岔时,应根据设计图纸,确定道岔内钢轨焊接与胶接接头的数量与位置,并明确焊接方法,对道岔钢轨长度预留量等作技术处理。
3.3铺岔前预铺道砟符合规定要求。
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道岔的铺设分正线高速道岔铺设和站线普通道岔铺设。
正线高速道岔铺设采用“原位换铺法”结合“现场预铺插入法”施工。
站线普通有缝道岔采用现场拼装铺设法。
4.1 正线高速道岔的铺设正线高速道岔铺设采用“原位换铺法”结合“现场预铺插入法”施工。
“原位换铺法”主要采用轨道车、平板车等设备完成铺设,即铺轨到达岔位前,分层碾压、平整道床,铺轨后到达岔位用临时轨节过渡(临时轨节轨料在铺轨到达前采用汽车运送至车站待铺岔位),火车运输道岔岔料,利用施工间隙,拆除临时线路,直接在原岔位铺设道岔。
“现场预铺插入法”即在有预铺条件的地段,道岔区应先用临时轨道过渡,并进行上砟整道。
在道岔岔位一侧或附近搭设高速道岔的预铺台位,利用轨道吊配合卸料和组装道岔,检查道岔各部分几何尺寸满足要求后,然后进行道岔内部焊接,拆除临时轨排,摊平道砟,利用滑轨和滚筒将道岔横移(纵移)滑入岔区,补充道砟进行整道,检查并精调道岔,使道岔各部分几何尺寸均达到要求,最后进行道岔与两端长钢轨之间的锁定焊接,从而完成有砟道岔的铺设。
无缝道岔铺设流程见下图:无缝道岔铺设流程图①精确定位铺岔前应符合岔位桩、边桩。
对于岔位相连的两组正线道岔必须联测,精确定出岔位。
交叉渡线道岔参数
1.轨距:交叉渡线道岔的轨距通常与相邻轨道的轨距相同,以保证列
车通过道岔时能够平稳过渡。
2.纵坡:交叉渡线道岔的纵坡应保证列车在道岔区段内能够保持正常
运行,避免出现超过列车运行要求的坡度。
3.横坡:交叉渡线道岔的横坡是指道岔两侧轨道相对水平面的高度差,需要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以确保列车在道岔区段内能够平稳通过。
横坡的
大小通常取决于列车速度和道岔与泊位的连接。
4.道岔角:交叉渡线道岔的道岔角是指交叉部分的两条轨道之间的夹角。
这个角度需要根据列车运行速度和交叉部分的空间限制来确定。
较小
的道岔角可以降低列车的运行速度,提高安全性,但也会增加铺轨和维护
的复杂性。
5.进路长度:交叉渡线道岔的进路长度是指列车在通过道岔区段时所
需的连续轨道长度。
进路长度需要足够长,以确保列车在切换道岔时能够
平稳加速或减速,同时考虑列车的运行速度和轨道的条件。
6.道岔尺寸:交叉渡线道岔的道岔尺寸是指道岔的长度和宽度。
道岔
的长度需要足够长,以容纳列车的车轮。
道岔的宽度需要与轨道的宽度匹配,以保证列车能够平稳通过。
除了以上参数之外,交叉渡线道岔还需要考虑一些其他因素,如铁路
的运行速度、交汇点的设计、列车的运行图和信号系统的配置等。
所有这
些参数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和调整,以确保交叉渡线道岔的安全
性和可靠性。
道岔铺设技术交底张集铁路正线上采用GLC(06)01型200km-60kg/m12号可动心道岔,站线采用P50-1/9专4151型和P50-1/12专4257型道岔。
现将道岔铺设的技术要求说明如下,尤其是GLC(06)01型道岔必须按照以下要求进行施工:1.道岔的装卸、转运和储存1.1 岔尖轨与基本轨组装件、可动心轨辙叉组装件、长度大于15米的配轨及箱装零件,都应使用大型起重机械装卸。
起吊时绳索的吊点应布置在工件重心两侧,不允许单点起吊。
起吊时应缓缓起落,防止工件碰撞。
使用大型起重机机械装卸有困难时,用人工滑杠卸车,必须控制好工件的下滑速度,不宜过快。
滑杠下端必须放置缓冲垫物,避免撞伤道岔零部件,尤其应加强保护可动心轨第一牵引点转换凸缘,第二牵引点接头铁,不得使其承受冲击,避免将其撞坏或变形。
1.2 于尖轨与基本轨组装件、可动心枕组装件,落地点必须是工件的底平面,防止工件侧面先着地致使工件变形。
1.3 卸下的道岔主要部件应堆放在平整的场地,不得随意堆放以免产生变形,造成较大质量变化。
1.4 尖轨与基本轨组装件、可动心轨辙叉组装件的技术状态在出厂时已经组装调整好,为保持其质量状态良好,必须整体卸车。
1.5 零部件转运应采用大型运输机械进行,若采用人工转运应分配足够的人力,避免意外发生,损坏零部件的质量状态,对尖轨与基本轨组装件、可动心轨辙叉组装件需更加注意。
1.6 无论运输装车或存放,道岔轨件需多层码放时,同层木楞应均布(间隔3mm为宜,不应超过4mm),不同层,各层木楞应上下对齐。
尖轨、基本轨组件和可动心轨辙叉组件不得多于4层。
2.道岔的铺设2.1 技术要求2.1.1 75型和92型道岔铺设应遵守《铁路轨道施工规范》、《铁路线路维修规则》、《铁路工务技术手册——道岔》、《铁路工务技术手册——线路业务》中的有关规定。
2.1.1 提速型道岔铺设参照《提速道岔及转换设备铺设安装及维护技术条件》(铁工务函[1996]313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