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像山那样思考》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15.94 KB
- 文档页数:2
专题解读:“像山那样思考”一、专题内涵本专题属于必修课教科书人文内涵的“人与自然”这一向度。
在必修教科书中,同一向度的专题还有“美的方程式”(第四模块)、“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第五模块)。
以上三个专题的选材涵盖了“人与自然”这一人文母题的不同侧面,包括:人对大自然的审美感悟和哲思,人类审美视野中的科学,以及人的精神世界的飞升等。
专题名称来自本专题的最后一篇文章《像山那样思考》。
“像山那样思考”是一个带有祈使、号召意味的短语,意思是说,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类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
做到了“像山那样思考”,就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较高境界。
本专题人文素质教育设计的关注点是: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在阅读中陶冶性情,涵养心灵,体味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培养审美能力和欣赏个性,激发珍爱自然的情感。
亲近大自然,是进行审美教育的良好途径。
大自然蕴涵着各种各样的美:动态美和静态美互相补充,崇高美和优美兼而有之。
面对大自然,有的人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的美;有的人感悟自然,咏怀风物的变迁;有的人反思生态的恶化。
“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沉思自然”是本专题的三元素,也是本专题选材的依据。
本专题将所选课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谛听天籁”,主要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第二部分“感悟自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第三部分“湖山沉思”,主要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1.热爱自然,提升审美品位,加强生态保护意识;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2.学习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琢磨它们的修辞技巧,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三、文本解析《江南的冬景》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胸怀磊落,诚挚坦白,抒情性强。
苏教版必修一17课《像山那样思考》课文+赏析《像山那样思考》课文一声深沉的、来自肺腑的嗥叫,在四野的山崖间回响着、然后滚落山下,渐渐地隐匿于漆黑的夜色里。
那是一声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是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一切活着的生物(也许包括很多死者),都留心倾听那声呼唤。
对鹿来说,它是近在咫尺的死亡警告;对松林来说,它是预测半夜里格斗后留在雪地上的流血预言;对野狼来说,就是要来临的一种有残肉可食的允诺;对牧牛人来说,那是银行帐户里透支的威胁;对猎人来说,那是獠牙抵御子弹的挑战。
然而,在这些明显的而迫近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隐藏着更加深奥的含义;只有山知道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长久地活着,可以客观地去聆听狼的嗥叫。
不过,无法理解那声音所隐藏的含义者,仍知道这声嗥叫的存在,因为在整个狼群出没的地区都可以感觉到它,而且,正是它把有狼的地方与其他地方区别开来的。
它使那些在夜里听到狼叫,白天去察看狼的足迹的人毛骨悚然。
即使看不到狼的踪迹,也听不到它的声音,它也是暗含在许多小小的事件中的:一匹驮货之马深夜里的嘶鸣,岩石滚动的刺耳声,鹿群逃命的跳跃声,以及云杉下道路的阴影。
只有不堪造就的初学者才感觉不到狼是否存在,或无法察觉山对狼怀有秘密的看法。
我自己对这一点的坚信不移,要追溯到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
当时,我们正在一个高耸的峭壁上吃午饭。
一条湍急的河流在崖壁下蜿蜒流过。
我们看见一只雌鹿——当时我们是这样认为的——它正在涉水渡过这条急流,它的胸部淹没在白色的水中。
当它爬上岸朝我们走来,并甩动着尾巴时,我们才发觉我们错了:那是一只狼。
另外还有六只显然是正在发育的小狼也从柳树丛中跑了出来,它们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
它们确确实实是一群狼,就在我们的峭壁之下的空地上蠕动着,玩耍着。
在那些日子里,没有人会放弃一个杀狼的机会。
瞬间,子弹已经射入狼群里,但我们太兴奋了,无法瞄准:我们总是搞不清楚如何以这么陡的角度往下射击。
高一语文上册《像山那样思考》知识点汇总课件www.5yk 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回响到另一个山崖,荡漾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
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和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每一种活着的东西(大概还有很多死了的东西),都会留意这声唿唤。
对鹿来说,它是死亡的警告;对松林来说,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对郊狼来说,是就要来临的拾遗的允诺;对牧牛人来说,是银行里赤字的坏兆头(指入不敷出);对猎人来说,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
然而,在这些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
只有这座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去听取一只狼的嗥叫。
不过,那些不能辨别其隐藏的含义的人也都知道这声唿唤的存在,因为在所有有狼的地区都能感到它,而且,正是它把有狼的地方与其他地方区别开来的。
它使那些在夜里听到狼叫,白天去察看狼的足迹的人毛骨悚然。
即使看不到狼的踪迹,也听不到它的声音,它也是暗含在许多小小的事件中的:深夜里一匹驮马的嘶鸣,滚动的岩石的嘎啦声,逃跑的鹿的砰砰声,云杉下道路的阴影。
只有不堪教育的初学者才感觉不到狼是否存在,和认识不到山对狼有一种秘密的看法这一事实。
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是自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开始的。
当时我们正在一个高高的峭壁上吃午饭。
峭壁下面,一条湍急的河蜿蜒流过。
我们看见一只雌鹿──当时我们是这样认为──正在涉过这条急流,它的胸部淹没在白色的水中。
当它爬上岸朝向我们,并摇晃着它的尾巴时,我们才发觉我们错了:这是一只狼。
另外还有六只显然是正在发育的小狼也从柳树丛中跑了出来,它们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
它们确确实实是一群就在我们的峭壁之下的空地上蠕动和互相碰撞着的狼。
在那个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过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
在一秒钟之内,我们就把枪弹上了膛,而且兴奋的程度高于准确:怎样往一个陡峭的山坡下瞄准,总是不大清楚的。
高一语文《寂寞》《像山那样思考》苏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寂寞》《像山那样思考》二、学习目标《寂寞》1、通过展现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以及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2、学习文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像山那样思考》1、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三、课文知识分析《寂寞》1、了解作者亨利•戴维•梭罗(1817年7月12日—1862年5月6日),美国著名作家、哲学家,著名散文集《瓦尔登湖》和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又译为《消极抵抗》、《论公民的不服从》)的作者。
梭罗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
梭罗除了被一些人尊称为第一个环境保护主义者外,还是一位关注人类生存状况的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他的著名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影响了托尔斯和圣雄甘地。
1845年7月4日梭罗开始了一项为期两年的试验,他移居到离家乡康科德城不远的优美的瓦尔登湖畔的次生林里,尝试过一种简单的隐居生活。
他于1847年9月6日离开瓦尔登湖,重新和住在康科德城的他的朋友兼导师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一家生活在一起。
出版于1854年的散文集《瓦尔登湖》详细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畔两年零两个月的生涯。
梭罗生活在以牺牲人性、自然美、人与自然和谐为代价的资本主义发展时期。
他的回归自然、建立人和自然直接联系的超验主义思想和乌托邦理想,是对残酷的拜金主义世界的批判和挑战,是维护人的尊严的一股清新、健康的力量。
梭罗生前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同代人中对他褒少贬多。
近30年来他的声望大为提高。
有人把他奉为美国的先知;文学评论界认为他的散文成就高于爱默生,并预言他对美国的未来将会产生更重大的影响。
1969年,梭罗的塑像被正式安放在纽约的“名人馆”里。
梭罗的其他散文、游记著作有:《缅因森林》《科德角》《康科德和梅里马科河上的一周》《为约翰•布朗请命》《书信集》等。
像山那样思考课文分段解析标题:像山那样思考——课文分段解析一、引言文章开篇以引人入胜的方式提出了主题——像山那样思考。
引言部分旨在激发读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之情,为后续的课文分析打下基础。
二、段落一:揭示主题段落一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主题——像山那样思考。
这个段落引导读者进入主题,并激发他们对自然的关注和思考。
三、段落二至段落四:深入分析主题段落二至段落四是对主题的深入分析,通过描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山的声音所代表的自然法则,强调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这些段落有助于读者理解作者的观点,并引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四、段落五:呼吁行动段落五是一个强有力的呼吁,它鼓励我们不仅要理解山的声音,更要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这个段落强调了行动的重要性,提醒我们要将环保理念付诸实践。
五、段落小结与全文总结段落小结是对每个段落的总结,帮助读者回顾和理解每个段落的重点。
全文总结则是对整篇文章的概括和提炼,强调了像山那样思考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
六、反思与建议在反思部分,我们可以思考如何将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之情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建议读者将环保理念融入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倡导绿色出行,减少污染,保护生态平衡。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七、结论综上所述,通过对课文的分段解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通过生动的描述和有力的呼吁,强调了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应当像山那样思考,认真对待自然,用实际行动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让我们像山那样思考,用心聆听自然的声音,用行动保护环境,为构建美好家园贡献我们的力量。
让我们共同为下一代创造一个更美好、更绿色的世界。
同时,我们也要时刻提醒自己,不仅要关注环境问题,更要关注人类自身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像⼭那样思考《像⼭那样思考》选⾃选⾃苏教版普通⾼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必修⼀》第四专题“像⼭那样思考”。
本专题将所选⽂章分成三个板块:第⼀板块“谛听天籁”,主要引导学⽣欣赏和表述⾃然之美;第⼆板块“感悟⾃然”,主要引导学⽣体会并表达⾃然风物引起的⼈⽣感怀;第三板块“湖⼭沉思”,主要引导学⽣思考和实践⼈与⾃然和谐相处的⽅式。
《像⼭那样思考》选⼊“湖⼭沉思”板块,“像⼭那样思考”是⼀个带有祈使、号召意味的短语,指的是在处理⼈与⾃然的关系时,应把⾃⼰看成⼤⾃然的⼀员,与⾃然要和谐相处。
这篇⽂章是作者对⼈与⾃然关系的处理⽅式的良好建议,作者⽤诗意的表述提出了这种建议。
⽂章⽂笔简洁洗练,从中可以体验到哲⼈的深刻,⼜可以领略到诗⼈的激情和想像。
这⼀切,构成了⽂章显明的诗意美和思辨⾊彩。
同时,这篇⽂章是这⼀专题的最后⼀课,对这⼀板块乃⾄整个专题有着提升总结作⽤。
⼆、学情分析:根据这篇⽂章哲理性强的特点,⾼⼀的学⽣能够读出这篇⽂章浅层的⽣态破坏问题,对⽂章深刻的⽣态伦理问题却难以把握。
如作者想要表达的,⼤⾃然是永恒的,⼈应该尊重⼤⾃然等这些观点,不经过分析,学⽣是读不出来的。
三、教法分析:《像⼭那样思考》的学习⽅式是⽂本研习,这篇⽂章哲理性强,教师要从这⼀专题及板块的内涵⼊⼿,引导学⽣通过诵读、分析和讨论,在对具体认识和透彻理解全⽂的的基础上,⿎励学⽣多发表意见形成⾃⼰独到的看法。
引导学⽣探讨⽂眼——狼嗥,说出狼嗥的特点及不同事物对狼嗥的反应。
六、教学难点:对⽂中哲理性句⼦的理解,引导学⽣探究这些哲理性的句⼦,说出狼嗥中饱含着的⽣命意义和⽣态价值:万物都是平等的,要互相尊重,⼈要亲近、尊重、善待⾃然。
(⼀)、导⼊:同学们,在前两个板块我们《谛听天籁》,《感悟⾃然.》,今天我们就进⼊第三个板块《像⼭那样思考》。
(⼆)、检查预习情况:给加点字注⾳嗥叫háo ⽑⾻悚然 s?ng 湍急tuān 饿殍pi?o 艾蒿àihāo(三)、整体感知:1、⽂章题⽬是像⼭那样思考,⼭我们认为是⽆⽣命的事物,它为什么会思考?是什么事引发了⼭的思考?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具体回答这个问题。
高一语文《像山那样思考》知识点总结
一、作者简介:
奥尔多·利奥波德,美国享有国际声望的科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被称作美国新保护活动的“先知”“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
他同时又是一个观察家,一个敏锐的思想家,一个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
一生共出版了三本书和大约500篇,大部分是有关科学和技术的题目。
《沙乡年鉴》是作者的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也是土地伦理学的开山之作。
其中,他的作品《大雁归来》被人民出版社选为其八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的一篇。
二,课文赏析
第一段是对一声狼嗥的特写。
文笔简洁传神,携裹着作者深深的忧虑意识——他把诗意的叙写和深刻的生态忧虑杂糅在这声狼嗥中,给人以灵魂的震撼。
接下来的一段记写了鹿、郊狼、牧羊人、猎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
作者进而指出,在浅层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有更深刻的、只有这座山能听懂的含义。
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第四至九段在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
这些平实的记叙之后,人们渐渐能够意识到,狼的嗥叫声中所饱含的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
狼的消失,意味着为某种生存现状吹响了告别的号角,意味着我们的后代失去了一种可贵的生存的经验──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
自私的人类,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
利奥波德在文中的悲悯和忧虑让读者看到了一颗高贵而敏感的心灵,读过此文,应该能够听到利奥彼德的大声疾呼了。
像山那样思考,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的`表达方式。
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
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
文笔简洁洗练,从中可以体验到哲人的深刻,又可以领略到诗人的激情和想像。
这一切,构成了显明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
科学的事实和诗的描述合拍合辙,让读者首先沉浸在一种诗的氛围之中,然后开始评论和思考。
最后,回归于心灵的顿悟和思想的升华。
【高一语文《像山那样思考》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