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练习册:专题4 江南的冬景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8
《江南的冬景》学案【学习目标】1. 学习文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2. 学习散文对比的结构特征和虚实结合的描写手法。
3. 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学习重点】学习散文对比的结构特征和虚实结合的描写手法。
【作者介绍】郁达夫,名文,字达夫,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沉沦》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
郁达夫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积极抗日,在苏门答腊,被迫做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
后被日本宪兵杀害,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基础过关】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煮茗()蛰居()亘古()晕头转向()赭色()绿林豪客()正月()槎桠()剥花生()夹层()中间()湖沼()煊羊肉()曝背()闽粤()远阜()2.解释下列词语。
(1)蛰居: (2)野人的篱落: (3)丰腴:(4)碧落: (5)远阜: (6)冬霖:(7)直截了当: (8)恣意:3.选词填空。
(在正确的选项前划钩)(1)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的情调。
(A、明媚 B、明净 C、明朗)(2)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A、萧条 B、肃杀 C、凄凉)(3)因为睛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的机会自然也多。
(A、逍遥 B、潇洒 C、悠然)(4)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异境。
(A、居住 B、居家 C、蛰居)(5)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
(A、记忆 B、铭刻 C、铭记)【文本研习】1. 在《江南的冬景》中,我们感受到,作者心目中的江南的冬天很好,阅读之后,你能够用哪些更具体的词语来替换这个“好”字?【讨论回答】2. 为突出江南冬天的美好,作者作了哪些比较?通过这些比较,作者写出了江南冬景的哪些主要特征?【讨论回答】3. 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江南的冬景》学案学习目标:1.欣赏大自然的美,提高审美品位,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2.交流探究,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3.学习对比修辞、避实就虚的写法,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学习重、难点:品味文章的意境美知识链接:郁达夫,名文,字达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
他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
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
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胸怀磊落,诚挚坦白,抒情性强。
《江南的冬景》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
该文创作于1935年,是郁达夫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6年1月1日《文学》第6卷第1号,收于良友出版公司1936年版的散文集《闲书》。
学习过程: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煊羊肉()剥花生米()蛰居()曝背()闽粤()赭色()远阜()湖沼()槎桠()恣意()乌桕()给予()泊船( ) 湖泊( ) 月晕( )2.解释下列词语。
(1)蛰居:(2)野人的篱落:(3)丰腴:(4)碧落:(5)远阜:(6)冬霖:(7)直截了当:(8)恣意:3.整体感知:(1)作者笔下的“江南”主要指哪些地方?文中有具体的实例吗?(2)江南的冬景给郁达夫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3)郁达夫是怎样来表现它的明朗的情调的?写了几幅画面?4、文本研习:(1)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美好,作者作了多方面的比较。
问题导学1.本文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试以一幅画面为例,说说本文是如何做到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
2.如何理解郁达夫用绘画的技法来状物写景的特点?3.文章是要写江南的冬景,可是文章在不同的地方几次写到“散步”,这样是否有层次不清之嫌?自主探究“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在“可爱”“迷人”“美丽”的江南的冬景里散步的郁达夫,显得那么的闲适而恬淡。
而这篇文章却是写于1935年的冬天,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列强瓜分、军阀混战的年代,作者哪来的洒脱闲适?这该如何理解呢?文法导析1.引用诗句,增添诗情画意。
文中作者对江南的雪景没有作实景描绘,而只是引用了一些诗句,在品评诗句的时候写出了雪趣。
虽语句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
作者在文中借诗文来补未言尽之意,使文章跌宕多姿,增添了诗情画意。
在写作中恰当地引用古诗词,可以使文章显得有文采,表现出丰厚的文学底蕴,同时还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有助于感情的抒发和观点的表达。
2.语言清新,简洁清丽。
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纯朴,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
如“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通俗形象地写出了白白的晨霜虽洒在江南的大地上,但由于稀薄而不能覆盖大地的景象;又如“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读来清淡怡神,悠闲自在,这种轻松、洒脱、自然的笔调也正反映了冬景的悠闲和作者心境的闲适。
3.巧施对比,凸显江南。
作者作了一系列的对比。
北国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江南冬天与秋天的比较,作者将江南的冬景与北方的夏夜作比较,写那种“明朗的情调”;闽粤等地的冬天与作者所说的江南的冬天的比较,作者将他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德国与江南的寒郊散步的比较,这和后文提到的散步形成呼应。
《江南的冬景》教案教学要点:1、朗读课文,分析江南冬景的特点,品读第七节;2、了解文章的写法及语言特色;教学过程:一、导入及解题江南:长江以南的江浙地区(第6节)冬景:标题中的中心词,冬天之景,故本文为写景散文思考:如果你以“江南的冬景”为题来写一篇散文,你会写哪些景?怎么写?————选取江南冬景特有的典型的景物,如树木、农村、雪、雨等,用对比的手法(其它季节、其它地域)来突出江南冬景的特点和感受。
二、关于郁达夫略三、快速浏览全文,思考:作者重点选取了哪些景物来写?即:写什么。
明确:植物、水、雪(分别在5节、7节、8节)●齐读第5节,明确:景物及特点:芦花——不败,红叶——三个月以上的生命,乌桕树——桕子、乱梅花之真,草——赭色、绿意总结:生气●品读第7节,明确:景物特点:悠闲,迷人,绘画美鉴赏水墨画:①画中的景物;②画中的色彩;③画中的情调;(三个角度,学生评价)取名:农村冬霖图补充:(文画相通)国画大师刘海粟曾说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
”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
可引申:能否为其它几节的画面各起一个名称?明确:屋外曝背谈天图(第2节)、午后冬郊图(第5节)、江南雪景图(第8节)、旱冬闲步图(第9节)●朗读第8节,明确:引用写雪的诗句来写江南的雪景,和第1节北国冬天相比,江南人更喜欢过屋外的生活;和第7节写的静谧悠闲的生活相比,这一节更充满了动感,充满了趣味,写出了雪趣。
明确:雪趣,美丽●快速处理第9节写了江南的旱冬,特点:晴和、快活,适合散步,所以到第10节作者也要到郊外散步去了,并且之前已多次点到散步。
(2、5、6节)四、除了重点写以上江南的冬景,还写了哪些内容?用了什么手法?即:怎么写。
学生快速浏览后回答。
手法:对比①北国的冬天和江南的冬天对比(第1、2节)北国的冬天过“蛰居”生活,江南的冬天过“屋外”生活;北国的冬天“最有劲”,江南的冬天“可爱”。
文本18 江南的冬景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1.字音(1)为加点的字注音①涮.羊肉( ) ②蛰.居( ) ③闽粤..( ) ④桕.子( ) ⑤赭.色( ) ⑥地濒.大海( ) (2)给多音字注音①⎩⎪⎨⎪⎧ 有劲.劲.敌②⎩⎪⎨⎪⎧曝.背曝.光③⎩⎪⎨⎪⎧ 和.暖和.诗和.稀泥和.面④⎩⎪⎨⎪⎧ 间.或间.不容发2.辨形组词①⎩⎪⎨⎪⎧茗铭②⎩⎪⎨⎪⎧蛰蜇③⎩⎪⎨⎪⎧宵霄④⎩⎪⎨⎪⎧翁瓮嗡蓊3.词语释义①滋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有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情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丰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含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近义词辨析(1)蛰居·蛰伏·谪居·幽居“蛰居”与“蛰伏”都有“隐藏不出”的意思,而“蛰居”侧重于“居”,主要比喻人隐藏不出,像动物冬眠一样,“蛰伏”侧重于动物潜伏在洞穴,不动不食,也比喻人隐藏不出,等待时机。
“谪居”指被贬后住在某个地方。
“幽居”指隐蔽的不公开的居住(或“居所”)。
例句:①陆游从淳煕七年起,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名在故乡________。
②反动势力在革命浪潮高涨的时候,就________起来,等到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就跳出来,疯狂地杀戮革命者。
③古代的官员由于种种原因被贬,________异乡,难免心有余悸。
江南的冬景问题导学1.本文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试以一幅画面为例,说说本文是如何做到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
2.如何理解郁达夫用绘画的技法来状物写景的特点?3.文章是要写江南的冬景,可是文章在不同的地方几次写到“散步”,这样是否有层次不清之嫌?自主探究“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在“可爱”“迷人”“美丽”的江南的冬景里散步的郁达夫,显得那么的闲适而恬淡。
而这篇文章却是写于1935年的冬天,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列强瓜分、军阀混战的年代,作者哪来的洒脱闲适?这该如何理解呢?文法导析1.引用诗句,增添诗情画意。
文中作者对江南的雪景没有作实景描绘,而只是引用了一些诗句,在品评诗句的时候写出了雪趣。
虽语句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
作者在文中借诗文来补未言尽之意,使文章跌宕多姿,增添了诗情画意。
在写作中恰当地引用古诗词,可以使文章显得有文采,表现出丰厚的文学底蕴,同时还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有助于感情的抒发和观点的表达。
2.语言清新,简洁清丽。
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纯朴,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
如“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通俗形象地写出了白白的晨霜虽洒在江南的大地上,但由于稀薄而不能覆盖大地的景象;又如“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读来清淡怡神,悠闲自在,这种轻松、洒脱、自然的笔调也正反映了冬景的悠闲和作者心境的闲适。
3.巧施对比,凸显江南。
作者作了一系列的对比。
北国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江南冬天与秋天的比较,作者将江南的冬景与北方的夏夜作比较,写那种“明朗的情调”;闽粤等地的冬天与作者所说的江南的冬天的比较,作者将他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德国与江南的寒郊散步的比较,这和后文提到的散步形成呼应。
江南的冬景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涮.羊肉( ) 蛰.居( ) 乌桕.( ) 赭.色( ) 恣.意()槎桠.. ( ) ( ) 剥.花生米( ) 剥.削( ) 脂.粉( ) 丰腴.()曝.背谈天( ) 夹.衣( ) 夹.克( ) 泊.船( ) 湖泊.( )月晕.( ) 远阜.( ) 埠.头( ) 绿.林()(2)选词填空。
①但对于江南的冬景, 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 说得摩登些, 便是一种的情调。
(A.明媚 B.明净 C.明朗)②则青天碧落之下, 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 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A.萧条 B.肃杀 C.凄凉)③因为睛和的日子多了, 上郊外去闲步的机会自然也多。
(A.逍遥 B.潇洒 C 、悠然)④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 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 或风大若雷, 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 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异境。
(A.居住 B.居家 C、蛰居)⑤我生长在江南, 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 特深;虽则渐入中年, 又爱上了晚秋, 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
(A、记忆 B 、铭刻 C、铭记)(3)江南的冬天给作者的感受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词语概括性回答。
【课堂讨论】1. 本文写江南的冬景, 为什么要从北国冬景写起?2.文章描写了哪些优美的画面来表现江南冬景?请简要概括并简析其特征(每幅画面的概括及简析不超过12个字)3.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图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示例:午后冬郊图——描绘的是一副充满生气的明丽画面。
在丰腴润泽的江南冬郊的青天碧落下, 有白色的芦花, 有红叶, 有顶着白色乌桕籽的乌桕树, 还有顶部赭色、根部带点绿意的小草。
作者将充满生气的色彩点染到了画里, 使整个画面色彩浓艳亮丽, 对比鲜明, 让人感到和煦温暖, 生机盎然。
【课后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依次填入下面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 与上下文语意连贯的一组是()3、阅读课文七、八两小节, 完成下列练习。
苏教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江南的冬景》说课稿王思一(5min)今天我们学习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
江南,是和塞北相对的一个概念。
古诗文中描绘江南美景的句子很多,你可以说出哪些?我先举个例子。
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这样写江南:“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暮春三月之时,江南碧草萋萋,各色杂花开满树丛,群莺穿梭飞忙。
这是我最深刻的江南印象。
接下来大家来说。
明确:“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京口爪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刚才大家和我一起,梦回古典,寻觅江南印象。
思考一下:你觉得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诠释江南的美?明确:秀丽、明朗、温柔……徐悲鸿说“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
江南雨水充沛、水网密布,我们说江南水乡,江南是水性的,江南的美是一种柔美。
二(25min)郁达夫写《江南的冬景》,哪两个语段和水的关系非常密切?明确:第7自然段和第8自然段。
写的对象分别是什么?明确:雨和雪。
其实第7自然段、第8自然段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两幅国画。
我把它称为寒村微雨图和江南雪景图。
我们先来观摩寒村微雨图,第7自然段,请人来读。
注意:用你的声音把画面的美传递出来。
要求很高。
一生读。
读得怎么样?请一生评价。
明确:读得流畅、通达;传递情感真实、自信。
成功的朗读是怎么实现的?它包括三个步骤。
对文章的理解是第一步,你应该跟着作者去看去想,用你的这颗心去贴近作者的那颗心,感受作者灵魂的温度。
第二步叫建构,你要唤醒你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建立起“内心视象”,复活作者笔下的形象,接通作者的情感,让作者和你成为同一个人,让作者的表达成为你的表达。
专题四像山那样思考江南的冬景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蛰.居(zhé)闽粤.(yuè)间.或(jiàn) 剥.花生(bō)B.赭.色(chì) 湖沼.(zhǎo)冬霖.(lín) 曝.背谈天(pù)C.槎.桠(chá) 恣.意(zì)月晕.(yùn) 绿.林好汉(lù)D.脂.粉(zhī) 丰腴.(yú)犬吠.(fèi) 涮.羊肉(shuài)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霄等热闹的节期。
B.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
C.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蜇居异境。
D.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接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________的情调。
(2)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______,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3)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________异境。
A.明媚萧条居住B.明净悲凉居家C.晴朗凄凉铭记D.明朗肃杀蛰居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
B.青天碧落之下,不但你感不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C.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D.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
二、课文精读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
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
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5.第1段文字描绘出一幅微雨寒村图,作者以一种_______的心情写出了江南的迷人冬景。
6.“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这句话应如何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这一句中,以“味”来做“红黄”的量词,是不是用错了?说说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两段写江南的雨雪,并没有做过多的实景描绘,说说作者写法上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同步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山水情意四平①晴和无风的早晨,陡水湖如一块平滑、温润的碧玉,恬静、安谧地铺展在青山翠岭的怀抱。
②曲折的湖岸,轻柔地飘逸起如纱的晨霭;起伏的山林,舒缓地生发出像雾的晨岚;滑润的湖面,悠然地滋生着如风的轻烟。
这静中之动使原本舒缓的山岭有了几分奇崛,让本性平和的湖水有了许多幽深。
③几只小船在湖面轻灵地滑行,朦胧间营造了扁舟出入于烟雨、渔者隐现在山水的旷远意境。
④50多年来,陡水湖始终以“人不知而不愠”的平和本性,深居于赣南山岭间,温婉、沉静地映照着天空的流云、星月,恬淡、亲切地依伴着家山乡岭。
⑤赣南的山水,向来都以自己真切、自然的情意让人动心。
当年,流放广东途经赣南的东坡先生,不仅为这方独具性情的自然山水所陶醉,也使遭逢劫难的心灵得到安抚。
在满眼青翠的上犹县,东坡先生关于上犹江的诗句里,揭示了灵秀山水中所蕴含的自然玄机:“长河流水碧潺潺,一百湾兮少一湾。
造化自知太元巧,不留足数与人看。
”今天的上犹县,绵绵青山与淙淙碧水随处可见,历历幽潭同萧萧翠竹散落其间,成为这片土地最真实、最生动的表情。
陡水湖的出现,不仅保留了上犹江水原有的清澈,而且给这里带来了一种舒展、宁和的气韵,如果东坡先生见了,想必又会触景生情、灵感翩翩。
⑥有情的山水,总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天长地久的愿望,流露彼此拥有、生死相依的美好情意。
陡水湖的四百多个湖湾,就如山和水紧紧挽在一起的手臂,它们不仅把绵绵青山和悠悠碧水紧密相连,也使草木与碧波互相映照的同时,流露出枯荣共守、生死不渝的无限深情。
湖湾或急或缓,一湾牵着一湾,现出轻松随意的情态;湖湾或大或小,一湾搂着一湾,露出亲密无间的情思。
这里的每一个湖湾,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姿态,它们既营造出水中生绿树的景致,也酝酿出林间藏碧水的意境。
林木葱茏的曲折湖岸,处处都可以随意泊舟而无须系缆,任人带着几分悠闲和洒脱,从容走进葱郁的山林,潜行在起伏的青波绿浪中,然后随意登临某个耸翠的山头,骋目于天穹下涌动的绿色群山,俯瞰着青山怀抱的温润碧水,胸臆舒展之际,心间滋长出无边的喜悦。
⑦澄澈无染的湖水,总在用生动而具体的变化,展现至纯至美的自然哲理。
湖水的色彩,总是随着深浅而发生变化,或清浅明朗,或深碧明润;湖水的色泽,常常因天色变幻产生改变,或明净淡远,或幽深厚重。
湖水的容颜,总在晨光夕阳中变换,但是它清澈的本质依旧;湖水的表情常随阴晴而不同,然而它洁净的本色不变。
⑧多情和宽容的自然山水,从来就是生命最美好的家园,作为陡水湖生态环境状况的体现,赣南树种园里,1700多种来自世界各国的木本植物,已经把这里当成适宜生活的家园;来自全国各地的珍稀和濒危树木,也在这里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条件,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这片山水的情意。
不同的季节,那些不同品种、不同习性的植物,会把自己的一往深情呈现在山水之间。
它们或者背依青山,在秋风中舒展火热、奔放的舞姿;或临依碧水,在春阳下整理艳丽、明朗的新妆;或面对蓝天,在天地间捧出甜蜜的果实。
⑨这片山水,在宁静中展示自然的情意,也滋养了多情的生命。
(选自《人民日报》)9.第②段中作者说“这静中之动使原本舒缓的山岭有了几分奇崛……”请问,这句话中的“静”和“动”分别指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⑤段写当年苏东坡流放广东途经赣南并咏诗的故事,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语言典雅优美,请以第⑥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手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以写景抒情为主,那么第⑧段是否偏题?试探究作者安排第⑧段内容的意图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语言应用13.根据上下文语境,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句子,要求使用对比手法,使内容相对、句式一致。
江南文化与西北文化是特色迥异的两大体系。
比之以人物,若江南文化是眉清目秀、伶牙俐齿的才女,西北文化则是粗犷豁达、驰骋沙场的武将;比之以季节,如江南文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文化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之以宋词,若江南文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文化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表达连贯、得体的角度看,下面的语段存在三处问题,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①我社出版《生命流程》,②是一本与知己倾谈的书。
③一册在手,④灵魂的香味便扑面而来。
⑤精美的装帧,⑥设计大方,⑦新颖的编排,⑧显示了制作的用心。
⑨有缘者务必购买。
答:(1)________(序号)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序号)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序号)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是《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时吟诵的诗句,请对诗中景象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生动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