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心理学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1
运动心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运动和体育活动中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领域。
它关注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动机、注意力、自信心以及心理抗压能力等方面,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来帮助运动员提升竞技表现。
心理在运动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运动时的心理状态可以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表现。
例如,当一个运动员感到紧张或焦虑时,他可能会影响他的专注力和反应速度,从而导致竞技表现下降。
另一方面,当一个运动员感到自信和镇定时,他可能会发挥出更好的技术和战术能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动机是运动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有很多因素可以激发人们参与运动和体育活动,如个人的兴趣、社会压力、团队合作和自我挑战等。
了解动机对运动表现的影响可以帮助运动员找到适合自己的动力来源,提高他们持续参与运动的意愿和动力。
注意力是运动中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
在竞技体育中,运动员需要保持专注力,以便能够集中注意力在重要的任务上。
通过训练运动员的注意力控制能力,可以提高他们的反应能力和决策能力,从而改善竞技表现。
自信心是运动心理学中非常关键的因素之一。
运动员对自己能力的信心会影响他们的竞技表现。
当一个运动员缺乏自信心时,他可能会感到紧张和焦虑,从而影响他的表现。
通过培养运动员的自信心,他们能够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压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竞技水平。
心理抗压能力是运动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在运动和竞技中,运动员常常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
建立良好的心理抗压能力可以帮助运动员应对这些压力,保持冷静和镇定,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实力。
总之,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旨在帮助运动员提高竞技表现,达到更好的成绩。
了解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可以帮助教练员和运动心理学家制定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和干预措施,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运动员的潜力。
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对于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和提升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运动心理学名词解释:1、运动表象:通常就是指在人的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动作表象,它反映动作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与力量的特征。
2、运动知觉:人脑对外界事物与人体自身运动状态的反映,人脑对外界事物运动状态的反映叫做客体运动知觉,人脑对自身运动状态的反映叫做主体运动知觉。
3、心理训练:就就是指训练运动员为完成专项运动所需要的心理因素得到稳定地加强与提高,并学会调节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以便在训练与比赛中促进身体与战术水平得到正常或超常的发挥。
4、模拟训练:就就是针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或问题进行实战的反复练习,为运动员参加比赛做好适应性准备。
5、记忆:就是人脑对经验过的事物的反映。
它以记忆、保持、再认、回忆的方式对经验的反映。
6、战术意识:指运动员在比赛中按照一定的战术目的正确合理地运用技术与战术的自觉心理的活动。
7、个性:就是指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与。
8、思维: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部规律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二、简答1、常用的战术心理手段有哪些?(1)、知己知彼,以己之长,攻彼之短(2)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先发制人、(3)诱使对方麻痹大意,给对方以心理负担(4)消耗对方的精力,保持我方稳定的情绪(5)通过暗示给我方队员以鼓舞与信心2、为了使学生获得清晰准确的动作表象帮助学生获得清晰准确的动作表象,教师在讲解、示范动作时应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要突出动作要点进行示范其二、采用整体示范与分解示范相结合的方法其三、用言语表示方法巩固示范动作的特点3反应的心理过程的心理因素:从心理结构上分为三种因素:其一、感知条件刺激物(反应的感觉因素)其二、意识条件刺激物(反应的中枢因素)其三、完成应答动作(反应的运动因素)4、如何提高练习的效果明确练习的目的要求;掌握正确的联系方法;练习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练习时间要分配适当;练习的方式要多样;要使学生知道每次练习的结果。
5、心理训练要遵循的原则自觉积极性原则;循序渐进与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的原则;个被对待与重复性训练;6、常用的调节心理的方法表象重现法;表情调节法;活动调节法;音乐调节法;呼吸调节法;注意调节法;颜色调节法;暗示调节法;鼓励调节法;排尿调节法7、竞赛的心理特点:高度的紧张性;强烈的竞争性;潜能的开发性;环境的适应性8运动员赛前的情绪状态9、赛前四种情绪状态赛前过分激动状态;赛前淡漠状态;赛前盲目自信状态;战斗准备状态10、赛中影响运动员情绪体验的条件其一、竞赛规模及面临任务;其二、参赛双方成员实力对比;其三、运动员的训练程度与比赛经验;其四、运动员参加比赛时动机的性质;其五、运动员的意志品质、个性特征与道德修养。
普通心理学:针对正常人的心理治动规律的发生发展。
运动心理学:心理现象(一)心理过程。
(二)个性心理。
(一)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二)个性心理: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爱好.思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等。
为什么要学习运动心理学:1.有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为体育个血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和实践指导作用。
3.证明了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
4.对竞技体育,学技体育的大众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有助于提高体育教育和体育教学的质量。
人差方程A-B=1.223 (A和B是两个人名)说明了不同观测者所得数据之间有明显差别。
人差方程又称个人方程式,是发现人与人反映间差别的公式。
反映时间:指从刺激的出现到第一个反映开始之间所经过的时间间隔,又称反映时或反映的潜伏期。
人差方程:称个人方程式,是发现人与人反映时间差别的开端。
这与人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的差别有关。
--------------------------------------------------------------------------------------------------------------------教育内容:礼.乐.射.御.书.数.1926年,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先生撰写了最早的专论《体育的迁移价值》1979年,中国运动心理学会专业委员会成立1980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分会成立1954年,美国运动医学学院(ACSM)1965年,国际运动心理学会(ZSSP)1967年,北美运动心理学会(NASPSPA)1977年,加拿大心理运动学习和运动心理学协会[CSPLSP]1977年,运动心理学研究院(SPA)影响体育运行心理学研究的因素。
1.运动项目的普及程度2.运动小牧的性质(体能和技能两类)3.进行实验控制的难易什么是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踢馆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运动心理学1、运动心理学:是研究体育活动和竞赛活动所涉及的心理特点的科学。
2、3、运动兴趣:是指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
运动兴趣的特征:(1)倾向性(2)广泛性(3)稳定性(4)运动兴趣的效能运动兴趣的分类:(1)按兴趣内容: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物质:运动用品;精神:运动偏好渴望(2)按兴趣的倾向性: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直接:对体育本身需要;间接:对体育活动结果的兴趣(3)按兴趣的广泛性:分为广泛兴趣和中心兴趣。
广泛:多项或多方面感兴趣;中心:某一类或某一方面。
(4)按兴趣的范围、深度、稳定性:有趣、乐趣、志趣(5)4、运动动机:指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动力,具有发使人的行为,并使行为以一定强度保持在运动活动中的特征。
一定水平的运动动机使体育活动参加者在体育运动中表现的更加努力,更能集中注意力,练习的时间更长,坚持得时间更长,也可能使其退出体育活动。
体育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是运动动机的一中。
体育学习动机的功能:始动功能、导向功能、强化功能、维持功能。
体育学习动机的分类:(1)根据需要: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生物性动机:生物性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包括个体提高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意志品质的需要,受先天影响较大的动机;社会性动机:以社会需要为基础,满足个体成就需要、交往需要的动机,是后天习得的体育学习动机。
(2)根据个体参加的动机来源分类: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以生物需要为基础,来自自身好动、好奇、好胜的心理动因。
外部动机由自身之外的诱因引发的体育学习动机。
如获得表扬,同学赏识。
(3)根据兴趣特点: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兴趣直接体育活动本身。
间接指向活动结果。
5、体育动机培养和激发可采取的措施:(1)充分重视和利用学生的各种需要(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目标定向和恰当地设置目标(3)培养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4)提高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完成某一行为人为的实际能力的推测,及个体对自己行为的主观评价。
体育心理学概论1.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3.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4.与广义体育这一概念相对应,体育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就涵盖了体育教育教学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
5.体育学习活动既是一种身体活动,也是一种心理活动。
6.体育心理学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前和20世纪50年代后。
7.Triplett于1898年调查了一个今天我们称作“社会促进”现象。
8.Griffith于1925年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9.实验运动心理学家、教育运动心理学家和临床运动心理学家10.1965 年国际运动心理学联合会成立。
11.1942年,吴文忠和肖忠国编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体育心理学12.1980 年成立了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会。
1.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是三门 C 学科。
()A. 相同的B. 认知的C.不同的D. 基础的2.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A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A. 体育教育教学B. 竞技运动和比赛C.体育锻炼D. 娱乐3.本书所指的体育心理学是对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境中 C 进行研究的科学。
()A. 情感和意志B. 个性和意志C.心理和行为D. 认知和个性4.体育心理学是一个包含 D 学科的研究和实践领域。
()A. 一种B. 两种C.三种D. 多种5.学习体育心理学是A的需要。
()A. 体育实践工作和体育科学研究B. 体育实践工作C.体育科学研究D. 运动训练6.体育心理学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A。
()A. 20世纪50年代前和50年代后B. 20世纪40年代前和40年代后C. 20世纪60年代前和60年代后D. 20世纪30年代前和30年代后7.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的实验是由Triplett于 D 年完成的。
()A. 1901B. 1896C.1905D. 18988. C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运动心理学简介运动心理学是一门涉及运动、身体活动和心理因素的交叉学科。
它探讨了人类在运动、锻炼和竞技比赛中的心理过程、行为和体验。
运动心理学不仅关注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的心理训练,还研究与运动相关的健康问题,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运动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身体自我概念、心理技能训练、动机、应激管理和心理疲劳。
身体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体能力和外貌的主观评价和感知。
心理技能训练是指通过心理干预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动机是指推动个体行动的内部或外部力量。
应激管理是指个体在应对挑战和压力时的心理和行为反应。
心理疲劳是指长期心理负荷导致的心理能量的耗竭。
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运动员、体育爱好者、锻炼者和患者。
运动员是运动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因为他们在竞技比赛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体育爱好者是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对象,因为他们参与运动的原因多种多样,需要应对不同的心理挑战。
锻炼者是运动心理学研究的新兴对象,因为锻炼在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患者是运动心理学研究的特殊对象,因为他们需要通过运动康复提高身体和心理健康。
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和案例研究法。
实验法是最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控制实验条件来检验假设。
观察法是通过观察个体在运动场景中的行为和表现来收集数据。
调查法是通过问卷、访谈和自我报告来收集数据。
案例研究法是通过深入了解个别个体的行为和表现来挖掘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总之,运动心理学是一门涉及多个领域的交叉学科,对于提高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的竞技水平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运动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对于人类在运动中的心理过程的了解将更加深入,从而为提高人类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体育心理学一名词解释唤醒:指机体总的生理性激活的不同态度或不同程度,是由感觉兴奋性水平、腺和激素水平,以及肌肉的准备性所决定的一种生理和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焦虑:是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下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和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运动动机:有运动目标引发的,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在学生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活动的影响下,产生了体育运动的内部需要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归因:是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程二简答、问答、论述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三者的关系?区别:三门学科分别对应不同研究领域,因此其各自研究的目的、对象和侧重点不同。
1体育心理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其对象是不尽相同,主要是学生,也包括教师;其侧重点是研究体育教学过程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
2运动心理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其主要研究对象是运动员,也包括教练员;其侧重点是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
3锻炼心理学的主要目的是参与体育锻炼的前因和心理效应;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大众,侧重点是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联系:三者都是围绕人从事体育练习活动中发生的心理现象展开研究和讨论的。
共同点在于1研究对象都是参与身体活动的人2研究的内容涉及从事身体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3研究方法相同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各自的主要观点及你认为哪种理论对体育教学作用最大?1行为主义心理学主要观点: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络,是刺激→反应→行为。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个性的特征: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变性,个性的个别性和其个性的社会制约性。
个性的构成: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
心理过程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是形成意识的前提。
奥地利弗洛伊德创建了精神分析学。
德国冯特(第一个专业心理学家)先提出“实验心理学”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灵魂与生命肉体的不可分割性的观念。
古希腊柏拉图把灵魂分为:智慧、勇敢、欲望三部分。
法国笛卡尔先提出“反射”概念。
复杂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气质类型的分类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神经质。
各种知觉的活动规律主要表现在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
马斯洛将人的主要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最高级的)
想象的种类不随意想象与随意想象、在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也可是判断)
运动知识是以动作表象和动作概念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1879年是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新纪元,冯特是世界上第一个专业的心理学家。
1913年奥运会创始人皮埃尔德顾拜旦在瑞士洛桑举办了第一次运动心理学国际会议。
运动竞赛的一般特点:高度的紧张性、强烈的竞争性、潜能开发性、坏境的适应性。
气质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1、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2、气质不能觉得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和成就高低3、气质影响活动的效率
在起跑反应训练中运动员有两种心理:1、感觉的心理定向2、运动的心理定向
反应类型:1、感觉型2、运动型3、中间型反应的种类:简单和复杂反应。
表象的特征:直观性、概括性。
语言的特点:概括性、间接性、社会性。
表象的种类: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嗅觉表象、运动表象。
解决问题的四个阶段: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问题、验证问题。
七种情绪:喜、怒、忧、思、悲、恐、惊。
坚强意志的基本品质:独立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力。
气质的鉴定方法:观察法、条件反射法、心理问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