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黔之驴
- 格式:ppt
- 大小:1.49 MB
- 文档页数:34
七级语文下《黔之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黔之驴》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提高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模仿、创作的方式,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黔之驴》的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掌握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句式。
2. 对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黔之驴》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黔之驴》的作者柳宗元及其文学地位。
(2)介绍课文《黔之驴》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标记生僻字词。
(2)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解释其含义和用法。
(2)分析课文的人物形象,阐述主题思想。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风格,进行小练笔。
(2)选取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
5. 总结拓展:(1)总结课文《黔之驴》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提高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黔之驴》,巩固学习内容。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柳宗元的其他作品。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2. 语文能力:通过课堂练习和学生作品,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3. 学习态度: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表现,包括认真程度、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黔之驴》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言文《黔之驴》的寓意,体会作者对事物认识深刻、批判犀利的表达。
2.掌握重点字词、句式和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黔之驴》的寓意,掌握重点字词、句式。
2.教学难点: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对寓意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论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黔之驴这样的事情,引导学生思考。
2.简要介绍《黔之驴》的作者柳宗元及其作品背景。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根据注释,学习重点字词。
三、课堂讲解1.讲解重点字词、句式,如“黔之驴”、“技止此耳”等。
2.分析文章结构,理解寓意。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黔之驴的寓意。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黔之驴的寓意是什么?二、深入讲解1.讲解黔之驴寓意背后的哲学道理。
2.分析黔之驴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现象的联系。
三、课堂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现实生活中类似黔之驴的故事,进行讲述。
2.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黔之驴寓意的小论文。
第三课时一、作业展示1.学生展示课后作业,分享自己的观点。
二、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1.讲解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2.学生实际操作,阅读一篇文言文。
三、课堂小结2.强调黔之驴寓意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后作业1.深入理解黔之驴的寓意,思考如何将其应用于生活。
2.阅读一篇文言文,积累重点字词。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几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黔之驴的寓意对你有什么启示?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黔之驴寓意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后作业展示1.学生展示课后作业,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小结2.强调黔之驴寓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2.阅读一篇文言文,积累重点字词。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补充:1.理解《黔之驴》中“黔驴技穷”这一成语的由来及其含义。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黔之驴》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黔之驴》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理解寓意。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和交流。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通过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黔之驴》,使学生懂得诚实、自信和勇敢的品质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学生对阅读和写作的热情。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黔之驴》的基本内容理解和主旨把握。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分析和人物形象分析。
2.2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某些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对课文寓意和作者意图的深入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课文,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向学生介绍课文《黔之驴》的作者和背景。
3.2 阅读理解: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黔之驴》,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分小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的问题。
3.3 内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理解寓意。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4 修辞手法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四章: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课文《黔之驴》的内容,绘制一幅故事情节的插图。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课文《黔之驴》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章:教学反思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的情况。
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如合作态度、沟通能力和贡献度。
6.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绘制的插图是否能够准确表达故事情节,注意绘画技巧和创意。
阅读学生写的读后感,评价其对课文的理解深度和表达能力。
第七章:拓展活动7.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每组选择课文中的一个人物角色,进行角色扮演。
语文-黔之驴_七年级语文教案教学建议一、主题思想《黔之驴》是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中的一篇。
《三戒》含《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寓言。
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写的是一头驴被一只虎吃掉的故事。
这篇文章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
作者在《三戒》的序中说:“吾恒恶性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
然卒迨于祸。
有害淡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
”由此可知,作者写这三篇寓言,是为了警戒世人:豪无自知之明而肆意逞志,必然自招祸患。
而《临江之糜》《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则分别写了“不知推己之十,而乘物以逞”的三种表现:“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
因此,具体而言,本文旨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
此外,以“三戒”为三篇文章的总题目。
并以“黔之驴”为本文的题目,也表明作者讽刺意图的指向。
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破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
来理解本文的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二、参考译文贵州这地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来,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途,就把它放在山脚下。
一只老虎看到它是个形体高大、强壮的家伙,就把它当成神奇的东西了,隐藏在树林中偷偷观看。
过了一会儿,老虎渐渐靠近它,小心翼翼,不知道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大叫起来,老虎吓了一大跳,逃得远远的;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了,非常害怕。
可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感到它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似的;渐渐听惯了它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它,在它周围走动,但终究不敢向驴进攻。
老虎又渐渐靠近驴子,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
驴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了老虎。
老虎因而很高兴,心里盘算着说:“它的本事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声吼着,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七年级语文下册《黔之驴》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黔之驴的描绘,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哲理。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课文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2)文言文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对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及作者。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3. 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4.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僻字词的含义。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法特点。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和背诵练习。
(2)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练习。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3. 写一篇关于《黔之驴》的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 学生在合作讨论中的表现。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 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黔之驴》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黔之驴》的主要内容,领会其中的寓意。
2. 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黔之驴》的主要内容,领会其中的寓意。
2. 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领会其中的深层含义。
2. 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学准备:1. 课文《黔之驴》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学习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一下之前学过的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2. 提问:你们对这篇文章有什么疑问或者想要了解的地方吗?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黔之驴》,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学习材料,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课堂讨论(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领会其中的深层含义。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课文中的重要观点和知识点。
2. 提醒学生要注意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课文《黔之驴》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寓意?二、深入分析(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黔之驴》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学生可以通过举例和对比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三、小组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活动,讨论如何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2.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分享,其他组员可以进行补充和评价。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总结,强调课文中的重要观点和知识点。
《黔之驴》全程全解单元目标导航1.阅读古代精美的诗文,感觉古人思想与情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
2.学习并积累文言实词和部分虚词知识,为阅读文言文打基础。
3.在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口味语言,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4.背诵并能默写名篇、警句。
【梳理知识】1.字音辨析黔无驴(qián)好事者(hào)庞然大物(páng)远遁(dùn)窥之(kuī)稍近益狎(xiá)跳踉(liàng)噬己(shì)2.一词多义以为(1)以为:A、庞然大物也,以为神(把…当作) B、以为且噬己也(认为)(2)然: A、慭慭然,莫相知(…的样子) B、觉无异能者(然而,但)(3)且: A、以为且噬己也,甚恐(将要) B、且焉置土石(况且)(4)因: A、虎因喜(因而) B、因跳踉大阚(于是)3.古今词义技止以耳:古义:只不过,今义:停止。
乃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某地到另一地。
4.词类活用(1)稍出近之(靠近) (2)驴不胜怒,蹄之(踢)(3)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 (4)虑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止一只)5.特殊句式省略句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省略主语“虎”)6.佳句背诵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资料链接】1.文题品味:讽刺无德无能、仗势欺人、外强中干、徒有其表的人,并指出其可悲的结局。
走进作者:本文选自《柳河东集》。
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予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2.走进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
由于曾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革命运动,遭当权守旧势力的排挤,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改任柳州刺史,47岁时死于任所。
《黔之驴》【评测练习】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
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翻译句子。
①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②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③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④驴不胜怒,蹄之。
2.写出出自这个故事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3.找出三个形象勾画出老虎既好奇又害怕的神态的词。
4.本文通过一头驴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5.解释下面加线的词。
A.益习其声()B.稍近益押()C.至则无可用()D.为之,则难者亦易矣()6.选出跟“驴不胜怒”的“胜”同义的一项()。
A不可胜数B百战百胜C.引人入胜D.不胜其烦7.这段文字正面写________,侧面写________。
这段文字写虎按惧驴、识驴、吃驴的顺序,写了虎的________和________,表现了它的有勇有谋。
8.这段文字选自课文《》,作者________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他七人是。
9.解释下列句子中的“之”字①黔之驴()②虎见之,庞然大物也()③虎因喜,计之曰()④驴不胜怒,蹄之()【课外阅读材料】临江之麋临江之人,畋(tián)得麋(mí)麑(ní),畜之。
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
其人怒。
怛(dá)之。
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
积久,犬皆如人意。
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
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
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
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
麋至死不悟。
【注释】1畋(tián):打猎。
初中语文文言文柳宗元《黔之驴》原文和译文
黔之驴
作者:柳宗元
原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口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文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
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置在山下。
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
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了解它
究竟有多大本领.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大为惊骇,顿时远远地逃跑;认为驴子将要吞噬自己,非常恐惧。
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象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
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驴子,态度更为随便,碰擦闯荡、冲撞冒犯它。
驴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了老虎。
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心想到:“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黔之驴》课文详细注释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注释】黔(qián):地名,当时指今四川、贵州的部分地区。
好(hào):喜欢。
者:代词,……的人。
船载以入:用船载运(驴)进黔。
船,文中是“用船”的意思,名词作状语。
至:到。
则:却。
之:代词,它,代指驴。
庞然:巨大的样子。
以为神:即“以之为神”,把它当做神。
蔽:隐蔽,躲藏。
窥:偷看。
稍:渐渐。
慭(yìn) 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莫相知:不了解对方(是什么东西)。
【段析】交代了黔驴的来历,开篇即言“黔无驴”,又因为“好事者”用船运进一头驴来,“至则无用”,便把它放在山脚下。
这就把驴送到了老虎出没的场所,为老虎和驴的相见准备了条件,也为故事设置了一个得以合理发展的背景。
“庞然大物”是老虎对驴的最初评价。
“蔽林间窥之”表明老虎做事谨慎,不轻易冒险。
“稍出近之”写老虎试探性地接近驴,写出了老虎小心翼翼的神态。
“愁愁然”照应“蔽林间窥之”。
第一段:写驴的来历以及老虎初见驴的心态。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注释】骇:害怕。
遁:逃走。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将要咬自己。
且,将。
噬,咬。
甚:很。
恐:害怕,恐惧。
然:可是,但,却。
异:奇特的,与众不同的。
者:表假设的语气,相当于“……似的”。
益:渐渐,更。
习:习惯。
终:始终。
搏:对打,搏斗。
益:更加。
狎(xiá):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荡倚冲冒:摇晃依偎,冲击顶撞。
不胜怒:忍不住恼怒。
不胜,不禁、不能承担。
蹄:文中是用蹄子踢的意思。
因:因而。
计之:考虑这件事。
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
技止此耳:本领不过这样罢了。
七年级语文下册《黔之驴》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黔之驴》。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掌握重要的文言文知识点。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懂得诚实、自信、勇敢面对困难等品质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知识点。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课文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课文作者柳宗元及其作品。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知识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后练习。
(2)教师点评,解答学生疑问。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拓展学习视野。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黔之驴》。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收集有关柳宗元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及作品风格。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文言文知识点的掌握。
3. 学生对课文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能力。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