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 格式:pdf
- 大小:97.34 KB
- 文档页数:1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探讨【摘要】目前,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包括传统教学模式单一、教材陈旧、实践性不足等。
针对这些问题,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就业竞争力。
改革的策略包括引入现代技术、提升教师培训水平、加强产学研合作等。
在具体实施方面,可以开展思维导图教学、实践性项目教学等创新方式。
改革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就业质量的提高。
结论指出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未来发展方向是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教学方法,推动力量则是政府政策支持和社会需求。
整体来看,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是当下亟待突破的问题,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问题、重要性、策略、实施、效果、必要性、未来发展方向、推动力量1. 引言1.1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探讨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亟需改革。
本文将围绕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展开探讨,探讨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改革的重要性、改革的策略、改革的实施和改革的效果。
通过全面分析和探讨,将揭示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探讨未来发展的方向,并探讨推动改革的力量。
只有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职业教育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培养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本文将深入探讨其中的关键问题,为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参考和启示。
2. 正文2.1 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
传统的职业教育更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
学生在学校里面大多数时间都是坐在教室听课,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导致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
许多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较为陈旧,并没有与时俱进地更新课程内容,导致学生学习的技能与市场实际需求不符,难以胜任工作岗位。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探析四川省金堂县职业高级中学卢满琼摘要: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是当今中国教育改革的关键。
教学方法改革不是孤立进行的,它与课程及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构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资源建设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只有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创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一大批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为发展职业教育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贡献我们的力量。
关键字: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是现代社会市场竞争的需要,是现代科学技术普及的需要。
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职业教育在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分类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但由于教学方法改革不是孤立进行的,它与课程及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构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资源建设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加之我国职业教育历史较短,包括教学方法自身在内的教学各个环节正处于摸索之中,所以,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操作过程存在诸多实际问题,需逐步解决。
一、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存在的问题(一)职业教育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制约了教学方法的改革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受普通教育的影响,主要采用“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教师的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其他类型的教学模式都是辅助的,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颠倒了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师生关系。
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内核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是指挥、引导、协调。
职业教育套用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很难出现突破性进展。
教学模式不改变,新的教学方法就难以实施。
(二)现有职业教育师资素质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如下弱点,阻碍新的教学方法的实施:(1)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水平没有达到相应要求,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得也不是经过严格的考核,而只是经过常规的认证。
中职实训教学改革之我见 摘要:职业教育是以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劳动者为主要目的的教育类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高技能、高素质的劳动者成为企业迫切需求的对象。如何提高学生的技能,培养企业所需人才,成为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训教学也因此成为提高学生技能的主要途径,因为传统实训教学存在一些不足,所以要加强实训教学改革,提升实训教学水平和效果,帮助学生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实训教学;不足;改革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和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培养技能型劳动者的主阵地。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培养企业想用、用得上的技能型劳动者,成为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所以,实训教学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提升实训教学的水平和质量,有必要对实训教学进行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一、传统的实训教学存在的不足 1.实训的模式陈旧 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在以往的实训教学方法中,实训教学都有固定的模式,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做,不按老师操作的程序去做,有可能受到批评。这种“照葫芦画瓢”的教学方式完全忽略了“教与学”的内在关系,违背了教学规律,不可能提高教学的效果,也抹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者的地位。 2.实训的能力单一 社会的需求是多样的,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实用型劳动者,这样才有需求市场,才能找到就业的出路。但是我们以往的实训教学只注重单一技能的培训,忽视了诸如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合作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3.实训的课时不足 由于近几年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很多学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造成学校教学管理和服务水平跟不上学生的需求,尤其是实习实验设备显得尤为不足,满足不了学生正常实训的要求,学生得不到有效的训练,也就没有办法掌握技能,更谈不上提高了。 总之,以往的教学模式不能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中职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现象屡见不鲜,学生就业率差,直接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影响招生数量和质量。所以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提高办学规模和效益,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是各种职业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 二、实训教学改革的初探 职业学校在深化实训教学改革中,既要总结我国职业教育教学中的有效方法,还要借鉴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方法运用得好,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采用“分层教学”模式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总体素质不高,基础参差不齐,在实训中,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增强自信心,不但能够满足学生个体实际差异,还能防止出现个体分化严重、厌学甚至辍学现象的发生。 2.尝试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每个项目都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容易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了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3.增加实训的课时 技能尤其是操作技能要通过有效的训练才能达到,职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在理解、操作方面不是很强,这就需要加强对他们的训练。没有足够的训练时间,学生很难掌握,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所以必要的训练时间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三、促进就业能力的提升 实训教学的改革,必须长期坚持,与时俱进。只有培养出一大批企业用得上的,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技能、高素养的劳动者,才能够实现“以技能促就业,以就业促发展”的良好发展格局,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同时,学校的招生和办学规模也会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获得双赢。 总之,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改革发展道路,重视实训教学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是促进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提高、实现职业教育作用的一个重要途径。只有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学校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胜青,陈金水.工程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陈烈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能力培养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01(7). [3]庄西真.社会转型期职业技术教育变革的理念[j].职业技术教育,2001(34). [4]李儒寿.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探析[j].襄樊学院学报,2006(6).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宿迁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省宿迁市广播电视大学)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引领下的中职数学课程改革初探作者:慕青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3年第36期慕青黑龙江省贸易经济学校黑龙江省佳木斯 154007摘要本文重点阐述在黄炎培职业教育理念的引领下,针对目前中职数学教学实际以开发适合中专生的校本教材为依托探索切实的中职数学的课程改革之路。
关键词职业教育黄炎培中职数学中图分类号: 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12(c)-0000-00数学作为中职学校的一门文化基础课应该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应具有浓厚的实用性和鲜明的职业特色。
我们不断反思如何让中职生爱上数学课?怎样的数学课才是我们中职生需要的?我们的中职生需要数学吗?在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引领下,我们一直不断探索中职数学的改革之路。
黄炎培先生提出的中职的教育目的是“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并且提出“手脑并用,学做合一。
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等主张。
指出如何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贯彻教学原则的方法: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应该努力联系实际,课程的安排应该充分考虑实习的实数,教材的选编要注重实践,教师的选择应该注重理论与经验并重。
在黄炎培先生的中职教育理念引领下,我们积极地研发了中职数学校本教材并且已经使用两个循环。
针对目前各中等职业学校在“2.5+0.5”的办学模式基础上积极推进“2+1”模式,即两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第三年到企业顶岗生产实习。
在校两年当中,专业实训与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所占的比重在加大;对于数学课时量的安排已经难于保证了。
所以我们把中职数学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调整和改革,构建了教材的四大板块第一章《实际生活中的运算能力训练》,第二章《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第三章《理财能力训练》,第四章《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训练》。
之所以有这样大胆的安排和调整主要基于以下四点考虑:第一,我们职业教育应让每个学生掌握日常生活的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从而达到“为个人谋生之准备”。
中等职业教育文化课改革初探摘要:职业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牢固树立具有职教特色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和“以质取胜”的生存观、以特色办学的发展观,文化课只有进行与时俱进的变革,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职教文化课;现状问题;原则;依据一、职业教育基础文化课教学工作面临的现状与问题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文化课教学都被定位在高中阶段的教育水平上,甚至教材采用普通教育高中教材。
而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中考后没有被录取的学生,文化课基础差,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很多职业学校实际上已经办成普通高中,片面地追求单招考试升学率,因而在文化课的设置上缺乏与专业结合,导致文化专业两头耽误的现状,最终没能体现出文化课对专业的促进作用。
2004年在《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中专门对文化课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调整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
积极开发面向不同专业的文化基础课程。
在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组织中,要尊重学习者意愿,允许学习者根据学业进展情况对文化课程进行多次选择。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习者顺利完成所选定的课程目标。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所学的文化课的目的应该是更多地学会运用,达到学为我用的目的。
在此基础上,加大向专业的倾斜力度,使文化课知识对专业课学习和掌握起到催化作用。
二、职业教育基础文化课课程设置的原则结合教育部的文件精神,中等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必须满足“两个需要”,即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中等职业教育文化课的任务虽然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同类科目一样具有“基础性”,但必须考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已经专业定向、不同行业对文化课有不同要求,以及学时有限和目前中职入学新生文化水平低、离散度高的实际,因此在设置文化课课程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相宜、实用的原则能用、适用、实用、好用、会用。
2.遵照专业差异的原则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文化课。
新形式下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之探索随着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中职语文课程的弊端也日益显露,与当前普通高中轰轰烈烈的语文课程改革相比,中等职业教育的语文界却显得比较沉闷。
虽然一些有识之士也在积极努力地探索某些问题,但终究没有形成课改的浓厚氛围。
其积累下来的弊端已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课程性质不明,课程地位弱化;课程目标模糊,教师无所适从;课程结构单一,满足不了学生需求;课程内容普教化,不能体现职教特色;课程理论滞后,教学方法陈旧。
中职教育是一种为社会培养实用性人才的职前教育,这与普通教育以选拔升学为目的,重在让学生完整系统地掌握知识体系是有一定区别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职语文不仅是让学生学会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提升人文素养,还必须培养学生较高的职业素质和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力。
语文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素质。
语文课堂教学是学校基础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更是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文字基础、深刻理解其他学科的途径。
这些情况表明,中职语文课程必须进行改革。
这种改革既要借鉴普高语文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更要立足于职教的现实情况,突出职教特色。
使教师更有效的进行课堂教学,学生更系统的学习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本文中笔者曾在语文教改中,积极参与学校2012年教改立项《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与实践》从一个一线教师的视角出发参与教学实践受到领导专家的一致好评。
本文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和教材的特点,对当前中职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提出的一些反思和建议。
1 课程性质的界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相得益彰中等职业教育的语文课程具有语文课程的一般特性,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但在具体内容上,又有其作为职业教育序列的独特之处。
中职语文课程还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它积淀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想认识、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民族情感,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过程,就是一个“人文化成”的过程。
中职学校《公共艺术——音乐》教学初探[关键词]中职;公共艺术课;教学实践;素质教育公共艺术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有关音乐舞蹈和戏剧的课堂上,能够培养对美的鉴赏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提升人文素养与精神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一、教学相长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应当善于摸索和总结课堂教学实践,寻找出一条适合自己与学生的授课方法。
教学效果若想获得学生的认可,必须坚持教学相长的理念,相信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共同提升,而非教师自己一言堂式的发挥。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音乐涵盖的内容博大精深。
在音乐史和音乐作品的艺术之海中,只有认识到自己的“小我”与“不知”,才能谦虚地面对每一位艺术家及其作品;同样,作为教师,也只有知道自己的学识有限,才能够以学生的同理心,去分析和体会每一部音乐作品。
书本上有具体的音乐理论知识,也有对艺术作品的抽象与具象理解。
即便是选用同一本教材,每位教师也会拿出不同的教案,选择不同的讲解视角,所以,在实践中很难出现统一的教学模式。
公共艺术类课程强调的是因人而异的个人感悟,教师应努力启发学生养成一种具有个人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
教无常法,学亦无常法,体现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就要求教师能够找到适合学生和课堂的关注点和切入点。
艺术作品本身就不是千人一面,如同花瓣的颜色,即使同一色彩,在饱和度、亮度上也有分别。
艺术教学对教师而言是要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讲课方式,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艺术教学只有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才有更大的可能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形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人文修养。
教育的核心不在于灌输知识,因此,教师无需将一堂课排得满满当当,而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去消化和理解,甚至去再创造。
这种引导式的教学,能够促成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进步,自然也是相当于一堂成功的课程。